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嘉興市平湖市2023-2024學年六年級上冊期末考試科學試卷1.(2024六上·平湖期末)用放大鏡A和放大鏡B觀察課本上的同幾個字,調節到最大而清晰的圖片時,A鏡片內有3個字,B鏡片內有2個字,凸度更大的放大鏡是 。如圖,當把這兩個放大鏡組合起來,就成了一個 。2.(2024六上·平湖期末)當嘉興剛剛迎來黎明的時候,烏魯木齊的人們處在黑夜,兩個地方日出時間的不同是由于 (選填“地球自轉”或“地球公轉”),嘉興一年中正午日影長度從春分到夏至的變化規律是 。(選填“由長變短”或“由短變長”)3.(2024六上·平湖期末)垃圾分類已成為人們的生活常態。小明對如圖的腳踏式垃圾桶的結構進行了分析,他發現腳踏式垃圾桶內部是一個 (填簡單機械類型),圖中E點相當于 ,圖中F點相當于 。4.(2024六上·平湖期末)能量是可以相互轉換的,丹麥科學奧斯特發現電流能產生 ,而燃油車是將 能轉換成機械能,電車是將 能轉換成機械能。5.(2024六上·平湖期末)如圖甲、乙、丙所示,三個裝水的玻璃容器中各有一個小球。從容器側面觀察,三個小球大小相同。如果將小球從水中取出比較,結果是( )。A.甲容器里的小球最大B.乙容器里的小球最大C.丙容器里的小球最大D.甲、乙、丙容器里的小球一樣大6.(2024六上·平湖期末)如圖所示的顯微鏡操作步驟是( )。A.上片 B.調節 C.對光 D.安放7.(2024六上·平湖期末)在顯微鏡下觀察洋蔥表皮,要把洋蔥表皮制成玻片標本,下列操作先后順序( )。①蓋蓋玻片 ②劃井字 ③滴清水 ④滴碘酒A.③②④① B.②④①③ C.③②①④ D.②④③①8.(2024六上·平湖期末)如圖是植物葉片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圖像,箭頭所指的是( )。A.葉綠體 B.洋蔥表皮細胞C.細胞核 D.氣孔9.(2024六上·平湖期末)小明研究地球的運動,下面是他記錄的三種假設,不能出現晝夜交替現象的是( )。A.圖1 B.圖2 C.圖3 D.都不能出現10.(2024六上·平湖期末)在觀測工具不發達的古代,科學家們提出了“地心說”“日心說”這樣的觀點,他們觀點提出的依據是( )。A.自然現象 B.個人喜好 C.童話故事 D.古代傳說11.(2024六上·平湖期末)下列現象與地球公轉無關的是( )。A.春分秋分晝夜等長 B.日出時間夏季比冬季早C.蝙蝠在夜晚覓食 D.動物的冬眠與夏眠12.(2024六上·平湖期末)如圖中這幾個城市,先迎來黎明的是( )。A.上海 B.北京 C.重慶 D.拉薩13.(2024六上·平湖期末)下面不屬于晝夜交替現象對生物的影響的是( )。A.貓頭鷹晝伏夜出 B.北極狐換毛C.曇花在晚上開花 D.公雞打鳴14.(2024六上·平湖期末)把“2、0、0、8”四個數字雕刻在木板上,形成字模,下列表述最不科學的是( )。A.雕刻在同一塊木板上,只有一種組合B.雕刻在4塊不同木板上,有多種組合C.雕刻在同一塊木板上,可以重復多次印刷D.雕刻在4塊不同木板上,只可以印刷一次15.(2024六上·平湖期末)小明在放學路上看到許多志愿者用右圖工具撿垃圾,此工具屬于( )。A.杠桿 B.剪刀 C.輪軸 D.斜面16.(2024六上·平湖期末)下列剪刀最適合用來剪鐵絲的是( )。A. B.C. D.17.(2024六上·平湖期末)手機是信息傳播的工具,下列關于4G和5G手機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4G手機比5G手機要早出現B.4G手機比5G手機傳送文件更快C.4G手機只能打電話,不能看視頻D.5G手機比4G手機的重力更大18.(2024六上·平湖期末)觀察如圖實驗現象,不能得出的結論是( )。A.通電導線有磁性B.電流越大產生的磁性越強C.小磁針轉動方向與導線中的電流方向有關D.電流能產生磁性19.(2024六上·平湖期末)小明制作了甲乙丙三個電磁鐵,此時他想要研究的問題是( )。A.電磁鐵磁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B.電磁鐵磁力大小與鐵釘長短有關嗎?C.電磁鐵磁力大小與線圈圈數有關嗎?D.電磁鐵磁力大小與線圈纏繞方向有關嗎?20.(2024六上·平湖期末)小明做了一個電磁鐵,他先改變電磁鐵線圈的纏繞方向,再改變電池的正負極連接方向,其他條件不變,此時電磁鐵( )。A.南北極不變,磁力大小不變 B.南北極不變,磁力大小改變C.南北極改變,磁力大小不變 D.南北極改變,磁力大小改變21.(2024六上·平湖期末)在購買食品時,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食品的包裝袋(盒)內還會裝入如圖這樣的一小包物品,關于它的作用猜測最合理的是( )。A.吸收氧氣,防止食物變質 B.殺死細菌,防止食品腐敗C.保持濕潤,保證食品新鮮 D.吸收水分,防止食品發霉22.(2024六上·平湖期末)微塑料的直徑小于5毫米,它可能是人類健康的隱形殺手。《環境科學技術》雜志發表相關研究,發現經常喝瓶裝水、吃外賣食品的人,其糞便中微塑料更多,《環境國際》刊文證實首次在人類血液中發現微塑料。以下觀點,你支持的是( )。A.我們應該堅決抵制瓶裝水與外賣食品B.微塑料就是通過瓶裝水、外賣食品進入人體血液的C.雜志上刊發的信息都是正確的,我們應完全相信D.微塑料是能夠進入人體血液,隨著血液一起流動的23.(2024六上·平湖期末)如圖是一架顯微鏡,請寫出相應部位名稱。①是 ②是 ③是 ④是 24.(2024六上·平湖期末)用顯微鏡觀察時,發現標本的圖像下圖所示的位置,要把它移到視野的中間,他應該移動載玻片的方向是( )。A.右下方 B.左上方 C.右上方 D.左下方25.(2024六上·平湖期末)下面有A、B、C、D四組鏡頭組合,放大倍數最大的是( )。 A B C D目鏡 10× 12.5× 10× 5×物鏡 40× 40× 10× 10×A.A B.B C.C D.D26.(2024六上·平湖期末)如圖是小明用相同倍數的顯微鏡觀察到的1號細胞和2號細胞,請你說出這兩種細胞的不同之處(至少兩點) 27.(2024六上·平湖期末)小明用顯微鏡觀察草履蟲時,發現剛觀察到的草履蟲運動很快,馬上就消失了,要想更好的觀察,可以( )。A.滴一滴碘酒進行染色 B.在載玻片上放少量脫脂棉纖維C.用吸水紙把水分吸干 D.更換更大倍數的顯微鏡觀察28.(2024六上·平湖期末)工具與技術。如圖有4種不同的工具,按要求回答問題。(1)運用工具①卷筆刀削鉛筆,此時是輪軸,卷筆刀上的A是 ,B是 。(2)使用工具②斧子劈柴時,運用了簡單機械中的 。這樣的簡單機械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你可以在些工具上見到它的應用,如 、 等;還能在許多交通道路、房屋建筑中找到,如 、等 。(3)工具③獨輪車運用了簡單機械中的( ),方便工作,提高效率。A.斜面和輪軸 B.輪軸和杠桿 C.杠桿 D.輪軸(4)在運用工具④剪刀剪同樣的紙時發現( )A.方法一更省力 B.方法二更省力C.兩種方法一樣省力 D.無法判斷(5)下表是在研究斜面的作用時,一位同學的實驗記錄表。斜面的作用實驗記錄表提升不同的物體① ② ③ ④直接提升物體的力(N) 0.4 0.8 1.0 1.5沿斜面提升物體的力(N) 0.3 0.5 0.6 0.9從表中數據可知,該實驗是在測量不同 的物體在同斜面上的用力大小。(6)分析表中數據,我們能得出的結論是 。(7)為了更加省力,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A.斜面表面變粗糙 B.增大坡度C.減小坡度 D.縮短斜面長度29.(2024六上·平湖期末)北京時間2023年9月21日15時45分,“天宮課堂”第四課正式開講。3位航天員面向我們進行太空授課。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天宮是中國發射的載人空間站B.