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借助工具觀察》教案【核心概念】生命系統的構成層次12.技術、工程與社會【學習內容與要求】5.5 人體由多個系統組成①識別人的眼、耳、鼻、舌、皮膚等器官,列舉這些器官的功能與保護方法。12.1技術與工程創造了人造物,技術的核心是發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②學會使用錘子、安全剪刀、放大鏡等簡單工具,應用身邊的材料和工具,制作簡單的手工作品。【教學目標】1.科學觀念(1)通過用感官直接觀察和借助簡單工具觀察的活動,知道使用簡單工具可以觀察到事物的更多細節。(2)認識利用工具帶來的便利,理解使用合適的工具能補充感官觀察的不足。2.科學思維(1)學會通過觀察指紋、聽心跳活動比較直接使用感官觀察和借助工具觀察結果的不同。3.探究實踐(1)能利用各種觀察工具進行觀察,學會正確使用放大鏡、簡易顯微鏡和聽診器。4.態度責任(1)能在游戲的驅使下,激發對更清楚地看指紋、更清楚地聽聲音的探究興趣,主動思考探究方法。(2)能如實記錄觀察到的信息,嘗試從不同的角度認識觀察工具,樂于分享和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學重點、難點】1.重點:知道使用簡單工具可以觀察到事物的更多細節。2.難點:會正確使用放大鏡、簡易顯微鏡、聽診器等觀察工具。【教學準備】學生:課本、活動手冊、筆等。教師:放大鏡、簡易顯微鏡、聽診器、閱讀資料、PPT等。【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聚焦 【ppt:2-6】 回顧人體的感覺器官:眼睛——視覺器官,鼻子——嗅覺器官,耳朵——聽覺器官,舌頭——味覺器官,皮膚——觸覺器官。 玩猜謎底游戲:出示一些與器官有關的謎語,如: 講授:人的最高視力也只能看清楚約0.1毫米大小的微小物體。提問:當我們想觀察微小物體或物體的更多細節時,我們可以怎么做? 聚焦:人可以借助各種觀察工具增強感官的功能。 回顧復習前一節課所學的知識點。 根據謎語給出的特點,猜測人體的感覺器官。 預設:可以用放大鏡、顯微鏡等。 本節課是在前一課基礎上展開的,溫故知新有必要。 一年級學生喜歡玩游戲,猜謎語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氣氛,增強趣味性,更可以提高學生對器官的認識。 一年級學生一般都會接觸過放大鏡。探索 【ppt:7-20】 (一)觀察大拇指指紋。 1.出示可愛的指紋畫。 提問:指紋在哪里? 提問:你觀察過自己的大拇指指紋嗎?長什么樣?引出:用眼睛觀察大拇指指紋。 引出:除了用眼睛,還可以使用放大鏡、簡易顯微鏡觀察。 指導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1)眼睛、觀察物保持不動;(2)慢慢前后移動放大鏡,直到看清楚。(安全提示:不能用放大鏡對著太陽。) 指導簡易顯微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播放《簡易顯微鏡的正確使用方法》微課視頻。 引出:分別用眼睛、放大鏡、簡易顯微鏡這三種方法觀察左手大拇指,比較有什么不同? 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分析用三種方法觀察大拇指指紋的結果。 引發學生思考:比較三種方法觀察到的大拇指指紋,你有什么發現? 小結:使用簡單工具可以觀察到事物的更多細節。 【PPT:21-28】 (二) 觀察活動二 1.判斷大拇指指紋的形狀:剛剛我們觀察了自己左手大拇指的指紋,對照下面三幅圖,你的指紋像哪個圖? 2.觀察身邊物品:組織學生嘗試用放大鏡、簡易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物品,如衣物、書本。提問:你有什么新發現? 小結:借助放大鏡、顯微鏡等觀察工具,可以將物體的圖像放大,幫助我們觀察到事物的更多細節。 