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百家爭鳴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第5課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課件(共51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百家爭鳴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第5課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課件(共51張PPT)

資源簡介

(共51張PPT)
第二單元 百家爭鳴·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
第5課 《論語》十二章 大學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晨讀時光
【名句積累】
孟子的名言
1.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 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人若無志,與禽獸同類。
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8.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9.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 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10.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相關文本】
浩然之氣的修煉過程
劉玉娥
如果說中國儒學就是人學,那么,孟子則堪稱人學大師。孟子所處的時代,使他 在人生哲學方面傾注了更多的精力??鬃虞^多地關注人的禮、義方面的修養,孟子則 較多地關注人的內在精神境界的提升。他提出的“浩然之氣”,在中國人學思想史上 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今日中國之精神文明建設亦具有重要意義。
在苦難中“動心忍性”
孟子在培養“浩然之氣”中強調“集義所生”。它實際上說的是一種鍛煉人的意 志和精神境界的方法?!胺橇x襲而取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經過長期的磨 煉、培養、積累點滴的“義行”而成。孟子另有名篇,鼓勵人們在艱苦條件下磨煉意 志,以提高精神境界。他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保ā睹?子·告子下》)孟子認為一個能肩負起時代使命的人,必須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磨煉, 雖然身體饑乏,筋骨勞累,但是在艱苦磨煉下,反而意志堅定、意氣風發、精神振 奮,不為挫折或困難所壓倒,而是從中汲取教訓以提高自己,以致“動心忍性”,培 養出高尚的精神境界,從而擔負起時代使命,為民族、國家、人民做出一番豐偉事 業。無數事實證明,貪圖安逸、耽于享樂、不思進取,會毀了一個人。
自古“紈绔子弟少偉男”,而出身貧寒、所處環境惡劣的人,往往能在艱難困苦的奮 斗抗爭中增長才干,磨煉意志,變得有出息,有建樹。“寶劍鋒須磨礪出,梅花香自 苦寒來?!蓖ㄏ蚶硐肴松辰绲穆罚M管漫長曲折,但是經過一番艱辛的磨煉,都可 以完成人格的突變,進入人生的理想境界。
“反求諸己”
孟子的道德修養論本于“性善論”,他的道德修養方法具有向內求的特點。他 說:“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孟子·公孫丑上》)孟子以射箭作比喻:箭射出而不中的,不要埋怨獲勝者,而 應反省自己,找出不中的原因,以提高自己的射箭技術,在道德修養上也應如此。孟 子又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 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孟子·離婁上》)愛人而得不到人愛,不要責怪 人,要反躬自省自己的“仁”夠不夠;治人而得不到人治,不要責怪人,而要反躬自 省自己的“智”夠不夠;禮待別人而得不到人以禮回敬,不要責怪人,要反躬自省自 己的“敬”夠不夠。一切行為,凡得不到預期的效果的,都必須自我反省,找出自身 之不足,以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其身正”才能“天下歸之”。孟子這種內求諸己的 修養方法是和孔子一致的。
孔子曾說過“君子求諸己”(《論語·衛靈公》),就是強調君子要嚴于律己。儒家 非常重視在不斷的反省中完善其道德修養和提高其精神境界?!墩撜Z》中記載:“司 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唬骸粦n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 ‘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就是強調君子要嚴于律己。由此 可見,要保持這種不憂不懼的君子風格,關鍵在于不斷地反省。曾子也曾說:“吾日 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在這一句話里,最緊要的是“省”字。人要在不斷的反省中認識自己,排除雜念和私 欲,通過自我反省,明確自己在自然、社會中的地位,以明智的態度對待人生,以正 確的態度對待他人,從而達到理想的精神境界。所以在儒家的經典《大學》中更明確 地宣稱:“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由此可見,重視自我修養是儒 家的優良傳統。人生哲學,實際即人如何實現自身價值的哲學思考。孟子所述對我們 今人仍有重要意義。
