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對環境的察覺單元測驗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共60分。1.當我們身體不舒服時,父母經常用手背來感覺我們是否發燒,這是因為手背皮膚表面分布有下列哪種感受器()A. 痛覺感受器 B. 觸覺感受器 C. 味覺感受器 D. 溫感受器2.皮膚上分布著多種感受器,能感知多種信息的刺激,下列說法不正確的( )A. 皮膚感覺主要有四種,即觸壓覺、痛覺、冷覺和熱覺B. 皮膚可感覺外界物體的大小、形狀、軟硬、冷熱等多種信息C. 皮膚上的感受器的多少決定皮膚感覺的靈敏性D. 全身各個部位對各種刺激的敏感性是相同的3.小柯感覺頭痛鼻塞,沒有胃口,媽媽用手背觸碰了小柯的額頭,判斷他發熱了。媽媽帶小柯去醫院抽血檢查、配藥,抽血時的疼痛、藥物的苦味都讓小柯非常難受。于是小柯產生了一些想法,其中錯誤的是( )A. 味覺與嗅覺是會相互影響的B. 若沒有痛覺,生活將更加方便C. 媽媽用手背感受體溫是因為手背上的神經末梢對熱比較敏感D. 小柯感受到媽媽手的觸碰,其壓力感受器在皮膚的真皮層4.如圖,指壓板是常見的游戲道具。當腳踩在指壓板上時,游戲者會疼痛難忍,游戲者感受板的軟硬程度和形成痛覺的部位分別是( )A. 皮膚 神經 B. 神經 皮膚 C. 皮膚 大腦 D. 大腦 皮膚5.關于聲音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聲音具有能量 B. 聲音可以在真空中傳播C. 有振動就能聽到聲音 D. 聲音在液體中傳播得比在固體中快6.手機培養了許多“低頭族”,長期看手機會損傷對光敏感的細胞,使視力下降;而長期用藍牙耳機則會損傷對聲波敏感的細胞,使聽力下降。上述兩類細胞分別位于()A. 外耳道、虹膜 B. 鼓膜、瞳孔 C. 視網膜、耳蝸 D. 耳蝸、鞏膜7.下列與人耳有關的內容,說法錯誤的是( )A. 外界聲波外耳道鼓膜聽小骨內耳聽覺神經大腦B. 內耳中的前庭和半規管只與暈車暈船有關C. 乘坐飛機時,當飛機起飛或降落時嚼口香糖的目的是使鼓膜內外的氣壓平衡D. 鼻咽部有炎癥時,要及時就診,以免引起中耳炎8.位于我省永濟市普救寺中的鶯鶯塔如圖所示,它是我國現有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若游人在塔附近的一定位置以兩石相擊,便可聽到“呱、呱”的回聲,類似青蛙鳴叫,并且聲音也變得格外響亮。關于此現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以兩石相擊”主要是空氣振動發聲 B. “類似青蛙鳴叫”是指音色相近C. “變得格外響亮”是指音調變高 D. “呱、呱”的回聲一定是噪聲9.如圖所示,為甲、乙樂器發聲的波形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響度相同 B. 音調相同 C. 響度、音調均相同 D. 響度、音調均不同10.關于聲現象的說法正確的是()A. 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擊同一音叉,音叉發聲的音調會不同B. “聞其聲辨其人”是根據聲音的音色來判斷的C. 超聲波能排除人體內的結石是利用聲波傳遞信息D. 房間的窗戶安裝雙層玻璃是在聲源處減弱噪聲11.如圖,下列為光線在空氣與玻璃的界面處發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圖,其中正確的是()A. B.C. D.12.如圖所示,對下列光學現象的解釋或描述中,正確的是( )A. 圖甲中人看到海市蜃樓時,沒有光線進入人的眼睛B. 人看向圖乙水面時,看到樹和魚的光學原理是不一樣的C. 圖丙是光纖通信的示意圖,不論入射角多大,都不會發生折射現象D. 圖丁手影游戲說明光永遠是沿直線傳播的13.下列關于光現象的說法正確的是()A. 浙江余姚通濟橋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現象B. 影子的形成說明了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C. 紅外線最顯著的性質是能使熒光物質發光D. 鏡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14.如圖,這是近視眼及其矯正的光路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近視眼的成像原理和小孔成像的原理相同B. 近視眼看遠處的物體時,像形成于視網膜前方C. 矯正近視眼的方法是配戴合適度數的凸透鏡D. 矯正近視眼前,像離視網膜越近,配戴眼鏡的度數越高15.如圖甲所示,小科將一個裝有水的圓柱形玻璃杯放在漫畫前,驚奇地發現透過水杯看到漫畫中的老鼠變“胖”了,還掉頭奔向貓,如圖乙所示。關于此現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透過水杯看到變“胖”的老鼠是虛像B. 裝有水的圓柱形玻璃杯相當于一個凹透鏡C. 將漫畫靠近水杯一些,透過水杯看到的老鼠始終是掉頭的D. 此時漫畫中的老鼠到玻璃杯的距離應滿足f<u<2f,與投影儀成像原理相同二、填空題:本大題共7小題,共30分。16.“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嗅覺的形成部位在 ______ ,這句話形容的是嗅覺的 ______ 現象。17.一般情況下,聲音在固體中傳播的速度比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 。從鋼琴和長笛等樂器中發出有規律的、悅耳的聲音叫做 。如圖所示,蝙蝠是靠 探測飛行中的障礙和發現昆蟲。 18.為了緩解交通壓力,許多城市都修建了輕軌,但是輕軌在運行時會產生噪聲,可以過 ______ 傳遞到周圍的居民區。為了減少對居民生活的影響,輕軌緊鄰居民區的地方大都會安裝封閉的玻璃屏,這是 ______ 減弱噪聲。19.如圖所示為某科技小組制作的“火焰琴”。展示時,“火焰琴”的琴聲是由塑料管內空氣柱 ______ 產生的。實驗時發出的各種聲音傳到隔壁上課班級,這些聲音對于隔壁班級而言是 ______ (選填“噪聲”或“樂音”)。20.小華同學用激光筆照射水面,在水槽壁上出現兩個紅點A和B。若保持入射點不變,欲使A點上移至,應使入射光線繞著入射點沿 (選填“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轉動;若保持入射光線不變,欲使B點下移至,應使水面 (選填“上升”或“下降”),在水面變化過程中,折射角 (選填“增大”、“不變”或“減小”)。 21.小明用手機拍照,發現手機鏡頭過于靠近拍攝對象時無法正常對焦,拍出的照片模糊,此時像成在感光器(相當于光屏) ______ (選填“前”或“后”)。小明發現將 ______ 透鏡緊靠在手機鏡頭上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從而理解了手機微距鏡頭的工作原理。