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1張PPT)第四單元 邏輯的力量·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春江花月夜初識文本文白對譯評注另見本書299頁,古詩文評注《春江花月夜》【作者作品】張若虛(約660—約720),揚州(今江蘇揚州)人,詩人。曾任兗州兵曹。唐中宗神龍年間,與賀知章等以“文詞俊秀”揚名京都。以《春江花月夜》知名,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吳中四士”。他的詩僅存兩首,收錄于《全唐詩》中,其中 《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陳隋樂府舊題,抒寫了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yōu)美,韻律宛轉(zhuǎn)悠揚,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艷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被評為“孤篇蓋全唐”之作。【背景知識】《春江花月夜》為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南朝陳后主所作,原詞已不傳。后來 隋煬帝又曾作過此曲。《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煬帝 的兩篇。張若虛這首詩,與原先的曲調(diào)已不同,卻是最有名的。關(guān)于此詩的具體創(chuàng)作年份已難以確考,而對此詩的創(chuàng)作地點則有三種說法:一 是,詩人是站在揚州南郊曲江邊賞月觀潮,有感而發(fā),創(chuàng)作了此詩,表現(xiàn)的是唐代曲 江一帶的景色;二是,此詩作于瓜洲,表現(xiàn)的是千年古鎮(zhèn)瓜洲江畔清幽如詩的意境之 美;三是,此詩作于揚子江畔,其地在今揚州市江都區(qū)大橋鎮(zhèn)南部。【相關(guān)知識】1. 古體詩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古體詩是指在近體詩形成前,除楚辭外的各種詩歌體 裁。也稱古詩、古風(fēng)。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自由,篇幅長短不 限,句子有四言,如《詩經(jīng)》中的《國風(fēng)》《小雅》《大雅》等;有五言,如《古詩 十九首》;有七言體和雜言體,如雜言詩有李白的《將進酒》《蜀道難》、杜甫的 《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等。2. 近體詩唐代形成的律詩和絕句的通稱,句數(shù)、字?jǐn)?shù)和平仄、用韻等都有比較嚴(yán)格的 規(guī)定。近體詩,又叫今體詩(“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從句式上說有五 言、七言之分;從篇幅上說有律詩、絕句兩種。律詩分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兩種。律 詩通常每首八句,超過八句的,則稱排律或長律,分為四聯(lián),一、二句叫首聯(lián),三、 四句叫頷聯(lián),五、六句叫頸聯(lián),七、八句叫尾聯(lián)。中間兩聯(lián)要求對仗。二、四、六、 八句尾要押韻,通常押平聲韻。課堂強研習(xí) 合作學(xué)習(xí) 精研重難課堂研習(xí)【學(xué)習(xí)目標(biāo)】 1.置身詩境,感悟意境之美,提高表達能力。2.緣景明情,體 悟詩中人的情感之美,提高分析能力。3.借助已有的審美體驗,探究哲理之 美,提高理解能力。任務(wù)1:感悟情境與研讀升華 千古名篇《春江花月夜》為歷代文人墨客所吟詠唱頌,更是被聞一多譽為 “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從意境、情感、哲理三個方面研讀《春江花月夜》, 分析其為“頂峰”的具體展現(xiàn)。活動一 賞析詩歌的形象1. 這首詩就是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的。開頭八句為第一部分,詩人寫到了哪些意 象?請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幅畫面。答案:春天的江水涌動,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著潮水冉 冉而升,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 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著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 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清幽、澄澈、空明、恬靜、寧靜、空靈、曼妙、迷茫、朦朧、夢幻、迷離。深沉、深邃、邈遠。悵惘、感傷。活動二 賞析詩歌的人生感悟3. 詩歌接下來八句為第二部分,詩人是如何由月之“照”人的景色描寫轉(zhuǎn)向思考人 生的?又是如何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的?答案:詩人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 的思索。詩人身處江天一色、毫無纖塵的純凈之境,不禁對空中這輪孤月發(fā)出 奇想:究竟是誰最先在江畔看見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時候開始照著人呢? 人生代代綿延無窮,但江月卻年復(fù)一年沒有變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嗎?但 月下只有滔滔不絕的江水。活動三 賞析詩歌的情感4. 詩歌余下二十句為第三部分,可分為兩層,分別寫了什么?答案:(1)從“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一層,寫思婦懷人。這里寫思婦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別致,月光無處不在,玉戶簾上是月,搗衣砧上是 月。那一輪可愛的明月總是照在她的妝鏡臺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婦見月,更 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搗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簾子卷起來,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 去,可是這惱人的月光“卷不去”“拂還來”。