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六國論宋.蘇洵一門父子三詞客蘇洵(老蘇) 大蘇 小蘇披荊斬棘的爸爸——27歲發憤讀書,大器晚成。走進作者北宋建國后的一百年間,北宋軍隊與契丹、西夏軍隊大小六十余戰,負多勝少。蘇洵生活的年代,契丹大舉攻宋,直逼黃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脅宋都,宰相寇準力主抗遼,宋打了勝仗,但北宋最高統治者面對有利的形勢卻屈辱求和,與之訂立“澶chán淵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納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匹;向西夏納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茶三萬斤。這樣賄賂的結果,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所以,蘇洵寫了《六國論》,以“六國破滅之道”來進行諷諫,希望北宋統治者改弦更張,勿蹈覆轍。正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寫作背景解題論政論文:主要用于發表作者 對于時政的見解和主張;史論文:主要通過評論歷史,總結歷史教訓為當時統治者提供治國借鑒。六國論六國:除秦國以外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個國家 省略式短語:“六國破滅之論”。文章旨在分析六國失敗的原因。東周戰國時期六國為什么被滅?漢-賈誼《過秦論》說因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也。”唐-杜牧《阿房宮賦》說因為“不愛其民”!北宋-蘇洵提出來一個新的角度。他認為關鍵是“弊在賂秦也”!他為什么這樣說?他說的有道理嗎?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篇文章。賂lù秦 六國互喪sàng率shuài賂秦耶yé 小則獲邑yì思厥jué先祖父 暴pù霜露無厭 yàn 草芥jiè下咽 yàn 與yǔ嬴而不助五國也洎jì牧以讒誅 革滅殆dài盡悲夫 fú 為wéi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xuē月割 茍gǒu以天下之大注意字音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中心論點分論點1整體感知分論點2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lù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細讀文本兵:兵器。賂:贈送財物,向秦國割地求和。道:原因。sàng相繼滅亡全都,一概。因為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因為。保有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yì,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介詞,憑借,用。形→名,小的地方主要指貴族的封地,基本較小。形→名,大的地方。它的實際數目。所最想要的(東西)。大,最。本來。則:那么。思厥jué先祖父,暴pù霜露,斬荊jīng棘jí ,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之)以予yǔ人,如棄草芥jiè。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其”,代詞,它的。先:對已經去世尊長的尊稱。同“曝”,冒著。以:連詞,才。視:對待。舉:拿,用。以:連詞,來。芥:小草然后:這樣以后。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既然這樣,那么。同“饜”,滿足。奉送。彌:更加。更加判:決定,確定。顛覆:滅亡。(按照)道理本來就應該這樣。介詞,用。事:侍奉。得:適宜,得當,正確。之:指上面說的道理。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未嘗:不曾,沒有。跟著。滅亡。古代滅人國家,同時遷其國寶、重器,故說“遷滅”。親附,親近。已經幸免最初名→動,堅持正義。指示代詞,這。效:功效。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 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 洎jì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介詞,用。始:才。招致再:兩次。使……退卻。及,等到。讒:小人的壞話。誅:被殺死。終:形→動,堅持到最后。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tǎ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革:改變,除去。殆:幾乎,將要。時候智謀和力量(國力)。的確,確實。假使,假令。不去。數:天數。指命理:理數。指命運。當:同“倘”,假使,如果。較量或許輕易量:確定,估量。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積久的威勢脅迫啊!)用名→動,侍奉。名→動,禮待。合力,戮力。吞下去優勢卻積威:積久而成的威勢。以致。治理為……所:表被動。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于:介詞,比。猶:仍然,還。可以:可以憑借。以,介詞,憑借。如果憑借降低身份跟隨舊事,先例。這下:指在六國之后。1.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論點,并思考作者是從哪些角度來論證的?作者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地提出中心論點,不僅緊扣題目、明確了論題,而且便于后文馳騁文墨、自由論證,在結構上具有提挈下文、統攝全篇的主導作用。兩個分論點分別從正、反兩個方面進一步揭示中心論點,使中心論點完備周密,在邏輯上站穩了腳跟。2.請同學們合作討論,結合具體文本談談作者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來論述自己的觀點。數量上程度上道理上賂秦力虧,破滅之道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引用論證: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對比論證。課文第二段通過多處對比,論證說明了諸侯割地的情形和后果,得出了“至于顛覆,理固宜然”的結論,從而有理有據、確鑿有力地論證了“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這一分論點。引用論證、比喻論證。引用古語“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既補充了上文的論證,又含有收束之意。而比喻使語言非常形象、貼切,充分表現出“賂秦”的弊病之大,使論證深入淺出,明白易曉,增強了說服力。假設論證。“向使三國各愛其地……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運用假設論證的方法,提出與上文所論史實相反的情況以及可能出現的不同結果,雖為假設,但又不下斷語,表現了文章論述語言的準確性、分寸感,恰到好處。類比論證。“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運用類比論證的方法,把北宋比作六國,借古論今,透露出寫這篇史論的本意,這是對中心論點的加深和補充。3.作者的寫作目的是什么呢?請你結合寫作背景談談你的看法。作者通過批判六國賂秦之失策,警告北宋統治者,必須結束對遼和西夏納款輸銀的茍全屈辱方針,用戰爭來保衛國家的完整、獨立,以免重蹈六國敗亡的覆轍。作者以論古為手段,以砭今為目的。“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敗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作者托古諷今的良苦用心在文章最后和盤端出。借古諷今本文運用對比、類比、舉例、引用、比喻、假設論證的方法,充分論證了六國破亡的原因,以借古諷今,勸諫北宋統治者吸取歷史教訓,以六國為鑒,對遼、西夏的侵犯奮起反抗。文章立論鮮明,論證嚴密,結構嚴謹。行文縱橫恣肆,論斷斬釘截鐵,感情強烈,氣勢逼人,富有表現力與說服力。課堂小結●蘇洵的《六國論》,立意深遠,堪稱史論之典范,闡發觀點,邏輯嚴密,有著雄辯的力量和充沛的氣勢。●無論蘇洵還是杜牧,他們立足現實、針砭時弊的理性聲音, 表現了古代士大夫家國天下的情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