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6幾種重要的鹽(第一課時)一、選擇題1.下列有關鹽的用途的說法錯誤的是( )A.氯化鈉可用于生活調味 B.亞硝酸鈉可用于代替食鹽腌漬食品C.小蘇打可用于焙制糕點 D.碳酸鈉可用于玻璃、造紙、紡織、洗滌等工業2.下列物質的名稱、化學式、俗稱對應不正確的是( )A.氫氧化鈉;NaOH;燒堿B.氫氧化鈣;Ca(OH)2;石灰石C.氯化鈉;NaCl;食鹽D.碳酸鈉;Na2CO3;純堿3.“體驗蛋雕藝術,傳承非遺文化”。已知蛋殼的主要成分是,下列調味品中可以在蛋殼表面“雕花”的是( )A.食鹽水 B.白酒 C.白醋 D.蔗糖水4.Na2CO3的水溶液呈堿性,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在溶液中Na2CO3會電離出OH B.向Na2CO3溶液中滴加鹽酸后溶液的pH會升高C.Na2CO3溶液中存在OH-D.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后溶液顯紅色5.生物檢紫表常用于鑒定生物的種類。小實參照二歧分類檢索表制作了碳酸鈣、氯化鈉、硫酸銅、碳酸鈉四種固體的物質檢索表(如圖所示)。則表示碳酸鈉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6.中國絲綢有幾千年的歷史傳承。古代染坊常用某種“堿劑”來處理絲綢,該“堿劑”常從草木灰中提取,其主要成分是一種鹽,這種“堿劑”可能是( )A.氯化鈉 B.氫氧化鈉 C.石灰水 D.碳酸鉀7.小塘在實驗室用石灰石和稀鹽酸制取二氧化碳,向所剩澄清廢液中逐滴加入過量某X溶液,溶液的隨滴入X的量的變化關系如圖所示,則X可能是( )A.硫酸 B.碳酸鈉 C.氫氧化鈉 D.氫氧化鈣8.蒸饅頭時,堿面(主要含Na2CO3)放多了會發黃。為除去過多的堿面,做饅頭時可加入適量( )A.黃酒 B.食鹽 C.食醋 D.白糖9.向一定質量的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液,并振蕩。反應過程中溶液質量隨加入溶液質量的變化情況如圖。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ab段對應的實驗現象是有沉淀生成B.bc段對應的實驗現象是有氣泡生成C.從b點到c點,溶液的pH保持不變D.從c點到d點,溶液中NaCl的質量逐漸增大10.某錐形瓶中含有碳酸鈉和氫氧化鈉的混合液50g,向其中加入溶質質量分數為9.8%的稀硫酸,瓶中溶液質量與加入的稀硫酸質量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反應至B點時,錐形瓶中溶液質量為100gB.反應至C點時,錐形瓶內溶液中硫酸鈉的質量為14.2gC.若向D點對應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溶液變紅色D.整個過程溶液中氫元素質量的變化大致與溶液質量變化一致二、填空題11.在牙膏中加入輕質粉末做摩擦劑。工業上可用下圖所示的方法生產輕質碳酸鈣,請寫出反應①②③的化學方程式:① ;② ;③ ;12.圖中的幾種物質是常見的鹽,請回答下列問題。(1)在碳酸鈉溶液中滴入氯化鈣溶液,現象是 。(2)碳酸鈣、碳酸鈉均能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是因為碳酸鈣、碳酸鈉中均含有 (寫離子符號)。(3)將四種鹽的固體放入水中,可以判定是硫酸銅的證據是 。13.根據表中信息,回答下列問題。清潔劑名稱 潔廁靈 彩漂液漂 白水功能 清除污垢,除異味 漂洗衣物,使色彩鮮艷 漂除衣物污漬有效成分 HCl NaClO(1)三種清潔劑的有效成分中,屬于鹽的是 (化學式)。(2)大理石上的污垢不能用“潔廁靈”清潔的理由是 (化學方程式)。14.“宏觀一微觀一符號”是化學獨特的表示物質及其變化的方法。請用這一方法來完成對性質的研究。【宏觀現象】在燒杯中先裝入少量的粉末,再加入適量的稀鹽酸溶液,可以觀察到的現象是【微觀解釋】我們可用如圖的模型解釋該反應的微觀過程,則代表的微粒為 。【符號表達】請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15.