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9張PPT)第四單元 邏輯的力量·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模塊綜合(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自魏晉以來,隨著儒學的式微和佛、道的興盛,人們逐漸普遍形成了不 愿為師、不愿學習儒學的心態,及至韓愈、柳宗元生活的中唐時期,社會上竟然出現 了以向老師學習為恥的現象。何以如此?除去儒學式微和佛、道興盛的影響,大概與 中唐社會的官學多為科舉之附庸息息相關。韓愈針對“自漢氏以來,師道日微,然猶 時有授業傳經者,及于今,則無聞矣”的現象,沿循先秦兩漢儒家由學而知、學而從 師的教育傳統,力倡要學有所得就必須向老師求教。為此,韓愈結合自身的教育實踐 經驗寫出了著名的《師說》,旗幟鮮明地從理論上闡明從師求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柳宗元十分贊同韓愈的意見,也主張從師求學,認為如果不從師學習,就很難增進自 己的才識和完善自我的德性,他以其切身的感受指出自學者雖有學習的主動性,但單 靠個人的努力,缺乏良師的指教,往往只能悟得一鱗半爪,而不能得其要領。可以 說,韓愈與柳宗元都強調從師求學。但對于是否愿意為師,并敢為人師,韓愈與柳宗元的態度及做法有明顯的不同。 作為一位虔誠的孔孟信徒,韓愈為了恢復和弘揚儒學的道統,不但熱切關注教育事 業,而且敢為人師,樂為人師,熱心獎掖后進。依韓愈之見,只要后學前來請教,做 教師的就應該熱心加以指導,勇于承擔起教育的責任。盡管韓愈因“獨有接后輩之 名”而招致“名之所存,謗之所歸”,但他仍不改初衷。相形于韓愈,柳宗元則不愿 任師,不愿與向他討教的人公開建立師生關系,柳宗元明確表示自己的才能和勇氣不 如韓愈,所以始終都不肯接受別人請他為師的要求。但需要指出的是,柳宗元不愿任 師,并不意味推卸教育后學的責任。事實上,柳宗元把師道看得非常神圣,他所拒絕 的僅僅是表面上的師生關系,絕非要把真正虛心討教的求學者拒于千里,柳宗元以為 不用老師的名義,只要實際上能起到老師的作用則足矣。史籍記載:“南方為進士 者,走數千里從宗元游,經指授者,為文辭皆有法。”韓愈生活在佛、道興盛的年代,儒家學說受到佛、道嚴重的挑戰。為了光大儒學 學說,使之居于主導地位,韓愈張揚排佛擠老的旗幟,積極進行反對佛、道的思想斗 爭。他為了阻止佛教的流傳,仿照佛教的傳法世系,也替儒家制造了一個“道統”。 韓愈認定自己的使命是接續孟子,由自己來把中斷了近千年的儒學道統繼承起來。與 韓愈一樣,柳宗元也提倡學習儒家經典。柳宗元認為為師之道的目的在于培養既能 “明道”又能“行道”的人才,即造就能對現實社會進行大膽改革、用仁政來治國安 邦的人才。然而柳宗元所提倡的“道”并不純粹局限在儒家經典的范圍,它還涵括 老、莊、楊、墨、申等學說,乃至佛教學說的思想成分。柳宗元提倡博覽群書,并非 不講先后主次。就讀書次第而言,柳宗元強調先讀六經,次讀《論語》《孟子》,而 后再讀其他諸子百家之書及歷史要籍。關于為師的標準,韓愈與柳宗元的意見是基本一致的,他們都把能夠“傳道”或 “明道”作為教師的首要素質。韓愈較為深刻地認識到了道與師、道與業、師與生之 間既矛盾又統一的關系,從而提出了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的整個教育活動中,必 須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如果教師在教育活動中不能起到主導作用,不僅學生個體在學 習過程中所產生的疑惑得不到圓滿解答,而且全社會也終將見不到德才兼備的人才, 韓愈認為為社會培養人才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向國家舉薦人才也是教師不可推卸 的責任。柳宗元的為師之道,雖然鼓勵求學者從師學習,但極力主張把師生關系變成 師友關系,充分肯定在學校教育之外所形成的師生關系,強調不論何種形式的教育活 動都要視學生為主體,順應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教師的教學方法要適應學習主體的 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助其發展,教師唯有充分把握學生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征和 心理特征,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摘編自黃明喜《韓愈與柳宗元師道觀之比較》)材料二:韓愈不僅親自授徒講學,還通過通信、交游、個別輔導等形式指導后 學,他總結出了一系列光輝燦爛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經驗,留給后人的有《師說》《進 學解》《符讀書城南》等影響深遠的專門論述教育的詩文?!稁熣f》是中國教育史上 首篇專門論述教師的名作,韓愈在此文中提出了許多卓越的見解。韓愈在《師說》中論述了道與業的關系。韓愈所謂的道,指儒家之道;所謂業, 指《詩》《書》等儒家的六藝經傳與古文。道是儒家的基本思想,業是儒家經書。道 與業二者之中,道為重,業為次,道比業更重要,而業是為道服務的。傳道和授業是 教師最主要的任務,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還有許多疑惑之處需要教師去解釋,解惑 就是教師的第三個任務,解惑是解釋道和業中的惑,并不是脫離道和業去解其他無關 的惑。