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浙教版)八年級上1.2 聲與聽覺第1章“第2課時”對環境的察覺01學習目標內容總覽02新知導入03探究新知04課堂練習05課堂總結06分層作業學習目標科學觀念:了解聲音在傳播過程會形成聲波;了解聲波傳播過程中的特點;了解影響聲波的傳播的主要因素;了解聽覺形成的過程;科學思維: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與操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探究實踐:學生通過讀圖等活動形式了解耳的結構,感知聽覺的形成過程;態度責任:通過雙邊教學活動,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科學原理的興趣與欲望。新知導入活動:在水槽中加入水,放上一個軟木塞。然后用鉛筆不斷輕觸水面,水面上就會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向外傳播。水槽中的軟木塞會怎樣運動?水面出現水波,一圈一圈地向外蕩漾開去;軟木塞隨著水波上下波動并被水波推動著向外運動。任務一探究新知活動:將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喇叭的前方,當喇叭中發出較強的聲音時,觀察燭焰的搖晃情況。認識聲波(點擊圖片播放)揚聲器的振動引起周圍空氣振動,空氣發生疏密變化,產生波動,波不斷地向遠處傳播,引起火焰晃動。這種波稱為聲波。當喇叭的振動面向外側運動時,壓縮鄰近的空氣,使這部分空氣變密;當喇叭的振動面向內側運動時,這部分空氣變疏。振動面的不斷振動,空氣中就形成疏密相間的波,向遠處傳播。喇叭響起,火焰就跳舞的原因分析:分析比較分析與水波的傳播相似,聲音在空氣中也是以波的方式向遠處傳播的。類比法一、聲波1、聲波聲音以波的形式通過介質將聲源的振動向外傳播,這個波叫聲波。(1)發聲體的振動通過聲波的形式在不同介質中傳播。(2)聲波借助各種介質向四面八方傳播。(3)傳播過程只是能量的傳遞過程,而不發生質量的傳播;(4)聲波是疏密相間波。新知歸納新知歸納2、聲波有廣泛的用途,如科學家用聲波來探測海水深度、超聲波洗眼鏡、B超診斷病情等。3、聲波傳播能量舉例:例如,雷電發生后,雷聲以聲波形式將能量向四面八方傳播,到達我們周圍,使我們周圍的空氣振動,從而使我們能夠聽到雷聲,但雷電發生處空氣并沒有到達我們的周圍。3、影響聲速的主要因素:介質和溫度。(1)相同溫度下,聲速與介質的密度有關:如,相同條件下,氣體傳播聲音最慢,固體傳播聲音最快。(2)相同介質中,溫度越高,聲速越大:如,在 15℃的空氣中,聲音每秒傳播340米,氣溫每升高 1℃ , 每秒傳播的距離約增加0.6米。探究新知探究新知任務二、認識耳的結構與聽覺的形成耳是人的聽覺器官,有了它,我們才能感受世界上的各種聲音。讀圖:外耳包括______、_____;中耳包括 、鼓室和咽鼓管。內耳包括半規管、前庭、_______。耳廓 外耳道鼓膜耳蝸探究新知耳的結構與其聽覺功能相適應:耳的主要功能:﹟收集并感知聲音;﹟保持身體平衡的作用;﹟保持美觀。探究新知讀圖1.2-12,說一說:聽覺的形成過程:聲波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聽神經大腦產生振動傳導振動并放大耳蝸傳導聲波產生聽覺傳導沖動收集聲波聽覺感受器圖1.2- 12 耳的結構二、聽覺的形成:1、耳的結構: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鼓室、咽鼓管內耳:半規管、前庭、耳蝸2、聽覺的形成:聲波→耳廓→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聽神經→大腦聽覺中樞→形成聽覺3、注意用耳衛生根據聽覺的形成過程,談談引起聽覺障礙的原因可能有哪些?討論交流聽覺障礙的主要成因:一些人由于聽覺器官某一部分受了損傷,即使用助聽器也很難再聽到聲音;濫用抗生素已經成為我國兒童后天性耳聾的首要原因。