22.如圖所示為水位測量儀的示意圖。A點與光屏PQ在同一水平面上,從A點發出的一束與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變的激光,經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點處形成一個光斑,光斑位置隨水位變化而發生變化。(1)A點與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 像(填“虛”或“實”);(2)A點與水面相距2m,則A與它在水中的像A'之間的距離為 m;(3)入射光線不變,光斑B向左移動,說明水位 (選填“上升”或“下降”)了。三、實驗探究題:本大題共5小題,共38分。23.皮膚是人體最大的感受器官。若同時刺激皮膚上的兩個點,當兩點的距離小于一定程度時,就會被感覺成一個點。人能分辨皮膚上兩點刺激的最小距離被稱為兩點閾。兩點閾越小,表明兩點辨別能力越精確。身體不同部位的兩點閾是不一樣的,研究者發現兩點閾大小與神經分布的密度有關。下表是溫斯坦在1968年的部分實驗數據。請分析回答:身體不同部位的兩點閾(單位:毫米)裸露部位 覆蓋部位中指指尖 上唇 前頜 胸部 肩部 背部2.5 5.5 15.0 36.0 41.0 44.0(1)刺激皮膚能引起人體產生觸覺,這是因為皮膚中含有________組織,觸覺是在________(部位)形成的。(2)分析表中數據可知,人體________(具體部位)對刺激最為敏感,24.小金進行了如下兩個有關聲音的實驗,請根據實驗回答下列問題。【實驗1】如圖1,小金在鼓面撒上一些綠豆,并敲打鼓面。(1)敲擊鼓面時發出聲音,且可以看到綠豆在跳動,這現象說明發聲物體在 ______ 。(2)用更大的力敲打鼓面,此時鼓發出的聲音 ______ 。(選填“音高更高”或“音量更大”)(3)鼓面上放綠豆的目的是 ______ 。【實驗2】如圖2,小金用橡皮槌輕輕敲擊大小不同的音叉并繪制了柱狀圖。(4)通過觀察柱狀圖,發現的規律是 ______ 。25.小明用光具座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時,得到的實驗數據如表:實驗序號 物距u/cm 像距v/cm 像的大小1 40.0 13.0 縮小2 30.0 15.0 縮小3 20.0 20.0 等大4 15.0 30.0 放大5 12.0 60.0 放大(1)當蠟燭離透鏡中心60cm時,像到透鏡中心的距離為 ______ 。A.10cm~13cmB.13cm~18cmC.18cm~20cm(2)實驗中,小明將物體由距離透鏡40cm處勻速移動到距離透鏡20cm處,所用時間為2s。在這段時間中,像移動速度在 ______ 。A.逐漸變慢B.保持不變C.逐漸變快(3)小明取下自己的近視眼鏡,放在蠟燭和凸透鏡之間的某個位置,移動光屏后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當他拿掉自己的眼鏡后,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光屏應向 ______ (選填“靠近”或“遠離”)透鏡方向移動。26.如圖所示,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1)準備的實驗器材有:玻璃板,A、B兩支完全相同的蠟燭,白紙,鉛筆,光屏,需要添加的測量器材是_________。(2)探究像與物到平面鏡距離的特點時,應多次改變__________________,測量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3)撤去蠟燭B,放一光屏到B撤走時的位置,直接觀察光屏,看不到蠟燭A的像,說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_________。(4)若在蠟燭B的位置上放置一光屏,光屏上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呈現出蠟燭A的像。(5)實驗中,看到點燃的蠟燭A通過玻璃板成了兩個像,其中距離觀察者較遠的像是來自蠟燭A的入射光經過玻璃板_________形成的。A.一次反射,一次折射 B.兩次反射,一次折射C.一次反射,兩次折射 D.兩次反射,兩次折射27.如圖甲所示,光具座上從左到右依次為F光源、凸透鏡、光屏,它們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當三者分別處于光具座20cm處、50cm處、80cm處時,恰好在光屏上呈現一個清晰的像。請回答下列問題:(1)該凸透鏡的焦距_______cm;(2)若小余想給大家展示投影儀中的凸透鏡成像的原理,他應該將F光源向右移動到光具座_______cm刻度范圍之間,再將光屏向右移動到適合位置時,便能在光屏中央找到一個清晰的像。此時從光屏左側觀察,小余看到的像可能是_______;A.B .C .D .(3)若小余將F光源從光具座取下,使其緊靠在裝滿水的圓柱形玻璃杯左側(圖乙)。現將F光源逐漸水平向左移動,右側的小余透過杯子觀察該過程中像的變化。小余看到的像可能是( )A. B. C. D.(4)小余同學利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來研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在上述探究活動中,若已知蠟燭與光屏間的距離為L0,與凸透鏡第一次所在位置A間的距離為L,如圖乙所示,則該透鏡焦距f_______(填“>”、“<”或“=”)L,透鏡先后兩次所在位置A、B之間的距離s=_______(用L0、L表示)。四、分析計算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6分。28.雷雨交加的夜里,小林同學先看到閃電后約5s聽到雷聲,請問:(1)為什么總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2)小林距雷電產生的地方大約有多遠?(聲音在空氣中傳播速度約為340m/s)五、解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26分。29.(本小題6分)周末,小明同學跟隨學校勞動實踐團隊走進草莓園,看到了一個個紅草莓躺在綠葉中間。他摘下一個,聞到了特有的香味,送進嘴里嘗起來,“又酸又甜的”。(1)小明運用了哪些感覺器官?__________(說出一個即可)。(2)小明看到草莓后形成視覺的部位是__________(填“視網膜”或“大腦”)。(3)小明在草莓園里待了一會后,再也感覺不到起初那種香味了。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0.