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海南省創新中學協作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中國美學獨具特色,“講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制,講求形神兼備、意境深遠,強調知、情、意、行相統一”。物質、制度和生活在中華文化框架中之所以熠熠生輝、精彩不斷,主要得益于自然、氣韻、中和三方面特征。中華文化尊重自然之美,以無斧鑿痕為高,以返璞歸真為旨。老子以素樸自然為美,莊子以逍遙游追求個體自由,孔子亦贊嘆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自然生活情趣。中國園林中講究“巧于因借”,其中“因”指的便是尊重和順應園址的天然基礎,“借”指的是將園外景觀引入園內,以至內外和諧。蘇州拙政園、北京頤和園因地借景,皆得自然之妙。中國的禮樂文明亦參照自然節律,效法天地四時,譬如《周禮》之六官、隋唐之六部,便分別對應天、地、春、夏、秋、冬的天地乾坤之美。南齊謝赫提出的“氣韻生動”是中國藝術的精髓,意味著要表現活潑的精神和有節奏的韻律。中國書法中,點畫的提頓轉折,線條的濃淡剛柔,字形的大小偃仰,字與字、行與行以及布局上的顧盼有情,皆表現出一種節奏感與動態美。中國山水畫不滯于寫真著相,而以筆墨線條之濃淡虛實,表現活潑的生命,是故深山飛瀑、蒼松古木等,皆具生氣。又如泉州南音既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長撩曲,又有一唱三嘆的疊拍聲,起伏有致,婀娜婉轉。李清照的《聲聲慢》以7對疊字,以及41個齒頭音、16個舌頭音兩種音調互相交錯,基調幽咽,與內心的情緒相襯相應。再如中國建筑的外檐斗拱,挑出向遠處延伸,如飛鳥展翅,有著輕盈靈動之美。“中”是中國之美的核心,而“和”構成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體現在文化中的各個方面。天象中北辰為天上之中,引導日月星的運行,一同構成周天之美。在色彩中,敦煌石窟中的佛教壁畫以藍色、綠色、土紅色為主,雖深淺、亮度不一,卻互相關聯協調,呈現出和諧之美。在審美思維上,中國美學注重整體之間的關聯。林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體現出的便是梅花與水、月關聯在一起的意境之美。(摘編自李飛躍、隋勝男《尋索中華文化之美》)材料二:中國傳統建筑多采用對稱式布局,以中軸線為基準,左右建筑相互對稱,形成規整、有序的空間形態。這種布局方式在宮殿、壇廟、府邸等建筑類型中尤為常見,如北京故宮,沿中軸線依次排列著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主要建筑,左右配以對稱的宮殿群,彰顯出皇家的威嚴與莊重。傳統建筑注重空間層次的營造,通過門、墻、廊、院等建筑元素的巧妙組合,形成多層次、漸進式的空間序列。人們在進入建筑空間的過程中,需經過一道道門、穿過一個個庭院,空間的開合變化不斷激發著人的好奇心與探索欲。以蘇州園林為例,入園后往往先經過曲折的小徑,再進入小巧的庭院,隨后通過游廊連接到不同的景點,空間層層遞進,給人以“庭院深深深幾許”的美感體驗,充分展現出中國傳統建筑含蓄、內斂的空間意境。木構架是中國傳統建筑的主要結構形式,由柱、梁、枋、檁等木構件通過榫卯連接而成,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木構架體系不僅體現了實用功能,更展現出獨特的結構美。木構件的選材、加工工藝以及榫卯節點的精巧構造,都反映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藝水平。例如,抬梁式和穿斗式木構架,其梁枋組合形式多樣,線條簡潔流暢,在支撐建筑重量的同時,也構成了富有韻律感的空間骨架,給人以質樸、自然的美感。大屋頂是中國傳統建筑的重要標志之一,其曲線造型優美,如鳥翼舒展,賦予建筑靈動、輕盈的美感。屋頂的曲線不僅在視覺上給人以美的享受,還具有實際功能,如有利于排水、采光以及調節室內溫度等。此外,屋頂的屋脊、檐口等部位常常裝飾有精美的脊獸、吻獸等構件,進一步增強了建筑的藝術表現力。中國傳統建筑對色彩的運用十分講究。在北方皇家建筑中,常采用紅墻黃瓦、金碧輝煌的色彩組合,以體現皇權的至高無上。如北京故宮,朱紅色的宮墻與金黃色的琉璃瓦相互映襯,色彩鮮艷奪目,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而在南方的民居和園林建筑中,色彩則相對淡雅,多采用白墻黛瓦、黑柱木門窗等,營造出清新、雅致的氛圍。雕刻藝術是中國傳統建筑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木雕、石雕、磚雕等。雕刻題材廣泛,涵蓋了人物、動物、植物、神話故事、吉祥圖案等,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木雕常應用于門窗、梁枋、斗拱等部位,其工藝精湛,線條細膩,形象生動逼真。石雕則多用于建筑的臺基、欄桿、柱礎等,以堅固耐用的石材為材料,雕刻出精美的圖案和造型,體現出莊重、大氣的風格。磚雕主要用于墻面、門樓等裝飾,其圖案豐富多樣,風格質樸而細膩。這些雕刻裝飾不僅美化了建筑外觀,還通過所蘊含的寓意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摘編自《中國傳統建筑美學的內涵與傳承》)1.下列對材料的理解與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園林“巧于因借”中的“借”指將園外景觀引入園內,體現了道家“返璞歸真”的思想。B.李清照《聲聲慢》通過齒頭音與舌頭音的交錯,以聲調呼應情感,屬于“氣韻生動”的體現。C.北京故宮中軸線的對稱布局與蘇州園林的漸進式空間序列,均以“含蓄內斂”為設計核心。D.木構架通過榫卯連接形成抗震結構,其線條簡潔流暢的美感源自儒家“中庸之道”思想。