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4張PPT)win望岳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熟讀成誦,了解詩歌的大意。 2、能力目標:背誦、默寫名句,并作簡要分析。 2、情感目標:體會詩人所抒發的感情。學習重點及其難點 1、教學重點:情景交融,托物寓理。 2、教學難點:古詩描寫的景物和表達的情感或蘊含的哲理。杜甫簡介杜甫(712—770),字子美,鞏縣(今屬河南)人,出身于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家庭。祖父是初唐著名詩人杜審言。開元中,年輕的杜甫曾漫游吳、越、齊、趙一帶。天寶三載(744)在洛陽與李白相識,結下了深厚友誼。天寶五載(746)赴長安應試落第,困頓京城十年。天寶十四載(755)四十四歲時,才被授予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微職。安史亂起,在流離顛沛中被叛軍所俘,后從長安只身逃奔鳳翔,受任左拾遺。不久,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乾元二年(759),棄官西行,經關隴、秦州、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溪草堂。西川節度使嚴武薦舉杜甫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社工部。永泰元年(765),離蜀東下,滯留夔州二年。大歷三年(768),攜家出峽,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衡陽一帶。五年(770),病逝于湘水舟中。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轉表、禍亂迭起的時代。在政局日趨腐敗的形勢下,他那“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徹底破滅,飽經憂患的不幸遭遇使他對人民大眾的苦難有了親身的感受。他的詩歌相當真實地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充滿著強烈的憂國憂民感情,被譽為“詩史”。他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甫善于從一切優秀文學傳統中吸取營養并加以發揚光大,形成了“沉郁頓挫”的創作風格。他兼長各體,尤其對七律的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他的許多反映民生苦難的詩歌,繼承了《詩經》和漢樂府的傳統,又有自己的開拓和藝術創造,是白居易倡導的新樂府運動的先聲。作品有《杜少陵集》。杜甫簡介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二十四歲時游吳、越歸洛陽,應進士試不第。次年漫游齊、趙。當時他的父親任兗州司馬。杜甫于開元二十八年(740)至兗州探親,此詩當做于這一年。杜甫這次游泰山是登上山的。晚年他在夔州寫的《又上后園山腳》詩中說:“昔我游山東,憶戲東岳陽。窮秋立日觀,矯首望八荒。”泰山東南山頂名叫日觀峰,是觀日出之處。從這首詩可以看出杜甫是登上泰山日觀峰的,不過《望岳》一詩重點是寫望山而不是寫登山而已。寫作背景整體感知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樣?那一脈蒼莽的青色橫亙在齊魯無盡無了。天地間的神奇峻秀啊,都在這一山凝結聚繞,那山北山南一邊暗一邊明,判若黃昏和晨曉。看峰巒層云迭起,胸中一陣陣蕩滌波濤,睜裂雙眼目送那漸入山林的點點歸鳥。將來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巔站得高高,俯首一覽,眾山匍伏在山腳下是那么渺小。詩詞翻譯詩詞解析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岱:泰山的別稱,又古人以泰山為五岳之首,故稱泰山為岱宗。夫:(fú),發語詞,語氣助詞。齊魯,周時諸侯國名,今山東境內。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造化:指天地,自然界。鐘:鐘情。陰陽:山的北面和南面。用一“鐘”字,將大自然寫得似乎有了感情。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蕩,使動用法,使……激蕩。曾,同“層”,層出不窮。決,裂開。眥,眼角,指眼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會當,應當。覽,這里當“俯視”講。朗讀背誦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課后作業逐聯賞析《望岳》全詩,并利用網絡資源,看看別人是如何評說的。詩句賞析1、文題是《望岳》,在詩中哪些詩句寫了詩人望到的景色?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2、最后一聯和前三聯有什么區別?最后一聯是詩人的想象,前三聯是實寫。3、分組研討,理解詩句內容及情感,分析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首聯:泰山的雄偉壯闊——遠望。頷聯:泰山的高大秀美——近望。頸聯:詩人的胸懷浩蕩、眼界開闊。表現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細望。尾聯:想像之景,也是作者的愿望,表現了詩人想要實現人生遠大抱負,登臨人生頂峰的雄心壯志。自學交流學習本詩得到的啟示。交流啟示胸懷雄心壯志。不怕困難,勇于攀登。誦讀并積累杜甫的詩《春望》春望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擴展延伸下列對《望岳》一詩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 全詩沒有一個 “望” 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B. 首聯以設問統領下文,以夸張的手法寫出了泰山的綿延、高大,表現了詩人初見泰山時的驚嘆仰慕之情。C. 頷聯寫近望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鐘” 字將大自然寫得似乎有了感情,“割” 字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奇險。D. 頸聯寫細望之景,“蕩胸生層云” 從側面表現山高,“決眥入歸鳥” 寫詩人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感到眼眶似要裂開,突出了詩人對歸鳥的喜愛之情。D解析:“決眥入歸鳥” 突出的是泰山之高峻幽深,詩人因山高鳥小,遠望所致,同時也體現了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而不是對歸鳥的喜愛之情。當堂練習1、積累杜甫詩歌名句。2、背誦并默寫詩歌。課后作業感謝收看Thanks!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