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2025年七年級(下)期末試卷 科學試題卷(2025七下·東陽期末)東陽香榧被譽為“干果中的珍品”。它以殼薄仁滿、質脆味香、風味獨特而聞名遐邇。1.香榧加工過程中,發生化學變化的是( )A.晾曬香榧,蒸發水分 B.炒制香榧,產生香味C.剝開香榧,分離果仁 D.研磨香榧,顆粒變小2.炒制香榧時會形成“白氣”,“白氣”的形成與下列哪種現象原理相同 ( )A.白露時節,草葉上出現露珠 B.霜降時節,樹枝上出現白霜C.大雪時節,道路上灑滿積雪 D.清明時節,雨后路面變干了3.炒制香榧時能聞到濃郁的香味,這一現象說明了( )A.分子很小 B.分子間存在空隙C.分子間存在引力和斥力 D.分子在做無規則運動4.香榧生長需要各種無機鹽,下列實驗能驗證土壤中含無機鹽的是( )A. B.C. D.5.斜紋夜蛾是危害香榧樹的常見害蟲,其成蟲灰褐色,蛹呈紅褐色,雌蛾偏好在濃綠茂密的作物葉片上產卵。下列關于斜紋夜蛾的敘述,正確的是( )A.繁殖方式:無性生殖B.受精過程:體外受精C.生長過程:受精卵→幼蟲→蛹→成蟲D.結構層次:細胞→器官→組織→系統→個體6.(2025七下·東陽期末)右圖是女性生殖系統示意圖,圖中乙結構的功能是( )A.產生卵細胞 B.胚胎發育場所C.受精場所 D.產生雌性激素7.(2025七下·東陽期末)草履蟲是一種單細胞動物,需要氧氣和有機物作為食物,喜靜水或緩流淡水環境。下列環境中最有可能找到較多草履蟲的是( )A.大海 B.有機物豐富的池塘C.清澈、湍急的河流 D.污水池8.(2025七下·東陽期末)溴被稱為“海洋元素”,如圖是溴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及原子結構示意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溴是非金屬元素 B.溴的核電荷數是35C.該原子結構示意圖中n=7 D.溴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79.90g9.(2025七下·東陽期末)如圖是東陽某處的等高線地形圖,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沿虛線①路線登山比②容易 B.丁是山谷,能發育成河流C.圖中河流E 自南流向北 D.乙、丙兩地相對高度相差100米10.(2025七下·東陽期末)下圖是電解水實驗裝置,結合微觀模型圖,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a試管產生氣體的體積是b的兩倍B.b試管產生的氣體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C.實驗證明水是由氫、氧分子構成的D.化學變化中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保持不變11.(2025七下·東陽期末)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種類繁多,大腸桿菌是一種無成形細胞核的原核生物。下列微生物中,在細胞結構上與其最為相似的是 ( )A.酵母菌 B.T4 噬菌體(病毒)C.乳酸菌(細菌) D.蘑菇12.(2025七下·東陽期末)模型能夠形象生動地表示物質的本質特征,“●”和“O”分別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模型能表示化合物的是( )A. B.C. D.13.(2025七下·東陽期末)小東同學要用已調平的托盤天平稱量2.5g藥品,稱量過程中他發現天平指針向左偏移,接下來他要進行的操作是( )A.調節平衡螺母 B.向右盤中加砝碼C.移動游碼 D.減少藥品14.(2025七下·東陽期末)“油鍋取物”表演者能徒手從沸騰的油鍋中取出物品而不受傷,奧秘就在鍋中的“油”,上層是真正的菜油而下層是“神秘液體”,“神秘液體”最有可能是( )物質 菜油 醋 酒精 水 水銀沸點/℃ 280 35 78 100 357A.醋 B.酒精 C.水 D.水銀15.(2025七下·東陽期末)下列關于生物形態結構與功能適應性的敘述正確的是( )選項 生物形態結構 功能A 玉米雄花小而多,花粉量輕、高產、無黏性 便于昆蟲傳粉B 根毛區細胞向外凸起 擴大吸收水分和有機物的面積C 草莓的匍匐莖 適應直立生長D 木質莖具有形成層 使莖加粗A.A B.B C.C D.D16.(2025七下·東陽期末)金華雙龍洞溶洞的形成涉及到多種化學物質間的反應,如碳酸鈣二氧化碳、水等。請結合材料用化學用語回答:(1)保持水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是 。(2)兩個二氧化碳分子 。(3)碳酸鈣中鈣元素的化合價為+2價 。(4)構成碳酸鈣的陰離子是 。17.(2025七下·東陽期末)柑橘新品種“東陽之光”,憑借果大皮薄、清甜多汁的特性成為市場新寵。請回答:(1)柑橘果實在結構層次上屬于 。果皮屬于 組織。(2)消費者反饋想要無籽柑橘,果農可改良 結構,因為它將發育成種子。(3)果農常用嫁接繁育“東陽之光”,優點是 。18.(2025七下·東陽期末)小東開展“家庭水培菜豆苗”實踐活動。請結合下圖,回答問題:(1)菜豆種子的胚由 組成(填數字,下同)。(2)幾天后,豆苗能長出嫩葉,它由 發育而來。(3)水培營養液濃度不能過大,否則豆苗會出現萎蔫、燒苗現象,原因是 。19.(2025七下·東陽期末)為探究物質的微觀構成,小東用不同顏色的粘性球構建了微粒模型。請結合表中信息回答問題:物質名稱 模型 粘性球的顏色及個數 化學式氧氣 2個藍色球甲烷 1個灰色球、4個白色球氯化鎂 1個黃色球,▲個紫色球 (1)元素種類由 (填微粒名稱)數決定。(2)甲烷中碳元素的化合價為 。(3)若用黃球代表鎂原子,紫球代表氯原子,構建氯化鎂微觀模型時,需準備紫球的個數為 。20.(2025七下·東陽期末)實驗室桌上放置裝有水、酒精和食鹽水的透明容器。小東鑒別出酒精并進行實驗:(1)通過聞氣味從中鑒別出了酒精,這是利用了酒精的 性質(填“物理”或“化學”)。除了聞氣味的方法,你還可以通過 方法鑒別酒精。(2)取幾滴酒精滴入塑料袋中,將袋擠癟扎緊袋口,放到熱水中,過一會發現塑料袋鼓起來了。塑料袋鼓起來的過程中,酒精的質量 。從微觀角度解釋塑料袋鼓起來的原因是 。21.(2025七下·東陽期末)小東使用托盤天平按規范操作測量了一只小蘋果的質量,并對天平的使用方法進行了整理歸納。(1)圖甲是天平使用過程中的部分操作,正確的順序是 (用數字排序)。(2)稱量前,分度盤指針偏轉情況如圖乙所示,接下來他應進行的操作是 。(3)小東最終測得小蘋果質量是54.4g,則砝碼質量和游碼的位置正確的圖是( )A. B.C. D.22.(2025七下·東陽期末)利用科學中的圖象可以更加直觀簡潔地展示各種科學量間的關系。(1)兩個完全相同的容器內,分別裝有等質量的甲、乙兩種液體。下列圖像中能正確表示兩種液體科學量間關系的有。A. B.C. D.(2)為了測定甲液體的密度,小東利用天平和量杯測量出液體和量杯的總質量m及液體體積V,得到幾組數據并繪出了如圖所示的m—V圖像。請回答:①量杯的質量為 g。②甲液體的密度為 kg/m3。23.(2025七下·東陽期末)某研習小組進行了“解剖和觀察花”的探究實踐。用鑷子由外向內逐層剝下百合花的各部分,并把它們按照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的順序,自下而上粘在白紙上。(1)觀察雄蕊結構,用手捏一捏花藥,手指上會沾著淡黃色粉末狀物質,這是 。(2)觀察雌蕊結構,用刀片縱向剖開子房,用 觀察子房內的胚珠。(3)如圖是小組同學制作的百合花的結構示意圖,請根據評價量表的兩項指標對作品等級進行評價: 。評價指標 作品等級優秀 合格 待改進指標一 結構完整 結構較完整,缺少1~2個結構 結構不完整,缺少2個以上結構指標二 結構注釋正確 1~2個結構注釋錯誤 2個結構以上注釋錯誤(4)通過觀察可知,一朵花中最主要的結構是花蕊,理由是 。24.(2025七下·東陽期末)某研習小組為探究植被覆蓋對水土流失的影響,設計了如圖所示的模擬實驗裝置(兩木盒規格相同,傾斜角度均為30°)【實驗步驟】①甲盒鋪設帶草皮的表土,乙盒鋪設等量裸土;②固定木盒傾斜角度,下端放置收集盆③用相同噴壺在距土體相同高度處,以相同流量灑水5分鐘④測量并收集數據【問題分析】(1)灑水模擬的自然環境條件是 。(2)步驟③中強調“相同噴壺”“相同高度”“相同流量”的目的是 。(3)若測得甲組收集盆中泥沙質量顯著小于乙組,則可得實驗結論是 。(4)【拓展探究】為探究“坡度對水土流失的影響”,需增設丙組實驗: 。25.(2025七下·東陽期末)某研習小組為探究影響綠豆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利用錐形瓶、瓶塞、綠豆種子、紗布、水、恒溫箱等器材進行實驗。實驗步驟:①選取健康、飽滿、大小相似的綠豆種子80粒,隨機分成4組,每組20粒。②取4個相同的錐形瓶,編號為甲、乙、丙、丁。每個瓶中放入4層紗布,將每組20粒種子分別均勻放在相應錐形瓶的紗布上。③按下表設置各組的處理條件,將甲、乙、丙三組置于25℃恒溫箱中,丁組置于2℃恒溫箱中。3天后觀察并記錄各組種子的萌發情況。實驗組別 種子數量 條件 溫度 種子萌發情況甲 20粒 紗布潮濕、充足的空氣 25 乙 20粒 紗布干燥、充足的空氣 25 丙 20粒 紗布潮濕、種子完全浸沒水中 25 丁 20粒 紗布潮濕、充足的空氣 2 請回答:(1)選飽滿的綠豆種子是因為綠豆種子萌發需要 (填種子結構)提供營養物質。(2)設置甲組和丙組進行對照的目的是探究 對種子萌發的影響。(3)乙組和丁組能否形成一組對照實驗 請判斷并說明理由: 。(4)種子萌發需要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請預測 3天后各組種子中不能萌發的組別是 。26.(2025七下·東陽期末)某項目化學習小組以“冬日道路除雪”為主題展開探究。觀察發現大雪后路面易結冰,環衛工人往往撒除雪劑(主要成分為氯化鈉)來加速冰的熔化,保障交通安全。為探究除雪劑原理,按如下步驟進行實驗:①取適量蒸餾水,制成碎冰(標記為:冰A)。②組裝實驗裝置(如圖甲),將冰 A放入小燒杯中,用穩定熱源加熱,每隔一定時間記錄溫度,繪制成溫度一時間圖像(圖乙中的曲線 A)。③取等量蒸餾水,加入適量氯化鈉配制成淡鹽水,制成碎冰(標記為:冰B)。④將冰B放入同一裝置,用相同的穩定熱源加熱,記錄溫度并繪制圖像(圖乙中的曲線B)。請回答:(1)雪是大氣中的水蒸氣遇冷直接凝華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固態降水。水蒸氣凝華成雪的過程中需要 (填“吸收”或“放出”)熱量。(2)觀察圖乙中曲線 A和B:a: 冰A 的熔點是 ℃。b:分析0——2min階段,結合“使用相同熱源”這一條件。比較“冰A”和“冰B”的吸熱能力(溫度改變的難易程度)并說明理由: 。(3)對比曲線A和B 可以得出結論:加入氯化鈉后,冰的熔點會 (選填“升高”“降低”或“不變” )。(4)請結合上述結論解釋:長時間的極端低溫天氣狀況下,一般不使用除雪劑進行除雪的原因 。27.(2025七下·東陽期末)某項目化學習小組為能夠直接測量液體的密度,制作了“簡易密度計”。【原理探析】I:用托盤天平測量不同液體各 100g(如圖1 所示 ),步驟如下:(1)步驟③中應加入的砝碼質量a克應為 克。Ⅱ:利用量筒測量100g不同液體的體積,利用密度公式計算出各液體的密度。相關數據記錄如下表:液體種類 質量/g 體積/ ml 密度水 100 100 1酒精 100 125 0.8鹽水 100 80 1.25(2)分析表中數據,可得出結論:相同質量的不同液體,液體體積與密度的關系是 。【產品設計】小組同學模仿托盤天平結構,設計了如圖2所示的直接測量液體密度的“簡易密度計”,即:將兩個相同的自制量筒對稱掛于簡易支架兩側,先在右側量筒中倒入100毫升水,再向左側量筒中加入待測液體至支架平衡后,即可從左量筒刻度上讀出密度值(把體積刻度轉化為相應密度值刻度)。(3)左量筒50mL 刻度處應標定的密度值為 。(4)結合托盤天平測量原理,為了提升密度計測量的準確性,請為此產品提出一種可行的改進方案 。28.(2025七下·東陽期末)三單鄉靛藍(化學式:( 是一種天然染料。提取靛藍的傳統方法是收割藍草莖葉,經浸泡、發酵等程序,讓莖中的吲哚酚類有機物質在酶作用下生成靛藍。根據資料回答問題:(1)吲哚酚類物質是通過莖中的 管運輸到植物體各個部位的。(2)靛藍分子中碳、氫原子個數比為 。(3)262 克靛藍所含氧元素的質量為多少克 29.(2025七下·東陽期末)為破解原子內部結構的奧秘,一代又一代科學家進行了不懈地探索。材料一:1808年,英國科學家道爾頓提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實心球體,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微粒。材料二:1897年,湯姆生通過實驗發現了原子內部存在帶負電的電子,進而提出:原子內部還有帶正電的物質并均勻分布在整個球體內。材料三: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發現了如下三種現象(如圖1):①極個別α粒子被反彈回來 ②少數α粒子發生了較大角度的偏轉 ③絕大部分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保持原來方向。閱讀上述材料,回答問題:(1)材料一中,道爾頓提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實心球體”。