資源簡介 2.2金屬的化學性質(第一課時)一.選擇題(共10小題)1.下列關于金屬與氧氣反應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紅熱的鐵絲在空氣中能燃燒B.各種金屬在常溫下都能與氧氣反應C.根據金屬與氧氣反應的難易程度,可以初步比較一些金屬的活動性D.在較高溫度下能與氧氣反應的金屬,在常溫下也能與氧氣反應2.下表中不同的金屬被開發和利用的年代不同,從化學反應的角度看,決定這一年代先后順序的關鍵因素是( )A.金屬的活動性B.金屬的導電性C.金屬的延展性D.地殼中金屬元素的含量3.已知金屬M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M+CuSO4=MSO4+Cu,則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M不可能是鐵B.M的金屬活動性比Ag強C.M可能是鋁D.反應過程中會看到黑色固體析出4.甲、乙、內燒杯中均盛有等質量、等質量分數的稀硫酸,將形狀、大小均相同的三種金屬片Zn、X、Cu分別放入其中,產生的現象如圖所示,則三種金屬活動性由強到弱的順序是( )A.Zn>X>Cu B.X>Zn>Cu C.Cu>Zn>X D.Cu>X>Zn5.小科在驗證Zn、Cu、Ag三種金屬活動性順序時,制出了美麗的“金屬樹”。其方法為向兩個放有濾紙的培養皿中分別滴入2mLCuSO4溶液、AgNO3溶液,再放入鋅片,一段時間后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得到“銅樹”說明Cu比Zn更活潑B.得到“銅樹”過程中,觀察到大量氣泡C.得到“銀樹”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Zn+AgNO3=Ag+ZnNO3D.將Zn片換成Fe片也能得到“銅樹”和“銀樹”6.小科通過實驗探究某種金屬R的活動性強弱,并根據實驗現象編制檢索表如圖,根據檢索表可知,金屬R的活動性強弱排序正確的是( )A.Fe>Ag>R B.Ag>R>Fe C.R>Fe>Ag D.Fe>R>Ag7.鈦(Ti)是一種具有優良性能的金屬,小李同學在實驗室研究Ti、Mg、Cu的活動性順序,他在相同溫度下,取大小相同的三種金屬薄片入分別放入等質量等濃度的足量稀鹽酸中,觀察現象如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金屬 Ti Mg Cu現象 氣泡速度緩慢 氣泡速度快 無明顯現象A.將鎂條放入可溶性鈦鹽溶液中,無明顯現象可能是鎂條表面有氧化膜B.鈦粉中混有Mg,可用稀硫酸除去MgC.將鎂條放入硫酸銅溶液中,溶液質量增加D.三種金屬的活動性由強到弱的順序為Ti、Mg、Cu8.往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鐵粉,充分反應后過濾,向濾渣中加入稀鹽酸,有氣泡產生.根據上述現象分析,你認為下面結論錯誤的是( )A.濾渣一定有Fe粉B.濾渣一定有Cu粉C.濾液中一定有Fe2+D.濾液中一定有Ag+、Cu2+9.兩個燒杯中裝有等質量的金屬鋅和鎂,然后分別逐漸加入同濃度的稀硫酸,產生氫氣的質量與加入硫酸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下列由圖獲得的信息正確的是( )A.鎂比鋅的金屬活動性強B.a、b、c三點中,兩個燒杯中都有金屬剩余的是b點C.完全反應后,Mg消耗稀H2SO4的質量大于ZnD.兩種金屬與稀H2SO4恰好反應后生成的ZnSO4質量大于MgSO410.將等量的Mg、Fe、Zn三種金屬分別放入質量和溶質質量分數均相同的三份硫酸中,反應完成后生成氫氣的質量關系可能的是( )A. B. C. D.二.填空題(共8小題)11.如圖形象地表示了金屬和鹽溶液發生反應的情況,圖中金屬1和含金屬2的鹽可以是鐵單質和硫酸銅,請寫出此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并寫出實驗反應的現象 。12.