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浙教版八年級上冊第2節 聲和聽覺(第2課時)第1章 對環境的察覺引入新課1、說話時, 在振動;樹葉沙沙響, 在振動;琴聲瑟瑟, 在振動。聲音是有物體的 產生。2、 、 和 都可作為聲源。3、聲音的傳播需要 ,介質可以是固體也可以是或 。但不能在 中傳播。聲帶樹葉弦振動固體液體氣體介質液體氣體真空聲音是以什么形式在介質中傳播的?引入新課聲波看不見、摸不著、不能直接觀察,我們可以借助“水波”來認識聲波。1.在水槽中加入水,放上一只軟木塞。然后用鉛筆不斷輕觸水面,水面上就會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向外傳播。此時水槽中的軟木塞會怎樣運動?而軟木塞在原地附近上下運動。水面出現水波從中心向四周傳播,三、聲波新課教學視頻:水波新課教學2.將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喇叭的前方,當喇叭發出較強的聲音時,觀察燭焰的搖晃情況。燭焰左右搖晃揚聲器的振動引起周圍空氣振動,空氣發生疏密變化,產生波動,波不斷地向遠處傳播,引起火焰晃動。燭焰搖晃的原因:新課教學視頻:會跳舞的火焰新課教學聲波的形成:聲音在空氣中是以聲波的方式向遠處傳播以喇叭發聲為例如圖所示,當喇叭的紙盤面向外側運動時,壓縮鄰近的空氣,使這部分空氣變密;當喇叭的紙盤面向內側運動時,這部分空氣變疏。喇叭紙盤面的不斷振動,使空氣中形成疏密相間的波,向遠處傳播。這個波叫聲波新課教學聲波將聲音從發聲的物體傳播到遠處,其實他傳遞著的是能,而非物質。能否舉例說明?雷聲以聲波形式將能向四面八方傳播,到達我們周圍,使我們周圍的空氣振動,從而使我們能夠聽到雷聲,例如,雷電發生后,但雷電發生處的空氣并沒有到達我們的周圍。新課教學思考:將耳朵貼在較長的注滿水的鐵質自來水管一端,讓另外一位同學在自來水管另一端用力敲一下,能聽到三次敲擊聲。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聲音會在鐵管、水和空氣中同時傳播,因為聲音在固體中傳播最快,在液體中次之,在氣體中最慢,所以會聽到三次敲擊聲。影響聲速的主要因素除了與介質有關外還與什么有關?溫度新課教學(1)相同溫度下,聲速與介質的密度有關:如,相同條件下,氣體傳播聲音最慢,固體傳播聲音最快。影響聲速的因素:(2)相同介質中,溫度越高,聲速越大:在 15℃的空氣中,聲音每秒傳播340米,氣溫每升高 1℃ , 每秒傳播的距離約增加0.6米。新課教學如圖1.2-11是聲音在干燥空氣中傳播的速度隨溫度變化的圖像。從圖像中能得出什么結論?從圖像可知,在干燥的空氣中,隨著溫度的升高,聲音在空氣中傳播速度增大,并且成正比,氣溫每升高1℃,每秒傳播的距離約增加0.6m。新課教學四、聽覺的形成耳是人的聽覺器官,有了它,我們才能聽到世界上的各種聲音。讀圖,說說耳的結構耳外耳中耳外耳耳廓外耳道鼓膜鼓室(內含聽小骨)咽鼓管前庭半規管耳蝸新課教學你知道耳各部分結構的功能嗎結構名稱 功能外耳 耳廓外耳道中耳 鼓膜鼓室咽鼓管內耳 半規管前庭 耳蝸收集聲波傳導聲波在聲波的作用下引起鼓膜振動鼓室內的聽小骨將聲波放大后傳到內耳使鼓膜內外空氣壓力保持平衡,使鼓膜能正常振動有感受頭部位置變動的感受器,感覺頭部位置的變化內有聽覺感受器,接受聲音振動刺激,產生信息新課教學視頻:聽覺的形成新課教學根據視頻結合圖說說聽覺是怎樣形成的?耳廓收集聲波,經外耳道傳到鼓膜,撞擊鼓膜引起鼓膜振動,帶動鼓室內三塊聽小骨的振動,聽小骨將聲音放大傳入耳蝸,刺激耳蝸內的聽覺感受器,產生神經沖動,沿著聽神經傳到大腦皮層的聽覺中樞形成聽覺。新課教學聽覺通常會隨年齡的增大而逐漸減弱。可以通過助聽器(助聽器相當于一個小型擴音器,把原本聽不到的聲音加以放大,再利用聽障者的殘余聽力,將聲音信息送到大腦聽覺中樞)來提高聽力。影響聽覺的因素:(1)年齡:新課教學視頻:助聽器新課教學聽覺器官的某一部分受到損傷,失去聽覺,即使用助聽器也很難再聽到聲音了。(2)器官損傷:外傷、過大的音量、誤用耳毒性藥物等諸多因素都可能損傷聽覺器官,導致聽力受損往往是不可逆的。新課教學1.根據聽覺的形成過程,談談引起聽覺障礙的原因可能有哪些。根據聽覺的形成過程可知,只要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聽覺就將會受到影響。