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0張PPT)第四單元 邏輯的力量·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初識文本文白對譯評注另見本書302頁,古詩文評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 夢》【作者作品】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法,是“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背景知識】蘇軾十九歲時,與王弗成婚。王弗年輕美貌,且侍親甚孝,二人恩愛情深。可惜 天命無常,王弗二十七歲就去世了。這對蘇軾是絕大的打擊,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 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熙寧八年(1705),蘇軾來到密州,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 夢見愛妻王氏,便寫下了這首“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陳師道語)且傳誦千古 的悼亡詞。【相關知識】蘇軾三起三落的一生一起:步入仕途。1057年考中進士,蘇軾第一個職務是鳳翔府判官。被召回朝廷 后,他任職史館(國家圖書館)。神宗熙寧四年,下派到杭州做通判。然后到密州任 太守。后來又轉任徐州太守、湖州太守。一落:大難臨頭。1079年,因為“烏臺詩案”,蘇軾被關在御史臺審訊130天。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產生了新黨與舊黨之爭。蘇軾反對變法,站在舊黨一邊,被 貶黃州。二起:東山再起。1085年4月,宋神宗駕崩,年僅10歲的哲宗繼位,皇太后攝 政,盡廢王安石變法。任用司馬光為宰相,也使蘇軾青云直上,官至翰林學士、知制 誥。短短17個月時間,蘇軾從戴罪之身的從八品升到正三品。二落:知難而退。太后和司馬光全盤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蘇軾堅持原則,反對全 盤否定。因與太后和司馬光政見不合,蘇軾覺得不開心,一再主動請辭外放。出任杭 州太守。三起:再回朝廷。蘇軾1091年回朝,當了7個月的吏部尚書,然后出任潁州、揚 州太守,再任兵部尚書1個月、禮部尚書9個月。三落:一貶再貶。1093年9月,太后駕崩,18歲的哲宗親政。變本加厲打擊元祐 黨人。蘇軾先被降為定州太守,趕出京城;又被貶到遙遠的惠州,在那里住了2年零6 個月后再貶,被貶到更遠的儋州。這就是蘇軾三起三落、跌宕起伏的人生。課堂強研習 合作學習 精研重難課堂研習【學習目標】 通過“抓意象—析意境—品感情”的詞作鑒賞方法,掌握詞作虛實相 生的寫作手法。任務1:感悟情境與研讀升華蘇軾在他的詞作中留下了各種“豪邁”的形象,也因此被歸入“豪放派”。 從他的詩詞中可看到他的各種形象。如:現在,我們需要在公眾號推介一首蘇軾的婉約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 夜記夢》,讓大家熟悉這首詞的內容和藝術,為大家介紹一個不一樣的詞人形象:婉 約,感傷,悲情,落魄。活動一 梳理詩歌內容1. 為這首詞寫一段推介文字,進行總體介紹,以作為公眾號推文的第一部分內容。 (要求:內容生動,有吸引力;有行文脈絡,有上下片內容特點,有風格特點,有情 感特色,有藝術概括;不超過200字)答案:①“世上有一種別離叫傷心欲絕。世上有一種回憶叫痛徹心扉”,《江 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為悼念妻子王弗而創作的一首 悼亡詞,表現了綿綿不盡的哀傷和思念。②上片寫詞人對亡妻的深沉思念,實 寫;下片記述夢境,抒寫了詞人對亡妻執著不舍的深情,虛寫。③全詞采用白 描手法,如話家常,卻情意纏綿,字字血淚,平淡中寄真淳,委婉中出境界, 堪稱膾炙人口的千古名作。活動二 賞析詩人的思想感情2.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如何理解“兩茫茫”?傳達了怎樣 的情思?答案:“茫茫”二字傳達出了一種不可名狀的空寂凄清之感。“兩茫茫”,就不只是 講詞人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時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內。生者和死者,一樣 的情思,一樣的哀緒。這里將無知作有知寫,雖系虛空懸想,卻更見得夫妻二人生前 相知相愛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見之痛。“兩茫茫”所表現出 的感情,凄婉、沉痛,一直籠罩全篇。