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學 業 綜 合 素 養 監 測七年級道德與法治試題2025.7一、選擇題:本題共 20 小題,每小題 2 分,共 40 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七年級 (1)班的板報上展示了下面的內容,這體現的思想理念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A.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B.腳踏實地、實事求是C.求同存異、和平共處 D.革故鼎新、與時俱進2.守誠信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之一。守誠信,我們應當①信守承諾,言行一致 ②對人守信,對事負責③真實無欺,永不說謊 ④換位思考,與人為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新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于 2025 年 1 月 1 日起執行,新增 91 種藥品,平均降價 63%,疊加談判降價和醫保報銷,預計 2025 年將為患者減負超 500 億元。這體現了①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②尚和合的思想理念③重民本的思想理念 ④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理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歲寒三友”是傳統詩詞、繪畫等文藝作品中常見的主題。松的傲骨崢嶸、經冬不凋,竹的中空外直、寧折不彎,梅的凌霜傲雪、玉潔冰清,寄托著中國人對高尚品格的推崇。它們蘊含的人文精神是A.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 B.追求至善、積極進取的人生境界C.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D.文人墨客對美好事物的豐富情感5.近年來, 《典籍里的中國》《非遺里的中國》 《經典詠流傳》 《中國詩詞大會》等一批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節目熱播,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對此,下列認識正確的是①人文精神滲透在詩書禮樂等精神文明的創造之中 ②人文精神能發揮強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 ③人文精神只有通過優秀節目才能廣泛傳播 ④這些節目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人們向上向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中華民族提倡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處。以下行為能體現這一思想的是A.在公園里互幫搖樹造“花瓣雨”抓拍美照 B.趙某在圖書館大聲接聽電話C.課間活動時,小磊與同學在走廊追逐打鬧 D.同學們在食堂打飯時自覺排隊7.某班在道德與法治課上開展主題研究性學習時,選取了以下三則事例。這些事例共同體現的核心價值導向是素材一 素材二 素材三2024 年 7 月 8 日,港澳青 北極邊境派出所 黃 旭 華 隱 姓 埋 名 30少年在鄂開啟“百萬青年看祖 民警頂著風雪在邊境 年,為中國核潛艇事業的發國”研學活動。 一線巡邏踏查。 展作出了卓越貢獻。A.關愛弱勢群體,培育人文情懷 B.聚焦科技創新,突破技術壁壘C.厚植家國情懷,踐行責任擔當 D.謳歌時代成就, 消解危機意識8.六十多年來,雷鋒精神歷久彌新。雷鋒在日記中寫道:“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溫暖,對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樣的火熱……”這告訴我們要做一名A.自強不息的人 B.見利忘義的人 C.孝老愛親的人 D.敬業樂群的人9.下列漫畫中的行為彰顯了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10.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指出,2024 年立法工作成果豐碩,共審議法律案 39 件,制定了學前教育法、能源法等 6 部法律,修訂反洗錢法、文物保護法等 14 部法律。這些立法工作覆蓋經濟、民生、生態等多個重點、新興領域。這說明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完善 B.我國做到了在所有領域有法可依C.法律是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意志的體現 D.有了法律制度就等于有了法治11.愛國主義教育法第十七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把熱愛祖國融入家庭教育,支持、配合學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教學活動,引導、鼓勵未成年人參加愛國主義教育社會活動。