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4張PPT)第二單元 百家爭鳴·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第6課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2.*五石之瓠晨讀時光【名句積累】莊子名言1.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莊子·知北游》譯文:人生在天地之間,就像小白馬在細小的縫隙前跑過一樣,不過一瞬間罷了。感悟:時光飛逝,人生短暫,要珍惜時間,不要輕易浪費,蹉跎歲月一去不返。2.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莊子·山木》譯文:君子之間的相處就像清水一樣,小人之間的交往就像甜酒一樣。感悟:君子之間淡泊的相處卻很親近,小人之間甘甜卻很容易斷絕。3. 安危相易,禍福相生。 ——《莊子·則陽》譯文:安與危會相互轉化,災禍和幸福可以互為因果。感悟:生活中如果我們能盡量多的應用辯證法分析問題,那么我們將會得到更為客 觀、全面的答案,可往往有人在了解片面信息的情況下就貿然做出判斷。4. 吹呴呼吸,吐故納新。 ——《莊子·刻意》譯文:張口呼吸,吐出身體內渾濁的氣體,吸入新鮮的空氣。感悟:這句話說明事物要想有發展,就需要棄舊揚新,勇于突破。5. 以隨侯珠,彈千仞之雀。 ——《莊子·讓王》譯文:用夜明珠去打正飛在千仞之高的鳥雀。感悟:泛指做事不知道衡量輕重,該做的事情沒有去做,不該做的事情卻做了。6. 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莊子·馬蹄》譯文:含著食物嬉戲,鼓著肚皮游樂。感悟:形容人過著安樂的生活,彰顯了“無待”、“無為”的主體自由精神和 生存狀態。7.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莊子·人間世》譯文:人們都知道能力的用處,卻不知道沒有能力的用處。感悟:莊子繼承老子之“無為無不為”的思想,而創造一個新的名詞“無用之用”, 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角度,有用和無用之間都會發生改變。所以對于我們來說,永 遠不要忽視身邊的任何一件東西,說不定在下一刻,它就有用了。8. 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莊子·逍遙游》譯文:世人都去贊譽他,他也不會因此振奮;世人都詆毀他,他也不感到沮喪。感悟:這句話與“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有異曲同工之處,表現了有德行的人飄然世 外的高尚情操。【相關文本】莊子的三條魚在莊子的著作中,出現過三條著名的魚,代表了他逍遙的人生哲學,一條是化身 鯤鵬的北冥之魚,一條是濠梁之辯中快樂的魚,還有一條是相濡以沫的魚。這三條魚 其實也代表了人生的三種境界。北冥之魚,不要讓物欲迷住你的眼睛《莊子》一書的開篇就是《逍遙游》,講了一條大魚化身為鯤鵬遨游于九天的故 事。但這條魚是逍遙的嗎?莊子說這條魚其實并不自由,它必須依賴風,一旦沒有 風,它就得掉下來。因此,莊子說人生的痛苦在于“有待”,即人生在世,你必須要 依靠外物、追求外物。你追求人生價值,人生就被束縛了;你追求富貴,你可能終將 死于富貴,人生而有欲,所以人就成了欲望的奴隸。所以莊子說,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物于物”,而真正逍遙的人生應該是“物物 而不物于物”。人應當駕馭物而不是做物的奴隸。因此,人如果想擁有一段自由美麗 的人生,就應該追求精神上的自由、靈魂上的自足與詩意,而不是物質上的豐裕。濠梁之魚,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活著莊子與惠施在河邊看魚玩,莊子很羨慕在水中自由呼吸、自由生活的魚兒,于是 對惠施說,你看魚很快樂。惠施是個辯論家和邏輯學家,是個出了名的“杠精”,他 對莊子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其實,莊子說的是人生哲學,惠施說的是 邏輯。莊子說魚兒在水里的快樂,寄予了他的人生理想,正如人生應當逍遙自在。人生有很多種方式,但人生最終的目標應是快樂。人生的痛苦往往來自身不由 己,用蘇東坡的話說,就是“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人要選擇一種自己 喜歡的方式活著,唯有如此,才能快樂自由。所以,人不必去羨慕別人的生活,能讓 你快樂的生活,就是好生活。相忘于江湖之魚,別讓愛扼殺了你的自由莊子講了一個故事,有兩條魚被困在水里,快要渴死了,只好嘴對嘴互相用唾沫 來濕潤對方以保命。