金屬材料的使用作為一個時代的標志,見證了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歷史上人類冶煉不同金屬的大致年代如圖所示:(1)銅和金是人類使用較早的金屬。2021年3月,三星堆遺址又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和金器,其中部分青銅器和金器上,還有被人為敲擊的痕跡。通過敲打可將青銅等金屬材料打制成不同的形狀,是利用了金屬的 性。(2)我國的青銅文化歷史悠久。西漢時期的濕法煉銅工藝就是利用鐵和硫酸銅溶液反應制取銅,有關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3)鐵器時代大約在公元前 年,至今鐵仍是年產量最高的金屬,但每年因腐蝕造成了巨大損失,寫出一條防止鐵生銹的措施 。(4)鋁的利用距今100多年,現在鋁的年產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鋁雖然較活潑,但抗腐蝕性能好,原因是 。13.我國自主設計的大型客機成功試飛,首艘國產航母正式下水,標志著我國的合金制造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探究Al與酸的反應前,用砂紙打磨鋁條是為了除去 (填化學式)。(2)某合金中含有金屬鈧(Sc),相同條件下,取相同狀態的金屬鈧和鋅分別與相間濃度的鹽酸反應,鈧產生氣泡速率明顯更快,則金屬活動性Zn Sc(填“>”或“<”)。將鋅粉和鈧粉的混合物加入盛有一定量硝酸銅溶液的燒杯中,充分反應后過濾,得到濾渣和濾液。若將所得濾渣加入稀鹽酸中,有氣泡產生,則濾渣里一定含有 (填化學式)。(3)已知Sc與稀鹽酸發生置換反應,生成+3價化合物。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14.已知有三種金屬X、Y、Z,化合價均為+2價,其反應情況如下:①X+H2SO4=XSO4+H2↑;②Z+H2SO4→不反應;③Y+X(NO3)2=Y(NO3)2+X(1)這三種金屬活動性由強到弱排列的順序是 。(2)現將金屬X、Y的混合物加入一定量Z(NO3)2溶液中,過濾,濾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屬是 。濾液中可能含有的溶質是 。15.將金屬X插入燒杯內的AgNO3溶液中(如圖),觀察到溶液顏色變藍后取出X,向燒杯內再加入一定量鋅粉,振蕩后,溶液藍色逐漸消失。(1)金屬X是 。(2)加入鋅粉后,溶液藍色逐漸消失的原因是 。(3)實驗結束后,過濾燒杯內的液體,則濾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質是 。16.A、B、C、D為金屬活動順序表中常見的四種金屬。已知:①A+BSO4=ASO4+B ②C+H2SO4=CSO4+H2↑ ③B+2DNO3=B(NO3)2+2D 請完成以下填空:(1)金屬C在金屬活動順序表中排在氫 (選填“前面”或“后面”)。(2)根據上述反應能判斷出其中三種金屬的活動性,其金屬活動性由強到弱的順序是 (用字母填寫)。(3)若A、B、C、D分別為鋅、鐵、銅、銀中的一種,反應③的化學方程式為 。17.金屬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用途,常見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如圖甲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請回答下面問題:(1)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的X是 (填寫相應的元素符號)元素。(2)把一根用砂紙打磨過的鋁絲浸入硫酸銅溶液中,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3)向一定質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過量的Zn粉,溶液質量隨反應時間的變化情況如圖2所示。