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百家爭鳴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第6課2五石之瓠課件(共54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百家爭鳴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第6課2五石之瓠課件(共54張PPT)

資源簡介

(共54張PPT)
第二單元 百家爭鳴·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
第6課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2.*五石之瓠
晨讀時光
【名句積累】
莊子名言
1.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莊子·知北游》
譯文:人生在天地之間,就像小白馬在細小的縫隙前跑過一樣,不過一瞬間罷了。
感悟:時光飛逝,人生短暫,要珍惜時間,不要輕易浪費,蹉跎歲月一去不返。
2.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莊子·山木》
譯文:君子之間的相處就像清水一樣,小人之間的交往就像甜酒一樣。
感悟:君子之間淡泊的相處卻很親近,小人之間甘甜卻很容易斷絕。
3. 安危相易,禍福相生。 ——《莊子·則陽》
譯文:安與危會相互轉化,災禍和幸福可以互為因果。
感悟:生活中如果我們能盡量多的應用辯證法分析問題,那么我們將會得到更為客 觀、全面的答案,可往往有人在了解片面信息的情況下就貿然做出判斷。
4. 吹呴呼吸,吐故納新。 ——《莊子·刻意》
譯文:張口呼吸,吐出身體內渾濁的氣體,吸入新鮮的空氣。
感悟:這句話說明事物要想有發展,就需要棄舊揚新,勇于突破。
5. 以隨侯珠,彈千仞之雀。 ——《莊子·讓王》
譯文:用夜明珠去打正飛在千仞之高的鳥雀。
感悟:泛指做事不知道衡量輕重,該做的事情沒有去做,不該做的事情卻做了。
6. 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莊子·馬蹄》
譯文:含著食物嬉戲,鼓著肚皮游樂。
感悟:形容人過著安樂的生活,彰顯了“無待”、“無為”的主體自由精神和 生存狀態。
7.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莊子·人間世》
譯文:人們都知道能力的用處,卻不知道沒有能力的用處。
感悟:莊子繼承老子之“無為無不為”的思想,而創造一個新的名詞“無用之用”, 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角度,有用和無用之間都會發生改變。所以對于我們來說,永 遠不要忽視身邊的任何一件東西,說不定在下一刻,它就有用了。
8. 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莊子·逍遙游》
譯文:世人都去贊譽他,他也不會因此振奮;世人都詆毀他,他也不感到沮喪。
感悟:這句話與“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有異曲同工之處,表現了有德行的人飄然世 外的高尚情操。
【相關文本】
莊子的三條魚
在莊子的著作中,出現過三條著名的魚,代表了他逍遙的人生哲學,一條是化身 鯤鵬的北冥之魚,一條是濠梁之辯中快樂的魚,還有一條是相濡以沫的魚。這三條魚 其實也代表了人生的三種境界。
北冥之魚,不要讓物欲迷住你的眼睛
《莊子》一書的開篇就是《逍遙游》,講了一條大魚化身為鯤鵬遨游于九天的故 事。但這條魚是逍遙的嗎?莊子說這條魚其實并不自由,它必須依賴風,一旦沒有 風,它就得掉下來。因此,莊子說人生的痛苦在于“有待”,即人生在世,你必須要 依靠外物、追求外物。你追求人生價值,人生就被束縛了;你追求富貴,你可能終將 死于富貴,人生而有欲,所以人就成了欲望的奴隸。
所以莊子說,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物于物”,而真正逍遙的人生應該是“物物 而不物于物”。人應當駕馭物而不是做物的奴隸。因此,人如果想擁有一段自由美麗 的人生,就應該追求精神上的自由、靈魂上的自足與詩意,而不是物質上的豐裕。
濠梁之魚,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活著
莊子與惠施在河邊看魚玩,莊子很羨慕在水中自由呼吸、自由生活的魚兒,于是 對惠施說,你看魚很快樂。惠施是個辯論家和邏輯學家,是個出了名的“杠精”,他 對莊子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其實,莊子說的是人生哲學,惠施說的是 邏輯。莊子說魚兒在水里的快樂,寄予了他的人生理想,正如人生應當逍遙自在。
人生有很多種方式,但人生最終的目標應是快樂。人生的痛苦往往來自身不由 己,用蘇東坡的話說,就是“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人要選擇一種自己 喜歡的方式活著,唯有如此,才能快樂自由。所以,人不必去羨慕別人的生活,能讓 你快樂的生活,就是好生活。
相忘于江湖之魚,別讓愛扼殺了你的自由
莊子講了一個故事,有兩條魚被困在水里,快要渴死了,只好嘴對嘴互相用唾沫 來濕潤對方以保命。這看起來很浪漫、唯美,但莊子卻認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 于江湖”,與其這樣艱難地活著,還不如游過大海相忘于江湖。