(本小題10分)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問題:材料一:根據2024年國家衛健委的調查報告顯示,我國青少年的總近視率達到了51.9%,其中初中生的近視率更是高達71.4%,青少年的近視防控成了當下的重要議題。材料二:據央視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在校大學生耳機使用率高達99.8%,而已經出現噪聲性聽力損傷的人數占比接近30%。(1)近視的原因可用圖甲表示,應配戴_______透鏡來矯正視力;(選填“凸”或“凹”)(2)青少年聽力受損的主要原因是佩戴耳機時聲音_______(填聲音的特性)過大,從而導致圖乙中④_______(填名稱)受損;進一步的研究顯示,過大的聲音還會導致聽神經等結構出現不可逆的損傷。因此,青少年應從自身做起,摒棄不良的用眼用耳習慣,從而更好的保護視力和聽力。31.(本小題10分)夏天人們常被蚊蟲叮咬問題困擾,蚊子的觸角和下顎須存在著嗅覺器官,通過檢測人體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及其它代謝產物定位吸血目標。小塘同學自制一款家用CO2蚊蟲誘捕器(如圖所示),采用二氧化碳等化學因子做“誘蚊劑”誘蚊靠近,搭配“捕蚊裝置”實現抓捕滅蚊。(1)小塘手臂被蚊子叮咬之后,叮咬部位出現瘙癢、紅腫癥狀,“瘙癢”的感覺是在__________形成的。(2)小塘利用食醋和雞蛋殼制備“誘蚊劑”,結果聞到氣體中混雜酸味,請從微觀角度解釋“聞到酸味”的原因:__________。(3)小塘在裝置中增加了紫光燈誘捕蚊子,因為查閱資料發現蚊子的復眼對紫光最敏感,有利于蚊子識別物體輪廓,定位吸血目標,這體現了__________相適應的觀念。(4)伊蚊是多種重要傳染病的主要傳播媒介,通過叮咬感染者后再叮咬健康人實現病原體傳播,誘捕器滅蚊屬于傳染病預防措施中的__________環節。第9頁,共9頁第一章對環境的察覺單元測驗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共60分。1.當我們身體不舒服時,父母經常用手背來感覺我們是否發燒,這是因為手背皮膚表面分布有下列哪種感受器()A. 痛覺感受器 B. 觸覺感受器 C. 味覺感受器 D. 溫感受器【答案】D【解析】【分析】感受冷刺激(皮膚溫度下降)的感受器,叫冷感受器;感受溫刺激(皮膚溫度上升)的感受器,叫溫感受器。【詳解】當環境使皮膚溫度上升時,溫感受器產生沖動,引起溫覺。因此。當我們身體不舒服時,父母經常用手背來感覺我們是否發燒,這是因為手背皮膚表面分布有溫感受器,ABC不符合題意,D符合題意。故選D。2.皮膚上分布著多種感受器,能感知多種信息的刺激,下列說法不正確的( )A. 皮膚感覺主要有四種,即觸壓覺、痛覺、冷覺和熱覺B. 皮膚可感覺外界物體的大小、形狀、軟硬、冷熱等多種信息C. 皮膚上的感受器的多少決定皮膚感覺的靈敏性D. 全身各個部位對各種刺激的敏感性是相同的【答案】D【解析】解:皮膚的結構是由表皮和真皮組成的,表皮由上皮組織組成,真皮主要由結締組織構成,真皮內由豐富的血管和感覺神經末梢,能夠感受外界的冷、熱、觸、壓等刺激。人體的各個部位對各種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如撫摸一般用手指尖,手指尖的觸覺神經末梢比較集中,手背上熱覺神經末梢比較豐富。故選:D。皮膚的真皮內由豐富的血管和感覺神經末梢,能夠感受外界的冷、熱、觸、壓等刺激。理解皮膚的結構與功能是解答此題的關鍵。3.小柯感覺頭痛鼻塞,沒有胃口,媽媽用手背觸碰了小柯的額頭,判斷他發熱了。媽媽帶小柯去醫院抽血檢查、配藥,抽血時的疼痛、藥物的苦味都讓小柯非常難受。于是小柯產生了一些想法,其中錯誤的是( )A. 味覺與嗅覺是會相互影響的B. 若沒有痛覺,生活將更加方便C. 媽媽用手背感受體溫是因為手背上的神經末梢對熱比較敏感D. 小柯感受到媽媽手的觸碰,其壓力感受器在皮膚的真皮層【答案】B【解析】解:A、嗅覺是可能會影響味覺的,因為嗅覺和味覺都是神經感覺器官,兩者是有一定關聯的,A正確。B、痛覺是人體的正常生理反應與自我保護反應之一。在人體受到不良刺激時,痛覺會提示人體正受到侵害,會提示人體及時防范不良刺激,及時采取自我保護措施。如果沒有了痛覺,那么人體就會對不良反應的敏感性下降,人體受侵害的就會增加,而且受到侵害自身還不容易察覺,這樣對人體的保護產生很不好的影響,因此若沒有痛覺,生活將非常不方便,B錯誤。C、皮膚的真皮內由豐富的血管和感覺神經末梢,能夠感受外界的冷、熱、觸、壓等刺激。其中手指尖的觸覺神經末梢比較集中,手背上熱覺神經末梢比較豐富,故媽媽用手背感受體溫是因為手背上的神經末梢對熱比較敏感,C正確。D、皮膚的真皮層中有壓力感受器,小柯能感受到媽媽手的觸碰,壓力感受器就在皮膚的真皮層,D正確。故選:B。除了視覺和聽覺,人體還有其他感覺。每種感覺都具有一定的生物學意義,這些感覺是我們能夠全面、準確、迅速地感知周圍環境的變化,并及時作出判斷和反應。解答此題的關鍵是明確人體除了視覺和聽覺外的其他感覺的作用。4.如圖,指壓板是常見的游戲道具。當腳踩在指壓板上時,游戲者會疼痛難忍,游戲者感受板的軟硬程度和形成痛覺的部位分別是( ) A. 皮膚 神經 B. 神經 皮膚 C. 皮膚 大腦 D. 大腦 皮膚【答案】C【解析】解:腳底是用皮膚來感知板的軟硬程度,皮膚真皮層的神經末梢,將刺激轉化為電信號,傳給大腦,大腦皮層經過分析,做出相應的反應,形成痛覺。所以游戲者感受板的軟硬程度和形成痛覺的部位分別是皮膚、大腦皮層的感覺中樞。故選:C。(1)反射弧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五部分。(2)大腦皮層具有感覺、運動、語言、視覺、聽覺等多種生命活動的神經中樞。解題的關鍵是知道痛覺形成的過程。5.關于聲音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聲音具有能量 B. 聲音可以在真空中傳播C. 有振動就能聽到聲音 D. 聲音在液體中傳播得比在固體中快【答案】A【解析】解:A、聲音具有能量,故A正確;B、聲音不可以在真空中傳播,故B錯誤;C、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人耳聽到聲音是一定范圍的,故C錯誤;D、聲音在液體中傳播得比在固體中慢,故D錯誤。故選:A。(1)聲音可以傳遞能量和信息;(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在同種介質中溫度不同聲速也不同。(3)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人耳聽到聲音是一定范圍的。本題考查了聲音產生、傳播和人耳的聽覺范圍等知識點,屬于基礎題。6.手機培養了許多“低頭族”,長期看手機會損傷對光敏感的細胞,使視力下降;而長期用藍牙耳機則會損傷對聲波敏感的細胞,使聽力下降。上述兩類細胞分別位于()A. 外耳道、虹膜 B. 鼓膜、瞳孔 C. 視網膜、耳蝸 D. 耳蝸、鞏膜【答案】C【解析】解:長期玩手機可能會損傷對光敏感的細胞,使視力下降,感光細胞位于視網膜內。