圖中B點溶液中含有的溶質有 (填化學式)。18.先把天平調節平衡,往左右兩個燒杯中加入質量相等、質量分數也相等的稀鹽酸(HCl氣體揮發忽略不計),如圖所示。(1)小明選擇了打磨得光亮的片狀銅和片狀鐵,取相同質量的銅和鐵,同時分別投入左右燒杯中,可以看到右邊燒杯中的現象為 ;反應結束后,看到的天平的指針 (填“向左偏”“向右偏”或“指向中央刻度線”)。(2)如果鐵片沒有打磨光滑,也可以將氧化的金屬投入稀鹽酸中除銹。生銹的鐵投入稀鹽酸溶液中剛開始沒有看到氣泡產生是因為 。三.實驗探究題(共2小題)19.某研究小組為驗證鐵、銅、鋅、銀的金屬活動性順序,設計如圖1所示三個實驗(三種金屬均已用砂紙打磨過,其形狀和大小相同,稀鹽酸的濃度和用量也相同)。(1)一段時間后,觀察到實驗B中的現象 。(2)甲同學認為通過實驗A和C可比較鋅和鐵的金屬活動性,他依據的實驗現象是 。(3)乙同學認為僅僅通過上述實驗不足以得出四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因此在上述實驗的基礎上,補做了一個實驗,裝置均如圖2所示,且實現了探究目的。乙同學的實驗:X是 金屬,Y是 溶液。20.小金在網上發現了一種神奇的取火方法,將包口香糖的“錫紙”剪成中間窄、兩端寬的條狀,并將其兩端搭在電池的正負極上(有一定危險,請不要模仿),過一會兒,“錫紙”中間部分燃燒起來,如圖所示。【揭秘“錫紙”成分】【查閱資料】:“錫紙”是錫箔或鋁箔和紙粘合而成。【實驗探究】:取包口香糖的“錫紙”,將有金屬的一面打磨后,朝上放在點滴板上;并向其表面滴加氯化鋅溶液,觀察到有深灰色固體析出。【實驗分析】:(1)通過上述實驗現象,可知“錫紙”是 (選填“錫”或“鋁”)箔和紙粘合而成。(2)實驗中打磨“錫紙”的目的是 。(3)下列物質的溶液可以替代氯化鋅溶液完成上述探究實驗的是 (選填字母)。A.硝酸銀 B.稀鹽酸 C.硫酸亞鐵 D.氯化鎂四.計算題(共1小題)21.黃銅(由銅和鋅形成的合金)有較強的耐磨性能,在生活中有廣泛的用途。曉軍同學為了測定黃銅屑樣品組成,分四組取樣品與稀硫酸反應,其實驗數據記錄如下表:樣品 第1份 第2份 第3份 第4份取樣品質量(g) 25.0 25.0 25.0 25.0取稀硫酸質量(g) 40.0 80.0 120.0 160.0產生氣體質量(g) 0.2 0.4 0.5 m試計算:(1)上表中m的數值是 ;(2)通過分析上述數據可知,當黃銅樣品和稀硫酸的質量比為 時,兩者恰好完全反應;(3)求所用稀硫酸中硫酸的質量分數?2.2金屬的化學性質(第一課時)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0小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B B D D A D C ACD一.選擇題(共10小題)1.【分析】從金屬的化學性質著手進行分析,紅熱的鐵絲在空氣中不能燃燒;金在常溫下不能與氧氣反應;金屬越活潑,越易與氧氣反應;在較高溫度下銅能與氧氣反應,但在常溫下兩者不發生反應.【解答】解:A、紅熱的鐵絲在空氣中不能燃燒,只有在氧氣中才會燃燒,故說法錯誤;B、不活潑的金屬如金,在常溫下不能與氧氣反應,故說法錯誤;C、金屬越活潑,越易與氧氣反應,相反,金屬越不活潑,越不易與氧氣反應,因此可根據金屬與氧氣反應的難易程度,初步比較不同金屬的活動性,故說法正確;D、在較高溫度下銅能與氧氣反應,但在常溫下兩者不發生反應,故說法錯誤。故選:C。2.【分析】由表分析可知,金屬活動性越強,越不容易冶煉;反之,金屬活動性順序越弱,越容易冶煉。金屬的活動性不同,則不同的金屬被開發和利用的年代不同。【解答】解:由上表可知,因為金屬活動性越強,越不容易冶煉;反之,金屬活動性順序越弱,越容易冶煉。金屬的活動性不同,則不同的金屬被開發和利用的年代不同;所以上表中不同的金屬被開發和利用的年代不同,從化學反應的角度看,決定這一年代先后順序的關鍵因素是:金屬的活動性。故選:A。3.