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7張PPT)第1章 對環境的察覺第2節 聲與聽覺八上科學 ZJ1.了解聲音產生的原理和聲音傳播的方式、途徑,知道影響聲速的因素,利用聲波反射原理進行簡單的距離計算,建立科學觀念;了解耳的結構和各部分的功能,知道聽覺的形成過程。2.通過類比水波的方法建立聲波模型,幫助認識聲音以疏密相間的波的形式傳播,能利用聲音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相關現象,強化科學思維。3.通過實驗探究進行分析,總結出聲音的產生原理和傳播的條件;通過讀圖等方式,自主獲取耳結構的相關信息,初步提升讀圖能力。1.探究聲音的產生(含教材第7頁“探索活動”答案)實驗探究1 實驗探究2實驗 過程 把一根橡皮筋套在椅子背的一角, 用手將它拉緊,撥動橡皮筋。仔細 傾聽橡皮筋發出的聲音,同時仔細 觀察橡皮筋的振動情況。推測橡皮 筋的振動與聽到的聲音之間有什么 聯系 將手指輕輕放在自己的咽喉處,然后發出“啊——”的聲音,體會手指的感覺實驗探究1 實驗探究2實驗 圖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實驗 現象 當橡皮筋振動時,它就會發出聲 音;當橡皮筋停止振動時,它就停 止發出聲音 當發出聲音時,手指可以感覺到聲帶在振動;停止發聲,振動停止實驗探究1 實驗探究2實驗 結論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 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拓展培優轉換法科學中常將一些無法直接感知或不易觀察到的現象轉換成人們可以感知或容易觀察到的現象,這種方法就是轉換法。例如,觀察鼓面的振動時,鼓面的振動不易直接觀察到,我們可以在鼓面上放一些紙屑或泡沫塑料顆粒,鼓面振動時會引起紙屑或泡沫塑料顆粒跳動,可由紙屑或泡沫塑料顆粒是否跳動來反映鼓面是否在振動。2.聲源(1)概念:正在發聲(一個物體能夠發聲,但它并沒有發聲,就不能稱為聲源)的物體叫作聲源。(2)能成為聲源的物體:固體、液體和氣體都能發聲,都可以成為聲源。如:敲打桌子時,桌子振動發出聲音;小溪的水流因振動而發出聲音;吹笛子時,空氣在笛子內振動發出聲音。教材第8頁蟬是通過腹部的發聲器官振動來發聲的。典例1 某次同學會上,李歡同學首次聽到葫蘆絲演奏樂曲,很感興趣,聽得如癡如醉!李歡不禁思考這么一個問題:這么婉轉動聽的聲音是怎樣發出的呢 ( )BA.葫蘆絲本身振動發聲B.葫蘆絲中的空氣柱振動發聲C.吹奏者的聲帶振動發出聲音D.吹奏者口腔內的空氣柱振動發出聲音解析:吹奏者在吹葫蘆絲時,通過手指控制葫蘆絲的不同孔發出不同的聲音,此時改變的是葫蘆絲中空氣柱的長度,葫蘆絲發出的聲音是由葫蘆絲中空氣柱的振動產生的。1.教材第8頁探索活動: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實驗圖示 實驗過程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兩張課桌緊緊地挨 在一起,一名同學輕 敲桌面,另一名同學 把耳朵緊貼在另一張 桌面上傾聽; 兩張課桌緊緊挨 在一起,可以聽 到清晰的敲擊 聲;兩張課桌移 開一條小縫,聽 到的聲音很小, 聲音能在固體中傳播實驗圖示 實驗過程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將兩張課桌移開一條 小縫,重復以上實驗 甚至聽不到。