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牡丹江二中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一學年期中考試語文考生注意:1.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20分鐘。2.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3.本試卷命題范圍:必修下冊第一、二、六、八(《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單元。一、現代文閱讀(28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中國古籍充滿智慧,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值得深入挖掘、認真汲取。我國浩如煙海的古籍按大類可以分為經、史、子、集四部,體現了古人在不同領域的學術思考和哲學思想。經部中,現存傳世古籍以儒家經典《六經》影響最大。從哲學思想角度看,“《書》以道事”,蘊含豐富的歷史哲學思想;“《易》以道陰陽”,蘊含豐富的宇宙哲學思想;等等。子部中,《道德經》以“道”為萬物本體,以“德”為萬物生成模式,《莊子》以“相對”主義、“無為而無不為”為運動方式,共同構建起了“尊道貴德”“自然無為”的哲學體系,一定程度上展現了那個時代關于事物變化、轉化的最高認識水平。史部地理類《山海經》等書,也為我們保存了“德義仁禮信”的宇宙觀和價值觀。集部匯集了許多哲學思想的文學表達。古圣先賢重視系統性地總結自身或一個時代的哲學思想。比如,《論語》中“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構想,《孟子》中“四端”“五行”及“盡心知性”“知性知天”的闡述,西漢王褒、嚴君平、揚雄“道德仁義禮”的體系構建,都為我們研究古代哲學思想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可見,中華民族在創造燦爛文明的進程中,為人類文明發展貢獻了豐富系統的哲學思想。但是,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一些中外學者習慣于運用西方哲學史范式來書寫“中國哲學史”,大量關于中國哲學史的著作成為西方哲學框架下的中國哲學史敘述。當前,深入挖掘古籍蘊含的哲學思想,要有構建中國特色中國哲學史話語體系的意識。這既是我們書寫中國本位“中國哲學史”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的內在需要。構建中國特色中國哲學史話語體系,可以利用典籍中的諸子學說、百家理論,展示中國古圣先賢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時的心路歷程、思想火花和哲學思維。一是積極利用古圣先賢創造的中國古代哲學的標志性成果進行再思考。比如,中國古代以《道德經》《莊子》抽象的“道”為代表的形而上學,以《論語》《孟子》《荀子》為代表的“人本”“民本”和“性本”哲學,等等。二是針對中國哲學史書寫存在的西化問題,有的放矢地構建起中國本位的反映古圣先賢揭示事物本質、發展規律、運行模式和守中原理的學術范疇和話語。可以利用孔子等倡導的“中庸”理論,儒家經典確立的“尊師重教”“學以致道”“教學為先”“格物致知”等認知。三是對于道德哲學這一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的重要內容,可以利用儒、道、墨等諸子思想資料,構建“仁義禮樂”為用、“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行的道德哲學和情感哲學,梳理歸納“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等實踐倫理。今天我們沉潛豐富古籍、立足百家學術,構建中國特色中國哲學史話語體系,進而豐富世界哲學思想寶庫,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貢獻。(摘編自舒大剛《沉潛豐富古籍、立足百家學術,豐富世界哲學思想寶庫》)“人文”一詞,最早見于《周易》,本義是指對人進行禮樂教化。西周時期,對人的教化、人自身的修養開始受到重視。后來,孔子稱贊周王朝“郁郁乎文哉”,指的就是文明教化成果斐然。春秋時期,人文精神中“以人為本”的思想得到了強化。《左傳》中記載了子產拒絕用珍貴玉器來祭祀的故事,因為子產認為:“天道遠,人道邇。”怎么能用“天道”來影響和決定“人道”呢?人的主體性,就這樣逐步確立起來,人文精神的內涵也隨之越來越豐富。材料二:我國古籍歷史悠久、卷帙浩繁,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古圣先賢的深邃智慧。