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小學科學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分層作業設計單元 第三單元 宇宙 課題 八顆行星學習目標 科學觀念目標:知曉太陽系由八大行星等天體構成,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 科學思維目標:學會運用比較的方法,對比八大行星的各項數據和特征,找出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探究實踐目標:能積極參與觀察太陽系模型、查閱行星資料等探究活動,主動收集關于八大行星的信息。 態度責任目標:對宇宙奧秘充滿好奇,保持對八大行星等天文知識的探索熱情,主動關注天文領域的新發現和新進展。理解掌握 練一練 ☆☆☆ 預估時間1.八大行星中,除了 、 外,其他行星都有天然衛星,其中地球有一顆衛星—— ,火星有兩顆衛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有多顆衛星。 2.與太陽相比,太陽系中八顆行星的質量很 。 3.太陽系有 8顆行星,按離太陽由近到遠的順序排列是 星、 星、地球、 星、 星、 星、天王星、海王星。 4.八顆行星中,體積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 3分鐘實驗探究 做一做 ☆☆☆☆ 預估時間5.在制作太陽系模型的活動后,小科了解到一些天體的信息,請將下列天體與其對應特征連線。離太陽最遠的行星 地 球 人類生存的家園 彗 星 被稱為“掃把星” 木 星 體積最大的行星 金 星 離地球最近的行星 海王星 5分鐘實踐應用 固一固 ☆☆☆☆ 預估時間6.根據火星資料及目前人類對火星探測的認識,你認為火星適合人類居住嗎 為什么 (請最少寫出2 5分鐘遷移創新 試一試 ☆☆☆☆☆ 預估時間7.豆豆想根據下表中八顆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數據建立一個行星位置關系模型,請你和他一起完成。 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與太陽的平 均距離(萬千米)580010800150002280077800142700287000449600(1)根據表中數據分析,若按離太陽由近到遠的順序排序,土星應排在第( )位。 A.3 B.4 C.6 (2)豆豆用尺子量了紙帶的長度為45厘米,選擇合適的比例處理數據時,若想讓所有行星都能排列在紙帶上,則1厘米至少要代表實際平均距離的( )。 A.100萬千米 B.1000 萬千米 C.10000萬千米 (3)處理重要數據后,豆豆將八顆行星標記在長紙帶上(下圖為行星位置關系模型的部分紙帶圖)。根據“部分紙帶圖”上的標記,你認為木星的位置應該在第 條和第 條折痕之間。 (4)行星位置關系模型的紙帶圖 (填“能”或“不能”)體現出行星的大小關系。8分鐘項目類、實踐類 (合作完成)☆☆☆☆☆ 預估時間8.2021年5月15 日,天問一號攜帶著“祝融號”火星車成功登陸火星,邁出了我國向探索太陽系更深處探索征程的重要一步。 (1)如右圖所示,太陽系是由太陽及圍繞其運行的各種天體組成的系統,本次探測車登陸的火星所在位置為 (填寫圖中代號)。 (2)關于太陽系的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火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因此人類首先選擇登陸火星 B.火星是太陽系行星中在大小上與地球最接近的,因此也被稱為地球的姊妹星 C.木星由于其巨大的體積,因此是黎明前天空中最亮的一顆星 D.圍繞太陽做繞日運動的天體,運動周期相差巨大,短的幾十天,長的百萬年 (3)由于1光年的表示的距離太過遙遠,因此有時天文學家會使用地球到太陽的距離(15000萬千米)作為基本單位,稱作1個天文學單位(1AU)。小明同學以紙帶上10 cm表示1個天文學單位,要將八大行星標識下來(海王星距太陽449600萬千米),需要的紙帶長度是 cm(保留整數)。 (4)某位同學在使用模擬裝置模擬日食的實驗中,透過小孔觀察到了如圖2所示的現象。這種現象稱之為 ,若將乙向丙移動,可以觀察到的天文現象是 。 (5)當太陽與地球間有其他天體經過,在地球上可以看到太陽表面有一個天體陰影緩慢掠過的現象,稱之為凌日現象。金星凌日就是難得一見的天文奇觀,在太陽系中還能觀測到凌日的天體是 (填寫圖中標號)。 (6)近兩年,中國航天技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連續取得了諸如嫦娥探月、天宮空間站建設、太空載人飛行等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同時也有人覺得探索遙不可及的宇宙是一種浪費。你認為探索宇宙是否值得 你的想法是什么 。 10分鐘參考答案:1.【答案】水星;金星;月球2.【答案】小3.【答案】水;金;火;木;土4.【答案】木星;水星5.【答案】6.【答案】不適合;(1)晝夜溫差大;(2)無穩定液態水體;(3)大氣稀薄,以二氧化碳為主,缺少氧氣。(2)大熊、不一樣7.【答案】(1)D(2)D(3)300(4)日食;日環食(5)B(6)探索宇宙是非常值得的,它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絕不是一種浪費。8.【答案】(1)C(2)C(3)7;8(4)不能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