請指出該觀點的一處不足之處: 。(2)材料二中,湯姆生通過實驗發現了原子內部存在帶負電的電子,進而提出“原子內部還有帶正電的物質”,他推理的依據是 。(3)盧瑟福修正了湯姆生的模型,認為原子內部大部分是空心的。材料三中哪一實驗現象能支持該觀點 (填數字)。(4)請按原子結構模型建構發展歷程先后對圖2排序 (填數字)。30.(2025七下·東陽期末)某民俗博物館展示了圖甲所示的傳統糯米釀酒工藝,圖乙是糯稻種子的縱切面圖。(1)圖乙中,糯稻種子營養物質主要儲存在 (填數字)處。(2)釀酒師傅強調“蒸熟糯米后,需攤開晾涼后再加入含酵母菌的酒曲”,糯米冷卻后才能加入酒曲,是為了避免 ;攤開晾,可以加快糯米中水分的 (填物態變化名稱)來調整糯米的溫度和濕度,為酵母菌營造一個適宜的生存環境。(3)糯米發酵釀酒時, 葡萄糖(C6H12O6) 中的氫元素可 100% 轉化為酒精(C2H5OH)中的氫元素。現有 180g葡萄糖完全發酵,則可生產出酒精的質量為 克。31.(2025七下·東陽期末)圖甲是通過3D打印技術打印出來的小熊。3D打印技術就是把塑料條在噴頭里加熱熔化成液體,然后噴頭按設定路線移動,把液體材料擠出來冷卻變硬,這樣一層一層堆起來,最后變成3D物體,整個過程塑料的溫度變化如圖乙所示:(1)該塑料是否屬于晶體 請判斷并說明理由 。(2)若該塑料條的體積為1cm3,質量為1.5g,求該塑料的密度是多少 (寫出計算過程)(3)若小熊的體積為50cm3,質量為60g,請通過計算判斷該作品是否空心 若為空心的,則空心部分的體積為多少 32.(2025七下·東陽期末)在學校的陶藝工坊實踐課上,同學們準備動手制作日常使用的茶杯。(1)工坊為同學們準備了三種不同的土壤樣品,用于拉坯成型。選擇可塑性好、粘結性強且燒結后致密的士壤是關鍵,通常選擇黏土類土壤為主。下列最適合作為制陶土壤的是( )(2)在陶瓷制作過程中,同學們在工坊內實際操作時最不需要直接考慮和控制的因素是( )A.干燥過程的速率與干燥程度 B.燒制時的窯爐溫度與時間C.釉料的化學穩定性與發色效果 D.陶瓷成品的網絡銷售渠道(3)一位同學的茶杯燒制后開裂,老師認為是“揉泥”不充分。揉泥的主要目的是( )A.增強泥料耐高溫性 B.排除泥料中氣泡 C.縮短窯爐燒制時間(4)對燒制好的茶杯,下列檢測性能的方法中,最不合理的是( )A.倒入沸水后觸摸杯壁,檢驗隔熱性能B.裝滿水靜置10分鐘,檢驗是否滲水C.用手觸摸杯口邊緣,檢驗是否平整D.從高處用力摔杯子,檢驗是否耐摔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B2.A3.D4.D5.C【知識點】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判別;液化及液化現象;昆蟲的生殖方式;昆蟲的發育過程【解析】【分析】(1)物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通常只是物質的狀態、形狀、大小等發生改變,如物質的蒸發、破碎、分離等過程 。化學變化: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往往伴隨發光、發熱、產生氣味等現象,本質是構成物質的分子發生改變,生成新的分子 。(2)液化:物質由氣態變為液態的過程,需要放熱,生活中“白氣、露珠等都是水蒸氣液化形成的 。凝華:物質由氣態直接變為固態的過程,需要放熱,像霜、雪的形成屬于凝華 。汽化:物質由液態變為氣態的過程,需要吸熱,雨后路面變干是水的汽化(蒸發)現象 。(3)分子在做無規則運動: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劇烈,擴散現象(如聞到氣味)能體現該性質 。(4)土壤成分的提取與分離:要驗證土壤中含無機鹽,可通過對土壤浸出液進行處理,利用無機鹽不能燃燒、加熱蒸發后會有殘留等特性來判斷 。(5)生殖方式:分為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有性生殖是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進而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無性生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像分裂生殖、出芽生殖等 。受精過程:體外受精是指精子和卵細胞在體外環境中結合,多發生在魚類、兩棲類等;體內受精是精子和卵細胞在生物體內結合,昆蟲、爬行類、鳥類、哺乳類多為體內受精 。昆蟲的生長發育過程:完全變態發育經過受精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幼蟲和成蟲在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上有明顯差異;不完全變態發育經過受精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 。動物體的結構層次:動物體的結構層次從微觀到宏觀依次是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植物體的結構層次是細胞→組織→器官→個體,無系統這一層次 。1.A、晾曬香榧,蒸發水分,只是水由液態變為氣態,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錯誤。B、炒制香榧,產生香味,是因為炒制過程中有新的有香味的物質生成,發生了化學變化,故正確。C、剝開香榧,分離果仁,只是將香榧的不同部分分開,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錯誤。D、研磨香榧,顆粒變小,只是香榧的形狀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錯誤。故答案為:B。2.炒制香榧時的“白氣”,是炒制產生的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A、白露時節,草葉上出現露珠,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與“白氣”形成原理相同,故正確。B、霜降時節,樹枝上出現白霜,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華形成的固態霜,與“白氣”形成原理不同,故錯誤。C、大雪時節,道路上灑滿積雪,雪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華形成的,與“白氣”形成原理不同,故錯誤。D、清明時節,雨后路面變干了,是水由液態變為氣態的汽化(蒸發)現象,與“白氣”形成原理不同,故錯誤。故答案為:A。3.炒制香榧能聞到濃郁香味,是因為香榧中具有香味的分子不斷運動,擴散到空氣中被人聞到。A、分子很小,強調的是分子的質量和體積,與聞到香味現象無關,故錯誤。B、分子間存在空隙,體現的是分子間的間隔情況,和聞到香味沒有關聯,故錯誤。C、分子間存在引力和斥力,說的是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與香味擴散現象不相關,故錯誤。D、分子在做無規則運動,香味分子的無規則運動使我們聞到香味,與現象原理相符,故正確。故答案為:D。4.A、圖 A 是將液體加入土壤,不能驗證無機鹽,故錯誤。B、圖 B 是直接加熱土壤,無法有效區分有機物和無機鹽,不能驗證無機鹽,故錯誤。C、圖 C 是對土壤進行加熱,不能針對性驗證無機鹽,故錯誤。D、圖 D 是對土壤浸出液進行加熱蒸發,若有固體殘留,說明土壤中含無機鹽,該實驗可驗證,故正確。故答案為:D。5.斜紋夜蛾屬于昆蟲。A、斜紋夜蛾由受精卵發育而來,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結合,屬于有性生殖,不是無性生殖,故錯誤。B、斜紋夜蛾是昆蟲,進行體內受精,不是體外受精,故錯誤。C、斜紋夜蛾的生長過程經過受精卵→幼蟲→蛹→成蟲,屬于完全變態發育,故正確。D、斜紋夜蛾作為動物,結構層次是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但選項中順序錯誤,應該是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 ,故錯誤。故答案為:C。6.【答案】B【知識點】人體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解析】【分析】(1)女性生殖系統主要包括卵巢、輸卵管、子宮、陰道等結構。卵巢能產生卵細胞并分泌雌性激素;輸卵管是輸送卵細胞的管道,也是受精的場所;子宮是胚胎發育的場所;陰道是精子進入和胎兒產出的通道。(2)圖中乙結構為子宮,丁為卵巢,甲為輸卵管,丙為陰道 。【解答】A、產生卵細胞的是卵巢(丁),不是子宮(乙),故 A 錯誤。B、子宮(乙)是胚胎發育的場所,故 B 正確。C、受精場所是輸卵管(甲),不是子宮(乙),故 C 錯誤。D、產生雌性激素的是卵巢(丁),不是子宮(乙),故 D 錯誤。故答案為:B 。7.【答案】B【知識點】單細胞生物【解析】【分析】(1)草履蟲是單細胞動物,生存需要氧氣、有機物,喜好靜水或緩流的淡水環境 。(2)不同水域環境的特點不同,大海是咸水環境,不符合草履蟲對淡水的需求;池塘若有機物豐富且是靜水或緩流淡水,適合草履蟲;清澈湍急河流水流急,不利于草履蟲停留,且有機物不一定豐富;污水池雖有有機物,但可能存在有害物質,不利于草履蟲生存 。【解答】A、大海是咸水,草履蟲喜淡水環境,無法在大海生存,故A錯誤。B、有機物豐富的池塘,是淡水且有草履蟲所需有機物,環境符合其喜好,故B正確。C、清澈、湍急的河流,水流急不適合草履蟲停留,且不一定有充足有機物,故C錯誤。D、污水池存在較多有害物質,不利于草履蟲生存,故D錯誤。故答案為:B 。8.【答案】D【知識點】原子結構的探索過程【解析】【分析】(1)元素周期表中,方格左上角數字表示原子序數,原子序數 = 核電荷數 = 質子數;方格下方數字表示相對原子質量,單位是“1”,常省略不寫;根據元素名稱偏旁可判斷元素種類,“溴” 字帶 “氵”,屬于非金屬元素 。(2)原子結構示意圖中,質子數 = 核外電子數,核外電子分層排布,各層電子數之和等于質子數 。【解答】A、溴元素名稱帶“氵”,屬于非金屬元素,故 A 正確。B、元素周期表中方格左上角數字為 35,即原子序數為 35,原子序數 = 核電荷數,所以溴的核電荷數是 35,故 B 正確。C、在原子中,質子數 = 核外電子數,溴原子質子數為 35,核外電子數為2 + 8 + 18 + n = 35,解得n = 7,故 C 正確。D、元素周期表中溴的相對原子質量是 79.90,單位是“1”,不是“g”,故 D 錯誤。故答案為:D 。9.【答案】C【知識點】等高線地形模型【解析】【分析】(1)等高線疏密與坡度關系:等高線越密集,坡度越陡,登山難度大;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登山難度小 。(2)地形部位判斷: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山谷易集水成河;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山脊難形成河流 。(3)方向判斷:依據指向標判斷方向,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相對高度計算:相對高度 = 兩地海拔高度差,需準確讀取等高線對應的海拔數值 。【解答】A、路線①等高線比路線②密集,說明①處坡度更陡,登山更困難,故A錯誤。B、丁處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為山脊,山脊無法發育成河流,故B錯誤。C、根據指向標,箭頭指向北,可判斷河流 E 自南流向北,故C正確。D、乙處海拔為 200 米,丙處海拔為 500 米,相對高度為500-200 = 300,所以D錯誤。故答案為:C 。10.【答案】C【知識點】水的組成和主要性質【解析】【分析】(1)電解水實驗現象與結論:電解水時,正極產生氧氣,負極產生氫氣,氫氣和氧氣體積比約為2:1;氧氣具有助燃性,能使帶火星木條復燃 。(2)物質的構成: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水分子由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 。(3)化學變化的實質: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原子重新組合,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都不變 。【解答】A、電解水時,a 試管連接電源負極產生氫氣,b 試管連接電源正極產生氧氣,氫氣和氧氣體積比約為2:1,所以 a 試管產生氣體體積是 b 的兩倍,故A正確。B、b 試管產生的是氧氣,氧氣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故B正確。C、電解水實驗證明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不是由氫、氧分子構成,故 C錯誤。D、從微觀模型圖可知,化學變化中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保持不變,故D正確。故答案為:C 。11.【答案】C【知識點】細菌的主要特點【解析】【分析】(1)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的區別:原核生物無成形細胞核,真核生物有成形細胞核。