3. 詞人為什么在“自難忘”前加上了“不思量”三字?矛盾嗎?答案:“不思量,自難忘”,“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為相思太苦,太 傷人,故而不敢思量。人雖云亡,而過去美好的情景“自難忘”懷。因為作者時至中 年,那種共擔憂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彌篤,是一時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將“不思 量”與“自難忘”并舉,利用這兩組看似矛盾的心態之間的張力,真實而深刻地揭示 自己內心的情感。生者對死者的思念,不一定是一種有意識的每時每刻的思念,也可 以是一種難以中斷的無意識的思念。而值此十年忌辰觸動人心的日子,他不能“不思 量”那聰慧明理的賢內助。往事驀然來到心間,久蓄心懷的情感潛流,忽如閘門大 開,奔騰澎湃難以遏止。于是乎有夢,這是真實而又自然的。用“不思量”修飾“自 難忘”,這一跌宕的敘述,更顯出思妻之情的深沉。任務2:探討文本與考試命題1. [分析表現手法]本詞的細節描寫是如何運用的?答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運用白描的手法,表現了內涵十分豐富的 生活細節。“塵滿面,鬢如霜”兩句不僅生動地勾勒出詞人當時的容貌特征,而且令 人可感年近四十歲的蘇軾四處奔波、生活艱難之狀,及其仕途坎坷、心力交瘁之苦。 通過容貌這一細節描寫不難想象出詞人的人生經歷。這正是細節描寫的妙處。“小軒 窗,正梳妝”是詞人對夢境的描寫,而這一極為普通的日常生活場景的描寫,可以說 是詞人夫妻十年恩愛的真實寫照,同時表達了詞人對亡妻深切的思念。這些細節描寫 一經詞人提煉就成為意蘊豐富的情感語言,也是該詞具有永久魅力的原因之一。2. [分析藝術手法]本詞中虛實結合的手法是如何運用的?答案:“以虛映實,虛中見實”是該詞在藝術表現上的另一個特色。下闋“小軒窗, 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幾句夢境的描寫是這一特色的主要表現。雖然這些 夢中場景描寫難免給人虛幻、縹緲之感,但是夢中人的情感卻顯得那么真摯、深沉。 可以說,正是由于詞人巧妙地借助了夢境的虛幻與縹緲這一特征,才使情感表達顯得 情真意切。詞人感情的表現,夢前、夢中、夢醒可謂一致,隨著入夢到夢醒,感情逐 步深化。死別相思苦,相思不見,無處話凄涼;積思成夢,幽夢話凄涼亦苦。夢醒后 “明月夜,短松岡”的實寫,表現了地下亡妻的孤寂,想到這些詞人心中則更苦。通 過夢境的虛寫手法和現實的相映,使得全詞凄婉哀傷,出語悲涼,感人至深。3. [賞析語言]本詞的語言清新自然,請簡析。答案:這首詞中,詞人表達的感情冷澀凝絕,聲聲幽咽,令讀者艱于呼吸視聽,感情 沉重壓抑,但是用詞卻清新自然。“十年生死兩茫茫”,十年死別,生死永訣,幽明 路隔,二人都茫然不知對方,悲苦之情籠罩全篇。“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寫出二 人相隔距離遙遠[當時蘇軾被貶謫到密州(今山東諸城),其妻被葬四川眉山]。通過 此三句,可見詞人夫妻死別十年時間之久,相距千里空間之遙,于時于空二人都無相 逢的可能,凄涼之情自然無處訴說。“縱使相逢應不識”一切緣于自己“塵滿面,鬢 如霜”。在此詞人不用典取勝,不以詞生色,均用平常語出之,卻情真意切,千百年 來引無數讀者共鳴。任務3:達標驗收與能力提升【基礎達標】A. 這是蘇軾為悼念妻子王弗而寫的一首悼亡詞,表現了綿綿不盡的哀傷和思念。上 闋寫詞人對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寫實。B. “無處話凄涼”既是詞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的悲情愁緒,無法向千里之 外長眠地下的愛妻訴說,亦包括亡妻也無法向千里之外的詞人訴說凄涼在內。C. “塵滿面,鬢如霜”寥寥數字,刻畫的是外部形象,卻表現出豐富復雜的思想感 情,跟妻子死別十年來的痛苦經歷、感情,都含蘊在這六個字之中了。D. 下闋記述夢境,表達了詞人對亡妻執著不舍的深情。全詞濃墨重彩,抒寫出對亡 妻的情意纏綿,字字血淚,情調凄涼哀婉。D解析:D項,“濃墨重彩”的說法錯誤,這首詞運用虛實結合以及敘述白描等多種藝 術表現方法,來表達詞人懷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對亡妻的哀思中又糅進自己的身世 感慨,因而將夫妻之間的情感表達得深婉而真摯,使人讀后無不為之動情而感嘆哀 憐。既然采用“白描”式寫法,就不是“濃墨重彩”的。2. 分析詞人是如何把夢境的記述、對亡妻的思念和落拓的身世之感融合在一起的。答案:①上闋開篇直抒胸臆,“十年生死兩茫茫”表達了詞人對亡妻的思念之 情。“塵滿面,鬢如霜”則描繪了自己的落拓身世,將思念與身世之感融合在 一起。