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青島版六三制一年級科學下冊第一單元石頭教學設計課標分析:本課隸屬于課程標準第一個核心概念物質的結構與性質中1.1物質具有一定的特性與功能中第1個小概念觀察并描述物體的輕重、厚薄、顏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狀等外部特征,能根據物體的外部特征對其進行簡單分類。教材分析:《石頭》是青島版小學科學(六三學制)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常見的材料”的第一課時。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石頭入手,引導學生觀察石頭特征,了解其用途,讓學生對常見材料有初步認識。教材編排注重學生的直觀體驗,通過觀察、實驗等活動,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學情分析:生活中,學生已經接觸過多種多樣的石頭,對石頭的外形、顏色等有了直觀的印象。他們能夠指出石頭有大有小,顏色各異,但對于石頭在建筑、雕刻等領域的廣泛應用還不太了解。在描述石頭的特點時,他們雖然能夠使用簡單的詞語,但在組織完整、連貫的語句方面還會遇到困難。一年級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自主學習能力也相對較弱。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采用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維持他們的注意力;通過引導學生深入觀察石頭,幫助他們逐步提升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拓寬他們對石頭應用的認知范圍。教學重、難點:1.重點:觀察并描述石頭的特征,了解石頭在生活中的用途。2.難點:用多種方法探究石頭的特征,理解不同石頭特征的差異。教學目標:1.科學觀念:知道石頭是生活中的常見材料,不同種類的石頭在顏色、表面紋理、光滑程度等方面各有特點。2.科學思維:在教師指導下,運用觀察、比較等方法認識石頭的特點。3.探究實踐:在教師指導下,通過看、聽、摸,觀察石頭的特點。4.態度責任: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石頭的外部特征表現出探究興趣。教學過程:一、導課(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談話:同學們好,上周我在古城游玩的時候拍了幾張圖片,我們一起來看。(觀看圖片)談話:你看到了什么?(揭示課題:石頭)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石頭。看看石頭有哪些特點。(二)感受石頭無處不在。談話:生活中,石頭隨處可見。我們在哪里能找到石頭?生答二、探究實踐活動1:交流觀察石頭特征的方法。談話:雖然石頭不會說話,可它身上有許多秘密,只有善于觀察的小朋友才能發現。該怎樣觀察才能發現石頭的秘密呢?學生匯報:生1:用看一看的方法,觀察石頭形狀和顏色。生2:還可以看它的大小。生3:有的石頭表面有花紋有的沒有。生4:還可以用聽一聽的方法。拿兩塊同一類的石頭互相碰撞,聽一聽。生5:還可以用手摸一摸石頭的表面。師生交流小結:觀察石頭可以用“看”、“聽”、“摸”等辦法。活動2:觀察和描述石頭特征談話:請同學們按照我們的觀察方法觀察一塊石頭,將你的發現記錄在記錄單上。學生觀察石頭,小組交流談話:誰來說說自己觀察的那塊石頭!生匯報交流。談話:同學們觀察的都很仔細,在剛才的交流中,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生評價。三、拓展遷移談話:正因為石頭在形狀、顏色、大小等方面各不相同,在生活中,它們的用途也各不相同。像這樣的石頭,可以制作石磨,這種形狀的石頭就制成假山用作觀賞。人們選擇大小合適的石頭建成石屋。有的石頭還用來建造橋梁。這樣的橋我們叫它石拱橋。這是趙州橋,距今有1400多年的歷史,還異常堅固。在生活中,人們還用石頭鋪成道路,供人們隨意走動,按摩腳底,消除疲勞。除了這些,石頭還被雕刻成各種各樣的雕像。還有像這樣的綠鐲、綠松石吊墜也是用石頭做成的。可以說石頭是一種常見的材料,而這些石頭材料的特點是不同的。也正因為石頭的質地,外形的不同,決定了它們的用途也就不同。在遠古時期,人們利用了石頭取材方便、質地堅硬等特點,將石器作為主要的生產工具,讓我們通過一段小視頻來了解一下。談話:石頭在生產生活中的用處還真不少。希望同學們在生活中留心觀察,找到石頭更多的奧秘。四、課后實踐談話:同學們,本節課你收獲了什么?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課下請結合評價表,看自己能得幾顆星。談話:本節課的課后實踐作業是做石頭拼接畫,同學們可以用上本節課學習到的觀察的方法,繼續觀察石頭,選擇不同的石頭,先將石頭畫拼好,再粘貼到硬紙板上,形成作品。相信同學們會有更多的收獲。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