韓愈還認為師與生的關系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這說明學生不一定完全處于 被動接受的地位,師生之間存在著“道”的雙向交流,這一師道觀包含著師生平等和 教育民主的進步因素,這在公元8世紀的中國封建社會確是難能可貴的。韓愈師道觀的提出有其個人的、歷史的原因。韓愈認為,教育的過程是一個先覺 傳后覺、先知傳后知的過程,教師聞道、受道在先,并在教學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 因而學生如果要學習仁義之道,就必須尊師重道。再者,他提倡師道的深層原因是當 時唐朝國勢和教育的衰敗,佛、道宗教勢力的膨脹,儒家的師道觀日趨淡化,韓愈力 挽狂瀾于既倒,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就是力圖通過提倡尊師重道,鞏固封建的 中央集權制,重振儒家道統。直至今天,韓愈的師道觀思想仍有切實的現實意義,我們要做的就是“法古而不 泥古”,批判地繼承傳統教育思想,構筑我們現代的教育理念,培育具有現代思想的 一代新人。(摘編自王鳳銀《從<師說>看韓愈的師道觀》)A. 魏晉以來,人們逐漸不愿為師,不愿學習儒學。中唐時期,竟出現以向老師學習 為恥的現象。B. 《師說》結合韓愈自身的教育實踐經驗,旗幟鮮明地從理論上闡明從師求學的重 要性和必要性。C. 柳宗元自認為在才能和在做事的膽識上都遜于韓愈,這也決定了其影響力在當時 不如韓愈大。D. 韓愈認為解惑是老師的任務,它并不是脫離道和業去解其他無關的惑,而是解釋 道和業中的惑。C解析:C項,“這也決定了其影響力在當時不如韓愈大”錯誤,于文無據。從材料一 第二段“相形于韓愈,柳宗元則不愿任師,不愿與向他討教的人公開建立師生關系, 柳宗元明確表示自己的才能和勇氣不如韓愈,所以始終都不肯接受別人請他為師的要 求”可知,原文只是說“柳宗元明確表示自己的才能和勇氣不如韓愈”,并沒有說 “其影響力在當時不如韓愈大”。A. 柳宗元把師道看得非常神圣,雖然他不愿意接受別人稱他為老師,但是他不拒絕 真正的求學者。B. 柳宗元注重閱讀儒家經典,認為儒家六經、《論語》、《孟子》比其他諸子百家 之書及歷史要籍更值得閱讀。C. 韓愈提出師與生的關系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這一觀點包含著師生平等和教 育民主的進步因素。D. 韓愈力挽狂瀾于既倒,創作《師說》的目的是尊師重道,重振儒家道統,鞏固封 建的中央集權制。D解析:D項,“創作《師說》的目的是尊師重道”錯誤。從材料二第四段“韓愈力挽 狂瀾于既倒,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就是力圖通過提倡尊師重道,鞏固封建的中 央集權制,重振儒家道統”,可看出“尊師重道”是手段,不是創作目的。A. 經師易遇,人師難遇。B. 學者必求師,從師不可不謹也。C. 務學不如務求師。D.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解析:A. 句意:單純傳授知識的老師容易遇到,為人師表的老師難遇到。強調為人 師表的老師難得。B. 句意:求學一定要向老師請教,跟隨老師就要謹聽老師教誨。 強調要尊師重教。C. 句意:致力于學習,不如致力于求得好老師。強調老師的重要 性。D. 句意:向善的根本在于教育,教育的根本在于老師。強調老師在育人向善中 起主導作用。由以上分析看出,B、C、D都強調老師的重要性,符合韓愈和柳宗元師 道觀;A只是強調為人師表的老師難得,不符合韓愈和柳宗元的師道觀。A4. 請簡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分)答案:首先寫韓愈總結教育思想和教學經驗寫出《師說》,并在書中論述了道與業的 關系;其次寫韓愈還認為師與生的關系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然后分析韓愈師道 觀提出的個人的、歷史的原因;最后指出韓愈的師道觀思想仍有切實的現實意義。5. 韓愈與柳宗元的師道觀呈現出“同旨異調”的特點,請結合材料一簡要概括兩人 師道觀的不同之處。(6分)答案:①韓愈敢為、樂為人師,熱心獎掖后進;柳宗元則拒為師之名,只愿盡為師之 實。②韓愈排擠佛、道思想,力主以儒家經典教育學生;柳宗元強調學習儒家經典, 但不局限于儒家經典,主張兼習包括佛、道在內的百家之書。③韓愈認為教師應勇于 承擔教育的責任,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柳宗元則師友并提,強調學生的主 體性。(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智取三縣楊成武王友才是個小個子,別看他個頭小,本事卻不小,兩眼炯炯有神,辦事干凈利 索,上山偵察他能,下水架橋他行,打仗沖在前面,要他們連修路筑道,他也堅決執 行命令,他識字不多,革命道理講不出多少,但干起革命工作來毫不含糊,有人贊他 是“神出鬼沒的實干家”。現在要他扮演國民黨連長這個角色,他雖然未試過,但憑 他那機靈聰明的勁兒,一定會成功的。他聽說要他扮個國民黨連長,帶著一個連化裝成“中央軍”去執行任務,既高興 又有些擔心,他擔心連里那些老實巴交的同志到時候露出馬腳,至于他自己,則還是 信心十足的。為了這次任務的圓滿完成,他要求我們向全連同志做一番深入動員。王友才同志的意見是正確的,當我集合偵察連的同志宣布這個任務時,偵察連的 同志有些吃驚,有的同志覺得,用少數人化裝可以,但人數這么多,路程這么長,行 不行?沒把握。不過大多數同志認為,那一帶沒有“中央軍”,地區閉塞,加上我們 有好的化裝,都會說普通話,只要小心謹慎,隨機應變,準能成功。