在內容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人文精神是重要方面。新時代,我們要善于從古籍入手,做好人文精神的歸納總結、提煉升華,為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在個人對自身方面,人文精神強調修身。我們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人把“修身”作為教化的起點,包含著作為獨立個體的人的人格和尊嚴首先要得到承認和尊重的思想。同時,人文精神還要求在修身時把天性和修養結合在一起,只有把天性和修養有機結合在一起,才能稱得上是君子,才是真正的修身。修身要求個人高度自律、踐行諾言。《論語》中說子路“無宿諾”,意思是子路踐行諾言毫不遲疑,答應的事情就會立刻去辦。在個人對他人方面,人文精神要求包容。古人認為品行寬厚的君子,對于他人有一顆包容之心。《論語》記載,孔子對“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的冷言冷語不以為忤,反而稱贊老農是“隱者”。人文精神要求彼此尊重個性差異,互相理解和包容,在此基礎上和而不同、和睦相處,才能構建起和諧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在個人對人類方面,人文精神提倡大愛。孔子認為,君子的核心品行是“仁”,而“仁”的本質就是“愛人”。不僅要愛自己的親人,還應該愛天下之人。這種對于全人類的大愛,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德,也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重要貢獻。中國古人追求的社會發展的理想狀態是《禮記》提到的“天下大同”,“天下大同”的前提是“天下為公”。放在今天可以理解為,在發展、安全、氣候等關系人類共同命運的大事上,國與國之間應該攜手合作、同舟共濟。(摘編自馮勝君《萬物之中以人為貴,做好人文精神的總結和升華》)1.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中國浩如煙海的古籍體現了古人在不同領域的學術思考和哲學思想,諸如“《書》以道事”,蘊含豐富的歷史哲學思想。B. 中國古籍中的諸子學說、百家理論,是古圣先賢的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智慧,研讀典籍,有助于我們構建中國特色中國哲學史話語體系。C. 中國古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凝結著古圣先賢深邃的思想,而人文精神是中國豐富而悠久的中華優秀文化中的最重要方面。D. 人文精神在強調修身時,不僅要求承認和尊重人格和尊嚴,還要求有機結合天性和修養,這樣才稱得上是君子,才是真正的修身。2. 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 《道德經》和《莊子》共同構建起了“尊道貴德”“自然無為”的哲學體系,展現那個時代關于變化、轉化的最高認識水平。B. 《孟子》中“四端”“五行”的闡述,西漢王褒等人“道德仁義禮”的體系構建等哲學思想,都為我們研究古代哲學思想提供了豐富的材料。C. 在新時代,我們只有從古籍入手,傳承和弘揚好人文精神,做好歸納總結和提煉升華,才能為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精神動力。D. “人文”一詞最早見于《周易》,西周時期對人的教化和人自身的修養開始受到重視,人文精神中“以人為本”的思想也得到了強化。3. 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材料一列舉了經、史、子、集四大類中國古籍的代表作品和思想,論證了儒家經典對中國哲學思想的影響之大。B. 材料一作者從再思考古圣先賢古籍、構建中國本位的學術范疇和話語、利用古籍構建道德哲學三方面論述構建中國特色中國哲學史話語體系。C. 材料二從個人對自身、對他人、對人類三個方面,分別論述了人文精神強調修身、要求包容和提倡大愛,條理清晰。D. 材料一、二均運用了大量的事實論據,用先賢的眾多實踐和理論成果,論證了古籍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4. 請結合以上材料,概括在新時期進行古籍研究的現實意義。(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3小題,1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山月記(日本)中島敦李征,隴西人士,博學俊才,天寶末年以弱冠之年名登虎榜,補任江南尉。