天宮課堂第四課和第三課的授課老師是同一個人C.三位航天員在天宮中將生活三年D.小水球在空間站實驗艙中也會迅速掉落30.(2024六上·平湖期末)航天員透過窗戶觀察,以下現象觀察不到的是( )。A.日出 B.日落C.地球上有晝夜 D.地球上有地軸31.(2024六上·平湖期末)一位宇航員將他看到的地球做成如圖模型,這是( )。A.地球結構模型 B.海陸分布模型C.地球自轉模型 D.人口分布模型32.(2024六上·平湖期末)托勒密的“地心說”和哥白尼的“日心說”,他倆都認為( )。A.地球時刻在運動 B.地球是宇宙的中心C.地球是一個球體 D.太陽是宇宙的中心33.(2024六上·平湖期末)為了探究影長的四季變化,住在嘉興的小明制作了如圖的儀器,并堅持了一年的觀察實驗,以下是他記錄的數據。數據編號①②③④⑤⑥測量節氣春分春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測量時間10:0012:0014:0012:0012:0012:00影長/厘米14cm△13.8cm7.6cm12.8cm16cm(1)上圖小明用來測量日影長度的儀器叫簡易 ,箭頭所指的方向是 。(2)表格中“△”處的影長沒有記錄,此時影子的長度最接近( )。A.16cm B.14cm C.13cm D.8cm(3)小明在分析一年正午影長與四季變化的關系時,應選擇的數據是( )。A.③④⑤⑥ B.②④⑤⑥ C.①④⑤⑥ D.①②③34.(2024六上·平湖期末)如圖是小明的地球公轉模型設計圖,小明讓地球儀公轉一周只用了10分鐘。事實上,地球公轉一周大約為( )。A.1小時 B.24小時 C.30天 D.365天35.(2024六上·平湖期末)能量。在科學課上我們進行了小電動機轉動的研究,如下圖所示:(1)做圖1實驗時,我們發現通電后轉子 轉動(選填“會”、“不會”),此時用一根輕小的大頭針靠近轉子,大頭針 被吸引(選填“能”、“不能”)。這時的轉子就相當于一個 。(2)如圖2所示,用一塊磁鐵靠近轉子并輕輕地撥動,轉子就轉動起來了,如果要讓轉動速度更塊,以下方法不可行的是( )。A.磁鐵靠近轉子一些 B.加大電路中的電流C.調換磁鐵的南北極 D.用磁力更大的磁鐵(3)如上圖3,當兩塊磁鐵靠近通電的轉子時,我們在嘗試中會發現( )。A.磁鐵的同極相對時,轉子能轉動B.磁鐵的異極相對時,轉子能轉動C.磁鐵只要靠近,轉子就會轉動D.兩塊磁鐵靠近,轉子都不會轉動(4)同學們也想自己嘗試發電,他們取來如圖這個裝置,將繩子纏繞在齒輪上,并用一只手拉拽繩子另一頭,用手拉拽繩子的目的是( )。A.帶動電刷轉動 B.帶動轉子轉動C.帶動外殼轉動 D.以上說法都不正確(5)用導線將這個裝置與一個小燈泡連接起來,拉動繩子后小燈泡不亮,最可能原因是( )。A.小電動機沒有產生電流 B.小電動機產生電流太大C.小電動機轉動速度太慢 D.以上說法都不正確36.(2024六上·平湖期末)我們知道在哪些地方用到了電動機? 、 。如圖中的小車內也有小電動機,這種小車運動起來的能量來自 。37.(2024六上·平湖期末)通過《能量》單元的學習,對能量有了哪些新的認識,試著說一說(至少兩點)。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顯微鏡【知識點】簡易顯微鏡【解析】【分析】放大鏡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高,視野范圍越小。A 鏡片內能看到 3 個字,B鏡片內僅能看到 2 個字,說明 B 的視野更小、放大倍數更大,故凸度更大。將兩個放大鏡(凸透鏡)組合,若物鏡和目鏡按一定距離放置,可使物體經兩次放大成像,原理與顯微鏡類似,能觀察到更細微的結構,因此組合后相當于簡易顯微鏡。2.【答案】地球自轉;由長變短【知識點】地球自轉;影長的四季變化【解析】【分析】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導致不同經度的地區產生晝夜交替和時間差異。嘉興位于烏魯木齊東側,先迎來黎明,兩地日出時間不同是地球自轉的結果。春分到夏至,太陽直射點從赤道北移至北回歸線,嘉興(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逐漸增大,物體影子隨太陽高度升高而變短,故日影長度由長變短。3.【答案】杠桿;支點;用力點【知識點】杠桿【解析】【分析】杠桿是一種簡單機械,由支點、動力臂和阻力臂組成。其原理是通過力臂長度差異實現力的放大或縮小,遵循 “動力 × 動力臂 = 阻力 × 阻力臂”。腳踏式垃圾桶通過腳踏板帶動連桿運動,利用杠桿原理實現開蓋。杠桿是能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其結構符合杠桿的定義。圖中 E 點是杠桿繞其轉動的固定點,在腳踏式垃圾桶中,連桿繞 E 點轉動,因此 E 點相當于杠桿的支點。F 點是腳用力的地方,是用力點。4.【答案】磁性;化學;電【知識點】各種形式的能量【解析】【分析】丹麥科學家奧斯特發現電流能產生磁場,揭示了電與磁的聯系。燃油車通過燃燒燃油,將化學能先轉化為熱能,再通過發動機轉化為機械能;電車則依靠電池,把電能經電動機直接轉換為機械能。這體現了能量轉換的多樣性 —— 從電生磁的電磁轉換,到化學能、電能向機械能的轉化,均遵循能量守恒定律,是現代動力系統的核心原理。5.【答案】B【知識點】放大鏡【解析】【分析】水和玻璃容器組成凸透鏡,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甲、乙、丙中,乙容器凸度最小,是平的,不具備放大功能;當觀察到的像大小相同時,放大倍數越小,實際物體越大。因此乙容器中的小球實際最大,選B。6.【答案】C【知識點】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顯微鏡操作步驟一般為安放、對光、上片、調節。圖中所示步驟是對光。此步驟需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轉動遮光器選合適光圈,左眼注視目鏡,轉動反光鏡,直到視野出現明亮圓形光斑,這是后續觀察的基礎,能保證光線充足。7.【答案】C【知識點】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制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的正確順序為:先在載玻片中央滴③清水,維持細胞形態;再用刀片在洋蔥內表皮②劃井字(分割成小方塊以便撕取);接著撕取表皮放入水滴,①蓋蓋玻片(避免氣泡);最后從蓋玻片一側④滴碘酒染色,對側用吸水紙吸引,使染色均勻。故順序為③②①④。8.【答案】D【知識點】生物細胞【解析】【分析】圖中箭頭所指結構為成對保衛細胞圍成的孔隙,是植物葉片的 “氣孔”。氣孔是氣體交換和水分蒸騰的通道,保衛細胞可通過膨脹或收縮調節氣孔開閉。葉綠體為綠色橢球形顆粒,洋蔥表皮細胞呈規則矩形,細胞核為細胞內圓形致密結構,均與圖中形態不符。9.【答案】A【知識點】地球自轉;晝夜交替【解析】【分析】晝夜交替由地球自轉或地球繞太陽公轉且自身不轉導致。太陽不動,地球自轉,A中由于地球自轉中心(地軸)指向太陽,地球自轉,太陽只照射到一半球面,另一半球球面照射不到太陽,所以不能形成晝夜交替。選項A正確。B和C都能夠形成晝夜交替。10.【答案】A【知識點】人類認識地球運動的歷史【解析】【分析】古代科學家提出 “地心說”“日心說” 的依據是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如地心說基于日月星辰繞地球運轉的視覺現象,日心說則通過行星運行軌跡、金星相位等現象推導。這些理論均源于對天體運動的客觀觀測,而非個人喜好、童話故事或古代傳說。11.