其一,他為人生價值樹立了一個標準,也就是他設定了一個人生境界。這個境界即 “浩然之氣”,意思有匯納百川之宏大胸襟與勢壓群峰之豪邁氣概,如范仲淹的以天 下為己任,文天祥的臨危不懼,一身正氣。中國士大夫中,從屈原到譚嗣同,到魯迅, 均繼承了這種精神;其二,他為達到這一境界提出了幾項準則。如“集義所生”“舍 生取義”“與人為善”等;其三,他強調了達到這種境界必須有一種堅韌不拔的犧牲 精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苦難是人走向成熟必須的課程,把艱苦困難當作磨 礪自己的過程。這些觀念對于我們今人無疑仍是至珍至貴的箴言。
(摘自《浩然之氣:孟子人生最高
精神境界》,有刪節)
【素材積累】
1. 課內素材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 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br/>(2)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3)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運用示例:“仁”是大圣人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孟子對仁的理解是“惻隱之心,仁之 端也”。那么何謂惻隱之心?如果你看到東風無力百花殘,原本絢爛的事物在一個濕 冷的夜悄然離去,只剩滿地殘破的軀體,你心中是否有所觸動,戚戚然若有所失?如 果你看到有人衣衫襤褸,眼睛因為饑餓而黯然無光,雙眸深深地凹陷,你是否會頓生 憐憫,不禁要伸出援手?如此,就是惻隱之心在暗中涌動。而人之為人,是不可離了 這顆惻隱之心的。沒有惻隱之心,也就無所謂“仁”,人,就成了高山上永遠無法融 化的冰雪。冷漠代替了熱心,社會也就永遠處于冰凍狀態,沒有情感,沒有光明,沒 有溫暖……試問這樣的世界怎么會讓人留戀?都言“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既然人 是人,而非草木,就應當胸懷仁心,讓人間有情。
適用主題:惻隱之心、同情、仁愛、人性本善等。
2. 時鮮素材
“如果您在成都沒有收入遇到困難,您可以來本店,告訴本店人員來份‘牛肉面 不要牛肉’,吃完直接走就好,不必客氣!”近日,成都一家面館充滿愛心的招牌— —“免費吃面”在網上火了,來自北京、上海、廣東等地的網友紛紛點贊。網友表 示,“免費吃面”的善舉可貴,更難得的是這份尊重,“照顧每一個遇到困難的人的 自尊心”。記者了解到,類似的愛心餐在成都多家餐館都有出現。
其實,對于很多人而言,伸出援助之手只是舉手之勞,但對于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來說,你的援助之手,卻能給他們帶來“光亮”“希望”和“溫暖”,這何嘗不是一 種“愛”和“善”的傳遞呢?在我們的身邊,正是因為有那么多“無私奉獻愛的 人”,我們的世界才會變得如此美好。
適用主題:愛心、善舉、尊重等。
初識文本
文白對譯評注另見本書292頁,古詩文評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作者作品】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其學說對后世儒者影響很大。他被認為是 孔子學說的繼承者,有“亞圣”之稱。
【背景知識】
戰國時期,七雄并立,戰事頻仍。戰爭的規模也遠遠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 在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里,人民的生活極端痛苦,“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 亡”“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孟子目睹當時社會的紛亂之景,認為天下 “定于一”,主張通過施行仁政來“王天下”,所以他游說梁惠王、齊宣王,乃至 宋、滕等小國的統治者。但是他的理想終究未能成功。大國忙于逐鹿中原,攻城略 地;小國則茍延殘喘,希求自保。孟子的理想與社會的現實脫節,這就使他的主張不 可能付諸實施。
【相關知識】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它以春秋時孔 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 “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 路;主張“有教無類”,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提 倡統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他認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
【基礎知識】
1. 識記通假
(1)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內”同“納”,結交
(2)若火之始然. “然”同“燃”,燃燒
2. 一詞多義
3. 詞類活用
自賊.者也 名詞作動詞,傷害
4. 古今異義
(1)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古義:……的原因。
今義: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2)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古義:用來……的。