當外界聲波經過外耳道傳導鼓膜時,鼓膜的振動通過聽小骨傳到內耳,刺激了耳蝸內對聲波敏感的感覺細胞,這些細胞就將聲音信息通過聽覺神經傳給大腦的一定區域(聽覺中樞),這樣就產生了聽覺;因此感受聲波刺激敏感的細胞位于內耳的耳蝸內。故選C。 (1)耳分為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由鼓膜、鼓室和聽小骨組成,內耳包括半規管、前庭和耳蝸。(2)視網膜上有感光細胞,可以接受物像的刺激并產生神經沖動。7.下列與人耳有關的內容,說法錯誤的是( )A. 外界聲波外耳道鼓膜聽小骨內耳聽覺神經大腦B. 內耳中的前庭和半規管只與暈車暈船有關C. 乘坐飛機時,當飛機起飛或降落時嚼口香糖的目的是使鼓膜內外的氣壓平衡D. 鼻咽部有炎癥時,要及時就診,以免引起中耳炎【答案】B【解析】前庭和半規管與人的聽覺無關,但它們與人的位置覺有關,能感受頭部位置變動, 維持身體平衡。有些人的前庭和半規管過度敏感,受到輕微刺激就會頭暈、惡心等, 這就是平時人們所說的暈車、暈船的原因,B錯誤。8.位于我省永濟市普救寺中的鶯鶯塔如圖所示,它是我國現有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若游人在塔附近的一定位置以兩石相擊,便可聽到“呱、呱”的回聲,類似青蛙鳴叫,并且聲音也變得格外響亮。關于此現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以兩石相擊”主要是空氣振動發聲 B. “類似青蛙鳴叫”是指音色相近C. “變得格外響亮”是指音調變高 D. “呱、呱”的回聲一定是噪聲【答案】B【解析】解:A、“以兩石相擊”,石頭會振動,振動會產生聲音,故A錯誤;B、“類似青蛙鳴叫”是指的是與青蛙的音色相近,故B正確;C、“變得格外響亮”是指響度大,故C錯誤;D、如果有人喜歡聽“呱、呱”的回聲,回聲不是噪聲,故D錯誤。故選:B。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物理學中把人耳能感覺到的聲音的強弱稱為響度,把聲音的高低稱為音調,音色反映了聲音的品質與特色。從環境保護角度凡是妨礙人們正常工作、學習和休息的聲音都是噪聲;從物理學角度發聲體做無規則振動發出的聲音是噪聲。本題考查了聲音產生的條件,聲音的特征有音調、響度、音色;三個特征是從三個不同角度描述聲音的,且影響三個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9.如圖所示,為甲、乙樂器發聲的波形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響度相同 B. 音調相同 C. 響度、音調均相同 D. 響度、音調均不同【答案】B【解析】【詳解】由波形圖可知,甲樂器發出聲音的振幅較大,則響度較大;甲乙樂器發出聲音的振動的頻率相同,則音調相同,故B正確,ACD錯誤。故選B。10.關于聲現象的說法正確的是()A. 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擊同一音叉,音叉發聲的音調會不同B. “聞其聲辨其人”是根據聲音的音色來判斷的C. 超聲波能排除人體內的結石是利用聲波傳遞信息D. 房間的窗戶安裝雙層玻璃是在聲源處減弱噪聲【答案】B【解析】【詳解】A.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擊同一音叉,音叉發聲的振幅不同,則響度不同,故A錯誤;B.不同人的音色不同,因此“聞其聲而知其人”是根據聲音的音色來判斷的,故B正確;C.超聲波能粉碎人體內的“小石頭”,說明聲波能傳遞能量,而不是利用聲波傳遞信息,故C錯誤;D.房間的窗戶安裝雙層玻璃是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故D錯誤。故選B。11.如圖,下列為光線在空氣與玻璃的界面處發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圖,其中正確的是()A. B.C. D.【答案】A【解析】【詳解】A.光線斜射在空氣與玻璃的界面處發生反射,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當光由空氣斜射入中玻璃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A正確;B.光從玻璃斜射入空氣時,折射角應該大于入射角,而圖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了。故B錯誤;C.光線從空氣斜射入玻璃時,同時發生反射和折射,發生反射時,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圖中反射角不等于入射角,且反射光線箭頭標錯了,故C錯誤;D.光從玻璃斜射入空氣時,發生反射和折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而圖中反射角不等于入射角,且反射光線箭頭標錯了,故D錯誤。12.如圖所示,對下列光學現象的解釋或描述中,正確的是( )A. 圖甲中人看到海市蜃樓時,沒有光線進入人的眼睛B. 人看向圖乙水面時,看到樹和魚的光學原理是不一樣的C. 圖丙是光纖通信的示意圖,不論入射角多大,都不會發生折射現象D. 圖丁手影游戲說明光永遠是沿直線傳播的【答案】B【解析】解:A、海市蜃樓是光在傳播時,經過密度不均勻的空氣層中,經過折射造成的結果,人看到海市蜃樓時,有光線進入人的眼睛,故A錯誤;B、樹在水中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我們看到的水中魚,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虛像,兩者成像的原理不同,故B正確;C、利用光纖通信時,要以合適的角度入射才會發生全反射,否則會有折射產生,故C錯誤;D、手影游戲說明光沿直線傳播的,但光沿直線傳播是有條件的,光只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才能沿直線傳播,故D錯誤。故選:B。(1)光線在同種不均勻介質中傳播或者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就會出現光的折射現象,例如水池底變淺、水中筷子變彎、海市蜃樓、凸透鏡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2)光線傳播到兩種介質的表面上時會發生光的反射現象,例如水面上出現岸上物體的倒影、平面鏡成像、玻璃等光滑物體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3)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現實生活中有很多與光有關的現象,平時要注意多觀察,多思考,并用所學光學知識去解釋觀察到的光學現象,這能提高我們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13.