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內容 17.刺激與反應 課時 1課時 預計上課時間教學理念 凸顯教師主導學生主體,醫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其具備新課程核心素養。教材分析 本課是蘇教版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人體的“司令部”》中的第一課《刺激與反應》。本課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圍繞區分刺激與反應為主題,以分析、比較、概括為核心依次展開三個部分的教學內容:首先,以幾個常見的生活場景作為導入,通過讓學生描述場景中的行為是在什么情況下發生的,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刺激與反應之間的因果關系;其次,開展與刺激和反應相關的小游戲,利用實驗數據,讓學生意識到人的反應速度存在差異,明白即使時再微小的差異,也可能產生顯著的影響;最后,利用游戲體驗人的本能反應,通過對比發現本能往往不受自己的意志控制,能對普通的反應與本能有一定的區分。 經本課的學習,落實課程標準中人體能對環境刺激作出反應。能正確區分出各種場景下的刺激與反應分別是什么。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在低段是已經識別了眼、耳、鼻、舌、皮膚等感覺器官,對生活中的場景也有一定的經驗基礎。但是由于沒有系統了解隱藏在人類內的神經系統,也沒有對人體面對刺激時產生的反應有過多的留意,因此對刺激和反應只停留于感知階段,對于如何正確區分并不了解。因此本節課利用大量的體驗活動,結合數據分析,培養學生學會自覺運用數據,解釋相關現象或證明自己的觀點,讓學生了解刺激與反應的相關科學知識。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知道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應。 2.懂得刺激與反應的聯系。 3.知道人的反應速度存在差異。 4.知道本能是不受大腦控制的情況下做出非常迅速的反應。 科學探究: 1.能基于所學的知識,運用分析、比較、概括等方法知道刺激與反應的聯系。 2.能通過分析數據得出人的反應速度存在差異的結論。 科學態度: 樂于與他人共同合作,一起完成實驗操作,并結合數據,交流討論出實驗結論。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認識到人類的反應會受到周圍環境變化的影響。教學重點 懂得刺激與反應的聯系。教學難點 在感受和體驗活動中,區分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應。教學方法 與策略 實驗法、講授法、談話法教學評價 測驗、觀察提問、小組匯報、練習反饋教學資源與工具 教師材料:課件、氣球 學生材料:實驗記錄單、護目鏡、氣球、尺子、秒表教學過程教 學 步 驟 學 生 活 動 教 師 活 動 設計意圖一、創設情境,為新知奠定基礎 1.因為我們會聽到老師說上課,我們用耳朵聽到了聲音所以產生了這一系列的行為。 2.用耳朵這個感官獲取聲音信息,然后行為和語言發生了變化。 3.兩名學生上臺分別用聞和嘗的方式體驗液體對鼻子和舌頭帶來的刺激。臺下學生根據臺上學生的表現猜測液體可能是什么。 1.導入:今天的這節課,老師希望同學們能夠像小科學家一樣,對即將出現的一系列現象進行嚴謹地觀察。 2.提問:同學們剛剛你們為什么會站起來跟我問好,然后就坐下去了呢? 3.在這個過程當中,你們是用哪一個感官獲取什么信息,然后什么發生改變? 4.過渡:熱身活動沒有難住大家,接下來挑戰升級老師還帶來了兩瓶神秘的液體。 5.待會我要請兩位同學上臺。一位同學用鼻子問,一位同學用舌頭嘗。同學們根據這兩位同學的表現判斷這兩瓶液體是什么?聽清楚要求了嗎?現在誰想來試一試?這瓶用鼻子聞,那你知道怎樣科學的聞嗎?對,把它湊近,然后用手扇,你們觀察他的表情。這位同學請到的舌頭,嘗一嘗這瓶液體。其他同學觀察。好,現在誰來猜一猜這兩瓶液體分別是什么? 6.小結:產生的變化:表情變化…… 產生變化的原因:聞到氣味、嘗到味道。感官:鼻子、舌頭。 [設計意圖:以學生最熟悉的學習場景作為導入,能夠讓學生更好地融入情境,幫助學生抓住關鍵信息,為學生之后正確認識刺激和反應打好基礎。