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云浮市高三第三次調研模擬測試高三歷史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根據下表可知,中華文明起源具有的突出特點是新石器時代代表性文化遺產 主要考古發現黃河流域 仰韶文化 彩繪陶器、石器、粟等大汶口文化 彩繪陶器、石器、骨角器等龍山文化 黑陶、石器、玉器等長江流域 河姆渡文化 夾炭黑陶、稻谷、石器、豬狗骨骼等良渚文化 玉器、祭壇、稻谷、水利工程等遼河流域 紅山文化 夾砂灰陶、玉器、祭壇、神廟等A.相互獨立 B.多元一體 C.中原核心 D.彼此競爭2.東漢時期,地處河西走廊地區的姑臧通過與西域的陸上貿易以及與少數民族的互市,發展成西北地區的一個大都會?!逗鬂h書》評價道:“時(建武中)天下擾亂,唯河西獨安,而姑臧稱為富邑,通貨羌胡,市日四合,每居縣者,不盈數月輒臻致積?!睋丝芍?,東漢時期的河西走廊地區A.商品經濟得到發展 B.重商主義開始興起C.經濟發展領先全國 D.民族矛盾實現緩和3.北魏孝文帝十分重視孝道,他指出:“孝順之道,天地之經”,并多次下詔,要州郡地方訪查“力田孝悌”“孝友德義”者“具以名聞”。此外 ,他還在詔書中指出“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北魏孝文帝的這一舉措A.意在整合文化以維護統治 B.消除了各民族之間的矛盾C.旨在維護儒學正統的地位 D.樹立起察舉制的舉薦標準4.唐代,州有“市令一人,從九品上。.....丞一人,佐一人,史二人,帥三人,倉督二人”??h市也有相應的官員,縣市令要“州選”,“縣市令不得用當縣人”。這表明,唐代A.城市經濟功能增強 B.中央集權得到加強C.抑商觀念依然濃厚 D.政府重視市場管理5.唐代科舉考試中很多考生在考試之前,會把自己的詩、賦、文章等投獻給與主考官關系密切的權貴,或奉于在社會上有地位、聲望的人,希望得到他們的賞識,從而中舉。該現象表明唐代科舉取士A.僅以門第為主要依據 B.加劇了朋黨間爭斗C.深受社會輿情的左右 D.促進社會階層流動6.《利瑪竇中國札記》中記載,“他們認為天是圓的,但地是平而方的,他們深信他們的國家就在它的中央。他們不喜歡我們把他們的國家推到東方一角的地理概念?!睘榇耍敻]抹去了福島的第一條子午線,在地圖兩邊留下一道邊,使中國正好出現在《坤輿萬國全圖》的中央。這一現象說明了A.文化傳播受傳統思想的制約 B.近代科學在中國的傳播受阻C.歐洲人用西學帶動宗教傳播 D.中西文化存在著巨大的差異7.據史料記載,19世紀中期,天京城“買賣街極多做洋槍鋪戶,佛蘭西人城內甚多,俱穿長毛服飾,攜帶洋槍及各種槍械在彼消(銷)售”。這一現象A.說明了太平天國依賴西方武器 B.開啟了中西方的貿易往來C.反映了西方列強同情中國革命 D.刺激了中國近代化的嘗試8.下圖是沈伯塵先生于 1918年創作的一幅漫畫。這表明當時A.人民生活艱難困苦 B.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艱辛C.封建義務日益廢除 D.反帝反封成為國民共識9.周恩來在一篇起草的文件中寫道:“我們準備把這些諾言中在形式上尚未實行的部分,如蘇區取消,紅軍改編等,立即實行,以便用統一團結的全國力量,抵抗外敵的侵略?!毕铝信袛嗾_的是A.該文件標志著國共內戰已基本結束 B.共產黨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C.共產黨員將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 D.國民黨承認了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10.如下表是1949-1956年間中國農業生產總值變化表(單位:億元)。該變化的出現是得益于時間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生產總值 326 384 420 484 510 535 575 610A.農業生產關系變革效果顯著 B.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展開C.國民經濟調整任務順利完成 D.農業生產實現全面機械化11.大豆是優質植物蛋白資源。1995-2024年,我國大豆產量在1200萬噸至2000萬噸之間。同一時期,我國從大豆凈出口國變為進口超過1億噸的世界最大大豆進口國,對外依存度從4%上升到84%。從這一變化可以看出A.全球化不利于我國的大豆生產 B.我國農業種植結構發生巨變C.進口大豆成為我國民眾的主糧 D.我國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12.在美索不達米亞東北部的莫耶,從公元前7000年地層處,考古學家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從其中出土了石制鋤頭、人工種植的大麥、小麥和各種豆莢,還有馴化的山羊和綿羊的骨頭;從同一地層還出土了大量野驢和瞪羚的骨頭及蝸牛、橡樹子、阿月渾子等采集物,這些考古發現反映了兩河流域A.產生世界最早的農業 B.先民開始定居的生活C.處于文明的起源時代 D.農業生產模式的調整13.拜占庭帝國作為文化橋梁,必然得兼顧東西兩頭,否則橋面會不平整、橋梁也必然維持不久。在繼承了以希臘羅馬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后,拜占庭帝國也“沒放過”東邊這頭......材料強調的是A.拜占庭帝國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發展B.拜占庭帝國繼承發展了古希臘羅馬文化C.拜占庭帝國的橋梁建筑聞名于東西方D.拜占庭帝國繼承發展了東方文化14.如圖為16-17世紀從美洲運往西班牙的金銀流量變化趨勢圖。導致圖中金銀流量大幅下滑的原因在于西班牙A.受到價格革命的沖擊 B.面臨殖民地廣泛反抗C.遭受商業革命的打擊 D.喪失殖民擴張的優勢15.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各州掀起限制童工運動。但無論是南方種植園主還是北方資本主義工廠主,都認為限制童工是對自由勞動市場的粗暴干預,工人階層也認為此舉會影響家庭收入。這反映出A.童工成為美國的主要勞動力 B.社會矛盾得到緩和C.社會進步是一個曲折的過程 D.工業革命進展緩慢16.