2.下列語句,不符合材料一“氣韻生動”美學特征的一項是( )A.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B.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白居易《琵琶行》)C.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蘇軾《赤壁賦》)D.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姚鼐《登泰山記》)3.下列對兩則材料論證特點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采用“總—分”結構,先總述中國美學特征,再分論“自然”“氣韻”“中和”,以典籍引用為主,輔以藝術實例。B.材料二以“分—總”結構展開,先分述建筑布局、空間層次、木構架等要素,后總結建筑美學與中華文化的關聯。C.兩則材料均以舉例論證為核心,材料一通過詩詞、園林、禮樂等案例闡釋美學特征,材料二通過北方皇家建筑、南方民居和園林等實例說明建筑美學。D.兩則材料的論證思路不同:材料一從抽象哲學理念推導具體藝術特征,材料二從具體建筑現象歸納出美學內涵,且均運用對比論證。4.兩則材料均以蘇州園林(拙政園)為例,但作用不同,請結合文本分析。5.材料一提及中國美學的“中和之美”,材料二中的建筑美學如何體現這一特征?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雪地獵狍梁曉聲北大荒的野生動物中,野雉多,狍子也多。所以有“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雉飛到飯鍋里”的夸張說法。狍天生是那種反應不夠靈敏的動物,故人們叫它們“傻狍子”。人覺得別人傻,在當地也這么說:“瞧他吧,傻狍子似的。”狍的確傻。再傻,它見了人還能不跑嗎?當然也跑。但它沒跑出去多遠,就會站住,還會扭頭望人,仿佛在想——我跑個什么勁兒呢,那人不一定打算傷害我吧?往往就在它望著人發愣之際,獵槍響了……狍真的很傻,很少見那么傻的野生動物。夜晚,一輛汽車在公路或山路上開著,而一只狍要過路。車燈照住狍,狍就站在路中央不動了。它似乎想弄明白怎么回事,為什么那么亮的一片光會照住它?司機一提速,狍被撞死了。我在北大荒當知青的6年間,每年都聽說汽車撞死狍的事。不但汽車撞死過狍,連拖拉機也撞死過。當年,團里有一批“東方紅”履帶式拖拉機,即使掛到最高擋5擋,又能快到哪兒去呢?但架不住傻狍子愣是站在燈光中不跑啊。狍的樣子其實一點兒都不傻,長得還很秀氣。狍的耳朵比鹿長一些,眼睛比鹿的眼睛還大。公狍也生角,卻不會長到鹿角那么高,也不會分出鹿角那么多的叉兒,一般只分兩叉兒。狍不會碎步跑,只會奔躍,但絕不會像鹿奔得那么快,也不會像鹿躍得那么遠。狍雖是野生動物,但又顯然太缺乏“野外運動”的鍛煉。狍,傻在它那一雙大眼睛。狍的眼中,尤其母狍的眼中,總有那么一種猶猶豫豫、懵懂不知所措的意味。我這里將狍的眼神比做仿佛到了該論婚嫁的年齡,但仍然缺乏待人接物的經驗,因而每每陷于窘狀的大姑娘的眼神。這樣的大姑娘從前是很有一些的,現在不多了。狍發現了人,并不立即逃跑。它引頸昂頭,凝視著人。也許凝視幾秒鐘,也許凝視半分鐘甚至1分鐘之久。要看它在什么情況下發現了人,以及什么樣的人,人在干什么。狍對老人、小孩兒和女人,戒心尤其不足。我在連隊當小學老師的兩年,小學校的校長是轉業兵,姓魏,待我如兄弟。他是連隊出色的獵手之一。冬季的一天,我隨他進山打獵。我們在雪地上發現了兩行狍的蹄印。他俯身細看了片刻,很有把握地說,肯定是一大一小。順蹤追去,果然看到一大一小兩只狍。體形小些的狍,在我們的追趕下顯得格外靈巧。它分明是想把我們的視線吸引到自己身上。雪深,人追不快,狍也跑不快。看那只大狍跑不動了,我們也終于追到獵槍的射程以內,魏校長的獵槍也舉平瞄準了,那體形小些的狍,便用身體將大狍撞開。然后,它在大狍的身體前跑來跑去,使魏老師的獵槍無法瞄準大狍,開了3槍也沒擊中。魏校長生氣地說:“我的目標明明不在它身上,它怎么偏偏想找死呢。”傻狍畢竟斗不過好獵手。終于,它們被我們逼上一座山頂,旁邊是懸崖,它們無路可逃了。在距離它們只有十幾步遠處,魏校長站住了,激動地說:“我本來只想打那大的,這下,兩只都別想活了。回去時,我扛大的,你扛小的。”他說罷,舉槍瞄準。狍不像鹿或其他動物。它們被追到絕處,并不自殺。相反,那時它們或目不轉睛地望著獵人,或凝視槍口,一副從容就義的樣子。那一種從容,簡直沒法細說。那時它們的眼神,就像參加奧運會的體操選手,連出差池,遭到淘汰已成定局,厄運如此,只好聽天由命。某些運動員在那種情況下,目光不也要望向計分牌嗎?那是運動員顯示最后自尊的意識本能。狍凝視槍口的眼神,似乎是要向人證明——它們雖是動物,雖被叫做傻狍子,卻可以死得如人一樣有自尊,甚至比人死得還要有自尊。懸崖的邊上,兩只狍一前一后,身體貼著身體,體形小些的在前,體形大些的在后。在前的分明想用自己的身體擋住子彈,它眼神中有一種無悔的義不容辭的意味,似乎還有一種僥幸——或許獵人的槍里只剩一顆子彈呢!它們的腹部都因剛才的奔逃而劇烈起伏。它們的頭都高昂著,眼睛無比鎮定地望著我們。體形小的狍終于不望我們,將頭扭向大狍,仰望大狍。大狍則俯下頭,用自己的頭親昵地蹭對方的背和頸。接著,兩只狍的臉偎在一起。我心中頓生惻隱。正奇怪魏校長為什么還沒開槍,向他瞥去,卻見他不知何時已將槍放下了。他說:“它們不是一大一小,是夫妻啊。”我不知說什么好。他又說:“看,我們以為是小狍的那一只,其實并不算小,它是公的。看出來沒有?那只母的懷孕了,所以顯得大……”我仍不知該怎么表態。“我現在終于明白了,鄂倫春人不向懷孕的母獸開槍是有道理的。看它們的眼睛,人在這種情況下打死它們,是要遭天譴的呀!”魏校長說著,干脆將槍背在肩上。后來,他盤腿坐在雪地上,吸著煙,望著兩只狍。我也盤腿坐下,陪他吸煙,陪他望著兩只狍。我和魏校長在山林中追趕了三個多小時,魏校長可以易如反掌地射殺它們,甚至可以來個“串糖葫蘆”,一槍擊倒兩只,但他決定不那樣做了。那一刻,夕陽橘紅色的余暉,漫上山頭,將雪地染得像罩了紅紗,兩只狍在懸崖邊相依相偎,身體緊貼著身體,眷眷情深,根本不理睬我們兩人的存在。