然自視清高,不屑廁身于賤吏之流,不久便辭官歸鄉,閉門作詩,自認為與其屈膝于惡俗不堪的大官面前,不如留詩名于百年之后。不等揚名于世,生活日漸窘迫。李征焦躁不安起來,昔日俊朗風姿蕩然無存。數年后,為妻兒衣食計,他只得又做了一地方小官,聽令于已遙居高位的昔日同儕。他終日郁郁寡歡,原本就狂放不羈的秉性愈發難以自抑。一年后,他因公出差,宿于汝水之畔,某日深夜,忽從床上跳起,狂呼著奪門而出,消失于漆黑的夜色。人們遍尋山野,一無所獲。第二年,監察御史袁傪奉敕命出使嶺南,途中宿在商於。次日凌晨,天色未明,正待啟程,驛卒說前有食人猛虎出沒,不如等到天亮。袁傪自恃隨從眾多,依舊上路了。借著殘月微光穿行林間之時,果然有猛虎從草叢中跳出,眼看要撲向袁傪,卻又猛一轉身,隱入草叢。隨即,草叢中傳出人聲:“好險,好險。”袁傪聽著耳熟,盡管驚魂未定,仍不覺叫道:“聽此聲音,莫不是吾友李征?”當年兩人同年進士及第,李征幾無朋友,卻視袁傪為唯一摯友。草叢中沒有回應,良久才低聲答道:“正是隴西李征。如今身為異類,不忍現身令君畏懼厭惡。但君如不棄,可否作一席談?”袁修命部下暫停行進,自己則立在道旁,與這看不見的聲音對話。談罷京城傳聞、舊友消息,告以今日身份地位。袁傪問李征為何變成今日模樣,草叢中的聲音說道——一年前,我夜宿汝水之濱。半夜醒來,忽聞屋外有人召喚,我循聲追尋,跑入山林,漸覺渾身是勁,山巖巨石,一躍而過。天色已明,臨溪自照,驚見自身已變猛虎。待明白這絕非夢境,我驚恐萬分,不知所措。怎么會有這等事?我不明白。事實上我們原本就一無所知,不知情由地逆來順受,渾渾噩噩地度過一生,這便是生靈之宿命。此刻一兔跑過,我一看到它,體內人性瞬間消失;等到人性恢復,發現嘴上已沾滿兔血。自此至今的所作所為,實在難以啟齒。好在一天之中,尚有數小時人性恢復,仍能說話思考,甚至背誦章句。以這樣的人心來看自己獸行,回顧一生命運,唯有無盡的可悲、恐懼與憤怒。可是,就連這人性恢復的時間也越來越短。過去我還為變成老虎而驚詫,最近竟為曾經是人類而納悶,真叫人不寒而栗。唉,待人性消失殆盡,或許反倒讓我心安理得吧。每念及終將忘卻此身為人,多么惶恐、悲痛。這般心情,非有此遭遇者不能明了。哦,對了,在徹底喪失人性之前,我有一事相求。袁傪一行人全都凝神屏息。那聲音繼續說道——我本欲以詩成名,曾為之執著終生,乃至喪盡家產,心智迷亂。昔日所作,有數十篇仍能記誦,望君為我筆錄,使之流傳后世,哪怕僅僅一部分也好。袁傪命人執筆記錄。草叢中朗誦聲響起,長短共三十篇,格調高雅,意趣卓逸。嘆賞之余,袁傪驀然感到:詩人雖然資質一流,卻在某處猶有欠缺……誦完舊作,李征自嘲——慚愧。已成這副模樣,我竟然還夢想自己的詩集擺上長安風流人士的案頭。既已見笑,索性再賦詩一首,以述心懷。最后兩句“此夕溪山對明月,不成長嘯但成嗥”吟罷,正當殘月輝冷,白露滿地,天將破曉。一行人盡皆忘記其事之離奇,而慨嘆其人之不幸。李征的聲音再次響起——方才我說,不知為何會遭此厄運,但細想起來,倒也并非茫然無緒。人人以為我居高自傲,實不知我。我欲以詩成名卻不愿與師友切磋,更不屑與凡夫俗子為伍。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卻又半信自己是塊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與瓦礫為伍。漸漸脫離塵俗,疏遠世人,一任憤懣與羞恨助長怯弱的自尊心。其實,人人皆為馴獸師,性情即是猛獸。我妄自尊大的羞恥心就是心中猛虎,既折損自身,施苦妻兒,傷害朋友,最后又將我外形也變成與內心一致的模樣。每天我的心都越來越接近一只老虎,我如何是好?唯有立于山巔,厲聲咆哮,野獸聞之驚恐跪地,卻絕無一人識我內心,正如我尚為人時,無人懂我一樣。淋濕我這身皮毛的,并非只有濃重的夜露啊。黑暗已漸漸退去,遠處哀婉的曉角之聲隱隱傳來。非告別不可了。李征的聲音說道——還有一事相托。我妻兒尚在家鄉,對我所遭厄運一無所知。君南歸后,請告之我已身死,切勿提起今日之事。還望你憐其孤苦無依,施以援手,使之免于饑凍,于我便是莫大的恩德。言罷,慟哭聲起。袁傪也熱淚盈眶,應允必定如他所愿。李征的聲音最后說道——倘若我是人,本該先托付妻兒,可是比起凍餒的妻兒,我竟然更念念不忘于自己的詩作。正因如此,我才像這樣淪為獸身吧。就此分別,你到百步外的小丘再回望此處,我將現出獸形,以打消你重來見我之念,唯恐我已認不得你,將你吃掉。袁傪灑淚上馬,待登上小丘,依言回望。只見一猛虎自草叢躍出,遙遙相望。隨后,猛虎對著銀光散盡的殘月,咆哮幾聲,復又躍入草叢,消失了蹤影。(徐建雄譯,有刪改)5. 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李征為了妻兒衣食違背心志出來做一小官,身變猛虎后又請求朋友幫忙照料妻兒,可見他對妻兒也有關愛之心。B. 小說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心態歷程,對自己身變猛虎,李征先是驚恐、不解,接著逐漸接受、認同,最后心安理得。C. 結尾處猛虎對殘月咆哮,既包含著威嚇友人打消重見之念善意,又宣泄著內心的憤怒、無奈、孤獨等復雜情感。D. 