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地球板塊的緩慢運動答案與解析模塊一: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知識講解1.魏格納2.動力來源 軟流層中巖漿典型例題例 1.答案:A解析: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包括大西洋兩岸輪廓可拼合、巖石構造相似、古生物化石相似等。氣候類型相似可能受多種因素影響,并非大陸漂移的直接證據,A 正確。例 2.答案:A解析:大陸漂移的證據需體現地質或生物關聯性。A 選項中天氣現象(刮風降水)與大陸是否曾連為一體無關;B、C、D 分別通過古生物化石、海岸輪廓、地殼運動理論支持觀點,A 正確。例 3.答案:D解析: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集中于地質結構和古生物分布。D 選項中黑色人種的分布屬于人類遷徙結果,與大陸漂移無關;A、B、C 分別通過化石、輪廓、地層相似性支持學說,D 正確。例 4.(1)答案:大西洋兩岸輪廓相吻合(或巖石構造相似、古生物化石相似)(2)答案:小(3)答案:軟流;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持續碰撞擠壓解析:(2)海底擴張學說認為,離洋中脊越近巖石年齡越新,故③處(靠近洋中脊)比④處年齡小。(3)板塊 “漂浮” 在軟流層上,珠穆朗瑪峰由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形成,板塊持續擠壓導致其升高。變式訓練練 1.答案:C解析:圖中大西洋形成過程顯示大陸逐漸分離,支持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C 正確。練 2.答案:B解析:夏威夷群島由太平洋板塊過 “熱點” 形成,主島(1)最新,鏈狀島嶼(2、3、4)隨板塊移動逐漸遠離熱點,年齡遞增,B 正確。練 3.(1)答案:B、C、A(2)答案:①②④解析:(1)地球構造理論發展順序為:大陸漂移學說(B,1912 年)→海底擴張學說(C,1960s)→板塊構造學說(A,1968 年)。(2)③中黑色人種分布與大陸漂移無關,①②④分別通過輪廓、巖層、古生物群支持學說。模塊二:板塊構造學說知識講解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大陸漂移;海底擴張;板塊構造學說裂谷和海洋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 亞歐板塊典型例題例 1.答案:C解析:A. 全球分六大板塊,錯誤。B. 內力使地表高低不平,外力趨于平坦,錯誤。C. 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正確。D. 喜馬拉雅山由亞歐與印度洋板塊碰撞形成,錯誤。例 2.答案:D解析:馬里亞納海溝位于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消亡邊界,D 正確。例 3.(1)答案:C(2)答案:碰撞和張裂(3)答案:交界解析:(1)板塊構造學說是對 “大陸漂移” 和 “海底擴張” 的繼承發展,非推翻,C 錯誤。例4.(1)答案:①美洲板塊;②亞歐板塊;③印度洋板塊;④非洲板塊;⑤太平洋板塊;⑥南極洲板塊 。解析:這是六大板塊的基礎識別內容,依據板塊分布的常規知識,結合圖中板塊所處位置及輪廓等特征來判斷,美洲板塊主要包含美洲大陸等;亞歐板塊涵蓋亞歐大陸大部分;印度洋板塊包括印度洋及周邊部分陸地;非洲板塊對應非洲大陸等;太平洋板塊基本被太平洋覆蓋;南極洲板塊圍繞南極洲 。(2)答案:⑤ 。解析:在六大板塊中,太平洋板塊基本是被太平洋大洋所覆蓋,從圖中及板塊知識可知⑤代表太平洋板塊,所以基本被大洋覆蓋的板塊是⑤ 。(3)答案:亞歐;太平洋 。解析:日本多火山、地震是因為其處于板塊交界地帶,地殼運動活躍。從板塊分布看,日本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這兩個板塊相互擠壓、碰撞,導致地殼不穩定,從而多火山、地震 。變式訓練練 1.答案:C解析:喜馬拉雅山由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C 正確。練 2.答案:A解析:緬甸位于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交界處,A 正確。練 3.(1)答案:太平洋(2)答案:穩定(3)答案:碰撞;張裂練4.(1)答案:擠壓、碰撞(或相互 ) 。解析:地震多發生在板塊交界地帶,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即相互作用 ),會使地殼運動活躍,當應力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引發地震,這是板塊運動導致地震的基本原理 。(2)答案:ABE 。解析:A 選項:科學假說的提出不一定要依賴先進科學技術,早期科學家可依據觀察、經驗等提出假說,比如魏格納依據大陸輪廓、古生物等提出大陸漂移說,該選項錯誤 。B 選項:科學家提出的學說不一定都正確,會隨著研究深入不斷修正完善,例如大陸漂移說后續得到發展完善,該選項錯誤 。C 選項:科學假說需基于已有的經驗、已知事實,在此基礎上進行推測、提出,這是科學假說提出的合理路徑,該選項正確 。