為了爭取時間,我和王開湘同志研究后決定,兵分兩路,我們各帶一路,他帶一 路奔襲武定;我帶一路直奔祿勸,然后合襲元謀。于是,我隨偵察連走在頭里,向祿 勸趕去。我們快進城門時,國民黨民團武裝的幾個家伙就跑過來,疑惑不定地問:“你們 是哪里的隊伍?”原來,這些人從來沒有見過“中央軍”,而他們的上司宣傳,紅軍是一支衣冠不 整,手持土槍、梭鏢,青面獠牙的土隊伍,只有“中央軍”才服裝整齊,武器精良。 現在城門口突然出現一隊整齊的隊伍扛著清一色的捷克槍,他們心中八分肯定是“中 央軍”了。但是,由于上司沒有交代過要來這么多人,他們不免有些納悶。這時,王友才一個箭步沖到那伙民團的前面,用責問的口吻,聲色俱厲地反問: “怎么,你們的上司沒有交代?你們膽大包天,竟敢在城門口攔阻我們‘中央軍’, 放肆!”一聽說“中央軍”,民團老爺揣摩著這支隊伍一定來頭不小。于是,那幾個人中 站在前面的(看來是他們的頭頭),雙腳“啪”的一聲來了個立正,后面三個也連忙 歪歪扭扭地挺起了胸。“請問長官官階?”那領頭的戰戰兢兢地問。王友才一聽火了,伸過手去就是一個巴掌,厲聲吼道:“你眼睛瞎了,我是上尉 連長,我們團長還等在那里呢,還不快去通報!”那家伙挨了一記耳光,毫不反抗,反而強裝出笑臉,說:“小人該死,小人無 知,我馬上進去通報!”王友才聽說他要去通報,轉念一想,說:“不用了,你帶我們進去?!?br/>就這樣,這四人放下吊橋,打開城門,引著我們偵察連,大搖大擺地進了城,到 了縣政府。一會兒,祿勸縣①的縣長、警察局長、民團團長、商會會長,以及縣城里大大小 小的紳士、地主都來了,有的還帶著太太,他們齊集在縣府大廳里。在王友才這個機 靈的“上尉連長”的主演下,我在廂房里首先與那個留著胡須、戴著銅盆禮帽、穿著 長袍馬褂、胖得連走路也困難的偽縣長見了面,然后在這位偽縣長的引導下,走進大 廳與集中在那里的人一一見面。說實話,看到這些人,我惡心極了。但是,為了順利完成任務,我還是耐心地扮 演我的角色,以傲慢的姿態和他們一個個握手。“中央軍”首先光臨祿勸,自然非同小可,偽縣長立即下令懸掛國旗,而且備了 豐盛的午餐,好煙好酒擺得滿滿的。我悄悄交代王友才,為了趕路,放開肚皮吃飽, 但酒只能喝少量,以免耽誤任務。自然,其他部隊也好好地吃了一頓。縣府大廳的宴會上我們假戲真做,談笑風生,上了三道菜,我就問旁邊的偽縣 長,說:“龍街的情況怎么樣,你們知道不?”“離這里太遠了,搞不清楚!”那偽縣長支支吾吾說不上來,半天,才結結巴巴 地回答。“武定縣的情況知道不?”我又問?!拔腋磺宄?!”偽縣長說。“老百姓交了錢糧,養了你們,你們這樣玩忽職守!”我打起官腔訓斥他。大廳里空氣頓時緊張起來,紳士們不知底細,一個個面面相覷。王友才趁機向偽縣長說:“還不趕緊與武定縣通個電話問問!”“是!是!”偽縣長連連點頭說,一邊走,一邊用手帕擦去額上的汗水。一會兒,電話通了,對方接話的是武定縣的縣長。偽縣長不知所措地向我請示。這時我估計,王團長帶的那一路,該到武定了,便怒氣沖沖說道:“都是飯桶, 貽誤軍機,誰負責任?告訴武定縣,我們的部隊馬上就去!”偽縣長如釋重負,連忙應是,跑到電話機房,用公鴨般的嗓音,吼道: “……‘中央軍’馬上就去武定,請開門迎接!”我起身離座,大大小小的紳士列隊相送,豐盛的宴席就這樣進行了一半而中 止了。由于祿勸縣長的那個電話,后來我聽王團長說,武定縣歡迎“中央軍”的場面更 加隆重,任務完成得非常順利。像武定縣一樣,由于事先打了招呼,當我帶著部隊到達元謀時,元謀縣大小官員 和民團已經集合好,連夜迎接。我當即大聲宣布:“我們是中國工農紅軍!”在場的大小官紳都愣住了,那些團丁更是糊涂,有的還沒搞清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們就繳了他們的槍。這時,那些縣長老爺們知道上了當,碰上的是真正的紅軍,不是“中央軍”,但 是,他們已經晚了,只好乖乖地當我們的俘虜。我們由于采用了化裝奇襲的手段,在一天中一槍不發就拿下了三個縣城,解除了 民團的武裝,繳獲了大批武器、物資,為我們直插金沙江畔贏得了時間。我們繼續北 行,沿途天氣炎熱,戰士們都說和唐僧、孫悟空過火焰山一樣。先頭部隊趕到江邊, 只見金沙江猶如一條巨蟒穿行在川滇邊界的深山峽谷間,江面寬闊,水流湍急,大浪 咆哮。這怎么過呀!第二天清晨,我們四團奉命趕到皎平渡②,按預定計劃,我們團才勝利地渡過了 金沙江,完成了佯攻昆明、迷惑敵人、牽制敵人的任務。這時,我們向軍團和師的首 長匯報了智取三縣的具體經過,他們一聽,都樂了。(有刪改)【注】?、俚搫窨h:今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②皎平渡:位于云南省祿勸彝族苗 族自治縣與四川省會理市通安鎮之間,是金沙江上的一個重要渡口。A. 中國工農紅軍化裝成國民黨的“中央軍”,運用連環計,只花費了極少的子彈便 拿下了祿勸、武定、元謀三座縣城。B. 在喬裝智取的任務宣布之時,只有少部分的同志贊同,他們認為路程遠,可讓少 數人化之,小心謹慎定能成功。C. 王友才能夠扮演好國民黨連長這個角色,在于他機靈聰明、反應敏捷、偵察能力 強,且可能對國民黨的工作做派比較了解。D. 三個縣的大小官員在面對“中央軍”時都表現得戰戰兢兢,可見這些官員就是一 群毫無戰斗力的敢怒不敢言的小人物。C解析:A項,“花費了極少的子彈”錯誤。原文明確提到“在一天中一槍不發就拿下 了三個縣城”,而非“花費了極少的子彈”。B項,“只有少部分的同志贊同”錯 誤。原文指出“不過大多數同志認為……只要小心謹慎,隨機應變,準能成功”,可 見是大多數同志贊同,而非“只有少部分的同志贊同”。D項,“毫無戰斗力”錯 誤。官員表現得“戰戰兢兢”是因畏懼“中央軍”,感到緊張和不安,不能說明其 “毫無戰斗力”?!案遗桓已浴卞e誤。他們在面對“中央軍”時表現出的更多是對 所謂上級軍隊的畏懼和順從。