下列關于光現象的說法正確的是()A. 浙江余姚通濟橋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現象B. 影子的形成說明了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C. 紅外線最顯著的性質是能使熒光物質發光D. 鏡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答案】B【解析】【詳解】A.平靜水面上橋的倒影,屬于平面鏡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錯誤;B.影子的形成說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由于光的直線傳播,被物體擋住后,物體后面就會呈現出陰影區域,就是影子,故B正確;C.紫外線最顯著的性質是能使熒光物質發光,故C錯誤;D.鏡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D錯誤。故選B。14.如圖,這是近視眼及其矯正的光路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近視眼的成像原理和小孔成像的原理相同B. 近視眼看遠處的物體時,像形成于視網膜前方C. 矯正近視眼的方法是配戴合適度數的凸透鏡D. 矯正近視眼前,像離視網膜越近,配戴眼鏡的度數越高【答案】B【解析】A、近視眼的成像原理是光的折射,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線傳播,原理不同,故A錯誤;BCD、近視眼看不清楚遠處的物體,原因是遠處物體的像成在視網膜的前方,但是我們可用發散作用的凹透鏡矯正,使光線會聚能力減弱,能使像成在視網膜上,能看清物體;矯正近視眼前,像離視網膜越近這說明人眼的近視程度越小,配戴眼鏡的度數越低,故B正確、CD錯誤。故選B。15.如圖甲所示,小科將一個裝有水的圓柱形玻璃杯放在漫畫前,驚奇地發現透過水杯看到漫畫中的老鼠變“胖”了,還掉頭奔向貓,如圖乙所示。關于此現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透過水杯看到變“胖”的老鼠是虛像B. 裝有水的圓柱形玻璃杯相當于一個凹透鏡C. 將漫畫靠近水杯一些,透過水杯看到的老鼠始終是掉頭的D. 此時漫畫中的老鼠到玻璃杯的距離應滿足f<u<2f,與投影儀成像原理相同【答案】D【解析】【詳解】A.透過水杯看到變“胖”的老鼠是實像,因為他是倒立的,根據凸透鏡成像規律,倒立的都是實像,故A錯誤;B.裝有水的圓柱形玻璃杯邊緣薄,中間厚,相當于凸透鏡,故B錯誤;C.將漫畫靠近水杯一些,物距小于一倍的焦距,可以是放大鏡成像,故透過水杯看到的老鼠可以是不掉頭的,故C錯誤;D.此時漫畫中的老鼠是倒立放大的實像,根據凸透鏡成像規律,此時老鼠到玻璃杯的距離應滿足,與投影儀成像原理相同,故 D正確。故選D。二、填空題:本大題共7小題,共30分。16.“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嗅覺的形成部位在 ______ ,這句話形容的是嗅覺的 ______ 現象。【答案】大腦皮層的嗅覺中樞 感受器易適應【解析】解:人的嗅覺很容易適應,即醫學上所說的--嗅覺適應現象。也就是說人在較長時間聞了某種氣味后,會失去對這種氣味的嗅感,這是大腦皮層嗅覺中樞的一種疲勞現象,因此“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這句話是說嗅覺具有適應性,使嗅細胞的敏感性降低。故答案為:大腦皮層的嗅覺中樞;感受器易適應。嗅覺是由化學氣體刺激嗅覺感受器而引起的感覺.嗅覺感受器位于鼻腔后上部的嗅上皮內,感受細胞為嗅細胞。氣味物質作用于嗅細胞,產生神經沖動經嗅神經傳導,最后到達大腦皮層的嗅覺中樞,形成嗅覺。本題考查的是嗅覺感受器的功能以及嗅覺的形成。17.一般情況下,聲音在固體中傳播的速度比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 。從鋼琴和長笛等樂器中發出有規律的、悅耳的聲音叫做 。如圖所示,蝙蝠是靠 探測飛行中的障礙和發現昆蟲。 【答案】大樂音超聲波【解析】【詳解】[1]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一般情況下,聲音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最快。[2]人們把聲音分為樂音和噪音,從物理學角度區分,有規律的、悅耳的聲音叫做樂音。[3]蝙蝠可以發出超聲波,利用回聲定位的方法發現昆蟲。18.為了緩解交通壓力,許多城市都修建了輕軌,但是輕軌在運行時會產生噪聲,可以過 ______ 傳遞到周圍的居民區。為了減少對居民生活的影響,輕軌緊鄰居民區的地方大都會安裝封閉的玻璃屏,這是 ______ 減弱噪聲。【答案】空氣 傳播過程中【解析】解:(1)輕軌在運行時產生的噪聲,可以過空氣傳遞到周圍的居民區;(2)為了減少對居民生活的影響,輕軌緊鄰居民區的地方大都會安裝封閉的玻璃屏,這是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故答案為:空氣;傳播過程中。(1)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氣體、液體、固體都能傳播聲音;(2)減弱噪聲主要從三種途徑入手,一是在聲源處減弱,二是在傳播過程中減弱,三是在人耳處減弱。本題考查了聲音的傳播和減弱噪聲的途徑,屬于基礎題。19.如圖所示為某科技小組制作的“火焰琴”。展示時,“火焰琴”的琴聲是由塑料管內空氣柱 ______ 產生的。實驗時發出的各種聲音傳到隔壁上課班級,這些聲音對于隔壁班級而言是 ______ (選填“噪聲”或“樂音”)。【答案】振動 噪聲【解析】解: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火焰琴”發聲是塑料管內空氣柱振動導致的。凡是干擾人們休息、學習和工作以及對人們所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即不需要的聲音,統稱為噪聲。隔壁班級正在上課,“火焰琴”的聲音會干擾學生聽課和老師授課,所以屬于噪聲。故答案為:振動;噪聲。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火焰琴”發聲是塑料管內空氣柱振動導致的。凡是干擾人們休息、學習和工作以及對人們所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即不需要的聲音,統稱為噪聲。本題考查聲音的產生及噪聲的界定。20.小華同學用激光筆照射水面,在水槽壁上出現兩個紅點A和B。