【分析】根據M+CuSO4═Cu+MSO4可知,M的金屬活動性比銅強;生成的化合物為MSO4,硫酸根顯﹣2價,M元素顯+2價,進行分析判斷。【解答】解:A、由M+CuSO4═Cu+MSO4可知,M的金屬活動性比銅強;生成的化合物為MSO4,硫酸根顯﹣2價,M元素顯+2價;鐵發生置換反應時顯+2價,M可能是鐵,故選項說法錯誤。B、M的金屬活動性比銅強,則M的金屬活動性比Ag強,故選項說法正確。C、M元素顯+2價,該金屬不可能是鋁,故選項說法錯誤。D、反應后生成銅,會看到紅色固體析出,故選項說法錯誤。故選:B。4.【分析】根據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只有排在氫前面的金屬才能和酸反應,排在前面的金屬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屬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進行分析。【解答】解:甲、乙、內燒杯中均盛有等質量、等質量分數的稀硫酸,將形狀、大小均相同的三種金屬片Zn、X、Cu分別放入其中,產生的現象如圖所示,由圖可知,鋅和X都能與硫酸反應產生氣泡,并且X反應更劇烈,產生氣泡更多,說明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鋅和X都排在氫前并且鋅>X,銅和硫酸不反應,無氣泡產生,說明銅排在氫后面,所以三種金屬活動性由強到弱的順序是X>Zn>Cu。故選:B。5.【分析】根據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屬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屬從其鹽溶液中置換出來,進行分析判斷。【解答】解:A、向放有濾紙的培養皿中滴入2mLCuSO4溶液,再放入鋅片,得到“銅樹”說明鋅能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置換出銅,故選項說法錯誤。B、鋅和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鋅和銅,得到“銅樹”過程中,不會觀察到大量氣泡,故選項說法錯誤。C、向放有濾紙的培養皿中滴入2mLAgNO3溶液,再放入鋅片,鋅和硝酸銀反應生成硝酸鋅和銀,得到“銀樹”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Zn+2AgNO3=2Ag+Zn(NO3)2,故選項說法錯誤。D、鐵的金屬活動性比銀、銅強,則將Zn片換成Fe片也能得到“銅樹”和“銀樹”,故選項說法正確。故選:D。6.【分析】根據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排在氫前面的金屬能和酸反應生成氫氣(位置越靠前,反應越劇烈),排在前面的金屬能將排在后面的金屬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進行分析。【解答】解:由圖可知,鐵能與鹽酸反應產生氣體,R、銀都不能與鹽酸反應,則金屬活動性順序為:Fe>(H)>R、Ag;R能與硝酸銅反應,說明:R>Cu;銀不能與硝酸銅反應,說明:Cu>Ag;綜上所述,金屬R的活動性強弱排序正確的是:Fe>R>Ag。故選:D。7.【分析】A、根據鎂的活動性進行分析判斷;B、根據Ti和Mg的活動性進行分析判斷;C、根據反應的質量比分析進行分析;D、根據金屬活動性順序表的應用分析比較金屬的活動性強弱,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氫前的金屬能與酸反應生成氫氣,金屬的位置越靠前,反應的越劇烈。【解答】解:A、由于鎂比較活潑,會與空氣中氧氣反應生成氧化鎂,氧化鎂與鈦鹽溶液不反應,故A正確;B、Ti和Mg都與鹽酸反應,在除去Mg的同時,Ti也除掉了,故B錯誤;C、將鎂條放入硫酸銅溶液中,有反應的質量比可知,鎂24份質量的鎂能置換出64份質量的銅,反應后溶液質量減少,故C錯誤;D、由現象可以看出反應最快的是鎂,其次是鈦,無明顯現象時銅;根據反應快慢、能否與酸反應與活動性之間的對應可以得出,三種金屬活動性由強到弱的順序為為:Mg、Ti、Cu,故D錯誤。