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棒打狍子瓢舀魚”的俗語,既體現北大荒物產豐饒,也為下文狍子“傻”的特質埋下伏筆。B.狍子凝視獵人時“猶猶豫豫”的眼神,暗示其缺乏生存危機意識,與后文被逼至懸崖的結局形成呼應。C.作者詳寫三次獵槍未中的過程,意在通過狍子以身體掩護伴侶的細節,表現其靈性與犧牲精神。D.鄂倫春人“不向懷孕母獸開槍”的傳統是獵人放棄獵殺的核心原因,體現對民族禁忌的絕對遵從。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將狍子的眼神比作“陷于窘狀的大姑娘”,以比喻手法強化其天真特質,反襯人類獵殺行為的殘酷。B.文中多次將狍子與鹿對比,既突出狍子動作笨拙、缺乏野性的一面,也為后文獵殺情節提供合理性依據。C.獵人與狍子“對視”的細節貫穿全文,從最初狍子對獵槍的茫然到最終獵人對狍子的凝視,構成敘事閉環。D.文中反復出現的“雪地”不僅是場景要素,更象征自然界純凈的本質,與人類狩獵的暴力形成隱喻沖突。8.文中畫線句“它們的眼神,就像參加奧運會的體操選手,連出差池,遭到淘汰已成定局,厄運如此,只好聽天由命”具有多重意蘊,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9.本文標題為“雪地獵狍”,但最終并未完成“獵殺”。這一設計深化了文章的主題,請結合文本進行探究。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夫學者,所以求益耳。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敵,惡之如鴟梟。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孔子云:“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魏武、袁遺,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游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余,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學《易》《論語》;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論語》:皆終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墻亦為愚耳。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節選自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材料二:任末①年十四,負笈②從師,不懼險阻。每言:“人若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③,削荊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月而讀,暗則縛麻蒿④自照。觀書有會意處,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其勤學,常以凈衣易之。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走肉耳。”(節選自王嘉《拾遺記·后漢》)【注】①任末:東漢蜀郡人。②笈:書箱。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植物名稱,點燃后可照明。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世人A婚B冠C未學D便稱遲E暮F因循G面墻H亦為愚耳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疾,憎恨,與《勸學》中“聲非加疾也”的“疾”意思不同。B.固,通“故”,所以,與《師說》中“其聞道也固先乎吾”的“固”意思不同。C.若,如果,與《諫逐客書》中“若是者何也”的“若”意思相同。D.易,交換,與《齊桓晉文之事》中“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的“易”意思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強調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彌補不足,以利于行事,而不是為了向別人炫耀。B.材料一以種樹為喻,形象地闡述了講論文章如同春天的花朵,修身利行如同秋天的果實。C.材料一認為學習應趁早,否則就難以取得成就,如材料一列舉魏武等人的例子為證。D.材料二通過任末外出求學不懼險阻、刻苦學習的事跡,表現了他對學習的熱愛與執著。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2)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14.兩則材料對學習的看法有哪些相同之處?請簡要概括。三、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題某公宅①貫休宅成天下借圖看,始笑平生眼力慳。地占百灣多是水,樓無一面不當山。荷深似入苕溪路②,石怪疑行雁蕩間。只恐中原方鼎沸,天心未遣主人閑。【注】①貫休,唐末僧人。②苕溪,水名;雁蕩,山名:均在浙江。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開篇先以夸張的口吻感嘆借閱這座宅院圖紙的人多,再自嘲眼界不夠。B.中間四句緊承首聯描寫宅院景象,突出其占地之廣、建造之精、環境之幽。C.這座宅院建在水邊灣多處,院中樓閣被山巒環繞,山與水構成其主要景觀。D.院中荷叢深幽、山石奇特,會讓游賞之人產生穿行于苕溪、雁蕩山的錯覺。