A. 文章主要按照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來組織材料,詳細記敘了紅四團智取祿勸縣、 武定縣和元謀縣的經過。B. 文章采用第一人稱“我”來敘述,“我”既是故事的講述者,又是參與者,這樣 敘述有利于真實地再現歷史。C. 文章運用了語言、動作、外貌等描寫方式來刻畫人物形象,次要人物的烘托使主 要人物的形象更加豐滿立體。D. 文章以戰爭為背景,有多個場面描寫,注重細節刻畫,敘述詳略得當,引人入 勝,故事性較強,語言平實質樸。A解析:A項,“詳細記敘了紅四團智取祿勸縣、武定縣和元謀縣的經過”錯誤, 文章對“智取三縣”的敘述并非全部“詳細記敘”,而是詳寫祿勸縣,略寫武 定、元謀兩縣。8. 文中畫橫線句子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4分)答案:①生動地描繪了江面的寬闊和水流的湍急,突出了紅軍渡江的困難和緊迫。② 增強了故事的緊張感,為后文紅軍成功渡江、順利完成任務作了鋪墊。③表現了紅軍 戰士面對自然險阻時的勇敢和無畏,塑造了紅軍英勇頑強的形象。解析:①內容上,金沙江“江面寬闊,水流湍急,大浪咆哮”,如一條穿行在 深山峽谷間的“巨蟒”,生動地描繪了江面的寬闊和水流的湍急,突出了金沙 江的險峻,渲染了緊張、危險的氣氛,暗示了紅軍渡江面臨著艱難的險阻和緊 迫形勢。②情節上,紅軍從智取三縣的勝利,轉向了渡江的挑戰,增加了故事 的緊張感和懸念,通過描寫金沙江的險峻,為后續紅軍渡江的艱難和勝利作了 鋪墊,增強了故事的連貫性和邏輯性。③形象上,面對如此險峻的金沙江,紅 軍依然能夠克服困難,堅定地執行任務,間接表現了紅軍戰士面對自然險阻時 的勇敢和無畏,進一步塑造了紅軍英勇頑強的形象。9. “智取三縣”成功的關鍵因素有哪些?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6分)答案:①巧妙的偽裝計劃,利用“中央軍”身份和精良裝備(如“捷克槍”),精準 抓住敵人對“中央軍”的畏懼心理。②人物的機靈敏捷,如王友才“聲色俱厲”“打 巴掌”等表演,成功震懾住民團;作者“假戲真做”與官員周旋,穩住局面。③團隊 的高度配合,兵分兩路、統一行動,確??焖倏刂迫h;偵察連紀律嚴明,如“放開 肚皮吃飽,酒少喝”。④利用信息差,當地閉塞,官員未見過紅軍,誤信“中央軍” 身份,對“中央軍”毫無防備,導致被迅速繳械。解析:①紅軍化裝成國民黨的“中央軍”,利用國民黨對“中央軍”的敬畏心理,成 功迷惑了祿勸、武定、元謀三縣的官員和民團。化裝策略的關鍵在于紅軍對國民黨 “中央軍”形象的準確把握,包括服裝整齊、武器精良等細節,使得對方深信不疑。 這一策略的成功實施為后續行動奠定了基礎。②主要人物王友才在扮演國民黨連長時 表現得非常機靈和果斷。他不僅能夠迅速應對民團的盤問,還能以強勢的態度震懾對 方,甚至在關鍵時刻指揮對方放下吊橋、打開城門。他的出色表現直接促成了紅軍順 利進入縣城,并成功控制了局面。③紅軍在行動前進行了周密的計劃,兵分兩路,分 別由作者和王開湘帶隊,分別奔襲武定和祿勸,最后合襲元謀。這種分工明確、行動 迅速的計劃確保了任務的高效完成。同時,紅軍在行動中保持了高度的紀律性,避免 了暴露身份。④紅軍充分利用了國民黨官員和民團對“中央軍”的敬畏心理,以及對 紅軍形象的誤解,如國民黨民團從未見過“中央軍”,而上司對紅軍的丑化宣傳使得 他們對紅軍的真實形象一無所知。紅軍利用這一心理弱點,成功讓對方放松警惕,甚 至主動配合。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至于襄城之野,無所問涂。適遇牧馬童子, 問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薄叭糁筅笾婧??”曰: “然?!秉S帝曰:“異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請問為天下?” 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內,予適有 瞀①病,有長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車而游于襄城之野?!裼璨∩偃栌智覐陀?于六合之外。夫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黃帝曰:“夫為天下者,則誠.非 吾子之事。雖然,請問為天下?!毙⊥o。黃帝又問,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奚 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節選自《莊子·雜篇·徐無鬼》,有刪改)材料二:黃帝即位十有五年,喜天下戴己,養正命,娛耳目,供鼻口,焦然肌色 皯黣②,昏然五情爽惑。又十有五年,憂天下之不治,竭聰明,進智力,營百姓,焦 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黃帝乃喟然贊曰朕之過淫矣養一己其患如此治萬物其患 如此。于是放萬機,舍宮寢,去直侍,徹.鐘懸,減廚膳,退而閑居大庭之館,齋心服 形,三月不親政事。晝寢而夢,游于華胥氏之國。華胥氏之國在弇州之西,臺州之北,不知斯齊國幾 千萬里;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國無師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欲,自 然而已。