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時 養成親社會行為教學 分析 《養成親社會行為》所依據的課程標準內容是“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具體對應的課程標準內容是“理解不同的社會角色,形成親社會的行為。”本課時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一是親社會行為的含義及表現,二是養成親社會行為的原因,三是如何養成親社會行為。教學 目標 1.通過“生活觀察”等活動,知道什么是親社會行為,親社會行為的表現有哪些。 2.通過“探究與分享”“名言賞析”等活動理解養成親社會行為的原因。 3.通過“探究與分享”“閱讀感悟”等活動,知道怎樣養成親社會行為,從而培育健全人格、增強責任意識。重點 難點 重點:怎樣養成親社會行為 難點:養成親社會行為的原因。教法 學法 以體驗式、案例式、啟發式教學為主,結合社會熱點設置問題進行探究。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導 與 學 過 程 一、導入新課 方式一:視頻導入 播放視頻《最美沖刺》。(見課件) 思考:你如何看待視頻中于梅攙扶老人的行為 點撥:視頻中于梅的行為就屬于親社會行為。讓我們一起來了解親社會行為。由此導入新課。 方式二:故事導入 展示《盲人挑燈》的故事。(見課件) 思考:《盲人挑燈》的故事給我們什么啟示 點撥:盲人挑燈,屬于親社會行為,由此導入新課。 教師隨筆二、問題導學 基本要求:閱讀教材,思考下列問題,并在教材上畫出問題要點。 1.什么是親社會行為 它有哪些表現 2.為什么要養成親社會行為 3.怎樣養成親社會行為 三、探究平臺 1.展示教材第12頁的生活觀察。(見課件) 思考:你贊同誰的觀點,為什么 點撥:贊同后三位同學的觀點。為節能降碳、綠色發展作貢獻是親社會行為,符合社會道德要求、有益于他人和社會。 知識總結:什么是親社會行為 它有哪些表現 含義:親社會行為是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是符合社會道德要求、有益于他人和社會的行為。 表現:謙讓、分享、合作、幫助他人、關心社會發展等。 2.展示教材第13頁的探究與分享。(見課件) 思考:結合你參加的類似的社會實踐活動,與同學交流分享你的付出和收獲。 點撥:親社會行為促進個人成長和社會進步。 3.展示體現親社會行為的名言。(見課件) 點撥:“夫喜群而惡獨,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樂也”告訴我們,人們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要養成親社會的行為,要謙讓、分享、合作、幫助他人、關心社會發展等。導 與 學 過 程 知識總結:為什么要養成親社會行為 (1)青少年階段是人的社會化的重要時期,我們應該養成親社會行為。 (2)親社會行為促進個人成長和社會進步。 (3)親社會行為有利于我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獲得他人和社會的接納與認可;能夠為他人帶來溫暖,使人際關系更加融洽,為社會增添正能量。 4.展示教材第14頁的探究與分享。(見課件) 思考:結合上述材料和你參加的社會實踐活動,談談如何養成親社會行為。 點撥:親社會行為在人際交往和社會實踐中養成。我們要主動了解社會,關注社會變化發展;熱心幫助他人,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以聰明才智貢獻國家,以開拓進取服務社會。 知識總結:我們應如何養成親社會行為 親社會行為在人際交往和社會實踐中養成。 (1)我們要主動了解社會,關注社會變化發展。 (2)了解風俗習慣,遵守社會公德,積極融入社會生活。 (3)熱心幫助他人,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以聰明才智貢獻國家,以開拓進取服務社會。 5.展示教材第15頁的閱讀感悟。(見課件) 點撥:習近平總書記用自己年輕時在“梁家河大學”的親身經歷,勉勵當代青少年熱愛祖國、奉獻社會,把對祖國血濃于水、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貫穿學業全過程、融匯在事業追求中。 6.展示教材第15頁的啟思導行。(見課件) 思考:從小到大,我們了解了很多模范人物的故事。以你熟悉的一個人物為例,參考下面的提示,探究其成長過程。 點撥:以雷鋒為例,探究其成長過程如下:雷鋒,出生于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幼年時,他的家人相繼去世,他成為孤兒。在鄉親們的幫助下,他得以上學讀書。這段經歷讓他從小就懂得感恩和幫助他人。長大后,他將“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無論是在訓練還是執行任務中,都表現出色。雷鋒的事跡逐漸被廣泛傳播,他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的精神感動了無數人。我們要向雷鋒學習,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教師隨筆要點 梳理 養成親社會行為課堂 練習 見同步課件中對應的課堂練習教學 反思 本課時注重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設計合適的事例,創設出能夠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分析,進而得出結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