【答案】C【知識點】晝夜和四季變化對生物的影響【解析】【分析】地球公轉導致四季更替、晝夜長短變化,A(春分秋分晝夜等長)和 B(夏冬日出時間差異)均由公轉引起;D 中動物冬眠與夏眠是對公轉導致的季節溫差的適應。而 C 中蝙蝠夜間覓食是因生物節律(晝伏夜出習性),與地球公轉無關,而是由其生理特性和生態位決定。12.【答案】A【知識點】日出時間【解析】【分析】地球自西向東自轉,東邊城市比西邊先迎來黎明。四個城市中,上海(約 121°E)經度最東,北京(約 116°E)、重慶(約 106°E)、拉薩(約 91°E)依次偏西。因此上海最先被晨線掃過,最早迎來黎明。13.【答案】B【知識點】晝夜和四季變化對生物的影響【解析】【分析】晝夜交替影響生物的節律行為,如 A(貓頭鷹夜間活動)、C(曇花夜間開放)、D(公雞黎明打鳴)均由晝夜光照變化引發。而 B 中北極狐換毛主要受季節溫度變化影響,由地球公轉導致的四季更替引起,與晝夜交替無直接關聯,屬于長期氣候適應而非晝夜節律反應。14.【答案】D【知識點】印刷術【解析】【分析】把“2、0、0、8”四個數字雕刻在木板上,形成字模,雕刻在4塊不同木板上,有多種組合,可以印刷多次。如2800,2080,0802等等。所以D選項錯誤。15.【答案】A【知識點】杠桿【解析】【分析】該工具通過手握兩端施力,中間支點轉動來夾取物體,符合杠桿 “一根硬棒繞支點轉動” 的定義。其動力臂和阻力臂的設置形成杠桿原理,而非剪刀(雖形似但本質為杠桿類工具)、輪軸(需繞軸心轉動)或斜面(利用傾斜面省力)。杠桿原理在此工具中通過力的傳遞實現垃圾拾取。16.【答案】B【知識點】剪刀【解析】【分析】剪鐵絲需省力杠桿,即動力臂長于阻力臂。B 選項剪刀手柄(動力臂)明顯長于刀刃(阻力臂),符合省力設計。B正確。A剪刀常用來剪紙等;C剪刀常用來修剪眉毛等;D剪刀常用來修剪頭發。17.【答案】A【知識點】信息的交流傳播【解析】【分析】4G 技術于 2010 年前后商用,5G 則在 2019 年左右落地,A 正確。5G 的傳輸速率遠超 4G,B 錯誤;4G 支持視頻播放,C 錯誤;手機重力由質量和重力加速度決定,與網絡制式無關,D 錯誤。選項中僅 A 符合技術發展時序,其余均存在原理性錯誤。18.【答案】B【知識點】電磁鐵的磁性【解析】【分析】該實驗為奧斯特實驗,通電導線使小磁針偏轉,可得出 A(通電導線有磁性)、D(電流能產生磁性)。改變電流方向,小磁針轉動方向改變,可證明 C。但實驗未涉及電流大小的變量控制,無法驗證磁性強弱與電流大小的關系,故 B 結論無法得出。19.【答案】C【知識點】電磁鐵的磁性【解析】【分析】觀察甲乙丙三個電磁鐵,鐵釘長度相同(排除 B),線圈纏繞方向一致(排除 D),唯一變量是線圈圈數不同。實驗通過改變線圈圈數來觀察磁力變化,因此研究的是線圈圈數對磁力大小的影響,A 表述過于寬泛,C 為最準確選項。20.【答案】A【知識點】電磁鐵的磁性【解析】【分析】電磁鐵的南北極由電流方向決定,線圈纏繞方向和電池正負極均改變時,相當于電流方向兩次反轉,最終南北極不變。磁力大小與電流大小、線圈圈數等有關,而此次實驗未改變這些變量,故磁力大小不變。因此 A 正確。21.【答案】D【知識點】食物的保存【解析】【分析】圖中物品為食品干燥劑(如生石灰、硅膠等),其核心功能是吸附環境中的水分,通過降低食品周圍濕度抑制霉菌生長,防止食品發霉。干燥劑不具備吸收氧氣、殺菌或保濕作用,A、B、C 均與干燥劑原理不符,故D為最合理猜測。22.【答案】D【知識點】塑料【解析】【分析】研究證實人類血液中發現微塑料,可支持 D。A “堅決抵制” 過于絕對,瓶裝水和外賣并非唯一微塑料來源;B “就是通過” 表述絕對,微塑料可能還有其他進入途徑;C “都是正確的” 錯誤,雜志信息需科學驗證,不能完全盲從。故 D 符合研究結論,表述更嚴謹。23.【答案】目鏡;調節旋鈕;物鏡;反光鏡【知識點】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 顯微鏡是由一個透鏡或幾個透鏡的組合構成的一種光學儀器,是人類進入原子時代的標志,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體成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儀器。 目鏡位于顯微鏡頂部,用于觀察物像;物鏡安裝在轉換器上,負責放大標本;載物臺是放置玻片標本的平臺;反光鏡在底部,可反射光線至鏡筒。這些部件共同作用,使顯微鏡能完成對微小物體的觀察。24.【答案】C【知識點】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顯微鏡成倒立的像,視野中物像的移動方向與載玻片的移動方向相反。圖中物像位于視野右上方,要移到中央,需要將鏡片向右上方移動。25.【答案】B【知識點】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顯微鏡放大倍數由目鏡和物鏡放大倍數共同決定,計算公式為目鏡倍數 × 物鏡倍數。例如,目鏡 10× 與物鏡 40× 組合,總放大倍數為 400 倍。放大倍數影響視野大小與清晰度:倍數越高,視野越小、物像越大,但亮度降低、細節更清晰,反之亦然。操作時需先低倍鏡找到目標,再換高倍鏡精細觀察。計算各選項:A:10×40=400 倍;B:12.5×40=500 倍;C:10×10=100 倍;D:5×10=50 倍。B 組乘積最大,故放大倍數最大。26.【答案】形狀不同;大小不同【知識點】生物細胞【解析】【分析】1 號細胞為動物細胞,2 號洋蔥表皮細胞為植物細胞,二者不同之處如下:細胞壁:1 號細胞無細胞壁,2 號細胞有明顯細胞壁,起支持和保護作用。液泡:1 號細胞無大液泡,2 號細胞有中央大液泡,儲存細胞液。27.【答案】B【知識點】觀察身邊微小的物體;水中的微小生物【解析】【分析】草履蟲運動迅速,直接觀察易消失。脫脂棉纖維能形成物理屏障,限制其運動范圍,便于觀察。A 選項碘酒染色會殺死草履蟲;C 選項吸干水分會使其死亡;D 選項換高倍鏡視野變暗,且草履蟲運動問題未解決。故 B 為最佳方案。28.【答案】(1)輪;軸(2)斜面;刀;斧頭;盤山公路;高速公路的排水設計(3)B(4)A(5)重力(6)沿斜面提升物體能省力(7)C【知識點】斜面;杠桿;輪軸【解析】【分析】(1)輪軸由輪和軸組成,共同繞同一軸線轉動。卷筆刀上的 A 部分(手柄)是輪,通過轉動它帶動內部的 B 部分(刀架軸心)—— 即軸,從而實現削鉛筆的功能。輪半徑大于軸半徑,可省力,這是輪軸的典型應用。(2)斧子劈柴利用了斜面原理,通過將力分解為垂直于斜面的分力來省力。生活中菜刀、剪刀的刀刃均為斜面應用;交通與建筑中,盤山公路通過延長路徑降低坡度,樓梯的臺階設計也符合斜面原理,均為典型實例。(3)獨輪車的車輪部分是輪軸,車軸為軸,車輪為輪,可減少摩擦并省力;車身整體構成杠桿,手推車時,把手是動力作用點,車輪軸心是支點,貨物重力為阻力,符合杠桿原理。因此獨輪車同時運用了輪軸和杠桿兩種簡單機械。(4)④剪刀剪同樣的紙時,阻力點越靠近支點,越省力,故方法一更省力。(5)實驗中直接提升物體的力和沿斜面提升的力均隨組別變化而遞增,且每組數據對應不同物體。由于 “直接提升物體的力” 本質上等于物體重力,重力與質量(重量)正相關,故可推斷該實驗是在測量不同重量的物體在同一斜面上的用力大小,以探究斜面省力效果與物體重量的關系。(6)分析數據發現,在斜面上拉動重物所需的力比直接提升重物所需的力小,可以得出結論:沿斜面提升物體能省力。(7)斜面的省力程度與坡度相關,坡度越小(即斜面越平緩),省力效果越明顯。A 選項斜面變粗糙會增大摩擦力,更費力;B 選項增大坡度會減小省力效果;D 選項縮短斜面長度會使坡度相對變大(若高度不變),反而更費力。故 C 正確。(1)卷筆刀應用的是輪軸,字母A的位置是輪,字母B的位置是軸,卷筆刀上輪帶動軸運動時削鉛筆更省力。(2)像搭在汽車車廂上的木板那樣的簡單機械叫做斜面。斜面能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用斧頭劈木柴是運用了斜面的原理,斧子刃由薄到厚是斜面的應用,可以省力。