耳聾的類型:1)傳導性耳聾:由于外耳道阻塞或中耳鼓膜、聽小骨損傷或發生障礙而引起的聽力下降。2)神經性耳聾:由于耳蝸、聽覺中樞和與聽覺有關的神經受到到損傷而引起的聽力下降或喪失。探究新知使用助聽器改善聽力:聽覺通常會隨年齡的增大而越來越不靈敏。助聽器能幫助很多聽覺不靈敏的人提高聽力。但是,有些人由于聽覺器官某一部分受了損傷,那么,即使用助聽器也很難再聽到聲音了。人們把這種狀況叫做失聰。圖1.2-13 助聽器可改善人的聽力討論交流1)遇到巨大聲響時,我們應如何保護自己?2)耳道內耳垢較多時,正確的處理方式是什么?3)鼻咽部有炎癥時,會對耳造成影響嗎?4)為什么有些人會出現暈船、暈車現象?要迅速張口,使咽鼓管張開;或閉嘴,同時雙手堵耳,使鼓膜內外的氣壓保持平衡,以免震破鼓膜。不要使用火柴棒、發夾等尖銳的器具挖耳朵,以免戳傷外耳道和鼓膜。鼻咽部的病菌可能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因此,要及時就診,以免引起中耳炎。感受器過于敏感的人,在受到過長或過強的刺激時,會出現暈車、暈船和航空病。課堂練習1、將每年3月3日設為“國際愛耳日”,是為了引起人們對保護耳和聽覺的重視。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護耳和聽力的是( )A. 每次使用耳機時間不超過一小時 B. 禁用對耳和聽覺造成損傷的藥物C. 遇到強烈的爆炸聲及時捂住耳朵 D. 經常用尖銳和不潔的器具掏耳朵D課堂練習2、如圖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聲音的實驗。把兩個紙杯底部用細棉線連接起來,固定其中一個紙杯,在紙杯口處蒙上膠膜,膜上黏一片小平面鏡。拉緊棉線,將激光筆發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鏡上,小明對另一紙杯說話(不接觸紙杯),會看到墻上反射的光點在晃動。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光點的晃動是由于激光筆晃動引起的B.該實驗說明聲音能傳遞能量C.兩個紙杯間聲音的傳播主要是通過空氣實現的D.在月球上做該實驗也能看到光點的晃動B課堂練習3、某人失聰(沒有聽覺能力)后,經檢查,醫生認為中耳的結構沒有受到損傷,那么可能發病的部位是( )A.聽神經和聽覺中樞 B.鼓膜C.中耳 D.內耳A課堂練習4、《最強大腦》節目中,有一位神奇的挑戰者,他把嘴靠近紅酒杯發聲,就能將紅酒杯震碎,震驚了所有人。這個表演說明聲音能夠傳遞 ,其中魔術師發出的聲音是通過 傳到紅酒杯的。該表演的奧秘在于通過控制聲音的頻率使其與紅酒杯的頻率相同,從而達到共振震碎紅酒杯,表演中魔術師調節的是聲音的 ,并使紅酒杯的 達到最大而碎裂。能量空氣高低振動幅度課堂練習5、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少場所的裝修會考慮聲學吸音效果。小明同學想比較幾種常見裝修材料的吸音性能,他找來厚度相同的四種小塊材料(聚酯棉、軟木、泡沫和海綿),進行了圖示實驗:桌面上放一個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別放上待測試的小塊材料,將懸掛在細線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釋放去敲擊玻璃杯,仔細比較玻璃杯發出的聲音大小。(1)為控制實驗過程中敲擊玻璃杯的力大小相同,小明的做法是: ;(2)小明實驗數據記錄如下表小明實驗中的四種材料,僅從吸音性能的角度考慮,最適合隔音墻裝修的是 。