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0課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練習一、單選題1.觀察下圖,此鏡頭再現的歷史場景是A.五四運動 B.西安事變 C.護國運動 D.一二·九運動2.第一次國共合作形成的歷史作用是( )A.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 B.推動了中國思想文化的革新C.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反動統治 D.贏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3.董必武在重游某地后寫詩“煙雨樓臺,革命萌生,此間曾著星星火;風云世界,逢春蟄起,到處皆聞殷殷雷。”毛澤東同志稱詩中記述的事件為“開天辟地的大事變”,這一事件A.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理論B.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C.確定了黨工作重心的轉移D.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4.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中,孕育了一系列有著豐富時代內涵的紅色精神,為黨帶領人民指引方向。圖中所示①處所產生的是( ) A.五四精神 B.紅船精神 C.長征精神 D.抗戰精神5.孫中山針對“歐美各國,善果被富人享盡,貧民反食其果,總是由少數人把持文明幸福的弊端。”為此他提出了A.恢復中華 B.聯俄聯共 C.創立民國 D.節制資本6.2017年10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瞻仰了中共一大會址和嘉興南湖紅船。習近平指出:這是我們黨夢想起航的地方,播下了中國革命的火種。這一說法指的是中共一大A.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B.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C.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D.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7.1926年11月,中共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在《目前農運計劃》中提出:“在目前狀況之下,農運發展應取集中的原則,全國除粵省外,應集中在湘、鄂、贛、豫四省發展”。這一計劃的提出( )A.推動國民革命的興起 B.提高了農民的革命意識C.有利于配合北伐戰爭 D.反映了革命重心的轉移8.1919年5月4日下午,大批游行示威的北京大學等校學生涌到曹汝霖家門口,有一個憤怒的學生執起一塊大石頭,朝曹汝霖的圍墻內扔了進去,差點砸中曹汝霖年邁癱瘓的老父親。這說明五四運動期間A.青年學生起了先鋒作用 B.存在非理性的愛國行為C.國內階級矛盾不斷激化 D.民族意識開始普遍覺醒9.在國共合作后的國民黨中,孫中山是全黨核心,在黨內幾乎有說一不二的權力。中國共產黨方針政策多不能直接推行,而必須通過在國民黨內團結左派、爭取中間派、打擊右派等間接方式實現。這充分表明A.國共合作后中國共產黨沒有取得實際權力B.這時候的國共合作屬于黨外合作C.改組后的國民黨并沒有太多的變化D.國共兩黨必將分裂10.陳獨秀曾說,“中共一大時黨的要求——無產階級專政——懸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時就腳踏實地了”。下列選項中對“腳踏實地”理解正確的是A.明確了黨的奮斗目標是建立無產階級專政B.選舉產生了黨的領導機構C.制定了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D.通過了關于國共合作問題的決議11.1919年8月《青島潮》描述火燒趙家樓的情景:“時正酉正,電燈已燃。未幾,火起,眾大憤,始知曹將燒死學子,以為泄怨計。”而親歷者楊振聲在《回憶五四》中說:“(學生)搜索到下房,有人發現半桶煤油,就起了‘燒這些雜種’的念頭。”對上述兩則材料判斷合理的是( )A.報刊報道真實可靠 B.該報意在淡化學生的責任C.兩位作者政治立場截然相反 D.回憶錄真實可靠12. 1920年“五一”節前后中國部分知識分子的活動北京 李大釗主持北京大學理科紀念“五一節”活動。何孟雄等8名同學乘汽車游行,沿街散發《勞動宣言》。 北京大學平民演講團走向街頭宣講五一勞動節的歷史和意義。 鄧中夏趕赴長辛店鐵路工廠出席紀念活動,并發表演說。上海 4月18日,陳獨秀參加工界7個團體發起的“世界勞動節紀念大會”籌備會,發表關于勞工問題的演講。5月1日,沖破反動當局和帝國主義勢力阻撓,召開了慶祝大會,發表《上海工人宣言》和《答俄國勞動政府的通告》。這些活動反映出( )A.工人階級自我意識覺醒 B.共產黨積極組織工人運動C.知識分子反思西歐文明 D.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新趨勢13.“它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策略原理和我國的具體情況,正確地制定了與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和政策。這使黨能夠團結各民主階級的力量,開展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軍閥的革命斗爭,大大加快了中國革命的步伐,為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做了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準備。”這里的“它”指的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七大14.1963年董必武暢游嘉興南湖,憶起四十二年前的往事,揮筆題聯:“煙雨樓臺,革命萌生,此間曾著星星火;風云世界,逢春蟄起,到處皆聞殷殷雷。”這里的“星星火”主要是指A.五四運動 B.中國共產黨誕生C.中國共產黨制定民主革命綱領 D.井岡山根據地建立15.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出席大會的代表13人,代表全國50多名黨員;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出席大會的代表30多人,代表全國420名黨員。這反映出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 )A.急需擴大和鞏固黨組織力量 B.黨的組織機構加快建立健全C.黨員空間分布格局日趨合理 D.迫切需要組織發動工人運動16.王龍騰在《試析國共第一次合作的黨內合作方式》中指出:1920年列寧在共產國際二大上要求落后國家的無產階級運動“必須堅決反對把落后國家內的資產階級民主解放思潮涂上共產主義的色彩,不要同他們融合,要絕對保持無產階級運動的獨立性”。作者意在說明A.馬林等人促成國共合作時違背列寧指示 B.蘇聯重視與殖民地和落后國家合作C.國共實行黨內合作符合共產國際的要求 D.國民大革命的失敗與共產國際無關二、非選擇題17.五四運動是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近年來對五四運動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和細化,一些熱點問題引起學者們的關注,取得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形成不少新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觀點一:五四精神是一種不屈抗爭的愛國主義精神。