刀、斧頭、盤山公路、高速公路的排水設計都是應用了斜面原理。(3)③是獨輪車,獨輪車的車輪利用的是簡單機械中輪軸的技術,車身應用的杠桿原理,它的使用大大方便了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4)④剪刀剪同樣的紙時,阻力點越靠近支點,越省力,故方法一更省力。(5)觀察實驗記錄表,在研究斜面的作用時是通過直接提升不同重力的物體和沿斜面提升物體用力的大小進行對比。(6)分析數據發現,在斜面上拉動重物所需的力比直接提升重物所需的力小,可以得出結論:沿斜面提升物體能省力。(7)A.斜面表面變粗糙,方法不可行,表面越粗糙越費力。B.增大坡度,方法不可行,斜面能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隨著斜面坡度的增加,所需拉力越來越大。C.減小坡度,方法可行。D.縮短斜面長度,方法不可行,縮短斜面長度,坡度也會增加,所需拉力會越來越大。29.【答案】A【知識點】探索宇宙【解析】【分析】“天宮” 是中國自主建造的載人空間站,A 正確。“天宮課堂” 每課授課航天員可能不同,B 錯誤;航天員駐留空間站通常為 3-6 個月,非三年,C 錯誤;空間站處于微重力環境,小水球不會迅速掉落,D 錯誤。30.【答案】D【知識點】認識地球的形狀;地球儀【解析】【分析】地軸是地球自轉的假想軸,并非實際存在的物理結構,無法通過肉眼觀察到,D 正確。空間站繞地球運行時,航天員可觀察到地球的晝夜變化及日出日落現象,A、B、C 均可觀察到。31.【答案】B【知識點】制作地球模型【解析】【分析】地球結構模型需呈現地殼、地幔、地核等內部構造;地球自轉模型側重展示自轉軸及轉動方向;人口分布模型會標注人口密度等數據。圖中若主要呈現海洋與陸地的分布格局(如藍色代表海洋、綠色或棕色代表陸地),則屬于海陸分布模型,這是直觀反映地球表面海陸占比的常見模型。32.【答案】C【知識點】人類認識地球運動的歷史【解析】【分析】托勒密 “地心說” 認為地球是宇宙中心且靜止不動,哥白尼 “日心說” 主張太陽為宇宙中心、地球繞太陽運動。二者唯一共識是地球為球體:古希臘時期已有地球球形認知,托勒密與哥白尼均接受這一前提。A 為日心說觀點,B 為地心說觀點,D 為日心說觀點,均非共識。33.【答案】(1)圭表;北方(2)C(3)B【知識點】計時工具;影長的四季變化【解析】【分析】(1)觀察可知,圖中測量時間的為圭表,北半球中緯度地區,春分、夏至等節氣時,正午太陽位于南方,晷針影子指向北方,因此箭頭所指方向為 “北方”。(2)同一節氣(春分)的不同測量時間中,10:00 影長 14cm,14:00 影長 13.8cm。正午 12:00 太陽高度角最大,影長應短于早晚。春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影長介于夏至(7.6cm)和秋分(12.8cm)之間,且 12:00 影長應比 14:00 更短,故最接近 13cm,排除 A、B、D。(3)分析正午影長與四季變化關系,需選取不同節氣的正午測量數據。②(春分 12:00)、④(夏至 12:00)、⑤(秋分 12:00)、⑥(冬至 12:00)均為正午時刻,能直接反映四季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與影長關系。①③為春分非正午數據,與四季關聯度低,排除 A、C、D。(1)圭表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天文儀器之一,是用來判定季節的。圭表分為“圭” 和“表”兩部分,圭是有刻度的平面,置于南北方向;表是立在圭上面的一根柱子,垂立于圭的南端,用來度量正午的日影長度。上圖小明用來測量日影長度的儀器叫簡易圭表,箭頭所指的方向是北方。(2)一天中,一天中太陽位置變化的規律是從東到西;影子的位置變化規律是從西向東,影子的長短變化是長一短一 長。春分這一天10點的影長是14厘米,14點的影長是13.8厘米,推理12點的影長應該比它們短,此時影子的長度最接近13厘米。(3)小明在分析一年正午影長與四季變化的關系時,應采用同一時間的影長,所以應選擇的數據是②④⑤⑥。34.【答案】D【知識點】地球的公轉【解析】【分析】地球公轉指繞太陽的運動,其實際周期約為 365 天(1 恒星年),這是形成四季更替的主要原因。A 選項 1 小時與 B 選項 24 小時(地球自轉周期)、C 選項 30 天(約為月相周期)均與公轉無關。模型中縮短時間是為演示方便,不改變實際公轉時長。35.【答案】(1)不會;能;電磁鐵(2)C(3)B(4)B(5)C【知識點】電動機【解析】【分析】(1)圖 1 中轉子線圈通電后,電流產生磁場,由于周圍不存在磁鐵,轉子不能轉動。通電線圈周圍存在磁場,能吸引大頭針,此時轉子相當于電磁鐵 —— 通電線圈產生磁性,斷電后磁性消失,符合電磁鐵特性。(2)轉子轉動速度與磁場強度、電流大小相關。A(磁鐵靠近)和 D(換強磁鐵)能增強磁場,B(加大電流)可增大電磁力,均能加快轉速。C 選項調換磁鐵南北極僅改變磁場方向,不影響磁場強度和電磁力大小,故無法提升轉動速度。(3)當兩塊磁鐵靠近通電轉子時,轉子轉動需依賴磁場對電流的安培力。異極相對時,磁鐵形成的磁場梯度強,與通電轉子磁場相互作用易產生轉動力矩,促使轉子轉動;而同極相對時磁場方向相同,轉動條件更苛刻;若磁場與轉子電流方向平行,安培力為零,轉子不轉。故正確答案為 B。(4)將繩子緊緊纏繞在裝置的齒輪上,并用一只手快速拽繩子的另一頭,手拉拽繩子的目的是:帶動轉子轉動,使線圈中產生電流,B正確,ACD錯誤。故選B。(5)拉動繩子帶動小電動機轉動,本質是電磁感應發電。若小燈泡不亮,可能因發電功率不足。選項中,A 錯誤,只要轉動就可能發電;B 不符合常理,轉速低才易電流小;C 正確,轉速太慢會使感應電動勢小、電流不足,無法點亮燈泡。故答案選 C。(1)我們發現通電后,轉子不會轉動,因為沒有磁的相互作用。用一根輕小的大頭針靠近轉子,大頭針能被吸引,因為通電后能夠產生磁性,這時的轉子就相當于一個電磁鐵。(2)電磁鐵的磁力越大,電動機轉子的轉動速度越快,所以增加電池、轉子兩邊放多塊磁鐵、磁鐵離轉子更近一些、用磁力更大的磁鐵都可以讓轉子轉速加快,ABD不符合題意。調換磁鐵的南北極影響轉子的轉動方向,但不影響轉動速度,C符合題意,故選C。(3)當兩塊磁鐵靠近通電的轉子時,磁鐵靠近且磁鐵的異極相對時,轉子能轉動,同極相對時,轉子不動,B正確,ACD錯誤。故選B。(4)將繩子緊緊纏繞在裝置的齒輪上,并用一只手快速拽繩子的另一頭,手拉拽繩子的目的是:帶動轉子轉動,使線圈中產生電流,B正確,ACD錯誤。故選B。(5)最可能的解釋是小電動機的轉動速度太慢,產生的電流無法點亮燈泡,C正確,ABD錯誤,故選C。36.【答案】冰箱;洗衣機;電能【知識點】電動機【解析】【分析】生活中電動機應用廣泛,如電風扇通過電動機驅動扇葉轉動送風;洗衣機依靠電動機帶動滾筒旋轉實現衣物洗滌。圖中小車的小電動機工作時,將電池儲存的化學能轉化為電能,電能再通過電動機轉化為機械能,推動小車運動,故能量來自電池。37.【答案】1.世間萬物都是運動的,能量是對物體運動的一種描述。相對于不同形式的運動,能量的形式也是各不相同,聲、光、電、熱、磁都是能量的表現形式,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間是可以相互轉換的。2.能量的表現形式雖然各不相同,但最終都可以轉化為一種新的能量形式——機械能,機械能可以使物體運動起來。【知識點】各種形式的能量;能量的轉化【解析】【分析】能量形式多樣,如機械能、電能、化學能等,且不同形式能量可相互轉化,像電動機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能量無處不在且能被傳遞,如光合作用中植物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體現能量的轉化與傳遞特性。