細菌(如大腸桿菌、乳酸菌)屬于原核生物;真菌(如酵母菌、蘑菇)屬于真核生物。(2)病毒的結構特點:病毒無細胞結構,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遺傳物質構成,如T4噬菌體。【解答】A、酵母菌是真菌,屬于真核生物,有成形細胞核,與大腸桿菌(原核生物)細胞結構不同,故A錯誤。B、T4噬菌體是病毒,無細胞結構,與有細胞結構的大腸桿菌不同,故B錯誤。C、乳酸菌是細菌,屬于原核生物,無成形細胞核,與大腸桿菌細胞結構相似,故C正確。D、蘑菇是真菌,屬于真核生物,有成形細胞核,與大腸桿菌細胞結構不同,故D錯誤。故答案為:C。12.【答案】B【知識點】模型與符號;構成物質的粒子模型【解析】【分析】(1)單質、化合物、混合物的概念:單質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微觀上由同種原子構成或由同種原子構成的分子組成;化合物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微觀上由不同種原子構成的分子組成;混合物是由不同種分子構成。(2)微觀模型的識別:通過觀察模型中分子的構成(原子種類、原子組合),判斷物質類別。【解答】A、該模型中只有一種原子,代表的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單質,故A錯誤。B、該模型中分子由不同種原子構成,且只有一種分子,代表的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屬于化合物,故B正確。C、該模型中分子由同種原子構成,代表的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單質,故C錯誤。D、該模型中有兩種不同的分子,代表的是混合物,故D錯誤。故答案為:B。13.【答案】D【知識點】天平的使用及讀數;質量及其特性【解析】【分析】(1)托盤天平的使用步驟:稱量前調節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稱量時,左盤放藥品,右盤放砝碼(先加質量大的砝碼,后加質量小的砝碼),移動游碼使天平平衡。(2)稱量過程中指針偏移的處理:指針向左偏移,說明左盤藥品質量偏大;指針向右偏移,說明右盤砝碼和游碼總質量偏大。【解答】A、在稱量過程中,不能調節平衡螺母,平衡螺母是稱量前調節天平平衡用的,故A錯誤。B、向右盤中加砝碼是在加藥品前,根據所需質量添加砝碼,稱量過程中指針左偏,說明藥品多了,不是加砝碼,故B錯誤。C、移動游碼也是在加藥品前確定所需質量時操作,稱量中指針左偏是藥品過量,不是移動游碼,故C錯誤。D、稱量過程中指針向左偏移,說明左盤藥品質量大于右盤砝碼和游碼的總質量,即藥品多了,應減少藥品,故D正確。故答案為:D。14.【答案】A【知識點】沸點及沸點與氣壓的關系【解析】【分析】(1)液體沸騰時的特點:液體沸騰時溫度保持在沸點不變,且不同液體沸點不同 。(2)“油鍋取物”原理:表演中上層是菜油,下層“神秘液體”沸點低,先沸騰,由于菜油覆蓋,熱量傳遞使菜油看似“沸騰”,但實際溫度是下層液體的沸點,要讓人手放入不受傷,下層液體沸點應較低 。【解答】在翻滾的油鍋中,其實上層的油并沒有“翻滾沸騰,是因為下層的液體在時沸騰蒸發造成的假象,仿佛上層的油在翻滾沸騰,為了不燙傷人手,液體的溫度要不高于50℃,所以這種液體最有可能是醋。故答案為:A。15.【答案】D【知識點】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解析】【分析】(1)傳粉方式相關結構:風媒花通常花小、花粉輕且多、無黏性,利于風力傳粉;蟲媒花一般有鮮艷顏色、芳香氣味、花蜜等,利于昆蟲傳粉 。(2)根毛的功能:根毛區細胞向外凸起形成根毛,增大了根與土壤的接觸面積,利于吸收水分和無機鹽(不是有機物,有機物主要靠植物光合作用制造 ) 。(3)匍匐莖的特點:草莓的匍匐莖是沿地面蔓延生長的莖,利于草莓繁殖和擴展生長空間,不是適應直立生長 。(4)莖的結構與生長:木質莖中的形成層具有分裂能力,向內分裂形成木質部,向外分裂形成韌皮部,能使莖不斷加粗 。【解答】A、玉米雄花小而多,花粉量輕、高產、無黏性,這是風媒花的特點,利于風力傳粉,不是昆蟲傳粉,故 A 錯誤。B、根毛區細胞向外凸起形成根毛,是擴大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面積,有機物主要由植物自身制造,不是吸收有機物,故 B 錯誤。C、草莓的匍匐莖是沿地面生長,利于繁殖和拓展,不是適應直立生長,故 C 錯誤。D、木質莖具有形成層,形成層細胞能不斷分裂,使莖加粗,故 D 正確。故答案為:D 。16.【答案】(1)H2O(2)2CO2(3)(4)CO32-【知識點】分子的定義與分子的特性;元素化合價的規則與計算;離子或物質的共存問題【解析】【分析】(1)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確書寫物質的化學式,表示多個該分子,就在其化學式前加上相應的數字。(3)元素化合價的表示方法:確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標出的元素的化合價,然后在其化學式該元素的上方用正負號和數字表示,正負號在前,數字在后 。(4)離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該離子的元素符號或原子團的右上角,標出該離子所帶的正負電荷數,數字在前,正負符號在后,帶1個電荷時,1要省略 。【解答】(1)保持水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符號為H2O。(2)兩個二氧化碳分子表示為2CO2,故正確。(3)碳酸鈣中鈣元素化合價為+2價,應表示為。(4)構成碳酸鈣的陰離子是碳酸根離子,符號為CO32-。17.【答案】(1)器官;保護(2)胚珠(3)繁殖速度快,保持親本優良性狀【知識點】結構與層次;植物的無性生殖【解析】【分析】(1)植物的結構層次:植物有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器官是由不同組織構成的、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結構,果實屬于生殖器官 。植物組織包括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等,保護組織具有保護內部柔嫩部分的功能,果皮屬于保護組織 。(2)花的結構與發育:花的子房內有胚珠,胚珠發育成種子,若要無籽柑橘,可改良胚珠等結構,阻止其發育成種子 。(3)無性生殖的優點:嫁接屬于無性生殖,無性生殖的優點是繁殖速度快,且能保持親本的優良性狀,使后代性狀與親本一致 。【解答】(1)柑橘果實是由不同組織構成的生殖器官,在結構層次上屬于器官;果皮具有保護作用,屬于保護組織。(2)胚珠發育成種子,想要無籽柑橘,可改良胚珠結構,阻止其發育成種子。(3)嫁接屬于無性生殖,其優點是繁殖速度快,能保持親本的優良性狀。18.【答案】(1)①②③④(2)②(3)營養液濃度大于植物根毛細胞液濃度,根細胞失水【知識點】種子的結構;果實與種子的形成【解析】【分析】(1)種子的結構:菜豆種子的胚是新植物的幼體,由胚芽、胚軸、胚根和子葉組成,圖中①是胚軸、②是胚芽、③是胚根、④是子葉、⑤是種皮 。(2)種子的萌發:種子萌發時,胚芽發育成莖和葉,胚根發育成根,胚軸發育成連接根和莖的部分 。(3)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取決于細胞液濃度與周圍溶液濃度的大小,當周圍溶液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失水;當周圍溶液濃度小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吸水 。【解答】(1)菜豆種子的胚由①胚軸、②胚芽、③胚根、④子葉組成。(2)豆苗的嫩葉由②胚芽發育而來。(3)當水培營養液濃度過大時,大于植物根毛細胞液濃度,根細胞失水,導致豆苗出現萎蔫、燒苗現象。19.【答案】(1)質子(2)- 4(3)2個【知識點】構成物質的粒子模型【解析】【分析】(1)元素的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質子數(即核電荷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所以元素種類由質子數決定 。(2)化合價的計算: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3)化學式的意義與微粒個數:氯化鎂的化學式為MgCl2,根據化學式可知其微粒構成,從而確定構建模型時所需氯原子(紫色球)的個數 。【解答】(1)元素種類由質子數決定。(2)在CH4中,設碳元素化合價為x,氫元素為+1價,根據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x + ( + 1)×4 = 0,解得x = - 4。(3)氯化鎂的化學式為MgCl2,一個氯化鎂分子由1個鎂原子和2個氯原子構成,所以構建氯化鎂微觀模型時,需 2 個紫色球 。20.【答案】(1)物理;比較蒸發降溫、測量密度、可以燃燒等(2)不變;酒精吸熱汽化,分子間隔增大,體積膨脹【知識點】化學性質與物理性質的差別及應用;分子之間存在空隙【解析】【分析】(1)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物理性質是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如顏色、氣味、狀態、熔點、沸點、密度等;化學性質是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如可燃性、氧化性等。聞氣味鑒別酒精利用的是酒精的氣味,屬于物理性質。(2)物質的鑒別方法:除氣味外,還可利用物質不同的物理或化學性質鑒別,如酒精易揮發、密度與水和食鹽水不同、具有可燃性等,可通過比較蒸發降溫(酒精蒸發吸熱快)、測量密度、能否燃燒等方法鑒別。(3)分子的性質:分子間有間隔,且分子間隔隨溫度升高而增大。酒精受熱時,分子間隔增大,導致體積膨脹,塑料袋鼓起;在這個過程中,酒精分子本身不變,所以質量不變。【解答】(1)通過聞氣味鑒別酒精,利用的是酒精的物理性質;還可通過比較蒸發降溫(酒精蒸發使周圍溫度降低明顯)、測量密度(酒精密度與水、食鹽水不同)、能否燃燒(酒精可燃,水和食鹽水不可燃)等方法鑒別。(2)塑料袋鼓起過程中,酒精的質量不變,因為只是分子間隔變化,分子本身未變;從微觀角度,酒精吸熱汽化,分子間隔增大,體積膨脹,所以塑料袋鼓起。21.【答案】(1)②①③④(2)向左調節平衡螺母,直至天平平衡或把游碼移到零刻度處,調節調節平衡螺母,直至天平平衡(3)C【知識點】天平的使用及讀數【解析】【分析】(1)天平的使用步驟:使用托盤天平前,要先將游碼移到標尺左端的零刻度線處,再調節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稱量時,左盤放物體,右盤放砝碼,先加質量大的砝碼,后加質量小的砝碼,最后移動游碼使天平平衡。(2)天平的調平:稱量前,若分度盤指針偏轉,應通過調節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指針偏右,向左調節平衡螺母;指針偏左,向右調節平衡螺母。(3)天平的讀數:物體質量=砝碼質量+游碼在標尺上對應的刻度值,要注意游碼的讀數方法,以游碼左側對準的刻度為準。【解答】(1)天平正確使用順序是:先②移動游碼到零刻度線處,再①調節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然后③用鑷子加減砝碼,最后④移動游碼使天平平衡,所以順序是②①③④。(2)圖乙中分度盤指針偏右,接下來應向左調節平衡螺母,直至天平平衡(或先把游碼移到零刻度處,再調節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3)小蘋果質量是54.4g,C選項中砝碼50g,游碼4.4g,50g+4.4g=54.4g;A選項砝碼總質量20g+20g+10g=50g,游碼4g,總質量54g,錯誤;B選項砝碼總質量20g+20g+10g=50g,游碼4.4g,但砝碼組合不對,且游碼讀數看左側,實際總質量不是54.4g,錯誤;D選項游碼讀數錯誤。故答案為:C。22.【答案】(1)A;C(2)20;1×103 或1000【知識點】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應用【解析】【分析】(1)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與質量和體積無關,不同物質密度一般不同 。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圖像為過原點的直線,斜率表示密度,斜率越大密度越大;不同物質比較,質量相同時,體積越大密度越小 。密度是物質特性,不隨體積變化,圖像為平行于橫軸的直線,根據物質密度大小關系判斷圖像 。(2)圖像中橫縱坐標分別為體積和總質量(液體+量杯),可通過圖像上兩點數據列方程求解量杯質量和液體密度 。利用圖像中液體體積變化和對應總質量變化,算出液體質量和體積,進而求密度 。【解答】(1)A 、等質量的甲、乙液體,由圖知甲體積小于乙體積,根據,甲密度大于乙密度m-V圖像中,斜率表示密度,甲斜率應大于乙,A 圖像中甲斜率大,能正確表示,故A正確。