說 明第一次聽到的 聲音是通過課桌 傳播的 聲音能在固體中傳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將兩塊鐵塊或石塊放 在玻璃缸內的水中互 相撞擊 可以聽到撞擊聲 聲音能在液體中傳播實驗圖示 實驗過程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將一只小電鈴放在密 封的玻璃罩內,接通 電源使電鈴發聲,逐 漸抽出玻璃罩內的空 氣,聽聽聲音的變 化;再讓空氣逐漸進 入玻璃罩內,聽聽聲 音的變化 逐漸抽出玻璃罩 內的空氣,聽到 的聲音逐漸變 小,最后幾乎聽 不見聲音;再讓 空氣逐漸進入玻 璃罩內,聽到的 聲音逐漸變大 聲音能在氣體中傳播;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實驗結論: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傳播。真空不能傳聲。教材深挖“真空鈴”實驗中實驗推理法的應用1.在抽空氣的過程中,玻璃罩內的空氣越來越少,聽到的鈴聲越來越小。于是,我們可推測:如果能把玻璃罩內抽成真空,那么我們就聽不到鈴聲了。這種在實驗的基礎上經過概括、推理得出結論的研究方法,叫作實驗推理法。2.不管怎樣向外抽玻璃罩內的空氣,離實驗裝置很近的同學還是能聽到微弱的鈴聲,這是因為玻璃罩內很難真正抽成真空狀態,總會有稀薄的氣體可以傳聲。另外,不管用什么方法固定小電鈴,小電鈴總能通過與其相互接觸的物體傳出少量聲音,但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了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2.聲音傳播的條件(1)介質:聲音傳播需要物質,科學上把這樣的物質叫作介質。(2)聲音傳播的條件: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傳聲的介質既可以是氣體、固體,也可以是液體。真空不能傳聲。教材第9頁不合理。因為太空中沒有空氣,即沒有傳播聲音的介質,所以人聽不見爆炸聲。教材第9頁能聽到同學說話的聲音,這說明固體可以傳聲。(注意:如果棉繩不拉緊,聽見聲音的效果較差或將聽不見聲音)典例2 小科同學利用如圖所示完全相同的兩個音叉進行實驗,并將系在細線上的輕質小球靠近乙音叉來探究聲現象。小科用小錘敲擊甲音叉時,能聽到聲音,這說明聲音可以在______空氣振動轉換法解析:物體的振動有時用眼睛無法直接看到,通過小球是否被彈起判斷音叉是否在振動,這種方法叫作轉換法。中傳播;同時看到小球被乙音叉彈起,說明發聲的物體在______,這里用到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1.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1)類比水波,理解聲波水波 聲波圖 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波 聲波分 析 在水槽中加入水,放上一 支軟木塞。然后用鉛筆不 斷輕觸水面,水面上就會 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向 外傳播,引起軟木塞上下 浮動 當喇叭的紙盤面向外側運動時,壓縮鄰近的空氣,使這部分空氣變密;當喇叭的紙盤面向內側運動時,這部分空氣變疏。喇叭紙盤面不斷振動,空氣中就形成疏密相間的波,向遠處傳播水波 聲波類 比 歸 納 水波是一圈一圈向外傳播的,而聲波是以疏密相間的波動形 式向外傳播的,聲波與水波具有相似的形式 教材第10頁1.軟木塞上下浮動。因為鉛筆不斷輕觸水面引起水面上下振動,這種振動向外傳播出去使其他部分的水也上下振動,形成波紋,所以軟木塞也隨著水面上下浮動。2.當喇叭中發出聲音時,引起周圍空氣的振動,從而使燭焰晃動,聲音越強,燭焰晃動越厲害。(2)聲波的概念:聲音以波的形式傳播著,這種波叫作聲波。(3)聲波將聲音從發聲的物體傳播到遠處,其實它傳遞著的是能,而非物質。例如,雷電發生后,雷聲以聲波的形式將能向四面八方傳播,到達我們周圍,使我們周圍的空氣振動,從而使我們能夠聽到雷聲,但雷電發生處的空氣并沒有到達我們的周圍。2.聲音傳播的快慢(1)聲速聲音傳播的快慢用聲速描述,其大小等于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在的空氣中,聲音每秒傳播。(2)影響聲速的因素①介質種類。在不同的介質中,聲音傳播的快慢一般不同。