(1)史論結合是歷史學習的基本原則,試以五四運動的史實說明五四精神的具體表現。觀點二:五四運動后知識分子關于救國方略有三種觀點:一是學術救國、科學救國、教育救國;二是走俄國式革命道路;三是走政治改良道路。(2)道路抉擇關系到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中國共產黨代表人民利益最終選擇了哪一條道路?選擇的理由是什么?(3)在中華民族努力實現偉大復興的今天,五四運動可以給我們哪些啟示?18.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意義材料一 我黨綱領如下①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由勞動階級重建國家,直至消滅階級差別②采用無產階級專政,以達到階級斗爭的目的——消滅階級③廢除資本私有制……——《中共一大綱領》材料二 中國共產黨為工人和貧民的目前利益計,引導工人們幫助民主主義的革命運動……中國共產黨……在這個聯合戰線里奮斗的目標是:(一)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二)推翻國際帝國主義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三)統一中國本部為真正民主共和國。——《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綱領》(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共一大提出了怎樣的革命目標?(2)根據材料二分析,相對于中共一大,中共二大的革命目標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有何進步意義?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五四運動爆發后,李大釗親自參與并領導了這場偉大斗爭。1919年9月、11月,李大釗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號第六號上連續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系統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當時思想界產生重大影響,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進入比較系統的傳播階段。1920年3月,李大釗同志在北京大學發起并組織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同年秋,他領導建立北京的早期共產黨組織和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并積極推動建立全國范圍的共產黨組織。——摘編自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胡繩論“從五四運動到人民共和國成立”》材料二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政黨,目的是要組織無產階級,用階級斗爭的手段,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鏟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的社會。”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廣大群眾中去。經過共產黨人深入細致的工作,剛成立不久的中國共產黨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空前廣泛而深刻的群眾運動,把一向被視為一盤散沙的中國人民的力量逐步組織、凝聚起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也改變了近代中國民族解放運動孤立于全世界民族解放運動之外的局面。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從革命的陣線上來說,則屬于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這種革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已經不能當作世界資本主義反革命戰線的同盟軍,而改變為世界社會主義革命戰線的同盟軍了”。——摘編自《毛澤東選集/中國革命史》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李大釗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出的貢獻。(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國內和國際兩個角度,概述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偉大意義。20.探究一五四運動的背景材料 在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壽終正寢、新的民國建立7年之后,爆發波及全國、影響彌久的五四運動,并非偶然。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后,民族工業接連掀起三波高潮……隨著外國和本國企業的成長,中國工人階級也逐漸形成了。五四運動前夕,中國產業工人已經達到260萬人……其實,在晚清以來中西文化大碰撞中,許多愛國者一直比較羨慕英、法、美等西方國家的富強,癡迷以自由主義、民主、科學等觀念出現的西方思想,把它們視為中國仿效的榜樣……正在中國對現實不滿意,對未來又迷茫,卻又苦于探索的時刻,在中國的北方,傳來十月革命的炮聲,給處在十字路口的中國人帶來新的希冀和選擇。——改編自胡獻忠《“五四”的百年滄桑與青年的歷史擔當》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五四運動爆發的原因。《第20課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練習》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D B D B C B A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D C B A A1.A【詳解】根據題干圖示中的文字信息“還我青島”,結合所學可以知道,反映的五四運動,故A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安事變是楊虎城和張學良逼蔣抗日的事變,與材料內容無關,故B選項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護國運動是于1915-1916年發生的,是辛亥革命后發動的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運動,與材料內容無關,故C選項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一二九學生運動是局部抗日過程中的學生運動,與材料內容“還我青島”無關,故D選項錯誤。2.C【詳解】根據所學,在第一次國共合作過程中開展了北伐戰爭,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反動統治,C項正確;A項是辛亥革命的影響,排除A項;B項是新文化運動,排除B項;D項與第二次國共合作有關,排除D項。故選C項。