下圖是20世紀50年代蘇聯的宣傳畫《推廣種植玉米,提高糧食產量》,該漫畫表明當時的蘇聯A.農業集體化成果顯著 B.突破了蘇聯模式的束縛C.試圖增加對農業的投入 D.國民經濟比例趨于平衡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忌鶕笞鞔?。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大一統”思想萌芽于春秋時期,孔子雖沒有明確提出“大一統”的概念,卻彰顯了維護周天子為“天下”核心的思想,將政治權力統一于天子,并實現“一匡天下”的疆域觀是明確且強烈的。漢武帝在邊疆經略上表現出強有力的積極作為態度,并提出“漢為天下宗”,只能由華夏完成“大一統”,而不是“四夷”。如此,引發古代史上另一個重要命題-正統。在此背景下,董仲舒認為“大一統”的含義是“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禮樂,一統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繼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王吉將之闡釋為:“《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br/>-摘編自陳躍《論中國古代“大一統”內涵的發展演變》材料二清代統治者在不斷主動接受“大一統”理念的同時,又自覺對中國認同進行了合乎時代要求的重塑。對于與宋朝并立的遼、金兩朝,乾隆帝在認可元承宋統的同時,并不否認《遼史》與《金史》的正史性質,采取各予正統的做法,以弱化“華夷之辨”的影響。為了對抗宋明理學有關“夷夏之別”的敘述,清代統治者反復申述清代疆域遠超歷代的成就,并將疆域一統確立為獲取正統的首要標準。清廷還積極推進全國特別是邊疆地區社學、義學的建立與發展,充分發揮鄉約與宗族在基層教化中的重要作用,構建起了從中央到地方、從官方到民間的教化體系,使國家認同意識更加深入人心。-摘編自朱滸、孫浩然《中華文明統一性特征在清代的表達與實踐》(1)根據材料一,概括漢武帝時期“大一統”內涵有了哪些豐富和發展。(4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清代對“大一統”國家所作的貢獻。(8分)18.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晚清時期,北京治安仍由步軍統領衙門負責,其主要職責有檢查宵禁、巡邏、緝盜、防火等等,其下屬單位有步軍營和巡捕五營。步軍營主要由八旗步兵組成,負責維護內城的治安。巡捕五營主要由綠營馬步兵組成,負責外城和京郊的治安。這種格局一直延續到了清朝末年。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開進北京城,步軍營練勇和巡捕多有逃逸,新招收的人手又不夠得力,以至于北京城中的治安管理機構形同虛設,群盜瘋起。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維持北京城的社會秩序,八國聯軍各個占領區的本地縉紳便和洋人聯合建立了臨時治安管理機構-安民公所。由本地巡捕協同洋人巡捕一起巡邏辦案。由于各國對占領區擁有一定的管轄權,所以他們能夠按照自己國家的法律對安民公所進行制度和機構方面的調整,于是安民公所很自然地就帶有了西方警察機構的特色。-摘編自齊午月等《近代警政史料匯編》材料二1949年7月6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以原中共中央華北社會部(公安部)為基礎,組建中共中央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公安部,統轄各地公安機關的工作。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決定:任命羅瑞卿為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長,楊奇清為副部長。中央人民政府命令發布后,中央軍委公安部即行撤銷,改名為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宣告正式開始辦公,啟用印信。1950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鐵道部召開第一次鐵路公安會議,統一全國鐵路公安體制,隨后,交通、林業、民航等系統的公安機構也逐步建立起來。-摘編自舒云《新中國第一任公安部長:羅瑞卿》(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晚清時期北京治安管理的特點及原因。(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新中國成立前后公安機關的變化情況,并分析其體現出的歷史發展特征。(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門羅主義是指1823年12月2日,美國總統門羅向國會提交的國情咨文中有關外交方面的主要內容的簡稱,主要包括三原則:“反對歐洲國家再在美洲奪取殖民地”原則、“不干涉”原則和“美洲體系”原則。20世紀初期,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提出了“大棒政策”,認為美國為了維護“門羅主義”,有必要干預其他列強對美洲的干涉,并且美國有責任在西半球行使一種國際警察的權力,其實質是“美國依仗其日益增強的軍事經濟實力,向拉美實行武力威脅和戰爭訛詐的外交政策”。“金元外交”是美國總統塔夫脫提出來的旨在鼓勵金融資本向海外投資以實現海外擴張的對外政策,“金元外交”的主要施行對象是美洲國家,其目的是擴大美國的投資市場,加強美國對美洲的經濟和政治控制,促進美洲復興以防止發生革命,并在美洲排擠歐洲勢力。-摘編自魏范京《試析大棒金元政策與門羅主義的不同》材料二二戰前夕,納粹德國在拉丁美洲的滲透日漸增強,在拉美的投資和貿易都急劇上升,尤其是在巴西、阿根廷、烏拉圭和巴拉圭。其間,德國貿易額增長了137%,而美國只有41%,英國只有19%。德國移民在拉美數量急劇增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納粹分子。他們在拉美開辦德語學校,進行納粹宣傳,對拉美影響很大。