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未來2024~2025學年度6月質量檢測高一語文全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福的指定位置。2.請按題號順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選擇題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上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4.考試結束后,請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n5.本卷主要考查內容:必修下冊。報一、閱讀(72分)(一)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道德雖非文學的決定性因素,但因為兩者均根植于特定的文化體系,處理的都是人類社會中生活和內心生活的基本經驗,故而,道德是文學必然關涉到的基本命題。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超道德生活,因此每個民族的文學必然有自己的道德敘事形態。這樣的道德敘事形態,正是每個民族文學特有的區別于它者的標志性存在。正是如此,借助道德文化這個特定視角,我們可以進一步觀察中國文學的某些重要的歷史、文化、審美的獨特品質。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重要特征,就是審美主體把追求德化的社會生活與內心生活作為至高審美情懷。這,點同西方文論迥然有別,西方美學思想自畢達哥拉斯學派始,就特別強調對稱、比如例、平衡、和諧等形式的美,柏拉圖雖然強調美來自“美的理念”,但是他卻同樣說:“真正的美來自所謂美的顏色,美的形式”。中國文學的潛在規約是:作家必須是道德上的高尚者,因為文學擔負著人類道德建設的任務,如果作家不是道德上的至善者,則無法寫出有道德高度和涵養的文學作品。理論上清理中國傳統文學思想中倫理道德文化與文學的關系難以奏效,因為中國文論博大舞精深,實非片言只語所能講得清楚。但和西方文學發展的內在理論相比,我們卻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內在差異,那就是:雖然西方藝術理論早在它的起源階段就涉及到文學的道德相關性問題,但是對西方文學思想而言,道德目標從來就不是文藝的最終目標,而是藝術審美本身的自然產物。在西方文論視野中,文學的道德功能雖然受到相當的重視,但是基本的邏輯卻是這樣的:道德理性和道德實踐并非是文學的目標預設,而是通過文學對人的情感、意志的召喚和【高一語文第1頁(共8頁)】25541A塑造帶來的自然而然的結果。西方文論無意特別強調文學的道德功能。這一,點和中國文學思想有很大差異。中國文學因為重視道德訓誡功能,因此文學的一個基本特質就是注重情感的力量,或以情感人,或含蘊人生真理;或針砭時弊,或悲怨人生無常,無論是以抒情為主的詩詞創作還是以敘事為主的小說戲曲,作家都特別善于以情感人,注意營造文學感化人心、教化人倫的道德情感力量。周作人在他的《中國新文學的源流》一書中,把言情、言志兩種傳統的此消彼長視作中國文學發展的基本脈絡,不管是言情還是言志,兩者皆屬內向性敘事傳統。同以道德論為中心的中國文學相比,西方文學理論系統似乎更加看重的是知識論的范疇。早在古希臘時期,詩人就被公認為“教育家”“第一批哲人”。這里的“教育家”,顯然不是指文學的道德勸誡功能,而是指文學所具有的對外部世界和人生真理的認知作用。(摘編自周保欣《倫理文化與文學“中國性”的生成》)材料二:高爾基曾說,“文學即人學”。文學作品雖體裁眾多,但歸根結底是源于生活,始于社會。文學作為一門用語言文字反映社會生活的學科,它自覺不自覺地要關注道德、抒發道德和應用道德,任何一種體裁的文學作品終究會內生出一定的道德要求。文學的這種內生性道德也就是道德對于文學活動在某種程度上的規范維系和價值支撐。文學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物,其生命力在于傳播。只有在傳播(出版發行)和接受(讀者消費)的過程中,文學才能體現出它的文化屬性和社會價值,而道德的作用亦貫穿于文學傳播過程的始末,并在一定程度上會引導其走向。文學傳播的過程即是文學生產到文學接受的過程。文學生產即文學創造,在大多數情況下并非是對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反映,而是創作主體對世界和生活的情感體驗或藝術描繪,既與客觀世界發生聯系,也充斥著主觀認知,因而其善的價值和道德情感的表達具有一定的主觀性。而作為文學接受,既是對作品的審美活動,亦是讀者的認知活動。讀者不僅對語言文字的藝術魅力進行審視,更深層次的是審視文學作品中帶有作者主觀認知的道德美和價值美。“文學作品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揭示自我個性的豐富本質,因而具有一種為讀者提供認識社會生活、認識人類自身本質的價值屬性?!彼?,作為閱讀主體的讀者往往會對作品形成一定的“期待視野”,這種期待視野從接受美學的角度而言是由于人生經歷而形成的對于文藝作品內容、形式的定向心理結構。從倫理學視閱而言,這種“期待視野”,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讀者的內心情感、主觀價值和審美情趣,而當文學作品中由作者道德觀念、善惡評價構成的抒情、敘事與讀者期待視野中的思想觀念相同或相通,引起了道德感召,便產生了文學接受中的高潮階段,即是共鳴。值得注意的是,讀者期待視野中必然包含著運用社會道德體系建構的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高尚與卑鄙等范疇對映射現實世界的文學作品中的價值屬性進行評價的能力。“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詩句之所以能夠在封建社會中獲得無數讀者的共鳴,正是由于其反映了封建剝削制度的殘忍,符合了該時代民眾的善惡評價。因此,只有符合道德、包含美德的文學才能在更多的讀者群體中產生共鳴,獲得更為廣泛的傳播和持久的生命力。(摘編自范淵凱、史瑩《論文學與道德的邏輯關聯》)【高一語文第2頁(共8頁)】25541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