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3張PPT)第二單元 百家爭鳴·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第6課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1.《老子》四章晨讀時光【名句積累】老子的名言1.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老子》第八章2.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 令人行妨。 ——《老子》第十二章3.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老子》第四十一章4.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老 子》第八十一章【相關文本】《老子》中水的四種美德水本來只是自然界一個常見的自然物。在《老子》的文中,水由于本身所具有的 特殊屬性,在文中變成了一個重要的喻體,老子曾經在書中多次提到水、甘露、江 海、川谷等水的意象,以水為喻,來論述其處柔、守雌、虛靜的人生觀。水幾乎承載 了所有老子所要表達的美德,所以他才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 所惡,故幾于道”。大致來說水的美德有如下四種。水有至善之功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句話翻譯成白話就是:“上善的 人好像水一樣,水善于滋養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水作為一種自然資源,對于世界 上的生命的意義那是不言而喻的,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據說人不吃飯可以活七天,但 不喝水可能堅持不到三天。水不但是我們日常飲用的資源,而且滋養萬物、灌溉良 田,有了水,世界才變得生機勃勃、氣象萬千。水不但滋養了人類的生命,而且還作 為重要的能源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水電作為新一代的環保能源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重 要的角色。此外,水還以千變萬化的姿態,或為飛泉或為小溪或為湖泊或為大海,帶 給我們無限的審美享受。可以說,水對于人類社會的貢獻是非常大的。水有至謙之德水默默無聞地流向低處,甘愿處在一個謙卑的地位。老子說:“水善利萬物而不 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就是說水善于滋養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停留在大 家厭惡的地方,所以這樣最接近于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只是一個自然 現象,但是這個自然現象卻揭示出一個重要的美德,那就是一個人雖然居功至偉卻仍 然要保持至善至謙的品行。老子認識到,處于高位、尊位的重要人物,自我意識強, 容易產生以自我為中心、自以為是、唯我獨尊等不良心態,但是往往也是這些人容易 為人所嫉妒、所攻擊,所以對于這些人來說,像水一樣守虛謙下是十分重要的。雖然 有時有的人可能對于世界的作用和影響非常大,但是如果不懂得如何韜光養晦,一味 地夸耀自己的成績,這樣就很容易引起他人的憎恨和厭惡。水有至大之量所謂“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就是說江海之所 以能夠成為百川河流所匯聚的地方,是由于它善于處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夠成為百 川之王。老子喜歡用江海來比喻人的處下居后,同時也以江海象征人博大包容之氣 度。一滴水可以說是非常渺小的,只要陽光一出來,它就馬上會蒸發,但是由于水的 謙卑,永遠往低處流,不斷地匯集,終于變成海。但是縱然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 海洋也永遠不會拒絕其他水滴的加入,這種海納百川的氣度和包容,成就了海洋的浩 瀚。而人就應該學習這種包容的氣度和涵養。歷史上只有那些善于吸納人才、寬容異 己的帝王將相,才能有所作為,比如漢朝的劉秀、唐朝的李世民。水有至柔之剛老子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 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就是說天下再沒有什么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 堅克強卻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 沒有人能實行。表面看來這是一個奇怪的悖論,水是天下最柔軟的東西,但同時又是 天下最能攻堅克強的。一滴水不斷的堅持就可以鑿穿金石,即使是最鋒利的寶劍,不 管怎么砍也砍不斷水流,所謂“抽刀斷水水更流”就是這個道理,根源就在于水的堅 持和匯集。一滴水,只要堅持就能洞穿石頭;一滴水,只要堅持就能銹蝕寶劍;一滴 水,只要不斷匯集就能集聚強大的力量,無堅不摧。回顧水的四種美德,可以發現一個邏輯上的聯系,那就是先要努力創建對社會有 用的功德,施行至善。有了功德也不能高高在上,得意揚揚,而是要保持謙卑的低調 姿態。有了這樣謙虛恭謹的態度,就會有一個寬容的開闊的心胸。在這樣海納百川的 肚量中不斷積累知識能量,最后不斷地積累匯集最終產生巨大的力量。而任何人經過 這樣的人生修煉過程后,不但可以安身立命,而且必將大有作為。【素材積累】1. 