B 、由上述分析,甲密度大于乙,m-V圖像中甲斜率應更大,B圖像中乙斜率大,錯誤,故B錯誤。C 、圖像中,密度是定值,甲密度大于乙,C圖像中甲密度直線在乙上方,正確,故C正確。D、同理,甲密度應大于乙,D圖像中乙密度直線在甲上方,錯誤,故D錯誤。答案為 AC 。(2) ① 根據圖像可得液體的密度為:;故20cm3的該液體質量為:量杯質量為:m杯=m總-m液1=40g-20g=20g②根據圖像可得液體的密度為:23.【答案】(1)花粉(2)放大鏡(3)優秀(4)花的主要功能是有性生殖,花中的花蕊(雄蕊和雌蕊)直接負責植物的有性繁殖(或傳粉受精、形成果實種子),花瓣、花萼等僅起輔助作用【知識點】花的結構【解析】【分析】(1)花的結構:花的主要結構包括花萼、花瓣、雄蕊(由花藥和花絲組成,花藥里有花粉)、雌蕊(由柱頭、花柱和子房組成,子房內有胚珠)。(2)觀察工具的使用:觀察子房內胚珠等較小結構,可使用放大鏡輔助觀察。(3)花結構示意圖的評價:從結構完整性和結構注釋準確性兩方面,依據評價量表判斷作品等級。(4)花蕊是花主要結構的原因:花蕊(雄蕊和雌蕊)與植物的有性生殖直接相關,雄蕊產生花粉(含精子),雌蕊子房發育成果實(含種子,由胚珠發育而來),花瓣、花萼等起輔助作用。【解答】(1)雄蕊花藥里的淡黃色粉末狀物質是花粉。(2)觀察子房內胚珠,用放大鏡即可。(3)該百合花結構示意圖結構完整,各結構注釋正確,符合“優秀”等級標準。(4)花蕊(雄蕊和雌蕊)直接負責植物的有性生殖,與傳粉、受精及果實和種子形成有關,所以是花最主要的結構。24.【答案】(1)降水(2)控制(無關)變量或確保單一變量或控制單一變量或確保實驗的變量是單一的(即植被覆蓋,其他條件相同)或確保實驗結果的差異僅由植被覆蓋(自變量)引起或排除灑水差異,對結果的干擾,遵循單一變量原則(3)植被覆蓋能(有效)減少水(泥)土流失(4)改變木盒傾斜角度(如設置45°),其他條件與操作同甲組(或乙組)相同,測量收集盆泥沙質量【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解析】【分析】(1)實驗模擬的自然條件:灑水在實驗中模擬自然界的降水,降水是影響水土流失的一個自然因素 。(2)單一變量原則:在對照實驗中,要控制單一變量,即除了要探究的變量(植被覆蓋 )不同外,其他無關變量(如灑水的噴壺、高度、流量等 )要保持相同,這樣才能確保實驗結果的差異是由探究的變量引起的 。(3)實驗結論的推導:通過對比不同組(有植被覆蓋和無植被覆蓋 )收集到的泥沙質量,判斷植被覆蓋對水土流失的影響,若有植被覆蓋組泥沙少,說明植被覆蓋能減少水土流失 。(4)拓展實驗設計:探究坡度對水土流失的影響時,要控制其他變量(如植被覆蓋、灑水等 )相同,改變坡度這一變量,設計對照實驗 。【解答】(1)灑水模擬的自然環境條件是降水。(2)步驟③中強調 “相同噴壺”“相同高度”“相同流量” 的目的是控制單一變量,確保實驗結果的差異僅由植被覆蓋不同引起。(3)甲組有植被覆蓋,收集盆中泥沙質量顯著小于乙組(無植被覆蓋 ),說明植被覆蓋能(有效)減少水(泥)土流失。(4)探究 “坡度對水土流失的影響”,需增設丙組實驗,改變木盒傾斜角度(如設置45°),其他條件與操作同甲組(或乙組)相同,測量收集盆泥沙質量。25.【答案】(1)子葉(2)空氣(3)不能,不符合對照實驗單一變量原則(或乙組和丁組有兩個自變量無法確定結果差異是由缺水還是低溫導致)或存在兩個變量無法研究(4)乙、 丙、丁【知識點】種子萌發的過程與必要條件【解析】【分析】(1)種子的結構與萌發營養:雙子葉植物(如綠豆)種子的子葉儲存營養物質,為種子萌發提供營養。(2)對照實驗的變量:對照實驗中,一組對照實驗只能有一個變量,通過設置不同組別的變量差異,探究該變量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甲組和丙組的變量是空氣,可探究空氣對種子萌發的影響。(3)對照實驗的原則:對照實驗需遵循單一變量原則,即除探究的變量外,其他條件都相同。乙組和丁組存在水分和溫度兩個變量,不能形成對照實驗。(4)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種子萌發需要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乙組缺水、丙組缺空氣、丁組溫度不適宜,均不能滿足種子萌發條件。【解答】(1)綠豆是雙子葉植物,種子萌發需要子葉提供營養物質。(2)甲組有充足空氣,丙組種子完全浸沒水中缺空氣,變量是空氣,目的是探究空氣對種子萌發的影響。(3)乙組和丁組,變量有水分和溫度,不符合對照實驗單一變量原則(或乙組和丁組有兩個自變量無法確定結果差異是由缺水還是低溫導致)或存在兩個變量無法研究。(4)乙組缺水、丙組缺空氣、丁組溫度過低,均不能滿足種子萌發條件,所以不能萌發的組別是乙、丙、丁。26.【答案】(1)放出(2)0;冰A”吸熱能力更強。因為相同熱源加熱相同時間,兩者吸收的熱量相同,“冰A”升溫小,更難以改變溫度(吸熱能力強)或吸收相同的熱量,“冰A”升溫小。或相同條件下,“冰A”溫度改變更難(3)降低(4)使用除雪劑能降低凝固點,但長時間的極端低溫天氣狀況下,環境溫度低于鹽水的凝固點時,鹽水也會凝固成冰,除雪劑冰點下降失效,不能加速冰的熔化【知識點】熔點和凝固點;晶體與非晶體;凝華及凝華現象【解析】【分析】(1)物態變化中的放熱:凝華是物質由氣態直接變為固態,此過程放出熱量,水蒸氣凝華成雪屬于凝華,會放出熱量 。(2)晶體的熔點及吸熱能力:晶體熔化時溫度不變,該溫度為熔點;相同熱源加熱相同時間,物質吸收熱量相同,根據,質量相同、吸熱相同時,溫度變化小的物質比熱容大,吸熱能力強 。(3)雜質對熔點的影響:在冰中加入氯化鈉,會使冰的熔點降低,從圖像中可對比冰 A(純水冰 )和冰 B(鹽水冰 )的熔點得出結論 。(4)熔點在實際應用中的限制:除雪劑使冰熔點降低,但極端低溫時,環境溫度可能低于鹽水熔點,鹽水會凝固,無法起到加速冰熔化的作用 。【解答】(1)水蒸氣凝華成雪,凝華過程放出熱量。(2)a. 冰 A 是純水冰,熔化時溫度不變的溫度為熔點,由圖知冰 A 熔點是0 ℃ 。b. 相同熱源加熱相同時間,冰 A 和冰 B 吸收熱量相同,0 - 2min冰 A 升溫小,根據,質量相同,冰 A 比熱容大,吸熱能力更強。(3)對比曲線 A 和 B,冰 B(鹽水冰 )熔點低于冰 A(純水冰 ),說明加入氯化鈉后,冰的熔點降低正確。(4)使用除雪劑能降低凝固點,但長時間的極端低溫天氣狀況下,環境溫度低于鹽水的凝固點時,鹽水也會凝固成冰,除雪劑冰點下降失效,不能加速冰的熔化。27.【答案】(1)120(2)密度越大,體積越小(體積與密度成反比)或成反比(3)2.00g/cm3或2000Kg/m3或2g/cm3(4)使用內徑更細的量筒、桿兩側各增加一個平衡螺母、支點處涂上潤滑油、加長杠桿的長度、在杠桿中間加一個分度盤等【知識點】密度及其特性;設計實驗測密度【解析】【分析】(1)天平的使用與質量計算:利用天平測量液體質量,通過空燒杯質量、砝碼質量和游碼位置,結合實驗目的(測量含100g液體 ),計算所需砝碼質量 。(2)密度與體積的關系:根據密度公式,質量相同時,分析不同液體密度與體積的變化規律 。(3)杠桿平衡條件的應用:“簡易密度計” 利用杠桿平衡,結合左右兩側液體質量關系,通過體積和密度的關系,計算對應密度值 。(4)測量準確性的改進:從減小誤差、提升杠桿靈敏度等角度,依據天平及杠桿原理,提出改進方案,如減小量筒內徑、優化杠桿結構等 。【解答】(1)實驗目的是測量含100g液體,空燒杯質量20g,則液體和燒杯總質量應為120g,步驟③中應加入砝碼質量a = 100g(因為游碼在“0” 刻度,液體質量100g,燒杯20g,總質量120g,砝碼質量為100g + 20g= 120g,天平平衡時,右盤砝碼質量 + 游碼 = 左盤質量,游碼在 “0”,所以砝碼質量應為120g。(2)根據密度公式,質量m相同,密度越大,體積V越小,即體積與密度成反比。(3)右側量筒水的體積100mL,質量m水=,杠桿平衡時,左側液體質量m液 = m水 = 100g,左側量筒體積50mL = 50cm3,則液體密度。(4)為提升準確性,可使用內徑更細的量筒、桿兩側各增加一個平衡螺母、支點處涂上潤滑油、加長杠桿的長度、在杠桿中間加一個分度盤等。28.【答案】(1)篩(2)8:5(3)靛藍相對分子質量=12×16+1×10+14×2+16×2=262氧元素在靛藍中的質量分數為:262克靛藍中氧元素的質量為:【知識點】莖的運輸作用;有關化學式的計算和推斷【解析】【分析】(1)植物的運輸組織:植物莖中的篩管負責運輸有機物,吲哚酚類物質屬于有機物,通過篩管運輸到植物體各部位。(2)化學式中原子個數比:根據化學式,碳、氫原子個數比為化學式中對應原子右下角數字之比。(3)元素質量的計算:利用化學式計算元素質量,先算出相對分子質量,再求該元素的質量分數,最后用物質質量乘以質量分數得到元素質量。【解答】(1)吲哚酚類有機物通過莖的篩管運輸。(2)靛藍分子中碳、氫原子個數比為16:10 = 8:5。29.【答案】(1)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或原子是實心的或原子是球體或原子是實心球體(2)原子呈電中性或原子不顯電性或原子不帶電(3)③(4)③②①【知識點】原子的構成;原子結構的探索過程【解析】【分析】(1)原子結構的認識演進:道爾頓認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實心球體,隨著研究深入,發現原子可再分(含原子核、電子等 ),且不是實心結構,該觀點存在不足 。(2)原子的電性:原子呈電中性,湯姆生發現帶負電的電子后,推理出原子內有帶正電物質,以平衡電性 。(3)α 粒子散射實驗的意義:盧瑟福的 α 粒子散射實驗中,絕大部分 α 粒子穿過金箔后仍保持原來方向,說明原子內部大部分空間是空的,支持原子大部分是空心的模型 。(4)原子結構模型的發展順序:道爾頓實心球模型→湯姆生 “葡萄干布丁” 模型→盧瑟福核式結構模型,對應圖 2 中③(道爾頓模型 )、②(湯姆生模型 )、①(盧瑟福模型 ) 。【解答】(1)原子可再分,不是不可再分的實心球體,道爾頓觀點的不足之處如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或原子是實心球體等 )。(2)原子呈電中性,有帶負電的電子,所以推理有帶正電物質,依據是原子呈電中性。(3)絕大部分 α 粒子穿過金箔后仍保持原來方向(現象③ ),說明原子內部大部分是空心的。(4)原子結構模型發展順序是道爾頓模型、湯姆生模型、盧瑟福模型,對應排序③②①。30.【答案】(1)⑥(2)高溫殺死酵母菌(或高溫使酵母菌失活);汽化(或蒸發)(3)92【知識點】種子的結構;細菌與人的關系;有關化學式的計算和推斷【解析】【分析】(1)種子的結構與營養儲存:水稻屬于單子葉植物,種子的營養物質主要儲存在胚乳中,圖乙中⑥是胚乳 。(2)發酵條件與物態變化:酵母菌發酵需要適宜溫度,高溫會殺死酵母菌;攤開晾糯米,水分由液態變為氣態,發生汽化(蒸發 ),可調節溫度和濕度 。(3)化學計算:根據葡萄糖和酒精中氫元素質量守恒,先算出葡萄糖中氫元素質量,再結合酒精中氫元素質量分數,計算酒精質量 。【解答】(1)糯稻種子營養物質主要儲存在胚乳(⑥ )。(2)糯米冷卻后加酒曲,避免高溫殺死酵母菌;攤開晾使水分汽化(蒸發 )。(3)葡萄糖 C6H12O6 中氫元素質量分數=,180g葡萄糖中氫元素質量= 180g× = 12g;酒精 C2H5OH 中氫元素質量分數=,設酒精質量為x,則,解得x = 92g。31.【答案】(1)不屬于晶體或屬于非晶體。塑料熔化過程中溫度持續上升(2)解:(3)解:實心部分體積:V實心=m/ρ=60g/1.5g/cm3=40cm3空心部分體積:答:該作品空心,空心體積為10cm3【知識點】密度公式的應用;晶體與非晶體【解析】【分析】(1)晶體與非晶體的區別:晶體有固定的熔點,熔化時溫度不變;非晶體沒有固定熔點,熔化時溫度持續上升 。(2)密度的計算:密度公式,利用質量和體積計算密度 。(3)空心問題的判斷:通過計算物體實心部分體積,與實際體積比較,判斷是否空心;若空心,用實際體積減去實心體積得空心體積 。【解答】(1)該塑料熔化過程中溫度持續上升,沒有固定熔點,屬于非晶體。32.【答案】(1)B(2)D(3)B(4)D【知識點】工程方案設計;認識技術與工程【解析】【分析】(1)制陶土壤的選擇:制陶需可塑性好、粘結性強的土壤,黏土類土壤符合,通過土壤成分比例判斷,黏士類土壤水分、礦物質占比相對高,有機物等占比合理 。(2)陶藝制作的影響因素:干燥速率、燒制溫度時間、釉料性質等影響陶瓷質量,網絡銷售渠道是成品銷售環節,制作時無需直接考慮 。(3)揉泥的作用:揉泥可排除泥料中氣泡,避免燒制時因氣泡導致開裂,不是增強耐高溫性或縮短燒制時間 。(4)陶瓷性能檢測:檢測隔熱性、是否滲水、邊緣是否平整合理,從高處摔杯子檢測耐摔性易損壞成品,不合理 。【解答】(1)適合制陶的土壤應是黏土類,B 圖中水分、礦物質占比等符合黏土特征,答案為 B。(2)A、干燥過程的速率與干燥程度影響陶瓷成型,需考慮,故A錯誤。B、燒制時的窯爐溫度與時間影響陶瓷質地,需控制,故B錯誤。C、釉料的化學穩定性與發色效果影響成品外觀,需考慮,故C錯誤。D、陶瓷成品的網絡銷售渠道是銷售環節,制作時無需直接考慮,故D正確。故答案為:D。(3)A、揉泥不能增強泥料耐高溫性,故A錯誤。B、揉泥可排除泥料中氣泡,避免燒制開裂,故B正確。C、揉泥不能縮短窯爐燒制時間,故C錯誤。故答案為:C。(4)A、倒入沸水觸摸杯壁,可檢驗隔熱性能,合理,故A錯誤。B、裝滿水靜置檢驗是否滲水,合理,故B錯誤。C、用手觸摸杯口邊緣檢驗平整度,合理,故C錯誤。D、從高處摔杯子檢驗耐摔性,易損壞茶杯,不合理,故D正確。故答案為:D。