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釋放聚酯棉課堂總結1.2 聲與聽覺(2)……聲波、聽覺的形成1、聲波:(1)聲音在介質中以疏密相間的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2)聲波向周圍傳遞能量;(3)不同介質和溫度下,聲音的傳播速度不同;V固>V液>V氣; V真空=0;15℃時,V空氣=340m/s2、耳的結構: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鼓室、聽小骨、咽鼓管內耳:半規管、前庭、耳蝸3、聽覺的形成:聲波→耳廓→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聽神經→大腦聽覺中樞→形成聽覺分層作業1、復習本課時主要內容;2、完成學案中的“課后練習”;3、預習“聲音的特性和應用”相關內容。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讓備課更有效www.21cnjy.comThanks!27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浙教版八上科學§1.2 聲與聽覺教學設計課題 1.2聲與聽覺(2)……聲波、聽覺的形成 單元 一 學科 科學 年級 八上教材分析 本節課所采用的教材是浙教版科學八上第1章第2節的內容,主要內容是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每一部分都是以問題開始,通過實驗與觀察,得出結論,再與生活和自然相聯系。本節擬用2課時完成教學。第1課時主要介紹聲音的產生、聲音的傳播;第2課時主要介紹聲波、聽覺的產生。本節課為第2課時。通過類比、活動等方式使學生認識到聲波的存在;通過讀圖等形式了解耳的結構及聽覺的形成過程,理解生物的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感悟到物理學的美,激發起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初步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觀察比較、歸納總結的能力和探究意識、創新意識。學習目標 科學觀念:了解聲音在傳播過程會形成聲波;了解聲波傳播過程中的特點;了解影響聲波的傳播的主要因素;了解聽覺形成的過程;科學思維: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與操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探究實踐:學生通過讀圖等活動形式了解耳的結構,感知聽覺的形成過程; 態度責任:通過雙邊教學活動,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科學原理的興趣與欲望。重點 聲波、耳的結構及聽覺的形成;難點 認識聲波的存在,了解聲波傳播過程中的特點;知道聽覺的形成部位是大腦。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活動: 在水槽中加入水,放上一個軟木塞。然后用鉛筆不斷輕觸水面,水面上就會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向外傳播。水槽中的軟木塞會怎樣運動?參考:水面出現水波,一圈一圈地向外蕩漾開去; 軟木塞隨著水波上下波動并被水波推動著向外運動。 導入新課講授新課 任務一、認識聲波活動: (點擊圖片可播放) 將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喇叭的前方,當喇叭中發出較強的聲音時,觀察燭焰的搖晃情況。 參考:揚聲器的振動引起周圍空氣振動,空氣發生疏密變化,產生波動,波不斷地向遠處傳播,引起火焰晃動。 這種波稱為聲波。 喇叭響起,火焰就跳舞的原因分析:分析:當喇叭的振動面向外側運動時,壓縮鄰近的空氣,使這部分空氣變密;當喇叭的振動面向內側運動時,這部分空氣變疏。振動面的不斷振動,空氣中就形成疏密相間的波,向遠處傳播。一、聲波 1、聲波 聲音以波的形式通過介質將聲源的振動向外傳播,這個波叫聲波。 (1)發聲體的振動通過聲波的形式在不同介質中傳播。 (2)聲波借助各種介質向四面八方傳播。 (3)傳播過程只是能量的傳遞過程,而不發生質量的傳播; (4)聲波是疏密相間波。 2、聲波有廣泛的用途,如科學家用聲波來探測海水深度、超聲波洗眼鏡、B超診斷病情等。 3、聲波傳播能量舉例: 例如,雷電發生后,雷聲以聲波形式將能量向四面八方傳播,到達我們周圍,使我們周圍的空氣振動,從而使我們能夠聽到雷聲,但雷電發生處空氣并沒有到達我們的周圍。 3、影響聲速的主要因素:介質和溫度。 (1)相同溫度下,聲速與介質的密度有關: 如,相同條件下,氣體傳播聲音最慢,固體傳播聲音最快。 (2)相同介質中,溫度越高,聲速越大: 如,在 15℃的空氣中,聲音每秒傳播340米,氣溫每升高 1℃ , 每秒傳播的距離約增加0.6米。 任務二、認識耳的結構與聽覺的形成 耳是人的聽覺器官,有了它,我們 才能感受世界上的各種聲音。 讀圖: 外耳包括______、_____; 中耳包括 、鼓室和咽鼓管。 內耳包括半規管、前庭、_______。 耳的結構與其聽覺功能相適應: 說一說,聽覺的形成過程: 二、聽覺的形成: 1、耳的結構: 外耳:耳廓、外耳道 中耳:鼓膜、鼓室、咽鼓管 內耳:半規管、前庭、耳蝸 2、聽覺的形成: 聲波→耳廓→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 →聽神經→大腦聽覺中樞→形成聽覺 3、注意用耳衛生 討論交流:根據聽覺的形成過程,談談引起聽覺障礙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參考:聽覺障礙的主要成因: 一些人由于聽覺器官某一部分受了損傷,即使用助聽器也很難再聽到聲音; 濫用抗生素已經成為我國兒童后天性耳聾的首要原因。 耳聾的類型: 1)傳導性耳聾: 由于外耳道阻塞或中耳鼓膜、聽小骨損傷或發生障礙而引起的聽力下降。 2)神經性耳聾: 由于耳蝸、聽覺中樞和與聽覺有關的神經受到到損傷而引起的聽力下降或喪失。 拓展:使用助聽器改善聽力: 聽覺通常會隨年齡的增大而越來越不靈敏。 助聽器能幫助很多聽覺不靈敏的人提高聽力。但是,有些人由于聽覺器官某一部分受了損傷,那么,即使用助聽器也很難再聽到聲音了。人們把這種狀況叫做失聰。 討論交流: 1)遇到巨大聲響時,我們應如何保護自己? 參考:要迅速張口,使咽鼓管張開;或閉嘴,同時雙手堵耳,使鼓膜內外的氣壓保持平衡,以免震破鼓膜。2)耳道內耳垢較多時,正確的處理方式是什么? 參考:不要使用火柴棒、發夾等尖銳的器具挖耳朵,以免戳傷外耳道和鼓膜。 3)鼻咽部有炎癥時,會對耳造成影響嗎?參考: 鼻咽部的病菌可能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因此,要及時就診,以免引起中耳炎。4)為什么有些人會出現暈船、暈車現象?參考:感受器過于敏感的人,在受到過長或過強的刺激時,會出現暈車、暈船和航空病。 通過活動類比推出聲波使學生認識到聲波是一種波,與水波類似;圖片介紹講解耳的結構;圖片視頻介紹視覺的形成過程體會結構與功能相適應了解耳聾的情況體會用耳衛生的重要性與方法課堂練習 1、將每年3月3日設為“國際愛耳日”,是為了引起人們對保護耳和聽覺的重視。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護耳和聽力的是( D ) A. 每次使用耳機時間不超過一小時 B. 禁用對耳和聽覺造成損傷的藥物C. 遇到強烈的爆炸聲及時捂住耳朵 D. 經常用尖銳和不潔的器具掏耳朵2、如圖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聲音的實驗。把兩個紙杯底部用細棉線連接起來,固定其中一個紙杯,在紙杯口處蒙上膠膜,膜上黏一片小平面鏡。拉緊棉線,將激光筆發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鏡上,小明對另一紙杯說話(不接觸紙杯),會看到墻上反射的光點在晃動。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 ) A.光點的晃動是由于激光筆晃動引起的B.該實驗說明聲音能傳遞能量C.