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9張PPT)“輕舟已過萬重山”“拔劍四顧心茫然”“將登太行雪滿山”《南腔北調集》收錄了魯迅在1932-1933年間所寫的雜文數十篇。當時上海有個無聊文人,對魯迅進行污蔑和人身攻擊,說魯迅很喜歡演說只是有些口吃,至于用語,則是“南腔北調”。魯迅說,“我不會說綿軟的蘇白,不會打響亮的京腔。不入調,不入流,實在是南腔北調”。“不入調,不入流”是指不去迎合他們說的話,而是堅持真理,“橫眉冷對千夫指”。這個集名在詼諧幽默之中,寄托了作者對敵人的鄙視,表達了不妥協的態度。魯迅取名“南腔北調集”是一種自嘲,更是對無聊文人的嘲諷。知識鏈接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國民黨政府配合軍事“圍剿”,瘋狂地進行文化“圍剿”。他們一方面利用其御用文人對抗革命文藝運動,一方面大肆逮捕、拘禁、秘密殺害革命作家。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聯”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槍殺于上海龍華的特務機關松滬警備司令部。文化“圍剿”“左聯”青年被害背景資料背景介紹1931年1月17日,白莽、柔石、馮鏗、李偉森、胡也頻等五位革命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殺害于國民黨反動派設在上海龍華的特務機關凇滬警備司令部。噩耗傳來,魯迅先生作詩表達對死者的哀悼和對劊子手的憤怒,后又接連撰文控訴反動派的罪行,并在由他主持編輯的《前哨》“紀念戰死者專號”上刊登他參與起草的兩篇宣言和他撰寫的《柔石小傳》《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兩文,同時在“左聯”機關刊物《北斗》創刊號上選刊了珂勒惠支的木刻作品《犧牲》,作為無言的紀念。還曾經在美國進步刊物《新群眾》上發表《黑暗中國的文藝界的現狀》一文。1933年2月7-8日,在烈士遇難兩周年的日子里,魯迅又寫了這篇紀念文章。論世分析烈士形象一我早已想寫一點文字,來紀念幾個青年的作家。這并非為了別的,只因為兩年以來,悲憤總時時襲擊我的心,至今沒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搖,將悲哀擺脫,給自己輕松一下,照直說,就是我倒要將他們忘卻了。兩年前的此時,即一九三一年的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是我們的五個青年作家同時遇害的時候。當時上海的報章都不敢載這件事,也許是不愿,或不屑載這件事,只在《文藝新聞》上有一點隱約其辭的文章。三者政治態度不同。“不敢”并非“不愿”,只是懾于國民黨反動政府的嚴酷統治。“不愿”者或在國共兩黨的斗爭中取超然立場,不介入政治斗爭,或不想因此惹麻煩。“不屑”者則把五個青年作家的遇害看作小事一樁,認為不值得見諸報端。這三個詞,概括了當時大部分報紙刊物在白色恐怖下的態度,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一那第十一期(五月二十五日)里,有一篇林莽先生作的《白莽印象記》,中間說:“他做了好些詩,又譯過匈牙利詩人彼得斐的幾首詩,當時的《奔流》的編輯者魯迅接到了他的投稿,便來信要和他會面,但他卻是不愿見名人的人,結果是魯迅自己跑來找他,竭力鼓勵他從事文學的工作,但他終于不能坐在亭子間里寫,又去跑他的路了。不久,他又一次的被捕了。……”這里所說的我們的事情其實是不確的。白莽并沒有這么高慢,他曾經到過我的寓所來,但也不是因為我要求和他會面;我也沒有這么高慢,對于一位素不相識的投稿者,會輕率的寫信去叫他。白莽(1909年6月11日—1931年2月7日),原名徐祖華,筆名有白莽、殷夫等,浙江象山人,中共黨員,1927年考入上海同濟大學,積極投身反帝愛國斗爭運動,是左聯發起人之一。他是革命詩派的代表詩人,對中國現代詩歌的發展貢獻很大。殷夫有一個極疼愛他的時任國民黨航空署署長的哥哥。