故選:A。8.【分析】根據金屬銀、銅、鐵的活動性由強到弱的順序鐵>銅>銀,當把鐵粉加入到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首先置換出銀,銀被置換完才繼續置換銅;過濾后向濾渣中滴加稀鹽酸,有氣泡產生,說明加入的鐵已全部發生了反應.【解答】解:由題意可知,向濾渣中加入稀鹽酸,有氣泡產生,說明加入的鐵有剩余,則一定有銀、銅被置換出來;由于鐵粉過量,所以硝酸銅、硝酸銀全部參加反應;因此,只能得到濾液中一定含有Fe(NO3)2,濾渣中一定含有Ag、Fe、Cu的結論。由以上分析可知:A、濾渣中一定有Fe粉,故A正確;B、濾渣中一定含有Cu,故B正確;C、濾液中一定有Fe2+,故C正確;D、濾液中一定沒有Ag+、Cu2+,故D錯誤。故選:D。9.【分析】稀硫酸和比較活潑的金屬單質反應生成鹽和氫氣。【解答】解:A、由圖中信息不能確定鎂比鋅的金屬活動性強,該選項不正確。B、a(鎂和鋅都完全反應)、b(鋅完全反應,鎂有剩余)、c(鎂和鋅都有剩余)三點中,兩個燒杯中都有金屬剩余的是c點,該選項不正確。C、完全反應后,Mg消耗稀H2SO4的質量大于Zn,是因為生成的氫氣完全來自于硫酸,鎂反應生成的氫氣較多,該選項正確。D、兩個燒杯中裝有等質量的金屬鋅和鎂,完全反應后鎂和鋅都轉化到硫酸鹽中,兩種金屬與稀H2SO4恰好反應后生成的ZnSO4質量小于MgSO4,該選項不正確。故選:C。10.【分析】金屬活動性順序中,排在氫前面的金屬,能和稀鹽酸或稀硫酸反應生成鹽和氫氣,排在前面的金屬,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屬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解答】解:A、如果稀硫酸足量,鎂反應生成氫氣最多,鋅反應生成氫氣最少,該選項正確。B、當鐵、鋅反應生成的氫氣質量相等時,應該是稀硫酸過量,則鎂反應生成的氫氣和鋅、鐵一樣多,該選項不正確。C、當三種金屬都過量時,稀硫酸完全反應,生成氫氣質量相等,該選項正確。D、鋅完全反應,鐵和鎂有剩余的時候,該選項正確。故選:ACD。二.填空題(共8小題)11.【分析】根據圖中金屬1和含金屬2的鹽可以是鐵單質和硫酸銅,鐵和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進行分析解答。【解答】解:圖中金屬1和含金屬2的鹽可以是鐵單質和硫酸銅,鐵和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此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Fe+CuSO4═FeSO4+Cu;實驗現象是鐵的表面覆蓋一層紅色物質,溶液顏色由藍色變為淺綠色。故答案為:Fe+CuSO4═FeSO4+Cu;鐵的表面覆蓋一層紅色物質,溶液顏色由藍色變為淺綠色。12.【分析】(1)根據金屬的性質與用途來分析;(2)根據化學反應的原理來分析;(3)根據鐵器的使用歷史以及鐵的防銹措施來分析;(4)根據鋁的化學性質來分析。【解答】解:(1)通過敲打可將青銅等金屬材料打制成不同的形狀,是利用了金屬的延展性;故填:延展;(2)鐵和硫酸銅溶液反應制取銅,同時生成硫酸亞鐵,化學方程式為Fe+CuSO4=Cu+FeSO4;故填:Fe+CuSO4=Cu+FeSO4;(3)由圖可知,鐵器時代大約在公元前500年,至今鐵仍是年產量最高的金屬,但每年因腐蝕造成了巨大損失,鐵在與氧氣和水蒸氣同時接觸時會發生銹蝕,所以鐵生銹的預防措施可以刷漆、涂油等,故填:500;刷漆(合理即可);(4)鋁雖然較活潑,但抗腐蝕性能好,原因是鋁和氧氣生成一層致密的氧化膜阻止鋁的進一步腐蝕,故填:鋁和氧氣生成一層致密的氧化膜阻止鋁的進一步腐蝕。13.