16.詩歌尾聯中的“中原方鼎沸”與前文對宅院的描寫形成鮮明對比,這一對比在情感表達上有何作用?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寫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禮”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在《論語·先進》中,孔子評點弟子的人生志向時,曾批評子路“ , ”,可見其對“禮”的重視。(2)在《諫逐客書》中,李斯用蠶吃桑葉作比,指出昭王使秦成就帝業的句子是:“ , ”。(3)張孝祥《念奴嬌 過洞庭》中的景與情相互照應,上闋的“ ”一句描寫湖水的清澈明亮,下闋的“ ”一句描寫作者內心的清澈潔凈。五、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漫步小鎮的集市,遇上一位婆婆在兜售紅山楂。剛走近,她便捧起一大把山楂,請我品嘗她采摘的甜蜜,那慈愛的笑讓我想起了我的奶奶。在集市,遇上了童年時最喜愛的糖葫蘆,吃起來酸酸甜甜, ① 。這種感覺猶如在異鄉遇見親人,倍感溫暖。寺頭的山楂糕我也品嘗了——鮮果去核去蒂,溫火熬至黏稠,打成泥,再回鍋煮開,吃起來酸甜鮮香,令人沉醉。長久地保存山楂美味的方式是制作山楂酒、山楂醋、山楂酸奶、山楂葉茶、山楂籽油、山楂片……這是山里人的生存智慧,也是他們致富的一條路徑。在他們看來,生存靠大山,興旺靠紅果,生活在紅果旁,每一天都能紅紅火火。小鎮不僅 ② ,還發展了別具特色的山楂主題鄉村游。山楂樹下的休閑民宿宛如童話里的小房子,清新亮麗。游客在山楂樹下徜徉、休憩,把玩著山楂手串,抵達心中的詩和遠方。18.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詳細列舉了一系列山楂制品,有什么表達效果?請簡要分析。19.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中有什么含意?請結合語境簡要分析。20.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①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的產物,②凝聚著先民順應自然、觀察天象的智慧。③古人通過圭表測量日影長度,④結合北斗七星斗柄指向,⑤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個等分點。⑥每個節氣約間隔15天左右,⑦反映著光照、溫度、降水等物候特征的周期性變化。節氣體系包含“四立”“二分二至”等關鍵節點,如立春象征陽氣初生,冬至記錄日影最長時刻。其中八個節氣細分出“三候”,如清明三候為“桐始華、田鼠化鴽、虹始見”,通過生物活動揭示氣候變遷。這套系統不僅指導農事耕作,還衍生出豐富的民俗文化:嶺南谷雨采茶,北方立秋貼膘,江浙霜降賞菊,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生活美學。在氣候變化的當代語境下,節氣文化被賦予新內涵。2016年入選聯合國非遺名錄后,節氣知識通過數字化展示、研學課程等形式煥發活力。北京古觀象臺遺址的日晷雕塑群,用現代藝術語言闡釋節氣更迭;手機應用“節氣知味”則結合地域飲食傳統,讓古老智慧融入都市生活節奏。21.文中第一段有兩處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22.下列句子中的“語境”和文中加點的“語境”,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翻譯古詩時,必須結合原文的語境才能準確傳達詩歌的意境。B.醫生解讀化驗單需要專業語境,普通患者容易誤讀數據。C.在全球化語境中,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創新面臨雙重挑戰。D.這篇論文的語境過于抽象,導致核心觀點難以被讀者理解。六、作文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在《諫逐客書》里,李斯先歷數秦國多位君主重用客卿讓國家走向富強的事實,然后指出逐客的做法是短視的,會損害秦國利益。最終,秦王被說服,撤回逐客令。請結合以上材料,寫一篇議論文,談談你對用人之道的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B 2.A 3.C 4.①材料一以拙政園為例,論證中國園林“巧于因借”、尊重自然之美的“自然”美學特征;②材料二以蘇州園林為例,體現傳統建筑注重空間層次營造,形成漸進式空間序列,營造含蓄、內斂的空間意境。 5.①對稱布局以中軸線為基準,左右建筑對稱,形成規整有序空間形態,體現整體和諧;②北方皇家建筑紅墻黃瓦、南方民居白墻黛瓦,色彩搭配協調,營造不同氛圍,體現和諧之美;③雕刻裝飾題材廣泛,工藝精湛,與建筑功能結合,通過寓意表達美好向往,體現實用與藝術統一。【導語】這兩則材料從不同維度展現了中國傳統美學的精髓。材料一以哲學視角切入,系統闡釋“自然、氣韻、中和”三大美學特征,通過詩詞書畫等藝術形式佐證;材料二則聚焦建筑藝術,從空間布局、結構工藝等具象層面展現美學實踐。二者互為補充,共同勾勒出中華美學追求天人合一、形神兼備的獨特氣質。1.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本內容進行判斷、推斷的能力。A.“體現了道家‘返璞歸真’的思想”錯誤。依據材料一“中國園林中講究‘巧于因借’,其中‘因’指的便是尊重和順應園址的天然基礎,‘借’指的是將園外景觀引入園內,以至內外和諧”可知,“巧于因借”側重園林設計,而道家的“返璞歸真”強調的是回歸自然本真狀態,材料中并沒有表明“借”體現道家“返璞歸真”的思想。C.“均以‘含蓄內斂’為設計核心”錯誤。依據材料二“如北京故宮,沿中軸線依次排列著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主要建筑,左右配以對稱的宮殿群,彰顯出皇家的威嚴與莊重”可知,北京故宮對稱布局體現的是“威嚴莊重”,不是“含蓄內斂”。