②下闋通過夢境的記述,“小軒窗,正梳妝”描繪了妻子的美麗形象, 然而“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則表現了相見卻無法傾訴的凄涼,進一步深化 了思念之情。同時,夢境中的情境也與詞人現實中的孤獨和凄涼相呼應,體現 了落拓的身世之感。③整首詞以虛實結合的手法,將夢境與現實、思念與身世 之感交織在一起,情感真摯,催人淚下。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十年生死兩茫茫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課時作業一、語言文字運用(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每個人都有個故鄉,人人的故鄉都有月亮,人人都愛自己故鄉的月亮。但是,如 果只有孤零零一個月亮,未免顯得有點孤單。因此,在中國古代詩文中,月亮總有 什.么.東西當陪襯,最多的是山和水,像“山高月小”“三潭印月”“月出東山”…… 類似的說法 ① 。我的故鄉是在山東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時候,從來沒有見過山,也不知山為 何物,我曾想,山大概是個圓而粗的柱子吧,頂天立地,好不威風。以后到了濟南見 到山,我才 ② :山原來是這個樣子的呀。因此,我在故鄉里望月,從來不同山聯 系。( ),完全是我無法想象的。至于水,我的故鄉卻到處都有。幾個大葦坑占了村莊面積一多半。在我這個小孩 子眼中,葦坑雖不像洞庭湖那樣氣派,但月亮倒映在水面上的時候也頗有一點煙波浩 渺之勢。到了夏天,最高興的是在古柳下面點起篝火,然后上樹一搖,成群的知了飛 落下來,比白天用嚼爛的麥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整個夏天,我玩勁十足,毫無倦意, 可以說是 ③ 。1. 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答案:①不可勝數(不勝枚舉) ②恍然大悟(豁然開朗) ③樂此不疲(樂 在其中)解析:①語境前面是列舉,表示這樣的詩文很多,可用“不可勝數”“不勝枚舉”。 不可勝數:多得數不過來,形容數量極多。不勝枚舉:無法一一全舉出來,形容數量 很多。②“山原來是這個樣子的呀”表示突然明白醒悟之意,可用“恍然大悟”“豁 然開朗”。恍然大悟:對某一事物突然明白、突然醒悟。豁然開朗:由狹窄幽暗變為 寬闊明亮,比喻頓時通達領悟。③“我玩勁十足,毫無倦意”可見對所做之事有興 趣、很喜歡,可用“樂此不疲”“樂在其中”。樂此不疲:指對一事情產生興趣,沉 溺其中,不覺得疲倦、勞累。樂在其中:喜歡做某事,并在其中獲得樂趣。1234567891011121314A. 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B. 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來。C. 什么?九點了,車還沒有開!D. 你笑什么?難道你一點責任都沒有嗎?解析:文段中的“什么”虛指,表示不肯定的事物。A. 統指代詞,所有、全部、一 切。B. 虛指代詞,表示不肯定的事物。C. 疑問代詞,表示詢問。D. 疑問代詞,表 示否定。B1234567891011121314A. 像蘇東坡說“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B. 像杜甫說“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C. 像張若虛說“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D. 像王勃說“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解析:空處前面是“我在故鄉里望月,從來不同山聯系”,后面是“完全是我無法想 象的”,說明有月和山的景象“我”想象不到,因此空處需要填的詩句應包含“月” 和“山”的意象。A1234567891011121314(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5題。勾踐、李白、范仲淹……歷史上,不甘平庸的人有很多。因為拒絕平庸,才有了 勾踐臥薪嘗膽的氣魄,他堅守信念,苦心人終“三千越甲可吞吳”,成就一方霸主。 因為拒絕平庸,才有了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的豪邁,他高吟“天生我材必有 用”,他的雄心壯志激蕩著滄浪之水,點綴了他一生的精彩。因為拒絕平庸,才有了 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的雄心勃勃。他夢回連營,北望神州,感嘆千古興亡大事: 他登高遠眺,沙場點兵,盡覽五十弦外的馬蹄聲。因為拒絕平庸,才有了范仲淹“將 軍白發征夫淚”的決心,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即使是饑寒交迫 他也壯心不已。