1 / 1浙江省嘉興市平湖市2023-2024學年六年級上冊期末考試科學試卷1.(2024六上·平湖期末)用放大鏡A和放大鏡B觀察課本上的同幾個字,調節到最大而清晰的圖片時,A鏡片內有3個字,B鏡片內有2個字,凸度更大的放大鏡是 。如圖,當把這兩個放大鏡組合起來,就成了一個 。【答案】B;顯微鏡【知識點】簡易顯微鏡【解析】【分析】放大鏡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高,視野范圍越小。A 鏡片內能看到 3 個字,B鏡片內僅能看到 2 個字,說明 B 的視野更小、放大倍數更大,故凸度更大。將兩個放大鏡(凸透鏡)組合,若物鏡和目鏡按一定距離放置,可使物體經兩次放大成像,原理與顯微鏡類似,能觀察到更細微的結構,因此組合后相當于簡易顯微鏡。2.(2024六上·平湖期末)當嘉興剛剛迎來黎明的時候,烏魯木齊的人們處在黑夜,兩個地方日出時間的不同是由于 (選填“地球自轉”或“地球公轉”),嘉興一年中正午日影長度從春分到夏至的變化規律是 。(選填“由長變短”或“由短變長”)【答案】地球自轉;由長變短【知識點】地球自轉;影長的四季變化【解析】【分析】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導致不同經度的地區產生晝夜交替和時間差異。嘉興位于烏魯木齊東側,先迎來黎明,兩地日出時間不同是地球自轉的結果。春分到夏至,太陽直射點從赤道北移至北回歸線,嘉興(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逐漸增大,物體影子隨太陽高度升高而變短,故日影長度由長變短。3.(2024六上·平湖期末)垃圾分類已成為人們的生活常態。小明對如圖的腳踏式垃圾桶的結構進行了分析,他發現腳踏式垃圾桶內部是一個 (填簡單機械類型),圖中E點相當于 ,圖中F點相當于 。【答案】杠桿;支點;用力點【知識點】杠桿【解析】【分析】杠桿是一種簡單機械,由支點、動力臂和阻力臂組成。其原理是通過力臂長度差異實現力的放大或縮小,遵循 “動力 × 動力臂 = 阻力 × 阻力臂”。腳踏式垃圾桶通過腳踏板帶動連桿運動,利用杠桿原理實現開蓋。杠桿是能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其結構符合杠桿的定義。圖中 E 點是杠桿繞其轉動的固定點,在腳踏式垃圾桶中,連桿繞 E 點轉動,因此 E 點相當于杠桿的支點。F 點是腳用力的地方,是用力點。4.(2024六上·平湖期末)能量是可以相互轉換的,丹麥科學奧斯特發現電流能產生 ,而燃油車是將 能轉換成機械能,電車是將 能轉換成機械能。【答案】磁性;化學;電【知識點】各種形式的能量【解析】【分析】丹麥科學家奧斯特發現電流能產生磁場,揭示了電與磁的聯系。燃油車通過燃燒燃油,將化學能先轉化為熱能,再通過發動機轉化為機械能;電車則依靠電池,把電能經電動機直接轉換為機械能。這體現了能量轉換的多樣性 —— 從電生磁的電磁轉換,到化學能、電能向機械能的轉化,均遵循能量守恒定律,是現代動力系統的核心原理。5.(2024六上·平湖期末)如圖甲、乙、丙所示,三個裝水的玻璃容器中各有一個小球。從容器側面觀察,三個小球大小相同。如果將小球從水中取出比較,結果是( )。A.甲容器里的小球最大B.乙容器里的小球最大C.丙容器里的小球最大D.甲、乙、丙容器里的小球一樣大【答案】B【知識點】放大鏡【解析】【分析】水和玻璃容器組成凸透鏡,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甲、乙、丙中,乙容器凸度最小,是平的,不具備放大功能;當觀察到的像大小相同時,放大倍數越小,實際物體越大。因此乙容器中的小球實際最大,選B。6.(2024六上·平湖期末)如圖所示的顯微鏡操作步驟是( )。A.上片 B.調節 C.對光 D.安放【答案】C【知識點】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顯微鏡操作步驟一般為安放、對光、上片、調節。圖中所示步驟是對光。此步驟需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轉動遮光器選合適光圈,左眼注視目鏡,轉動反光鏡,直到視野出現明亮圓形光斑,這是后續觀察的基礎,能保證光線充足。7.(2024六上·平湖期末)在顯微鏡下觀察洋蔥表皮,要把洋蔥表皮制成玻片標本,下列操作先后順序( )。①蓋蓋玻片 ②劃井字 ③滴清水 ④滴碘酒A.③②④① B.②④①③ C.③②①④ D.②④③①【答案】C【知識點】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制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的正確順序為:先在載玻片中央滴③清水,維持細胞形態;再用刀片在洋蔥內表皮②劃井字(分割成小方塊以便撕取);接著撕取表皮放入水滴,①蓋蓋玻片(避免氣泡);最后從蓋玻片一側④滴碘酒染色,對側用吸水紙吸引,使染色均勻。故順序為③②①④。8.(2024六上·平湖期末)如圖是植物葉片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圖像,箭頭所指的是( )。A.葉綠體 B.洋蔥表皮細胞C.細胞核 D.氣孔【答案】D【知識點】生物細胞【解析】【分析】圖中箭頭所指結構為成對保衛細胞圍成的孔隙,是植物葉片的 “氣孔”。氣孔是氣體交換和水分蒸騰的通道,保衛細胞可通過膨脹或收縮調節氣孔開閉。葉綠體為綠色橢球形顆粒,洋蔥表皮細胞呈規則矩形,細胞核為細胞內圓形致密結構,均與圖中形態不符。9.(2024六上·平湖期末)小明研究地球的運動,下面是他記錄的三種假設,不能出現晝夜交替現象的是( )。A.圖1 B.圖2 C.圖3 D.都不能出現【答案】A【知識點】地球自轉;晝夜交替【解析】【分析】晝夜交替由地球自轉或地球繞太陽公轉且自身不轉導致。太陽不動,地球自轉,A中由于地球自轉中心(地軸)指向太陽,地球自轉,太陽只照射到一半球面,另一半球球面照射不到太陽,所以不能形成晝夜交替。選項A正確。B和C都能夠形成晝夜交替。10.(2024六上·平湖期末)在觀測工具不發達的古代,科學家們提出了“地心說”“日心說”這樣的觀點,他們觀點提出的依據是( )。A.自然現象 B.個人喜好 C.童話故事 D.古代傳說【答案】A【知識點】人類認識地球運動的歷史【解析】【分析】古代科學家提出 “地心說”“日心說” 的依據是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如地心說基于日月星辰繞地球運轉的視覺現象,日心說則通過行星運行軌跡、金星相位等現象推導。這些理論均源于對天體運動的客觀觀測,而非個人喜好、童話故事或古代傳說。11.(2024六上·平湖期末)下列現象與地球公轉無關的是( )。A.春分秋分晝夜等長 B.日出時間夏季比冬季早C.蝙蝠在夜晚覓食 D.動物的冬眠與夏眠【答案】C【知識點】晝夜和四季變化對生物的影響【解析】【分析】地球公轉導致四季更替、晝夜長短變化,A(春分秋分晝夜等長)和 B(夏冬日出時間差異)均由公轉引起;D 中動物冬眠與夏眠是對公轉導致的季節溫差的適應。而 C 中蝙蝠夜間覓食是因生物節律(晝伏夜出習性),與地球公轉無關,而是由其生理特性和生態位決定。12.(2024六上·平湖期末)如圖中這幾個城市,先迎來黎明的是( )。A.上海 B.北京 C.重慶 D.拉薩【答案】A【知識點】日出時間【解析】【分析】地球自西向東自轉,東邊城市比西邊先迎來黎明。四個城市中,上海(約 121°E)經度最東,北京(約 116°E)、重慶(約 106°E)、拉薩(約 91°E)依次偏西。因此上海最先被晨線掃過,最早迎來黎明。13.(2024六上·平湖期末)下面不屬于晝夜交替現象對生物的影響的是( )。A.貓頭鷹晝伏夜出 B.北極狐換毛C.曇花在晚上開花 D.公雞打鳴【答案】B【知識點】晝夜和四季變化對生物的影響【解析】【分析】晝夜交替影響生物的節律行為,如 A(貓頭鷹夜間活動)、C(曇花夜間開放)、D(公雞黎明打鳴)均由晝夜光照變化引發。