D.“美感源自儒家‘中庸之道’思想”錯誤。依據材料二“其梁枋組合形式多樣,線條簡潔流暢,在支撐建筑重量的同時,也構成了富有韻律感的空間骨架,給人以質樸、自然的美感”可知,木構架美感源自結構,與儒家“中庸之道”無直接關聯。故選B。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依據材料一“南齊謝赫提出的‘氣韻生動’是中國藝術的精髓,意味著要表現活潑的精神和有節奏的韻律”可知,“氣韻生動”強調動態韻律與生命感。A.“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描繪的是六朝的往事已隨流水消逝,只剩下寒煙籠罩著衰草,呈現出一種衰敗、寂靜的靜態景象,沒有體現出動態的節奏感、韻律美與生命活力,不符合“氣韻生動”的美學特征。B.“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將琵琶聲比作大珠小珠落玉盤,生動地表現了琵琶聲的清脆、錯落有致,富有節奏感和韻律美,體現了“氣韻生動”的特征。C.“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寫簫聲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婦為之哭泣,突出了蕭聲的感染力,富有生命活力,體現了“氣韻生動”的特征。D.“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描繪了太陽升起時,紅光搖曳的動態景象,富有節奏感和韻律美,體現了“氣韻生動”的特征。故選A。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和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A.“以典籍引用為主”錯誤。材料一采用“總一分”結構,先總述中國美學特征,再分論“自然“氣韻”“中和”,但在論證過程中,除了典籍引用,還運用了大量的藝術實例,并非以典籍引用為主。B.“材料二以‘分—總’結構展開”錯誤。材料二先分述建筑布局、空間層次、木構架等要素,但最后并沒有總結建筑美學與中華文化的關聯,是并列結構,無總結段落。D.“均運用對比論證”錯誤。材料一從哲學理念(老莊孔子)推導藝術特征(自然、氣韻、中和),材料二從建筑現象(布局、木構架等)歸納美學內涵(對稱、層次、色彩等),但兩則材料均未運用對比論證。故選C。4.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材料中信息,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①材料一提到蘇州拙政園時,重點在于說明中國園林“巧于因借”的特點,即“因”指尊重園址的天然基礎,“借”指將園外景觀引入園內,以達到內外和諧的效果。這一例子具體闡釋了中國美學中“自然”的特征,即尊重自然之美,追求無斧鑿痕的境界。材料一以拙政園為例,論證中國園林“巧于因借”、尊重自然之美的“自然”美學特征。②材料二以蘇州園林為例,著重分析其空間層次的營造方式,如通過曲折小徑、小巧庭院和游廊等元素,形成漸進式的空間序列,給人以“庭院深深深幾許”的美感體驗。這一例子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含蓄、內斂的空間意境,與材料一中“中和之美”的抽象理念形成呼應,但更側重于具體的建筑美學實踐。材料二以蘇州園林為例,體現傳統建筑注重空間層次營造,形成漸進式空間序列,營造含蓄、內斂的空間意境。5.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材料中信息,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①對稱布局體現整體和諧。材料二指出中國傳統建筑多采用對稱式布局(如北京故宮),以中軸線為基準形成規整空間。統建筑注重空間層次的營造,通過門、墻、廊、院等建筑元素的巧妙組合,形成多層次、漸進式的空間序列。各個空間之間相互關聯、過渡自然,如蘇州園林中曲折的小徑、小巧的庭院、游廊等,體現了空間布局上的“中和之美”。這種對稱性、規整有序性直接呼應材料一“中和之美”中“中”的核心思想,即通過平衡、秩序達到整體和諧。②色彩搭配體現和諧之美。材料二提到北方皇家建筑用“紅墻黃瓦”彰顯威嚴,南方民居以“白墻黛瓦”營造淡雅,不同色彩組合均追求協調統一。中國傳統建筑在色彩運用上講究協調,如北方皇家建筑采用紅墻黃瓦、金碧輝煌的色彩組合,南方民居和園林建筑采用白墻黛瓦、黑柱木門窗等,色彩相互映襯,體現了“中和之美”中色彩的和諧搭配。這與材料一“和”的價值觀一致,即差異中求協調(如敦煌壁畫色彩“互相關聯協調”)。③雕刻裝飾體現實用與藝術的統一。材料二強調雕刻藝術(木雕、石雕等)既美化建筑,又通過吉祥圖案表達美好寓意。木構架是中國傳統建筑的主要結構形式,木構件的選林、加工工藝以及榫卯節點的精巧構造,都體現了實用功能與結構美的協調統一。大屋頂的曲線造型優美,同時具有實際功能,且與建筑整體風格相協調,屋頂的屋脊、檐口等部位的裝飾構件也增強了建筑的藝術表現力,體現了建筑構件之間的“中和之美”。這種功能與審美的結合,符合材料一“中和之美”中“知、情、意、行相統一”的理念。6.D 7.B 8.①坦然接受命運:狍面對死亡時不再掙扎,如同運動員接受無法改變的失敗結局,表現出對厄運的平靜接納,也透露出對不可抗力的無奈接受。②保留最后的尊嚴:狍凝視槍口的姿態,如同運動員望向計分牌的本能,展現了即使在絕境中也要維持尊嚴的生命本能。③與人類情感的共通性:通過人與動物的類比,強調狍的從容就義與人類在困境中的心理狀態相似,消解了人與動物的界限,引發共情。 9.①突出人性與道德的覺醒:獵人最終因狍子的深情互動和母狍懷孕而放棄獵殺,展現人性中惻隱之心的勝利。②消解“獵”的暴力性:標題的“獵”與結局的“未獵”形成反差,強調對生命的尊重高于狩獵的原始欲望。