課內素材原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運用示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給我們積少成多的道理。《西游記》中,唐僧 師徒的西行不正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嗎?我們總用渺小、無力來形容一滴水的力量。 可誰知水滴石穿的景象時有發生呢?參天大樹亦是起于小小的幼苗,樓宇高閣亦是修 葺于一筐土,千里征途亦在于腳下的每一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培養我們謹小 慎微的品格。一場千里征途,一步踏錯了,便可能步步錯,最終滿盤皆輸。我們不能 忽視微小之物的力量。我們一定要慎終如始,不可由于疏忽,一步錯,步步錯,大敗 而歸。“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給我們勇氣與堅持。始于足下的,不僅僅是第一 步,更是每一步。第一步叫作勇氣,之后的每一步都叫作堅持,只有持之以恒的人才 能走完這場千里征途。否則,不積少成多,不謹小慎微,不敢開始,不愿堅持,是無 法取得成功的。千里之行,好比生活,只有勇氣與毅力兼備、謹慎與大膽共有的人, 才能走好這場旅途。適用主題:積累、積少成多、打好基礎等。2. 時鮮素材丁春梅:她的畫筆,是根燒火棍!近日,山東聊城大姐丁春梅火了。她以燒火棍為筆,以白石灰為顏料在墻上創造 出各種人物形象,惟妙惟肖的“孫悟空”,裊裊仙子“嫦娥”……驚艷了眾多網友。今年53歲的丁春梅從小熱愛畫畫,那時買不起紙筆,只能就地取材。她用燒完了 的木棍當畫筆在地上、墻上畫一些簡單的圖案。小學三年級時,村里來了一位愛好美術的支教老師,他看出丁春梅的繪畫天賦, 時常給她一些技法上的指點。雖然只學習了半年時間,但丁春梅一直感恩老師的鼓 勵,也激勵著她一直堅持繪畫。結婚以后忙農活,還要照顧家庭、孩子,丁春梅作畫的時間變得很少,但她抽空 就會在兒子寫過的草紙上畫,用完了就繼續在墻上、地上畫,在不厭其煩的琢磨和練 習中,她的繪畫技能不斷提高。丁春梅火了之后,村里、鎮上不少人來到丁春梅家學習畫畫,她很開心,也樂意 分享。當被問到如何看待網友稱她為“被農活耽誤的畫家”時,丁春梅說,自己只是 地地道道的農民,“因為熱愛,所以投入。對于畫畫這個興趣,我會活到老,畫到 老”。適用主題:熱愛、執著追求、感恩、堅持、天道酬勤等。初識文本文白對譯評注另見本書293頁,古詩文評注《老子》四章【作者作品】老子(生卒年不詳),即老聃,相傳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人,春秋時期思想家。據說他曾任周藏室之史(管理圖書的官,當時的圖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檔案),后退隱蒙山著書立說,游歷江南塞北,又西出陜關,不知所終。老子跟孔子都是春秋時期人,相傳孔子還曾向他請教過“禮”。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始祖,他的學說后被莊周繼承發展。【背景知識】老子生于春秋末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式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 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老子遂以自己 的生活體驗、王朝的興衰成敗、百姓的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 系列主張,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老子>四章》一課即節選自 該書。【相關知識】《老子》《老子》又稱《道德經》《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被譽為 “萬經之王”。《道德經》分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該書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 宗,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 歸,乃所謂“內圣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道德經》句式整齊,大致押韻,為詩歌體之經文。讀之朗朗上口,易誦易記, 體現了中國文字的音韻之美。其語言非常講究藝術性,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使詞句 準確、鮮明、生動,富有說理性和感染力。【基礎知識】1. 識記通假(1)曰余食贅行. “行”同“形”,形體(2)其脆易泮. “泮”同“判”,分離(3)起于累.土 “累”同“蔂”,土筐3. 詞類活用(1)有車之用. 動詞作名詞,功用(2)自見者不明. 形容詞作動詞,顯明(3)不貴.難得之貨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貴(4)自是.者不彰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是正確的4. 古今異義(1)鑿戶牖以.為.室古義:兩個詞。以,目的連詞,來;為,建造。今義:認為。(2)跨者不.行.古義:行走不穩。今義:不可以,不能夠。5. 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翻譯。(1)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賓語前置句,“自伐”應為“伐自”,“自矜” 應為“矜自”)譯文: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長久。