若保持入射點不變,欲使A點上移至,應使入射光線繞著入射點沿 (選填“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轉動;若保持入射光線不變,欲使B點下移至,應使水面 (選填“上升”或“下降”),在水面變化過程中,折射角 (選填“增大”、“不變”或“減小”)。 【答案】逆時針上升不變【解析】【詳解】[1]當光從空氣斜射到水面時,同時會發生反射和折射現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如圖所示現保持入射點的位置不變,欲使光點A上移至A′處,則反射光線靠近法線,反射角減小,根據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則入射角也需減小,故使入射光線繞著O點沿逆時針方向轉動。[2][3]在水面變化過程中,由于入射光線不變,即入射角不變,則折射角也不發生改變,因此過B′點做OB的平行線即為光點下移的折射光線,如圖所示顯然入射光線不變,欲使B點下移至B′,水面需上升。21.小明用手機拍照,發現手機鏡頭過于靠近拍攝對象時無法正常對焦,拍出的照片模糊,此時像成在感光器(相當于光屏) ______ (選填“前”或“后”)。小明發現將 ______ 透鏡緊靠在手機鏡頭上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從而理解了手機微距鏡頭的工作原理。【答案】后 凸【解析】解:用手機拍照,發現手機鏡頭過于靠近拍攝對象時(如圖所示)無法正常對焦,拍出的照片模糊,此時像成在感光器的后面,可以利用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放在手機鏡頭上,像就會成在感光器上了。故答案為:后;凸。當物體在凸透鏡的二倍焦距以外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知道照相機的原理和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是解答此題的關鍵。22.如圖所示為水位測量儀的示意圖。A點與光屏PQ在同一水平面上,從A點發出的一束與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變的激光,經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點處形成一個光斑,光斑位置隨水位變化而發生變化。(1)A點與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 像(填“虛”或“實”);(2)A點與水面相距2m,則A與它在水中的像A'之間的距離為 m;(3)入射光線不變,光斑B向左移動,說明水位 (選填“上升”或“下降”)了。【答案】虛4上升【解析】(1)水面可以看成平面鏡,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是:像物等距、像物等大、虛像,故A點與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虛像。(2)根據平面鏡成像中的像物等距可知,A點與水面相距2m,則A與它在水中的像A′之間的距離為2m+2m=4m。(3)若光斑B向左移動到E點,如下圖所示,則說明水位上升了。三、實驗探究題:本大題共5小題,共38分。23.皮膚是人體最大的感受器官。若同時刺激皮膚上的兩個點,當兩點的距離小于一定程度時,就會被感覺成一個點。人能分辨皮膚上兩點刺激的最小距離被稱為兩點閾。兩點閾越小,表明兩點辨別能力越精確。身體不同部位的兩點閾是不一樣的,研究者發現兩點閾大小與神經分布的密度有關。下表是溫斯坦在1968年的部分實驗數據。請分析回答:身體不同部位的兩點閾(單位:毫米)裸露部位 覆蓋部位中指指尖 上唇 前頜 胸部 肩部 背部2.5 5.5 15.0 36.0 41.0 44.0(1)刺激皮膚能引起人體產生觸覺,這是因為皮膚中含有________組織,觸覺是在________(部位)形成的。(2)分析表中數據可知,人體________(具體部位)對刺激最為敏感,【答案】(1)神經;大腦皮層 (2)中指指尖【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皮膚的結構 ,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熟悉皮膚的結構和功能。【解答】(1)在皮膚的真皮層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感覺神經末梢,所以人體能產生觸覺。神經組織主要有神經細胞構成,能夠產生和傳導興奮。觸覺是在大腦皮層的觸覺中樞形成的。 (2)分析上表可以看出:中指指尖兩點刺激的最小距離是2.5mm,最小,所以敏感度最強;背部兩點刺激的最小距離是44.0mm,最大,所以敏感度最弱。24.小金進行了如下兩個有關聲音的實驗,請根據實驗回答下列問題。【實驗1】如圖1,小金在鼓面撒上一些綠豆,并敲打鼓面。(1)敲擊鼓面時發出聲音,且可以看到綠豆在跳動,這現象說明發聲物體在 ______ 。(2)用更大的力敲打鼓面,此時鼓發出的聲音 ______ 。(選填“音高更高”或“音量更大”)(3)鼓面上放綠豆的目的是 ______ 。【實驗2】如圖2,小金用橡皮槌輕輕敲擊大小不同的音叉并繪制了柱狀圖。(4)通過觀察柱狀圖,發現的規律是 ______ 。【答案】振動 音量更大 更明顯地顯示鼓面振動幅度大小 小音叉比大音叉聲音高【解析】解:(1)圖1中,鼓面發出聲音的同時可以看到豆子在跳動,這現象說明發聲物體在振動;(2)用更大的力敲打鼓面,豆子跳動的幅度更大,說明此時鼓面振動的幅度大,發出的聲音音量更大;(3)鼓面振動速度快,振動幅度小,人眼不容易看出鼓面振動狀況,鼓面上放豆子的目的是更明顯地顯示鼓面振動幅度大小,運用了轉換法;(4)通過觀察大小不同的音叉聲音高低的柱狀圖,用相同的力敲擊音叉,大音叉振動的慢,發出的聲音低;小音叉振動的快,發出的聲音高,所以發現的規律是:小音叉比大音叉聲音高。故答案為:(1)振動;(2)音量更大;(3)更明顯地顯示鼓面振動幅度大小;(4)小音叉比大音叉聲音高。(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2)音量是由振動物體的振動幅度決定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3)放綠豆的目的是將鼓面的振動轉換為綠豆的跳動,運用了轉換法;(4)音高是由振動物體的振動快慢決定的,振動得越快,聲音就越高,振動得越慢,聲音就越低。正確理解發聲物體自身性質特征與聲音高低的關系、發聲物體振動幅度大小與聲音強弱的關系是解答該題的關鍵。25.小明用光具座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時,得到的實驗數據如表:實驗序號 物距u/cm 像距v/cm 像的大小1 40.0 13.0 縮小2 30.0 15.0 縮小3 20.0 20.0 等大4 15.0 30.0 放大5 12.0 60.0 放大(1)當蠟燭離透鏡中心60cm時,像到透鏡中心的距離為 ______ 。