【分析】(1)根據鋁在常溫下能和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致密的氧化鋁薄膜來分析;(2)根據相同條件下,金屬與酸反應的速率越快,金屬的活動性越強,以及將鋅粉和鈧粉的混合物加入盛有一定量硝酸銅溶液的燒杯中,鈧先與硝酸銅反應,鈧完全反應后,鋅再硝酸銅反應來分析;(3)根據鈧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鈧和氫氣來分析。【解答】解:(1)鋁在常溫下能和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致密的氧化鋁薄膜,所以在探究Al與酸的反應前,用砂紙打磨鋁條是為了除去氧化鋁,化學式為:Al2O3;(2)相同條件下,金屬與酸反應的速率越快,金屬的活動性越強,相同條件下,取相同狀態的金屬鈧和鋅分別與相同濃度的鹽酸反應,鈧產生氣泡速率明顯更快,則金屬活動性Zn<Sc。金屬活動順序是鈧>鋅>銅,將鋅粉和鈧粉的混合物加入盛有一定量硝酸銅溶液的燒杯中,鈧先與硝酸銅反應,鈧完全反應后,鋅再硝酸銅反應,充分反應后,過濾,得到濾渣和濾液;若將所得濾渣加入稀鹽酸中,有氣泡產生,則濾渣里一定含有Zn、Cu,可能存在鈧;(3)已知Sc與稀鹽酸發生置換反應,生成+3價化合物,則該反應是鈧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鈧和氫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Sc+6HCl=2ScCl3+3H2↑。故答案為:(1)Al2O3;(2)<;Zn、Cu;(3)2Sc+6HCl=2ScCl3+3H2↑。14.【分析】利用金屬活動順序表的兩個應用分析:①氫前金屬可同酸反應制取出氫氣;②排在前面的金屬可把排在后面的金屬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解答】解:(1)①X+H2SO4=XSO4+H2↑,可得X的活動性位于氫的前邊;②Z+H2SO4→不反應,可得Z的活動性位于氫的后邊;③Y+X(NO3)2=Y(NO3)2+X,說明金屬活動性Y比X活潑;綜合以上分析可知,這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是Y>X>Z;(2)將金屬X、Y的混合物加入一定量Z(NO3)2溶液中。由于金屬活動性Y>X>Z,所以Y優先與Z(NO3)2發生反應,生成Y(NO3)2和Z。Y反應完全后,X與Z(NO3)2發生反應,生成X(NO3)2和Z。因此,過濾后濾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屬是Z,濾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質是Y(NO3)2,同時可能含有的溶質是X(NO3)2、Z(NO3)2。故答案為:(1)Y>X>Z;(2)Z;X(NO3)2、Z(NO3)2。15.【分析】金屬活動性順序中,排在氫前面的金屬,能和稀鹽酸或稀硫酸反應生成鹽和氫氣,排在前面的金屬,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屬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并且金屬越活潑,越容易先和鹽溶液反應。【解答】解:(1)將金屬X插入燒杯內的AgNO3溶液中,觀察到溶液顏色變藍,說明金屬X為銅;故答案為:銅;(2)硝酸銀和銅反應生成硝酸銅和銀,化學方程式為:Cu+2AgNO3=2Ag+Cu(NO3)2;加入鋅粉后,硝酸銅與鋅反應生成硝酸鋅和銅,化學方程式為:Zn+Cu(NO3)2=Cu+Zn(NO3)2;故答案為:Zn+Cu(NO3)2=Cu+Zn(NO3)2;(3)向燒杯內再加入一定量鋅粉,振蕩后,溶液藍色逐漸消失,是因為硝酸銅和鋅反應生成硝酸鋅和銅,因此濾渣中一定含有銅,同時一定含有硝酸銀和銅反應生成的銀,如果鋅過量,則含有鋅,如果鋅不足或恰好完全反應,則不含有鋅。故答案為:銀、銅。16.【分析】根據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應用解答,①排在氫前面的金屬能和酸反應生成氫氣,②排在前面的金屬能把它后面的金屬從鹽溶液中置換出來。。