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無夭殤;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愛憎;不知背 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都無所愛惜,都無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熱。斫撻無 傷痛,指擿無痟癢。乘空如履實,寢虛若處床。云霧不硋③其視,雷霆不亂其聽,美 惡不滑其心,山谷不躓其步,神行而已。黃帝既寤,怡然自得,召天老、力牧、太山稽④,告之曰:“朕閑居三月,齋心 服形,思有以養身治物之道,弗獲其術。疲而睡,所夢若此。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 矣。朕知之矣!朕得之矣!而不能以告若矣?!庇侄邪四辏煜麓笾?,幾若華胥 氏之國。(節選自《列子·黃帝》,有刪改)【注】 ①瞀(mào):目眩,眼花。②皯(gǎn)黣(měi):面色枯焦黝黑。 ③硋:同“礙”。④天老、力牧、太山稽:傳說中黃帝的三位輔弼之臣。10. 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3分)黃帝乃喟然A贊曰B朕之過C淫矣D養一E己F其患如此G治H萬物其患如此。答案:BDG解析:句意:黃帝于是嘆道:“我的錯誤太深了。保養自己時禍患是像這樣,治理萬 物時禍患也是像這樣?!薄班叭弧庇脕硇稳荨百潯?,作狀語,其間不宜斷開,“曰” 后引起下文,其后停頓,故B處斷開;“朕之過淫”是主謂結構,語意完整,“矣” 為句末語氣詞,其后D處斷開;“養一己其患如此”與“治萬物其患如此”結構一 致,各自單獨斷開,中間G處應斷開。A. 奚,什么,與《歸去來兮辭》“樂夫天命復奚疑”的“奚”意思相同。B. 誠,確實、的確,與《屈原列傳》“楚誠能絕齊”的“誠”意思不同。C. 徹,撤除、撤去,與《愚公移山》“固不可徹”的“徹”意思相同。D. 向,趨向,與《促織》“夫妻向隅,茅舍無煙”的“向”意思不同。解析:A. 正確。句意:又做什么事呢!/抱定樂安天命的主意,還有什么可猶疑的。 B. 正確。確實,的確/如果,果真。句意:確實不是你做的事。/楚國果真能和齊國斷 交。C. 錯誤。意思不同。撤除,撤去/通達,引申為改變。句意:撤掉鐘鼓樂器。/頑 固到不能改變的地步。D. 正確。趨向,順從/面對,朝著。句意:不知道順從。/夫妻 二人對著墻角流淚哭泣,茅屋里沒有炊煙。CA. 牧童從小就在天地之間游玩,行為自在不羈,雖然治理天下與他沒有關系,但他 還是回答了黃帝的問題。B. 無論是追求耳目口鼻的享受,還是為治國而殫心竭慮,黃帝都膚色焦黑、頭腦昏 亂,于是他放下一切,反思自身。C. 黃帝遠赴華胥氏之國,見當地百姓生活和諧自然,深受啟發,獲得了治理天下的 心得,后來天下果然大治。D. 黃帝召見大臣分享體會,認為精深的道理不能憑主觀欲望去追求,自己的感悟也 無法用話語來對他們言說。C解析:C項,“黃帝遠赴華胥氏之國,見當地百姓……”錯誤。根據材料二第2段中 的“晝寢而夢,游于華胥氏之國”可知,黃帝在華胥氏之國的見聞是夢中“神游”, 不是親身遠赴。13. 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至于襄城之野,無所問涂。答案:(1)黃帝將要到具茨山拜見大隗,到了襄城的曠野,沒有人可以問路。解析:(1)“見”,拜見;“見大隗乎具茨之山”,狀語后置,“乎具茨之山見大 隗”;“涂”,同“途”,道路。(2)朕閑居三月,齋心服形,思有以養身治物之道,弗獲其術。答案:(2)我獨自居住了三個月,清除心中雜念,消除身體欲望,思考能夠用來保 養身心、治理萬物的方法,卻沒有得到這種方法。解析(2)“齋心”,祛除雜念,使心神凝寂;“服形”,修身;“服”,降服; “形”,表現,動詞作名詞,指形體動作,此特指背道行為;“治物”,治理萬物。14. 請簡要分析兩則材料是如何體現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的。(3分)答案:①材料一通過牧童講述牧馬的道理來體現無為而治思想,巧用類比,指出治理 天下只需去除危害天性的部分,讓萬事萬物順其自然發展;②材料二通過黃帝在華胥 氏之國神游的見聞來體現無為而治思想,百姓無欲無求、順其自然即可達到萬民安居 的境界。(或:材料二將黃帝竭盡全力治理天下但收效甚微,與無為而治卻天下太平 安定對比,以體現無為而治的思想。)解析:兩則材料都通過描述主人公的經歷與反思,表明無為而治的思想。①材料一, “夫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 去其害馬者而已矣!”,牧童認為治理天下的本質在于去除妨害,暗示治理應該順應 自然,而不是刻意為之。通過牧童講述牧馬的道理來體現無為而治思想,巧用類比, 指出治理天下只需去除危害天性的部分,讓萬事萬物順其自然發展;②材料二,講述 了黃帝因操勞國事而感到疲憊,最終通過夢中游歷華胥國意識到,不為所迫、不被心 中欲望驅動才是真正的治國之道。這體現了“無為而治”的理念,即治國應尊重自然 規律,不求多為,才能最終達到大治的狀態;材料二,“憂天下之不治,竭聰明,進 智力,營百姓,焦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至道不可以情求……又二十有八 年,天下大治,幾若華胥氏之國”,將黃帝竭盡全力治理天下但收效甚微,與無為而 治卻天下太平安定對比,以體現無為而治的思想。[參考譯文]材料一:黃帝將要到具茨山拜見大隗,到了襄城的曠野,沒有人可以問路。正巧 遇上一位牧馬的少年,便向他問路,說:“你知道具茨山嗎?”少年回答:“知 道?!庇指鷨枺骸澳阒来筅缶幼≡谑裁吹胤絾幔俊鄙倌昊卮穑骸爸馈!