拒絕平庸,是一種精神,是生命之路的“引航燈塔”。為人不可平 庸,平庸讓人萎靡不振;處世不可平庸,平庸會讓人失去原則。12345678910111213144. 文中引用了范仲淹、李白等人的古詩詞,請概括其作用。答案:①豐富文段內容,富有文化底蘊,增強可讀性和吸引力;②引用名人名言增強 說服力和感召性,突出了拒絕平庸的作用,可以讓人自信,引領人生,助力成功。解析:文中引用了大量古詩詞,“仰天大笑出門去”“天生我材必有用”“醉里挑燈 看劍”“將軍白發征夫淚”“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既充實了內容, 也增添了文采和底蘊美,經典古詩詞音韻和諧朗朗上口,富有可讀性。耳熟能詳的經 典詩句,富有哲理啟迪和深刻的精神內涵,能給予讀者精神啟迪,讓人堅韌頑強,自 信樂觀,有理想有志向。12345678910111213145. 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 語,不得改變原意。答案:他夢回連營,沙場點兵,聆聽五十弦外的馬蹄聲;他登高遠眺,北望神州,感 嘆千古興亡大事。解析:畫橫線的句子有兩處語病:第一處,搭配不當,“馬蹄聲”不能用來搭配“盡 覽”,可以“聆聽”“馬蹄聲”;第二處,語序不當造成表達不合邏輯,“夢回連 營,北望神州”“登高遠眺,沙場點兵”不符合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 寄之》的原文。由“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 聲,沙場秋點兵”可知,“沙場點兵”應與“夢回連營”相連,而且“五十弦外的馬 蹄聲”也是夢回連營的相關內容;只有“登高遠眺”才能“北望神州”,只有北望失 地才能慨嘆“興亡大事”,憂心國家。故修改為“他夢回連營,沙場點兵”“他登高 遠眺,北望神州”。1234567891011121314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修我戈矛與子同仇修我甲兵與子偕行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1234567891011121314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1234567891011121314三、課外拓展閱讀(一)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7~8題。歲 暮①杜 甫歲暮遠為客,邊隅還用兵。煙塵犯雪嶺②,鼓角動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誰請纓③。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注】 ①本詩作于唐廣德元年(763)末,時杜甫客居閬州(今四川閬中)。 ②雪嶺: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杜甫作本詩時,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③請纓:典出《漢書·終軍傳》,終軍請求皇帝賜給長纓,愿上陣縛敵、為國建功。1234567891011121314A. 首聯交代詩人客居他鄉,在歲暮之際,聽到了邊境發生戰事的消息,看似平淡的 敘述中,包含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沉重心境。B. 頷聯一個“犯”字,一個“動”字,寫出詩人聽到外敵入侵后內心受到的強烈沖 擊,詩人心系國家百姓的真摯情感躍然紙上。C. 頸聯“朝廷誰請纓”一句,是杜甫對當時那些貪祿戀位、庸懦無能的文武大臣的 諷刺和責問,表現了他深深的失望和憤怒。D. 尾聯以設問句“濟時敢愛死”表明自己的心境,最后一句中的“寂寞”二字表現 出詩人此時獨自客居閬州的孤單寂寞之情。D解析:D項,“‘寂寞’二字表現出詩人此時獨自客居閬州的孤單寂寞之情”理解不 全面。“寂寞”有兩層含義:一是詩人此時獨自客居閬州,確實孤單寂寞;二是詩人 有報國之心,卻無從施展,只能獨自寂寞。12345678910111213148. 這首詩和《詩經·秦風·無衣》都表達愛國主義精神,但情感各異。請簡要分析。答案:①《歲暮》表達了詩人對朝廷里懦弱無能的大臣們的譴責;抒發了自己報國無 門的苦悶。②《詩經·秦風·無衣》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敵愾的戰歌,表現了秦國軍 民團結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氣和樂觀精神。解析:①《歲暮》首聯詩人交代其客居他鄉,在歲暮之際,聽到了邊境上傳來外族入 侵的消息。