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平陽縣小學期末學業水平檢測四年級下冊語文試卷(檢測時間:100分鐘)2025.6題號書寫積累與運用閱讀(二)(三)習作總分得分一、書寫(8分)1.卷面書寫:使用黑色水筆,書寫端正,卷面整潔。(5分)2.平平同學喜歡名言警句。請你把他收集的名言抄寫在右邊的橫線上吧。(3分)詩是人類向未來寄發的信息,詩給人T類以朝向理想的勇氣。如二、積累與運用(27分)回平平同學喜歡暢想未來,跟隨他一起去看看未來的樣子吧?。ü?2分)r未來的城市里,科學家們jù()在實驗室為人們的智能生活默默忙碌。他們jf jiang()推出多項神奇發明:“街道機器人”不僅能靈活接受調遣,清掃長街道,還能用規范的動作提醒大家遵守交通zⅫ();“智能小醫生”隨時監班測人們身體jian kang(),幫助調整生活習慣…tang rucò()這些暢想能成為現實,人們的生活會更加g和()3.請你根據拼音和語境,在括號里填寫正確的詞語。(6分)K4.語段中的“調遣”的“遣”意思是()(填序號)。(2分)遣qin打發(國派一、差一):特~一送。②排解,發泄:~悶(mèn)消~。5.下列詞語中不能用來形容語段中科學家的是()。(2分)A.千里馬B.領頭羊C.百靈鳥D.老黃牛6.科學需要嚴謹,下列詞語書寫有誤的一項是()。(2分)翻A.推測詳細朦朧登陸B.屏息情型蹤跡藤羅C.憤怒凌晨臉頰劈面D.指揮警戒侍候槍栓回平平同學也喜歡積累、梳理,邀請你一起交流。(共15分)①每當我遇到困難感到害怕時,媽媽總會溫柔地抱住我。這讓我想起冰心奶奶的詩句:“心中的風雨來了,②每當談起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時,我總會想到《囊螢夜讀》中的“胤”他的勤奮和學問讓人敬佩不已。豁③唐朝詩人王昌齡雖遭人誤解,卻始終堅守自己的品格。他在送別好友辛漸時寫下詩句“”表明自己晶瑩、純潔的心。四年級語文共6頁第1頁■Q夸克掃描王極速掃描,就是高效 57,根據語境,請補充這次交流的內容,直接寫在橫線上。(5分)8.下面詩句也跟第③向一樣,直接表明志向的是()。(2分)》A.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B.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C.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D.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9.下面各項中與《囊螢夜讀》體現的精神不一致的是()。(2分)》A.懸梁刺股B.邯鄲學步C.鑿壁偷光D.程門立雪10.學校開展“探索未來城市生活”活動,在小組討論過程中,下列做法不恰當的一項是()。(2分)A.小平認真記錄每個組員的想法,即便想法很奇特也一一記錄。B.小陽把組員們相近的想法整合在一起,分成幾個大類。C.小語只挑選自己認同的想法記錄,對不認同的直接忽略。D.小組匯總意見后,小文作為代表向全班匯報,其他組員適時進行補充。11.平平發現好朋友方明在學習上掉隊了,變得沒自信。他想借名言告訴好友,只要努力,什么時候都來得及。下列句子合適的是()。(2分)A.少年不知勤學苦,老來方知讀書遲。B.一日讀書一日功,一日不讀十日空。C.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D.學習不怕根底淺,只要邁步總不遲。12.平平對部分課文進行了梳理,你認為對的打“√”,錯的打“×”。(2分)(1)《綠》是一首現代詩,作者艾青用極富感染力的文字,描繪了春回大地,萬物充滿生機的景象。(2)老舍先生在《天窗》一文中描寫了孩子們想在雨天和夜晚出去玩,卻不得不待在家里時,從小小的天窗獲得的樂趣和慰藉。三、閱讀與鑒賞(35分)(一)納米技術(14分)【材料一】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冰箱里如果使用一種納米涂層,就會具有殺菌和除臭功能,能夠使蔬萊保鮮期更長。有一種叫作“碳納米管”的神奇材科,比鋼鐵結實百倍,而且非常輕,將來我們有可能坐上“碳納米管天梯”到太空旅行。在最先進的隱形戰機上,用到一種納米吸波材料,能夠把探測雷達波吸收掉,所以雷達根本看不見它。納米技術可以讓人們更加健康。癌癥很可怕,但如果在只有幾個癌細胞的時候就能夠發現的話,死亡率會大大降低。利用極其靈敏的納米檢測技術,可以實現疾病的早期檢測與預防。未來的納米機器人甚至可以通過血管直達病灶,殺死癌細胞。生病的時候,需要吃藥?,F在吃一次藥最多管一兩天,未來的納米緩釋技術,能夠讓藥物效力緩慢地釋放出來,服一次藥可以管一周,甚至一個月。一《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節選)【材料二】納米涂層有好多特別小特別小的孔隙,就像一個個超級小的“口袋”。冰箱里那些難聞的異味分子,就會被“小口袋”抓住,吸附進去,冰箱里的氣味就變好了。有些納米顆粒還能像小魔法師一樣,讓臭氣分子發生變化,變成沒有味道的、對我們無害的物質,這樣臭味就消失啦。納米技術是把“雙刃劍”,既能幫助人們,也有潛在威脅。納米產品可能對身體造成危害。納米微粒是飄浮和運動的,容易進入人體細胞,潛伏在細胞內,誘發細胞病變,進而可能導致癌癥。四年級語文共6頁第2頁 減 Q夸克掃描王極速掃描,就是高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