為了鞏固在拉美的地位,確保后院國家不被法西斯染指,羅斯福政府的睦鄰政策適時出臺。-摘編自徐文麗《杜魯門政府對拉美經濟援助政策評析》(1)根據材料一、二,指出19世紀初至二戰時期美國對拉美政策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美國對拉美政策調整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美國對拉美的政策調整。(6分)20.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备}所系、文明所依,黃河不僅孕育、承載著古代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也承轉、賡續著中華文明的近代轉型。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在黃河流域的傳播為艱難轉型中的黃河文化注入了生機與新的力量,并由此開啟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偉大歷程。-摘編自魏本權《論百年黃河紅色文化與紅色基因》結合材料,圍繞“黃河文化與近代中國”自擬一個論題,并運用中國近代史的具體史實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2025屆云浮市高三第三次調研模擬測試高三歷史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B A A D B A D A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A D B A D C C17.(1)只能由正統的華夏王朝完成大一統;國家治理體制的一致性;君權神授的政治認同(思想統一);對華夏文明的文化認同。(2)意義:促進民族交融;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清朝統治;促進邊疆開發和鞏固,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因地制宜治理邊疆,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為后世的邊疆治理提供借鑒。18.(1)特點:延續舊制;軍警不分;滿漢分治;清末半殖民地化傾向加強;逐漸受到西方影響。原因:民族危機的加深;晚清政府政治變革緩慢;社會秩序混亂;民主革命的興起。(2)變化情況:在地方公安的基礎上組建全國公安機關;從隸屬中央軍委到歸口中央人民政府;行業系統公安機關逐步建立健全。特征:解放戰爭的勝利進行和全國領土的基本解放;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當家作主;新中國成立初期,鞏固政權和恢復發展國民經濟成為政府重要任務。19.(1)變化:從門羅主義到“大棒”和“金元”外交再到睦鄰政策。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使美國經濟實力顯著提高;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29年經濟危機的影響;德國法西斯的沖擊;拉丁美洲民族意識增強。(2)評價:美國對拉美政策的調整受國際環境和美國自身實力變化的影響;這種調整服務于美國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西方列強在拉美的擴張;但這種調整是美國單方面對拉美的行為,體現了美國的霸權主義,不利于拉美社會經濟的發展。20.示例論題:黃河文化為近代中國革命的勝利提供了強勁的精神力量。闡述:黃河文化蘊含著堅韌不拔的抗爭精神。甲午中日戰爭后,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在山東、直隸等地區,黃河兒女們憑借著從古老黃河文化中汲取的頑強斗志,發起義和團運動,奮勇抵抗八國聯軍的入侵,彰顯了捍衛民族主權的堅定決心。這種抗爭精神如星星之火,為后續更為深入、廣泛的革命斗爭埋下了伏筆。黃河文化以不屈不撓、奮勇直前的特質,為長征注入磅礴力量。長征路上,紅軍戰士跨越萬水千山,戰勝饑餓、疾病與敵人的圍追堵截等艱難險阻,把革命的火種撒在了四川、陜西、甘肅等黃河流域地區,鼓舞著這里的廣大人民群眾不怕犧牲、英勇斗爭。黃河文化承載著民族團結統一精神??谷諔馉帟r期,黃河成為中華民族抵御外敵的天然屏障。黃河兩岸的中華兒女,不分黨派、不分階層,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無數熱血青年從黃河之畔奔赴抗戰前線,為了守護黃河、捍衛民族尊嚴,他們前赴后繼,把黃河精神轉化為強大的革命動力,最終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黃河文化厚植變革創新意識。解放戰爭時期,在軍事斗爭策略上,解放軍依托黃河流域的地理特點,創新作戰方式,如利用黃河故道等地形開展運動戰、游擊戰,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廣大農民依據黃河文化中變革創新的精神特質,突破傳統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縛,踴躍參與土地改革運動,實現“耕者有其田”。土地改革極大激發了農民的革命積極性與生產熱情,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堅實的人力和物力保障。綜上所述,黃河文化在近代中國革命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它不僅為革命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還在關鍵時刻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并且以其變革創新的意識為革命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黃河文化成為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璀璨奪目的篇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