小說以“人”變為“獸”為主要事件,再以“獸”展示被扭曲、壓抑的“人”,引導讀者探析“人”變形的原因和過程。6. 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李征由少年得志到抑郁發狂,袁傪由途中遇虎到與故友重逢,小說情節在開頭幾段中一再出現突轉,呈現一波三折之妙。B. 小說描寫李征化虎和袁傪遇虎均以黑夜為背景,夜色的昏昧可以烘托神秘的氛圍,而夜色的變化又能配合情節的推進。C. 小說敘事既用李征自述的視角,又用全知視角,既能“入乎其內”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又能“出乎其外”,靈活把控全局。D. 李征自恃清高,執念以詩文成名,終變猛虎,這是荒誕奇趣的現實主義;而其曲折的心路剖析卻是一種浪漫主義。7. 這篇小說與卡夫卡的《變形記》都指向“異化”主題,請簡要分析這兩篇小說寫法上的相同之處。二、古代詩文閱讀(46分)(一)文言文基礎知識(本題共5小題,10分)8. 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 )①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大) ②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哀憐)③簡能而任之(簡化) ④何辭為(句末語氣詞,表反問)⑤蓋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 ⑥辟邪說,難壬人(排斥、駁斥)⑦善刀而藏之(好好的)A. ①③④⑤ B. ②③⑥⑦ C. ②④⑤⑥ D. ①④⑤⑦9. 下列加點字詞的活用現象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此其志不在小 ②良庖歲更刀 ③老者衣帛食肉④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⑤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 ⑥必固其根本 ⑦朝秦楚⑧數目項王 ⑨為肥甘不足于口與 ⑩貌恭而不心服A. ①⑨\②⑩\③⑧\④⑥\⑤⑦ B. ①⑧\②⑩\③⑨\④⑤\⑥⑦C. ①⑨\②⑧\③⑩\④⑤\⑥⑦ D. ①⑧\②③\⑨⑩\④⑥\⑤⑦10. 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 奔車朽索,其可忍乎 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B. 申之以孝悌之義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C. 若無罪而就死地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D. 臣聞求木之長者 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11. 下列選項中加點字詞不是都為古今異義的一項是( )A.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②備他盜出入與非常 ③依乎天理B. ①沛公居山東時 ②為之躊躇滿志 ③蒞中國而撫四夷也C. ①而聽細說 ②故略上報 ③因其固然D. ①約為婚姻 ②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③不推恩無以保妻子12. 下列選項中均為同一種句式的一項是( )A. ①終必不蒙見察 ②今君實所以見教者 ③若屬皆且為所虜B. ①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 ②莫之能御也 ③沛公安在C. ①是乃仁術也 ②是誠不能也 ③臣未之聞也D. ①民以殷盛 ②構怨于諸侯 ③天下可運于掌(二)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魏征,鉅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臨黃。武德末,為太子洗馬。見太宗與隱太子陰相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太宗既誅隱太子,召征責之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眾皆為之危懼。征慷慨自若,從容對曰:“皇太子若從臣言,必無今日之禍。”太宗為之斂容,厚加禮異,擢拜誅議大夫。數引之臥內,訪以政術。征雅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每與之言,未嘗不悅。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勞之曰:“卿所諫前后二百余事,皆稱朕意。