(2)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賓語前置句,“自勝”應為“勝自”)譯文:戰勝別人的人有力量,戰勝自己的人才算堅強。(3)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狀語后置句,“為之于未有”應為“于未有為 之”,“治之于未亂”應為“于未亂治之”)譯文:要在事情未發生時就做,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處理妥當。(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狀語后 置句,“生于毫末”應為“于毫末生”,“起于累土”應為“于累土起”,“始于足 下”應為“于足下始”)譯文:合抱的大木,是從細小的萌芽生長起來的,九層的高臺,是從一筐筐泥土建筑 起來的,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舉步走出來的。6. 文化常識(1)輻、轂:輻,輻條,指車輪中連接車轂和輪輞的一條條直棍兒。轂,指車輪的 中心部位,周圍與輻條的一端相接,中間的圓孔用來插車軸。例如:三十輻共一轂。(2)戶牖:①門窗。戶,本指單扇的門,后亦用以作門的通稱;牖,窗戶。例如: 鑿戶牖以為室。②比喻學術上的門戶、流派。(3)圣人:德高望重、有大智、已達到人類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例如:是以圣人 無為。有時也專指孔子。【文本構建】主旨歸納:《<老子>四章》主要闡述了老子關于“有”和“無”的辯證關系、有道 之人不彰顯自我的道理,強調了人要“自知”“自勝”“知足”“強行”,加強自我 修養,并告訴人們要依照自然規律,從小事做起,無為而治,這四章從不同角度體現 了老子的觀點。課堂強研習 合作學習 精研重難課堂研習【學習目標】 1.理解探究文章的思想內容。2.賞析文章的藝術特點。任務1:感悟情境與研讀升華在中國軸心時代有這樣一個人,他說:“無為而無不為。”他說:“夫唯不 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他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他是誰?他就是老 子。在百家爭鳴的時代,他總是語出驚人,時至今日,仔細研讀,他的話仍可以一語 驚醒夢中人。今天就讓我們走進《<老子>四章》,與這樣一個獨特的靈魂來一場精 神碰撞。活動一 探討老子的思想1. 老子的思想有鮮明的思辨色彩。說說課文中談了哪幾組關系,老子分別持怎樣的 態度。答案:①“有”和“無”的關系。“有”和“無”的關系,就是“利”和“用”的關 系。老子反復講述“有”與“無”的關系,就是為了讓人們明白“有無相生”“有之 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道理。②“知人”和“自知”、“勝人”和“自勝”的關 系。老子以辯證的觀點告知人們應如何修身養性,強調人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勝 人,必先自勝,故以“自知”“自勝”為立身之本。③大小、高低、遠近等的關系。 老子告訴我們做事要有預見性,要見微知著,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要把握大小、 高低、遠近等一系列對立項之間的邏輯關系,重視“小”“低”“近”,注重積累; 要始終如一,堅持到底。2. 老子說“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販;無執,故無失”。應該 怎樣看待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答案:①“無為而治”作為一種政治原則,在春秋末期已經出現。儒家也講“無為而 治”,如《論語·衛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 矣。”②“無為而治”的“無為”,不是一無所為、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為、不隨 意而為、不違道而為。相反,對于那種符合道的事情,則必須以“有為”為之。但所 為之為,都是出自事物之自然,出自客觀事物的運行規律,是按照客觀事物的運行規 律而為,而不是任意妄為。所以“無為”不會破壞事物的自然,不會破壞客觀事物的 運行規律,不會激化社會矛盾。③“無為而治”的道理雖讀起來博大精深,但領悟了 其實很簡單:治國安邦無非是“順從民意”,順民而無為,就會無為而無不為。按照 人民的意愿制定政策和法律,按照人民的意愿選舉官員,按照人民的意愿管理社會事 務,人民就會滿意,人民就會擁護。如“不順民意”,反其道而行之,人民就不會滿意,一旦達到了一定程度,人民就會起來反抗。歷代統治者滅亡的原因都不外乎“不順民意”。治國者,順民而無為,按照人民的意愿治理國家,才是老子“無為而治”的真諦。活動二 探究老子思想的現實意義3. 《老子》中的四章內容告訴了我們哪些為人處世的道理?答案:①《老子》認為,自以為是的人,雖是要彰顯自己,卻往往不能彰顯自己;自 我夸耀的人,雖是顯示自己的功勞,卻往往不被認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②“知 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認為“自知”比“知人”更 加重要,“自勝”比“勝人”更加難得。這是極富人生哲理的判斷。③老子所說的 “死而不亡”,體現了他“無為”的思想主旨。“死而不亡”并不是在宣傳“有鬼 論”,也不是在宣揚“靈魂不滅”,而是說,人的身體雖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 朽的,是永垂千古的,這當然可以算作長壽了。④人們做事,常常是在將要成功的時 候卻讓它失敗了。假如將要完成的時候像開始的時候一樣謹慎,就不會敗壞事情了。 