這看起來很浪漫、唯美,但莊子卻認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 于江湖”,與其這樣艱難地活著,還不如游過大海相忘于江湖。【素材積累】1. 課內素材原句: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則所用之異也。運用示例:“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行走在大千世界,我們常常被主 流縛住了手腳,盲目地追尋他人的腳步與目光,事物也因此變得越發單一。我們何不 換個角度,收獲自己的獨特感悟,竟他人未成之功?換個角度,即另辟蹊徑,發現事 物的多面性。換個角度,我們便擁有他人沒有的目光,或許便能從繁華中看到虛無, 從貧窮中看到富足。莊子講過一個關于“不龜手藥”的寓言故事,同樣的藥,有的人 用來漂洗絲絮,有的人用來殺敵立功,所用的角度不同,藥的價值卻有著天壤之別, 可見換個角度是多么重要。對于項羽這位悲情英雄,不同的人也作出了不同的注解。 杜牧認為是“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王安石卻發出了“肯與君王卷土 來”的疑問。不同的角度,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換個角度,其實就是獨立思考,發現 美好,永不氣餒。用不同的目光看世界,世界會不同,你的生活也會不同。適用主題:物盡其用、換個角度看問題等。2. 時鮮素材基礎研究的“無用”與“有用”風物長宜放眼量,無用之用有大用。我國基礎研究領域要想取得更多原創性、開 創性的重大科研成果,首先必須從認識上做出改變。在北京大學舉行的一場學術報告會上,一位聽眾向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高能 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提問:如何抓住中微子這個“風口”,獲得賺錢的機會?王貽 芳回答:如果想要賺錢,那還是離中微子遠一點。王貽芳坦陳:“我從事的粒子物理研究就是‘無用之學’,但粒子物理研究的是 物質世界最基本的‘元素’,它探究的是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熱愛科學的人很多, 但是熱愛‘無用’的科學卻沒那么容易。”基礎研究作為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無論是應用研究還是技術開發都離不開它的 支持,因此被譽為科技事業的基石。然而,與世界科技強國相比,差距依然存在:國 家投入相對較低,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企業對基礎研究重視不夠,底層基礎技術不 高、基礎工藝能力不足。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這些年沒有得到根本性改 變,與基礎研究跟不上大有關系。更為重要的原因,恐怕還是認識問題。比如,在科 學決策方面,某些“沒用”的基礎科研項目很難得到經費支持,進而錯失可以獲得重 大成果的機會;在方向選擇方面,許多年輕人不愿意選擇“沒用”的基礎科研,導致 一些重要基礎科研領域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在研究過程中,當一些基礎研究露出一 點苗頭時,科研人員就急于求成搶發論文,結果被其他國家反超。與周期短、見效快的技術開發和產品創新相比,基礎研究有其自身特點,它往往 需要長期積累,取得成果的周期也較長,其實用價值也并不是短期立刻就能顯現。比 如,“光的全反射”原理被揭示很多年后,科學家才在上世紀60年代提出“光纖可以 用于通信傳輸”的設想;又經過長期的研究開發和不斷探索,光纖才真正廣泛應用于 通信傳輸。再比如,1831年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定律時,恐怕也不會料到后人根據這 一基礎研究成果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發明,將人類帶入電氣時代。還有相對論、量子力 學等理論,幫助人類形成了嶄新的時空觀、運動觀和物質觀,對于推動世界文明進步 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這些基礎研究成果的科學價值是無法估量的,絕不是“有沒有 用”這樣的簡單標準就能衡量的。風物長宜放眼量,無用之用有大用。我國基礎研究領域要想取得更多原創性、開 創性的重大科研成果,首先必須從認識上做出改變。只有這樣,才能少一些急功近 利、多一些著眼長遠,讓科技事業的基石更加堅實穩固。(來源:人民日報,作者:吳月輝)適用主題:著眼長遠、重視基礎研究、無用之用乃是大用、勿急功近利等。