非卿忠誠奉國,何能若是?”三年,累遷秘書監,參預朝政,深謀遠算,多所弘益。太宗嘗謂曰:“卿罪重于中鉤,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寧有似我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宮,宴近臣,長孫無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隱,臣見之若仇,不謂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實我所仇,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慚古烈?征每犯顏切諫,不許我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導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龍鱗、觸忌諱也!”太宗大悅,各賜錢十五萬。七年,代王珪為侍中,累封鄭國公。尋以疾乞辭所職,請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虜之中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公獨不見金之在礦,何足貴哉?良冶鍛而為器,便為人所寶。朕方自比于金,以卿為良工。雖有疾,未為衰老,豈得便爾耶?”征乃止。后復固辭,聽解侍中,授以特進,仍知門下省事。太宗后嘗謂侍臣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因泣下久之。乃詔曰:“昔惟魏征,每顯予過。自其逝也,雖過莫彰。朕豈獨有非于往時,而皆是于茲日?故亦庶僚茍順,難觸龍鱗者歟!”(選自《貞觀政要·任賢》,有刪改)13. 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朕拔卿A于仇虜之中B任C卿D以樞要之職E見朕之F非G未嘗不諫。14.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竭,盡、窮盡,與《諫太宗十思疏》中“勇者竭其力”的“竭”字含義相同。B. 三年,這里指貞觀三年,貞觀三年是年號紀年,古代還常用干支紀年,如“壬戌”。C. 若,好像,與《燭之武退秦師》中“若使燭之武見秦君”的“若”字含義不同。D. “后復固辭”與“則固前知其如此”(《答司馬諫議書》)兩句中的“固”字含義相同。15.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魏征在武德末年擔任太子洗馬,當他看到太宗同隱太子李建成暗中爭奪帝位時,常勸李建成早做打算,但是李建成并未聽從他的勸諫。B. 在太宗殺隱太子后,面對太宗的責問,魏征慷慨自若,從容應答。太宗聽后肅然起敬,不僅沒有治他的罪,還向他請教治理國家的辦法。C. 魏征素有治國的才能,性情剛直不阿。太宗每次和他交談,從來沒有不高興的。太宗曾撫慰魏征,說他兩百余起的勸諫都很符合其心意。D. 魏征擔任侍中不多久因病請辭所任的官職,太宗竭力挽留,說魏征像礦石中的金子一樣珍貴,魏征聽了只好作罷,但后來又堅決要求辭職。16. 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征每犯顏切諫,不許我為非,我所以重之也。(2)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諫太宗十思疏》)(二)古代詩歌閱讀(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熟食日示宗文宗武①杜甫消渴②游江漢,羈棲尚甲兵。幾年逢熟食,萬里逼清明。松柏邛山③路,風花白帝城。汝曹催我老,回首淚縱橫。【注】①此詩于大歷二年春作于夔州。熟食日:即寒食日,寒食節禁火,吃熟食。宗文宗武:杜甫的兩個兒子。②消渴:一種疾病,杜甫詩中也稱“消中”。③邛山:杜甫家祖墳在此。17.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首聯敘事,寫詩人因戰亂而遠離家鄉,流落寄居于江漢這個地方。B. 頷聯“幾年”“萬里”從時間、空間的角度表現詩人客居之久、遠。C. 頸聯寫景,用“松柏”與“風花”對舉,烘托了詩人年老的形象特征。D. 頸聯虛實結合,由眼前的“邛山路”之景聯想到家鄉的“白帝城”。18. 尾聯中詩人“淚縱橫”的原因有哪些?請簡要概括。(三)名篇名句默寫(8分)19.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自古就重視對青少年的禮儀教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_______,_______”間接體現了此主張。