秉S帝說: “這位少年真是與眾不同??!不僅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請問怎樣 治理天下?”少年說:“治理天下,也就像牧馬一樣罷了,又做什么事呢!我小時候 獨自在天地四方內游玩,正好生了眼睛昏花的病,有位長者教導我說:‘你可以乘坐 太陽車去襄城的曠野里游玩?!缃裎业牟∩杂泻棉D,我又將到天地四方之外游玩。 治理天下也就像這樣罷了。我又做什么事??!”黃帝說:“治理天下,確實不是你做 的事。即使如此,我還是要向你請教治理天下?!鄙倌昃芙^回答。黃帝又問,少年 說:“治理天下,跟牧馬有什么不同呢!也就是去除傷害馬的東西罷了!”黃帝聽了 拜了又拜,并行了跪拜禮,稱少年為天師而離去。材料二:黃帝登上皇位十五年了,欣喜天下百姓擁戴自己,就保養身體,娛悅耳 目,滿足口鼻之欲,卻弄得肌膚枯焦,面色晦黑,頭腦昏亂,情志迷亂失常。又過了 十五年,憂慮天下不太平,于是竭盡聰明才智,增進智力,去治理百姓,然而同樣是 肌膚枯焦,面色晦黑,頭腦昏亂,情志迷亂失常。黃帝于是嘆道:“我的錯誤太深 了。保養自己時,禍患是像這樣;治理萬物時,禍患也是像這樣?!庇谑欠畔乱磺腥?常事務,離開宮殿寢室,撤去隨從侍衛,撤掉鐘鼓樂器,削減膳食,隱退到外庭的館 舍獨自居住,清除心中雜念,消除身體欲望,三個月不親自過問政治事務。有一天,他白天睡覺時做夢,漫游到華胥氏之國。華胥氏之國在弇州西邊,臺州 北邊,不知道離齊國有幾千萬里;不是乘船、坐車和步行所能到達的,只是神游罷 了。那個國家沒有老師和官長,一切順其自然罷了。那里的百姓沒有嗜好和欲望,一 切順其自然罷了。他們不知道喜歡生存,也不知道討厭死亡,因而沒有幼年死亡的 人;不知道偏愛自身,也不知道疏遠外物,因而沒有喜愛與憎恨;不知道違背,也不 知道順從,因而沒有利害;他們沒有什么偏愛吝惜的,也沒有什么畏懼忌諱的。他們 到水中不會淹死,到火里不會燒壞。刀砍鞭打沒有傷痛,指甲抓撓也不覺酸癢。乘云 升空就像腳踏實地,睡在虛空就像安睡木床。云霧不能阻礙他們的視線,雷霆不能干 擾他們的聽覺,美丑不能擾亂他們的心志,山谷不能阻擋他們的腳步,一切都是神游 罷了。黃帝醒來后,覺得十分愉快而滿足,于是召見大臣天老、力牧和太山稽,告 訴他們說:“我獨自居住了三個月,清除心中雜念,消除身體欲望,思考能夠 用來保養身心、治理萬物的方法,卻沒有得到這種方法。后來我疲倦而入睡, 做了一個這樣的夢?,F在我才懂得最精深的道理是不能用主觀的欲望去追求 的。我明白了!我得到了!但我卻無法把它告訴你們?!庇诌^了二十八年,天 下太平,幾乎和華胥氏之國一樣。(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酬舒三員外見贈長句白居易自請假來多少日,五旬光景似須臾。已判到老為狂客,不分當春作病夫。楊柳花飄新白雪,櫻桃子綴小紅珠。頭風不敢多多飲,能酌三分相勸無?A. 首聯抒發了詩人病假在家的感慨,時光如梭,五旬的時間似乎轉眼間就已過去。B. 詩人表示已經決心成為狂放不羈的人,未料想在春天這美好的季節做了一個病 夫。C. 尾聯寫詩人的心情沒有受到頭痛的影響,是因為朋友邀請他一起飲酒欣賞春光。D. 整首詩形象地描繪了春景和詩人內心的感受,展現了詩人對生活的熱愛和豁達的 態度。解析:C項,“因為朋友邀請他”錯誤?!澳茏萌窒鄤駸o”意思是能否陪同我酌飲 三分來勸慰我呢?應該是他邀請朋友,即舒三員外,一起飲酒欣賞春光。C16. 詩歌的頸聯描繪了兩幅美麗的畫面,與其他各聯直抒胸臆的寫法不同,這樣寫在 情感表達和結構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①情感表達:頸聯借景抒情,描繪了春天生機盎然的景象,使讀者更加直觀地 感受到詩人的情感。②結構安排:頸聯節奏舒緩,使整首詩歌的節奏更富變化之美, 全詩得以呈現出委婉從容的韻致。解析:①情感表達:“楊柳花飄新白雪,櫻桃子綴小紅珠”是寫景,手法上屬于借景 抒情;這兩句描繪春日景色,楊柳花像新降的白雪,櫻桃似串成的小紅珠,描繪了春 天生機盎然的景象,展示了詩人對自然之美的細致描繪,借助對大好春光的描摹,表 達作者對美好春天的喜愛之情,使讀者能夠感受到詩人的情感。②結構安排:題干中 說這兩句寫景,與其他各聯直抒胸臆的寫法不同,首聯感嘆病重時間飛逝;頷聯表示 已經決心成為狂放不羈的人,沒想到這個春天卻做了一個病夫;尾聯寫盡管喜愛飲 酒,但因有頭風之疾,不敢過量;即便是勸酒,也不過是淺酌幾杯而已。在諸多敘述 和感嘆中忽然插入對美麗春景的描繪,起到了舒緩節奏的作用,使整首詩歌的節奏更 富變化之美,呈現出委婉從容的韻致。(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與子偕作與子偕行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近來,蘇東坡又火了。蘇東坡早已不僅僅是個古代的文學人物、政治人物,而且 成為一個不斷生長的文化符號。蘇東坡從眾多文人中 ?、佟?,除了他具有傳奇豐富的 人生故事、儒釋道于一體的人生觀和詩文書畫俱佳的才華,還因為他塑造了令人神往 的文化人格。蘇東坡的文化人格有何特別?首先,雖蘇東坡“只緣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終 秉持勇于進言、經世濟民。朝堂上,他能在王安石變法時直陳得失,絲毫不計個人之 利害;貶謫中,他并不灰心喪氣,更未就此“躺平”,每到一地,他總是擼起袖子加 油干,力求造福一方百姓。其次,蘇東坡有著超然物外、 ② 的人格魅力。縱覽蘇 東坡的一生,他雖也曾深受恩寵,名頭大,官位大,但也曾飽受貶謫之苦,人生起伏 更大。他在一地雞毛的生活中能夠“一蓑煙雨任平生”,讓生活在苦難中開出花來。其實,蘇東坡的熱度從未消減,歷朝歷代談論、研究、追隨他的人 ?