初識文本文白對譯評注另見本書295頁,古詩文評注《*五石之瓠》【作者作品】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戰國時期哲學 家、文學家莊周曾做過蒙地的漆園吏。家貧,身居陋巷,曾借粟于監河侯(官名), 自織草鞋,穿粗布衣服,拒絕楚威王的厚幣禮聘,甘愿閑居獨處。他繼承和發展了老 子的哲學思想,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被稱為“老莊哲學”。【背景知識】莊周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國古代社會大變革、大動蕩的時代,其時周王朝名存實 亡,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愈演愈烈。奴隸制度瓦解,封建制度正在形成。莊子就生活 在封建社會初步形成時期。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有了很大發展,社會的變動帶來了人們 思想的變動和活躍,各種思想派別應運而生。經濟的發展又給文人學士提供了物質保 證,社會變革則為他們提供了社會實踐論題。大批文人墨客議論社會局面,闡述政治 理想,暢談人生追求。惠子“五石之瓠”和莊子“不龜手之藥”的辯證就是這一時代 背景下的一個真實寫照。【相關知識】1. 莊子的哲學思想“仁義”二字被視為儒家思想的標志,而“道德”一詞是道家思想的精華。莊子 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為的殘生傷性的。在莊子的哲學 中,“天”與“人”是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著自然,而“人”指的就是 “人為”的一切,與自然相悖離的一切。“人為”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偽”字。 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順從“天 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2. 《莊子》《莊子》是莊周及其后學的著作。《莊子》一書想象力極強,文筆變化多端,有 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其具體特點如下:(1)注重表現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抒情性,達到了哲理 與詩意的交融。(2)大量運用比喻和寓言講述道理,其語言注重細節刻畫和夸張渲染,把深奧 的哲理形象化,具有寓真實于詭誕的特點。(3)大膽借鑒神話傳說,突破常規性思維的局限,展開奇異豐富的想象,富于 浪漫色彩。(4)文章汪洋恣肆,結構富于跳躍性,行文跌宕開闔、變化多端,語言奇峭富 麗、生動活潑,有時用韻,頗富有詩意。【基礎知識】1. 識記通假(1)不龜.手之藥 “龜”同“皸”,皮膚凍裂(3)以說.吳王 “說”同“悅”,取悅3. 詞類活用(1)我樹.之成而實五石 名詞作動詞,種植(2)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形容詞作名詞,大的東西(3)其堅.不能自舉 形容詞作名詞,堅固程度(4)能不龜手一.也 數詞作形容詞,一樣(5)冬.,與越人水戰 名詞作狀語,在冬天4. 古今異義剖之以.為.瓢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5. 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翻譯。(1)請買其方百金。(狀語后置句,“買其方百金”應為“百金買其方”)譯文:愿意出百金收買他的藥方。(2)或以封。[省略句,“以(之)封”]譯文:有人憑借它得到封賞。(3)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定語后置句,應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宋 人”)譯文:有一個擅長配制防止手凍裂的藥物的宋國人。6. 文化常識(1)惠子:姓惠,名施,戰國時期宋國商丘(今河南商丘)人。著名的政治家、哲 學家,名家學派的開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文哲大師莊子的至交好友。惠施是合縱 抗秦的最主要的組織人和支持者,他主張魏國、齊國和楚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并建 議齊、魏互尊為王。(2)石:①古代重量單位,一百二十斤為一石。②古代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例 如:五石之瓠。