那無邊的月光,籠罩著一切,鴻雁不 停地長飛,仍然飛不出無邊的月光去,魚兒出沒只能使水面泛起層層波紋,思婦只好 托月華來遙寄相思了。(2)從“昨夜閑潭夢落花”到“落月?lián)u情滿江樹”為一層,寫游子想家。最后這幾句寫落月,落花閑潭,春光將老,隱含思婦青春將逝。在這春江花月夜,不 知有幾許游人能乘月而歸。此時明月西下,游子思婦的一腔離情伴隨月影灑在江邊的 樹上。詩人把游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 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里,那離愁就越發(fā)顯得濃郁。這首 詩固然帶著些許傷感和凄涼,但總的看來并不頹廢。它表現(xiàn)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 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dāng)開闊的。任務(wù)2:探討文本與考試命題1. [概括詩歌內(nèi)容]《春江花月夜》中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其哲理主要體現(xiàn)在哪 些詩句中?關(guān)涉什么內(nèi)容?答案:(1)“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 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2)關(guān)涉人的起源問題,關(guān)涉月的形成問題,關(guān)涉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2. [賞析表達技巧]有人評價《春江花月夜》的“月下之情”為“步步思念,處處悵 惘”。你認為詩人是通過什么方法達到如此效果的?答案:①兩個“可憐”,一個“愿”直接抒情。②用典故抒情,“鴻雁”“魚龍”都 不能傳書。③月“裴回”,月“卷不去”“拂還來”,運用了擬人手法。(思念在卷 起的竹簾邊流過,在清冷的搗衣砧上走過,在妝鏡臺前劃過。)④緣景明情,“沉 沉”疊音字,渲染了游子的孤獨。⑤“春去欲盡”,通過時光描寫歸家無期。⑥“無 限路”,通過路程描寫距離無限遙遠,天各一方。3. [分析結(jié)構(gòu)]本詩的結(jié)構(gòu)有什么特點?答案:本詩的藝術(shù)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完美,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 月為主體。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云、扁 舟、高樓、鏡臺、砧石、鴻雁、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游子,組成了完整的詩 歌形象,展現(xiàn)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首詩以“月”統(tǒng)領(lǐng)全篇,緊扣詩題“春江花月夜”,選取了春、江、花、月、夜五 種意象,而“月”的意象是詩歌的紐帶,并貫穿全詩。詩中有與海水共升的月,有普 照春江的月,有照耀花林的月,還有沙汀上不易察覺的月;有妝鏡臺上、玉戶簾中、 搗衣砧上“惱人”的月,還有初升之月,高掛之月,西斜之月和含情落月等。這些月 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既富于變化,又構(gòu)成了整首詩的意境,取得了很好的藝術(shù)效果。任務(wù)3:達標(biāo)驗收與能力提升【基礎(chǔ)達標(biāo)】A. 愿逐.月華流照君 逐:追隨滟.滟.隨波千萬里 滟滟:色彩鮮明的樣子B. 月照花林皆似霰. 霰: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 芳甸:花草茂盛的原野C. 汀.上白沙看不見 汀:水邊平地,小洲江天一色無纖.塵. 纖塵:微細的灰塵D. 魚龍潛躍水成文. 文:波紋不知乘.月.幾人歸 乘月:趁著月光解析:A項,滟滟:波光蕩漾的樣子。AA. 這首詩通過對春、江、花、月、夜的描寫,贊美自然的偉大,哀嘆人生的渺小。B. 開頭八句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優(yōu)美景色,側(cè)重描寫?zhàn)┰庐?dāng)空,光照 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C. “江天一色無纖塵”至“但見長江送流水”這八句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 轉(zhuǎn)向關(guān)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關(guān)系。D. 從“白云一片去悠悠”至結(jié)尾的二十句抒寫思婦游子的離愁別緒,謳歌人間純潔 的愛情。解析:A項,“哀嘆人生的渺小”錯誤,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并不是頹廢 與絕望,而是源于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A3. 有人說《春江花月夜》抒發(fā)的是面對永恒的自然,慨嘆人生苦短的悲觀情緒,實 則不然,請結(jié)合詩句闡述理由。答案:盡管明月常在而人生不再,在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確實顯得十分短促;但 是,一代又一代人,也能形成一個長長的生命鏈條,作者在禮贊自然的同時禮贊了生 命,表現(xiàn)了詩人對短暫的人生的熱愛與肯定,抒發(fā)的是一種樂觀向上的情感。解析:題干明確了不是表達的“面對永恒的自然,慨嘆人生苦短的悲觀情緒”,那只 能是“樂觀積極”的情懷,作答時要抓住“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進行 表述,強調(diào)人生的積極意義。“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個人的生命是 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 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并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 緣于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作者在禮贊自然的同時禮贊了生命,抒發(fā)的是一種樂觀向 上的情感。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yù)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