一般情況下,聲音在固體中傳播最快,在液體中次之,在氣體中最慢。②溫度。溫度越高,空氣中的聲速越大。氣溫每升高,聲音在空氣中每秒傳播的距離約增加。教材深挖回聲(1)聲音在傳播過程中,如果遇到障礙物,就會被反射,形成回聲。(2)區分回聲與原聲的條件如果障礙物離人較遠,使得回聲到達人耳的時間比原聲晚以上,人耳就能把回聲和原聲區分開;如果回聲和原聲到達人耳的時間相差不到,人就分辨不出原聲和回聲,但會覺得聲音更響亮,這就是在屋子里說話比在曠野中說話響亮的原因。(3)回聲的應用回聲可以用來測量距離(科學家用聲波探測海底深度)。測量原理:,其中為從發聲到聽到回聲的時間, 為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教材第11頁(1)當空氣溫度達到時,聲音的傳播速度接近 。(2)在干燥空氣中,聲音的傳播速度隨空氣溫度的升高而增大。(或在干燥空氣中,聲音的傳播速度與空氣溫度成正比)典例3 將耳朵貼在較長的注滿水的鐵質自來水管一端,讓另外一位同學在自來水管另一端用力敲一下,能聽到三次敲擊聲。按先后順序說出這三次敲擊聲分別是通過哪種介質傳播到人耳的( )DA.空氣、水、鐵管 B.水、空氣、鐵管C.水、鐵管、空氣 D.鐵管、水、空氣解析:在一根較長的注滿水的鐵質自來水管的一端用力敲擊,聲音會在鐵管、水和空氣中同時傳播,因為聲音在固體中傳播最快,在液體中次之,在氣體中最慢,所以會聽到三次敲擊聲,第一次是通過鐵管傳播的,第二次是通過水傳播的,第三次是通過空氣傳播的。1.耳的結構及功能耳的結構如圖所示。結構 組成 功能外耳 耳郭 收集聲波外耳道 傳導聲波,聲波進入外耳道后撞擊鼓膜中耳 鼓膜 接收聲波產生振動,并帶動鼓室內的聽小骨振動鼓室 位于鼓室內的聽小骨把聲音放大后傳入耳蝸咽鼓管 連通鼓室和咽部,使鼓膜內外空氣壓力保持平衡,從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動結構 組成 功能內耳 前庭 內有感受頭部位置變動的感受器,保持身體平衡半規管 耳蝸 內有液體和聽覺感受器,能接受聲音振動刺激,產生信息2.聽覺的形成聲波鼓膜振動聽小骨放大振動耳蝸內聽覺感受器接受聲音刺激,產生信息 聽覺神經 大腦聽覺中樞,形成聽覺。3.影響聽覺的因素(1)年齡:聽覺通常會隨年齡的增大而逐漸減弱。可以通過助聽器(助聽器相當于一個小型擴音器,把原本聽不到的聲音加以放大,再利用聽障者的殘余聽力,將聲音信息送到大腦聽覺中樞)來提高聽力。(2)器官損傷:聽覺器官的某一部分受到損傷,會使聽力下降,甚至失聰,助聽器也很難起到作用。4.耳能保持身體平衡(1)耳有保持身體平衡作用的原因:內耳的半規管、前庭中有感受頭部位置變動的感受器。(2)暈車、暈船、航空病的原因:內耳感受頭部位置變動的感受器過于敏感,且受到過長或過強的刺激。教材第12頁1.根據聽覺的形成過程可知,只要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聽覺就將會受到影響。引起聽覺障礙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鼓膜、聽小骨損傷或發生病變,引起聽力下降,稱為傳導性耳聾;另一種是由于耳蝸、聽覺中樞和與聽覺有關的神經損傷引起聽力下降或喪失,稱為神經性耳聾。2.遇到巨大聲響時,迅速捂緊雙耳,這是為了防止強烈的振動傳到鼓膜,把鼓膜震破。中耳經過咽鼓管連接至咽部,咽鼓管的主要作用是維持中耳內的氣壓,使之與外界環境的氣壓相同。張開嘴,可以使中耳內的氣壓與外界環境的氣壓相同,保護鼓膜不至于因內、外壓力差太大而損傷。典例4 隨著手機的廣泛普及,隨處可見“低頭族”,長期用耳機聽音樂可能會損傷耳內對聲波敏感的細胞,使聽力下降。上述細胞位于( )CA.外耳道 B.鼓膜 C.耳蝸 D.咽鼓管解析:外界聲波經過外耳道傳到鼓膜,鼓膜的振動通過聽小骨傳到內耳,刺激了耳蝸內對聲波敏感的感覺細胞,這些細胞就將聲音信息通過聽覺神經傳給大腦的一定區域(聽覺中樞),這樣就產生了聽覺,因此對聲波敏感的細胞位于內耳的耳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