③升華主題:從“獵殺”到“共情”的轉變,深化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題,呼吁人類對野生動物給予更多敬畏與保護。【導語】梁曉聲的《雪地獵狍》以質樸筆觸勾勒北大荒的生存圖景,通過“傻狍子”的悲劇性命運,折射人性與自然的深刻矛盾。狍子的“傻”被賦予天真與尊嚴的雙重隱喻,獵人的惻隱則揭示暴力與仁慈的博弈。未完成的獵殺結局,以夕陽余暉中的溫情對峙,叩問人類對生命的敬畏,完成從獵捕到救贖的主題升華。6.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傳統是獵人放棄獵殺的核心原因,體現對民族禁忌的絕對遵從”錯誤。從文中“看它們的眼睛,人在這種情況下打死它們,是要遭天譴的呀”等內容可知,獵人放棄獵殺的核心更重要的是被兩只狍子之間的深情所打動,產生了惻隱之心;鄂倫春人的傳統是觸發他反思的契機,但并非 “絕對遵從民族禁忌”,更多是出于道德和情感的考量,對生命本身的敬畏。故選D。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B.“也為后文獵殺情節提供合理性依據”錯誤。文中多次將狍子與鹿對比,突出了狍子的“傻”、笨拙和缺乏警覺性,但非為獵殺情節提供“合理性依據”;相反,這種對比更凸顯了狍子的無辜,使獵殺行為顯得更加殘忍;后文魏校長放棄獵殺的決定,恰恰否定了獵殺的合理性。故選B。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①坦然接受命運:文本中狍被逼至懸崖后,“目不轉睛地望著獵人”或“凝視槍口”,這種“從容就義”的姿態與“就像參加奧運會的體操選手,連出差池,遭到淘汰已成定局,厄運如此,只好聽天由命”的運動員確認淘汰后的聽天由命高度相似。兩者都體現出對無法逆轉的結局的認命感和無力感,狍的“不自殺”進一步強化了這種對厄運的平靜接受。②保留最后的尊嚴:作者特意對比人與動物的行為,狍凝視槍口如同運動員望向計分牌,都是通過“注視結果”來捍衛尊嚴。后文提到狍“甚至比人死得還要有自尊”,直接點明這種眼神的核心意義——即使作為“傻狍子”,在絕境中也要維持尊嚴的生命本能,也要在死亡面前保持高貴,暗示動物與人類一樣擁有精神層面的自尊。③與人類情感的共通性:該句比喻的深層意蘊在于打破物種隔閡,將野生動物與人類運動員類比,使讀者能通過熟悉的奧運會場景理解陌生的狍的行為,強調狍的從容就義與人類在困境中的心理狀態相似,隱含對獵殺行為的批判 ——當人類以強者姿態剝奪生命時,是否忽視了動物也有值得尊重的生命意志?這種寫法消解了人與動物的界限,既突顯了狍行為的震撼力,又能引發人類的共情。9.本題考查學生評價作者表現出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的能力。①文章開篇通過“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雉飛到飯鍋里”的夸張說法,以及對狍子“傻”的特質描寫,營造出一種北大荒狩獵的粗獷氛圍,魏校長作為出色獵手,持槍追逐狍子的場景更是將這種狩獵的原始沖動展現得淋漓盡致。然而,當兩只狍子被逼上絕境,它們的表現徹底改變了局勢。公狍為保護懷孕的母狍,用身體阻擋子彈,與母狍相互依偎、親昵互動的深情畫面,讓魏校長心中的惻隱之心被喚醒。他從最初想要獵殺兩只狍子,到最終放下獵槍。這一轉變展現了人性中善良與道德的力量,說明即使是經驗豐富、習慣狩獵的人,在面對生命間真摯情感與生命延續的情境時,也能喚醒人性與道德,對生命充滿尊重。②標題“雪地獵狍”給讀者預設了一場狩獵的緊張情節,充滿了原始的暴力與野性氣息,讓讀者預期會看到一場人與動物之間的力量對抗與獵殺過程。但故事結局卻是獵人放棄獵殺,“獵”與“未獵”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種反差打破了讀者對狩獵故事的常規認知,弱化了狩獵行為本身所蘊含的暴力性。它向讀者傳遞出,人類對于生命的尊重和保護意識,應該超越狩獵這種原始的生存或娛樂欲望。③文章從一開始描述獵人追逐狍子,展現人類與野生動物之間的對立關系,到獵人觀察狍子之間的情感互動后產生共情,放棄獵殺,實現了敘事角度的轉變。這種從“獵殺”到“共情”的轉變,使文章的主題得到了升華。它不再局限于單純的狩獵故事或對動物特性的描寫,而是深入探討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兩只狍子在絕境中的相依相伴,讓人類意識到動物同樣擁有值得尊重的生命和情感世界。文章借此呼吁人類摒棄對野生動物的掠奪和傷害,以共情之心去理解、敬畏和保護它們。10.DFH 11.C 12.C 13.(1(我)見到有人讀了數十卷書,就自高自大,輕侮忽視長輩,輕視怠慢同輩。(2)年老才開始學習的人,如同手持蠟燭在夜間行走,尚且勝過閉著眼睛什么也看不見的人。 14.①強調學習的重要性;②主張終身學習;③注重實踐與修身。【導語】這兩則材料均圍繞“學習”主題展開論述,體現了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精髓。材料一通過古今對比,強調學習應注重修身利行而非炫耀,以種樹為喻闡明學習的內在價值;同時辯證討論學習時機問題,既主張早教又肯定晚學。材料二則以任末勤學事跡為例,突出刻苦求學的精神。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世上人到二、三十婚冠之年還未開始學習,就自以為太晚了,因循保守而失學,也太愚蠢了。“世人”作主語,“婚冠”作狀語,“未學”作謂語,故D處斷開;“稱”為謂語,“遲暮”為賓語,故F處斷開;“因循”“面墻”并列結構,故H處斷開。故選DFH。1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憎恨/強勁。句意:人們都像恨仇敵一樣對待他。/聲音并沒有變得強勁。B.正確。通“故”,所以/本來。句意:所以對孩子要早早教育。/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C.錯誤。如果/像、如同,意思不同。