二、分析概括,正確認識刺激與反應 1.學生分析概括體驗活動中的共同點,正確認識刺激與反應。 內容的 歌詞 1.過渡:通過剛才的幾個場景,你們認為,是什么原因會引起人的變化呢? 2.師生交流:都感受到了外界的變化或接收到了某些信號。 3.教師提煉和總結學生的表達,給刺激與反應下定義。 在科學上我們把人體的眼睛、鼻子、耳朵、舌頭這些感官所獲取到的變化或者接收到的信息,統稱為刺激,由刺激引起的一連串行為變化就是反應。 4.過渡:老師要考考大家,能否從下面的這張動態圖片中,推測出,圖片中的小女孩,她的哪個感官,接受到了什么樣的刺激,由此引起了哪些反應。 5. 播放圖片 6.師生交流:皮膚(感官)吹到冷風后(刺激),感覺到冷并抱著胳膊(反應)。 設計意圖:要讓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識刺激和反應的區別與聯系,就要使學生在體會各種各樣的生活例子后,提供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分析和概括發現其中的規律,并用例子,初步了解學生對刺激和反應的掌握情況。三、借助“抓尺子”游戲和“翻轉打手”游戲,體驗個體反應速度有差異 學生參與“抓尺子”游戲并記錄與分析游戲中的數據。 學生參與“翻轉打手”游戲。 3.學生觀看世界頂級短跑運動員的比賽,交流想法。 (一)游戲“抓尺子” 1.過渡:關于刺激與反應我們可以玩許許多多的小游戲,第一個游戲叫做“抓尺子,”看看同學們,通過游戲能否有新的發現。 2.播放視頻,使學生了解“抓尺子”的游戲規則。 3.談話:對游戲規則有沒有不清楚的地方呢?那我們就趕緊開始吧! 4.學生參與游戲、記錄數據。 5.教師展示實驗數據,并帶領學生一同分析數據。 6.提問:游戲中,同一個人3次數據并不是都相同,聰明的你們,認為原因可能是什么呢? 7.師生交流:人的反應速度有差異。 8.接下來通過“翻轉打手”游戲來測試一下不同的人反應速度差異。 (二)游戲翻轉打手 1.出示游戲規則 2.學生參與游戲 3.師生交流。 4.播放世界頂級短跑運動員的比賽。 5.提問:可能是什么原因,導致運動員的短跑時間有零點零幾秒的差別呢? 6.生:訓練,起跑反應…… 7.教師展示世界頂級運動員起跑反應時間。 8.總結:零點零幾秒的差別看起來對我們的生活影響似乎不明顯,但是在特定的人或事情上,產生的影響將會是巨大的。 [設計意圖:借助“抓尺子”的游戲,讓學生感受到每個人的反應速度可能不同,通過記錄數據,加強讓學生對反應速度有差別的感受。同時利用短跑運動員的比賽成績,使學生明白即使是微小的差別,可能產生巨大的影響。]四、以“朝眼部丟氣球”游戲,體驗本能也是一種反應(4分鐘) 1.學生參與“朝眼部丟氣球”游戲并記錄與分析游戲中的數據。 2.概括本能反應的特征。 1.過渡:人的某些反應速度其實比世界頂級的田徑運動員的起跑速度還要快。其中一種就是眨眼。人眨眼一次所花的時間大約為0.02秒。如果有一個氣球朝你們的眼部丟來,你覺得你能控制自己眼睛不眨嗎? 2.組織學生參與游戲“朝眼部丟氣球”。 3.播放游戲規則 4.學生進行游戲。 5.學生結合個人感受和數據,交流眨眼是一種難以受大腦控制的反應。 6.提問:眨眼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7.生;害怕眼睛被氣球砸到。眨眼是為了保護眼睛。 8.師:現在誰能來總結下,在這個游戲中,眨眼反應有哪些特點呢? 9.生:難以受到大腦控制、目的是保護自己、反應速度較快。 10.小結:我們把這類型的反應稱為本能反應。 [設計意圖:利用“朝眼部丟氣球”的游戲,要求學生要用大腦努力控制眼睛不眨,讓學生能夠深刻體會到,人的有些反應是難以受到大腦控制,這樣的反應通常是用來保護自己,被稱為本能,以此幫助學生更加全面了解刺激與反應這個主題。]作業設計 作業內容 設計思路判斷題 1、不同的人,起跑反應時間是一樣的。( ) 2、手碰到仙人掌的刺立刻收回,是因為人有保護自己的本能。( ) 3、人聽到鬧鈴太吵了,把鬧鈴關掉屬于對鬧鈴刺激做出的反應。( ) 4、“眼疾手快”是反應快的表現。() 5、人體所有的反應都要受到大腦的控制。() 緊緊圍繞本課的重難點,展開設計,通過已學知識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板書設計 17、刺激與反應 刺 激 反應速度 個體的反應速度有差異 引 起 受大腦控制 反 應 反應類型 不受大腦控制 本能反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