D 選項:從大陸漂移說到海底擴張學說再到板塊構造學說,體現了科學發現是不斷完善、修正的過程,該選項正確 。E 選項:勒比雄提出的板塊構造學說也會隨著新的研究成果不斷發展完善,不是一定正確的,該選項錯誤 。模塊三:火山與地震知識講解火山口、火山錐、巖漿通道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①環太平洋陸地和周圍海區②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二、地球內力作用;斷裂或錯位①環太平洋陸地和周圍海區;②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典型例題例 1.答案:B解析:西藏位于地中海 — 喜馬拉雅地震帶,由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引發地震,B 錯誤(非太平洋板塊)。例 2.(1)答案:內力(2)答案:環太平洋(3)答案:A、C解析:地震時不能乘電梯(B 錯誤),不應搶運物品(D 錯誤),A、C 為正確避險措施。例3.(1)答案:亞歐 。解析: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全球分為六大板塊,我國主要位于亞歐板塊,這是基于板塊分布的基本地理知識,亞歐板塊涵蓋了亞洲大陸的大部分區域,我國地處亞洲,所以主要位于亞歐板塊 。(2)答案:AB 。解析:A 選項:地震發生時,若在底樓,迅速跑到室外開闊地帶避險,能避免被建筑物倒塌等傷害,該應對方式正確 。B 選項:來不及撤到室外時,在狹小室內角落蹲下并保護頭部,可利用角落相對穩固的空間,減少被砸傷風險,該應對方式正確 。C 選項:地震被埋廢墟下,立即大聲呼救會快速消耗體力,應盡可能保存體力,利用敲擊物體等方式發出求救信號,該應對方式錯誤 。變式訓練練 1.答案:亞歐;山脈解析: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交界處;雙手擠壓書本模擬板塊碰撞,形成山脈(如喜馬拉雅山)。練 2.答案:環太平洋陸地及周圍海區;板塊交界處;C解析:地震時躲在廣告牌或電線桿下易被砸傷,C 錯誤。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4講 地球板塊的緩慢運動1.了解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的得出過程與內容。2.掌握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及板塊的分別情況。3.了解火山和地震帶的分布。1.大陸漂移說:德國地球物理學家 依據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據提出。大陸漂移說認為:地球的陸地在2億年前還是彼此相連的一個整體,后來,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斷分離并漂移到現在的位置。2.海底擴張說:1960-1962年,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提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個地殼裂縫(稱洋中脊),那里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涌出來,把洋殼上的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在洋殼上方的大陸地塊,像在輸送帶上一樣被推著一起向兩邊移動。(離洋中脊越遠,巖石年齡越老)海底擴張說支持大陸漂移說,并解決了大陸漂移說的 ,海洋地殼擴張的動力來自的活動。例1 1912年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并經過多年對大西洋兩岸的實地考察與論證,找到了大陸漂移的證據。下列不能作為證據的是( )A.氣候類型相似 B.巖石構造相似 C.兩岸輪廓相似 D.古生物化石相似例2非洲大陸曾經與南美洲大陸是一個整體,后來受各種因素的作用破裂漂移而分開。下列現象不能支持以上觀點的是( )A.陸地上都有刮風降水等天氣現象 B.巖層中都存在舌羊齒古生物化石C.非洲與南美洲海岸輪廓幾乎吻合 D.地殼漂浮在軟流層上受力會分離例3德國科學家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認為,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經是統一的巨大陸塊,稱之為泛大陸,中生代開始分裂并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如圖為甲、乙兩個大洲的古老地層及動、植物化石示意圖,不能夠為大陸漂移說提供有力證據的是( )A.兩大洲古生物化石具有相似性B.兩大洲的輪廓相吻合C.兩大洲古老地層具有相似性D.兩大洲都有黑色人種例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大陸漂移學說: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有________(寫出1條)。(2)海底擴張學說:海底擴張學說對海底地殼生長和運動擴張做出了解釋。