【解答】解:(1)C+H2SO4=CSO4+H2↑,說明金屬C在金屬活動順序表中排在氫前面;(2)由①A+BSO4=ASO4+B可知活動性A>B;由②C+H2SO4=CSO4+H2↑可知C在氫前面;由③B+2DNO3=B(NO3)2+2D可知B>D;根據上述反應能判斷出ABD三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的關系是A>B>D;(3)若A、B、C、D分別為鋅、鐵、銅、銀中的一種,由①A+BSO4=ASO4+B ②C+H2SO4=CSO4+H2↑ ③B+2DNO3=B(NO3)2+2D 可知,金屬A為鋅,B是銅,D是銀,反應③的化學方程式為Cu+2AgNO3=Cu(NO3)2+2Ag。故答案為:(1)前面;(2)A>B>D;(3)Cu+2AgNO3=Cu(NO3)2+2Ag。17.【分析】(1)根據金屬的活動性順序來分析;(2)根據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位置在前的金屬能將位于其后的金屬從其鹽溶液中置換出來分析;(3)根據金屬與鹽溶液的反應進行分析,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位置在前的金屬能將位于其后的金屬從其鹽溶液中置換出來,且置換時先把最弱的金屬置換出來。【解答】解:(1)根據金屬活動性順序表:金屬活動性順序為: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可知,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的X是汞元素,元素符號為Hg;(2)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鋁在銅的前面,能與硫酸銅反應生成銅和硫酸鋁,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2Al+3CuSO4=Al2(SO4)3+3Cu;(3)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Zn>Cu>Ag,向一定質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與兩種溶質依次發生反應:根據Zn+2AgNO3=Zn(NO3)2+2Ag可知,每65份質量的鋅能置換出216份質量的銀,所以析出銀的過程是溶液質量減少的過程;根據Zn+Cu(NO3)2=Zn(NO3)2+Cu可知,每65份質量的鋅能置換出64份質量的銀,所以析出銅的過程是溶液質量增加的過程;B點時鋅與AgNO3恰好完全反應,沒有與Cu(NO3)2反應,此時溶液中含有Cu(NO3)2、Zn(NO3)2。故答案為:(1)Hg;(2)2Al+3CuSO4=Al2(SO4)3+3Cu;(3)Cu(NO3)2、Zn(NO3)2。18.【分析】(1)根據金屬活動性順序,判斷鐵與稀鹽酸的反應現象;通過比較等質量的銅和鐵與稀鹽酸反應產生氫氣的質量,來確定天平指針的偏轉方向;(2)依據鐵銹(主要成分是氧化鐵)與稀鹽酸的反應原理,解釋生銹的鐵投入稀鹽酸溶液中剛開始沒有氣泡產生的原因。【解答】解:(1)鐵的金屬活動性在氫之前,能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氫氣,所以右邊燒杯中的現象為有氣泡產生,溶液由無色逐漸變為淺綠色;銅的金屬活動性在氫之后,不與稀鹽酸反應。根據化學方程式Fe+2HCl = FeCl 2+H2↑,56 份質量的鐵與稀鹽酸反應生成 2 份質量的氫氣,等質量的銅和鐵,鐵反應產生氫氣逸出,會使右邊燒杯中物質總質量減少,所以反應結束后,天平的指針向左偏;(2)生銹的鐵表面有鐵銹,鐵銹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鐵Fe2O3,將生銹的鐵投入稀鹽酸中,剛開始是氧化鐵先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沒有氫氣產生,所以剛開始沒有看到氣泡產生。