學習了滅火的原理后,小寧便對各種滅火器產生了興趣,通過請教老師得知利用實驗室的器材和藥品可以自制小型泡沫滅火器,其原理如圖所示:(1)請寫出圖中所涉及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泡沫滅火器工作時能噴射出大量二氧化碳及泡沫,根據所學知識,試分析泡沫滅火器的滅火原理 。(3)老師提醒利用家中的一些調味品也可以完成簡易泡沫滅火器的制作,則小寧應選擇食醋和______。A.蔗糖 B.小蘇打 C.淀粉16.有一包固體粉末,可能是CaCO3、Na2SO4、CuSO4、NaCl中的一種或多種,取一定量上述固體粉末,加足量水溶解,得到藍色澄清溶液,則原固體粉末中一定有 ,一定沒有 ,可能有 。17.洗衣史上的第一個奇跡發生在公元前600年,當時腓尼基人把山羊脂和草木灰混在一起造就了最原始肥皂,也就是洗衣皂。已知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鉀(它的溶液呈堿性),小科做了如圖實驗,請回答下列問題:(1)C試管中實驗現象 ,請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2)實驗結束后,同學們將A、B、C三支試管中的所有物質倒入同一個潔凈燒杯中,靜置一段時間后,觀察到燒杯底部有白色沉淀,上層為無色透明的溶液。無色溶液中除酚酞外,一定含有的溶質是 (填化學式)。18.有一包粉末,是中的一種或幾種。為確定其組成,現進行以下實驗,各步驟均已充分反應。①取一定質量的粉末,加足量水攪拌后過濾,得到白色沉淀和無色溶液。②取步驟①得到的溶液于試管中,加入足量稀鹽酸,得到無色氣體和無色溶液。(1)固體粉末中一定存在 ,一定不存在 。(2)為確定可能含有的物質,還需要進行的實驗為 。三、解答題19.某實驗小組為測定食鹽樣品(含氯化鈣雜質)中氯化鈉的質量分數,進行如下實驗:將80克食鹽樣品平均分成4份,分別加入4個燒杯中,各加入80克水溶解后,向每組中加入不同質量的相同濃度的碳酸鈉溶液,充分反應后過濾、洗滌、干燥,稱量生成的沉淀質量。實驗數據如下表所示:實驗組數 一 二 三 四加入碳酸鈉溶液的質量/克 10 20 30 40產生的沉淀質量/克 0.8 1.6 2.0 2.0(1)由表格數據可知,實驗中氯化鈣被完全反應的組有 。(2)計算該食鹽樣品中氯化鈉的質量分數 。(3)計算第三組反應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鈉的質量分數。 (精確到0.1%)20.小常發現實驗室有一份在空氣中潮解變質的氫氧化鈉樣品,欲知其組成成分。現取樣品9.3g向其中逐漸加入一定質量分數的稀硫酸,產生氣體質量與滴入稀硫酸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試計算:(1)產生二氧化碳氣體的質量為 g。(2)求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3)當硫酸加到134.9g時,求所得溶液的溶質的質量分數。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1.6幾種重要的鹽(第一課時)》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B C C C D B C C D1.B【詳解】A、氯化鈉具有咸味,可用于生活調味,選項正確;B、亞硝酸鈉有毒性,不可用于代替食鹽腌漬食品,選項錯誤;C、小蘇打可用于焙制糕點,選項正確;D、碳酸鈉可用于玻璃、造紙、紡織、洗滌等工業,選項正確,故選B。2.B【詳解】A、氫氧化鈉俗稱火堿、苛性鈉,化學式為NaOH,選項正確;B、氫氧化鈣的俗稱是熟石灰或消石灰,化學式為Ca(OH)2,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選項錯誤;C、氯化鈉的俗稱是食鹽,化學式為NaCl,選項正確;D、碳酸鈉俗稱純堿,其化學式為Na2CO3,選項正確;故選B。3.C【分析】碳酸鈣難溶于水。【詳解】A、碳酸鈣不能與食鹽水反應,故選項錯誤;B、碳酸鈣不能與白酒反應,故選項錯誤;C、碳酸鈣能與白醋中的醋酸反應生成醋酸鈣、水和二氧化碳,可以在蛋殼表面“雕花”,故選項正確;D、碳酸鈣不能與蔗糖水反應,故選項錯誤。故選C。4.C【詳解】A、Na2CO3液水后解離出Na+和,不會解離出OH ,選項錯誤;B、鹽酸呈酸性,向Na2CO3溶液中滴加鹽酸后,溶液的酸性增強,溶液的pH會降低,選項錯誤;C、Na2CO3溶液中存在OH-,使溶液呈堿性,選項正確;D、Na2CO3溶液呈堿性,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后溶液顯藍色,選項錯誤;故選C。