而 B 中北極狐換毛主要受季節溫度變化影響,由地球公轉導致的四季更替引起,與晝夜交替無直接關聯,屬于長期氣候適應而非晝夜節律反應。14.(2024六上·平湖期末)把“2、0、0、8”四個數字雕刻在木板上,形成字模,下列表述最不科學的是( )。A.雕刻在同一塊木板上,只有一種組合B.雕刻在4塊不同木板上,有多種組合C.雕刻在同一塊木板上,可以重復多次印刷D.雕刻在4塊不同木板上,只可以印刷一次【答案】D【知識點】印刷術【解析】【分析】把“2、0、0、8”四個數字雕刻在木板上,形成字模,雕刻在4塊不同木板上,有多種組合,可以印刷多次。如2800,2080,0802等等。所以D選項錯誤。15.(2024六上·平湖期末)小明在放學路上看到許多志愿者用右圖工具撿垃圾,此工具屬于( )。A.杠桿 B.剪刀 C.輪軸 D.斜面【答案】A【知識點】杠桿【解析】【分析】該工具通過手握兩端施力,中間支點轉動來夾取物體,符合杠桿 “一根硬棒繞支點轉動” 的定義。其動力臂和阻力臂的設置形成杠桿原理,而非剪刀(雖形似但本質為杠桿類工具)、輪軸(需繞軸心轉動)或斜面(利用傾斜面省力)。杠桿原理在此工具中通過力的傳遞實現垃圾拾取。16.(2024六上·平湖期末)下列剪刀最適合用來剪鐵絲的是( )。A. B.C. D.【答案】B【知識點】剪刀【解析】【分析】剪鐵絲需省力杠桿,即動力臂長于阻力臂。B 選項剪刀手柄(動力臂)明顯長于刀刃(阻力臂),符合省力設計。B正確。A剪刀常用來剪紙等;C剪刀常用來修剪眉毛等;D剪刀常用來修剪頭發。17.(2024六上·平湖期末)手機是信息傳播的工具,下列關于4G和5G手機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4G手機比5G手機要早出現B.4G手機比5G手機傳送文件更快C.4G手機只能打電話,不能看視頻D.5G手機比4G手機的重力更大【答案】A【知識點】信息的交流傳播【解析】【分析】4G 技術于 2010 年前后商用,5G 則在 2019 年左右落地,A 正確。5G 的傳輸速率遠超 4G,B 錯誤;4G 支持視頻播放,C 錯誤;手機重力由質量和重力加速度決定,與網絡制式無關,D 錯誤。選項中僅 A 符合技術發展時序,其余均存在原理性錯誤。18.(2024六上·平湖期末)觀察如圖實驗現象,不能得出的結論是( )。A.通電導線有磁性B.電流越大產生的磁性越強C.小磁針轉動方向與導線中的電流方向有關D.電流能產生磁性【答案】B【知識點】電磁鐵的磁性【解析】【分析】該實驗為奧斯特實驗,通電導線使小磁針偏轉,可得出 A(通電導線有磁性)、D(電流能產生磁性)。改變電流方向,小磁針轉動方向改變,可證明 C。但實驗未涉及電流大小的變量控制,無法驗證磁性強弱與電流大小的關系,故 B 結論無法得出。19.(2024六上·平湖期末)小明制作了甲乙丙三個電磁鐵,此時他想要研究的問題是( )。A.電磁鐵磁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B.電磁鐵磁力大小與鐵釘長短有關嗎?C.電磁鐵磁力大小與線圈圈數有關嗎?D.電磁鐵磁力大小與線圈纏繞方向有關嗎?【答案】C【知識點】電磁鐵的磁性【解析】【分析】觀察甲乙丙三個電磁鐵,鐵釘長度相同(排除 B),線圈纏繞方向一致(排除 D),唯一變量是線圈圈數不同。實驗通過改變線圈圈數來觀察磁力變化,因此研究的是線圈圈數對磁力大小的影響,A 表述過于寬泛,C 為最準確選項。20.(2024六上·平湖期末)小明做了一個電磁鐵,他先改變電磁鐵線圈的纏繞方向,再改變電池的正負極連接方向,其他條件不變,此時電磁鐵( )。A.南北極不變,磁力大小不變 B.南北極不變,磁力大小改變C.南北極改變,磁力大小不變 D.南北極改變,磁力大小改變【答案】A【知識點】電磁鐵的磁性【解析】【分析】電磁鐵的南北極由電流方向決定,線圈纏繞方向和電池正負極均改變時,相當于電流方向兩次反轉,最終南北極不變。磁力大小與電流大小、線圈圈數等有關,而此次實驗未改變這些變量,故磁力大小不變。因此 A 正確。21.(2024六上·平湖期末)在購買食品時,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食品的包裝袋(盒)內還會裝入如圖這樣的一小包物品,關于它的作用猜測最合理的是( )。A.吸收氧氣,防止食物變質 B.殺死細菌,防止食品腐敗C.保持濕潤,保證食品新鮮 D.吸收水分,防止食品發霉【答案】D【知識點】食物的保存【解析】【分析】圖中物品為食品干燥劑(如生石灰、硅膠等),其核心功能是吸附環境中的水分,通過降低食品周圍濕度抑制霉菌生長,防止食品發霉。干燥劑不具備吸收氧氣、殺菌或保濕作用,A、B、C 均與干燥劑原理不符,故D為最合理猜測。22.(2024六上·平湖期末)微塑料的直徑小于5毫米,它可能是人類健康的隱形殺手。《環境科學技術》雜志發表相關研究,發現經常喝瓶裝水、吃外賣食品的人,其糞便中微塑料更多,《環境國際》刊文證實首次在人類血液中發現微塑料。以下觀點,你支持的是( )。A.我們應該堅決抵制瓶裝水與外賣食品B.微塑料就是通過瓶裝水、外賣食品進入人體血液的C.雜志上刊發的信息都是正確的,我們應完全相信D.微塑料是能夠進入人體血液,隨著血液一起流動的【答案】D【知識點】塑料【解析】【分析】研究證實人類血液中發現微塑料,可支持 D。A “堅決抵制” 過于絕對,瓶裝水和外賣并非唯一微塑料來源;B “就是通過” 表述絕對,微塑料可能還有其他進入途徑;C “都是正確的” 錯誤,雜志信息需科學驗證,不能完全盲從。故 D 符合研究結論,表述更嚴謹。23.(2024六上·平湖期末)如圖是一架顯微鏡,請寫出相應部位名稱。①是 ②是 ③是 ④是 【答案】目鏡;調節旋鈕;物鏡;反光鏡【知識點】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 顯微鏡是由一個透鏡或幾個透鏡的組合構成的一種光學儀器,是人類進入原子時代的標志,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體成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儀器。 目鏡位于顯微鏡頂部,用于觀察物像;物鏡安裝在轉換器上,負責放大標本;載物臺是放置玻片標本的平臺;反光鏡在底部,可反射光線至鏡筒。這些部件共同作用,使顯微鏡能完成對微小物體的觀察。24.(2024六上·平湖期末)用顯微鏡觀察時,發現標本的圖像下圖所示的位置,要把它移到視野的中間,他應該移動載玻片的方向是( )。A.右下方 B.左上方 C.右上方 D.左下方【答案】C【知識點】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顯微鏡成倒立的像,視野中物像的移動方向與載玻片的移動方向相反。圖中物像位于視野右上方,要移到中央,需要將鏡片向右上方移動。25.(2024六上·平湖期末)下面有A、B、C、D四組鏡頭組合,放大倍數最大的是( )。 A B C D目鏡 10× 12.5× 10× 5×物鏡 40× 40× 10× 10×A.A B.B C.C D.D【答案】B【知識點】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顯微鏡放大倍數由目鏡和物鏡放大倍數共同決定,計算公式為目鏡倍數 × 物鏡倍數。例如,目鏡 10× 與物鏡 40× 組合,總放大倍數為 400 倍。放大倍數影響視野大小與清晰度:倍數越高,視野越小、物像越大,但亮度降低、細節更清晰,反之亦然。操作時需先低倍鏡找到目標,再換高倍鏡精細觀察。計算各選項:A:10×40=400 倍;B:12.5×40=500 倍;C:10×10=100 倍;D:5×10=50 倍。B 組乘積最大,故放大倍數最大。26.(2024六上·平湖期末)如圖是小明用相同倍數的顯微鏡觀察到的1號細胞和2號細胞,請你說出這兩種細胞的不同之處(至少兩點) 【答案】形狀不同;大小不同【知識點】生物細胞【解析】【分析】1 號細胞為動物細胞,2 號洋蔥表皮細胞為植物細胞,二者不同之處如下:細胞壁:1 號細胞無細胞壁,2 號細胞有明顯細胞壁,起支持和保護作用。