故答案為:(1)有氣泡產生,溶液變成淺綠色;向左偏;(2)稀鹽酸先與表面的鐵銹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沒有氣體產生。三.實驗探究題(共2小題)19.【分析】(1)根據銅與硝酸銀反應生成了硝酸銅和銀,進行分析解答。(2)根據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位于氫前面的金屬能置換出酸中的氫,金屬的位置越靠前,其活動性越強,進行分析解答。(3)根據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位于氫前面的金屬能置換出酸中的氫,位于前面的金屬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屬從其鹽溶液中置換出來,進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銅比銀的金屬活動性強,銅與硝酸銀反應生成了硝酸銅和銀,一段時間后,觀察到實驗B的銅片表面有銀白色固體附著,溶液由無色變為藍色。(2)鋅和鐵都與鹽酸反應,鋅反應產生氣泡的速率比鐵快,說明鋅的金屬活動性比鐵強,甲同學認為通過實驗A和C可比較鋅和鐵的金屬活動性,他依據的實驗現象是鋅反應產生氣泡速率比鐵快。(3)A能說明鐵在氫的前面,B說明銅在銀的前面,C說明鋅在氫的前面,A、C說明鋅在鐵的前面,通過A、B、C說明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Zn>Fe>H,Cu>Ag,不能說明鐵和銅的活動性,可以通過金屬與酸或金屬與鹽溶液的反應來證明鐵和銅的活動性強弱,應選用的金屬X是Fe,Y是CuSO4。故答案為:(1)銅片表面有銀白色固體附著,溶液由無色變為藍色;(2)鋅反應產生氣泡速率比鐵快;(3)Fe;CuSO4。20.【分析】(1)根據金屬活動順序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屬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屬從 其鹽溶液中置換出來進行分析;(2)根據實驗中打磨“錫紙”可以除去表面的氧化物來分析解答;(3)根據要區分錫和鋁,需要用金屬活動性位于錫和鋁之間的金屬化合物來分析解答。【解答】解:(1)金屬活動性:鋁>鋅>錫,將有金屬的一面打磨后,朝上放在點滴板上,并向其表面滴加氯化鋅溶液,觀察到有深灰色固體析出,則“錫紙”是鋁箔和紙粘合而成;(2)實驗中打磨“錫紙”的目的是除去表面的氧化物;(3)要區分錫和鋁,需要用金屬活動性位于錫和鋁之間的金屬化合物,鐵的金屬活動性在錫和鋁之間,則可用硫酸亞鐵溶液替代氯化鋅溶液完成上述探究實驗,故選:C。故答案為:(1)鋁;(2)除去表面的氧化物;(3)C。四.計算題(共1小題)21.【分析】(1)依據表中數據分析;(2)依據表中數據分析出恰好完全反應時,樣品和稀硫酸的質量;(3)依據鋅與稀硫酸反應的方程式,和題中數據,計算出所用稀硫酸中硫酸的質量分數。【解答】解:分析依據表中數據可知,每40.0g的稀硫酸與樣品反應可生成0.2g氫氣,當加入硫酸120.0g時,產生氫氣為0.5g,說明25.0g樣品中鋅完全反應完了,所以第4份,加入160.0g的稀硫酸時,產生氫氣也應為0.5g,則m=0.5,故填:0.5;(2)分析依據表中數據可知,每40.0g的稀硫酸與樣品反應可生成0.2g氫氣,生成氫氣為0.5g時,消耗硫酸的質量為100g,則恰好完全反應時,黃銅樣品和稀硫酸的質量比為25g:100g=1:4,故填:1:4;(3)設100g稀硫酸中硫酸的質量為xZn+H2SO4=ZnSO4+H2↑98 2x 0.5gx=24.5g則所用稀硫酸中硫酸的質量分數為100%=24.5%答:所用稀硫酸中硫酸的質量分數為24.5%。第1頁(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