5.C【分析】將特征不同的一群物質用一分為二的方法,逐步對比排列,進行分類,稱為二歧分類法。【詳解】碳酸鈉溶于水,溶液無色,與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故碳酸鈉在物質檢索表中的位置是:1a加水能溶解→2a溶液呈無色→3a加入鹽酸出現氣泡,即為丙。故選C。6.D【詳解】A、氯化鈉屬于鹽,水溶液顯中性,不能用于處理絲綢,故選項錯誤;B、氫氧化鈉是由鈉離子和氫氧根離子構成的,屬于堿,不屬于鹽,故選項錯誤;C、石灰水是氫氧化鈣的水溶液,氫氧化鈣是由鈣離子和氫氧根離子構成的,屬于堿,不屬于鹽,故選項錯誤;D、碳酸鉀是由鉀離子和碳酸根離子構成的化合物,屬于鹽,且水溶液顯堿性,故選項正確。故選D。7.B【分析】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溶液的起點小于7,所以溶液顯酸性,所以原殘余溶液中溶質的成分是:HCl、CaCl2;由圖可以看出,當加入X物質時,遇到鹽酸會反應,之后隨著鹽酸的消耗,加入物質能夠與氯化鈣反應,但是對應生成物必須是中性的,而繼續加入X,溶液顯堿性,所以加入物質不能是堿,但是卻顯堿性;【詳解】A 、若加入硫酸,硫酸與氯化鈣不反應,硫酸與可能存在的鹽酸也不反應,且硫酸溶液呈酸性,加入硫酸后溶液pH會減小,而不是圖中先增大,再不變,最后繼續增大,X不可能是硫酸,不符合題意;B、廢液中有鹽酸,碳酸鈉先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隨著反應進行,鹽酸被消耗,酸性減弱,pH增大;當鹽酸完全反應后,碳酸鈉與氯化鈣反應生成氯化鈉和碳酸鈣,此時溶液為中性(pH=7);繼續加入碳酸鈉溶液,碳酸鈉溶液顯堿性,pH大于7,會繼續增大,符合圖中pH變化情況,X可能是碳酸鈉,符合題意;C、廢液中有鹽酸,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隨著反應進行,鹽酸被消耗,酸性減弱,pH增大;當鹽酸完全反應后,若繼續加入氫氧化鈉溶液,溶液pH會大于7,不會出現先增大,再不變,最后繼續增大的情況,X不可能是氫氧化鈉,不符合題意;D、廢液中有鹽酸,氫氧化鈣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隨著反應進行,鹽酸被消耗,酸性減弱,pH增大;當鹽酸完全反應后,若繼續加入氫氧化鈣溶液,溶液pH會大于7,不會出現先增大,再不變,最后繼續增大的情況,所以X不可能是氫氧化鈣,不符合題意。故選B。8.C【詳解】堿面(主要含Na2CO3)不與黃酒(含有乙醇)、食鹽(主要成分是氯化鈉、白糖(主要成分是蔗糖)反應,堿面可與酸反應,食醋屬于酸,為除去過多的堿面,做饅頭時可加入適量食醋,故選C。9.C【分析】向一定質量的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并振蕩,稀鹽酸會先和碳酸鈉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隨著碳酸鈉的加入,碳酸鈉再與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詳解】A、ab段對應的實驗現象是有氣泡生成,故說法錯誤;B、bc段對應的實驗現象是有沉淀生成,故說法錯誤;C、從b點到c點,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所以溶液的pH逐漸不變,故說法正確;D、c點物質間已完全反應,所以從c點到d點,溶液中NaCl的質量不變,故說法錯誤。故選C。10.D【分析】碳酸鈉和氫氧化鈉的混合物加入稀硫酸,碳酸鈉和氫氧化鈉都會與硫酸反應,且氫氧化鈉先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碳酸鈉后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鈉、水和二氧化碳。由圖可知,B點表示氫氧化鈉與硫酸恰好完全反應,C點表示碳酸鈉與硫酸恰好完全反應。【詳解】A、反應至B點時,表示氫氧化鈉與硫酸恰好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反應中沒有氣體和沉淀生成,所以錐形瓶中溶液質量為50g + 50g= 100g,故正確;B、C點表示硫酸與氫氧化鈉和碳酸鈉恰好完全反應。