1 / 1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2025年七年級(下)期末試卷 科學試題卷(2025七下·東陽期末)東陽香榧被譽為“干果中的珍品”。它以殼薄仁滿、質脆味香、風味獨特而聞名遐邇。1.香榧加工過程中,發生化學變化的是( )A.晾曬香榧,蒸發水分 B.炒制香榧,產生香味C.剝開香榧,分離果仁 D.研磨香榧,顆粒變小2.炒制香榧時會形成“白氣”,“白氣”的形成與下列哪種現象原理相同 ( )A.白露時節,草葉上出現露珠 B.霜降時節,樹枝上出現白霜C.大雪時節,道路上灑滿積雪 D.清明時節,雨后路面變干了3.炒制香榧時能聞到濃郁的香味,這一現象說明了( )A.分子很小 B.分子間存在空隙C.分子間存在引力和斥力 D.分子在做無規則運動4.香榧生長需要各種無機鹽,下列實驗能驗證土壤中含無機鹽的是( )A. B.C. D.5.斜紋夜蛾是危害香榧樹的常見害蟲,其成蟲灰褐色,蛹呈紅褐色,雌蛾偏好在濃綠茂密的作物葉片上產卵。下列關于斜紋夜蛾的敘述,正確的是( )A.繁殖方式:無性生殖B.受精過程:體外受精C.生長過程:受精卵→幼蟲→蛹→成蟲D.結構層次:細胞→器官→組織→系統→個體【答案】1.B2.A3.D4.D5.C【知識點】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判別;液化及液化現象;昆蟲的生殖方式;昆蟲的發育過程【解析】【分析】(1)物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通常只是物質的狀態、形狀、大小等發生改變,如物質的蒸發、破碎、分離等過程 。化學變化: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往往伴隨發光、發熱、產生氣味等現象,本質是構成物質的分子發生改變,生成新的分子 。(2)液化:物質由氣態變為液態的過程,需要放熱,生活中“白氣、露珠等都是水蒸氣液化形成的 。凝華:物質由氣態直接變為固態的過程,需要放熱,像霜、雪的形成屬于凝華 。汽化:物質由液態變為氣態的過程,需要吸熱,雨后路面變干是水的汽化(蒸發)現象 。(3)分子在做無規則運動: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劇烈,擴散現象(如聞到氣味)能體現該性質 。(4)土壤成分的提取與分離:要驗證土壤中含無機鹽,可通過對土壤浸出液進行處理,利用無機鹽不能燃燒、加熱蒸發后會有殘留等特性來判斷 。(5)生殖方式:分為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有性生殖是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進而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無性生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像分裂生殖、出芽生殖等 。受精過程:體外受精是指精子和卵細胞在體外環境中結合,多發生在魚類、兩棲類等;體內受精是精子和卵細胞在生物體內結合,昆蟲、爬行類、鳥類、哺乳類多為體內受精 。昆蟲的生長發育過程:完全變態發育經過受精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幼蟲和成蟲在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上有明顯差異;不完全變態發育經過受精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 。動物體的結構層次:動物體的結構層次從微觀到宏觀依次是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植物體的結構層次是細胞→組織→器官→個體,無系統這一層次 。1.A、晾曬香榧,蒸發水分,只是水由液態變為氣態,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錯誤。B、炒制香榧,產生香味,是因為炒制過程中有新的有香味的物質生成,發生了化學變化,故正確。C、剝開香榧,分離果仁,只是將香榧的不同部分分開,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錯誤。D、研磨香榧,顆粒變小,只是香榧的形狀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錯誤。故答案為:B。2.炒制香榧時的“白氣”,是炒制產生的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A、白露時節,草葉上出現露珠,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與“白氣”形成原理相同,故正確。B、霜降時節,樹枝上出現白霜,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華形成的固態霜,與“白氣”形成原理不同,故錯誤。C、大雪時節,道路上灑滿積雪,雪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華形成的,與“白氣”形成原理不同,故錯誤。D、清明時節,雨后路面變干了,是水由液態變為氣態的汽化(蒸發)現象,與“白氣”形成原理不同,故錯誤。故答案為:A。3.炒制香榧能聞到濃郁香味,是因為香榧中具有香味的分子不斷運動,擴散到空氣中被人聞到。A、分子很小,強調的是分子的質量和體積,與聞到香味現象無關,故錯誤。B、分子間存在空隙,體現的是分子間的間隔情況,和聞到香味沒有關聯,故錯誤。C、分子間存在引力和斥力,說的是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與香味擴散現象不相關,故錯誤。D、分子在做無規則運動,香味分子的無規則運動使我們聞到香味,與現象原理相符,故正確。故答案為:D。4.A、圖 A 是將液體加入土壤,不能驗證無機鹽,故錯誤。B、圖 B 是直接加熱土壤,無法有效區分有機物和無機鹽,不能驗證無機鹽,故錯誤。C、圖 C 是對土壤進行加熱,不能針對性驗證無機鹽,故錯誤。D、圖 D 是對土壤浸出液進行加熱蒸發,若有固體殘留,說明土壤中含無機鹽,該實驗可驗證,故正確。故答案為:D。5.斜紋夜蛾屬于昆蟲。A、斜紋夜蛾由受精卵發育而來,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結合,屬于有性生殖,不是無性生殖,故錯誤。B、斜紋夜蛾是昆蟲,進行體內受精,不是體外受精,故錯誤。C、斜紋夜蛾的生長過程經過受精卵→幼蟲→蛹→成蟲,屬于完全變態發育,故正確。D、斜紋夜蛾作為動物,結構層次是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但選項中順序錯誤,應該是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 ,故錯誤。故答案為:C。6.(2025七下·東陽期末)右圖是女性生殖系統示意圖,圖中乙結構的功能是( )A.產生卵細胞 B.胚胎發育場所C.受精場所 D.產生雌性激素【答案】B【知識點】人體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解析】【分析】(1)女性生殖系統主要包括卵巢、輸卵管、子宮、陰道等結構。卵巢能產生卵細胞并分泌雌性激素;輸卵管是輸送卵細胞的管道,也是受精的場所;子宮是胚胎發育的場所;陰道是精子進入和胎兒產出的通道。(2)圖中乙結構為子宮,丁為卵巢,甲為輸卵管,丙為陰道 。【解答】A、產生卵細胞的是卵巢(丁),不是子宮(乙),故 A 錯誤。B、子宮(乙)是胚胎發育的場所,故 B 正確。C、受精場所是輸卵管(甲),不是子宮(乙),故 C 錯誤。D、產生雌性激素的是卵巢(丁),不是子宮(乙),故 D 錯誤。故答案為:B 。7.(2025七下·東陽期末)草履蟲是一種單細胞動物,需要氧氣和有機物作為食物,喜靜水或緩流淡水環境。下列環境中最有可能找到較多草履蟲的是( )A.大海 B.有機物豐富的池塘C.清澈、湍急的河流 D.污水池【答案】B【知識點】單細胞生物【解析】【分析】(1)草履蟲是單細胞動物,生存需要氧氣、有機物,喜好靜水或緩流的淡水環境 。(2)不同水域環境的特點不同,大海是咸水環境,不符合草履蟲對淡水的需求;池塘若有機物豐富且是靜水或緩流淡水,適合草履蟲;清澈湍急河流水流急,不利于草履蟲停留,且有機物不一定豐富;污水池雖有有機物,但可能存在有害物質,不利于草履蟲生存 。【解答】A、大海是咸水,草履蟲喜淡水環境,無法在大海生存,故A錯誤。B、有機物豐富的池塘,是淡水且有草履蟲所需有機物,環境符合其喜好,故B正確。C、清澈、湍急的河流,水流急不適合草履蟲停留,且不一定有充足有機物,故C錯誤。D、污水池存在較多有害物質,不利于草履蟲生存,故D錯誤。故答案為:B 。8.(2025七下·東陽期末)溴被稱為“海洋元素”,如圖是溴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及原子結構示意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溴是非金屬元素 B.溴的核電荷數是35C.該原子結構示意圖中n=7 D.溴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79.90g【答案】D【知識點】原子結構的探索過程【解析】【分析】(1)元素周期表中,方格左上角數字表示原子序數,原子序數 = 核電荷數 = 質子數;方格下方數字表示相對原子質量,單位是“1”,常省略不寫;根據元素名稱偏旁可判斷元素種類,“溴” 字帶 “氵”,屬于非金屬元素 。(2)原子結構示意圖中,質子數 = 核外電子數,核外電子分層排布,各層電子數之和等于質子數 。【解答】A、溴元素名稱帶“氵”,屬于非金屬元素,故 A 正確。B、元素周期表中方格左上角數字為 35,即原子序數為 35,原子序數 = 核電荷數,所以溴的核電荷數是 35,故 B 正確。C、在原子中,質子數 = 核外電子數,溴原子質子數為 35,核外電子數為2 + 8 + 18 + n = 35,解得n = 7,故 C 正確。D、元素周期表中溴的相對原子質量是 79.90,單位是“1”,不是“g”,故 D 錯誤。故答案為:D 。9.(2025七下·東陽期末)如圖是東陽某處的等高線地形圖,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沿虛線①路線登山比②容易 B.丁是山谷,能發育成河流C.圖中河流E 自南流向北 D.乙、丙兩地相對高度相差100米【答案】C【知識點】等高線地形模型【解析】【分析】(1)等高線疏密與坡度關系:等高線越密集,坡度越陡,登山難度大;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登山難度小 。(2)地形部位判斷: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山谷易集水成河;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山脊難形成河流 。(3)方向判斷:依據指向標判斷方向,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相對高度計算:相對高度 = 兩地海拔高度差,需準確讀取等高線對應的海拔數值 。【解答】A、路線①等高線比路線②密集,說明①處坡度更陡,登山更困難,故A錯誤。B、丁處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為山脊,山脊無法發育成河流,故B錯誤。C、根據指向標,箭頭指向北,可判斷河流 E 自南流向北,故C正確。D、乙處海拔為 200 米,丙處海拔為 500 米,相對高度為500-200 = 300,所以D錯誤。故答案為:C 。10.(2025七下·東陽期末)下圖是電解水實驗裝置,結合微觀模型圖,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a試管產生氣體的體積是b的兩倍B.b試管產生的氣體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C.實驗證明水是由氫、氧分子構成的D.化學變化中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保持不變【答案】C【知識點】水的組成和主要性質【解析】【分析】(1)電解水實驗現象與結論:電解水時,正極產生氧氣,負極產生氫氣,氫氣和氧氣體積比約為2:1;氧氣具有助燃性,能使帶火星木條復燃 。(2)物質的構成: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水分子由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 。(3)化學變化的實質: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原子重新組合,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都不變 。【解答】A、電解水時,a 試管連接電源負極產生氫氣,b 試管連接電源正極產生氧氣,氫氣和氧氣體積比約為2:1,所以 a 試管產生氣體體積是 b 的兩倍,故A正確。B、b 試管產生的是氧氣,氧氣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故B正確。C、電解水實驗證明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不是由氫、氧分子構成,故 C錯誤。