兩個紙杯間聲音的傳播主要是通過空氣實現的D.在月球上做該實驗也能看到光點的晃動3、某人失聰(沒有聽覺能力)后,經檢查,醫生認為中耳的結構沒有受到損傷,那么可能發病的部位是(A ) A.聽神經和聽覺中樞 B.鼓膜 C.中耳 D.內耳 4、《最強大腦》節目中,有一位神奇的挑戰者,他把嘴靠近紅酒杯發聲,就能將紅酒杯震碎,震驚了所有人。這個表演說明聲音能夠傳遞 ,其中魔術師發出的聲音是通過 傳到紅酒杯的。該表演的奧秘在于通過控制聲音的頻率使其與紅酒杯的頻率相同,從而達到共振震碎紅酒杯,表演中魔術師調節的是聲音的 ,并使紅酒杯的 達到最大而碎裂。參考:能量;空氣;高低;振動幅度 (例題4圖) (例題5圖)5、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少場所的裝修會考慮聲學吸音效果。小明同學想比較幾種常見裝修材料的吸音性能,他找來厚度相同的四種小塊材料(聚酯棉、軟木、泡沫和海綿),進行了圖示實驗:桌面上放一個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別放上待測試的小塊材料,將懸掛在細線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釋放去敲擊玻璃杯,仔細比較玻璃杯發出的聲音大小。(1)為控制實驗過程中敲擊玻璃杯的力大小相同,小明的做法是: ;(2)小明實驗數據記錄如下表材料種類聚酯棉軟木泡沫海綿玻璃杯發聲大小最小最大較大較小吸音性能最強最弱較弱較強小明實驗中的四種材料,僅從吸音性能的角度考慮,最適合隔音墻裝修的是 。參考:(1)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釋放 (2)聚酯棉 及時訓練,有利于鞏固剛剛學習的新知識。同時還有發現學生理解所學知識中存在的問題,便于及時糾正、修補。板書設計 幫助學生掌握重點,更加容易的學習。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清風明月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浙教版八上§1.2 聲與聽覺(2)學案姓名[學習目標]1、了解聲音在傳播過程會形成聲波; 2、了解聲波傳播過程中的特點;3、了解影響聲波的傳播的主要因素; 4、了解聽覺形成的過程;5、知道聽覺的形成部位是大腦。一、知識點梳理:知識點1、聲波1、聲音能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傳播,與水波的傳播相似,聲音在空氣中也是以__________的形式傳播。2、當喇叭的振動面向外側運動時,______鄰近的空氣,使這部分空氣變密;當喇叭的振動面向內側運動時,這部分空氣 _______。振動面的不斷振動,空氣中就形成_____________的波,聲波有廣泛的用途,如科學家用聲波來探測______等。3、向遠處傳播聲音在不同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下,傳播的速度是不一樣的。聲音在_______中傳播的最慢;在__________傳播的最快。氣溫升高,聲速也會_______,在 15℃的空氣中,聲音每秒傳播________,氣溫每升高 1℃ , 每秒傳播的距離約增加 0.6米。知識點2、聽覺的形成1、耳的結構可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其中外耳包括 等,中耳包括 、鼓室、咽鼓管等,內耳包括半規管、前庭和 等,2、聽覺形成的過程:外界傳來的聲音經過 收集,進入外耳道后便會撞擊鼓膜,使其產生 。鼓膜的振動會帶動位于鼓室內的聽小骨振動,聽小骨把聲音 后再傳入 。耳蝸的外形像一個蝸牛殼,里面充滿了液體和聽覺感受器。當聲音傳至內耳時,耳蝸內的液體也會產生 ,聽覺感受器便把這一信 息沿聽神經傳到 ,形成 ,我們就聽到了聲音。3、聽覺的形成部位是 。二、例題講解例題1、將每年3月3日設為“國際愛耳日”,是為了引起人們對保護耳和聽覺的重視。