【文本構建】主旨歸納:文中莊子用“不龜手之藥”的寓言故事,說明同樣的東西用在不同的地 方,其價值大不一樣。對待事物,要善于打破思維定式,用通達的見識、寬廣的胸 襟,發現事物的最大價值,更好地利用它。課堂強研習 合作學習 精研重難課堂研習【學習目標】 1.理解探究文章的思想內容。2.賞析文章的藝術特點。任務1:感悟情境與研讀升華莊子以寓言故事代替哲學觀點,用比喻、象征手法代替邏輯推理,讓讀者通 過生動形象的故事領悟其中的哲理。語文老師根據課文的特點,采用課堂情景劇的課 堂模式。讓兩個同學從外貌、語言兩個角度極力表現出惠子和莊子的人物形象,再讓 在座同學討論兩人的處世態度。活動一 讓惠子和莊子走進課堂1. 讓惠子和莊子對話,讓在座的同學總結,說說莊子和惠子的人物形象。答案:文章所傳達出來的思想是靠人物的對話來完成的,惠子和莊子的對話辯白了彼 此的觀點。從這些對話可以看出,莊子在文中是放曠豁達、無欲無求、順其自然、不 凝滯于物的形象;惠子則是內心受到世俗經驗的束縛、拘泥于成見、斤斤計較,錙銖 必爭,因而見識不夠通達的形象。活動二 讓同學們對惠子和莊子“評頭品足”2. 莊子與惠子在認知的態度上,有顯著的不同。閱讀文本,概括惠子和莊子對大瓠 的看法各是什么,分別體現了他們怎樣的處世態度?答案:(1)看法:惠子認為大瓠用來盛水“不能自舉”,“為瓢,則瓠落無所 容”,最后因為覺得它沒有用處而把它擊破了;而莊子則認為惠子沒有發掘出大瓠的 使用價值,既然大瓠可“實五石”,那就可以“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2)處世態度:惠子從日常生活中的實用角度出發,思考大瓠的處理方法和使用價 值,受到了慣性思維的束縛,這也間接地表明他入世、用世、渴望建功立業的處世態 度。和惠子相比,莊子最顯著的特征是思維開闊,不為成見、知識、欲念、情感等所 束縛,他沒有想著大瓠的實際用途,而是想乘著它漂浮于江湖之上,莊子對大瓠的態 度也代表著他的一種人生追求——出世,逍遙世外,遺世獨立,自由自在。任務2:探討文本與考試命題1. [分析論據和論點的關系]惠子和莊子在對話時,各自引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龜 手之藥”的事例,分別有什么用意?答案: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意在譏諷莊子的學說大而無用;莊子用“不龜手 之藥”的事例,意在證明自己的學說大有用處,只是惠子不能通曉、領悟。2. [分析表現手法]當代作家王蒙認為:“莊子最大的特點就是把非常深邃的思想變成 了文學,變成了藝術,變成了神話、寓言、故事、傳說。”結合《五石之瓠》一文, 說說莊子是通過哪些手法來闡述道家思想的。答案:①用寓言故事和人物形象作依托。文中刻畫了惠子和莊子兩個人物形象,對比 鮮明,莊子講述了“不龜手之藥”的寓言故事,來反駁惠子“五石之瓠”無用的觀 點。②運用對話描寫刻畫人物。運用對話描寫刻畫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中惠子 和莊子兩人的對話貫穿始終,用兩人對話的形式展示了一個豐富的故事內核。③以小 見大,思辨性強。本文運用“不龜手之藥”中蘊含的方法論,借如何處置“五石之 瓠”,深刻地闡明了“無用之用”才是“大用”的道家哲學,具有很強的思辨性,引 發人們的思考。④夸張、對比手法的運用。莊子筆下的大瓠能裝得下五石的東西,五 石就是五十斗,體現了莊子豐富的想象力。“客”憑著“不龜手之藥”,大敗敵手, 獲封土地,極富夸張色彩,增強了故事的生動性和感染力。同樣的“不龜手之藥”, 宋人“不免于洴澼纟光”,“客”卻被君王封賞,結局對比鮮明,突出了用途決定價 值的道理。任務3:達標驗收與能力提升【基礎達標】A. “魏王貽我大瓠之種”中的“貽”與《師說》中“作《師說》以貽之”的“貽” 意思相同。B. “其堅不能自舉也”的“堅”屬于形容詞用作名詞,與成語“挑肥揀瘦”中的 “肥”用法相同。C. “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中的“樹”,與《齊桓晉文之事》中“五畝之宅,樹之以 桑”中的“樹”意思和用法相同。D.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中的“鬻”是賣的意思,與成語“鬻矛譽盾”的“鬻”意 思不同。解析:D項,二者意思相同,都是“賣”的意思。D2. 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夫子固拙于用大矣。答案:(1)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東西啊!(2)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則所用之異也。