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2.用浮的材料造船【教材簡析】在前一課中,學生對船的載重量、船體材料、構造、動力系統等有了初步了解,并在制作和測試獨木舟的探索活動中發現了獨木舟存在載重量小和穩定性差的問題,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將在設計制作、測量、完善竹筏模型以獲得更好穩定性和更大載重量的過程中初步感受浮力,認識到相應的結構對船功能的影響。用技術與工程的學習方式設計與制作竹筏,動手動腦解決獨木舟載重量小和穩定性差的過程,學生在獲得豐富動手實踐機會的同時,還能體驗先人依據社會需求改造船只的歷程。在教材最后,再次引導學生對比獨木舟和竹筏,會發現在穩定性和載重量進步的同時,竹筏不能確保承載物干燥和載重量依舊不夠大等不足,通過與搖櫓木船和明代寶船的對比,提示學生新的研究方向---造一艘防水的小船。聚焦板塊 通過回顧上節課獨木舟容易側翻的特點,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然后通過出示先人竹筏的圖片,給了學生直接提示,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課的任務,用浮的材料造一艘船-竹筏。探索部分,探索活動1設計制作一個竹筏;探索活動2,測試竹筏的穩定性及載重量;探索活動3比較獨木舟和木筏,讓學生感知技術的進步,及竹筏的不足。最后通過研討,鼓勵孩子們對于改造竹筏提出自己的見解,在這個過程中感受人們的需求可以讓技術得到突破【學情分析】孩子們在前一課的基礎上對船的結構、材料、載重量等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而獨木舟的制作更是給孩子搭了一個腳手架,經過獨木舟的制作再到現在的竹筏設計制作,符合維果斯基所提出的“夠一夠,摘桃子”,問題驅動下,孩子才能真探實究。【教學流程圖】【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1.用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變材料的結構可以改變船的載重量和穩定性。2.生產生活的需求推動了造船技術的進步。科學探究目標1.經歷設計與制作竹筏的過程。2.根據設計目標,對制作的竹筏進行性能測評,并不斷改進來提高船的穩定性和載重量。3.通過探究認識到船的結構與載重量的關系。科學態度目標能利用新的材料完成設計值制作竹筏的過程,培養創新意識。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感受船的發展和技術革新對人類帶來的深遠影響和變化。【教學重難點】重點:竹筏的草圖設計及實物制作。難點:不斷修正設計與制作竹筏。【教學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小組:水槽1個、墊圈、船首實驗模型兩個、竹棒若干、橡皮筋、熱熔膠槍。實驗記錄單【教學過程】一、聚焦揭示課題(預設3分鐘)1.回顧上節課的獨木舟和測試實驗,重現獨木舟不穩定易側翻的場景,激發學生思考,古人是怎么改造的2.出示古代先人竹筏的照片,直接提出任務要求:做一個竹筏。(板書課題)探索1、小組合作設計草圖并制作竹筏(預設10分鐘)師:工程師在完成一件新品之前會考慮什么。生:設計樣式、做準備工作……師:先把小組的設計草圖畫出來,再根據草圖來完成自己的竹筏.明確要求:先畫設計圖再制作能浮在水面牢固不散架【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思考-畫圖紙-制作,過程,同時提醒學生盡量按照設計圖進行制作,遇到困難必須改變思路的,應該先修正設計圖再進行制作,在這個過程中完成反思、積累經驗。2、測試我們的竹筏 (預設8分鐘)(1).播放測試指導視頻,讓孩子重溫測試步驟(2).用墊圈測試竹筏的載重量和檢驗穩定性。測試用的水槽盡量大一些“水浸濕螺母”即為測試結束【設計意圖】:通過制作與測試,學生能切身體會到造船技術的進步和目前存在的不足,為下一節課的任務埋下伏筆。3.比較我們制作的竹筏和獨木舟(預設5分鐘)通過小組交流討論和總結,找到竹筏對比獨木舟的進步之處,并發現竹筏的缺點,不足即是突破口。竹筏的底部可以比獨木舟做得更寬、穩定性更好、載重量更大等這些彌補了獨木舟的部分不足,但同時存在容易浸水這個缺點。【設計意圖】:通過對比讓學生體會到技術的進步能促進造船的發展。交流研討(預設5分鐘)1.前兩個研討問題可以在探索1和探索2結束后進行。2.通過出示搖櫓木船和明代寶船的圖片,重點引導學生會思考“你打算怎樣改進我們的竹筏”,引導學生根據探索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一步給出改造船只的思路【設計意圖】:搖櫓木船和明代寶船的呈現,代表了當時船技術演化發展的路線,可以給學生提供改進和優化竹筏的藍本。【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