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護耳和聽力的是( )A. 每次使用耳機時間不超過一小時 B. 禁用對耳和聽覺造成損傷的藥物C. 遇到強烈的爆炸聲及時捂住耳朵 D. 經常用尖銳和不潔的器具掏耳朵例題2、如圖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聲音的實驗。把兩個紙杯底部用細棉線連接起來,固定其中一個紙杯,在紙杯口處蒙上膠膜,膜上黏一片小平面鏡。拉緊棉線,將激光筆發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鏡上,小明對另一紙杯說話(不接觸紙杯),會看到墻上反射的光點在晃動。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光點的晃動是由于激光筆晃動引起的B.該實驗說明聲音能傳遞能量C.兩個紙杯間聲音的傳播主要是通過空氣實現的D.在月球上做該實驗也能看到光點的晃動例題3、某人失聰(沒有聽覺能力)后,經檢查,醫生認為中耳的結構沒有受到損傷,那么可能發病的部位是( )A.聽神經和聽覺中樞 B.鼓膜 C.中耳 D.內耳例題4、《最強大腦》節目中,有一位神奇的挑戰者,他把嘴靠近紅酒杯發聲,就能將紅酒杯震碎,震驚了所有人。這個表演說明聲音能夠傳遞 ,其中魔術師發出的聲音是通過 傳到紅酒杯的。該表演的奧秘在于通過控制聲音的頻率使其與紅酒杯的頻率相同,從而達到共振震碎紅酒杯,表演中魔術師調節的是聲音的 ,并使紅酒杯的 達到最大而碎裂。(例題4圖) (例題5圖)例題5、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少場所的裝修會考慮聲學吸音效果。小明同學想比較幾種常見裝修材料的吸音性能,他找來厚度相同的四種小塊材料(聚酯棉、軟木、泡沫和海綿),進行了圖示實驗:桌面上放一個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別放上待測試的小塊材料,將懸掛在細線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釋放去敲擊玻璃杯,仔細比較玻璃杯發出的聲音大小。(1)為控制實驗過程中敲擊玻璃杯的力大小相同,小明的做法是: ;(2)小明實驗數據記錄如下表材料種類 聚酯棉 軟木 泡沫 海綿玻璃杯發聲大小 最小 最大 較大 較小吸音性能 最強 最弱 較弱 較強小明實驗中的四種材料,僅從吸音性能的角度考慮,最適合隔音墻裝修的是 。三、課后練習:1、下列關于耳的功能的敘述正確的是( )A.耳是形成聽覺的器官 B.耳是形成位覺的器官C.耳是聽覺和位覺的感受器官 D.耳是形成聽覺和位覺的器官2、聲音從空氣傳到水中,它的傳播速度將( )A. 變大 B. 變小 C. 不變 D. 不能確定3、魔術師表演“會跳舞的火焰”節目時,先在平臺上點燃一支蠟燭,然后手持一面小鼓置于蠟燭附近,鼓面面對燭火。當他敲響小鼓,燭火就隨著鼓聲舞動。這一現象說明( )A.魔術師有一種神奇的力量 B.燭火肯定被風吹動C.人的一種錯覺 D.鼓面振動發聲,帶動空氣振動4、“東方之星”客輪在長江水域監利段發生翻沉,客輪倒扣在江面上。為了盡快救出被困者,搜救隊員用鐵錘敲擊露出水面的船體并將耳朵貼在船體上聽。下列有關說法中正確的是( )A.敲擊船體是為了使鐵錘振動發聲B.敲擊船體是利用聲音向被困者傳遞能量C.貼在船體上聽是為了聽到求救者的超聲波信號D.貼在船體上聽是利用固體傳聲效果比氣體好5、關于聲音的傳播,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 聲音在(15℃)空氣中傳播速度為340米/秒B. 聲音在真空中傳播最快C. 要想聽到聲音,必須有振動的物體和傳播聲音的介質D. 聲音能在墻壁中傳播6、有一段長為18米的裝滿水的鐵管,將耳朵貼在裝滿水的鐵管一端,在另一端敲一下,能聽到幾次聲音?(已知:聲音在鐵、水和空氣中的傳播速度依次為5 200米/秒、1 500米/秒和340米/秒。