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 學年第二學期七年級學業水平質量檢測語文參考答案1.(1)出淤泥而不染;(2)濯清漣而不妖;(3)獨坐幽篁里;(4)此夜曲中聞折柳;(5)黃梅時節家家雨;(6)青草池塘處處蛙(每空 1 分,共 6 分)2.①拔;②韌(每空 1分,共 2分)3.(1)A;(2)B(每空 1分,共 2分)4.(1)④③②;(2)①⑥⑤(每空 1 分,共 2 分。序號順序有誤不得分)5.示例一:妞兒如這朵蓮花,深處硝煙彌漫的山地,仍用粗布襖襟包裹人性的純凈。示例二:木蘭如這竿翠竹,遠赴萬里關山外的戎機,在朔風嘶馬間擎起家國的信念。示例三:黃文秀如這竿翠竹,扎根百坭嶙峋的瘠土,卻以青春枝干托舉扶貧的燈火。(人物選取 1分,草木選取 1 分,語言表達 1分,共 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6.①生長環境幽深、陰暗;②依附石頭,沒有根莖;③斑跡分明,矮小密集;④隔絕塵埃,綠意盎然(每點 1分,寫出兩點即給 2 分)7.【甲】詩以青苔為切入點,通過抒寫“愛客卻怕客來踏壞青苔”的矛盾心理以及雨后不忍開門破壞苔跡,生動展現了詩人對幽靜隱逸生活的珍視和對青苔這一自然細微之物的憐愛;【乙】詩通過將在幽靜環境中斑駁、絕塵的青苔與遭遇榮華的路邊凡草對比,表達詩人對不慕榮華、潔身自好的品格的肯定和對遠離喧囂與俗世的向往。(內容 2分,情感 2 分,共 4 分)8.選 B。保爾·柯察金出身貧困,童年做雜役受盡欺辱,如同苔依附于石縫,“渺小無根”卻扎根逆境。四次直面死亡,戰場負傷、傷寒、肺炎、脊柱損傷,均以意志戰勝,更將個人生命嫁接于革命事業,在病榻上實現重生,具有苔“堅定不移”的韌性。當他全身禁錮于病床時,口述創作《暴風雨所誕生的》,將黑暗的病房轉化為精神戰場,“幽靜深處煥發生機”,這是其“苔”般生命力的終極詮釋。(苔的精神詮釋 2分,人物情節、品質 3分,共 5分)(選擇祥子最多給 3分。祥子初期三次攢錢買車,如苔般勤勉,但缺乏精神根基。社會壓迫下,他從“駱駝”淪為“鬼”,沉迷利己、麻木茍活,最終失去“煥發生機”的能力。他的悲劇證明:無信仰的個體生命力難以持久,恰與苔的永恒韌性相悖。)9.(1)離開;(2)一起;(3)更加;(4)比得上(每空 1 分,共 4 分)10.A(2 分)11.ACD(3 分)12.(1)節葉堅瘦,根須連絡,蒼然于幾案間(2分);(2)生命力頑強(不依托外物)(1 分);(3)能忍受寒苦,安于淡泊,甘愿與清澈的泉水、潔白的石頭為伴(1 分)【參考譯文】大凡生長在石頭上的草木,都必須依賴一點點薄土來附著它的根,就像石韋、石斛這類植物。它們雖然(看起來)不依賴泥土(也能長在石頭上),但如果把它們從原來的地方移開,就會很快枯萎死去。唯獨石菖蒲是個例外!你可以連帶著它生長的石頭一起挖取回來,洗掉根上的泥土,只用清水浸泡著,養在盆里,就能活上幾十年不枯死。雖然它長得不算特別茂盛,但它的枝節和葉子都堅韌、清瘦,根須互相連綴纏繞,(常年)蒼翠地挺立在書桌案頭之間,時間越久越讓人覺得可愛可喜。它那讓人身體輕健、延年益壽的功效,本來就已經不是昌陽(指普通的菖蒲)所能比得上的了。至于它能忍耐嚴寒貧瘠之苦,安于(清水供養的)簡單樸素生活,甘愿與清澈的泉水、潔白的石頭為伴,不需要依賴泥土就能生長(的品性)——這些(高潔的品格),難道也是昌陽能夠比得上的嗎?13.(1)綠瑩瑩的(青綠色);(2)在冷風中瑟瑟地抖顫;(3)意志頑強、品格堅韌(每空 1分,共 3分);(4)示例一:A句運用對比,“晃動的枯枝”暗示冬天的蕭瑟和衰敗,是小貓的死亡帶給我生命第一次消逝的打擊,“青綠色”“嫩芽”是春意初萌、生命微露的生命跡象,前后形成對比,展現孩子內心由悲傷到欣慰的情感變化;示例二:B 句運用擬人、對比、細節描寫等。“躋身”一詞將柳枝擬人化,通過細節刻畫,表達作者對柳枝謙遜、默默奉獻品質的贊美之情。