設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硫酸鈉質量為x,碳酸鈉反應生成硫酸鈉質量為y故生成硫酸鈉的總溶質質量為7.1g+7.1g=14.2g。故正確;C、D點表示硫酸過量,溶液顯酸性,若向對應的溶液滴加紫色石蕊試液,溶液變紅色,故正確;D、過程中溶液中增加的氫元素質量,全部來自稀硫酸,所以整個過程溶液中氫元素質量的變化不會有折點,故錯誤。故選: D。11. CaO+H2O=Ca(OH)2 CO2+Ca(OH)2=CaCO3↓+H2O【詳解】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在高溫煅燒的條件下分解為氧化鈣和二氧化碳,反應①的化學方程式:生石灰與水反應生成熟石灰,反應②的化學方程式:CaO+H2O=Ca(OH)2氫氧化鈣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鈣白色沉淀和水,反應③的化學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12.(1)有白色沉淀生成(2)(3)溶液顯藍色【詳解】(1)碳酸鈉和氯化鈣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現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2)碳酸鈣、碳酸鈉中均含有碳酸根離子,其離子符號為:。(3)硫酸銅溶液顯藍色,碳酸鈉、氯化鈉溶液顯無色,碳酸鈣不溶于水,將四種固體放入水中,可以判定是硫酸銅的證據是溶液顯藍色。13.(1)NaClO(2)【詳解】(1)NaClO是由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組成的化合物,屬于鹽;(2)大理石上的污垢不能用“潔廁靈”清潔的理由是碳酸鈣與鹽酸發生了反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14. 粉末逐漸消失,有氣泡生成 H2O/水分子 Na2CO3+2HCl=2NaCl+H2O+CO2↑【詳解】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在燒杯中先裝入少量的碳酸鈉粉末,再加入適量的稀鹽酸溶液,觀察到粉末逐漸消失,有氣泡生成,故填粉末逐漸消失,有氣泡生成;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在燒杯中先裝入少量的碳酸鈉粉末,再加入適量的稀鹽酸溶液,反應后溶液中的微粒有鈉離子、氯離子和水分子,則圖中微粒X為水分子,故填H2O或水分子;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寫為:Na2CO3+2HCl=2NaCl+H2O+CO2↑。15.(1)Na2CO3+2HCl=2NaCl+H2O+CO2↑(2)氣體和液體從滅火器中噴出,覆蓋在可燃物表面,隔絕了空氣(3)B【詳解】(1)碳酸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二氧化碳,則圖中所涉及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a2CO3+2HCl=2NaCl+H2O+CO2↑。(2)泡沫滅火器工作時能噴射出大量二氧化碳及泡沫,根據所學知識,試分析泡沫滅火器的滅火原理是:氣體和液體從滅火器中噴出,覆蓋在可燃物表面,隔絕了空氣。(3)A. 蔗糖不能與食醋發生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此選項不符合題意;B. 小蘇打能與食醋發生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此選項符合題意;C. 淀粉不能與食醋發生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此選項不符合題意。故選B。16. 硫酸銅/CuSO4 碳酸鈣/CaCO3 硫酸鈉、氯化鈉(或Na2SO4、NaCl)【詳解】取一定量上述固體粉末,加足量水溶解,得到藍色澄清溶液,說明其中肯定含有CuSO4;因為碳酸鈣為白色沉淀,所以肯定不含有CaCO3;由于Na2SO4、NaCl不與CuSO4發生反應,不影響實驗現象,所以可能含有Na2SO4、NaCl。