D、從微觀模型圖可知,化學變化中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保持不變,故D正確。故答案為:C 。11.(2025七下·東陽期末)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種類繁多,大腸桿菌是一種無成形細胞核的原核生物。下列微生物中,在細胞結構上與其最為相似的是 ( )A.酵母菌 B.T4 噬菌體(病毒)C.乳酸菌(細菌) D.蘑菇【答案】C【知識點】細菌的主要特點【解析】【分析】(1)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的區別:原核生物無成形細胞核,真核生物有成形細胞核。細菌(如大腸桿菌、乳酸菌)屬于原核生物;真菌(如酵母菌、蘑菇)屬于真核生物。(2)病毒的結構特點:病毒無細胞結構,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遺傳物質構成,如T4噬菌體。【解答】A、酵母菌是真菌,屬于真核生物,有成形細胞核,與大腸桿菌(原核生物)細胞結構不同,故A錯誤。B、T4噬菌體是病毒,無細胞結構,與有細胞結構的大腸桿菌不同,故B錯誤。C、乳酸菌是細菌,屬于原核生物,無成形細胞核,與大腸桿菌細胞結構相似,故C正確。D、蘑菇是真菌,屬于真核生物,有成形細胞核,與大腸桿菌細胞結構不同,故D錯誤。故答案為:C。12.(2025七下·東陽期末)模型能夠形象生動地表示物質的本質特征,“●”和“O”分別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模型能表示化合物的是( )A. B.C. D.【答案】B【知識點】模型與符號;構成物質的粒子模型【解析】【分析】(1)單質、化合物、混合物的概念:單質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微觀上由同種原子構成或由同種原子構成的分子組成;化合物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微觀上由不同種原子構成的分子組成;混合物是由不同種分子構成。(2)微觀模型的識別:通過觀察模型中分子的構成(原子種類、原子組合),判斷物質類別。【解答】A、該模型中只有一種原子,代表的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單質,故A錯誤。B、該模型中分子由不同種原子構成,且只有一種分子,代表的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屬于化合物,故B正確。C、該模型中分子由同種原子構成,代表的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單質,故C錯誤。D、該模型中有兩種不同的分子,代表的是混合物,故D錯誤。故答案為:B。13.(2025七下·東陽期末)小東同學要用已調平的托盤天平稱量2.5g藥品,稱量過程中他發現天平指針向左偏移,接下來他要進行的操作是( )A.調節平衡螺母 B.向右盤中加砝碼C.移動游碼 D.減少藥品【答案】D【知識點】天平的使用及讀數;質量及其特性【解析】【分析】(1)托盤天平的使用步驟:稱量前調節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稱量時,左盤放藥品,右盤放砝碼(先加質量大的砝碼,后加質量小的砝碼),移動游碼使天平平衡。(2)稱量過程中指針偏移的處理:指針向左偏移,說明左盤藥品質量偏大;指針向右偏移,說明右盤砝碼和游碼總質量偏大。【解答】A、在稱量過程中,不能調節平衡螺母,平衡螺母是稱量前調節天平平衡用的,故A錯誤。B、向右盤中加砝碼是在加藥品前,根據所需質量添加砝碼,稱量過程中指針左偏,說明藥品多了,不是加砝碼,故B錯誤。C、移動游碼也是在加藥品前確定所需質量時操作,稱量中指針左偏是藥品過量,不是移動游碼,故C錯誤。D、稱量過程中指針向左偏移,說明左盤藥品質量大于右盤砝碼和游碼的總質量,即藥品多了,應減少藥品,故D正確。故答案為:D。14.(2025七下·東陽期末)“油鍋取物”表演者能徒手從沸騰的油鍋中取出物品而不受傷,奧秘就在鍋中的“油”,上層是真正的菜油而下層是“神秘液體”,“神秘液體”最有可能是( )物質 菜油 醋 酒精 水 水銀沸點/℃ 280 35 78 100 357A.醋 B.酒精 C.水 D.水銀【答案】A【知識點】沸點及沸點與氣壓的關系【解析】【分析】(1)液體沸騰時的特點:液體沸騰時溫度保持在沸點不變,且不同液體沸點不同 。(2)“油鍋取物”原理:表演中上層是菜油,下層“神秘液體”沸點低,先沸騰,由于菜油覆蓋,熱量傳遞使菜油看似“沸騰”,但實際溫度是下層液體的沸點,要讓人手放入不受傷,下層液體沸點應較低 。【解答】在翻滾的油鍋中,其實上層的油并沒有“翻滾沸騰,是因為下層的液體在時沸騰蒸發造成的假象,仿佛上層的油在翻滾沸騰,為了不燙傷人手,液體的溫度要不高于50℃,所以這種液體最有可能是醋。故答案為:A。15.(2025七下·東陽期末)下列關于生物形態結構與功能適應性的敘述正確的是( )選項 生物形態結構 功能A 玉米雄花小而多,花粉量輕、高產、無黏性 便于昆蟲傳粉B 根毛區細胞向外凸起 擴大吸收水分和有機物的面積C 草莓的匍匐莖 適應直立生長D 木質莖具有形成層 使莖加粗A.A B.B C.C D.D【答案】D【知識點】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解析】【分析】(1)傳粉方式相關結構:風媒花通常花小、花粉輕且多、無黏性,利于風力傳粉;蟲媒花一般有鮮艷顏色、芳香氣味、花蜜等,利于昆蟲傳粉 。(2)根毛的功能:根毛區細胞向外凸起形成根毛,增大了根與土壤的接觸面積,利于吸收水分和無機鹽(不是有機物,有機物主要靠植物光合作用制造 ) 。(3)匍匐莖的特點:草莓的匍匐莖是沿地面蔓延生長的莖,利于草莓繁殖和擴展生長空間,不是適應直立生長 。(4)莖的結構與生長:木質莖中的形成層具有分裂能力,向內分裂形成木質部,向外分裂形成韌皮部,能使莖不斷加粗 。【解答】A、玉米雄花小而多,花粉量輕、高產、無黏性,這是風媒花的特點,利于風力傳粉,不是昆蟲傳粉,故 A 錯誤。B、根毛區細胞向外凸起形成根毛,是擴大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面積,有機物主要由植物自身制造,不是吸收有機物,故 B 錯誤。C、草莓的匍匐莖是沿地面生長,利于繁殖和拓展,不是適應直立生長,故 C 錯誤。D、木質莖具有形成層,形成層細胞能不斷分裂,使莖加粗,故 D 正確。故答案為:D 。16.(2025七下·東陽期末)金華雙龍洞溶洞的形成涉及到多種化學物質間的反應,如碳酸鈣二氧化碳、水等。請結合材料用化學用語回答:(1)保持水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是 。(2)兩個二氧化碳分子 。(3)碳酸鈣中鈣元素的化合價為+2價 。(4)構成碳酸鈣的陰離子是 。【答案】(1)H2O(2)2CO2(3)(4)CO32-【知識點】分子的定義與分子的特性;元素化合價的規則與計算;離子或物質的共存問題【解析】【分析】(1)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確書寫物質的化學式,表示多個該分子,就在其化學式前加上相應的數字。(3)元素化合價的表示方法:確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標出的元素的化合價,然后在其化學式該元素的上方用正負號和數字表示,正負號在前,數字在后 。(4)離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該離子的元素符號或原子團的右上角,標出該離子所帶的正負電荷數,數字在前,正負符號在后,帶1個電荷時,1要省略 。【解答】(1)保持水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符號為H2O。(2)兩個二氧化碳分子表示為2CO2,故正確。(3)碳酸鈣中鈣元素化合價為+2價,應表示為。(4)構成碳酸鈣的陰離子是碳酸根離子,符號為CO32-。17.(2025七下·東陽期末)柑橘新品種“東陽之光”,憑借果大皮薄、清甜多汁的特性成為市場新寵。請回答:(1)柑橘果實在結構層次上屬于 。果皮屬于 組織。(2)消費者反饋想要無籽柑橘,果農可改良 結構,因為它將發育成種子。(3)果農常用嫁接繁育“東陽之光”,優點是 。【答案】(1)器官;保護(2)胚珠(3)繁殖速度快,保持親本優良性狀【知識點】結構與層次;植物的無性生殖【解析】【分析】(1)植物的結構層次:植物有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器官是由不同組織構成的、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結構,果實屬于生殖器官 。植物組織包括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等,保護組織具有保護內部柔嫩部分的功能,果皮屬于保護組織 。(2)花的結構與發育:花的子房內有胚珠,胚珠發育成種子,若要無籽柑橘,可改良胚珠等結構,阻止其發育成種子 。(3)無性生殖的優點:嫁接屬于無性生殖,無性生殖的優點是繁殖速度快,且能保持親本的優良性狀,使后代性狀與親本一致 。【解答】(1)柑橘果實是由不同組織構成的生殖器官,在結構層次上屬于器官;果皮具有保護作用,屬于保護組織。(2)胚珠發育成種子,想要無籽柑橘,可改良胚珠結構,阻止其發育成種子。(3)嫁接屬于無性生殖,其優點是繁殖速度快,能保持親本的優良性狀。18.(2025七下·東陽期末)小東開展“家庭水培菜豆苗”實踐活動。請結合下圖,回答問題:(1)菜豆種子的胚由 組成(填數字,下同)。(2)幾天后,豆苗能長出嫩葉,它由 發育而來。(3)水培營養液濃度不能過大,否則豆苗會出現萎蔫、燒苗現象,原因是 。【答案】(1)①②③④(2)②(3)營養液濃度大于植物根毛細胞液濃度,根細胞失水【知識點】種子的結構;果實與種子的形成【解析】【分析】(1)種子的結構:菜豆種子的胚是新植物的幼體,由胚芽、胚軸、胚根和子葉組成,圖中①是胚軸、②是胚芽、③是胚根、④是子葉、⑤是種皮 。(2)種子的萌發:種子萌發時,胚芽發育成莖和葉,胚根發育成根,胚軸發育成連接根和莖的部分 。(3)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取決于細胞液濃度與周圍溶液濃度的大小,當周圍溶液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失水;當周圍溶液濃度小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吸水 。【解答】(1)菜豆種子的胚由①胚軸、②胚芽、③胚根、④子葉組成。(2)豆苗的嫩葉由②胚芽發育而來。(3)當水培營養液濃度過大時,大于植物根毛細胞液濃度,根細胞失水,導致豆苗出現萎蔫、燒苗現象。19.(2025七下·東陽期末)為探究物質的微觀構成,小東用不同顏色的粘性球構建了微粒模型。請結合表中信息回答問題:物質名稱 模型 粘性球的顏色及個數 化學式氧氣 2個藍色球甲烷 1個灰色球、4個白色球氯化鎂 1個黃色球,▲個紫色球 (1)元素種類由 (填微粒名稱)數決定。(2)甲烷中碳元素的化合價為 。(3)若用黃球代表鎂原子,紫球代表氯原子,構建氯化鎂微觀模型時,需準備紫球的個數為 。【答案】(1)質子(2)- 4(3)2個【知識點】構成物質的粒子模型【解析】【分析】(1)元素的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質子數(即核電荷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所以元素種類由質子數決定 。(2)化合價的計算: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3)化學式的意義與微粒個數:氯化鎂的化學式為MgCl2,根據化學式可知其微粒構成,從而確定構建模型時所需氯原子(紫色球)的個數 。【解答】(1)元素種類由質子數決定。(2)在CH4中,設碳元素化合價為x,氫元素為+1價,根據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x + ( + 1)×4 = 0,解得x = - 4。(3)氯化鎂的化學式為MgCl2,一個氯化鎂分子由1個鎂原子和2個氯原子構成,所以構建氯化鎂微觀模型時,需 2 個紫色球 。20.(2025七下·東陽期末)實驗室桌上放置裝有水、酒精和食鹽水的透明容器。小東鑒別出酒精并進行實驗:(1)通過聞氣味從中鑒別出了酒精,這是利用了酒精的 性質(填“物理”或“化學”)。除了聞氣味的方法,你還可以通過 方法鑒別酒精。(2)取幾滴酒精滴入塑料袋中,將袋擠癟扎緊袋口,放到熱水中,過一會發現塑料袋鼓起來了。塑料袋鼓起來的過程中,酒精的質量 。從微觀角度解釋塑料袋鼓起來的原因是 。【答案】(1)物理;比較蒸發降溫、測量密度、可以燃燒等(2)不變;酒精吸熱汽化,分子間隔增大,體積膨脹【知識點】化學性質與物理性質的差別及應用;分子之間存在空隙【解析】【分析】(1)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物理性質是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如顏色、氣味、狀態、熔點、沸點、密度等;化學性質是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如可燃性、氧化性等。