【素材積累】
1. 課內素材
原句: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則所用之異也。
運用示例:“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行走在大千世界,我們常常被主 流縛住了手腳,盲目地追尋他人的腳步與目光,事物也因此變得越發單一。我們何不 換個角度,收獲自己的獨特感悟,竟他人未成之功?換個角度,即另辟蹊徑,發現事 物的多面性。換個角度,我們便擁有他人沒有的目光,或許便能從繁華中看到虛無, 從貧窮中看到富足。莊子講過一個關于“不龜手藥”的寓言故事,同樣的藥,有的人 用來漂洗絲絮,有的人用來殺敵立功,所用的角度不同,藥的價值卻有著天壤之別, 可見換個角度是多么重要。對于項羽這位悲情英雄,不同的人也作出了不同的注解。 杜牧認為是“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王安石卻發出了“肯與君王卷土 來”的疑問。不同的角度,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換個角度,其實就是獨立思考,發現 美好,永不氣餒。用不同的目光看世界,世界會不同,你的生活也會不同。
適用主題:物盡其用、換個角度看問題等。
2. 時鮮素材
基礎研究的“無用”與“有用”
風物長宜放眼量,無用之用有大用。我國基礎研究領域要想取得更多原創性、開 創性的重大科研成果,首先必須從認識上做出改變。
在北京大學舉行的一場學術報告會上,一位聽眾向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高能 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提問:如何抓住中微子這個“風口”,獲得賺錢的機會?王貽 芳回答:如果想要賺錢,那還是離中微子遠一點。
王貽芳坦陳:“我從事的粒子物理研究就是‘無用之學’,但粒子物理研究的是 物質世界最基本的‘元素’,它探究的是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熱愛科學的人很多, 但是熱愛‘無用’的科學卻沒那么容易。”
基礎研究作為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無論是應用研究還是技術開發都離不開它的 支持,因此被譽為科技事業的基石。然而,與世界科技強國相比,差距依然存在:國 家投入相對較低,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企業對基礎研究重視不夠,底層基礎技術不 高、基礎工藝能力不足。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這些年沒有得到根本性改 變,與基礎研究跟不上大有關系。更為重要的原因,恐怕還是認識問題。比如,在科 學決策方面,某些“沒用”的基礎科研項目很難得到經費支持,進而錯失可以獲得重 大成果的機會;在方向選擇方面,許多年輕人不愿意選擇“沒用”的基礎科研,導致 一些重要基礎科研領域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在研究過程中,當一些基礎研究露出一 點苗頭時,科研人員就急于求成搶發論文,結果被其他國家反超。
與周期短、見效快的技術開發和產品創新相比,基礎研究有其自身特點,它往往 需要長期積累,取得成果的周期也較長,其實用價值也并不是短期立刻就能顯現。比 如,“光的全反射”原理被揭示很多年后,科學家才在上世紀60年代提出“光纖可以 用于通信傳輸”的設想;又經過長期的研究開發和不斷探索,光纖才真正廣泛應用于 通信傳輸。再比如,1831年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定律時,恐怕也不會料到后人根據這 一基礎研究成果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發明,將人類帶入電氣時代。還有相對論、量子力 學等理論,幫助人類形成了嶄新的時空觀、運動觀和物質觀,對于推動世界文明進步 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這些基礎研究成果的科學價值是無法估量的,絕不是“有沒有 用”這樣的簡單標準就能衡量的。
風物長宜放眼量,無用之用有大用。我國基礎研究領域要想取得更多原創性、開 創性的重大科研成果,首先必須從認識上做出改變。只有這樣,才能少一些急功近 利、多一些著眼長遠,讓科技事業的基石更加堅實穩固。
(來源:人民日報,作者:吳月輝)
適用主題:著眼長遠、重視基礎研究、無用之用乃是大用、勿急功近利等。
初識文本
文白對譯評注另見本書295頁,古詩文評注《*五石之瓠》
【作者作品】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戰國時期哲學 家、文學家莊周曾做過蒙地的漆園吏。家貧,身居陋巷,曾借粟于監河侯(官名), 自織草鞋,穿粗布衣服,拒絕楚威王的厚幣禮聘,甘愿閑居獨處。他繼承和發展了老 子的哲學思想,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被稱為“老莊哲學”。
【背景知識】