引起聽覺障礙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鼓膜、聽小骨損傷或發生病變,引起聽力下降,稱為傳導性耳聾;另一種是由于耳蝸、聽覺中樞和與聽覺有關的神經損傷引起聽力下降或喪失,稱為神經性耳聾。新課教學2.遇到巨大聲響時,應迅速捂緊雙耳或張嘴,這是為什么?遇到巨大聲響時,迅速捂緊雙耳,這是為了防止強烈的振動傳到鼓膜,把鼓膜震破。中耳經過咽鼓管連接至咽部,咽鼓管的主要作用是維持中耳內的氣壓,使之與外界環境的氣壓相同。張開嘴,可以使中耳內的氣壓與外界環境的氣壓相同,保護鼓膜不至于因內、外壓力差太大而損傷。新課教學耳除了接收和傳遞聲波外還有什么作用?耳還有保持身體平衡的作用,因為內耳中有感受頭部位置變動的感受器,此感受器過于敏感的人,在受到過長或過強的刺激時,會出現頭暈、惡心、嘔吐、出汗、流涎等癥狀,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暈車、暈船和航空病。當堂檢測1、將每年3月3日設為“國際愛耳日”,是為了引起人們對保護耳和聽覺的重視。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護耳和聽力的是( )A. 每次使用耳機時間不超過一小時 B. 禁用對耳和聽覺造成損傷的藥物C. 遇到強烈的爆炸聲及時捂住耳朵 D. 經常用尖銳和不潔的器具掏耳朵D2、用尖銳器具挖耳朵可能會損傷( )A.聽覺中樞 B.聽神經 C.鼓膜 D.耳廓C當堂檢測3、古代的偵察兵為了及早發現敵人騎兵的活動,常常把耳朵貼在地面上聽。以下解釋錯誤的是( )A.馬蹄踏在土地上,使土地振動而發聲B.聲音可以沿土地傳播C.土地傳播聲音的速度比空氣快D.馬蹄聲不能由空氣傳到人的耳朵D4、隨著手機的廣泛普及,隨處可見“低頭族”,長期用耳機聽音樂可能會損傷耳內對聲波敏感的細胞,使聽力下降。上述細胞位于( )A.外耳道 B.鼓膜 C.耳蝸 D.咽鼓管C當堂檢測5、關于聲音的傳播,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聲音在(15℃)空氣中傳播速度為340米/秒B.聲音能在墻壁中傳播C.要想聽到聲音,必須有振動的物體和傳播聲音的介質D.聲音在真空中傳播最快D板書設計1.2 聲與聽覺(2)形式:聲波氣溫每升高1℃,每秒傳播的距離約增加0.6 m固體最快、液體較快、氣體最慢介質:溫度:2.耳的結構與聽覺的形成聽覺的形成:聲波→外耳道→鼓膜(振動)→聽小骨→耳蝸(沖動)→聽神經(傳導)→聽覺中樞→聽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鼓室和咽鼓管內耳:半規管、前庭、耳蝸耳的結構1、聲的傳播布置作業1、復習本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2、完成作業本中相應練習;3、預習“第3節 聲音的特性與應用”相關內容。1.2聲和聽覺(2)課后檢測班級 姓名1.將耳朵貼在較長的注滿水的鐵質自來水管一端,讓另外一位同學在自來水管另一端用力敲一下,能聽到三次敲擊聲。按先后順序說出這三次敲擊聲分別是通過哪種介質傳播到人耳的( )A.空氣、水、鐵管 B.水、空氣、鐵管C.水、鐵管、空氣 D.鐵管、水、空氣2、隨著手機的廣泛普及,隨處可見“低頭族”,長期用耳機聽音樂可能會損傷耳內對聲波敏感的細胞,使聽力下降。上述細胞位于( )A.外耳道 B.鼓膜 C.耳蝸 D.咽鼓管3.將每年3月3日設為“國際愛耳日”,是為了引起人們對保護耳和聽覺的重視。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護耳和聽力的是( )A. 每次使用耳機時間不超過一小時 B. 禁用對耳和聽覺造成損傷的藥物C. 遇到強烈的爆炸聲及時捂住耳朵 D. 經常用尖銳和不潔的器具掏耳朵4.如圖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聲音的實驗。把兩個紙杯底部用細棉線連接起來,固定其中一個紙杯,在紙杯口處蒙上膠膜,膜上黏一片小平面鏡。拉緊棉線,將激光筆發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鏡上,小明對另一紙杯說話(不接觸紙杯),會看到墻上反射的光點在晃動。