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道德與法治道德與法治 統編版 五年級上冊(五四制)分層作業15.地球——我們的家園基礎回顧一、填空題1.太陽能、_____________、水能、生物能等_____________能源的開發和利用越來越受到重視。2.6月5日是世界_____________日。3.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無止境地向自然_____________甚至_____________自然必然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4.在世界地圖上,我找到青藏高原屬于_____________洲。二、選擇題1.五年一班的同學開展“地球與環境問題”主題討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李明說:“到目前為止,除了地球,還有好多別的星球適合人類生存。”B.王軍說:“地球出現了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問題。”C.林麗說:“人類破壞與污染環境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2.2021年4月,云南野生亞洲象走出森林穿越城鎮一路向北,數萬人一路守護幫助象群折返,人、象在陪伴中收獲相互的信任。這體現了( )。A.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B.我國面臨嚴峻的生態環境形勢C.我國自然資源的種類不斷增加3.清潔能源不包括( )。A.煤炭 B.風能 C.生物能4.人類居住的地球,約( )的面積被海洋覆蓋。A.71% B.29% C.61%5.世界環境日為每年幾月幾日?( )A.6月5日 B.3月21日 C.12月1日6.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推動清潔能源低碳高效利用。以下屬于清潔能源的有( )。①太陽能 ②風能 ③煤炭 ④水能 ⑤生物能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7.垃圾回收再利用是世界性的潮流和時尚,推廣“分類垃圾箱”的主要好處是( )。①減少了固體廢棄物的污染 ②減少垃圾對人們的生活空間的占用③減輕大氣污染,保護臭氧層 ④有利于資源的再利用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8.在( )人們的房屋是依河而建的。A.中國烏鎮 B.哈尼族人的村寨 C.寒冷的北極9.下列行為能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是( )。A.在景區巖石上刻字留念B.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野餐C.參與社區樹木認養活動三、判斷題1.地球為人類生活提供了所需要的空間、環境和資源,約29%的面積被海洋覆蓋,陸地面積約占71%,所以我們將地球劃分為七大洲四大洋。( )2.因紐特人用冰磚壘砌御嚴寒的冰屋,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例證。( )3.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我們應該保護環境。( )4.導致海洋里垃圾橫生的主要原因是人類使用不降解的白色垃圾,并把大量垃圾排放到海洋里。( )5.科學家已經發現了與地球相類似的星球,如果地球毀滅了,人類可以遷居到其他星球上去。( )6.為了保護地球家園,人類不斷探索創新,大力發展使用新能源,新能源的廣泛應用,可以完全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7.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保護環境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 )8.世界第二大平原—亞馬孫平原位于北美洲南部亞馬孫河中下游,那里地勢低平,面積近400萬平方公里。( )能力延伸四、簡答題我們共同的責任。為了保護地球,人類采取了很多措施。請從制定法律法規、發展循環經濟、設立生態環境主題日、規范日常生活行為四個方面各舉一例,闡述人類的具體行動。五、辨析題有人說:“沙塵暴是不可能根治的,我們就不用治理了。”也有人說:“即便沙塵暴不能根治,我們也不能坐以待斃。”你贊同哪種觀點,并說明理由。六、綜合題你所在的小區正在推行垃圾分類,但實施過程中遇到以下問題。部分居民認為垃圾分類太麻煩,經常混投垃圾;老年人記不清分類標準,經常分錯類別;物業監管不到位,分類垃圾桶經常出現混裝現象(1)請分析造成這些問題的可能原因(至少兩點)(2)作為社區小志愿者,請你提出兩條切實可行的改進建議。參考答案一、1.風能 清潔 2.環境日 3.索取 破壞 4.亞二、1.A 2.A 3.A 4.A 5.A 6.B 7.C 8.A 9.C三、1.× 2.√ 3.√ 4.√ 5.× 6.× 7.√ 8.×四、制定法律法規方面:例如我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該法律明確規定了政府、企業和個人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責任與義務。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行為制定了嚴格的處罰措施,如對違法排放污染物的企業,可處以罰款、責令停產整治等處罰,從法律層面約束人們的行為,為保護地球生態環境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 。發展循環經濟方面:以垃圾分類回收利用為例。城市中設置分類垃圾桶,將垃圾分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等。可回收物如廢紙、塑料瓶、金屬等被回收后,經過加工處理能夠重新變成生產原料,制造新的產品,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了對新資源的開采,降低了垃圾對環境的污染,是發展循環經濟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體現 。設立生態環境主題日方面:世界地球日就是典型例子。每年的4月22日為世界地球日,在這一天,世界各地會舉辦各類宣傳活動,如環保知識講座、主題展覽、志愿者環保行動等。通過這些活動,提高公眾對地球環境問題的認識,增強人們保護地球的意識,倡導大家共同參與到環境保護行動中來 。規范日常生活行為方面:比如倡導綠色出行。鼓勵人們步行、騎自行車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相較于開私家車,步行和騎行零排放,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能減少人均能源消耗和尾氣排放。這一行為的推廣,有助于降低空氣污染,減少能源消耗,是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做到的保護地球的具體行動 。五、第二種說法是正確的。面對生活環境的破壞,我們不能坐以待斃,要積極行動起來,采取有效措施,保護我們的地球,將傷害降到最低,實現生活的可持續發展。六、(1)宣傳教育和意識不足:部分居民對垃圾分類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環保意識,認為分類麻 煩且與個人利益無關。針對老年人的分類標準宣傳方式可能不夠直觀或簡單,導致記憶困難。監管和激勵機制缺失:物業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如定期檢查、監控設備),導致混投行為無法被及時發現和糾正。缺乏獎懲措施(如分類積分兌換獎品),居民缺乏參與動力。(2)改進建議優化宣傳方式,提升分類便利性針對老年人:制作圖文并茂的分類指南(如貼圖標簽),在垃圾桶旁設置語音提示設備,或組織志愿者“一對一”指導。針對全體居民:通過社區微信群、短視頻等渠道,定期推送分類技巧和環保知識,強調分類的長期益處。加強監管與正向激勵物業層面:增設智能垃圾桶(自動識別分類錯誤并提醒),安排保潔員定時檢查,對混裝嚴重的垃圾桶區域重點巡查。社區層面:推行“垃圾分類積分制”,正確分類可兌換生活用品,每月公示“分類之星”家庭名單,激發積極性。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