、邸 =?天,我們在各種文藝作品中講述蘇東坡、吟詠蘇東坡,也是在呼喚蘇東坡身上的那種 文化人格。18. 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3分)答案:①脫穎而出?、趯櫲璨惑@?、鄄挥嬈鋽担〝挡粍贁担?br/>19. 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不得改變原意。 (3分)答案:蘇東坡雖“只緣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終秉持勇于進言、經世濟民的 立世準則。20. 在論述蘇東坡的文化人格時,文中使用了“躺平”“擼起袖子加油干”“一地雞 毛”等詞句,這樣寫有什么表達效果?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4分)答案:①未“躺平”寫出了蘇軾面對貶謫的樂觀曠達的精神;“擼起袖子加油干”寫 出了蘇軾不受自身遭遇的影響,一心為民;“一地雞毛”寫出了蘇軾不幸的經歷。② 用這些現代化的口語來描寫蘇軾,通俗易懂,讓讀者更能明白蘇軾的經歷和精神,富 有時代氣息,也使蘇軾在不幸的生活經歷中積極樂觀的形象更為鮮活。(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題。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不 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泵献釉唬骸八艧o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 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在這場辯論中, ?、佟?。告子以“水之無分于東西”作比來論證人性無善無不 善,而孟子則以“水之就下”作比來證明人性本善。比起“水之無分于東西”,“水 之就下”似乎更符合水的本質,所以孟子的論點好像更能說服人。但是, ?、凇?。在將兩個毫無關聯的事物進行類比之后,孟子沒有對“人性之 善”為何“猶水之就下”進行任何的論證,就斷言“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若 照此不進行論證就隨意斷言的情況,那么別人是否可以說“人性之惡也,猶水之就下 也。人無有不惡,水無有不下”呢?既然不論證,那就有兩種可能。這也是孟子在類 比推理中經常犯的錯誤, ?、邸。]有給出具體的論證過程,這樣的論證不能使 人信服。21. 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 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6分)答案:①告子和孟子均以水作為論證材料②孟子和告子犯了同樣的錯誤?、壑皇峭ㄟ^打比方來支持自己的觀點22. 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是如何反駁孟子的論斷的?請運用邏輯知識簡要分析。 (4分)答案:①運用歸謬法。②首先肯定孟子的論斷,然后推理出“人性之惡也,猶水之就 下也。人無有不惡,水無有不下”的結論,這一結論與孟子的論斷相矛盾,從而證明 孟子的論證過程存在問題。四、寫作(60分)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學校組織辯論賽,正反方的辯題分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施于 人”。請選擇一方觀點,寫一篇辯論稿。要求:觀點明確,理由充分,文體特征鮮明;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寫作指導] 材料提到學校組織辯論賽,正反方的辯題分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己所欲,施于人”。正方的辯題出自《論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 思是自己不希望加于己身的(不好的東西)也不強加到別人的身上。指人應當以對待 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這句話說的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人與人之 間的交往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反方的辯題是“己所欲,施于人”,這句話源自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名言“把 你所認為美好的,施予到別人身上”。這句話意在強調對世界上的美好的事物,諸如 愛、善意、正義、真理等,可加以實踐和傳播,而且應該施予到他人身上,而不應只 是滿足自己的欲望。傳遞給他人的,是自己所珍視的價值觀以及對生活的積極態度, 這是對美好道德的普及推廣,也讓人們更加睿智??梢姟凹核?,施于人”是從善良 的愿望出發,對別人做好事;是從積極的方面去推行道德守則。然而辯證來看,你未必知道別人需要什么,萬一你錯誤估計了別人的喜好,“己所 欲,施于人”就可能好心辦了壞事。自己喜歡的事,也要求別人喜歡,就成為以自己 的好惡要求別人,用同一標準衡量一切人。因此己之所欲,也要慎施于人。即便是自 己喜歡的事,也要慎重考慮后再推薦給別人,不要輕易強加于人。