3.D【分析】“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指的是中共一大召開,該會議宣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D正確;A和B是井岡山時期;C是七屆二中全會,都不符合“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的描述。【詳解】4.B【詳解】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正向題。根據圖示位置可知,①位于浙江嘉興,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中共一大召開的地方,產生了紅船精神,B項正確;五四運動的主要中心是北京和上海,與圖中①位置不符,排除A項;長征發生的區域不在江浙地區,排除C項;抗戰時期,中共主要活動區域在北方,而非江浙地區,排除D項。故選C項。5.D【詳解】孫中山認為西方各國富人階層享受了社會發展的成果,而貧民深受其害,說明孫中山認識到了西方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貧富分化,為避免出現這一局面,孫中山在民生主義中主張節制資本,D正確;恢復中華屬于民族主義內容,排除A;聯俄聯共、創立民國屬于政治領域內容,與解決貧富分化無關,排除B、C。6.B【詳解】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排除A;由“中共一大會址和嘉興南湖紅船……是我們黨夢想起航的地方”,故選B;1945年中共七大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正確領導,故選C;1956年代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奠定了經濟基礎,排除D。7.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國民大革命時期(中國)。據材料“1926年11月”信息可知,此時處于北伐時期,據材料“農運發展應取集中的原則,全國除粵省外,應集中在湘、鄂、贛、豫四省發展”及所學知識可知,這些省份是北伐中的重要地區,在這些地區發展農民運動有利于配合北伐戰爭,C項正確;1926年11月國民革命已經興起,北伐已經開始,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計劃在這些省份開展農民運動,但沒有涉及這些農民運動的結果,不能體現農民革命意識的提高,排除B項;據所學知識可知,國民大革命時期革命中心仍舊是反帝反封建,沒有發生轉移,排除D項。故選C項。8.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五四運動時,游行示威隊伍中曾有學生因情緒憤怒,亂擲石塊險傷無辜老人,反映出五四運動期間存在非理性的愛國行為,B項正確;個別青年的不當行為,不能說明學生在運動中起了先鋒作用,排除A項;材料并未體現國內不同階級間的關系,排除C項;個人過激行為不能說明民族意識“開始普遍”覺醒,排除D項。故選B項。9.A【詳解】材料反映了國共合作后,領導權主要在國民黨手中,共產黨并沒有取得實質性權力,故A項正確;B項錯誤,錯在“黨外合作”,排除;改組后國民黨發生變化,故C項錯誤;材料中沒有體現出國共分裂,故D項排除。10.C【詳解】結合所學可知,中共一大提出要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目標,不符合當時國情;而到中共二大時,中共在對國情正確認識的基礎上,第一次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綱領,這體現了中共的“腳踏實地”,故選C;中共一大明確了黨的奮斗目標是建立無產階級專政,選舉產生了黨的領導機構,不屬于中共二大內容,故排除AB;中共三大通過了關于國共合作問題的決議,故排除D。11.B【詳解】根據材料“始知曹將燒死學子,以為泄怨計”“(學生)搜索到下房,有人發現半桶煤油,就起了‘燒這些雜種’的念頭”等信息可知,《青島潮》在描述五四運動中火燒趙家樓這一事件時將責任推卸給曹汝霖,認為不是學生點燃的,這說明該報道意在淡化學生的責任,B項正確;根據材料內容可知,材料所述《青島潮》和《回憶五四》兩個報刊對同一事件的看法不一致,說明報刊報道不一定真實可靠,排除A項;材料內容僅說明兩個報刊在誰點燃了趙家樓上存在分歧,但體現不出兩位作者的政治立場,排除C項;回憶錄作為個人回憶,摻雜著個人立場的影響,不一定真實可靠,排除D項。故選B項。12.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1920年的中國。根據材料“1920年‘五一’節前后中國部分知識分子的活動”可知,題干反映出1920年前后,知識分子深入工人群眾傳播馬克思主義,這體現了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新趨勢,D項正確;材料無法得出工人階級的自我意識覺醒,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A項;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知識分子對西歐文明的反思,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13.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時空是:1923年(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題干信息,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通過了關于國共合作問題的決議,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共同進行和發展國民革命運動,為國共合作的建立和大革命的到來做了重要準備,C項正確;中共一大明確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不是聯合國民黨,排除A項;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綱領,沒有制定與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和政策,排除B項;中共七大在1945年召開,當時大革命已經失敗,排除D項。故選C項。14.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在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因此根據材料信息可以判斷出是對一大的描述,B項正確;五四運動的時間是1919年,排除A項;民主革命綱領是在1922年而搭上制定的,排除C項;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創于1928年,排除D項。故選B項。15.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可知,中國共產黨三年的時間由50多名黨員發展到420名黨員,發展迅速,但是仍然無法滿足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需要,因此擴大和鞏固黨組織力量成為當務之急,A項正確;材料沒有描述組織機構建立健全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對黨員分布的描述,無法判斷其是否布局合理,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提及工人運動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16.A【詳解】材料中列寧反復強調要要保持無產階級革命的獨立性,不能和資產階級運動融合,但在實踐活動中,國共第一次合作采用黨內合作方式,使無產階級喪失革命領導權,失去獨立性,所以得出實踐活動與文件指示不符,故選A項;1920年只能稱“蘇俄”,故排除B項;C項,與A項是矛盾項,故排除C項;馬林等人當時來到中國即代表了共產國際,D項觀點與史實不符,也與材料觀點不符,故排除D項。