柳枝與母親形成對比,表達作者對其深厚的懷念。(角度 1分,情感 1 分。意近即可。)14.我不同意。“衰草凄迷,落葉堆積”是我在母親去世后重返家中所見的景物,寫出了我對往日生活的懷念與對物是人非的悵惘。枯草、落葉以景物之衰敗,烘托了我面對親人離去的痛苦,對生命逝去的感慨、無助,與柳的“綠”背后寄寓的生命活力形成對比,凸顯柳給予我的慰藉之深。(內容 1 分,任意寫出兩重情感 2分,共 3分)15.本題采用分層賦分。第一層(5 分):結合文章和材料,整合物象、情志、背景形成深度表達,并有自己的思考。示例:結尾不僅是對現實的抒情感嘆,更是一種文化和精神的象征表達。“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命象征,在宗璞筆下承載了時代的傷痛與個人的隱忍。在“文革”浩劫之后,作者飽受親情喪失與心靈重創之苦,面對一地荒涼,她卻從一縷柳色中感受到生命的回聲。這正與材料一中“傷痕文學”主張的“在苦難中尋找高尚與希望”高度契合。而這“絲絲”之意,也暗含著細水長流、柔韌不絕的母愛精神。柳枝不像松柏那樣標榜“歲寒”,卻默默生長,努力綠著,如同千千萬萬個在沉默中支撐家國命運的普通人。他們用自己的清白、堅韌,默默“織”出新時代的春光。第二層(3-4 分):結合文章和材料,分析象征,并聯結了作者的經歷。示例:“絲絲垂柳”不僅是對眼前景色的描寫,更象征著一種普通卻堅韌的生命精神。聯系材料二,宗璞在“文革”中經歷了連番的親人去世,精神飽受重創,而“柳”的綠色象征著不屈的生命和美好的希望。結合材料一,傷痕文學就是在苦難后尋找希望,像柳枝一樣,在寒風中生長,在破碎中重新編織生活的美好。所以這句話是在表達一種信念:即使經歷苦難,平凡人的堅持和善良依然會讓生活重新開花。第三層(1-2 分):僅僅從文章內容分析。示例:“這絲絲垂柳,是會織出大好春光的”告訴我們柳枝雖然看起來細細柔柔的,但它是生命力頑強的,能帶來希望。作者在經歷了母親的去世后,被柳枝的精神所鼓舞,獲得了生活的信心。16.A(2 分)17.(1)①B;②C;③A(每空 1 分,共 3 分)(2)示例:①場景:山區或地震廢墟中的搜救任務。②幫助:由于“天工”具備在復雜地形(如高臺階、沙地、雪地)中行走和奔跑的能力,能進入普通人難以到達的地方,執行搜索、傳輸救援物資、探測地形等任務,減少人類救援人員的危險,超越人類的極限。(場景 1分,可能提供的幫助 2分,共 3 分,其他答案合理亦可)18.示例一:A.工具型 我的理由是:材料一中消費者希望人形機器人能在家庭服務、陪伴教育等領域發揮作用,這些說明機器人被當作一種工具來滿足人類的各種需求;材料二中“天工”具備在沙子、雪地等復雜地形奔跑的能力,這種設計和升級目的也是為了讓機器人更好地執行人類指令,完成任務,就像一臺高級工具一樣;雖然材料三也提到人類可能會對機器人產生情感依賴,但專家提醒我們要防止“情感繭房”,強調機器人仍應被合理使用、被當作輔助工具,而不應替代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關系。所以從實際功能來看,機器人仍然是人類手中的一種工具,幫助我們更高效地工作和生活。示例二:B.協作型 我的理由是:材料三指出,目前機器人與人類更多是協作關系,如在造船、飛機制造等復雜場景中,“人穿外骨骼”和機器人配合作業;材料一中消費者希望機器人在諸多等方面協助人類完成任務,顯示出輔助性質;材料二的“天工”也不是獨立工作,而是在特定任務場景中作為人的延伸出現。因此,機器人與人類是互相配合、各自發揮優勢的“協作型”關系。 示例三(自定義):C.依賴型 我的理由是:材料三提出,機器人在陪伴、教育、養老等領域長期使用后,人類會對其產生情感依賴。當機器人幫助人類解決生活問題,人們會信任甚至將其視作家庭成員。這種依賴可能導致“情感繭房”現象,說明人機關系逐漸變得情感化和依賴性。(5分)19.