如圖所示,在大洋中脊處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涌,形成新的大洋并不斷向兩側運動,所以從年齡上看,③處海底巖石的年齡比④處海底巖石的年齡________(選填“大”或“小”)。(3)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被海嶺、海溝和巨大的山脈分割成六大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________層上。板塊的碰撞和張裂是引起海陸變化的主要原因,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瑪峰現在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升高。解釋其中的原因________。練1如圖描述了大西洋形成過程。它支持了下列哪一觀點( )A.大地是個球體 B.地球由六大板塊構成 C.大陸漂移學說 D.海水是大西洋擴張的原因練2如圖是夏威夷群島主島與其3個鏈狀火山島嶼的分布示意圖,許多的科學家相信,夏威夷群島主島和這些鏈狀火山島嶼,應該是因為太平洋板塊在一個可視為固定不動且噴發巖漿的“熱點”上移動(箭頭指向代表板塊移動方向)造成的。下列最能代表該島主島到鏈狀火山島嶼年齡大小分布情形的是( )A.B.C.D.練3以下觀點分別代表人類對地表認識的幾個過程。A.板塊構造理論;B.大陸漂移學說;C.海底擴張學說。(1)請按照先后順序對上述觀點進行排序:__________。(填字母)(2)針對下圖,某人提出以下觀點,其中支持大陸漂移學說的有_____。(填序號)①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東海岸輪廓具有可拼性②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東海岸有能相連的巖層③非洲和南美洲大陸都存在黑色人種④非洲和南美洲古生物群之間有親緣關系全球由 、 、 、 、 、六大板塊組成,它們被海嶺、海溝和巨大的山脈分割而成。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相互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板塊的碰撞和張裂是引起地殼變動的最主要的原因。魏格納提出了 的觀點,赫斯和迪茨提出了 說。人們在“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創建了一種新的全球構造理論—— 。(注意三個學說的先后順序)2.板塊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斯山脈)(海溝、島嶼),板塊張裂形成 (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生長邊界(海嶺、斷層)一般位于板塊張裂處;消亡邊界(海溝、造山帶)一般位于板塊碰撞處。3.四川汶川大地震是 與 的碰撞造成的。珠穆朗瑪峰的升高是 與 的碰撞擠壓造成的。例1下列符合板塊構造學說的是( )A.全球巖石圈劃分為七大板塊 B.地球的內力作用使地表趨于平坦,而外力作用使地表高低不平C.板塊的交界處為地震和火山集中分布地帶 D.喜馬拉雅山脈是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碰撞形成的例22020年10月27日,中國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在西太平洋馬里 亞納海溝(中★所示處) 成功下潛突破 1 萬米,達到 10058 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馬里亞納海溝位于( ) A.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B.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交界處C.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D.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交界處 例3地球構造理論經歷了以下著名的“三級跳”:(1)結合上述科學史料,判斷下列觀點中錯誤的是_________。A.“大陸漂移說”是基于獲得的經驗和已知事實確立的B.“海底擴張說”對大陸“漂移”的動力來源做出解釋C.“板塊構造學說”推翻了“大陸漂移說”、“海底擴張說”D.科學假說可以被解釋、支持或修正,甚至形成新科學假說(2)“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表面的海洋、陸地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板塊之間的_________是引起海陸變化的主要原因。(3)地質研究表明:2.7萬年前,臺灣與祖國大陸相連,由于地殼的變動,現今臺灣與祖國大陸之間出現海峽,形成臺灣島,如右圖。臺灣一帶是地震的高發區,主要原因是臺灣處于板塊的_________地帶(選填“中心”或“交界”)。例4讀六大板塊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填出圖中數碼所表示的板塊名 稱: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2)基本被大洋覆蓋的板塊是___________。