因此我們要設身處 地地為別人著想。綜合看來,兩種看法說明了同樣的道理,意思是我們要推己及人,將心比心,設身處 地為別人想一想??傊瑥淖约旱膬刃某霭l,去理解他人,對待他人。辯論時,正方 應強調對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要堅持這種原 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反方要辯證論述“己所欲之應慎施于人”,意 思很明了,即便是自己喜歡或認同的事,也要考慮考慮再推薦給別人,不要輕易加于 他人。寫作時,以正方觀點為例,論述“堅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重要意義”, 可以從人際交往、社會發展、國際紛爭等角度切入展開論證,使論證更深入。在論述 “怎樣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時,可以從不同角度切入辯證分析,如我 們應以尊重為前提,以公正平等為理念,以和諧發展為目的等。行文思路上,首先提 出中心論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從以下角度進行論證:一是人與人之間是 平等的,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切勿將己所不欲 強施于人。二是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 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系,也會將事情 弄得不可收拾。三可引申論證,強調無論是人與人之間,還是國與國之間都應該以此 為原則,充分尊重他人,如此方可最大限度減少沖突、紛爭,和諧相處,和平發展。參考立意: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己之所欲慎施于人;③以度己之心度人,以待 己之心待人;④處世將心比心,凡事換位思考。[佳作展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各位評委老師、對方辯友:大家好!我方認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給出了答案:“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道,即使在2500年后的今天,仍然是人與人交 往、國與國相處的基本原則。推行“恕”道,能夠讓世界變得更加和諧。為什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因為別人是和我們一樣擁有獨立的人 格,他們有著和我們一樣的權利,有著和我們一樣的喜怒哀樂。只有將他人放到和自 己一樣的平等位置,才會換位思考,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其實任何獨立的個體,都不希望受旁人的支配,他們都有自己的選擇權和決定 權。我們要理解別人的做法,尊重別人的選擇,不能將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別人。這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處世準則,也是國與國之間交往的圭臬。一些國家面對失 控飛入自己領空的氣象氣球,不惜動用最先進的戰斗機將其擊落,而同時,這些國家 的偵察飛機卻不遠萬里,去其他國家的周邊抵近偵察,這是典型的雙重標準。這些國 家對其他國家動不動就制裁,就打擊,就搞顏色革命,強行把自己的那一套標準施加 給別的國家,這成為了世界不穩定的根源。還有一些國家,自己的民族在歷史上曾經遭遇慘絕人寰的種族滅絕,經受了整個 民族的至暗時刻。它們本應對苦難有著更深刻的理解,本應將心比心更善良地對待這 個世界,但遺憾的是,它們在建國后逐漸強大,卻將屠刀對準了那里的原住民。這樣 的國家,不懂得“恕”道的精神內涵。同樣是遭受過沉重苦難的我們,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局勢,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 原則,提出國家不論大小強弱,一律平等,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 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其精神核心,和傳統的恕道不謀而合,這是大國的智 慧,也是民族的文化精華。我們經歷過苦難,我們才更懂得和平的寶貴,我們遭遇過 不公,才更明白平等的重要。正因如此,我們強大了之后,才能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 力量。而新一代領導核心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更是將“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大家共謀發展, 才是出路,選擇對抗,不得人心。這個世界并不太平,一些國家總愛充當別人的教師 爺,一副高高在上、老子天下第一的架勢,非得讓別人按自己的要求去做事,只會給 這個世界添亂。唯有推行“恕”道,才能夠讓這個世界變得和諧。最后請允許我重申我方的觀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