大唐剛剛經歷了安史之亂,內憂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 聯語氣看似平淡,卻包含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沉痛!頸聯作者目睹了戰爭的血腥和慘 烈,對唐朝君臣發出質問:“朝廷誰請纓。”面對強敵,作者懷疑朝中還會有人請纓 殺敵嗎,表達了詩人對朝廷里懦弱無能的大臣們的譴責。尾聯“濟時敢愛死”既是對 全天下人的吶喊,特別是朝臣的忠告,又是對自己的鼓勵,真正忠君愛國的人,是把 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1234567891011121314但“寂寞壯心驚”點出了詩人此時的心境。詩人遠離朝廷,無法為國分憂,無法施展抱負,徒有報國之心,抒發了自己報國無門的苦悶。②《詩經·秦風·無衣》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敵愾、矯健爽朗的戰歌,這首詩描繪出戰士們齊心備戰、同仇敵愾的場景。每章開頭都采用了問答式的句法,以一句“豈曰無衣”發端,似自責,似反問,洋溢著不可遏止的憤慨,渲染出一種即便生活貧困以至“無衣”,也要義無反顧奔赴疆場的愛國主義激情;接下來對問句的回答“與子同袍”“與子同澤”“與子同裳”,則有力地表現出在大敵當前的危急時刻,秦國軍民不分你我、同心應敵,戰友之間淳樸真摯的情感和質樸民風。“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的詩句,富有強烈的動作性和形象性,使人想象到戰士們在磨刀擦槍、舞戈揮戟的熱烈場面,形象地表現出主人公樂于為國效力的無私品質和濃郁的家國情懷,并以“賦”的表現手法加以強調,更渲染出了威武雄壯的氣勢。“與子同仇”“與子偕作”“與子偕行”的誓言,則表達了主人公們在戰場上共進退、同生死、御外辱、衛家國的堅定決心和將士們齊心協力,奮勇殺敵的精神。1234567891011121314(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9~10題。江上吟李 白木蘭之枻①沙棠舟,玉簫金管②坐兩頭。美酒樽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洲。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注】 ①枻(yì):船槳。②玉簫金管:用金玉做成的簫笛。此處指吹簫笛等 樂器的歌伎。1234567891011121314A. 詩歌開頭四句寫船只華貴、樂器精美以及舒適暢快的游樂,營造出一種悠閑愜意 的氛圍。B. 中間四句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其中將屈原與楚王對比,目的是表現對屈原辭賦的 高度肯定。C. 結尾兩句表達了對功名富貴強烈的否定,與《將進酒》“鐘鼓饌玉不足貴”句情 感相似。D. 全詩以遨游江上的所思所感,表達詩人對局促、庸俗現實的擯棄和對自在閑適生 活的追求。B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B項,“目的是表現對屈原辭賦的高度肯定”錯誤。將屈原與楚王對比,屈原 盡忠愛國,反被放逐,終于自沉汨羅,他的詞賦,可與日月爭光,永垂不朽;楚王荒 淫無道,窮奢極欲,卒招亡國之禍,當年奴役人民建造的宮觀臺榭,早已蕩然無存, 只見滿目荒涼的山丘。目的是說明歷史上屬于進步的終歸不朽,屬于反動的必然滅 亡;還有文章者不朽之大業,而勢位終不可恃的這一層意思。123456789101112131410. 本詩是如何體現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特色的?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答案:①意象運用:運用“木蘭”“沙棠”“玉簫”“金管”“美酒”等華麗 的意象,營造出超越塵世的美好氛圍,充滿浪漫色彩。②夸張表達:“興酣落 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洲”,運用夸張的手法,生動地描繪出自己詩興濃烈 時落筆的力量可搖動五岳,詩成后的傲岸之態可凌駕滄海,展現出詩人無比豪 邁的氣概和宏大的氣魄。③奇特想象:結尾“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 流”,以漢水不可能向西北流的奇特想象,從反面強烈地表達出對功名富貴的 不屑,使詩歌充滿了奇幻色彩和浪漫氣息。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詩中“木蘭之枻沙棠舟”,木蘭和沙棠都是珍貴神奇的木料,以此為舟槳和船 體,顯示出非比尋常的華貴;“玉簫金管坐兩頭”,精美的樂器和歌伎相伴,營造出 華麗的氛圍;“美酒樽中置千斛”,千斛美酒更是體現出詩人的豪放與夸張,這些超 現實的華麗意象組合,構建出一個超越塵世的美好世界,充滿浪漫色彩。