17.(1)反對巴黎和會將德國侵占中國山東的權益轉給日本;“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工人罷工、商人罷市;迫使北洋軍閥政府拒簽和約等。(2)俄國式革命道路。理由:實踐證明在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走資本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3)發揚愛國(民主、科學)精神;繼承傳統文化、善于學習外來文化;學習先進理論并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分析】(1)圍繞著五四精神中的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用史實來論證史論,考查了學生“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學科思維能力。(2)主要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3)在回答“啟示”類題目時,主要從“我們應該怎么做”(從五四運動中應借鑒什么)的角度回答。點睛: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把歷史事件和熱點相結合的能力。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在運動中無產階級表現出了徹底的革命精神,五四運動是中國革命的歷史轉折點。【詳解】18.(1)推翻資產階級政權,消滅資本家私有制,建立無產階級專政。(2)變化: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實現民族獨立。意義:正確認識了中國國情,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詳解】(1)目標:根據材料“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由勞動階級重建國家,直至消滅階級差別”可知,推翻資產階級政權,消滅資本家私有制,建立無產階級專政。(2)變化:根據材料“(一)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二)推翻國際帝國主義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三)統一中國本部為真正民主共和國”可知,中共二大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實現民族獨立。意義:據材料“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及所學知識可知,中共二大的綱領正確認識了中國國情,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19.(1)貢獻: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理論;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建立早期共產主義組織。(2)意義:國內:是開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深刻改變了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國際:推動了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促進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展。【詳解】(1)貢獻:根據“李大釗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號第六號上連續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系統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得出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理論;根據“1920年3月,李大釗同志在北京大學發起并組織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得出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根據“同年秋,他領導建立北京的早期共產黨組織和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并積極推動建立全國范圍的共產黨組織。”得出建立早期共產主義組織。(2)意義:國內:根據“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廣大群眾中去。經過共產黨人深入細致的工作,剛成立不久的中國共產黨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空前廣泛而深刻的群眾運動,把一向被視為一盤散沙的中國人民的力量逐步組織、凝聚起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也改變了近代中國民族解放運動孤立于全世界民族解放運動之外的局面。”并結合所學可得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開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深刻改變了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國際:根據“從革命的陣線上來說,則屬于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這種革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已經不能當作世界資本主義反革命戰線的同盟軍,而改變為世界社會主義革命戰線的同盟軍了”得出推動了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促進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展。20.原因:民族工業的發展;工人階級的形成和壯大;新文化運動的推動;十月革命的鼓舞;巴黎和會外交失利。【詳解】五四運動爆發的原因:根據材料“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后,民族工業接連掀起三波高潮”可推出民族工業的發展;根據材料“隨著外國和本國企業的成長,中國工人階級也逐漸形成了。”可推出工人階級的形成和壯大;根據材料“其實,在晚清以來中西文化大碰撞中,許多愛國者一直比較羨慕英、法、美等西方國家的富強,癡迷以自由主義、民主、科學等觀念出現的西方思想,把它們視為中國仿效的榜樣”可推出新文化運動的推動;根據材料“正在中國對現實不滿意,對未來又迷茫,卻又苦于探索的時刻,在中國的北方,傳來十月革命的炮聲,給處在十字路口的中國人帶來新的希冀和選擇。”可推出十月革命的鼓舞;并結合所學可知五四運動的導火索是巴黎和會外交失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