《老子》告誡人們做事要善始善終。任務2:探討文本與考試命題1. [理解作者觀點]如何理解《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知人”“知足”“強行”?答案:①老子認為,個人品行修養,重在修身。對外的“知人”“勝人”固然可貴, 對內的“自知”“自勝”更為重要,更符合大道。②“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讓人 們不但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對話,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內心真正的 需求與熱愛,人生才有方向;看清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才能給人生以合理定位。③ “知足者富”是說財富沒有邊界,一味地追逐財富,永不“知足”,就永遠不會滿 足,懂得“知足”才是一種真正的富足。④“強行者有志”是講唯有心懷大志者,方 能堅持不懈。一個人的志向越遠大越強烈,就越能堅持下去;反之,志向越弱,行動 越不能持久。2. [探究文中問題]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經驗展開哲理思辨,直接論說道理,請你結合選 文進行分析。答案:老子常常從世人不太看重的那些方面發掘出理論或實踐上的巨大價值。比如, 世人看重的是“有”,關注的是“難”,矚目的是“大事”;老子則說,正是相反的 “無”“易”以及“小事”,成全了“有”和“難”的價值,成就了“大事”。老子 還善于從世人的習性中發現負面因素。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在事情接近成功的時候通 常都不太用心、不太慎重,因而放松自己的努力。老子指出,很多事情終歸失敗,根 源就在這里,在接近完成的時候,必須像對待開始一樣慎之又慎。3. [賞析語言特點]選文的語言有什么特點?答案:①句式運用獨具一格。選文善于使用排比、對偶等各種句式表情達意,形式新 穎,變化靈活。排比句數量眾多,格式齊備,形式靈活,運用巧妙,如“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些排比句的運用,既使 論述的事理主次分明,條理清晰,層層遞進,詳盡通達,也使文章雄健有力,氣勢磅 礴。對偶,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等名言名句更是早已深入人心。這些對偶句以 整齊的句式有序地錯落在各章中,不僅給人以美感,而且含有深刻的哲理,給人以啟 迪。②設喻說理獨具匠心。《老子》為了使說理形象透徹,大量地運用明喻、博喻、 隱喻來闡說事理,形式靈活,風格多變,有其獨到之處,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這些活潑生動、豐富多彩的比喻,直接來自老子對生活的細 致觀察與認真思考,不僅將人生的道理說得通透,而且也給其語言增添了藝術光彩, 增強了感人的力量。任務3:達標驗收與能力提升【基礎達標】A. “余食贅行”中的“行”與《促織》中“遂于蒿萊中側聽徐行”的“行”意思不 同。B. “自伐者無功”中的“伐”與《諫太宗十思疏》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的 “伐”意思不同。C. 圣人,德高望重、有大智、已達到人類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在本文中專指孔 子。D. “復眾人之所過”中的“復”與《鴻門宴》中“壯士!能復飲乎”的“復”意思 不同。解析:C項,“在本文中專指孔子”錯誤。C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九層之臺起于累土3. 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答案:(1)所以,“有”(車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無”起 了作用。(2)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答案:(2)要在事情未發生時就做,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處理妥當。(3)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答案:(3)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貴難得的貨品。課時作業A.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B. 其未兆易謀C. 曰余食贅行D. 其脆易泮解析:A項,“累”同“蔂”,土筐。C項,“行”同“形”,形體。D項,“泮”同 “判”,分離。B12345678910A. 復.眾人之所過 復:彌補、補救B. 常于幾.成而敗之 幾:接近C.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 當:當作D.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 埴:黏土解析:C項,當:只有。C12345678910A. 當.其無,有器之用 當:連詞,只有B.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其:代詞,它C. 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 者:代詞,……的(人)D.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 而:連詞,表修飾解析:D項,連詞,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卻”。