莊周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國古代社會大變革、大動蕩的時代,其時周王朝名存實 亡,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愈演愈烈。奴隸制度瓦解,封建制度正在形成。莊子就生活 在封建社會初步形成時期。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有了很大發展,社會的變動帶來了人們 思想的變動和活躍,各種思想派別應運而生。經濟的發展又給文人學士提供了物質保 證,社會變革則為他們提供了社會實踐論題。大批文人墨客議論社會局面,闡述政治 理想,暢談人生追求。惠子“五石之瓠”和莊子“不龜手之藥”的辯證就是這一時代 背景下的一個真實寫照。
【相關知識】
1. 莊子的哲學思想
“仁義”二字被視為儒家思想的標志,而“道德”一詞是道家思想的精華。莊子 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為的殘生傷性的。在莊子的哲學 中,“天”與“人”是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著自然,而“人”指的就是 “人為”的一切,與自然相悖離的一切。“人為”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偽”字。 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順從“天 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
2. 《莊子》
《莊子》是莊周及其后學的著作。《莊子》一書想象力極強,文筆變化多端,有 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其具體特點如下:
(1)注重表現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抒情性,達到了哲理 與詩意的交融。
(2)大量運用比喻和寓言講述道理,其語言注重細節刻畫和夸張渲染,把深奧 的哲理形象化,具有寓真實于詭誕的特點。
(3)大膽借鑒神話傳說,突破常規性思維的局限,展開奇異豐富的想象,富于 浪漫色彩。
(4)文章汪洋恣肆,結構富于跳躍性,行文跌宕開闔、變化多端,語言奇峭富 麗、生動活潑,有時用韻,頗富有詩意。
【基礎知識】
1. 識記通假
(1)不龜.手之藥 “龜”同“皸”,皮膚凍裂
(3)以說.吳王 “說”同“悅”,取悅
3. 詞類活用
(1)我樹.之成而實五石 名詞作動詞,種植
(2)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形容詞作名詞,大的東西
(3)其堅.不能自舉 形容詞作名詞,堅固程度
(4)能不龜手一.也 數詞作形容詞,一樣
(5)冬.,與越人水戰 名詞作狀語,在冬天
4. 古今異義
剖之以.為.瓢
古義:把……作為。
今義:認為。
5. 特殊句式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翻譯。
(1)請買其方百金。(狀語后置句,“買其方百金”應為“百金買其方”)
譯文:愿意出百金收買他的藥方。
(2)或以封。[省略句,“以(之)封”]
譯文:有人憑借它得到封賞。
(3)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定語后置句,應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宋 人”)
譯文:有一個擅長配制防止手凍裂的藥物的宋國人。
6. 文化常識
(1)惠子:姓惠,名施,戰國時期宋國商丘(今河南商丘)人。著名的政治家、哲 學家,名家學派的開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文哲大師莊子的至交好友。惠施是合縱 抗秦的最主要的組織人和支持者,他主張魏國、齊國和楚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并建 議齊、魏互尊為王。
(2)石:①古代重量單位,一百二十斤為一石。②古代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例 如:五石之瓠。
【文本構建】
主旨歸納:文中莊子用“不龜手之藥”的寓言故事,說明同樣的東西用在不同的地 方,其價值大不一樣。對待事物,要善于打破思維定式,用通達的見識、寬廣的胸 襟,發現事物的最大價值,更好地利用它。
課堂強研習 合作學習 精研重難
課堂研習
【學習目標】 1.理解探究文章的思想內容。2.賞析文章的藝術特點。
任務1:感悟情境與研讀升華
莊子以寓言故事代替哲學觀點,用比喻、象征手法代替邏輯推理,讓讀者通 過生動形象的故事領悟其中的哲理。語文老師根據課文的特點,采用課堂情景劇的課 堂模式。讓兩個同學從外貌、語言兩個角度極力表現出惠子和莊子的人物形象,再讓 在座同學討論兩人的處世態度。
活動一 讓惠子和莊子走進課堂
1. 讓惠子和莊子對話,讓在座的同學總結,說說莊子和惠子的人物形象。
答案:文章所傳達出來的思想是靠人物的對話來完成的,惠子和莊子的對話辯白了彼 此的觀點。從這些對話可以看出,莊子在文中是放曠豁達、無欲無求、順其自然、不 凝滯于物的形象;惠子則是內心受到世俗經驗的束縛、拘泥于成見、斤斤計較,錙銖 必爭,因而見識不夠通達的形象。
活動二 讓同學們對惠子和莊子“評頭品足”
2. 莊子與惠子在認知的態度上,有顯著的不同。閱讀文本,概括惠子和莊子對大瓠 的看法各是什么,分別體現了他們怎樣的處世態度?