(2)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的“為政以德”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治國理念,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也以“_______,_______”兩句表達了這種理念。(3)歷史課上,王老師使用《答司馬諫議書》中“_______,_______”兩句話,來表揚歷史上的改革家既有行動,又有不悔的精神。(4)古代文人常摘句為聯,小華從《念奴嬌·過洞庭》下闋中摘出兩句“_______,_______”,與上闋“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集成一副對聯,送給了摯友。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3小題,16分)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對一把解腕尖刀多處傾注筆墨,以至我們在閱讀時,會多次關注這把刀。這把“解腕尖刀”的出現,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當李小二告知林沖,陸謙等人已追至滄州,有密謀加害之意時,林沖“大怒”,隨即去街上買了把“解腕尖刀”,帶在身上。身為配軍的林沖被允許攜帶的防身武器是一桿花槍。然而,要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找尋仇家,攜帶花槍就不妥當了,銳利小巧便于隱藏的“尖刀”卻正適合,這才有了“尖刀”的出場。林沖帶了“尖刀”,四處尋找仇家,也是帶了這把“尖刀”去的草料場。這種時候的“尖刀”應該是裝在刀鞘中的,因為我們既沒有看到尖刀的寒光,也沒有嗅到殺人的血腥。然而讓一些讀者不解的是,在雪夜報仇的場景中,禁軍教頭林沖分明是可以用那桿花槍刺死仇敵陸虞候的,為什么偏用尖刀呢?因為此時的林沖新仇舊恨涌上心頭,不用尖刀,不足以解恨。從情節設置的作用來說,這里的“尖刀”照應了前文的“買刀”,使得情節細致嚴謹;從受眾方面來說,讀者對林沖深切的同情和善惡定有天報的心理得到了徹底的滿足,獲得了閱讀的快感。20. 下列句子中的“也”與文中加點的“也”,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水庫可以灌溉、發電,也可以養魚。 B. 你也得對人家客氣點兒吧。C. 即使你不說,我也會幫助你的。 D. 連七八歲的孩子也學會了電腦。21. 原文中畫橫線的“應該”“徹底”兩個詞語,是作者后來添加的,試分析這兩個詞的表達效果。22. 依據上文第二段,簡述林沖用“解腕尖刀”痛殺陸虞候的原因。要求:語言表達簡潔流暢,不超過80個字。四、作文(60分)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魯迅說,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竇娥的善良、魯侍萍的真情、哈姆萊特的理想等等,都是“有價值的東西”,也都遭遇了現實的摧殘和毀棄。了解這樣的悲劇故事,常常會引起我們心靈深處的悲傷、哀痛乃至憤懣,激發我們對良知的堅守、對道義的追求。物質豐裕的年代,精神更要豐裕,不管是面對書中的悲劇,還是現實中的悲劇,我們都應有悲憫情懷,心存良知。一個不會悲憫的人顯得冷漠,一個不會悲憫的民族則會瘋狂。請聯系所學與現實,談談你對材料的認識。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牡丹江二中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一學年期中考試語文考生注意:1.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20分鐘。2.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3.本試卷命題范圍:必修下冊第一、二、六、八(《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單元。一、現代文閱讀(28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4小題,16分)【1~4題答案】【答案】1. C 2. B3. A 4. ①為人類文明發展貢獻豐富系統的哲學思想;②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③幫助構建中國特色哲學史話語體系;④提高自身修養,為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精神動力;⑤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⑥促進國際間在人類共同命運大事上合作共建。