D12345678910A. 不失其所者久. B. 故有道者不處.C. 自是者不彰. D. 物或惡.之解析:A項,久:能夠長久。B項,處:為,做。C項,彰:彰顯。D項,惡:厭惡。 形容詞用作動詞。D12345678910A.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尊為“道教始祖”,與后來的莊子 并稱“老莊”。B. 老子存世作品為《道德經》,又名《老子》,文意深奧,包含廣博,被譽為“萬 經之王”。C. 五色指青、黃、赤、白、黑,五音指宮、商、角、徵、羽,五味指酸、甜、苦、 辣、咸。D. 《老子》一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用”,德是道的“體”。解析:D項,應為“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D12345678910二、課外拓展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題。材料一: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 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 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 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 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老子》第六十四章)12345678910材料二: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 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 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 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 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繒。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 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 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而去,莫知其所終。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蓋老子百有 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12345678910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 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 子,隱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于漢孝 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齊焉。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李耳 無為自化,清靜自正。(選自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123456789106. 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 涂黑。將問禮A于老子B老子曰C子所言者D其人與骨E皆已朽矣答案:BCD解析:“將問禮于老子”是介賓短語后置,其后B處應斷開;“曰”是斷句的標志, 其后C處應斷開;“子所言者”是后面句子的主語,后文“其人與骨皆已朽矣”較 長,因此可在主語后即D處斷開。12345678910A. “罔”,本義是指漁獵用的網,引申義是天網、法網,也指結網等。“學而不思 則罔”的“罔”則不是此意。B. “關”,文中指函谷關,是古時長安與洛陽間的咽喉之地,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 早的雄關要塞之一。C. “書”即傳說中老子著的《老子》,又稱《南華經》,傳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 家思想的重要來源。D. “太傅”,古代官職名,周代設置,為輔弼天子之任,三公之一;西漢時,太子 的老師被稱為太傅。C解析:A項,正確。“學而不思則罔”的“罔”指精神迷惑而無所得。B項,正確。C 項,“又稱《南華經》”錯誤。文中指老子所著的《老子》,又稱《道德經》,《南 華經》是莊子的作品。D項,正確。故選C。12345678910A. 老子認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頭。因為他認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 長變化而來的,因此必須重視事物的細微小節處。B. 老子認為圣人要有高遠的追求。他強調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東西,要學習那 些常人所不學習的大道理,而不要妄動、妄為。C. 孔子向老子問禮,老子告訴他要拋棄驕氣和過多的欲望,拋棄做作的情態神色和 過大的志向,體現了老子的無為思想。D. 