用耳朵、聽診器聽心跳聲。(1)簡單介紹聽診器的組成部分及使用方法。(2)出示人體心臟圖,了解心臟位置。(3)引出:分別用耳朵、聽診器聽心跳聲,比較有什么不同? 組織學生匯報、交流結果。 (5)提問:比較了耳朵、聽診器聽心跳聲的不同后,你有什么感受? 小結:使用聽診器可以放大人體內臟器官發出的聲音。 預設:手指肚有指紋。 預設:一圈一圈的;一條條的…… 學生學習簡易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學生分組活動,并做好觀察記錄。 預設:看到了紋路更清晰的指紋紋路; 大拇指指紋被放得更大了…… 學生根據自己的指紋做出正確的選擇。 如:帽子放大后看到了一條條的細長纖維;書本封面放大后看到了很多紅、藍色點和黃綠色條。 學習聽診器的使用正確方法。 學生分組活動:小組成員間互相聽心跳聲。 預設:耳朵聽到的心跳聲是微弱的咚咚聲;聽診器聽到的是咚噠聲,聲音非常清晰。 預設:聽到的聲音更清晰。 指紋畫是大部分低齡兒童有接觸過的玩具,可以激發它們的學習興趣。 一年級的學生有一些用感官觀察事物的經驗,但是用工具觀察事物的體驗比較少,尤其是用比較專業的觀察工具,所以在讓學生利用觀察工具觀察事物時,教師一定要先進行示范、指導,教會學生使用方法,再讓學生去觀察。 一年級的學生剛接觸科學不久,觀察指紋的活動對于學生來說興趣很濃,但是學生往往關注的是觀察事物的過程體驗,而對于工具使用帶來的好處和使用觀察工具對我們感官的延伸作用往往會忽略,教師一定要提醒學生及時在記錄單上畫出觀察到的樣子,及時交流自己的體驗感受。 要特別關注學生記錄通過顯微鏡看到的指紋模樣,強調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不要移動顯微鏡,如實記錄。 在學生體驗了觀察工具可以幫助人們看得更清楚之后,本 活動使學生繼續體驗工具還可以幫助人們聽得更真切。 此環節教師注意課堂環境,組織好秩序,讓孩子們靜靜地聽,否則會影響實驗效果。閱讀 【PPT:29-37】 為了更好地觀察事物,人們研制了各種觀察工具。 出示望遠鏡圖片,了解其功能:利用望遠鏡能觀察到遠處的物體。 出示顯微鏡圖片,了解其功能:借助顯微鏡能看到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物體。 出示B超診斷儀圖片,了解其功能:借助B超診斷儀可以查探身體內部。 出示夜視儀圖片,了解其功能:使用夜視儀可以在夜晚觀察物體。 提問:司機借助哪些工具觀察車輛周圍情況? 6.小結:借助望遠鏡、顯微鏡、B超診斷儀、夜視儀、后視鏡等觀察工具,延伸了我們的視覺功能,幫助我們獲取事物的更多特征信息。 7.了解更多可延伸感官功能的工具。(1)助聽器:可以將聲音放大,延伸人的聽覺功能。(2)盲杖:延伸了觸覺功能,幫助盲人更好地感知周圍環境。 (3)小結:生活中有很多不同功能的觀察工具,可以大大提升人們的觀察本領。 了解各種觀察工具。 預設:后視鏡。 了解更多的觀察工具,知道觀察工具延伸了人體的感官功 能,體會現代科技幫助人類更好、更廣泛地了解周圍事物,解 決了生活中的許多問題。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準備一些其他觀察工具,教師和學 生共同演示使用,豐富學生對各種觀察工具的體驗。教學評價 【ppt:38】 1. 教師評價以班級小組為單位進行,教師根據小組同學的課堂表現進行小組加星,例如:安靜傾聽、積極發言、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等。 自我評價:學習新課后,學生從“我會聽、我會做、我會說”幾個維度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具體可以根據學生情況進行調整,主要以鼓勵為主,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 科學課堂學習習慣。【板書】5.借助工具觀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