聞氣味鑒別酒精利用的是酒精的氣味,屬于物理性質。(2)物質的鑒別方法:除氣味外,還可利用物質不同的物理或化學性質鑒別,如酒精易揮發、密度與水和食鹽水不同、具有可燃性等,可通過比較蒸發降溫(酒精蒸發吸熱快)、測量密度、能否燃燒等方法鑒別。(3)分子的性質:分子間有間隔,且分子間隔隨溫度升高而增大。酒精受熱時,分子間隔增大,導致體積膨脹,塑料袋鼓起;在這個過程中,酒精分子本身不變,所以質量不變。【解答】(1)通過聞氣味鑒別酒精,利用的是酒精的物理性質;還可通過比較蒸發降溫(酒精蒸發使周圍溫度降低明顯)、測量密度(酒精密度與水、食鹽水不同)、能否燃燒(酒精可燃,水和食鹽水不可燃)等方法鑒別。(2)塑料袋鼓起過程中,酒精的質量不變,因為只是分子間隔變化,分子本身未變;從微觀角度,酒精吸熱汽化,分子間隔增大,體積膨脹,所以塑料袋鼓起。21.(2025七下·東陽期末)小東使用托盤天平按規范操作測量了一只小蘋果的質量,并對天平的使用方法進行了整理歸納。(1)圖甲是天平使用過程中的部分操作,正確的順序是 (用數字排序)。(2)稱量前,分度盤指針偏轉情況如圖乙所示,接下來他應進行的操作是 。(3)小東最終測得小蘋果質量是54.4g,則砝碼質量和游碼的位置正確的圖是( )A. B.C. D.【答案】(1)②①③④(2)向左調節平衡螺母,直至天平平衡或把游碼移到零刻度處,調節調節平衡螺母,直至天平平衡(3)C【知識點】天平的使用及讀數【解析】【分析】(1)天平的使用步驟:使用托盤天平前,要先將游碼移到標尺左端的零刻度線處,再調節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稱量時,左盤放物體,右盤放砝碼,先加質量大的砝碼,后加質量小的砝碼,最后移動游碼使天平平衡。(2)天平的調平:稱量前,若分度盤指針偏轉,應通過調節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指針偏右,向左調節平衡螺母;指針偏左,向右調節平衡螺母。(3)天平的讀數:物體質量=砝碼質量+游碼在標尺上對應的刻度值,要注意游碼的讀數方法,以游碼左側對準的刻度為準。【解答】(1)天平正確使用順序是:先②移動游碼到零刻度線處,再①調節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然后③用鑷子加減砝碼,最后④移動游碼使天平平衡,所以順序是②①③④。(2)圖乙中分度盤指針偏右,接下來應向左調節平衡螺母,直至天平平衡(或先把游碼移到零刻度處,再調節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3)小蘋果質量是54.4g,C選項中砝碼50g,游碼4.4g,50g+4.4g=54.4g;A選項砝碼總質量20g+20g+10g=50g,游碼4g,總質量54g,錯誤;B選項砝碼總質量20g+20g+10g=50g,游碼4.4g,但砝碼組合不對,且游碼讀數看左側,實際總質量不是54.4g,錯誤;D選項游碼讀數錯誤。故答案為:C。22.(2025七下·東陽期末)利用科學中的圖象可以更加直觀簡潔地展示各種科學量間的關系。(1)兩個完全相同的容器內,分別裝有等質量的甲、乙兩種液體。下列圖像中能正確表示兩種液體科學量間關系的有。A. B.C. D.(2)為了測定甲液體的密度,小東利用天平和量杯測量出液體和量杯的總質量m及液體體積V,得到幾組數據并繪出了如圖所示的m—V圖像。請回答:①量杯的質量為 g。②甲液體的密度為 kg/m3。【答案】(1)A;C(2)20;1×103 或1000【知識點】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應用【解析】【分析】(1)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與質量和體積無關,不同物質密度一般不同 。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圖像為過原點的直線,斜率表示密度,斜率越大密度越大;不同物質比較,質量相同時,體積越大密度越小 。密度是物質特性,不隨體積變化,圖像為平行于橫軸的直線,根據物質密度大小關系判斷圖像 。(2)圖像中橫縱坐標分別為體積和總質量(液體+量杯),可通過圖像上兩點數據列方程求解量杯質量和液體密度 。利用圖像中液體體積變化和對應總質量變化,算出液體質量和體積,進而求密度 。【解答】(1)A 、等質量的甲、乙液體,由圖知甲體積小于乙體積,根據,甲密度大于乙密度m-V圖像中,斜率表示密度,甲斜率應大于乙,A 圖像中甲斜率大,能正確表示,故A正確。B 、由上述分析,甲密度大于乙,m-V圖像中甲斜率應更大,B圖像中乙斜率大,錯誤,故B錯誤。C 、圖像中,密度是定值,甲密度大于乙,C圖像中甲密度直線在乙上方,正確,故C正確。D、同理,甲密度應大于乙,D圖像中乙密度直線在甲上方,錯誤,故D錯誤。答案為 AC 。(2) ① 根據圖像可得液體的密度為:;故20cm3的該液體質量為:量杯質量為:m杯=m總-m液1=40g-20g=20g②根據圖像可得液體的密度為:23.(2025七下·東陽期末)某研習小組進行了“解剖和觀察花”的探究實踐。用鑷子由外向內逐層剝下百合花的各部分,并把它們按照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的順序,自下而上粘在白紙上。(1)觀察雄蕊結構,用手捏一捏花藥,手指上會沾著淡黃色粉末狀物質,這是 。(2)觀察雌蕊結構,用刀片縱向剖開子房,用 觀察子房內的胚珠。(3)如圖是小組同學制作的百合花的結構示意圖,請根據評價量表的兩項指標對作品等級進行評價: 。評價指標 作品等級優秀 合格 待改進指標一 結構完整 結構較完整,缺少1~2個結構 結構不完整,缺少2個以上結構指標二 結構注釋正確 1~2個結構注釋錯誤 2個結構以上注釋錯誤(4)通過觀察可知,一朵花中最主要的結構是花蕊,理由是 。【答案】(1)花粉(2)放大鏡(3)優秀(4)花的主要功能是有性生殖,花中的花蕊(雄蕊和雌蕊)直接負責植物的有性繁殖(或傳粉受精、形成果實種子),花瓣、花萼等僅起輔助作用【知識點】花的結構【解析】【分析】(1)花的結構:花的主要結構包括花萼、花瓣、雄蕊(由花藥和花絲組成,花藥里有花粉)、雌蕊(由柱頭、花柱和子房組成,子房內有胚珠)。(2)觀察工具的使用:觀察子房內胚珠等較小結構,可使用放大鏡輔助觀察。(3)花結構示意圖的評價:從結構完整性和結構注釋準確性兩方面,依據評價量表判斷作品等級。(4)花蕊是花主要結構的原因:花蕊(雄蕊和雌蕊)與植物的有性生殖直接相關,雄蕊產生花粉(含精子),雌蕊子房發育成果實(含種子,由胚珠發育而來),花瓣、花萼等起輔助作用。【解答】(1)雄蕊花藥里的淡黃色粉末狀物質是花粉。(2)觀察子房內胚珠,用放大鏡即可。(3)該百合花結構示意圖結構完整,各結構注釋正確,符合“優秀”等級標準。(4)花蕊(雄蕊和雌蕊)直接負責植物的有性生殖,與傳粉、受精及果實和種子形成有關,所以是花最主要的結構。24.(2025七下·東陽期末)某研習小組為探究植被覆蓋對水土流失的影響,設計了如圖所示的模擬實驗裝置(兩木盒規格相同,傾斜角度均為30°)【實驗步驟】①甲盒鋪設帶草皮的表土,乙盒鋪設等量裸土;②固定木盒傾斜角度,下端放置收集盆③用相同噴壺在距土體相同高度處,以相同流量灑水5分鐘④測量并收集數據【問題分析】(1)灑水模擬的自然環境條件是 。(2)步驟③中強調“相同噴壺”“相同高度”“相同流量”的目的是 。(3)若測得甲組收集盆中泥沙質量顯著小于乙組,則可得實驗結論是 。(4)【拓展探究】為探究“坡度對水土流失的影響”,需增設丙組實驗: 。【答案】(1)降水(2)控制(無關)變量或確保單一變量或控制單一變量或確保實驗的變量是單一的(即植被覆蓋,其他條件相同)或確保實驗結果的差異僅由植被覆蓋(自變量)引起或排除灑水差異,對結果的干擾,遵循單一變量原則(3)植被覆蓋能(有效)減少水(泥)土流失(4)改變木盒傾斜角度(如設置45°),其他條件與操作同甲組(或乙組)相同,測量收集盆泥沙質量【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解析】【分析】(1)實驗模擬的自然條件:灑水在實驗中模擬自然界的降水,降水是影響水土流失的一個自然因素 。(2)單一變量原則:在對照實驗中,要控制單一變量,即除了要探究的變量(植被覆蓋 )不同外,其他無關變量(如灑水的噴壺、高度、流量等 )要保持相同,這樣才能確保實驗結果的差異是由探究的變量引起的 。(3)實驗結論的推導:通過對比不同組(有植被覆蓋和無植被覆蓋 )收集到的泥沙質量,判斷植被覆蓋對水土流失的影響,若有植被覆蓋組泥沙少,說明植被覆蓋能減少水土流失 。(4)拓展實驗設計:探究坡度對水土流失的影響時,要控制其他變量(如植被覆蓋、灑水等 )相同,改變坡度這一變量,設計對照實驗 。【解答】(1)灑水模擬的自然環境條件是降水。(2)步驟③中強調 “相同噴壺”“相同高度”“相同流量” 的目的是控制單一變量,確保實驗結果的差異僅由植被覆蓋不同引起。(3)甲組有植被覆蓋,收集盆中泥沙質量顯著小于乙組(無植被覆蓋 ),說明植被覆蓋能(有效)減少水(泥)土流失。(4)探究 “坡度對水土流失的影響”,需增設丙組實驗,改變木盒傾斜角度(如設置45°),其他條件與操作同甲組(或乙組)相同,測量收集盆泥沙質量。25.(2025七下·東陽期末)某研習小組為探究影響綠豆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利用錐形瓶、瓶塞、綠豆種子、紗布、水、恒溫箱等器材進行實驗。實驗步驟:①選取健康、飽滿、大小相似的綠豆種子80粒,隨機分成4組,每組20粒。②取4個相同的錐形瓶,編號為甲、乙、丙、丁。每個瓶中放入4層紗布,將每組20粒種子分別均勻放在相應錐形瓶的紗布上。③按下表設置各組的處理條件,將甲、乙、丙三組置于25℃恒溫箱中,丁組置于2℃恒溫箱中。3天后觀察并記錄各組種子的萌發情況。實驗組別 種子數量 條件 溫度 種子萌發情況甲 20粒 紗布潮濕、充足的空氣 25 乙 20粒 紗布干燥、充足的空氣 25 丙 20粒 紗布潮濕、種子完全浸沒水中 25 丁 20粒 紗布潮濕、充足的空氣 2 請回答:(1)選飽滿的綠豆種子是因為綠豆種子萌發需要 (填種子結構)提供營養物質。(2)設置甲組和丙組進行對照的目的是探究 對種子萌發的影響。(3)乙組和丁組能否形成一組對照實驗 請判斷并說明理由: 。(4)種子萌發需要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請預測 3天后各組種子中不能萌發的組別是 。【答案】(1)子葉(2)空氣(3)不能,不符合對照實驗單一變量原則(或乙組和丁組有兩個自變量無法確定結果差異是由缺水還是低溫導致)或存在兩個變量無法研究(4)乙、 丙、丁【知識點】種子萌發的過程與必要條件【解析】【分析】(1)種子的結構與萌發營養:雙子葉植物(如綠豆)種子的子葉儲存營養物質,為種子萌發提供營養。(2)對照實驗的變量:對照實驗中,一組對照實驗只能有一個變量,通過設置不同組別的變量差異,探究該變量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甲組和丙組的變量是空氣,可探究空氣對種子萌發的影響。(3)對照實驗的原則:對照實驗需遵循單一變量原則,即除探究的變量外,其他條件都相同。乙組和丁組存在水分和溫度兩個變量,不能形成對照實驗。(4)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種子萌發需要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乙組缺水、丙組缺空氣、丁組溫度不適宜,均不能滿足種子萌發條件。【解答】(1)綠豆是雙子葉植物,種子萌發需要子葉提供營養物質。(2)甲組有充足空氣,丙組種子完全浸沒水中缺空氣,變量是空氣,目的是探究空氣對種子萌發的影響。(3)乙組和丁組,變量有水分和溫度,不符合對照實驗單一變量原則(或乙組和丁組有兩個自變量無法確定結果差異是由缺水還是低溫導致)或存在兩個變量無法研究。(4)乙組缺水、丙組缺空氣、丁組溫度過低,均不能滿足種子萌發條件,所以不能萌發的組別是乙、丙、丁。26.(2025七下·東陽期末)某項目化學習小組以“冬日道路除雪”為主題展開探究。觀察發現大雪后路面易結冰,環衛工人往往撒除雪劑(主要成分為氯化鈉)來加速冰的熔化,保障交通安全。為探究除雪劑原理,按如下步驟進行實驗:①取適量蒸餾水,制成碎冰(標記為:冰A)。②組裝實驗裝置(如圖甲),將冰 A放入小燒杯中,用穩定熱源加熱,每隔一定時間記錄溫度,繪制成溫度一時間圖像(圖乙中的曲線 A)。③取等量蒸餾水,加入適量氯化鈉配制成淡鹽水,制成碎冰(標記為:冰B)。④將冰B放入同一裝置,用相同的穩定熱源加熱,記錄溫度并繪制圖像(圖乙中的曲線B)。請回答:(1)雪是大氣中的水蒸氣遇冷直接凝華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固態降水。水蒸氣凝華成雪的過程中需要 (填“吸收”或“放出”)熱量。(2)觀察圖乙中曲線 A和B:a: 冰A 的熔點是 ℃。b:分析0——2min階段,結合“使用相同熱源”這一條件。比較“冰A”和“冰B”的吸熱能力(溫度改變的難易程度)并說明理由: 。(3)對比曲線A和B 可以得出結論:加入氯化鈉后,冰的熔點會 (選填“升高”“降低”或“不變” )。(4)請結合上述結論解釋:長時間的極端低溫天氣狀況下,一般不使用除雪劑進行除雪的原因 。【答案】(1)放出(2)0;冰A”吸熱能力更強。因為相同熱源加熱相同時間,兩者吸收的熱量相同,“冰A”升溫小,更難以改變溫度(吸熱能力強)或吸收相同的熱量,“冰A”升溫小。或相同條件下,“冰A”溫度改變更難(3)降低(4)使用除雪劑能降低凝固點,但長時間的極端低溫天氣狀況下,環境溫度低于鹽水的凝固點時,鹽水也會凝固成冰,除雪劑冰點下降失效,不能加速冰的熔化【知識點】熔點和凝固點;晶體與非晶體;凝華及凝華現象【解析】【分析】(1)物態變化中的放熱:凝華是物質由氣態直接變為固態,此過程放出熱量,水蒸氣凝華成雪屬于凝華,會放出熱量 。