《史記》上記載周太史儋會見秦獻公時,曾預言說:“當初秦國與周朝合在一 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開了,分開七十年之后,就會有稱霸稱王的人出現。”D解析:“《史記》上記載周太史儋會見秦獻公時”錯誤。根據原文“自孔子死 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可知,其中的“史記”應為史 料記載。故選D。123456789109. 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答案:(1)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貴難得的貨品,學習常人所不學習 的,補救眾人所犯的過錯。解析:(1)“是以”,因此;“貴”,意動用法,以……為貴;“復”,彌 補、補救。(2)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答案:(2)有的人說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說不是,世上沒有人知道哪種說法 正確。解析(2)“或”,有的人;“莫”,沒有人;“然否”,正確與否。1234567891010. 材料二體現了老子的哪些思想主張?答案:①君子應當具有高尚的品德,要謙虛,戒欲望,不要有不切實際的志向。②老 子學說以隱匿聲跡、不求聞達為宗旨。③主張無為而治,清靜不擾,百姓自然趨于 “化”,歸于“正”。12345678910[參考譯文]材料一:事物安然未生變的時候容易持守,問題還沒有顯露跡象的時候容易 解決,事物脆弱的時候容易分離,事物細微的時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發生 時就做,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處理妥當。合抱的大木,是從細小的萌芽生 長起來的;九層的高臺,是從一筐筐泥土建筑起來的;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 舉步走出來的。動手去做的就會壞事,有所把持的就會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 所作為,因此不會敗事,不執意把持,因此不會喪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 成功時遭致失敗。審慎面對事情的終結,一如開始時那樣,就不會失敗。所以 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貴難得的貨品,學習常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 人所犯的過錯,以輔助萬物的自然變化而不加以干預。12345678910材料二:孔子到了周都,想向老子請教禮。老子說:“你所說的禮,倡導它的人 及其骨頭都已經腐爛了,只有他的言論還在。況且君子遇到時機就坐上車子去做官, 生不逢時就像蓬草一樣隨風飄轉。我聽說,善于經商的人把貨物隱藏起來,好像什么 東西也沒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但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鈍。拋棄您的驕傲之氣和過 多的欲望,做作的情態神色和過大的志向,這些對于您自身都是沒有好處的。我能告 訴您的,就這些罷了。”孔子離開后,對弟子們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 道它能游;獸,我知道它能跑。會跑的可以織網捕獲它,會游的可制成絲線去釣它, 會飛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龍我就不知道了,它能乘風駕云上天。我今天見到的老 子,他大概就像龍一樣吧!”12345678910老子研究道德學問,他的學說以隱匿聲跡、不求聞達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 久,見周朝衰微了,于是就離開周都。到了函谷關,關令尹喜對他說:“您就要隱居 了,請盡力為我著書吧。”于是老子就撰寫了一部書,分上下兩篇,闡述了道德的思 想,共五千多字,然后才離去,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的人說:老萊子也是楚國人,著書十五篇,闡述的是道家的用意,和孔子是同 一時代的人。據說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歲,也有的人說活了二百多歲,這是因為他能 修道養心而長壽啊。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書記載周太史儋會見秦獻公時,曾預言說:“當初秦 國與周朝合并在一起,合并了五百年又分開了,分開七十年之后,就會有稱霸稱王的 人出現。”有的人說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說不是,世上沒有人知道哪種說法正 確。(總之,)老子是一位隱君子。12345678910老子的兒子叫李宗,李宗做過魏國的將軍,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兒子叫李注,李 注的兒子叫李宮,李宮的玄孫叫李假,李假在漢孝文帝時做過官。而李假的兒子李解 擔任過膠西王劉卬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齊地。世上信奉老子學說的人就貶斥儒學,信奉儒家學說的人也貶斥老子的學說。“主 張不同的人,彼此說不到一塊去”,難道就是說的這種情況嗎?老子認為,無為而 治,百姓自然趨于“化”;清靜不擾,百姓自然會歸于“正”。1234567891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