犧牲前他曾四度入獄,均被哥哥保釋而出。他感激哥哥的手足之情,但追求真理堅不屈從。代表作有《別了,哥哥》《血字》《孩兒塔》。第一位:白莽第一次見面:我們相見的原因很平常,那時他所投的是從德文譯出的《彼得斐傳》,我就發信去討原文,原文是載在詩集前面的,郵寄不便,他就親自送來了。看去是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面貌很端正,膚色是黑黑的,當時的談話我已經忘卻,只記得他自說姓徐,象山人;我問他為什么代你收信的女士是這么一個怪名字(怎么怪法,現在也忘卻了),他說她就喜歡起得這么怪,羅曼諦克,自己也有些和她不大對勁了。就只剩了這一點。勤奮好學、淳樸直率第一位:白莽第二次見面:夜里,我將譯文和原文粗粗的對了一遍,知道除幾處誤譯之外,還有一個故意的曲譯。他像是不喜歡“國民詩人”這個字的,都改成“民眾詩人”了。第二天又接到他一封來信,說很悔和我相見,他的話多,我的話少,又冷,好像受了一種威壓似的。我便寫一封回信去解釋,說初次相會,說話不多,也是人之常情,并且告訴他不應該由自己的愛憎,將原文改變。因為他的原書留在我這里了,就將我所藏的兩本集子送給他,問他可能再譯幾首詩,以供讀者的參看。他果然譯了幾首,自己拿來了。我們就談得比第一回多一些。愛憎分明(有主見)、坦率真誠第一位:白莽第三次見面:有人打門了,我去開門時,來的就是白莽,卻穿著一件厚棉袍,汗流滿面,彼此都不禁失笑。這時他才告訴我他是一個革命者,剛由被捕而釋出,衣服和書籍全被沒收了,連我送他的那兩本;身上的袍子是從朋友那里借來的,沒有夾衫,而必須穿長衣,所以只好這么出汗。我想,這大約就是林莽先生說的“又一次的被了捕”的那一次了。我很欣幸他的得釋,就趕緊付給稿費,使他可以買一件夾衫,但一面又很為我的那兩本書痛惜:落在捕房的手里,真是明珠投暗了。樂觀、堅定、執著二我的決不邀投稿者相見,其實也并不完全因為謙虛,其中含著省事的分子也不少。由于歷來的經驗,我知道青年們,尤其是文學青年們,十之九是感覺很敏,自尊心也很旺盛的,一不小心,極容易得到誤解,所以倒是故意回避的時候多。見面尚且怕,更不必說敢有托付了。但那時我在上海,也有一個惟一的不但敢于隨便談笑,而且還敢于托他辦點私事的人,那就是送書去給白莽的柔石。柔石(1902年9月28日—1931年2月7日),本名趙平復,浙江寧海人,民國時期著名作家、翻譯家、革命家,與馮鏗并稱“紅色戀人”。柔石先生一生積極從事新文化運動,喚醒民眾憂國憂民的革命意識,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說集《瘋人》《希望》《為奴隸的母親》,中篇小說《二月》《三姊妹》等。主辦《朝花》《語絲》等進步期刊雜志。1931年1月17日在上海東方旅社出席第一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預備會議時被捕。第二位:柔石我和柔石最初的相見,不知道是何時,在那里......大約最初的一回他就告訴我是姓趙,名平復。但他又曾談起他家鄉的豪紳的氣焰之盛,說是有一個紳士,以為他的名字好,要給兒子用,叫他不要用這名字了。所以我疑心他的原名是“平福”,平穩而有福,才正中鄉紳的意,對于“復”字卻未必有這么熱心。他的家鄉,是臺州的寧海,這只要一看他那臺州式的硬氣就知道,而且頗有點迂,有時會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覺得好像也有些這模樣的。寫柔石時作者想到了方孝孺。寫柔石時作者運用了方孝孺寧死不草詔書這一典故,是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氣”和“迂”的特征;同時,聯系當時現實,這一典故有其深刻用意,即用明成祖朱棣慘無人道、濫殺無辜的罪行,來暗示國民黨反動派殺害革命青年的罪行,是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深刻的揭露和控訴。硬氣、固執、率真第二位:柔石他躲在寓里弄文學,也創作,也翻譯,我們往來了許多日,說得投合起來了,于是另外約定了幾個同意的青年,設立朝花社。目的是在介紹東歐和北歐的文學,輸入外國的版畫,因為我們都以為應該來扶植一點剛健質樸的文藝。