(2)晶體的熔點及吸熱能力:晶體熔化時溫度不變,該溫度為熔點;相同熱源加熱相同時間,物質吸收熱量相同,根據,質量相同、吸熱相同時,溫度變化小的物質比熱容大,吸熱能力強 。(3)雜質對熔點的影響:在冰中加入氯化鈉,會使冰的熔點降低,從圖像中可對比冰 A(純水冰 )和冰 B(鹽水冰 )的熔點得出結論 。(4)熔點在實際應用中的限制:除雪劑使冰熔點降低,但極端低溫時,環境溫度可能低于鹽水熔點,鹽水會凝固,無法起到加速冰熔化的作用 。【解答】(1)水蒸氣凝華成雪,凝華過程放出熱量。(2)a. 冰 A 是純水冰,熔化時溫度不變的溫度為熔點,由圖知冰 A 熔點是0 ℃ 。b. 相同熱源加熱相同時間,冰 A 和冰 B 吸收熱量相同,0 - 2min冰 A 升溫小,根據,質量相同,冰 A 比熱容大,吸熱能力更強。(3)對比曲線 A 和 B,冰 B(鹽水冰 )熔點低于冰 A(純水冰 ),說明加入氯化鈉后,冰的熔點降低正確。(4)使用除雪劑能降低凝固點,但長時間的極端低溫天氣狀況下,環境溫度低于鹽水的凝固點時,鹽水也會凝固成冰,除雪劑冰點下降失效,不能加速冰的熔化。27.(2025七下·東陽期末)某項目化學習小組為能夠直接測量液體的密度,制作了“簡易密度計”。【原理探析】I:用托盤天平測量不同液體各 100g(如圖1 所示 ),步驟如下:(1)步驟③中應加入的砝碼質量a克應為 克。Ⅱ:利用量筒測量100g不同液體的體積,利用密度公式計算出各液體的密度。相關數據記錄如下表:液體種類 質量/g 體積/ ml 密度水 100 100 1酒精 100 125 0.8鹽水 100 80 1.25(2)分析表中數據,可得出結論:相同質量的不同液體,液體體積與密度的關系是 。【產品設計】小組同學模仿托盤天平結構,設計了如圖2所示的直接測量液體密度的“簡易密度計”,即:將兩個相同的自制量筒對稱掛于簡易支架兩側,先在右側量筒中倒入100毫升水,再向左側量筒中加入待測液體至支架平衡后,即可從左量筒刻度上讀出密度值(把體積刻度轉化為相應密度值刻度)。(3)左量筒50mL 刻度處應標定的密度值為 。(4)結合托盤天平測量原理,為了提升密度計測量的準確性,請為此產品提出一種可行的改進方案 。【答案】(1)120(2)密度越大,體積越小(體積與密度成反比)或成反比(3)2.00g/cm3或2000Kg/m3或2g/cm3(4)使用內徑更細的量筒、桿兩側各增加一個平衡螺母、支點處涂上潤滑油、加長杠桿的長度、在杠桿中間加一個分度盤等【知識點】密度及其特性;設計實驗測密度【解析】【分析】(1)天平的使用與質量計算:利用天平測量液體質量,通過空燒杯質量、砝碼質量和游碼位置,結合實驗目的(測量含100g液體 ),計算所需砝碼質量 。(2)密度與體積的關系:根據密度公式,質量相同時,分析不同液體密度與體積的變化規律 。(3)杠桿平衡條件的應用:“簡易密度計” 利用杠桿平衡,結合左右兩側液體質量關系,通過體積和密度的關系,計算對應密度值 。(4)測量準確性的改進:從減小誤差、提升杠桿靈敏度等角度,依據天平及杠桿原理,提出改進方案,如減小量筒內徑、優化杠桿結構等 。【解答】(1)實驗目的是測量含100g液體,空燒杯質量20g,則液體和燒杯總質量應為120g,步驟③中應加入砝碼質量a = 100g(因為游碼在“0” 刻度,液體質量100g,燒杯20g,總質量120g,砝碼質量為100g + 20g= 120g,天平平衡時,右盤砝碼質量 + 游碼 = 左盤質量,游碼在 “0”,所以砝碼質量應為120g。(2)根據密度公式,質量m相同,密度越大,體積V越小,即體積與密度成反比。(3)右側量筒水的體積100mL,質量m水=,杠桿平衡時,左側液體質量m液 = m水 = 100g,左側量筒體積50mL = 50cm3,則液體密度。(4)為提升準確性,可使用內徑更細的量筒、桿兩側各增加一個平衡螺母、支點處涂上潤滑油、加長杠桿的長度、在杠桿中間加一個分度盤等。28.(2025七下·東陽期末)三單鄉靛藍(化學式:( 是一種天然染料。提取靛藍的傳統方法是收割藍草莖葉,經浸泡、發酵等程序,讓莖中的吲哚酚類有機物質在酶作用下生成靛藍。根據資料回答問題:(1)吲哚酚類物質是通過莖中的 管運輸到植物體各個部位的。(2)靛藍分子中碳、氫原子個數比為 。(3)262 克靛藍所含氧元素的質量為多少克 【答案】(1)篩(2)8:5(3)靛藍相對分子質量=12×16+1×10+14×2+16×2=262氧元素在靛藍中的質量分數為:262克靛藍中氧元素的質量為:【知識點】莖的運輸作用;有關化學式的計算和推斷【解析】【分析】(1)植物的運輸組織:植物莖中的篩管負責運輸有機物,吲哚酚類物質屬于有機物,通過篩管運輸到植物體各部位。(2)化學式中原子個數比:根據化學式,碳、氫原子個數比為化學式中對應原子右下角數字之比。(3)元素質量的計算:利用化學式計算元素質量,先算出相對分子質量,再求該元素的質量分數,最后用物質質量乘以質量分數得到元素質量。【解答】(1)吲哚酚類有機物通過莖的篩管運輸。(2)靛藍分子中碳、氫原子個數比為16:10 = 8:5。29.(2025七下·東陽期末)為破解原子內部結構的奧秘,一代又一代科學家進行了不懈地探索。材料一:1808年,英國科學家道爾頓提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實心球體,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微粒。材料二:1897年,湯姆生通過實驗發現了原子內部存在帶負電的電子,進而提出:原子內部還有帶正電的物質并均勻分布在整個球體內。材料三: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發現了如下三種現象(如圖1):①極個別α粒子被反彈回來 ②少數α粒子發生了較大角度的偏轉 ③絕大部分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保持原來方向。閱讀上述材料,回答問題:(1)材料一中,道爾頓提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實心球體”。請指出該觀點的一處不足之處: 。(2)材料二中,湯姆生通過實驗發現了原子內部存在帶負電的電子,進而提出“原子內部還有帶正電的物質”,他推理的依據是 。(3)盧瑟福修正了湯姆生的模型,認為原子內部大部分是空心的。材料三中哪一實驗現象能支持該觀點 (填數字)。(4)請按原子結構模型建構發展歷程先后對圖2排序 (填數字)。【答案】(1)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或原子是實心的或原子是球體或原子是實心球體(2)原子呈電中性或原子不顯電性或原子不帶電(3)③(4)③②①【知識點】原子的構成;原子結構的探索過程【解析】【分析】(1)原子結構的認識演進:道爾頓認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實心球體,隨著研究深入,發現原子可再分(含原子核、電子等 ),且不是實心結構,該觀點存在不足 。(2)原子的電性:原子呈電中性,湯姆生發現帶負電的電子后,推理出原子內有帶正電物質,以平衡電性 。(3)α 粒子散射實驗的意義:盧瑟福的 α 粒子散射實驗中,絕大部分 α 粒子穿過金箔后仍保持原來方向,說明原子內部大部分空間是空的,支持原子大部分是空心的模型 。(4)原子結構模型的發展順序:道爾頓實心球模型→湯姆生 “葡萄干布丁” 模型→盧瑟福核式結構模型,對應圖 2 中③(道爾頓模型 )、②(湯姆生模型 )、①(盧瑟福模型 ) 。【解答】(1)原子可再分,不是不可再分的實心球體,道爾頓觀點的不足之處如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或原子是實心球體等 )。(2)原子呈電中性,有帶負電的電子,所以推理有帶正電物質,依據是原子呈電中性。(3)絕大部分 α 粒子穿過金箔后仍保持原來方向(現象③ ),說明原子內部大部分是空心的。(4)原子結構模型發展順序是道爾頓模型、湯姆生模型、盧瑟福模型,對應排序③②①。30.(2025七下·東陽期末)某民俗博物館展示了圖甲所示的傳統糯米釀酒工藝,圖乙是糯稻種子的縱切面圖。(1)圖乙中,糯稻種子營養物質主要儲存在 (填數字)處。(2)釀酒師傅強調“蒸熟糯米后,需攤開晾涼后再加入含酵母菌的酒曲”,糯米冷卻后才能加入酒曲,是為了避免 ;攤開晾,可以加快糯米中水分的 (填物態變化名稱)來調整糯米的溫度和濕度,為酵母菌營造一個適宜的生存環境。(3)糯米發酵釀酒時, 葡萄糖(C6H12O6) 中的氫元素可 100% 轉化為酒精(C2H5OH)中的氫元素。現有 180g葡萄糖完全發酵,則可生產出酒精的質量為 克。【答案】(1)⑥(2)高溫殺死酵母菌(或高溫使酵母菌失活);汽化(或蒸發)(3)92【知識點】種子的結構;細菌與人的關系;有關化學式的計算和推斷【解析】【分析】(1)種子的結構與營養儲存:水稻屬于單子葉植物,種子的營養物質主要儲存在胚乳中,圖乙中⑥是胚乳 。(2)發酵條件與物態變化:酵母菌發酵需要適宜溫度,高溫會殺死酵母菌;攤開晾糯米,水分由液態變為氣態,發生汽化(蒸發 ),可調節溫度和濕度 。(3)化學計算:根據葡萄糖和酒精中氫元素質量守恒,先算出葡萄糖中氫元素質量,再結合酒精中氫元素質量分數,計算酒精質量 。【解答】(1)糯稻種子營養物質主要儲存在胚乳(⑥ )。(2)糯米冷卻后加酒曲,避免高溫殺死酵母菌;攤開晾使水分汽化(蒸發 )。(3)葡萄糖 C6H12O6 中氫元素質量分數=,180g葡萄糖中氫元素質量= 180g× = 12g;酒精 C2H5OH 中氫元素質量分數=,設酒精質量為x,則,解得x = 92g。31.(2025七下·東陽期末)圖甲是通過3D打印技術打印出來的小熊。3D打印技術就是把塑料條在噴頭里加熱熔化成液體,然后噴頭按設定路線移動,把液體材料擠出來冷卻變硬,這樣一層一層堆起來,最后變成3D物體,整個過程塑料的溫度變化如圖乙所示:(1)該塑料是否屬于晶體 請判斷并說明理由 。(2)若該塑料條的體積為1cm3,質量為1.5g,求該塑料的密度是多少 (寫出計算過程)(3)若小熊的體積為50cm3,質量為60g,請通過計算判斷該作品是否空心 若為空心的,則空心部分的體積為多少 【答案】(1)不屬于晶體或屬于非晶體。塑料熔化過程中溫度持續上升(2)解:(3)解:實心部分體積:V實心=m/ρ=60g/1.5g/cm3=40cm3空心部分體積:答:該作品空心,空心體積為10cm3【知識點】密度公式的應用;晶體與非晶體【解析】【分析】(1)晶體與非晶體的區別:晶體有固定的熔點,熔化時溫度不變;非晶體沒有固定熔點,熔化時溫度持續上升 。(2)密度的計算:密度公式,利用質量和體積計算密度 。(3)空心問題的判斷:通過計算物體實心部分體積,與實際體積比較,判斷是否空心;若空心,用實際體積減去實心體積得空心體積 。【解答】(1)該塑料熔化過程中溫度持續上升,沒有固定熔點,屬于非晶體。32.(2025七下·東陽期末)在學校的陶藝工坊實踐課上,同學們準備動手制作日常使用的茶杯。(1)工坊為同學們準備了三種不同的土壤樣品,用于拉坯成型。選擇可塑性好、粘結性強且燒結后致密的士壤是關鍵,通常選擇黏土類土壤為主。下列最適合作為制陶土壤的是( )(2)在陶瓷制作過程中,同學們在工坊內實際操作時最不需要直接考慮和控制的因素是( )A.干燥過程的速率與干燥程度 B.燒制時的窯爐溫度與時間C.釉料的化學穩定性與發色效果 D.陶瓷成品的網絡銷售渠道(3)一位同學的茶杯燒制后開裂,老師認為是“揉泥”不充分。揉泥的主要目的是( )A.增強泥料耐高溫性 B.排除泥料中氣泡 C.縮短窯爐燒制時間(4)對燒制好的茶杯,下列檢測性能的方法中,最不合理的是( )A.倒入沸水后觸摸杯壁,檢驗隔熱性能B.裝滿水靜置10分鐘,檢驗是否滲水C.用手觸摸杯口邊緣,檢驗是否平整D.從高處用力摔杯子,檢驗是否耐摔【答案】(1)B(2)D(3)B(4)D【知識點】工程方案設計;認識技術與工程【解析】【分析】(1)制陶土壤的選擇:制陶需可塑性好、粘結性強的土壤,黏土類土壤符合,通過土壤成分比例判斷,黏士類土壤水分、礦物質占比相對高,有機物等占比合理 。(2)陶藝制作的影響因素:干燥速率、燒制溫度時間、釉料性質等影響陶瓷質量,網絡銷售渠道是成品銷售環節,制作時無需直接考慮 。(3)揉泥的作用:揉泥可排除泥料中氣泡,避免燒制時因氣泡導致開裂,不是增強耐高溫性或縮短燒制時間 。(4)陶瓷性能檢測:檢測隔熱性、是否滲水、邊緣是否平整合理,從高處摔杯子檢測耐摔性易損壞成品,不合理 。【解答】(1)適合制陶的土壤應是黏土類,B 圖中水分、礦物質占比等符合黏土特征,答案為 B。(2)A、干燥過程的速率與干燥程度影響陶瓷成型,需考慮,故A錯誤。B、燒制時的窯爐溫度與時間影響陶瓷質地,需控制,故B錯誤。C、釉料的化學穩定性與發色效果影響成品外觀,需考慮,故C錯誤。D、陶瓷成品的網絡銷售渠道是銷售環節,制作時無需直接考慮,故D正確。故答案為:D。(3)A、揉泥不能增強泥料耐高溫性,故A錯誤。B、揉泥可排除泥料中氣泡,避免燒制開裂,故B正確。C、揉泥不能縮短窯爐燒制時間,故C錯誤。故答案為:C。(4)A、倒入沸水觸摸杯壁,可檢驗隔熱性能,合理,故A錯誤。B、裝滿水靜置檢驗是否滲水,合理,故B錯誤。C、用手觸摸杯口邊緣檢驗平整度,合理,故C錯誤。D、從高處摔杯子檢驗耐摔性,易損壞茶杯,不合理,故D正確。故答案為:D。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2025年七年級(下)期末試卷 科學試題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2025年七年級(下)期末試卷 科學試題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