這一規定表明法律①制裁違法犯罪,推進我國的法治建設 ②規范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 ③保護社會公共利益 ④促進社會發展,是評判行為的唯一準繩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2.有的同學認為,法律是用來制裁違法犯罪行為的,而自己一不違法,二不犯罪,因而法律與自己沒有多大關系。這個觀點的錯誤在于A.把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對立起來 B.沒看到法律具有普遍約束力C.缺少同違法行為作斗爭的意識 D.沒有全面認識到法律的作用13.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經常從事各種民事活動。下列屬于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規定的民事活動有①簽訂合同 ②收受賄賂 ③盜竊搶劫 ④租賃房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4.我國民法典確立了平等、 自愿、公平、誠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綠色等基本原則。對以下違反民法典基本原則的行為分析正確的是①某商家強行要求游客購買其旅游紀念品———自愿原則②某商販出售以雞骨泥為原材料的淀粉烤腸————誠信原則③馬某吃“霸王餐”逃跑摔傷反向餐館索賠————綠色原則④甲公司以“性別”為由拒絕了某大學生的面試————公序良俗原則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15.2025 年 3 月 9 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宣布,持續推進“體重管理年”行動,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強慢性病防治。這是因為①人民群眾對自己的生命和健康缺乏關愛 ②做好體重管理,就能杜絕慢性疾病③生命和健康是我們參加一切社會活動、享有其他一切權利的基礎 ④生命和健康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6.右圖中“換臉”式詐騙的行為侵犯了公民的①財產權②生命權③肖像權④知識產權A.①③ B.②④C. ①② D.③④17.張老先生生前立了遺囑,將自己僅有的一套住房留給照顧自己多年的兒子。張老先生去世后,其女兒向法院起訴,要求平分房產。法院將房產判給了張老先生的兒子。這說明A.女兒不是法定繼承人 B.遺囑繼承優先于法定繼承C.女兒不是第一順序繼承人 D.兒子繼承權優先于女兒繼承權18.對下列違法行為的解讀正確的是A.劉某拾得小汪的手機,但拒絕歸還——沒有觸犯法律B.張某多次惡意撥打 119 火警電話——張某的行為會受到記過處分C.鄭某在送快遞過程中竊取他人物品被拘役四個月——鄭某的行為是犯罪行為D.小王因飼養的寵物經常擾民,被公安機關予以警告——小王承擔的是刑事責任19.放學后,在離校門口不遠的地方,小偉看見幾個年輕人把同學小陽圍住,向其索要錢財,并準備對其進行毆打。面對這種情況,小偉的正確做法是A.為保護同學,挺身而出獨自同不法分子搏斗B.不予理睬,小陽得罪了他人就應該自己承擔責任C.迅速召集同學與這幾個年輕人搏斗,不讓小陽吃虧D.及時返校報告給學校的老師或撥打 110 報警20.有關調查顯示,絕大部分未成年人在犯罪前就已沾染上了許多惡習,其中吸煙、曠課、逃學、不良交友和夜不歸宿的比例很高。這警示我們中學生要A.完善法律,加大執法力度 B.預防犯罪,杜絕不良行為C.依法維權,提升維權能力 D.關心社會,構建和諧社會二、非選擇題:本題共 4 小題,共 60 分。21.(12 分)“順其自然”,這位寧波溫暖而又神秘的好心人, 自 1999 年起,每年都會向寧波市慈善總會捐款。26 年來,他(她)始終堅守“好事不說,壞事不做,順其自然”的信念, 累計捐款達 1686 萬元。 “順其自然”的捐款已經全部用于助學、助困。 他(她)的善舉如同一束溫暖的光,照亮了無數人的心靈。在“順其自然”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順其自然”,正在用他們的善舉播種下善良和希望,傳遞著普通人之間的溫暖。(1) “順其自然”的匿名捐款行為彰顯了什么中華傳統美德 (3 分)(2)作為青少年,你準備怎樣向“順其自然”學習 (9 分)22.(15 分)近期,某中學開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請你參與其中,完成下列任務。【文化自信】有網友感慨,中國航天太會起名了!我國探月工程“嫦娥”,取自中國古代傳說,弘揚傳統文化,表達中國人“奔月”的決心;嫦娥四號中繼星“鹢橋”承載喜鵲搭橋牛郎織女相會的美好寓意,實現“地月傳書”。行星探測任務“天問”,源于屈原長詩《天問》, 寓意探索真理征途漫漫,科技創新永無止境......每一個響亮的名字背后, 都是一張閃亮的文化名片。(1)請你談談這些航天器的命名體現出的文化價值。 (9 分)【文化傳承】(2)同學們針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情況進行調查研究,撰寫了一份調查報告,請你幫忙完成下表。 (6 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情況調查報告(部分)活動形式 剪紙、書法、京劇進校園;非遺傳人展示技藝;展板展示傳統文化等。