17.(1) 出現白色沉淀 K2CO3+Ca(OH)2=2KOH+CaCO3↓(2)KCl【詳解】(1)C試管中有白色沉淀產生,是因為碳酸鉀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鉀,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K2CO3+Ca(OH)2=2KOH+CaCO3↓;(2)實驗結束后,同學們將A、B、C三支試管中的所有物質倒入同一個潔凈燒杯中,靜置一段時間后,觀察到燒杯底部有白色沉淀,說明溶液中不含有鹽酸,上層為無色透明的溶液,說明溶液不顯堿性,即溶液中不含有碳酸鉀、氫氧化鉀、氫氧化鈣。無色溶液中除酚酞外,一定含有的溶質是反應生成的KCl。18.(1) 碳酸鈣、碳酸鈉(或CaCO3、Na2CO3) 氯化鐵/FeCl3(2)向步驟①得到的溶液中加入足量氯化鈣,靜置,取上層清液滴加酚酞,溶液變紅色,說明含有氫氧化鈉,溶液不變色,說明不含氫氧化鈉(合理即可)【詳解】(1)碳酸鈣難溶于水,氯化鐵在溶液中顯黃色,碳酸鈉和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①取一定質量的粉末,加足量水攪拌后過濾,得到白色沉淀和無色溶液,所以樣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鈣(或CaCO3),一定不含氯化鐵(或FeCl3);②向步驟①得到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稀鹽酸,得到無色氣體和無色溶液,所以樣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鈉(Na2CO3),可能含有氫氧化鈉;(2)根據上述分析可知,一定存在碳酸鈉,可能含有氫氧化鈉,碳酸鈉、氫氧化鈉都顯堿性,碳酸鈉對氫氧化鈉的檢驗會產生干擾,因此在檢驗碳酸鈉溶液中是否存在氫氧化鈉時,應先用足量的中性溶液(如可溶性的鋇鹽、鈣鹽)檢驗碳酸鈉存在,并完全除去碳酸鈉,再檢驗氫氧化鈉的存在;為確定可能含有的物質,需做的實驗為:向步驟①得到的溶液中加入足量氯化鈣,靜置,取上層清液滴加酚酞,溶液變紅色,說明含有氫氧化鈉,溶液不變色,說明不含氫氧化鈉。19.(1)三、四(2)解:設食鹽樣品中氯化鈣的質量為x,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為y= x=2.22g= y=2.34g食鹽樣品中氯化鈉的質量=20g 2.22g=17.78g食鹽樣品中氯化鈉的質量分數=×100%=88.9%答:食鹽樣品中氯化鈉的質量分數為88.9%。(3)解:第三組反應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鈉的質量=20g 2.22g+2.34g=20.12g第三組反應后所得溶液=20g+80g+30g 2.0g=128g第三組反應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鈉的質量分數=×100%≈15.7%答:第三組反應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鈉的質量分數為15.7%。【詳解】(1)由圖中的實驗一、二可知,10g碳酸鈉溶液反應后生成0.8g沉淀,實驗三加入碳酸鈉溶液的質量為30g,生成的沉淀的質量為2.0g,小于2.4g,則氯化鈣完全反應,即實驗中氯化鈣被完全反應的組有三、四,故填三、四。(2)見答案。(3)見答案20.(1)2.2(2)設樣品中含有碳酸鈉的質量為x。x=5.3g答: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為5.3g。(3)當硫酸加到134.9g時,硫酸與氫氧化鈉和碳酸鈉恰好完全反應,設硫酸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的硫酸鈉質量為y,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的硫酸鈉質量為z所得溶液的溶質的質量分數為:答:當硫酸加到134.9g時,所得溶液的溶質的質量分數為10%。【詳解】(1)由圖可知,產生二氧化碳的質量為2.2;(2)見答案;(3)見答案。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