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4張PPT)部編版(2024)七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課件10.1認識民法典第10課 走近民法典責任意識: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使他們能夠積極 履行法律義務。政治認同: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認同感和歸屬感健全人格:通過法治教育,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和發展。法治觀念:幫助學生樹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識,學會運用法 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教學重點:民法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教學難點:民法典實施的意義。核心素養目標民法典的地位、調整范圍(內容) ?1實施民法典的意義?2民法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34民法典規定的基本原則?目錄CONTENTS1.民法典是什么時候正式實施的?2.民法典是我國首部__________ 的法律,號稱________________.3.民法典共幾編幾條?涉及哪些內容?2021年1月1日以法典命名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7編1260條民法典涉及經濟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不可分。環節1-認識民法典環節1-認識民法典7編1260條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附則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1)地位結合以上知識分析,民法典的地位是什么?議一議:1.結合以上材料和自己生活經驗,說說民法典是一部什么樣的法律。我還是胎兒時,雖然沒有出生,但是可以繼承遺產。父母對未成年的我負有撫養、教育和保護的義務。姐姐25歲了,她和心儀的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P83生活觀察:爸爸救助暈倒叔叔,壓斷肋骨,叔叔知情后,不需爸爸賠償并向爸爸致謝。我家買了新房,爸爸媽媽與開發商簽訂了購房合同。爺爺70歲了,他立了遺囑。民法典是一部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財產關系人身關系人身關系人身關系財產關系財產關系(2)民法典調整的范圍/內容民法典是一部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平等主體法律地位平等,沒有領導和服從、管理與被管理等的關系,任何一方都不得把自己意志強加給另一方。民法調整的內容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又稱之為民事法律關系)被騷擾得到維權虛擬充值被追回不得違反合同規定婚前不得隱瞞重大疾病高空拋物要問責從搖籃到終老,說說被《民法典》守護的一生 :哪些權利?什么作用?財產安全人格尊嚴交易便利人生幸福生命健康環節1-認識民法典【筆記】1.民法典的地位、調整范圍(內容) P83-84(2)調整范圍P84(內容):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每個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它的規范和保護。民法典是一部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體現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各方面權利平等保護的法律。環節1-認識民法典(1)地位:P83(藍字)思考:實施民法典的意義是什么?環節2-分析民法典點撥:實施民法典,能夠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大學生小吳通過線上貸款平臺以周息30%的高額利息借款5000元買手機,因無法按期歸還,利息不斷增加,6個月后,小吳的“貸款”總金額滾雪球般增長至17萬元。家人朋友收到恐嚇短信,家門口被潑油漆。最終小吳將該線上平臺訴至法院,請求按本金和正常市場利息償還。法院根據《民法典》第680條規定,因禁止高利放貸,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判決認定超出法律規定利率的利息約定無效,無需支付超出部分利息。使用威脅、恐嚇方式強迫還款,涉嫌敲詐勒索罪。最終法院以詐騙罪、敲詐勒索罪對該公司人員判處一年至八年不等有期徒刑。營造穩定公平的法治化營商環境判一判:分析實施民法典對社會有什么意義?【筆記】2.實施民法典的意義?P84①②①實施民法典,能夠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個人)②有利于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法治化營商環境,促進社會更加和諧。(社會)環節2-分析民法典1.請結合所學,回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第一章 基本規定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環節3-解讀民法典探究與分享民法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聯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節選)第七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第九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第一百八十四條 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第一百八十五條 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第一千零四十三條 家庭應當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重視家庭文明建設。 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互相關愛;家庭成員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誠信文明公正、友善愛國和諧上述規定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什么內在聯系?民法典注重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連一連│傳統美德VS法律條文。見義勇為拾得遺失物應返還權利人。成年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責任。拾金不昧孝老愛親誠信為本法律條文傳統美德彰顯中華傳統美德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體現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治國理念。3.民法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治國理念)?P84環節3-解讀民法典①民法典注重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②彰顯中華傳統美德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體現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治國理念。歸還遺失物風波:方某遺失了裝有重要文件的公文包。他隨即通過媒體懸賞一千元尋找。當撿到公文包的趙某找到方某歸還公文包時,方某卻拒絕支付懸賞費用。因溝通未果,趙某遂將方某訴至人民法院。如果你是法官,你會如何判?為什么?(小組討論)支付懸賞金不支付懸賞金法院根據《民法典》第317條規定, 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支付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費用。權利人懸賞尋找遺失物的,領取遺失物時應當按照承諾履行義務。判決方某向趙某支付一千元酬金。誠信原則環節4-踐行民法典討論:以下內容分別描述的是民法典的什么原則?《民法典》第5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自愿原則《民法典》第6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公平原則《民法典》第9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綠色原則環節4-踐行民法典《民法典》第4條: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民法典》第7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民法典》第8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平等原則誠信原則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則4.民法典規定的基本原則?P85民法典規定了人們從事活動的基本原則。民法典確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誠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綠色等基本原則。公序良俗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如:不得危害和擾亂國家社會公共秩序,危害家庭關系,為了謀取暴利損害他人權益,違背倫理等環節4-踐行民法典活學活用:判斷以下生活情景違背了民法典哪一基本原則?案例 判斷李某在某金店試戴一款首飾后,商家強行要求其購買網購遭遇虛假宣傳,買家秀和買家秀嚴重不符乙企業將生產后的污水偷偷排入河流中劉雪承包土地時,村民說一個女人憑什么承包土地車輛違停被貼罰單,車主卻發現鄰車同情況豪車未被處罰。初中生小明看到老人上車后,不僅不讓座,還故意將頭扭向一邊假裝沒看見違反自愿原則違反誠信原則違背綠色原則違背平等原則違背公平原則違反公序良俗課堂小結課堂總結1.民法典的地位?民法典的調整范圍(內容)?2.實施民法典的意義?3.民法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4.民法典規定的基本原則?隨堂小練1.“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民法典的這一規定( )①引領了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風尚②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③有助于將全部中華傳統美德都上升為法律④體現出維護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與材料無關說法太絕對,錯誤2.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對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等作出明確詳實的規定,并規定侵權責任,被譽為“新時代人民權利的宣言書”。這說明民法典( )①涉及經濟社會生活方方面面②是保護未成年人的專門法律③只規定我們應該履行的義務④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更好的法律保障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錯誤,保護未成年人的專門法律是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錯誤,規定了人們的權利和義務。3.現實生活中因救人反被告的事件時有發生,“扶不扶”“救不救”一度困擾公眾。民法典明確了侵權人和受益人的各自責任,同時也明確了見義勇為者依法不承擔民事責任,這有助于解決“英雄流血又流淚”的問題。上述材料表明民法典( )A.彰顯社會公德,符合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要求B.喚起社會良知,鼓勵人們無條件地予以救助C.更好地保護了侵權人的合法權益D.進一步弘揚了團結友善的中華傳統美德A錯誤,更好地保護了救助人的合法權益。材料未體現團結友善。無條件予以救助說法絕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