A.10cm~13cmB.13cm~18cmC.18cm~20cm(2)實驗中,小明將物體由距離透鏡40cm處勻速移動到距離透鏡20cm處,所用時間為2s。在這段時間中,像移動速度在 ______ 。A.逐漸變慢B.保持不變C.逐漸變快(3)小明取下自己的近視眼鏡,放在蠟燭和凸透鏡之間的某個位置,移動光屏后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當他拿掉自己的眼鏡后,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光屏應向 ______ (選填“靠近”或“遠離”)透鏡方向移動。【答案】A; C; 靠近【解析】解:(1)根據表格第3次實驗數據知,當物距等于像距等于20.0cm時成等大的實像,即u=v=2f=20.0cm,所以凸透鏡的焦距f=10.0cm;由表格中5組數據知,當物距為12cm時,像距為60cm時,凸透鏡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根據光路是可逆的可知,當物距為60cm時,像距為12cm,凸透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所以當蠟燭離光屏60cm時,像距等于12cm,故選A;(2)物體由距凸透鏡40cm處移動到距凸透鏡20cm處,物體移動的20cm,像距由13cm變為20cm,只移動了7cm,且相的速度在逐漸變快,故C正確;(3)近視眼鏡是凹透鏡,凹通放在凸通與燭焰之間,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會使原來會的像推遲會聚成像,所以拿掉自己的眼鏡后,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光屏應向靠近透鏡方向移動。故答案為:(1)A;(2)C;(3)靠近。(1)根據2倍焦距成等大的實像,得出焦距大小;以由表格中數據知,當像距為60cm時,物距為12cm,為標準,根據折射光路可逆和物距減小,像和像距都變大的特點即可判斷;(2)知道物體的移動距離和移動時間,求出物體的移動速度;從圖象上讀出,當物距由40cm變為20cm時,像距的變化情況,求出像的移動速度;(3)近視眼鏡是凹透鏡,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此題是探究凸通成像的規律的實驗,同時考查了凸透成像的規律的應用,平時在學習過程中要多總結規律性的東西。26.如圖所示,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1)準備的實驗器材有:玻璃板,A、B兩支完全相同的蠟燭,白紙,鉛筆,光屏,需要添加的測量器材是_________。(2)探究像與物到平面鏡距離的特點時,應多次改變__________________,測量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3)撤去蠟燭B,放一光屏到B撤走時的位置,直接觀察光屏,看不到蠟燭A的像,說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_________。(4)若在蠟燭B的位置上放置一光屏,光屏上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呈現出蠟燭A的像。(5)實驗中,看到點燃的蠟燭A通過玻璃板成了兩個像,其中距離觀察者較遠的像是來自蠟燭A的入射光經過玻璃板_________形成的。A.一次反射,一次折射 B.兩次反射,一次折射C.一次反射,兩次折射 D.兩次反射,兩次折射【答案】(1)刻度尺 (2)蠟燭A的位置 (3)虛像 (4)不能 (5)C【解析】略27.如圖甲所示,光具座上從左到右依次為F光源、凸透鏡、光屏,它們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當三者分別處于光具座20cm處、50cm處、80cm處時,恰好在光屏上呈現一個清晰的像。請回答下列問題:(1)該凸透鏡的焦距_______cm;(2)若小余想給大家展示投影儀中的凸透鏡成像的原理,他應該將F光源向右移動到光具座_______cm刻度范圍之間,再將光屏向右移動到適合位置時,便能在光屏中央找到一個清晰的像。此時從光屏左側觀察,小余看到的像可能是_______;A.B .C .D .(3)若小余將F光源從光具座取下,使其緊靠在裝滿水的圓柱形玻璃杯左側(圖乙)。現將F光源逐漸水平向左移動,右側的小余透過杯子觀察該過程中像的變化。小余看到的像可能是( )A. B. C. D.(4)小余同學利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來研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在上述探究活動中,若已知蠟燭與光屏間的距離為L0,與凸透鏡第一次所在位置A間的距離為L,如圖乙所示,則該透鏡焦距f_______(填“>”、“<”或“=”)L,透鏡先后兩次所在位置A、B之間的距離s=_______(用L0、L表示)。【答案】【答案】(1)15.0(2) 20.0至35.0 A(3)AC(4) 小于 L0-2L【解析】【詳解】(1)由圖甲可知,u=v=30.0cm,根據u=v=2f時成倒立、等大的實像,可得2f=30.0cm,則該凸透鏡的焦距f=15.0cm。(2)[1]投影儀成倒立、放大的實像,其物距2f>u>f,因此他應該將F光源向右移動到光具座20.0cm至35.0cm刻度范圍之間。[2]因凸透鏡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故從光屏左側觀察,小余看到的像可能是A。(3)圓柱形玻璃杯中裝滿水相當于中間厚、左右邊緣薄的一個凸透鏡。小余將F光源從光具座取下,使其緊靠在裝滿水的圓柱形玻璃杯左側。F光源逐漸水平向左移動,物距逐漸增大。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時,小余看到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虛像,且物距越遠,像越大;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時,小余看到的像是倒立的實像(左右顛倒,上下不顛倒),且物距越遠像越小。綜上所述,小余看到的像可能是AC。(4)[1][2]由圖甲可知物距大于像距,物距應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物距為L,即f<L<2f,故焦距小于物距;根據光路可逆,第一次物距為L,第二次像距為L,則A、B之間的距離為s=L0-2L。四、分析計算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6分。28.