“興酣落筆 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洲”詩人以極度夸張的語言,展現出創作時的磅礴氣勢和完成 后的豪邁之態。落筆可搖動五岳,這一夸張想象將詩人創作時的激情與力量放大到極 致,給人以強烈的震撼。詩成后笑傲滄洲,更是凸顯出詩人的自信與傲岸,仿佛其詩 作具有超越塵世的力量,這種宏大的氣魄是李白浪漫主義的典型表現。結尾“功名富 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漢水向西北流是違背自然規律的奇特想象,詩人以此 來表達對功名富貴的否定。這種大膽的想象不僅使詩歌在邏輯上產生一種意外感,更 增添了奇幻色彩,將現實中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引入詩歌,以一種超現實的方式表達自 己的情感和觀點,充分體現了李白詩歌不受現實束縛、自由奔放的浪漫主義風格。1234567891011121314(三)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1~12題。鷓鴣天·重過閶門萬事非①賀 鑄重過閶門②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③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原上草,露初晞④。舊棲新垅⑤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注】 ①賀鑄因事不久后要離開夫婦曾共居的蘇州時,為悼念亡妻趙氏而作此 詞。②閶門:蘇州城西門,詞人舊居。③梧桐半死:枚乘《七發》中說,龍門有桐, 其根半死(一說此桐為連理枝,其中一枝已亡,一枝猶在),斫以制琴,聲音為天下 之至悲,這里用來比擬喪偶之痛。④古樂府《薤露》:“薤上露,何易晞!”用原草 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歿。⑤新垅:新墳,指死者葬所。1234567891011121314A. 開頭兩句點明詞人重回蘇州,想起過往不由悲嘆,奠定了全詞的感情基調。B. 上片運用比喻修辭,詞人將自己比作遭霜打而半死的梧桐、白頭失伴的鴛鴦。C. 下片“露初晞”與“新垅”形成鮮明對比,更讓詞人產生“物是人非”的悲嘆。D. 這首詞情深義重,詞人運用了比興的手法,豐富了情感表現,增強了詩歌的感染 力。解析:C項,“下片‘露初晞’與‘新垅’形成鮮明對比”錯誤。應是“舊棲”“新 垅”形成對比,用舊居和新墳對比,更顯物是人非之感。C123456789101112131412. 這首詞和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均為悼亡之作,以真摯、沉痛 見稱。試分析這兩首詞在表達技巧上的相同之處。答案:①直抒胸臆。賀詞開頭兩句直抒胸臆,寫作者這次重回蘇州經過閶門,一想起 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已長眠地下,不禁悲從中來;蘇詞開頭三句寫自己與妻子生死 相隔十年,但至今難忘。②白描。賀詞通過樸素直接的語言,描繪了重訪舊地時梧桐 凋零、鴛鴦失伴、空床獨臥的情景,表達出失去妻子后的孤獨與悲痛。蘇詞描述了夢 中與亡妻相見的真實情景,以簡單的語言再現夢境并表達無限思念和惆悵之情。③虛 實結合。賀詞實寫故地重游,回憶妻子生前為自己挑燈補衣為虛寫,虛實結合,沉痛 地表現出了對曾與自己患難與共、相濡以沫的亡妻的深切懷念;蘇詞上闋記實,下闋 記夢,虛實結合,襯托出對亡妻的思念。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①賀詞的開頭兩句“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直接表達了他的傷痛 之情,揭示了由于妻子的去世,昔日的美好回憶與當下的孤寂對比形成強烈的反差。 他通過簡單質樸的語言,把對逝去伴侶的無限懷念和哀傷展露無遺。蘇軾在《江城 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開篇則是“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同 樣以直白的筆觸,表達了與亡妻陰陽兩隔的悲苦。兩首詞都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將無 法挽回的感情直接呈現,讀者無不生出感同身受的凄涼。②在賀詞中,白描手法體現 在使用質樸的文字直接描繪出詞人重訪舊地時的感受。通過“重過閶門萬事非”一 句,直接抒發重回故地萬物已非的感慨,接著用“梧桐半死”“頭白鴛鴦”生動地刻 畫出失去至愛的景象,體現出孤獨和失落。下片的“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 衣”用簡練的語言刻畫日常生活習慣的改變和無人相伴的現實,將內心的孤單和痛苦 傳達得淋漓盡致。