人耳能分清前后兩次聲音的時間間隔要大于0.1秒)( )A.1次 B.2次 C.3次 D.4次7、如圖是公園中的“傳聲筒”,管子是空心且兩側開口,當一人在話筒管路一側發聲時,另一側的人能夠聽到傳輸的聲音。關于此現象,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 發聲的物體一定在振動 B. 聽到的聲音是靠金屬管傳來的C. 聲音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出去 D. 傳聲筒的原理和聽診器相似(第7題圖) (第8題圖) (第9題圖)8、今年5月1日凌晨,杭城遭遇狂風暴雨,許多市民在睡夢中被雷鳴聲驚醒。下列關于人耳的有關結構在此過程中作用的描述正確的是( )A. ②收集聲波 B. ⑦帶動聽小骨振動 C. ③放大振動 D. ⑤產生聽覺9、某中學有一個150m×70m大小的操場,廣播室在操場兩端架起兩個音箱S1和S2(如圖),老師繞場一周試聽了一番,在甲、乙、丙、丁四處(分別是各邊中點),覺得有兩處聲音含混不清,則這兩處是( )A.乙和丁 B.甲和乙 C.丙和丁 D.甲和丙10、無論人在何處,都會依靠各種器官接受周圍世界各種刺激,并產生各種感覺,以適應周圍環境。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 皮膚具有保護功能,也可感受外界刺激 B. 耳感受各種聲音,也幫助身體保持平衡C. 產生味覺等各種感覺的部位都在大腦 D. 嗅覺靈敏度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強11、放爆竹和禮花時,你若在一旁觀看,最好張開嘴或捂住耳朵、閉上嘴。這種做法主要是為了( )A. 保護耳蝸內的聽覺感受器 B. 使咽鼓管張開,保護聽小骨C. 保持鼓膜內外氣壓平衡 D. 防止聽覺中樞受損傷12、人說話或唱歌是靠人的 ____振動,進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引起周圍的 振動,直至傳到我們的耳中,引起鼓膜 ,這種振動經過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 ,引起聽覺。13、根據你學習的“聲音的產生和傳播”知識,分析并解決以下實際問題。(1)古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中的鳥聲、風聲分別是 體、 體的振動發出的;(2)北宋時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記載:行軍宿營,士兵枕著牛皮制成的箭簡睡在地上,能及早聽到夜襲敵人的馬蹄聲。這是因為 ;(3)將一顆石子拋入水中,若距擊水處相同距離的水中、空中、岸邊分別有一條魚、一只小鳥、一個人,則最先聽到擊水聲的是 ,這是因為 。14、下表是聲音在不同介質,不同溫度下的傳播速度。讀表回答下列問題:(1)通過比較 (填“序號”),可得出在相同溫度下,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2)通過比較A、B、C,可得出的結論是 ;(3)小明和小剛利用一根足夠長的充滿水的自來水管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小明將一只耳朵緊貼在水管一端,小剛在另一端敲一下,則小明會聽到 聲敲打聲。15、氣溫影響空氣密度,氣溫高,空氣密度小,則聲速大,因而聲速與氣溫有關,由此產生的聲音不一定由聲源沿直線傳播。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溫,地表附近的氣溫較上層的氣溫高,聲音在地表附近的傳播較上層快,于是在地面上的聲源發出的聲音向四周傳播時是向上拐彎的。