接著就印...,印...,印...。然而柔石自己沒有錢,他借了二百多塊錢來做印本。除買紙之外,大部分的稿子和雜務都是歸他做,如跑印刷局,制圖,校字之類。可是往往不如意,說起來皺著眉頭。看他舊作品,都很有悲觀的氣息,但實際上并不然,他相信人們是好的。我有時談到人會怎樣的騙人,怎樣的賣友,怎樣的吮血,他就前額亮晶晶的,驚疑地圓睜了近視的眼睛,抗議道,“會這樣的么?——不至于此罷?……”單純、善良不過朝花社不久就倒閉了,我也不想說清其中的原因,總之是柔石的理想的頭,先碰了一個大釘子,力氣固然白化,此外還得去借一百塊錢來付紙賬。后來他對于我那“人心惟危”說的懷疑減少了,有時也嘆息道,“真會這樣的么?……”但是,他仍然相信人們是好的。第二位:柔石他的迂漸漸的改變起來,終于也敢和女性的同鄉或朋友一同去走路了,但那距離,卻至少總有三四尺的。這方法很不好,有時我在路上遇見他,只要在相距三四尺前后或左右有一個年青漂亮的女人,我便會疑心就是他的朋友。但他和我一同走路的時候,可就走得近了,簡直是扶住我,因為怕我被汽車或電車撞死;我這面也為他近視而又要照顧別人擔心,大家都倉皇失措的愁一路,所以倘不是萬不得已,我是不大和他一同出去的,我實在看得他吃力,因而自己也吃力。無論從舊道德,從新道德,只要是損己利人的,他就挑選上,自己背起來。無私、勤奮、執著、堅強→迂第三位:馮鏗他說的并不是空話,真也在從新學起來了,其時他曾經帶了一個朋友來訪我,那就是馮鏗女士。談了一些天,我對于她終于很隔膜,我疑心她有點羅曼諦克,急于事功;我又疑心柔石的近來要做大部的小說,是發源于她的主張的。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許是柔石的先前的斬釘截鐵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實是偷懶的主張的傷疤,所以不自覺地遷怒到她身上去了。——我其實也并不比我所怕見的神經過敏而自尊的文學青年高明。她的體質是弱的,也并不美麗。寫馮鏗:用了三個“疑心”。第一個先疑心馮鏗有點羅曼諦克,急于事功。表現了馮鏗是一個有理想、積極進取的青年。第二個又疑心柔石創作路子的改變是受馮鏗的影響。暗示他們是志同道合的同志。第三個又疑心自己。既表現了魯迅自我解剖的精神,又表達了對于馮鏗的尊敬之情。不如忘卻明日書店要出一種期刊,請柔石去做編輯,他答應了;書店還想印我的譯著,托他來問版稅的辦法,我便將我和北新書局所訂的合同,抄了一份交給他,他向衣袋里一塞,匆匆的走了。其時是一九三一年一月十六日的夜間,而不料這一去,竟就是我和他相見的末一回,竟就是我們的永訣。第二天,他就在一個會場上被捕了,衣袋里還藏著我那印書的合同,聽說官廳因此正在找尋我。印書的合同,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辯解。記得《說岳全傳》里講過一個高僧,當追捕的差役剛到寺門之前,他就“坐化”了,還留下什么“何立從東來,我向西方走”的偈子。這是奴隸所幻想的脫離苦海的惟一的好方法,“劍俠”盼不到,最自在的惟此而已。我不是高僧,沒有涅盤的自由,卻還有生之留戀,我于是就逃走不如忘卻這一夜,我燒掉了朋友們的舊信札,就和女人抱著孩子走在一個客棧里。不幾天,即聽得外面紛紛傳我被捕,或是被殺了,柔石的消息卻很少。有的說,他曾經被巡捕帶到明日書店里,問是否是編輯;有的說,他曾經被巡捕帶往北新書局去,問是否是柔石,手上上了銬,可見案情是重的。但怎樣的案情,卻誰也不明白。天氣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們是有的。洋鐵碗可曾收到了沒有?……但忽然得到一個可靠的消息,說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龍華警備司令部被槍斃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彈。原來如此!……不如忘卻在一個深夜里,我站在客棧的院子中,周圍是堆著的破爛的什物;人們都睡覺了,連我的女人和孩子。