液泡:1 號細胞無大液泡,2 號細胞有中央大液泡,儲存細胞液。27.(2024六上·平湖期末)小明用顯微鏡觀察草履蟲時,發現剛觀察到的草履蟲運動很快,馬上就消失了,要想更好的觀察,可以( )。A.滴一滴碘酒進行染色 B.在載玻片上放少量脫脂棉纖維C.用吸水紙把水分吸干 D.更換更大倍數的顯微鏡觀察【答案】B【知識點】觀察身邊微小的物體;水中的微小生物【解析】【分析】草履蟲運動迅速,直接觀察易消失。脫脂棉纖維能形成物理屏障,限制其運動范圍,便于觀察。A 選項碘酒染色會殺死草履蟲;C 選項吸干水分會使其死亡;D 選項換高倍鏡視野變暗,且草履蟲運動問題未解決。故 B 為最佳方案。28.(2024六上·平湖期末)工具與技術。如圖有4種不同的工具,按要求回答問題。(1)運用工具①卷筆刀削鉛筆,此時是輪軸,卷筆刀上的A是 ,B是 。(2)使用工具②斧子劈柴時,運用了簡單機械中的 。這樣的簡單機械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你可以在些工具上見到它的應用,如 、 等;還能在許多交通道路、房屋建筑中找到,如 、等 。(3)工具③獨輪車運用了簡單機械中的( ),方便工作,提高效率。A.斜面和輪軸 B.輪軸和杠桿 C.杠桿 D.輪軸(4)在運用工具④剪刀剪同樣的紙時發現( )A.方法一更省力 B.方法二更省力C.兩種方法一樣省力 D.無法判斷(5)下表是在研究斜面的作用時,一位同學的實驗記錄表。斜面的作用實驗記錄表提升不同的物體① ② ③ ④直接提升物體的力(N) 0.4 0.8 1.0 1.5沿斜面提升物體的力(N) 0.3 0.5 0.6 0.9從表中數據可知,該實驗是在測量不同 的物體在同斜面上的用力大小。(6)分析表中數據,我們能得出的結論是 。(7)為了更加省力,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A.斜面表面變粗糙 B.增大坡度C.減小坡度 D.縮短斜面長度【答案】(1)輪;軸(2)斜面;刀;斧頭;盤山公路;高速公路的排水設計(3)B(4)A(5)重力(6)沿斜面提升物體能省力(7)C【知識點】斜面;杠桿;輪軸【解析】【分析】(1)輪軸由輪和軸組成,共同繞同一軸線轉動。卷筆刀上的 A 部分(手柄)是輪,通過轉動它帶動內部的 B 部分(刀架軸心)—— 即軸,從而實現削鉛筆的功能。輪半徑大于軸半徑,可省力,這是輪軸的典型應用。(2)斧子劈柴利用了斜面原理,通過將力分解為垂直于斜面的分力來省力。生活中菜刀、剪刀的刀刃均為斜面應用;交通與建筑中,盤山公路通過延長路徑降低坡度,樓梯的臺階設計也符合斜面原理,均為典型實例。(3)獨輪車的車輪部分是輪軸,車軸為軸,車輪為輪,可減少摩擦并省力;車身整體構成杠桿,手推車時,把手是動力作用點,車輪軸心是支點,貨物重力為阻力,符合杠桿原理。因此獨輪車同時運用了輪軸和杠桿兩種簡單機械。(4)④剪刀剪同樣的紙時,阻力點越靠近支點,越省力,故方法一更省力。(5)實驗中直接提升物體的力和沿斜面提升的力均隨組別變化而遞增,且每組數據對應不同物體。由于 “直接提升物體的力” 本質上等于物體重力,重力與質量(重量)正相關,故可推斷該實驗是在測量不同重量的物體在同一斜面上的用力大小,以探究斜面省力效果與物體重量的關系。(6)分析數據發現,在斜面上拉動重物所需的力比直接提升重物所需的力小,可以得出結論:沿斜面提升物體能省力。(7)斜面的省力程度與坡度相關,坡度越小(即斜面越平緩),省力效果越明顯。A 選項斜面變粗糙會增大摩擦力,更費力;B 選項增大坡度會減小省力效果;D 選項縮短斜面長度會使坡度相對變大(若高度不變),反而更費力。故 C 正確。(1)卷筆刀應用的是輪軸,字母A的位置是輪,字母B的位置是軸,卷筆刀上輪帶動軸運動時削鉛筆更省力。(2)像搭在汽車車廂上的木板那樣的簡單機械叫做斜面。斜面能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用斧頭劈木柴是運用了斜面的原理,斧子刃由薄到厚是斜面的應用,可以省力。刀、斧頭、盤山公路、高速公路的排水設計都是應用了斜面原理。(3)③是獨輪車,獨輪車的車輪利用的是簡單機械中輪軸的技術,車身應用的杠桿原理,它的使用大大方便了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4)④剪刀剪同樣的紙時,阻力點越靠近支點,越省力,故方法一更省力。(5)觀察實驗記錄表,在研究斜面的作用時是通過直接提升不同重力的物體和沿斜面提升物體用力的大小進行對比。(6)分析數據發現,在斜面上拉動重物所需的力比直接提升重物所需的力小,可以得出結論:沿斜面提升物體能省力。(7)A.斜面表面變粗糙,方法不可行,表面越粗糙越費力。B.增大坡度,方法不可行,斜面能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隨著斜面坡度的增加,所需拉力越來越大。C.減小坡度,方法可行。D.縮短斜面長度,方法不可行,縮短斜面長度,坡度也會增加,所需拉力會越來越大。29.(2024六上·平湖期末)北京時間2023年9月21日15時45分,“天宮課堂”第四課正式開講。3位航天員面向我們進行太空授課。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天宮是中國發射的載人空間站B.天宮課堂第四課和第三課的授課老師是同一個人C.三位航天員在天宮中將生活三年D.小水球在空間站實驗艙中也會迅速掉落【答案】A【知識點】探索宇宙【解析】【分析】“天宮” 是中國自主建造的載人空間站,A 正確。“天宮課堂” 每課授課航天員可能不同,B 錯誤;航天員駐留空間站通常為 3-6 個月,非三年,C 錯誤;空間站處于微重力環境,小水球不會迅速掉落,D 錯誤。30.(2024六上·平湖期末)航天員透過窗戶觀察,以下現象觀察不到的是( )。A.日出 B.日落C.地球上有晝夜 D.地球上有地軸【答案】D【知識點】認識地球的形狀;地球儀【解析】【分析】地軸是地球自轉的假想軸,并非實際存在的物理結構,無法通過肉眼觀察到,D 正確。空間站繞地球運行時,航天員可觀察到地球的晝夜變化及日出日落現象,A、B、C 均可觀察到。31.(2024六上·平湖期末)一位宇航員將他看到的地球做成如圖模型,這是( )。A.地球結構模型 B.海陸分布模型C.地球自轉模型 D.人口分布模型【答案】B【知識點】制作地球模型【解析】【分析】地球結構模型需呈現地殼、地幔、地核等內部構造;地球自轉模型側重展示自轉軸及轉動方向;人口分布模型會標注人口密度等數據。圖中若主要呈現海洋與陸地的分布格局(如藍色代表海洋、綠色或棕色代表陸地),則屬于海陸分布模型,這是直觀反映地球表面海陸占比的常見模型。32.(2024六上·平湖期末)托勒密的“地心說”和哥白尼的“日心說”,他倆都認為( )。A.地球時刻在運動 B.地球是宇宙的中心C.地球是一個球體 D.太陽是宇宙的中心【答案】C【知識點】人類認識地球運動的歷史【解析】【分析】托勒密 “地心說” 認為地球是宇宙中心且靜止不動,哥白尼 “日心說” 主張太陽為宇宙中心、地球繞太陽運動。二者唯一共識是地球為球體:古希臘時期已有地球球形認知,托勒密與哥白尼均接受這一前提。A 為日心說觀點,B 為地心說觀點,D 為日心說觀點,均非共識。33.(2024六上·平湖期末)為了探究影長的四季變化,住在嘉興的小明制作了如圖的儀器,并堅持了一年的觀察實驗,以下是他記錄的數據。數據編號①②③④⑤⑥測量節氣春分春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測量時間10:0012:0014:0012:0012:0012:00影長/厘米14cm△13.8cm7.6cm12.8cm16cm(1)上圖小明用來測量日影長度的儀器叫簡易 ,箭頭所指的方向是 。(2)表格中“△”處的影長沒有記錄,此時影子的長度最接近( )。