今義: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3)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
古義:如果有人。
今義:現在的人。
5. 特殊句式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翻譯。
(1)治天下可運之掌上。(省略句,省略介詞“于”)
譯文:治理天下可以像運轉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樣容易。
(2)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賓語前置句,“自謂”應為“謂自”)
譯文:有這四種萌芽卻認為自己不行的人。
(3)自賊者也。(賓語前置句,“自賊”應為“賊自”)
譯文:這是傷害自己的人。
(4)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判斷句,“……者……也”為標志)
譯文: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傷害他的君主的人。
6. 文化常識
(1)四端:仁義禮智四種道德的起點、萌芽,即“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 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八亩恕闭f是孟子思 想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他對先秦儒學理論的重要貢獻。例如:人之有是四端也。
(2)君:古代帝王崇尚無為之治,具體的事都由手下人來辦理,這些主持辦理具體 事務的人就是“君”。周代“君”主要指朝廷官員及諸侯國、方國的首領;戰國時又 用作功臣或貴族的封號;后世便衍生成帝王之稱,指一國之國君,即最高統治者。例 如: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后來,“君”也變成一種敬稱。
(3)孺子:多指幼兒、兒童。例如: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
【文本構建】
主旨歸納:文章主要論述了“不忍人之心”是人的本性,也是“仁、義、禮、智”這 四種道德品質的基礎,只有發揚這四種品質,才可以侍奉父母、平定天下。
課堂強研習 合作學習 精研重難
課堂研習
【學習目標】 1.理解探究文章的思想內容。2.賞析文章的藝術特點。
任務1:感悟情境與研讀升華
關于“人性”的闡述,一直是人類思想史上的永恒主題之一。早在2300多年 前,孟子就提出了性善論。央視大型文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開設“時空互動 館”,邀請觀眾站在今人的視角解讀孟子的偉大思想。今天,我們要對孟子的《人皆 有不忍人之心》進行品讀,并以“不忍”為共鳴點,發出時代的號召。
活動一 探討孟子的觀點
1. 閱讀課文,思考:孟子是如何看待人性的?
答案:孟子對人性充滿了信心。他認為仁、義、禮、智的發源都在人的內心,人本然 地擁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就像他本然地擁有不忍人之心一 樣,這是孟子“性善論”主張的體現,是主觀唯心主義的。但孟子也沒有否認后天培 養的作用,表明“四端”需要“擴而充之”才能發揚光大。
2. 我們該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答案:①孟子是從人性的前提推導政治,從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導仁 政。由于這種“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應該是天經地義的。 孟子把“仁義禮智”這些社會性質的道德觀念說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與生俱來 的,是主觀唯心主義的。②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認后天培養的作用。他認為“不忍人之 心”包含“四心”,而這“四心”只是“仁義禮智”這四種道德范疇的發端,還需要 “擴而充之”才能夠發揚光大。他還是重視后天努力(“擴而充之”)的作用的。
活動二 探究孟子思想的現實意義
3. 孟子的思想在現實生活中有何意義?
答案:有利于維持人與人之間的良好關系,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鼓舞人 們發揮主體能動性,自覺地接受教化與環境的培育與熏陶,將社會道德作為人的行為 的自覺規范,促進人們道德責任感的形成。
任務2:探討文本與考試命題
1. [分析論證思路]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辯的力量,請分析本文是如何進行邏輯推 理論證的。
答案:①本文開篇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為前提,推導出“不忍人之政”,繼而推 導出以“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如同“運之掌上”那樣容易。②接下來,孟子以 “孺子將入于井”舉例論證,展開了進一步的論述,說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這乃是人的本能。③之后,孟子指出了“四心”與“四端”的關系。④最后運用比喻 論證和對比論證的方法,強調了擴充“四端”的重要性。
2. [分析論證特點]本文有哪些論證特色?
