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科版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二課《觀察一種動物》教學設計【教材分析】《觀察一種動物》是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常見的動物”第二課。在第一課尋訪校園動物的基礎上,本課將進一步縮小觀察對象,對一種動物進行細致、深入的觀察。本課以蝸牛為例,遵循從整體到局部、從靜態到動態、從肉眼到工具、從結構到功能的順序對蝸牛進行深入觀察,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和能力,為后續觀察其他動物奠定基礎。通過對蝸牛生活環境與生活習性的觀察研究,也為學習第三課《給蝸牛建個“家”》打下基礎。本課由四部分組成。聚焦板塊,通過簡單交流,引導學生關注蝸牛,喚起對蝸牛的原有認知。探索板塊,學生借助感官、工具等對蝸牛進行細致的觀察,了解蝸牛的形態特征、應激反應和運動。研討板塊,幫助學生梳理和建構對蝸牛完整的認識。拓展板塊,安排了觀察和蝸牛相似的動物的拓展活動,隱含對動物類別的認識。【學情分析】一年級學生對小動物充滿了好奇心,但也有一些學生對蝸牛有抵觸情緒,教師要耐心引導學生親近蝸牛、愛護蝸牛。學生已經學習過用多種感官觀察物體,但是對于特定動物的觀察,仍需要在教師的帶領下開展,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觀察 工具、科學詞匯,并提示觀察順序。對于簡圖記錄,學生已有基礎,但在畫圖時容易將物體擬人化,教師要提示學生客觀記錄。【教學目標】科學觀念:了解蝸牛的外形特征、應激反應和運動特點,知道蝸牛是用腹足運動的,初步認識到動物的形態結構具有相應的功能。科學思維:能在教師指導下,初步分析蝸牛的運動與其形態結構的關系。探究實踐:1.觀察蝸牛的外部特征、應激反應、運動方式,能用科學詞匯描述觀察到的信息,用簡圖畫出蝸牛的外形。2.學習觀察研究動物的方法。態度責任:通過觀察探究,養成仔細觀察的習慣,樂于表達、分享自己的觀察發現,愿意傾聽他人的觀點,增進喜愛動物、保護動物的情感。【教學重難點】重點:細致地觀察并描述蝸牛的外部特征、應激反應和運動方式等。難點:通過對蝸牛的觀察和描述,認識其形態結構及其具有的功能。【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教學課件、板貼、小組評價表、若干只蝸牛。為學生準備:蝸牛、放大鏡、小木棍、玻璃(可以用透明塑料片代替)、鈴鐺、棉簽、飼養箱、記錄單。【教學過程】時間分配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3分鐘 (一)聚焦:揭示課題1.創設情境:森林里正在舉辦挑戰賽!蝸牛也來參加比賽了,聽一聽蝸牛對我們說什么?(播放蝸牛音頻:同學們好,我是小蝸牛,參加今天的挑戰賽我好緊張。我來到了檢錄處,需要上交一張自己的畫像,你們能幫助我完成嗎?)2.想一想:如何幫助蝸牛完成畫像?3.引出主題:觀察一種動物。(板貼課題) 通過創設動物挑戰賽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揭示課題。20分鐘 (二)探索一:觀察蝸牛的身體1.觀察指導:(1)思考:可以用什么感官和工具觀察蝸牛?預設:用眼看、用手摸,借助放大鏡觀察。(2)出示記錄單:說明記錄單的記錄要求,強調真實記錄,尊重科學事實。(3)實驗要求:觀察時間7分鐘;輕聲交流,有序領取材料;觀察時動作輕柔。2.實驗:學生小組合作觀察蝸牛,并及時記錄。教師巡視指導,強調“輕拿輕放,溫柔對待”。3.交流研討:(1)紀律提示:傾聽時“0級音量”,發言時“2級音量”,尊重他人觀點。(2)成果分享:請結合記錄單,說一說你觀察到了蝸牛的什么結構?你是怎么觀察到的?預設:殼(有一圈一圈的螺紋)、觸角(有兩對,一對長一對短)、眼(長觸角頂上的黑點)、口(在觸角下面,吃食物時容易觀察到)。(播放:蝸牛吃東西的視頻)4.教師出示蝸牛板貼,讓學生將身體結構名稱貼到蝸牛的不同部位。(板貼:殼、觸角、眼、口) 對學生觀察的指導,讓學生明確要有序觀察、真實記錄,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學生交流結果進行匯總,讓學生明晰蝸牛的身體結構,滲透蝸牛的形態結構具有幫助它維持自身生存的功能。