(填序號)(3)用板塊知識解釋:日本多火山、地震是因為它位于___________板塊與___________ 板塊的交界處。練1下列關于喜馬拉雅山成因的說法,正確的是( )A.由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 B.由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發生張裂作用形成的C.由歐亞板塊和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 D.由歐亞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發生張裂作用形成的練22025年3月28日,在緬甸發生7.9級地震,我國云南也有明顯震感。地震常發生在板塊的交界處,本次地震發生在印度洋板塊和( )A.亞歐板塊交界處 B.太平洋板塊交界處 C.美洲板塊交界處 D.非洲板塊交界處練3讀板塊分布示意圖(甲圖)及板塊碰撞示意圖(乙圖),回答下列問題。全球共分成六大板塊,其中全部位于海洋的板塊是_________板塊。(2)板塊內部地殼比較_________。(3)板塊的_________和_________形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練4在地質學發展過程中,許多科學家提出自己的觀點,如下圖所示:(1)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內力作用的表現,其中地震是板塊與板塊之間______作用形成;(2)分析地質學發展過程,判斷下列觀點錯誤的是______(可多選)A.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將無法提出科學假說B.科學家經過科學研究發現的學說都是正確的C.科學假說的提出需要已有的經驗和已知的事實D.科學的發現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E.勒比雄通過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是一定正確的一、火山1.火山由 、 、 組成。火山噴發物:氣體(水蒸氣、二氧化硫等)、液態(熔巖流)、固態(火山灰、火山塵、火山彈)2.火山按活動特點分為: 、 、3.分布: ① ②二、地震1.地震成因:地球板塊在 下,發生而引起震動。地震結構包括: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2.分布:①②3.防震自救的措施:跑到空曠的地方,或伏而待定、保護頭部并躲到面積較小的房間里或桌子下等。例12025年1月7日,中國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該地區位于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上B.此次地震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導致的C.發生地震時,要迅速撤離到空曠地帶,或躲到桌子底下D.火山和地震都是地殼運動的表現形式例22024年1月1日,日本石川縣連續發生多次地震,最強震級達7.6級。(1)地震是地殼巖石在地球___________(選填“內力”或“外力”)作用下,發生斷裂或錯位引起的震動現象。(2)日本多發生地震,是因為日本位于___________地震帶上。(3)地震發生時,選擇正確的逃生和自救措施尤為重要。下列措施中正確的是___________。A.若時間許可要有序快速撤離到室外 B.高層人員應該乘電梯逃生C.在室內躲到堅固的桌子下或蹲在墻角處 D.迅速進入室內搶運物品例3從20世紀初期到現在,地球構造理論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1)根據板塊構造學說,我國主要處于六大板塊中的______板塊。(2)火山地震多發于板塊交界處,2025年3月,中國西藏地區突發地震,解放軍反應迅速,及時救援,受到藏民愛戴。在地震發生時,下列應對方式中正確的有( )A.地震發生時,若處在底樓,應該迅速跑到室外,到開闊的地帶避險B.地震發生時,如果來不及撤到室外,應該迅速在狹小室內角落蹲下,并保護頭部C.地震發生后,若不幸被困在廢墟下,應立即大聲呼救,尋求救援練1在2024年6月3日發生的日本本州西岸近海地震,主要是因為該地正好處于太平洋板塊和______板塊的交界處。如圖,用雙手擠壓兩本書,模擬了板塊的碰撞擠壓運動,與該模擬實驗原理相似的現象是______(選填“山脈”或“裂谷”)的形成。練2地震通常是地殼變動的結果,從全球范圍來看,地震帶主要集中在_________,以及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根據板塊構造學說,這些地震帶通常位于_________。發生地震時,下列避震措施錯誤的是_________(填字母)。A.身處底樓,若時間允許,應迅速跑到室外開闊地B.身處高樓,來不及逃離,可躲在墻角或堅固的桌下C.身處城市街道,應選擇在廣告牌或電線桿下躲避D.身處野外,應及時避開山邊、陡崖等危險環境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4講 地球板塊的緩慢運動(原卷版).docx 第14講 地球板塊的緩慢運動(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