答案:①論證手法多樣,論述充分有力。舉例論證,如用孺子將入于井的事例,論證 惻隱之心出于本能,讓人信服。比喻論證,如將“四端”比作人的四肢,很形象;還 將“擴而充之”之后的“四端”比作“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論證了后天的學習培 養對擴充人的善良本性的重要作用。對比論證,如“茍能充之”和“茍不充之”,不 同的做法產生不同的結果,強調了“充之”的必要。②大量使用排比句,增強了語言 的氣勢。文中大量使用排比的修辭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氣勢,使文氣磅礴。如“非所 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非……”,這組排比句,強調人的不忍人之心 完全出于本性,并非有功利目的;再如“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非人也; 無……,非人也;無……,非人也”,這一組排比句突出了不忍人之心是人的本性。
任務3:達標驗收與能力提升
【基礎達標】
A. 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歷史上堯舜禹湯文武幾個有名的帝王。
B. 孺子:兒童、幼兒。宋代蘇軾《教戰守策》:“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驕惰 脆弱,如婦人孺子?!?br/>C. 鄉黨:這里指同鄉的人。周制,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五百家為黨。
D. 四海:中國四境有海環繞,各按方位為“東?!薄澳虾!薄拔骱!焙汀氨焙!?。
解析:D項,“四海:中國四境有海環繞,各按方位為‘東?!北硎鲇?誤。依據語境,“足以保四?!敝小八暮!敝傅氖恰疤煜隆?,古人常以四海和 天下來代指中國。
D
A. 孟子認為,每個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賢之君正因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會行仁 政。而一旦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治理好。
B. 從人性的前提推導政治,從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推導仁政。由于這種惻隱之 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應該是天經地義的。這就是孟子的思路。
C. 這一章是孟子“性善論”的精髓。孟子認為,人不會因為厭惡孩子的哭叫聲而把 他推下井去,由此可見人都具有惻隱之心,人性本是善良的。
D. 孟子認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個方面,即“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 簡稱為“四心”。而這“四心”是“仁義禮智”這四種道德范疇的發端。
C
解析:C項,“人不會因為厭惡孩子的哭叫聲而把他推下井去”理解有誤。文句“今 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惡其聲而然也”的意思是“如果今天 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里去,必然會產生驚懼同情的心理……也不是因為厭 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生這種驚懼同情心理的”,從這幾句的翻譯我們可以得知,孟 子認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里去”,聽到孩子的哭聲,“必然 會產生驚懼同情的心理”,一定會出手相助的。由此可見“人都具有惻隱之心”,而 不是“人不會因為厭惡孩子的哭叫聲而把他推下井去”,故此項理解有誤。
3. 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答案:(1)憑著憐愛別人的心來實施憐愛別人的統治,治理天下可以像運轉小物件 于手掌上一樣容易。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答案:(2)所有具有這四種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們擴充起來,便會像剛剛燃燒 的火(終必不可撲滅);剛剛流出的泉水(終必匯為江河)。
4. 孟子認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擴而充 之”,你認為這是否矛盾?為什么?