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光點的晃動是由于激光筆晃動引起的B.該實驗說明聲音能傳遞能量C.兩個紙杯間聲音的傳播主要是通過空氣實現的D.在月球上做該實驗也能看到光點的晃動5.某人失聰(沒有聽覺能力)后,經檢查,醫生認為中耳的結構沒有受到損傷,那么可能發病的部位是( )A.聽神經和聽覺中樞 B.鼓膜C.中耳 D.內耳6.關于聲音的傳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聲音借助介質以波的形式傳播B.聲音的傳播可以沒有介質C.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比在鋼管中的傳播速度快D.聲音的傳播速度與介質無關,只與溫度有關7.古代的偵察兵為了及早發現敵人騎兵的活動,常常把耳朵貼在地面上聽。以下解釋錯誤的是( )A.馬蹄踏在土地上,使土地振動而發聲B.聲音可以沿土地傳播C.土地傳播聲音的速度比空氣快D.馬蹄聲不能由空氣傳到人的耳朵8.聲波傳送到聽中樞的正確順序是( )A.聲波→外耳道→鼓膜→聽覺感受器→聽中樞B.聲波→外耳道→聽小骨→鼓膜→聽覺感受器→ 聽神經→聽中樞C.聲波→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聽覺感受器→ 聽神經→聽中樞D.聲波→外耳道→聽覺感受器→ 聽神經→聽中樞9.耳的結構中,能接受聲波并轉化為振動的是( )A.耳廓 B.外耳道、鼓膜 C.聽小骨 D.耳道10.細菌進入中耳會引起中耳炎,導致聽力下降,其原因是( )A.聽神經受到損傷 B.聽覺感受器受到損傷C.大腦受到損傷 D.鼓膜、聽小骨受到損傷11.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少場所的裝修會考慮聲學吸音效果。小明同學想比較幾種常見裝修材料的吸音性能,他找來厚度相同的四種小塊材料(聚酯棉、軟木、泡沫和海綿),進行了圖示實驗:桌面上放一個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別放上待測試的小塊材料,將懸掛在細線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釋放去敲擊玻璃杯,仔細比較玻璃杯發出的聲音大小。(1)為控制實驗過程中敲擊玻璃杯的力大小相同,小明的做法是: ??;(2)小明實驗數據記錄如下表小明實驗中的四種材料,僅從吸音性能的角度考慮,最適合隔音墻裝修的是 。12.聲音的傳播速度會受溫度的影響嗎?氣溫影響空氣密度,氣溫高,空氣密度小,聲速大.因而聲速與氣溫有關.由此出現聲音不一定由聲源沿直線傳播的情況。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溫,地表附近的氣溫較上層的氣溫高,聲音在地表附近傳播較上層快,于是地面的聲音向四周傳播時會向上拐彎,彎到溫度低、密度大的上方?;卮穑?br/>(1)聲音在空氣中傳播時,愛走溫度 、密度 的路徑。(2)“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說的是:在清冷的深夜,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聲因傳播路徑向 拐彎而傳到幾里外的楓橋邊。(3)赤日炎炎,在沙漠中即使相距不太遠的人也難以聽清對方的大聲喊叫,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聲音傳播時向 拐彎。參考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D C D B A A D C B D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釋放 ;聚酯棉低; 大 ;比較冷的水邊 ;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2聲和聽覺(2)課后檢測(含答案).doc 1.2聲和聽覺(第2課時)(課件26張ppt 視頻 課后檢測卷(含答案)).pptx 會跳舞的火焰.mp4 助聽器.mp4 聽覺的形成.mp4 水波.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