雷雨交加的夜里,小林同學先看到閃電后約5s聽到雷聲,請問:(1)為什么總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2)小林距雷電產生的地方大約有多遠?(聲音在空氣中傳播速度約為340m/s)【答案】解:(1)打雷和閃電是同時發生的,但光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大于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所以我們總是先看見閃電后聽到雷聲;(2)光在空氣中的速度約為3×108m/s,發生雷電時光的傳播時間極短,可以忽略不計。由v=得,雷電產生的地方距小林的距離:s=vt=340m/s×5s=1700m。答:(1)光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遠大于聲速,所以總是先看到閃電,再聽到雷聲;(2)雷電產生的地方距小林大約有1700m遠。【解析】(1)閃電和打雷是同時發生的,之所以先看見閃電,后聽到雷聲,是因為光的傳播速度(3×108m/s)遠遠大于聲音的傳播速度(340m/s),(2)發生雷電時光的傳播時間極短,可以忽略不計,根據公式s=vt可求打雷處離小林的距離。此題主要考查了聲速和光速的有關知識,速度公式的應用,知道閃電和打雷是同時發生是關鍵。五、解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26分。29.(本小題6分)周末,小明同學跟隨學校勞動實踐團隊走進草莓園,看到了一個個紅草莓躺在綠葉中間。他摘下一個,聞到了特有的香味,送進嘴里嘗起來,“又酸又甜的”。(1)小明運用了哪些感覺器官?__________(說出一個即可)。(2)小明看到草莓后形成視覺的部位是__________(填“視網膜”或“大腦”)。(3)小明在草莓園里待了一會后,再也感覺不到起初那種香味了。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眼(或鼻或舌)( 2)大腦( 3)嗅覺中樞適應(嗅覺疲勞)【解析】略30.(本小題10分)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問題:材料一:根據2024年國家衛健委的調查報告顯示,我國青少年的總近視率達到了51.9%,其中初中生的近視率更是高達71.4%,青少年的近視防控成了當下的重要議題。材料二:據央視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在校大學生耳機使用率高達99.8%,而已經出現噪聲性聽力損傷的人數占比接近30%。(1)近視的原因可用圖甲表示,應配戴_______透鏡來矯正視力;(選填“凸”或“凹”)(2)青少年聽力受損的主要原因是佩戴耳機時聲音_______(填聲音的特性)過大,從而導致圖乙中④_______(填名稱)受損;進一步的研究顯示,過大的聲音還會導致聽神經等結構出現不可逆的損傷。因此,青少年應從自身做起,摒棄不良的用眼用耳習慣,從而更好的保護視力和聽力。【答案】(1)凹(2)響度 鼓膜【解析】(1)由甲圖可知,像會聚在視網膜的前方,是近視眼,由于凹透鏡具有將光發散的作用,因此應佩戴凹透鏡進行矯正。(2)[1][2]佩戴耳機時,耳朵距離發聲體近,聲音的響度大,從而導致圖乙中④鼓膜受損。31.(本小題10分)夏天人們常被蚊蟲叮咬問題困擾,蚊子的觸角和下顎須存在著嗅覺器官,通過檢測人體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及其它代謝產物定位吸血目標。小塘同學自制一款家用CO2蚊蟲誘捕器(如圖所示),采用二氧化碳等化學因子做“誘蚊劑”誘蚊靠近,搭配“捕蚊裝置”實現抓捕滅蚊。(1)小塘手臂被蚊子叮咬之后,叮咬部位出現瘙癢、紅腫癥狀,“瘙癢”的感覺是在__________形成的。(2)小塘利用食醋和雞蛋殼制備“誘蚊劑”,結果聞到氣體中混雜酸味,請從微觀角度解釋“聞到酸味”的原因:__________。(3)小塘在裝置中增加了紫光燈誘捕蚊子,因為查閱資料發現蚊子的復眼對紫光最敏感,有利于蚊子識別物體輪廓,定位吸血目標,這體現了__________相適應的觀念。(4)伊蚊是多種重要傳染病的主要傳播媒介,通過叮咬感染者后再叮咬健康人實現病原體傳播,誘捕器滅蚊屬于傳染病預防措施中的__________環節。【答案】(1)大腦皮層(2)醋酸分子不斷運動到空氣中(3)結構與功能(4)切斷傳播途徑【解析】(1)人體的感覺都是在大腦皮層形成的,所以“瘙癢”的感覺是在大腦皮層形成的。(2)從微觀角度看,“聞到酸味”是因為醋酸分子在不停地運動,食醋中的醋酸分子運動到空氣中,進入人的鼻腔,從而使人聞到酸味。(3)蚊子的復眼對紫光最敏感,有利于蚊子識別物體輪廓,定位吸血目標,這體現了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念,蚊子復眼的結構決定了它對紫光敏感這一功能。(4)伊蚊是傳染病的傳播媒介,誘捕器滅蚊是對傳播途徑進行控制,屬于傳染病預防措施中的切斷傳播途徑環節。第1頁,共1頁答案1. D 2. D 3. B 4. C 5. A 6. C 7. B8. B 9. B 10. B 11. A 12. B 13. B 14. B15. D16. 大腦皮層的嗅覺中樞 感受器易適應17. 大樂音超聲波18. 空氣 傳播過程中19. 振動 噪聲20. 逆時針上升不變21. 后 凸22. 虛4上升23. (1)神經;大腦皮層 (2)中指指尖24. 振動 音量更大 更明顯地顯示鼓面振動幅度大小 小音叉比大音叉聲音高25. A; C; 靠近26. (1)刻度尺 (2)蠟燭A的位置 (3)虛像 (4)不能 (5)C27. 【答案】(1)15.0(2) 20.0至35.0 A(3)AC(4) 小于 L0-2L28. 解:(1)打雷和閃電是同時發生的,但光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大于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所以我們總是先看見閃電后聽到雷聲;(2)光在空氣中的速度約為3×108m/s,發生雷電時光的傳播時間極短,可以忽略不計。由v=得,雷電產生的地方距小林的距離:s=vt=340m/s×5s=1700m。答:(1)光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遠大于聲速,所以總是先看到閃電,再聽到雷聲;(2)雷電產生的地方距小林大約有1700m遠。29. (1)眼(或鼻或舌)( 2)大腦( 3)嗅覺中樞適應(嗅覺疲勞)30. (1)凹(2)響度 鼓膜31. (1)大腦皮層(2)醋酸分子不斷運動到空氣中(3)結構與功能(4)切斷傳播途徑第2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一章 對環境的察覺單元測驗-學生用卷.docx 第一章 對環境的察覺單元測驗-教師用卷.docx 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