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語文考生注意:1.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滑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4.本卷命題范圍:必修下冊。一、閱讀(70分)(一)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新媒介信息時代的文學傳播與文化的圖像轉向密切相關。海德格爾在20世紀30年代就提出,“世界變成圖像,這樣一回事標志著現代之本質。”媒介技術時代同時也是一個讀圖時代,現代社會逐漸被建構為一個圖像化社會,“最大限度地吸引眼球”成為現代人的共同訴求。圖像成為視覺文化時代文學傳播的最佳戴體,首先呈現為文學著作出版的圖像化傾向。文學著作借助圖像展開敘事,以達到圖文并茂的效果,如蔡志忠的“圖說中國古典名著”系列,朱德庸的都市漫畫系列等。雖然古代的“繡像本”小說曾出現過圖文結合的形式,但在圖文關系上,主要是文為主、圖為輔,圖像起著對文字的補充說明作用。但在當下圖書的圖像化中,圖像不再是文字的輔助、補充和點綴,圖像成為主體,文字反過來成為配角,大量新奇、精美和富于視覺沖擊力的圖像成為“眼球經濟”時代圖書出版的主要支撐。其次,文學作品還通過對作品的影視改編來實現圖像化敘事和傳播。電影導演阿貝爾·岡斯曾經指出:“莎士比亞、倫勃朗、貝多芬將被拍成電影…所有的傳說、所有的神話和志怪故事、所有創立宗教的人和各種宗教本身…都被期待在水銀燈下復活,而主人公們則在墓門前你推我操。”國內外的名著接二連三地被搬上熒幕,先后被拍成電視劇或電影。不少中國當代作家的作品,如莫言的“紅高梁”系列、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王安憶的《長恨歌》、余華的《活著》、王溯的《動物兇猛》、蘇童的《妻妾成群》、周梅森的《人民的名義》、陳忠實的《白鹿原》等,都被改編為電影或電視刷。(摘編自楊向榮《新媒介信息時代的文學傳播及其反思)材料二:人類源遠流長的立足于文字和閱讀的文化接受形式在圖像時代的潮流中受到越來越強烈的沖擊和挑戰。影【高一語文第1頁(共8頁)】NY視改編改變了長篇小說的接受方式,在電視走進中國家庭的20世紀80年代,很多人對《西游記》和《紅樓夢》等四大名著的收視盛況記憶猶新,可以說,有相當一部分人是通過觀看活動完成對這些名著的接受的。圖像與觀看在今天事實上已經形成對文字和閱讀的擠占甚至代替,成為我們進行信息交流和文化消費的主導形式。但是,無論是對于圖像還是對于文字,觀看與閱讀并非水火不容,觀看可以是一種閱讀,閱讀也首先是一種觀看,并且閱讀是在人類觀看行為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問題在于,我們今天面臨的圖像世界,觀看的確具有了與閱讀不同的意義。如果說閱讀是對原始觀看行為的理性馴化,那么,今天的觀看就可以看成一種對閱讀的感性還原,它重新確立了感性的地位并還原了其接受的豐富性。這種逃逸了理性馴化的非閱讀化的觀看,我們可以稱之為“觀覽”。圖像在今天為我們展現了一個遠比文字閱讀廣闊和直觀的世界圖景,在很大程度上重構了我們的世界和感知世界的方式,甚至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塑造了我們的觀念和價值。圖像及其接受的觀覽化趨勢同時也廣泛地滲透到其他文化形式之中。正如傳統的閱讀模式對觀看的影響一樣,今天的觀看方式同樣改變了我們對文字和聲音的接受,使得我們對文字和聲音的“閱讀”觀覽化了。一方面,在新蝶介技術的支撐下,文字和聲音在大眾消費中不斷失去深度權威中心的作用。例如,在網絡小說的閱讀中,以網名出現的作者本身已經不再是關注的對象,創作的“意圖”讓位給了接受主體的選擇,沒有評論家的權威闡釋而只有評論區里的眾聲喧嘩。在大量的文字和聲音材料中,接受主體的選擇越來越傾向于那些與自身文化觀念、情感取向和欲望霄求相適應的對象,而不再去追求某種深度的“邏各斯”①中心,不再依賴某種形式的闡釋權威,消費者在測覽文字和聲音時究競是停下來還是徑直劃離,往往取決于情境性的整體“直觀”。另一方面,文字和聲青的觀覽化也意味著文字和聲音不斷成為圖像的附屬物。巴特曾十分明確地指出文圖關聯系統在今天出現的這一“歷史性轉換”:“圖像不再說明文字,不再用來‘闡明'或“實現'文本;相反,文本反倒成了暗示圖像的寄生信息”,“結構性地寄生在圖像上”。早期無聲電影已經表明,圖像作為一個系統具有獨立的表意功能。而隨著影音技術的發展,文字和聲音盡管大大強化了觀看效果,但其仍舊具有巴特所說的寄生性質,并未改變圖像表意的中心地位,只是作為一種“加速了圖像”的“二階信息”而存在。此外,文字和聲音的“觀覽”化還意味著,今天的文宇和聲音文本在現代傳搖和消費語境中趣來越傾向于被圖像化。有的學者甚至認為:“文學創作的主要方式將逐漸從文宇寫作轉向圖像的表達。”不僅如此,文學批評的模式也會相應地轉向“圖像或者語像批評”。語言藝術被影視化,音樂被現場化和表演化,蝶體為其提供圖像配置和可視環境,廣告和新聞以影像代替了純粹的語言和文字,生活的抽象性和復雜性演變成了可視的圖表和數據,等等。誠如海德格爾所說:“存在者整體被表象化了。”即使面對文字,在今天的媒體環境中,接受者也更傾向于尋找那些可以視覺化的內容,容易圖像化的情節、場景和信息等,而不再尋找那種無法具體化的抽象“邏各斯”。(摘編自李應志《從閱讀到觀覽:圖像時代的文化接受與主體問題》)【注】①邏各斯:希臘哲學認為邏各斯是一種隱秘的智慧,是世間萬物變化的一種微妙尺度和準則,具有“語言”或“理性”的意義。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古代“繡像本”小說中圖像與文字的關系是平等的,共同服務于敘事。【高一語文第2頁(共8頁)】NY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