活動意義 讓青少年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陶冶情操,豐富校園生活……①一些活動與學科課程之間的融合度不高,使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游離于主體課程之外;②有學 存在問題生認為活動與自身發展、家鄉發展關系不大,態度冷漠等。要求:具體、可操作,至少兩條。措施建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15 分)2025 年 5 月 28 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頒布五周年紀念日。今年 5 月,也是我國第五個民法典宣傳月。五年來,民法典以法之名,守護人民的美好生活。“典”鑄法治盾牌 “典”揚道德風尚 “典”潤法治信仰從捍衛人格尊嚴到維系家庭和 方某懸賞千元尋公文包,趙 鄉村里, “法律講解員”將繼睦,從治理高空拋物到規范網絡空 某送回后遭拒付酬金。法院依民法 承權新規編成方言順口溜田間普間……民法典為司法機關提供全面、權 典第四百九十九條判決方某履約, 法;社區調解室中,民法典為物業威、系統的裁判依據,化作守護公平正 以法治之力助推社會誠信,讓良俗 糾紛化解立標尺……法治信仰于基義的堅實法治盾牌。 與法律同頻共振。 層沃土悄然生根。結合材料,運用所學知識,談談民法典是怎樣守護人民的美好生活的 (15 分)24.(18 分)以案說法 與法同行2025 年 3 月,江蘇連云港一中學六名學生因在微信群內辱罵同學成為被告,被判擔責。群主小辛在微信群內,頻繁發表辱罵、嘲諷、詆毀同學小文的言論,得到其他群友的“聲援”,還制作丑化小文的表情包。小文得知后,將此事反映給學校。學校迅速展開調查,并對小辛等人作出了嚴重警告處分。小文以小辛及五名舍友侵害了其名譽權為由,將六人訴至法院,要求他們賠禮道歉、賠償精神損失及維權費用。最終,法院判令六被告以書面形式向原告賠禮道歉(具體內容需經法院審核同意),同時需賠償原告維權開支費用 6000 元。因六名被告系未成年人,上述賠償責任應由其法定代理人承擔。對此,不少網友表示, “判得好。” “未成年人不是護身符!” “對未成年人違法的懲罰必須落到實處才能讓他們心存敬畏!”(1)這六名學生的行為屬于哪一類違法行為 (3 分)(2)運用所學法律知識,請你針對上述案例寫一則短評。(要求:觀點明確,邏輯清晰,學科術語使用規范,字數在 150 字左右。15 分)七年級道德與法治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題共 20 小題,每小題 2 分,共 40 分。1-5 BADBB 6-10 DCDBA 11-15 CDBAD 16-20 ABCDB二、非選擇題:本題共 4 小題,共 60 分。21. (1)彰顯了樂善好施、扶危濟困的中華傳統美德。(3 分)(2)①樹立責任意識,主動承擔社會責任。②從身邊小事做起,關心幫助他人。③發揚無私奉獻精神,不計代價與回報。④增強社會責任感,積極參與公益活動。⑤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⑥在他人需要時,及時伸出援助之手。⑦學習“順其自然”的精神,傳遞溫暖與希望。⑧培養愛心,關注社會弱勢群體。⑨以實際行動踐行善良,帶動身邊人參與善舉。(每點 3 分,共 9 分,任答三點即可)22. (1)①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自信。②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讓傳統文化煥發生機。③激發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弘揚民族精神。④展現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推動文化交流與傳播。⑤為科技創新注入文化內涵,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⑥豐富文化表達方式,增強文化影響力。⑦讓更多人了解傳統文化,推動文化傳承。⑧體現中華文化的獨特性,樹立文化自信。⑨促進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發展,賦予新的意義。(每點 3 分,共 9 分,任答三點即可)(2)①加強學科融合,將傳統文化融入各學科教學。②開展與家鄉發展相關的傳統文化活動,增強學生的參與感。(每點 3 分,共 6 分)23.①民法典為司法機關提供裁判依據,守護公平正義。②通過規范行為,捍衛人格尊嚴,維系家庭和睦。③治理高空拋物、規范網絡空間,保障公民合法權益。④助推社會誠信,讓良俗與法律同頻共振。⑤通過普法活動,讓法治信仰在基層生根。⑥解決物業糾紛等問題,維護社會和諧。⑦保障公民的民事權利,促進社會公平。⑧以法治之力推動道德風尚建設。⑨為人民生活提供全面的法律保障。(每點 3 分,共 15分,任答五點即可)24. (1)民事違法行為。(3 分)(2)六名學生在微信群辱罵、丑化同學,侵犯名譽權,屬民事違法。法院判決其擔責,體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未成年人違法也需擔責。這警示我們要遵守法律,尊重他人權利,增強法治意識,依法規范行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要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自覺維護他人合法權益。(15 分,符合題意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