答案:(2)同樣一個防止手凍裂的藥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賞,有人卻只是用來漂洗 絲絮,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3. 本文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答案:《五石之瓠》告訴我們同樣的東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樣。對待事 物,要用善于發現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價值,從而完美地利用它。課時作業A. 世世以洴澼纟光為事B. 以說吳王C. 吾為其無用而掊之D. 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解析:A項,“纟光”同“纊”,絲綿絮。B項,“說”同“悅”,取悅。D項, “龜”同“皸”,皮膚凍裂。C1234567891011A. 民之從.事.B.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 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D. 跨者不.行.解析:A項,從事,古義:指辦事,處理事務。今義:做;投身到(事業中去)。C 項,慮,古義:用繩結綴。今義:思考。D項,不行,古義:行走不穩。今義:不可 以;不被允許。B1234567891011A. 自是者不彰. 彰:彰顯B. 常于幾.成而敗之 幾:接近C. 復.眾人之所過 復:重復D. 吾為其無用而掊.之 掊:擊破解析:C項中的“復”是動詞,彌補、補救。C1234567891011例句:我樹.之成而實五石A.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B. 不貴.難得之貨C. 吳王使之將.D. 其堅.不能自舉也解析:例句和C項都是名詞作動詞。A項,“大”是形容詞作名詞,大的東西。 B項,“貴”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貴。D項,“堅”是形容詞作名 詞,堅固程度。C1234567891011A.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B.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C. 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D. 冬,與越人水戰解析:D項是省略句,其他三項都是狀語后置句。D1234567891011A. “惠子”即惠施,莊子的朋友,名家學派的開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是合縱抗 秦的最主要的組織者和支持者。B. “魏王”即魏惠王。由于魏國曾定都大梁,所以魏國也稱為梁國,因此魏惠王即 梁惠王。C. “石”即“禾石”,古代重量單位,相當于一百二十斤(擔)。秦漢時期度量衡 制度中的“衡制”:銖、兩、斤、鈞、石。1石=4鈞,1鈞=30斤,1斤=8兩,1 兩=24銖。D. “樽”是盛酒器,文中說大瓠。像大樽,縛于身,可使人漂浮渡水。解析:“1斤=8兩”錯誤,1斤=16兩,有成語“半斤八兩”作證。C1234567891011二、課外拓展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題。昔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擊于前,死傷者歲百余人,好之 不厭.。如是三年,國衰,諸侯謀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說王之意止劍士 者,賜之千金。”左右曰:“莊子當能。”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莊子。莊子弗受,與使者俱往,見太子曰:“聞太子所欲用 周者,欲絕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說大王而逆王意,下不當太子,則身刑而死,周尚安 所事金乎?使臣上說大王,下當太子,趙國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 見,唯劍士也。”莊子曰:“諾,周善為劍。”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見王,事 必大逆。”莊子曰:“請治劍服。”治劍服三日,乃見太子。太子乃與見王。1234567891011莊子入殿門不趨.,見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曰:“臣 聞大王喜劍,故以劍見王。”