答案:(1)看法:惠子認為大瓠用來盛水“不能自舉”,“為瓢,則瓠落無所 容”,最后因為覺得它沒有用處而把它擊破了;而莊子則認為惠子沒有發掘出大瓠的 使用價值,既然大瓠可“實五石”,那就可以“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
(2)處世態度:惠子從日常生活中的實用角度出發,思考大瓠的處理方法和使用價 值,受到了慣性思維的束縛,這也間接地表明他入世、用世、渴望建功立業的處世態 度。和惠子相比,莊子最顯著的特征是思維開闊,不為成見、知識、欲念、情感等所 束縛,他沒有想著大瓠的實際用途,而是想乘著它漂浮于江湖之上,莊子對大瓠的態 度也代表著他的一種人生追求——出世,逍遙世外,遺世獨立,自由自在。
任務2:探討文本與考試命題
1. [分析論據和論點的關系]惠子和莊子在對話時,各自引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龜 手之藥”的事例,分別有什么用意?
答案: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意在譏諷莊子的學說大而無用;莊子用“不龜手 之藥”的事例,意在證明自己的學說大有用處,只是惠子不能通曉、領悟。
2. [分析表現手法]當代作家王蒙認為:“莊子最大的特點就是把非常深邃的思想變成 了文學,變成了藝術,變成了神話、寓言、故事、傳說。”結合《五石之瓠》一文, 說說莊子是通過哪些手法來闡述道家思想的。
答案:①用寓言故事和人物形象作依托。文中刻畫了惠子和莊子兩個人物形象,對比 鮮明,莊子講述了“不龜手之藥”的寓言故事,來反駁惠子“五石之瓠”無用的觀 點。②運用對話描寫刻畫人物。運用對話描寫刻畫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中惠子 和莊子兩人的對話貫穿始終,用兩人對話的形式展示了一個豐富的故事內核。③以小 見大,思辨性強。本文運用“不龜手之藥”中蘊含的方法論,借如何處置“五石之 瓠”,深刻地闡明了“無用之用”才是“大用”的道家哲學,具有很強的思辨性,引 發人們的思考。④夸張、對比手法的運用。莊子筆下的大瓠能裝得下五石的東西,五 石就是五十斗,體現了莊子豐富的想象力。“客”憑著“不龜手之藥”,大敗敵手, 獲封土地,極富夸張色彩,增強了故事的生動性和感染力。同樣的“不龜手之藥”, 宋人“不免于洴澼纟光”,“客”卻被君王封賞,結局對比鮮明,突出了用途決定價 值的道理。
任務3:達標驗收與能力提升
【基礎達標】
A. “魏王貽我大瓠之種”中的“貽”與《師說》中“作《師說》以貽之”的“貽” 意思相同。
B. “其堅不能自舉也”的“堅”屬于形容詞用作名詞,與成語“挑肥揀瘦”中的 “肥”用法相同。
C. “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中的“樹”,與《齊桓晉文之事》中“五畝之宅,樹之以 桑”中的“樹”意思和用法相同。
D.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中的“鬻”是賣的意思,與成語“鬻矛譽盾”的“鬻”意 思不同。
解析:D項,二者意思相同,都是“賣”的意思。
D
2. 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答案:(1)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東西啊!
