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絕密★啟用前2024一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七年級道德與法治試題(卷)老師真誠地提醒你:1.本試卷共6頁,滿分80分:2.答卷前請將密封線內的項目填寫清楚;3.書寫要認真、工整、規范;卷面干凈、整潔、美觀。如題號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總分得分刷第一部分(選擇題共30分)【選擇題答題欄】架題號123456789101112131415長答案得分評卷人本部分共15題,每題2分,計30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意的。種B1.我們步人青春期,身體和心理會發生變化,對性也會產生疑惑。下列能有效了解性知識的途徑是①和父母溝通②閱讀科學書籍③與同學私下討論④在網絡上隨意搜索州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道德與法治課上,老師在組織“揭開情緒的面紗”一節時,開展了有關“情緒波動原因”的款問卷調查,右圖是數據統計結果。和對此,下列理解正確的是(引起情編波動的主要原園(百分比)①人的情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生理周期②我們需要學會覺察自己的情緒心理預期③人的情緒會相互感染,積極的情與朋友產生矛盾器解緒會帶給人美好的情感體驗④消極情緒沒有積極作用,要學會壓抑被老師誤解、批評自己的情緒與父母發生爭吵A.①③B.①②01020300G.②③D.③④到[七年級道德與法治期末教學質量檢測試題D共6頁第1頁]3.2025年,《那氏之鹿童鬧海》燃爆銀幕。影片中,殷夫人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不顧刺骨疼痛,義無反顧地緊緊擁抱哪吒,煥發出強大的母愛力量,哪吒隨后重塑肉身強行破鼎,無數觀眾為之潸然汨下。這一故喜情節有助于我們A.感受美好生活,發現生命真諦B.體驗積極情感,培養道德情操C.豐富想象能力,培養創新精神D.提升審美品位,塑造完美形象4.“行己有恥”是指一個人行事,凡自已認為可恥的就不去做,對自己不善的動機和行為有羞恥心,能以羞恥心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提醒我們要(①知廉恥、明是非②在日常生活中遵紀守法③肯定自己的價值④拒絕不良誘惑,不斷增強自控力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5.右面圖片啟示我們(自信①自信能讓我們戰勝所有困雅②生活中需要揚起自信的風帆③有了自信就一定能獲得成功④自信有助于實現積極樂觀性猜嘗試人生目標環A.①②B.②④成功C.①③D.③④6.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篇文章中回億說:“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喜!”習近平總書記的青卷感言給我們帶來的啟示有()①青春的探索需要自信②我們要樹立遠大理想③我們要樹立自強的青春態度④自信自強的人必定能夠成功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中華民族崇尚親仁善鄰,主張和而不同。孔子在兩千多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譽為處理國家之間關系的“黃金法則”。這()①表明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含著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②體現出中國“和”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中,決定著中國人的價值觀③反映出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著和平、和睦、和諧的埋念④為解決人際矛盾,化解當代社會沖突提供重要啟示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8.“季札還愿”“程門立雪”…一個個膾炙人口的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至今仍然具有育人價值。這說明中華傳統美德①是中華民族寶責的精神財富②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世界人民④體現著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七年級道德與法治期宋教學質量檢測試題D共6頁第2頁]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每小題 2 分,共 30 分)1. A 2. B 3. B 4. D 5. B 6. A 7. B 8. D 9. B 10. C11. D 12. B 13. B 14. C 15. D二、非選擇題(共 50 分)16.(16 分)(1)(6 分)坦然大方,自然交往:克服害羞心理,主動參與班級活動,以平常心與男生溝通。把握分寸,適度交往:避免過度敏感,在集體活動中自然互動,如小組合作、班級勞動。尊重理解,真誠相待:把男生當作普通同學,關注共同話題(如學習、興趣),減少心理負擔。(2)(6 分)這不是真正的愛情:青春期對異性的欣賞是正常的心理現象,但這是對美好品質的向往,而非愛情。愛情的內涵:愛情需要責任、理智和能力,現階段應以學習為主,把欣賞轉化為前進的動力。正確處理情感:保持適當距離,專注學業,與對方建立健康的同學關系,避免陷入情感困擾。(3)(4 分)保護隱私,拒絕不當話題:明確告知對方停止關注生理變化和粗俗言論,維護自身邊界。及時止損,謹慎交友:若對方繼續冒犯,立即刪除聯系方式,必要時向父母或老師求助。17.(20 分)(1)(6 分,任選兩句作答)選①:核心思想是“求大同”,強調天下為公,體現了中華民族對公平正義、共同利益的追求。選②:核心思想是“講仁愛”,倡導互助、分享和教化,體現了友善待人、共同進步的道德準則。選③:核心思想是“重民本”,認為民眾是政治的根本,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治國理念。(2)(6 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先民基于沿海灘地條件提煉食鹽,體現從實際出發的實踐智慧。守正創新,與時俱進:制鹽技術因移民和需求改良,體現對傳統的繼承與發展。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用汗水和智慧書寫鹽文化,彰顯中華民族的奮斗精神。(3)(6 分)正義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孟子、文天祥等先賢“殺身成仁”,體現對正義的堅定追求。正義是道德的最高標準:先賢以正義為人生準則,其事跡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義推動社會進步:先賢的正義之舉激勵后人,形成崇德向善的社會風尚。(4)(2 分)堅守道德底線,敢于對非正義行為說“不”;從身邊小事做起,如幫助他人、維護公平。18.(14 分)(1)(6 分)地位重要:是新中國首部法典,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規范人們一生的行為。內容廣泛:涉及生老病死、衣食住行,與生產生活密不可分,保護公民合法權益。作用重大:為社會生活提供準則,維護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2)(6 分)不應該多分遺產。(2 分)理由:法律規定,有扶養能力卻不盡扶養義務的繼承人,分配遺產時應不分或少分。李某兒子多年未贍養父親,而女兒盡了主要贍養義務,故兒子應少分或不分遺產。(每點 2 分,共 4 分)(3)(2 分)民法典知識競賽、模擬法庭活動、民法典案例講座、手抄報展覽。(任寫兩種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4-2025學年陜西省榆林市定邊縣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道德與法治試卷 (1).pdf 參考答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