答案:不矛盾。因為在孟子看來,雖然人的本性是善的,但由于人們的社會活動存在 私欲膨脹,會導致善的本性逐漸泯滅,所以必須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導人們自覺地擴大 充實自己的“善心”。
課時作業
一、基礎運用
A. 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內:同“納”,結交
B. 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 要:求取
C. 自賊.者也 賊:小人
D. 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保:安定
解析:C項,賊:傷害。故選C。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 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
C. 知皆擴而充之矣
D. 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解析:A項,“內”同“納”,結交。B、C、D三項不含通假字。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①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诜撬砸u于鄉.黨.朋友也?、蹱蓿癫?,弗敢加也  ④猶其有四.體.也?、輰④娬撸瑖Γ溃病、拚桑颍鄲蹜z其少子乎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①③⑥ D. ②④⑥
解析:①②④古今同義。①孺子:小孩子。②鄉黨:同鄉。④四體:四肢。③⑤⑥古 今異義。③犧牲,古義:祭祀用的純色體全牲畜。今義:為了正義的目的舍棄自己的 生命。⑤爪牙,古義:比喻重臣、武將。今義:指壞人的黨羽。⑥丈夫,古義:男子 的通稱。今義:男女兩人結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故選B。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
A.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B. 知皆擴而充之.矣
C.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D. 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解析:例句,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A項,結構助詞,用在主 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B項,代詞,代前文的“四端”。C項,結構助詞,的。D 項,代詞,代“天下”。故選A。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B. 其斯之謂與
C. 不學《禮》,無以立
D. 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解析:例句是判斷句,“……也”,表判斷。A項,判斷句,“……者,……也”, 表判斷。B項,賓語前置句,“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正常語序是“其謂斯與”。 C項,固定句式,“無以”,沒有……的辦法。D項,省略句、狀語后置句,“之” 后省略介詞“于”,正常語序為“治天下可(于)掌上運之”。故選A。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①邇之事.父 ②明燭.天南?、塾惺撬亩硕灾^不能者,自賊.者也?、艽髮W之道,在 明.明德 ⑤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A. ①②③ B. ②③⑤
C. ①④⑥ D. ④⑤⑥
解析:①②③都是名詞活用為動詞,④“明”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⑤“正”是使動 用法,⑥“齊”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故選A。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二、課外拓展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題。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 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 也。”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 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 矣。孔子曰:‘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今國家閑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 禍也。《太申》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br/>孟子曰:“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耕者,助 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如此,則無敵于天下。無敵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 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 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 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 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 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 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 以事.父母?!?br/>(節選自《孟子·公孫丑上》,有刪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7. 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今惡辱而居A不仁B是猶惡濕C而居下也D如惡之E莫如F貴德而尊士
答案:BDE
解析:第一個“而”字是表轉折關系的連詞,連接“惡辱”和“居不仁”,中間不能 斷開,故第一處斷在B處;“是……也”是判斷句的標志,且“惡濕而居下”與前文 “惡辱而居不仁”句式結構一致,中間不能斷開,故第二處應在D處斷開;“之”是 代詞,是“惡”的賓語,應在“之”后斷開,故第三處應在E處斷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能治其國家”與“欲治其國者”(《大學之道》)兩句中的“治”字含義相 同。