(2)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則所用之異也。
答案:(2)同樣一個防止手凍裂的藥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賞,有人卻只是用來漂洗 絲絮,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
3. 本文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
答案:《五石之瓠》告訴我們同樣的東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樣。對待事 物,要用善于發現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價值,從而完美地利用它。
課時作業
A. 世世以洴澼纟光為事
B. 以說吳王
C. 吾為其無用而掊之
D. 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
解析:A項,“纟光”同“纊”,絲綿絮。B項,“說”同“悅”,取悅。D項, “龜”同“皸”,皮膚凍裂。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民之從.事.
B.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 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
D. 跨者不.行.
解析:A項,從事,古義:指辦事,處理事務。今義:做;投身到(事業中去)。C 項,慮,古義:用繩結綴。今義:思考。D項,不行,古義:行走不穩。今義:不可 以;不被允許。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自是者不彰. 彰:彰顯
B. 常于幾.成而敗之 幾:接近
C. 復.眾人之所過 復:重復
D. 吾為其無用而掊.之 掊:擊破
解析:C項中的“復”是動詞,彌補、補救。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例句:我樹.之成而實五石
A.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B. 不貴.難得之貨
C. 吳王使之將.
D. 其堅.不能自舉也
解析:例句和C項都是名詞作動詞。A項,“大”是形容詞作名詞,大的東西。 B項,“貴”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貴。D項,“堅”是形容詞作名 詞,堅固程度。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B.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C. 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
D. 冬,與越人水戰
解析:D項是省略句,其他三項都是狀語后置句。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惠子”即惠施,莊子的朋友,名家學派的開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是合縱抗 秦的最主要的組織者和支持者。
B. “魏王”即魏惠王。由于魏國曾定都大梁,所以魏國也稱為梁國,因此魏惠王即 梁惠王。
C. “石”即“禾石”,古代重量單位,相當于一百二十斤(擔)。秦漢時期度量衡 制度中的“衡制”:銖、兩、斤、鈞、石。1石=4鈞,1鈞=30斤,1斤=8兩,1 兩=24銖。
D. “樽”是盛酒器,文中說大瓠。像大樽,縛于身,可使人漂浮渡水。
解析:“1斤=8兩”錯誤,1斤=16兩,有成語“半斤八兩”作證。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二、課外拓展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題。
昔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擊于前,死傷者歲百余人,好之 不厭.。如是三年,國衰,諸侯謀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說王之意止劍士 者,賜之千金。”左右曰:“莊子當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莊子。莊子弗受,與使者俱往,見太子曰:“聞太子所欲用 周者,欲絕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說大王而逆王意,下不當太子,則身刑而死,周尚安 所事金乎?使臣上說大王,下當太子,趙國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 見,唯劍士也。”莊子曰:“諾,周善為劍。”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見王,事 必大逆。”莊子曰:“請治劍服。”治劍服三日,乃見太子。太子乃與見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莊子入殿門不趨.,見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曰:“臣 聞大王喜劍,故以劍見王。”王曰:“子之劍何能禁制?”曰:“臣之劍,十步一 人,千里不留行①。”王大悅之,曰:“天下無敵矣!”莊子曰:“夫為劍者,示之 以虛,開之以利,后之以發,先之以至。愿得試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 設戲請夫子。”