(1)聲音在空氣中傳播時,愛走溫度 、密度 的路徑;(2)赤日炎炎,在沙漠或戈壁灘,即使相距不太遠的人也難以聽清對方的大聲叫喊,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聲音在傳播時向 (填“上”或“下”)拐彎了;(3)“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說的是:在清冷的深夜,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聲因傳播的途徑向 (填“上”或“下”)拐彎而傳到幾里外的楓橋邊;(4)1921年5月9日,莫斯科近郊發生一次大爆炸,距爆炸點70千米范圍內,清楚地聽到爆炸聲,70~160千米的范圍內聽不到,但160~300千米的范圍內又能聽到。分析原因是因為70~160范圍內靠近地面的空氣溫度 。參考答案:一、知識點梳理:知識點1、1、 固體 液體 氣體 波2、 壓縮 變疏 疏密相間 海水深度3、介質 溫度 氣體 固體 增大 340m知識點2、1、耳廓 外衛道2、耳廓 鼓膜 振動 振動 放大 耳蝸 振動 腦部 聽覺3、大腦(大腦皮層)二、例題講解:例題1、D解析:A、耳機使用時間超過一小時將對聽力有害,A不符合題意;B、若是使用對耳和聽覺造成損傷的藥物將損害聽力,B不符合題意;C、當聽到巨大聲響時,用雙手堵耳能避免壓強的突然改變,對鼓膜的影響,C不符合題意;D、經常用尖銳和不潔的器具掏耳朵對耳朵內部結構造成損害,因此不利于保護耳朵和聽力,D符合題意。例題2、B解析:A.光點的晃動是由于小平面鏡的晃動引起,而平面鏡的晃動由紙杯口的膠膜振動引起,故A錯誤;B.小明說話時,聲音通過空氣傳播,被膠膜吸收后引起小平面鏡的振動,這說明聲音能傳遞能量,故B正確;C.兩個紙杯間聲音的傳播主要是拉緊的棉線實現,故C錯誤;D.月球上沒有空氣,聲音無法從小明的口中傳遞到右邊的紙杯中,故D錯誤。故B符合題意。例題3、A解析:聽覺形成的過程是:外界的聲波經過外耳道傳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動;振動通過聽小骨傳到內耳,刺激了耳蝸內的聽覺感受器,產生神經沖動;神經沖動通過與聽覺有關的聽覺神經傳遞到大腦皮層的聽覺中樞,就形成了聽覺。 由上可知,某人失聰后,醫生檢查發現中耳的結構完好無損,那么,推測發病的部位可能是聽覺神經或聽覺中樞。例題4、能量;空氣;高低;振動幅度解析:(1)挑戰者把嘴靠近紅酒杯發聲,就能將紅酒杯震碎,這個表演說明聲音能夠傳遞能量,其中魔術師發出的聲音是通過空氣傳到紅酒杯的。(2)該表演的奧秘在于通過控制聲音的振動頻率使其與紅酒杯的頻率相同,從而達到共振震碎紅酒杯,表演中魔術師調節的是聲音的高低,并使紅酒杯的振動幅度達到最大而碎裂。例題5、(1)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釋放 (2)聚酯棉解析:(1)小球的位置越高,下落時敲擊玻璃杯發出聲音越大,實驗中為控制敲擊玻璃杯的力度,必須把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釋放;(2)吸音效果的好壞通過玻璃杯被敲擊發出的聲音的大小反應出來,聚酯棉墊在杯子底下時發出聲音最小,因此它的吸音性能最好,適合裝修隔音墻用。三、課后練習:1、C 2、A 3、D 4、D 5、B 6、A 7、B 8、B9、D 10、C 11、D12、聲帶,空氣,振動,聽覺神經13、(1)固;氣 (2)固體傳聲比空氣快(3)魚;聲音在液體中的傳播速度比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快14、(1)ADE (2)同一介質里,溫度越高,聲音的傳播速度越快 (3)315、(1)低;大(2)上(3)下(4)高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清風明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浙教版八上科學 1.2 聲與聽覺(2).pptx 2025浙教版八上科學 1.2 聲與聽覺(2)學案.doc 2025浙教版八上科學 1.2 聲與聽覺(2)教學設計(表格式).doc 聲波.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