B. “由是觀之”與“自是者不彰”(《老子》)兩句中的“是”字含義不同。
C. “賊其君者也”與“賊愛其身,不愛人”(《墨子》)兩句中的“賊”字含義相 同。
D. “不足以事父母”與“敏于事而慎于言”(《論語》)兩句中的“事”字含義不 同。
解析:C項,“含義相同”錯誤。含義不同,傷害/盜賊。A項,含義相同,都是“治 理”的意思。B項,代詞,這、此/認為正確、對。D項,含義不同,侍奉/做事。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用武力假借仁義征伐天下,雖可以稱霸,但一定要憑借強大的國力;而用道德來 實行仁義卻可以使天下歸心,不必憑借強大國力。
B. 在國家沒有內憂外患時去追求享樂,懶惰游玩,這等于自己找禍上身?!疤熳?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C. 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為前提,推導出“不忍人之政”,進而強調以“不 忍人之政”來治理天下,就如“運之掌上”那樣容易。
D. 孟子指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這“四心”與仁、義、禮、智的關系,最后用 比喻論證強調了“惻隱之心”對國與家的重要性。
D
解析:D項,“強調了‘惻隱之心’對國與家的重要性”錯誤。原文是“人之有是四 端也,猶其有四體也”,用比喻論證強調了“四端”,即“惻隱之心”“羞惡之 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的重要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0.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答案:(1)用武力使人服從的,人家不是心中誠服,是因為他實力不夠;用道德使 人服從的,人家才會內心高興而真誠歸服。
解析:(1)第一個“服”,使動用法,使……服從;“贍”,足;“誠”,真心實 意,真誠;“非心服也,力不贍也”,判斷句。
(2)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答案:(2)不是為著要來結交這小孩的爹娘,不是為著要在同鄉朋友中間博取名 譽,也并非因為厭惡孩子的哭聲才這樣。
解析(2)“所以”,翻譯成“用來……的”或者“為了……”皆可;“內交”,結 交;“要”,求?。贿@三個短句都是狀語后置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1. 孟子認為怎樣才能做到“無敵于天下”?請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
答案:①治理天下以德服人,施行仁政。②修明政治法律制度。③尊重賢德的人,使 用有才能的人。④按井田制出人力助耕公田,就不必再交田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參考譯文]
孟子說:“依靠武力假借仁義之名而統一天下的叫作‘霸’,要稱霸,一定得有 強大的國力;依靠道德,施行仁義而統一天下的叫作‘王’,要稱王,不一定得有強 大的國家。商湯憑借七十里的土地(創王業),文王憑借百里的土地(創王業)。用 武力使人服從的,人家不是心中誠服,是因為他實力不夠;用道德使人服從的,人家 才會內心高興而真誠歸服?!?br/>孟子說:“有仁義就會光榮,沒有仁義就會恥辱。如今討厭恥辱卻和不仁義在一 起,這就好像討厭濕卻居住在比較低洼的地方一樣。假如真的厭惡恥辱,那最好是以 仁德為貴,尊敬讀書人,使有賢德的人處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擔任一定的職 務。并且趁國家無內憂外患的時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這樣做了即使是大國也會畏懼 你??鬃诱f:‘能治理好他的國家,誰敢侮辱他?’如今國家沒有內憂外患,在這 時,追求享樂,懶惰游玩,這等于自己找禍上身?!短辍飞险f:‘天造作的罪孽, 還可以逃掉;自己造作的罪孽,卻無處可逃。’正是這個意思?!?br/>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孟子說:“尊重賢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讓優秀、杰出的人有職位,那么天 下的讀書人就都會很高興而愿意在這樣的社會供職;對于耕田的人,只要他按井田制 出人力助耕公田,就不必再交田稅,那么天下的農民就都會很高興而愿意在這樣的田 野里耕種。如果能做到這些,那么鄰國的人民就會像對父母一樣敬仰。像這樣,就會 無敵于天下。天下無敵的人,是代表上天管理人民的官員,若是還不能稱王行王道, 那是沒有的事?!?br/>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愛別人的心。先王因為有憐愛別人的心,這就有憐愛別 人的統治了。憑著憐愛別人的心來實施憐愛別人的統治,治理天下可以像運轉小物件 于手掌上一樣容易。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愛別人的心,其道理就在于:(譬如)現 在有人突然看到一個小孩子要跌到井里去了,都有驚駭、哀痛、憐憫(別人的不幸) 的心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這種心情的產生,不是為著要來結交這小孩的爹娘,不是為著要在同鄉朋友中間博取名譽,也并非因為厭惡孩子的哭聲才這樣。從這里看來,(一個人)如果沒有同情之心,簡直不是人;如果沒有對自身的不善感到羞恥,對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惡之心,簡直不是人;如果沒有謙遜推讓之心,簡直不是人;如果沒有是非之心,簡直不是人。哀痛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恥之心是義的萌芽,推讓之心是禮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這四種萌芽,就好比他有四肢一樣(是自然而然的)。有這四種萌芽卻自己認為不行的人,這是傷害自己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傷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這四種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們擴充起來,便會像剛剛燃燒的火(終必不可撲滅);剛剛流出的泉水(終必匯為江河)。假若能夠擴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擴充,(讓它消滅,)便連侍奉父母都不行?!?br/>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昌市| 卢龙县| 唐河县| 兴义市| 石台县| 新密市| 方城县| 通道| 波密县| 德安县| 延吉市| 保康县| 铜山县| 会泽县| 罗田县| 龙井市| 德钦县| 大城县| 治县。| 鄂尔多斯市| 湟中县| 灌云县| 霍邱县| 扬中市| 江山市| 奉化市| 交口县| 洮南市| 乌兰浩特市| 福州市| 吉林市| 台南市| 武功县| 安阳市| 兖州市| 康马县| 班戈县| 梓潼县| 射洪县| 威远县| 乐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