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國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憤中沉靜下去了,然而積習卻從沉靜中抬起頭來,湊成了這樣的幾句:慣于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作者提到《犧牲》木刻有何用意?《犧牲》木刻刻畫了一位母親忍著悲痛萬分悲哀地獻出自己孩子去犧牲的畫面。實際上當時正值歐洲大戰,現實之中這位母親的兩個幼子都死在了戰場。而選擇這幅版畫作為“算是只有我一個人心里知道的柔石的記念”原因不外乎有三個:①柔石母親的遭遇和版畫的內容非常相似。②作者無法明確表達對烈士的悼念,只能用含蓄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③這也從另一個側面控訴了當時無言論自由的社會。不如忘卻那時我還沒有知道被捕的也有白莽。然而那本《彼得斐詩集》卻在的,翻了一遍,也沒有什么,只在一首《Wahlspruch》(格言)的旁邊,有鋼筆寫的四行譯文道:“生命誠寶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又在第二頁上,寫著“徐培根”三個字,我疑心這是他的真姓名。不如忘卻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棧里,他們卻是走向刑場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聲中逃在英租界,他們則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舊寓里,人們都睡覺了,連我的女人和孩子。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國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憤中沉靜下去了,不料積習又從沉靜中抬起頭來,寫下了以上那些字。要寫下去,在中國的現在,還是沒有寫處的。年青時讀向子期《思舊賦》,很怪他為什么只有寥寥的幾行,剛開頭卻又煞了尾。然而,現在我懂得了。③《思舊賦》向秀,字子期,魏晉時期文學家,“竹林七賢”之一,與嵇康、呂安等人相善,隱居不仕。嵇康、呂安被司馬氏殺害后,向秀受司馬昭接見任散騎侍郎、散騎常侍等職。《思舊賦》這篇賦體文是向秀為懷念嵇康和呂安所作,分為“序言”和“正文”兩部分。當時的朝政把持在司馬氏手中,朝野一旦出現反對的聲音,必定會遭到打擊報復。為避禍,向秀寫《思舊賦》正文極簡短,僅156字,只字未提好友因何而死,而只是以“李斯東門黃犬”的典故來隱喻好友是死于黑暗的政治。向秀以含蓄的筆法,表述對友人的深情厚誼,曲折地表達自己哀傷激憤之情,同時也十分隱晦地表達了對當時政治黑暗的控訴。司馬氏殺害天下文士的殘暴無情不如忘卻不是年青的為年老的寫記念,而在這三十年中,卻使我目睹許多青年的血,層層淤積起來,將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這樣的筆墨,寫幾句文章,算是從泥土中挖一個小孔,自己延口殘喘,這是怎樣的世界呢。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將來總會有記起他們,再說他們的時候的。……解釋題目(1)題目應該如何斷句 為了/忘卻的/記念。(2)“為了”什么 說明什么 “為了”“忘卻的記念”。說明難以忘卻,烈士的往事歷歷在目,形象鮮明。(3)為什么要“忘卻” “忘卻”是為了化悲痛為力量,以更有效的戰斗來紀念死者。(4)為什么要“記念” 記敘烈士生前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正是為了讓烈士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讓后人永不忘卻。為了/忘卻的/記念忘卻的對象:沉重的悲痛(而非烈士本身)“忘卻”是為更堅韌的“記”“忘卻”是假動作,“記念”是真目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