句意:人如果不學習。/像這樣是為了什么呢?D.正確。句意:更用干凈的衣服交換他的(寫滿字的)臟衣服。/我(的確)不是(因為)吝嗇錢財才以羊換掉牛的。故選C。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否則就難以取得成就,如材料一列舉魏武等人的例子為證”錯誤。材料一認為即使“失于盛年”,仍可“晚學”如孔子、曾子等例子,并非強調“難以取得成就”。列舉魏武等人的例子旨在論證要終身學習。故選C。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凌忽”,欺侮輕視;“輕慢” 輕視怠慢;“同列”,同輩或地位相同的人。(2)“秉”,持,拿;“瞑目”,閉眼;“賢”,勝過、更好。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①由材料一中“夫學者,所以求益耳”可知,學習是為了求得進步;由材料二中“人若不學,則何以成”可知,不學習就無法有所成就。兩則材料都強調了學習對個人成長的關鍵作用。②由材料一中“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和列舉孔子、魏武等晚年勤學的例子可知,學習不應受年齡限制;由材料二中任末臨終仍勸誡“夫人好學,雖死猶存”可知,學習應貫穿一生。兩則材料都體現了終身學習的理念。③由材料一中“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和“修身利行,秋實也”可知,學習要落實到實踐和品德修養;由材料二中任末“觀書有會意處,題其衣裳”的實踐行為可知,學習要與實際結合。兩則材料都強調學以致用的重要性。參考譯文:材料一:學習是為了使自己增加知識。我看見有人才讀數十卷書,便妄自尊大,不尊敬長者,輕蔑怠慢同行;人們都像恨仇敵一樣對待他,像憎惡鴟梟一樣討厭他。像這樣讀了書卻自我貶損,還不如不學。古時候求學的人都是為了充實自己,以彌補自己的不足;現在求學的人都是為了別人的稱贊,只能說說罷了。古時候求學的人是為了別人,推行自己的主張來對社會謀利;現在求學的人都是為了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來求得升官。學習就跟種樹一樣,春天可以賞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收獲它的果實;評講文章,就好像賞玩春天的花朵一樣,修身利行,就好像收獲秋天的果實一樣。人在幼小的時候,精神專一心性純潔無染,長成以后,思慮分散。所以對孩子要早早教育,不要錯失良機。我七歲時候,誦讀《靈光殿賦》,直到今天,十年溫習一次,還不會忘記。二十歲以后,所誦讀的經書,一個月擱置,就生疏了。但人會有困頓不得志而壯年失學,更應該在晚年抓緊時間學習,不可以自己放棄。孔子就說過:“五十歲來學《易》經可以沒有大過失了。”曹操、袁遺到老的時候更加專心致志的學習;這都是從小學習到老年仍不厭倦的例子。曾參七十歲才學,而名聞天下;荀卿五十歲才來游學,最后仍成為儒家大師;公孫弘四十多歲才讀《春秋》,后來因此當上丞相;朱云也到四十歲才學《易經》、《論語》,皇甫謐二十歲才學《孝經》、《論語》,都最終成為儒學大師;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世上人到二、三十婚冠之年還未開始學習,就自以為太晚了,因循保守而失學,也太愚蠢了。幼年學的像太陽剛升起的光芒;老年學的,像夜里走路拿著蠟燭,總比閉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見要好。材料二;任末十四歲時,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背著書箱不怕路途遙遠,危險困阻,他常常說:“人如果不學習,那么憑什么成功呢?”他有時靠在林木下,編白茅做小草屋,削荊條制成筆,刻劃樹汁作為墨水。晚上他就在星月的輝映下讀書,昏暗(的話)就點燃麻蒿來自己照亮。看書有領會的時候,寫在他的衣服上,來記住這件事。他的同學十分喜歡他的勤學,更用干凈的衣服交換他的(寫滿字的)臟衣服。任末在快死時告誡(別人)說:“人喜歡學習,即使死了也好像活著;不學習的人,即便是活著,也不過是行尸走肉罷了。”15.A 16.①以樂景襯哀情,凸顯時代悲劇。宅院的美景與中原“鼎沸”的戰火形成對比,借宅院的寧靜反襯時局的動蕩,暗示即便身處安樂之地,也無法逃避亂世的陰影,表達了詩人對天下蒼生苦難的深切憂慮。②隱含對權貴享樂的批判。暗示若天下大亂,個人的安逸終將被打破。詩人借此委婉批評權貴沉溺享樂、無視民生疾苦。③深化“憂國憂民”的主題。作者以對比手法將個人享樂與國家危亡并置,使詩歌超越了對宅院的單純詠嘆,升華為對時代命運的反思,體現了詩人“以天下為憂”的濟世情懷。【導語】這首詩以夸張手法開篇,通過“天下借圖看”突顯宅院盛名。中二聯以“水灣”“山樓”“荷深”“石怪”勾勒出依山傍水的園林勝景。尾聯筆鋒陡轉,以“中原鼎沸”的時局反襯,暗含對亂世的憂思與隱逸之嘆。1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A.“詩人開篇先以夸張的口吻感嘆借閱這座宅院圖紙的人多”錯誤,首聯中“天下借圖看”是用夸張手法形容宅院聲名遠播,引得天下人都想借圖觀賞,而非借閱宅院圖紙的人多。故選A。1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表現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能力。①以樂景襯哀情,凸顯時代悲劇。詩歌前六句不遺余力地描繪了某公宅院的絕美景色。“地占百灣多是水,樓無一面不當山”,展現出宅院占地廣闊,水域蜿蜒曲折,樓閣四面環山,處處皆景;“荷深似入苕溪路,石怪疑行雁蕩間”,更是通過對荷花和怪石的描寫,將宅院景色與浙江著名的苕溪、雁蕩山相媲美,凸顯出宅院景致的清幽雅致與秀麗奇特。然而尾聯“中原方鼎沸”描繪出中原大地戰火紛飛、局勢動蕩不安的慘烈景象。