王乃校劍士七日死傷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劍于殿下,乃召莊子。王曰:“今 日試使士敦劍。”莊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②杖,長短何如?” 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劍,唯王所用,請先言而后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王曰:“愿聞三劍。”曰:“有天子劍,有諸侯劍,有庶人劍。”王曰:“天子 之劍何如?”曰:“天子之劍,以燕谿石城為鋒③,齊岱為鍔④;包以四夷,襄以四 時;制以五行,論以刑德;上決浮云,下絕地紀。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 文王芒然自失,曰:“諸侯之劍何如?”曰:“諸侯之劍,以知勇士為鋒,以清廉士 為鍔;上法圓天以順三光⑤,下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此劍一用,四 封.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劍何如?”曰:“庶人之劍, 蓬頭突鬢垂冠,瞋目而語難。相擊于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無異于斗雞,一旦命 已絕矣,無所用于國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薄之。”
王乃牽而上殿。宰人⑥上食,王三環之。莊子曰:“大王安坐定氣,劍事已畢奏 矣。”于是文王不出宮三月,劍士皆服斃自處也。
(節選自《莊子·說劍》,有刪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注】 ①留:止。“千里不留行”意思是行走千里也不會受阻。②御:用。③ 燕谿:燕國中的地名。石城:北方的山名。鋒:刀劍等兵器的尖端。④鍔:刀劍的 刃。⑤三光:日、月、星。⑥宰人:掌膳食的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7. 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王乃校A劍士B七日C死傷者D六十余人E得五六F人G使奉劍H于殿下
答案:CEG
解析:“王”是主語,“校”是謂語動詞,“劍士”是賓語,“七日”作時間狀語, 說明“校”這個動作持續的時間,所以在C后斷開。“死傷者”是主語,“六十余 人”是謂語,所以在E處斷開。“得”是謂語動詞,“五六人”是賓語,所以在G處 斷開。故選CE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厭,滿足,與《燭之武退秦師》“夫晉,何厭之有”中的“厭”意思相同。
B. 趨,快步向前,與《六國論》“日削月割,以趨于亡”中的“趨”意思不同。
C. 安,使安定,與《大學之道》“靜而后能安”中的“安”意思不同。
D. 封,疆界,邊界,與《五石之瓠》“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中的“封”意思相 同。
解析:A項,正確。均為滿足。B項,正確。快步向前,特指禮貌性地小步快 走,表示恭敬/趨向,趨于。C項,正確。使安定/性情安和。D項,錯誤。疆 界,邊界/封賞。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趙文王沉迷劍術,荒廢朝政,導致國力漸衰。各諸侯國一起商量如何勸說趙文王 停止比試劍術。
B. 莊子運用比喻、夸張和對比等修辭手法,迂回巧妙地讓趙文王領悟到他的意圖, 從而達到了勸諫的目的。
C. 莊子說劍有天子之劍、諸侯之劍、庶人之劍三種,委婉地指出趙文王所好是天子 之劍,不是庶人之劍。
D. 文章的主旨在于勸誡趙文王放棄無謂的爭斗,“安坐定氣”反映了莊子所倡導的 清靜無為的哲學思想。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A項,“各諸侯國一起商量如何勸說趙文王停止比試劍術”錯誤,原文“國 衰,諸侯謀之”意思是國力日益衰退,各國諸侯都在謀劃怎樣攻打趙國。“謀”是謀 劃、圖謀的意思。C項,“委婉地指出趙文王所好是天子之劍,不是庶人之劍”錯 誤,根據原文“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薄之”可知,莊子委婉 地指出趙文王所好實際是庶人之劍。D項,“主旨在于勸誡趙文王放棄無謂的爭斗” 對本文主旨理解有誤,主旨應是勸說趙文王要在其位謀其政,做君主應做的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0.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使臣上說大王而逆王意,下不當太子,則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
答案:(1)假如我對上游說大王卻違逆了大王的心意,對下也未能符合太子的意 愿。那就一定會遭受刑戮而死去,我哪里還用得著這些贈禮呢?