王曰:“子之劍何能禁制?”曰:“臣之劍,十步一 人,千里不留行①。”王大悅之,曰:“天下無敵矣!”莊子曰:“夫為劍者,示之 以虛,開之以利,后之以發,先之以至。愿得試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 設戲請夫子。”王乃校劍士七日死傷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劍于殿下,乃召莊子。王曰:“今 日試使士敦劍。”莊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②杖,長短何如?” 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劍,唯王所用,請先言而后試。”1234567891011王曰:“愿聞三劍。”曰:“有天子劍,有諸侯劍,有庶人劍。”王曰:“天子 之劍何如?”曰:“天子之劍,以燕谿石城為鋒③,齊岱為鍔④;包以四夷,襄以四 時;制以五行,論以刑德;上決浮云,下絕地紀。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 文王芒然自失,曰:“諸侯之劍何如?”曰:“諸侯之劍,以知勇士為鋒,以清廉士 為鍔;上法圓天以順三光⑤,下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此劍一用,四 封.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劍何如?”曰:“庶人之劍, 蓬頭突鬢垂冠,瞋目而語難。相擊于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無異于斗雞,一旦命 已絕矣,無所用于國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薄之。”王乃牽而上殿。宰人⑥上食,王三環之。莊子曰:“大王安坐定氣,劍事已畢奏 矣。”于是文王不出宮三月,劍士皆服斃自處也。(節選自《莊子·說劍》,有刪改)1234567891011 【注】 ①留:止。“千里不留行”意思是行走千里也不會受阻。②御:用。③ 燕谿:燕國中的地名。石城:北方的山名。鋒:刀劍等兵器的尖端。④鍔:刀劍的 刃。⑤三光:日、月、星。⑥宰人:掌膳食的人。12345678910117. 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王乃校A劍士B七日C死傷者D六十余人E得五六F人G使奉劍H于殿下答案:CEG解析:“王”是主語,“校”是謂語動詞,“劍士”是賓語,“七日”作時間狀語, 說明“校”這個動作持續的時間,所以在C后斷開。“死傷者”是主語,“六十余 人”是謂語,所以在E處斷開。“得”是謂語動詞,“五六人”是賓語,所以在G處 斷開。故選CEG。1234567891011A. 厭,滿足,與《燭之武退秦師》“夫晉,何厭之有”中的“厭”意思相同。B. 趨,快步向前,與《六國論》“日削月割,以趨于亡”中的“趨”意思不同。C. 安,使安定,與《大學之道》“靜而后能安”中的“安”意思不同。D. 封,疆界,邊界,與《五石之瓠》“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中的“封”意思相 同。解析:A項,正確。均為滿足。B項,正確。快步向前,特指禮貌性地小步快 走,表示恭敬/趨向,趨于。C項,正確。使安定/性情安和。D項,錯誤。疆 界,邊界/封賞。D1234567891011A. 趙文王沉迷劍術,荒廢朝政,導致國力漸衰。各諸侯國一起商量如何勸說趙文王 停止比試劍術。B. 莊子運用比喻、夸張和對比等修辭手法,迂回巧妙地讓趙文王領悟到他的意圖, 從而達到了勸諫的目的。C. 莊子說劍有天子之劍、諸侯之劍、庶人之劍三種,委婉地指出趙文王所好是天子 之劍,不是庶人之劍。D. 文章的主旨在于勸誡趙文王放棄無謂的爭斗,“安坐定氣”反映了莊子所倡導的 清靜無為的哲學思想。B1234567891011解析:A項,“各諸侯國一起商量如何勸說趙文王停止比試劍術”錯誤,原文“國 衰,諸侯謀之”意思是國力日益衰退,各國諸侯都在謀劃怎樣攻打趙國。“謀”是謀 劃、圖謀的意思。C項,“委婉地指出趙文王所好是天子之劍,不是庶人之劍”錯 誤,根據原文“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薄之”可知,莊子委婉 地指出趙文王所好實際是庶人之劍。D項,“主旨在于勸誡趙文王放棄無謂的爭斗” 對本文主旨理解有誤,主旨應是勸說趙文王要在其位謀其政,做君主應做的事。123456789101110.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使臣上說大王而逆王意,下不當太子,則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答案:(1)假如我對上游說大王卻違逆了大王的心意,對下也未能符合太子的意 愿。