對實驗要求的強調,讓學生學會愛護小動物。(2)蝸牛的反應:搖動鈴鐺,制造聲音干擾;用棉簽觸碰蝸牛觸角,模擬障礙物干擾,觀察蝸牛的反應。(3)注意點:先觀察運動,完成后領取鈴鐺與棉簽;鈴鐺和棉簽不能同時使用;實驗時間5分鐘。4.學生實驗:學生小組合作觀察蝸牛的運動與反應。教師巡視指導,強調“輕拿輕放,溫柔對待”。5.蝸牛運動的研討:(1)蝸牛能在上面運動嗎?(2)蝸牛是用身體的哪部分運動的?指一指。(板貼:腹足)(3)蝸牛運動的時候有什么特點?你能模仿蝸牛的運動嗎?預設:貼著物體,像波浪一樣慢慢向前蠕動;留下黏液,伸出觸角揮來揮去。(4)小結:蝸牛的爬行本領主要跟它的腹足有關,爬行時腹足會緊貼著物體,像波浪一樣慢慢向前蠕動,分泌的黏液也會保護蝸牛柔軟的身體,幫助它在各種物體上爬行都不受傷。(播放蝸牛運動視頻)6.蝸牛反應的研討(1)蝸牛能聽得到聲音嗎?(播放蝸牛對聲音的反應視頻)(2)用棉簽觸碰蝸牛有反應嗎?你能模仿一下蝸牛的反應嗎?(3)為什么棉簽觸碰到蝸牛的觸角,蝸牛就會把觸角縮進去?(4)小結:蝸牛沒有聽覺,但蝸牛靈敏的觸角,可以幫助它躲避危險,這是生命的智慧。在大家的幫助下,蝸牛順利通過挑戰賽。(播放蝸牛音頻:謝謝大家,在大家的陪伴和鼓勵下,我終于到達終點了,我好開心!) 利用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蝸牛的運動和反應兩個觀察活動整合,符合一年級學生注意力易分散特點,可使研討更集中。通過對蝸牛運動的探究,引導學生初步認識運動與其形態結構的關系。對蝸牛反應的探究,讓學生初步認識到蝸牛的結構都有其功能,能夠幫助它更好地適應環境,也讓學生認識到蝸牛是有生命。通過觀察與模仿,加深對蝸牛的認識。3分鐘 (四)拓展:觀察和蝸牛一樣身體很軟的動物1.情境:你知道嗎,在這次挑戰賽中蝸牛的好朋友們也來參加比賽了。(播放教學課件)2.提問:你們認識這三種動物嗎?它們和蝸牛哪里像?哪里不像?3.思考:它們能夠順利通過比賽嗎?它們又有哪些本領呢?請課后研究。4.自我評價:這節課中,我們學習的表現如何呢?讓我們評一評。如果你安靜傾聽、積極思考、認真實驗、積極表達,請為自己點贊,如果沒有,下節課繼續努力。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圖片認識螺、蛞蝓、蛤等軟體動物,引導學生發現動物的相同特征,滲透“分類”的思想。【板書設計】【相關表單】【理念體現】本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新課標倡導的先進教學理念,具體表現在:1.以學生為中心,情境驅動學習教學設計通過創設“森林挑戰賽”的情境,以蝸牛參賽為線索,將觀察活動轉化為幫助蝸牛完成任務的趣味挑戰。這一設計符合“情境教學”理念,將抽象的科學觀察轉化為具象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參與感。多媒體手段的運用,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代入感,使學習過程更具吸引力,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2.探究式學習,培養科學實踐能力課堂以探究式學習為主線,引導學生運用感官和工具對蝸牛進行多角度觀察,觀察內容從外形結構到運動反應層層遞進。通過小組合作、實驗記錄和問題研討等環節,逐步揭示蝸牛結構與功能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和交流表達等能力,立足學生的素養發展。3.核心素養導向,注重科學態度與責任教學設計不僅關注知識目標,也注重態度責任的滲透。例如,反復強調“輕拿輕放、溫柔對待蝸?!保龑W生親近自然、愛護生命;研討環節要求學生“傾聽他人觀點、積極表達”,培養合作與溝通能力;自我評價環節鼓勵學生反思學習表現,強化自主學習意識。這些設計將科學態度、社會責任與知識學習深度融合,落實了核心素養的育人目標。本教學設計以新課標為綱,以情境為載體、以探究為路徑、以素養為目標,體現了科學教學的先進理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