這種宅院的寧靜祥和與中原的戰火紛飛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以樂景襯哀情,表達了對天下蒼生在戰亂中遭受苦難的深切憂慮,凸顯出時代的悲劇色彩。②隱含對權貴享樂的批判。詩人通過這一對比,委婉地批判了權貴們沉溺于個人享樂、無視民生疾苦的行為。在中原百姓深陷戰火、顛沛流離之時,權貴們卻在自己的宅院中悠然自得,享受著山水之美。尾聯“天心未遣主人閑”暗示天下大亂的局勢下,個人的安逸生活終將被打破。③深化“憂國憂民”的主題。作者把個人的享樂與國家的危亡并置在一起,使得詩歌的主題不再局限于宅院本身,而是上升到了家國情懷的高度。詩人通過對宅院與中原局勢的對比描寫,展現出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注,以及對百姓疾苦的感同身受,充分體現了其“以天下為憂”的濟世情懷,深化了詩歌“憂國憂民”的主題,使詩歌具有了更為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更為動人的藝術感染力。17. 為國以禮 其言不讓 蠶食諸侯 使秦成帝業 表里俱澄澈 肝肺皆冰雪【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詞:禮、蠶、侯、俱、澄澈、肺。18.①強調山楂用途廣泛,通過列舉山楂酒、醋、酸奶等多種制品,突出山里人開發利用山楂的智慧;②增強真實感和生活氣息,具體羅列使內容更充實,展現山楂融入日常生活的深度;③為后文“致富路徑”作鋪墊,自然引出山楂產業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19.表層含意:山里人依靠山楂維持生計,并通過山楂產業實現富裕。深層含意:①象征生活希望:“紅果”既指山楂,也隱喻紅火的生活;②體現積極心態:將自然饋贈轉化為經濟資源,表達對生活的熱愛與樂觀;③突出產業價值:強調山楂是當地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帶動經濟與文化繁榮。 20.①喚起兒時的記憶/滿是童年的味道②以山楂加工為主/以山楂產業為依托【解析】18.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句子的表達效果的能力。①通過列舉“山楂酒、醋、酸奶、葉茶”等具體制品,覆蓋食品、飲品、保健品等領域,直觀說明山楂從果實到葉片、種子的全利用,體現資源開發的深度與廣度;具體制品的羅列是“生存智慧”的實證,如“山楂葉茶”“籽油”等非傳統食品,展現山里人對食材特性的洞察,將抽象智慧轉化為可感知的案例。②名詞堆砌具有畫面感,讓讀者聯想到集市攤位或農家作坊的具體場景,仿佛能聞到酸味、看到制品陳列;省略號“……”暗示列舉未盡,如可能存在山楂罐頭、果脯等,延伸出“山里人日常生活離不開山楂”的圖景,強化文本的煙火氣。③從“保存美味的方式”到“致富路徑”,列舉制品是從“生存需求”到“經濟發展”的過渡。例如,“山楂酒、醋”可長期保存,解決食物儲存問題;“山楂籽油”等深加工產品則指向市場化,自然引出后文“興旺靠紅果”的結論。1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劃線句子含義的能力。表層含意:“大山”是自然資源的載體,山楂作為山區特產,是山里人傳統飲食(如糖葫蘆、山楂糕)和物資儲備(如制作保存品)的基礎,直接關聯生存需求。文中“山楂酒、醋”等加工品成為商品,“鄉村游”以山楂為賣點,體現紅果從農產品到經濟資源的轉化,是“致富路徑”的具象化。深層含意:①“紅果”的“紅”雙關色彩與“紅火”,既指果實物理特征,也象征日子的興旺(如春節貼紅對聯的文化隱喻),將物質生產與精神期盼結合。“每一天都能紅紅火火”用重復強化韻律感,類似民謠歌詞,傳遞對穩定幸福生活的樸素向往。②句子隱含“靠山吃山”的生存邏輯,但非掠奪式開發——通過加工利用(如熬制山楂糕的工藝)實現可持續利用,體現“取之自然、用之有道”的生態理念。③“紅果”作為核心意象,串聯起農業(采摘)、加工業(制品)、服務業(鄉村游),暗示鄉村振興需依托本土資源的全產業鏈開發,與文中“生存智慧”“致富路徑”形成閉環。20.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①處前文強調“童年時最喜愛的糖葫蘆”,“酸酸甜甜”是味覺體驗,后文“猶如在異鄉遇見親人”則強調情感共鳴,補寫句需銜接“味覺”與“記憶”,因此可以填“喚起兒時記憶”或者“滿是童年的味道”。②處句式上,“不僅……還……”要求前后分句形成“基礎產業——延伸產業”的遞進關系,“加工”是“鄉村游”的前提,后文“還發展了鄉村游”表遞進,前文需先講“山楂相關的基礎產業”。因此可填“以山楂加工為主”或者“以山楂產業為依托”。21.②修改為:凝聚著先民觀察天象、順應自然的智慧。⑥修改為:每個節氣約間隔15天(每個節氣間隔15天左右)。 22.C【解析】21.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②句語序不當,“觀察天象”是“順應自然”的前提,二者存在邏輯先后順序。先民需先通過觀察天象總結自然規律,才能進一步順應自然,故應修改為“凝聚著先民觀察天象、順應自然的智慧”;第⑥句語義重復,“約”和“左右”均表示約數,語義重復,應刪除其中一個,修改為“每個節氣約間隔15天”或“每個節氣間隔15天左右”。2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詞的語境義的能力。文中“語境”指的是語言使用的具體環境,這里引申為社會背景、時代環境等。A.“語境”指的是古詩文本中的語言環境,即上下文,與文中意思不同。B.“語境”指的是醫學領域的專業背景,強調專業范疇,與文中的時代背景語境不同。C.“語境”指的是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下,與文中“語境”的含義一致。D.“語境”指的是論文的語言表達環境或論述背景,側重于文本本身的表述情境,與文中的時代語境不同。故選C。23.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