同樣,蘇詞中,通過簡單直接的語言描述夢中與亡妻相見的情境。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開頭直言生死相隔十年,但思念難以磨滅;1234567891011121314接著描述在夢中見到妻子的場景,“夜來幽夢忽還鄉”,真切地勾勒出夢境中妻子親 切的模樣和微笑,表現出對往昔生活的珍惜和失去后的惆悵。這種對夢境的白描再現 使讀者感同身受,進一步加強情感的真摯與沉痛。③賀詞通過對實景與記憶的結合來 表達對亡妻的懷念。開篇的“重過閶門萬事非”寫實景,表現詞人故地重游的內心感 受,勾起對過往生活的回憶。上片中“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也是實景 描寫,將眼前的景象與內心的孤獨感相結合。下片“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 衣”則體現虛實結合的手法,實寫自己獨臥空床的現狀,虛寫對亡妻夜晚挑燈補衣的 追憶。通過這些實景與虛景的交融,詞人深切地表達了對亡妻的思念和孤獨之情。蘇 詞中上闋寫詞人對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寫實;下闋記述夢境,抒寫了詞人對亡妻執著 不舍的深情,寫虛。虛實結合,襯托出對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詞的悲傷基調。1234567891011121314(四)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3~14題。十月十五日觀月黃樓席上次韻①蘇 軾中秋天氣未應殊,不用紅紗照座隅。山上白云橫匹素,水中明月臥浮圖②。未成短棹還三峽,已約輕舟泛五湖。為問登臨好風景,明年還憶使君無。【注】 ①本詩是蘇軾的一首下元詩。下元,又稱“下元節”“下元日”,為每 年農歷十月十五這一日,與正月十五“上元日”,七月十五“中元節”,同為中國民 間傳統節日。黃樓,為蘇軾擔任徐州太守時,率領民眾治水成功后所建。②浮圖,同 “浮屠”,對佛或佛教徒的稱呼。1234567891011121314A. 首聯寫下元日天氣與中秋并無不同,“不用”紅紗燈以襯明月皎潔,為下文寫觀 月作鋪墊。B. 頷聯通過對“白云”“明月”“浮圖”等意象的描寫,營造了一種寧靜幽美的獨 特意境。C. 頸聯有月下賞景的喜悅,也有對未來行程的期待,“未成”“已約”對舉,增強 了詩歌的藝術張力。D. 尾聯虛實結合,由眼前之景到設想未來之境,透露出詩人對未來是否還能回憶起 今日美景的憂慮。D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D項,“對未來是否還能回憶起今日美景的憂慮”錯誤。根據尾聯“為問 登臨好風景,明年還憶使君無”可知,詩人并非對未來是否能回憶起今日美景 表示憂慮,而是以一種詢問的方式表達自己對美好時光的留戀和對未來再次相 聚、共賞美景的期盼。123456789101112131414. 本詩的頷聯“山上白云橫匹素,水中明月臥浮圖”與《春江花月夜》中“可憐樓 上月裴回,應照離人妝鏡臺”都寫月,其寫法和表意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答案:①本詩頷聯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寫水中倒映的一輪明月,宛如浮圖(佛像)憨 態可掬地臥在水底,從正面描寫下元月色美好動人,為下文抒發感嘆張本。②《春江 花月夜》中將月亮擬人化,寫月光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離去,詩 人用極具人情味的月光側面烘托思婦的懷念之情。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①本詩頷聯“山上白云橫匹素,水中明月臥浮圖”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其中, “匹素”比喻白云,形象地描繪了山上的白云如同一匹潔白的綢緞橫亙在山間;“浮 圖”比喻水中倒映的明月,仿佛一尊佛像安靜地臥在水面。這種比喻手法使得自然景 象更加生動、具體。這兩句從正面直接描寫下元月夜的美好景色,表現了月色的皎潔 和寧靜。同時,通過“浮圖”這一佛教意象,增添了一種超脫塵世的意境,反映了詩 人內心的寧靜與淡泊。②《春江花月夜》中的“可憐樓上月裴回,應照離人妝鏡臺” 則采用了擬人的手法。將月亮擬人化,寫月光似乎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 徊,不忍離去。這兩句通過將月光擬人化,側面烘托了思婦的孤獨和思念之情。月光 的徘徊不僅表現了月色的美麗,更傳達了思婦對遠方親人的深切思念,增添了詩歌的 情感深度。123456789101112131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