(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3小題,12分)【5~7題答案】【答案】5. B 6. D7. ①“異化”情節相同,“異化”主人公都在外形上發生了變化,人變成了蟲或者老虎。②表現手法相同,“異化”都是通過作者大膽的想象、設定荒誕的情節來呈現的。③人物“異化”后的表現相同,人物雖然都“異化”成蟲或老虎,卻保留了人的思想和內心的善良、責任。二、古代詩文閱讀(46分)(一)文言文基礎知識(本題共5小題,10分)【8題答案】【答案】C【9題答案】【答案】A【10題答案】【答案】C【11題答案】【答案】B【12題答案】【答案】B(二)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13~16題答案】【答案】13. BEG14. D 15. D16. (1)魏征常常不顧情面懇切勸諫,不許我做錯事,這是我器重他的原因。(2)想到(君位)高而險,就要不忘謙虛,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樣居于百川之下。(二)古代詩歌閱讀(9分)【17~18題答案】【答案】17. D 18. ①因羈棲夔州思念家鄉而不得歸落淚;②因戰亂未能回家祭祀而愧疚落淚;③因時光飛逝、年華老去而落淚。(三)名篇名句默寫(8分)【19題答案】【答案】 ①. 為國以禮 ②. 其言不讓 ③. 思國之安者 ④. 必積其德義 ⑤. 度義而后動 ⑥. 是而不見可悔故也 ⑦. 孤光自照 ⑧. 肝肺皆冰雪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3小題,16分)【20~22題答案】【答案】20. A 21. ①“應該”是作者對尖刀是否在刀鞘里的揣測,這樣寫體現了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②“徹底”表現了讀者希望惡人得到惡報的情緒發泄的程度,為讀者獲得閱讀快感這種結論提供了依據。22. 示例:林沖用解腕尖刀痛殺陸虞候的原因有三:一是用尖刀可以體現心中憤恨,二是“尖刀”與前文的“買刀”在情節上相照應,三是體現讀者期盼因果報應的傳統心理。四、作文(60分)【23題答案】【答案】例文:常持悲憫情,修煉良知心竇娥至善至孝,卻因那丑惡小人和黑暗世道,只落得個血濺三尺的悲慘結局。魯侍萍一片真心,卻因那家族門第之別與資本家的自私,初次險些喪命,再見痛失子女。艾絲美拉達純潔無比、阿西莫多貌丑心美,甚至全書最大的反派副主教克洛德·弗羅洛,也曾經是個心靈豐盈而充實的人。但是,人們的審美差異和封建中世紀的專制教會制度卻把他們都變成了悲劇。閱讀這些故事,我們之所以會感傷,之所以會流淚,也是因為作為讀者的那一顆心,能感受到悲劇中美的殞沒,善的損傷。而這一切,其實是出于我們心中的悲憫情懷與道德良知。康德曾言:“世間有兩樣東西,我愈是思考愈覺神奇,心中也愈充滿敬畏,那就是天上的星空與內心的道德準則。”我想,悲憫、良知,就是我們最基本的道德信仰。良知,是人類精神家園。有了這個家園,人類的心靈才有所安頓、有所歸依。良知,使人類保有最基本的道德底線,不墮入罪惡的深淵。良知,使人內心始終有一本“是非律”,明白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正如孟子所言:“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而王陽明也說:“良心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正是因為有了良知,人才得以為人。良知,是推動人類歷史正向前進的車輪。正是出于對小人物的悲憫,老舍得以如此深入到他所塑造的底層人物內心,讓讀者真切感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悲憫的良知,讓我們在前行路上始終不忘深入土地,關懷弱者。正是出于對全人類生命的悲憫與和平的渴望,愛因斯坦最初寫信給總統建議研制原子彈,卻又后悔造出原子彈,讓它成為廣島、長崎長久的噩夢,成為冷戰的籌碼。歷史雖在前進,科技雖在進步。但正是悲憫與良知,讓人懂得停下腳步,做出取舍。所以,中國雖千辛萬苦造出了氫彈、原子彈,卻有勇氣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如今,面對科技發展與社會進步可能帶來的風險威脅,我們唯有保持一顆悲憫之心,保有良知,才能護蒼生性命于刀尖,才能守護人類最后的尊嚴。羅素曾言,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他一生的單純而強烈的三種情感。我想說,對自己的良知提醒與對人類的悲憫之心,將是支配我一生的強烈情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