那就一定會遭受刑戮而死去,我哪里還用得著這些贈禮呢?解析:(1)“使”,連詞,假使,假如;“逆”,違逆;“安”,疑問代詞,哪 里,怎么;“事”,用。(2)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薄之。答案:(2)如今大王坐擁天子之位卻喜好百姓之劍,我私下認為大王應當鄙薄這種 做法。解析(2)“而”,連詞,表轉折,但,卻;“竊”,私下;“為”,認為; “薄”,鄙薄。123456789101111. 從莊子對“三劍”的闡述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請結合文本簡要說明。答案:①要拓寬視野。如莊子所言,三種劍象征著三種不同的人生境界,而一個人的 視野寬窄就影響其成就的大小。②要認清自己的位置。如文中莊子認為趙文王沉迷劍 術就是擺錯了自己的位置。1234567891011[參考譯文]當年趙文王喜好劍術,聚在宮門前做門客的劍士有三千余人,在趙文王面前日夜 相互比試劍術,死傷的劍客每年都有百余人,而趙文王對擊劍的喜好從來就不曾得到 滿足。像這樣過了三年,國力日益衰退,各國諸侯都在謀劃怎樣攻打趙國。太子悝十 分擔憂,征求左右近臣說:“誰能夠說服大王停止比試劍術,(我就)贈予他千 金。”近臣說:“只有莊子能擔當此任。”太子于是派人攜帶千金厚禮贈送給莊子。莊子不肯接受,跟隨使者一道前往會見 太子,說:“聽說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終止大王對斗劍的喜好。假如我對上 游說大王卻違逆了大王的心意,對下也未能符合太子的意愿,那就一定會遭受刑戮而 死去,我哪里還用得著這些贈禮呢?假如我對上能說服大王,對下能合乎太子的心 愿,在趙國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太子說:“是這樣。父王所見的人,只有劍 士。”莊子說:“好的,我也善于使用劍術。”太子說:“如今先生一定是穿儒服去 會見父王,事情必然很不順當。”莊子說:“請為我準備劍士的服裝。”用三天的時 間制作了劍士的服裝,就去拜見太子。太子便和莊子一起去見文王。1234567891011莊子不急不忙地進入殿內,見到趙文王也不行跪拜之禮。趙文王說:“你想用什 么話來教導我,而且還讓太子引薦你呢?”莊子說:“我聽說大王喜好劍術,因此用 劍術來參見大王。”趙文王說:“你的劍術怎樣能遏制對手、戰勝對方呢?”莊子 說:“我的劍術,十步之內可殺一人,行走千里也無人阻擋。”趙文王聽了大喜, 說:“天下沒有誰是你的對手了!”莊子說:“擊劍的要領,是有意把弱點顯露給對 方,再用有機可乘之處引誘對方,后于對手發起攻擊,同時要搶先擊中對手。希望有 機會能試試我的劍法。”趙文王說:“先生暫且先回館舍等待通知,我將安排好擊劍 比武的盛會再請先生出面比試。”趙文王于是用七天時間讓劍士們比武較量,傷殘的人有六十多個,從中挑選出五 六人,讓他們拿著劍在殿堂下等候,這才召見莊子。趙文王說:“今天可以讓劍士們 跟先生比試劍術了。”莊子說:“我已經盼望很久了。”趙文王說:“先生所習慣使 用的劍,長短怎么樣?”莊子說:“我平日所用的劍長短都可以。不過我有三種劍, 任憑大王選用,請讓我先做些說明然后再進行比試。”1234567891011趙文王說:“愿意聽聽你介紹這三種劍。”莊子說:“有天子之劍,有諸侯之 劍,有百姓之劍。”趙文王說:“天子之劍怎么樣?”莊子說:“天子之劍,以燕谿 石城做劍鋒,以齊國的泰山做劍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來圍繞,用四季來圍襄;用五 行來相互制約,用刑法和教化來論斷;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斬斷地紀。這種劍一旦使 用,就可以匡正諸侯,使天下人全都歸服。”趙文王聽了茫然若有所失,說:“諸侯 之劍怎么樣?”莊子說:“諸侯之劍,拿智勇之士做劍鋒,拿清廉之士做劍刃;在上 效法于天而順應日月星辰,在下取法于地而順應四時序列,居中則順應民意而使四方 安定。這種劍一旦使用,四境之內,沒有不歸服而聽從國君號令的。”趙文王說: “百姓之劍又怎么樣呢?”莊子說:“百姓之劍,頭發蓬亂,鬢毛突出,冠帽下垂, 瞪著眼睛而用言語互相責難。在人前相互爭斗刺殺,上能斬斷脖頸,下能剖裂肝肺, 跟斗雞沒有什么不同,一旦命盡氣絕,對于國事就什么用處也沒有了。如今大王坐擁 天子之位卻喜好百姓之劍,我私下認為大王應當鄙薄這種做法。”1234567891011趙文王于是拉著莊子來到殿上。廚師獻上食物,趙文王圍著座席慚愧地繞了三 圈。莊子說:“大王安坐下來定定心氣,有關劍術之事我已啟奏完畢。”于是趙文王 三月不出宮門,劍士們都在自己的住處自刎而死。123456789101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