依據中考寫作評分標準。○能夠根據材料要求進行寫作,情感態度價值觀正確。○能圍繞中心選材,材料新穎、典型。○立意深刻,能根據材料深入思考,思想深刻。一類○文體清晰,語言表達流暢,結構嚴謹。50~45 分○敘述事件,思路清晰,內容充實,符合主題的表達需要,描寫生動。○文學創作,構思精巧,想象合理,形象鮮明,能運用個性化語言表情達意。○議論文寫作,觀點鮮明,能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議論,并運用適切的素材充分論證,論證方法恰當,邏輯清晰。○能夠根據材料要求進行寫作,情感態度價值觀正確。○能圍繞中心選材,材料普通。○立意較為深刻,能根據材料深入思考,思想較深刻。二類○文體清晰,語言表達通順,結構完整。44~40 分○敘述事件,思路清晰,內容較為充實,符合主題的表達需要。○文學創作,構思精巧,想象合理,形象鮮明。○議論文寫作,觀點鮮明,能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議論,并進行論證,論證方法恰當。○能夠根據材料要求進行寫作,情感態度價值觀正確。○能圍繞中心選材,材料平淡。三類 ○文體清晰,語言表達基本通順,結構基本完整。39~35 分 ○敘述事件,內容一般,基本符合主題的表達需要。○文學創作,構思符合常理,形象比較鮮明。○議論文寫作,觀點還算明確,能圍繞論點展開議論。○能夠根據材料要求進行寫作,情感態度價值觀正確。○能圍繞中心選材,材料貧乏或空泛。四類 ○文體欠清晰,語言表達有部分問題,結構欠完整。34~30 分 ○敘述事件,內容不夠充實,圍繞主題不夠緊密。○文學創作,部分構思不符合常理,形象不夠鮮明。○議論文寫作,觀點不夠明確,議論不夠嚴謹。有以下情況之一:五類①文不對題或內容有嚴重錯誤;②文理不通,結構混亂;③文不成篇,字數不29~0 分足 200 字。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抽測七年級語文試卷考生須知:(1)全卷分試題卷和答題卷。試題卷共6頁,有四個語文學習活動,19個題目,滿分為120分。考試時長為120分鐘:(②)答題必須使用黑色字跡鋼或簽字筆,必須按照題號順序寫在答題卷各題目相應區域內,寫在試題卷上或超出答題區域無效:(③)請將姓名、準考證號分別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卷的規定位置上。溫馨提示:全卷含書寫分4分,請你在答題時努力做到書寫規范、工整!一、學校開展“草木緣情”主題學習活動,請你參與。(40分)任務一:回溯教材中的“草木書寫”(15分)宣傳組同學繪制了“植物鑒賞指南”手冊,以下為部分內容,請根據要求答題。植物鑒賞指南(部分)詩文勾連:“予獨愛蓮之(1)詩文勾連:“(3)▲一,彈琴▲,(2)▲。”(周復長嘯。”(王維《竹里館》)敦頤《愛蓮說》)探究手記:竹,枝桿挺ba①▲,探究手記:荷花,亦指蓮花、修長有節且多而密。生長期間不芙蓉。莖千筆直挺立,環境畏嚴寒酷署,不畏風吹雪欺。多適應性較強,可在池塘、湖用來形容鍥而不舍、堅ren②△泊、沼澤生長,象征在濁流中美好潔凈的品質。不屈的人物。詩文勾連:“(4)▲,詩文勾連:“(5)▲,(6)何人不起故園情。”(李△。”(趙師秀《約客》)白《春夜洛城聞笛》)探究手記:五月間江南梅子黃探究手記:柳,與“留”了,熟了,大都是陰雨連連的同音,古人送別常折柳時候,成為“梅雨季節”,亦稱相贈,以示流連難舍之“黃梅時節”。情。1.補全相關詩文。(6分)2.根據拼音寫出漢字。(2分)①挺ba▲②堅rn▲不屈3.選擇加點字的正確讀音。(2分)(1)濁流(_▲)A.zhu6B.zhú(2)鍥而不舍(▲)A.qiB.qiè4.以下詠竹、詠柳兩聯的下聯被打亂,請你重新整理、排列。