A.16cm B.14cm C.13cm D.8cm(3)小明在分析一年正午影長與四季變化的關系時,應選擇的數據是( )。A.③④⑤⑥ B.②④⑤⑥ C.①④⑤⑥ D.①②③【答案】(1)圭表;北方(2)C(3)B【知識點】計時工具;影長的四季變化【解析】【分析】(1)觀察可知,圖中測量時間的為圭表,北半球中緯度地區,春分、夏至等節氣時,正午太陽位于南方,晷針影子指向北方,因此箭頭所指方向為 “北方”。(2)同一節氣(春分)的不同測量時間中,10:00 影長 14cm,14:00 影長 13.8cm。正午 12:00 太陽高度角最大,影長應短于早晚。春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影長介于夏至(7.6cm)和秋分(12.8cm)之間,且 12:00 影長應比 14:00 更短,故最接近 13cm,排除 A、B、D。(3)分析正午影長與四季變化關系,需選取不同節氣的正午測量數據。②(春分 12:00)、④(夏至 12:00)、⑤(秋分 12:00)、⑥(冬至 12:00)均為正午時刻,能直接反映四季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與影長關系。①③為春分非正午數據,與四季關聯度低,排除 A、C、D。(1)圭表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天文儀器之一,是用來判定季節的。圭表分為“圭” 和“表”兩部分,圭是有刻度的平面,置于南北方向;表是立在圭上面的一根柱子,垂立于圭的南端,用來度量正午的日影長度。上圖小明用來測量日影長度的儀器叫簡易圭表,箭頭所指的方向是北方。(2)一天中,一天中太陽位置變化的規律是從東到西;影子的位置變化規律是從西向東,影子的長短變化是長一短一 長。春分這一天10點的影長是14厘米,14點的影長是13.8厘米,推理12點的影長應該比它們短,此時影子的長度最接近13厘米。(3)小明在分析一年正午影長與四季變化的關系時,應采用同一時間的影長,所以應選擇的數據是②④⑤⑥。34.(2024六上·平湖期末)如圖是小明的地球公轉模型設計圖,小明讓地球儀公轉一周只用了10分鐘。事實上,地球公轉一周大約為( )。A.1小時 B.24小時 C.30天 D.365天【答案】D【知識點】地球的公轉【解析】【分析】地球公轉指繞太陽的運動,其實際周期約為 365 天(1 恒星年),這是形成四季更替的主要原因。A 選項 1 小時與 B 選項 24 小時(地球自轉周期)、C 選項 30 天(約為月相周期)均與公轉無關。模型中縮短時間是為演示方便,不改變實際公轉時長。35.(2024六上·平湖期末)能量。在科學課上我們進行了小電動機轉動的研究,如下圖所示:(1)做圖1實驗時,我們發現通電后轉子 轉動(選填“會”、“不會”),此時用一根輕小的大頭針靠近轉子,大頭針 被吸引(選填“能”、“不能”)。這時的轉子就相當于一個 。(2)如圖2所示,用一塊磁鐵靠近轉子并輕輕地撥動,轉子就轉動起來了,如果要讓轉動速度更塊,以下方法不可行的是( )。A.磁鐵靠近轉子一些 B.加大電路中的電流C.調換磁鐵的南北極 D.用磁力更大的磁鐵(3)如上圖3,當兩塊磁鐵靠近通電的轉子時,我們在嘗試中會發現( )。A.磁鐵的同極相對時,轉子能轉動B.磁鐵的異極相對時,轉子能轉動C.磁鐵只要靠近,轉子就會轉動D.兩塊磁鐵靠近,轉子都不會轉動(4)同學們也想自己嘗試發電,他們取來如圖這個裝置,將繩子纏繞在齒輪上,并用一只手拉拽繩子另一頭,用手拉拽繩子的目的是( )。A.帶動電刷轉動 B.帶動轉子轉動C.帶動外殼轉動 D.以上說法都不正確(5)用導線將這個裝置與一個小燈泡連接起來,拉動繩子后小燈泡不亮,最可能原因是( )。A.小電動機沒有產生電流 B.小電動機產生電流太大C.小電動機轉動速度太慢 D.以上說法都不正確【答案】(1)不會;能;電磁鐵(2)C(3)B(4)B(5)C【知識點】電動機【解析】【分析】(1)圖 1 中轉子線圈通電后,電流產生磁場,由于周圍不存在磁鐵,轉子不能轉動。通電線圈周圍存在磁場,能吸引大頭針,此時轉子相當于電磁鐵 —— 通電線圈產生磁性,斷電后磁性消失,符合電磁鐵特性。(2)轉子轉動速度與磁場強度、電流大小相關。A(磁鐵靠近)和 D(換強磁鐵)能增強磁場,B(加大電流)可增大電磁力,均能加快轉速。C 選項調換磁鐵南北極僅改變磁場方向,不影響磁場強度和電磁力大小,故無法提升轉動速度。(3)當兩塊磁鐵靠近通電轉子時,轉子轉動需依賴磁場對電流的安培力。異極相對時,磁鐵形成的磁場梯度強,與通電轉子磁場相互作用易產生轉動力矩,促使轉子轉動;而同極相對時磁場方向相同,轉動條件更苛刻;若磁場與轉子電流方向平行,安培力為零,轉子不轉。故正確答案為 B。(4)將繩子緊緊纏繞在裝置的齒輪上,并用一只手快速拽繩子的另一頭,手拉拽繩子的目的是:帶動轉子轉動,使線圈中產生電流,B正確,ACD錯誤。故選B。(5)拉動繩子帶動小電動機轉動,本質是電磁感應發電。若小燈泡不亮,可能因發電功率不足。選項中,A 錯誤,只要轉動就可能發電;B 不符合常理,轉速低才易電流小;C 正確,轉速太慢會使感應電動勢小、電流不足,無法點亮燈泡。故答案選 C。(1)我們發現通電后,轉子不會轉動,因為沒有磁的相互作用。用一根輕小的大頭針靠近轉子,大頭針能被吸引,因為通電后能夠產生磁性,這時的轉子就相當于一個電磁鐵。(2)電磁鐵的磁力越大,電動機轉子的轉動速度越快,所以增加電池、轉子兩邊放多塊磁鐵、磁鐵離轉子更近一些、用磁力更大的磁鐵都可以讓轉子轉速加快,ABD不符合題意。調換磁鐵的南北極影響轉子的轉動方向,但不影響轉動速度,C符合題意,故選C。(3)當兩塊磁鐵靠近通電的轉子時,磁鐵靠近且磁鐵的異極相對時,轉子能轉動,同極相對時,轉子不動,B正確,ACD錯誤。故選B。(4)將繩子緊緊纏繞在裝置的齒輪上,并用一只手快速拽繩子的另一頭,手拉拽繩子的目的是:帶動轉子轉動,使線圈中產生電流,B正確,ACD錯誤。故選B。(5)最可能的解釋是小電動機的轉動速度太慢,產生的電流無法點亮燈泡,C正確,ABD錯誤,故選C。36.(2024六上·平湖期末)我們知道在哪些地方用到了電動機? 、 。如圖中的小車內也有小電動機,這種小車運動起來的能量來自 。【答案】冰箱;洗衣機;電能【知識點】電動機【解析】【分析】生活中電動機應用廣泛,如電風扇通過電動機驅動扇葉轉動送風;洗衣機依靠電動機帶動滾筒旋轉實現衣物洗滌。圖中小車的小電動機工作時,將電池儲存的化學能轉化為電能,電能再通過電動機轉化為機械能,推動小車運動,故能量來自電池。37.(2024六上·平湖期末)通過《能量》單元的學習,對能量有了哪些新的認識,試著說一說(至少兩點)。【答案】1.世間萬物都是運動的,能量是對物體運動的一種描述。相對于不同形式的運動,能量的形式也是各不相同,聲、光、電、熱、磁都是能量的表現形式,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間是可以相互轉換的。2.能量的表現形式雖然各不相同,但最終都可以轉化為一種新的能量形式——機械能,機械能可以使物體運動起來。【知識點】各種形式的能量;能量的轉化【解析】【分析】能量形式多樣,如機械能、電能、化學能等,且不同形式能量可相互轉化,像電動機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能量無處不在且能被傳遞,如光合作用中植物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體現能量的轉化與傳遞特性。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嘉興市平湖市2023-2024學年六年級上冊期末考試科學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嘉興市平湖市2023-2024學年六年級上冊期末考試科學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