解析:(1)“使”,連詞,假使,假如;“逆”,違逆;“安”,疑問代詞,哪 里,怎么;“事”,用。
(2)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薄之。
答案:(2)如今大王坐擁天子之位卻喜好百姓之劍,我私下認為大王應當鄙薄這種 做法。
解析(2)“而”,連詞,表轉折,但,卻;“竊”,私下;“為”,認為; “薄”,鄙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1. 從莊子對“三劍”的闡述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請結合文本簡要說明。
答案:①要拓寬視野。如莊子所言,三種劍象征著三種不同的人生境界,而一個人的 視野寬窄就影響其成就的大小。②要認清自己的位置。如文中莊子認為趙文王沉迷劍 術就是擺錯了自己的位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參考譯文]
當年趙文王喜好劍術,聚在宮門前做門客的劍士有三千余人,在趙文王面前日夜 相互比試劍術,死傷的劍客每年都有百余人,而趙文王對擊劍的喜好從來就不曾得到 滿足。像這樣過了三年,國力日益衰退,各國諸侯都在謀劃怎樣攻打趙國。太子悝十 分擔憂,征求左右近臣說:“誰能夠說服大王停止比試劍術,(我就)贈予他千 金。”近臣說:“只有莊子能擔當此任。”
太子于是派人攜帶千金厚禮贈送給莊子。莊子不肯接受,跟隨使者一道前往會見 太子,說:“聽說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終止大王對斗劍的喜好。假如我對上 游說大王卻違逆了大王的心意,對下也未能符合太子的意愿,那就一定會遭受刑戮而 死去,我哪里還用得著這些贈禮呢?假如我對上能說服大王,對下能合乎太子的心 愿,在趙國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太子說:“是這樣。父王所見的人,只有劍 士。”莊子說:“好的,我也善于使用劍術。”太子說:“如今先生一定是穿儒服去 會見父王,事情必然很不順當。”莊子說:“請為我準備劍士的服裝。”用三天的時 間制作了劍士的服裝,就去拜見太子。太子便和莊子一起去見文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莊子不急不忙地進入殿內,見到趙文王也不行跪拜之禮。趙文王說:“你想用什 么話來教導我,而且還讓太子引薦你呢?”莊子說:“我聽說大王喜好劍術,因此用 劍術來參見大王。”趙文王說:“你的劍術怎樣能遏制對手、戰勝對方呢?”莊子 說:“我的劍術,十步之內可殺一人,行走千里也無人阻擋。”趙文王聽了大喜, 說:“天下沒有誰是你的對手了!”莊子說:“擊劍的要領,是有意把弱點顯露給對 方,再用有機可乘之處引誘對方,后于對手發起攻擊,同時要搶先擊中對手。希望有 機會能試試我的劍法。”趙文王說:“先生暫且先回館舍等待通知,我將安排好擊劍 比武的盛會再請先生出面比試。”
趙文王于是用七天時間讓劍士們比武較量,傷殘的人有六十多個,從中挑選出五 六人,讓他們拿著劍在殿堂下等候,這才召見莊子。趙文王說:“今天可以讓劍士們 跟先生比試劍術了。”莊子說:“我已經盼望很久了。”趙文王說:“先生所習慣使 用的劍,長短怎么樣?”莊子說:“我平日所用的劍長短都可以。不過我有三種劍, 任憑大王選用,請讓我先做些說明然后再進行比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趙文王說:“愿意聽聽你介紹這三種劍。”莊子說:“有天子之劍,有諸侯之 劍,有百姓之劍。”趙文王說:“天子之劍怎么樣?”莊子說:“天子之劍,以燕谿 石城做劍鋒,以齊國的泰山做劍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來圍繞,用四季來圍襄;用五 行來相互制約,用刑法和教化來論斷;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斬斷地紀。這種劍一旦使 用,就可以匡正諸侯,使天下人全都歸服。”趙文王聽了茫然若有所失,說:“諸侯 之劍怎么樣?”莊子說:“諸侯之劍,拿智勇之士做劍鋒,拿清廉之士做劍刃;在上 效法于天而順應日月星辰,在下取法于地而順應四時序列,居中則順應民意而使四方 安定。這種劍一旦使用,四境之內,沒有不歸服而聽從國君號令的。”趙文王說: “百姓之劍又怎么樣呢?”莊子說:“百姓之劍,頭發蓬亂,鬢毛突出,冠帽下垂, 瞪著眼睛而用言語互相責難。在人前相互爭斗刺殺,上能斬斷脖頸,下能剖裂肝肺, 跟斗雞沒有什么不同,一旦命盡氣絕,對于國事就什么用處也沒有了。如今大王坐擁 天子之位卻喜好百姓之劍,我私下認為大王應當鄙薄這種做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趙文王于是拉著莊子來到殿上。廚師獻上食物,趙文王圍著座席慚愧地繞了三 圈。莊子說:“大王安坐下來定定心氣,有關劍術之事我已啟奏完畢。”于是趙文王 三月不出宮門,劍士們都在自己的住處自刎而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冀州市| 五莲县| 惠州市| 隆尧县| 资中县| 平阳县| 玉树县| 沁水县| 固原市| 昌江| 安西县| 镇康县| 彰化县| 平南县| 垣曲县| 桑日县| 裕民县| 仙桃市| 石门县| 黎平县| 米易县| 健康| 昆山市| 凤城市| 达尔| 罗江县| 岳西县| 武邑县| 南靖县| 云林县| 宁海县| 洱源县| 建湖县| 广汉市| 博乐市| 西宁市| 云阳县| 邛崃市| 石门县| 朝阳市|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