(2分)“竹”上聯:有節何須千尺綠“柳”上聯:垂絲漫系三春色下聯:(1)(▲)(依次填序號)下聯:(2)(▲)(依次填序號)備選:①舞絮②一生清③自得④虛心⑤萬古詩⑥輕彈七年級語文期末試卷第1頁共6頁CS掃描全能王3億人都在用的掃貓ApP5閱讀“蓮”、“竹”的【探究手記】,它讓你聯想到七下教材中的哪位女性形象?請你仿照示例,為“她”寫一句贊美詞。(3分)示例:宗璞如這棵藤蘿,歷經時代離喪的風雨,卻在靜默中綻放生命的華章。任務二:品讀解碼“苔”意象(11分)探究組同學梳理了關于“苔的兩首詩歌,請你閱讀并答題。【甲】階前苔【乙】石上苔[明]高啟[唐]白居易豈不愛佳客,客來殘我苔。漠漠斑斑石上苔,幽芳靜綠絕纖埃。西園十日雨,三徑不曾開。路旁凡草榮遭遇,曾得七香車輾來。【鏈接材料】在陰濕的地面、背陰的墻面上,或在一些古老的樹干上,往往密集生長著許多矮小如綠毯一樣的植物,如葫蘆蘚、墻蘚等。與藻類植物相比,葫蘆蘚有明顯的莖和葉,但沒有真正的根,這樣的植物叫苔蘚植物。(浙教版七年級科學教材第2章《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6結合【鏈接材料】內容,簡要概括【乙】詩中“石上苔”的兩個特點。(提示角度:生長環境、生物屬性.)(2分)7.同為“詠苔”,兩首詩的情感有何不同?結合內容具體分析。(4分)8苔,依存于石階、樹干,雖然渺小無根,卻始終堅定不移地在幽靜深處煥發生機。以下名著人物中誰更具備苔的特性?請結合相關情節、人物品質闡述理由。(5分)A祥子(《駱駝祥子》)B保爾·柯察金(《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任務三:深探“菖蒲文化意涵(14分)閱讀文言文,根據要求答題。石菖蒲贊(節選)[北宋]蘇軾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須微土以附其根,如石韋、石解之類,雖不待 土,然去其本處,輒稿死。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遺以清水置盆中可數士年不枯。雖不甚茂,而節葉堅瘦,根須連絡,蒼然于幾案間,久而益可喜也。其輕身延年 之功,既非昌陽之所能及。至于忍寒苦,安澹泊,與清泉白石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豈昌陽之所能仿佛哉?【注釋】①石韋、石解:均為常附生于巖石或樹干上的蕨類植物。②待:依靠。③稿(g0):通“槁”,枯萎。④漬:浸泡。⑤輕身延年:使身體輕健,延長壽命(古人認為石菖蒲有養生功效)。回昌陽:這里蘇軾用“昌陽”作為普通菖蒲的代表,與“石菖蒲”對比。⑦澹泊:也作“淡泊”。9.解釋文中加點字詞。(4分)(1)去其本處▲(2)并石取之▲(3)久而益可喜也▲(4)既非昌陽之所能及▲10.以下選項理解正確的是(▲一)(2分)A本文贊美石菖蒲“忍寒苦,安澹泊”,主要運用對比和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B文中“而節葉堅瘦和“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的“而”用法與意義相同。七年級語文期末試卷第2頁共6頁C③掃描全能王3億人都在用的掃推Ap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6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七年級語文答案.pdf 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6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6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