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3張PPT)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秋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郁達夫故 都 的 秋郁達夫作家簡介原名: 郁文,字達夫籍貫:浙江富陽人職業:小說家、散文家作品:風格:《沉淪》《茫茫夜》《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清新,抒情濃烈,有感傷情調,有時流露出頹廢色彩。解題從標題看,文章的落腳點是什么?秋什么地方的秋?故都本文寫于1934年,作者為了擺脫頹廢的心態,從青島轉道北平赴秋、尋秋,實際也是尋找他那恬靜、清新的心境。 可是啊,北國的秋,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速讀課文——找文眼文眼就是文中畫龍點睛、揭示全篇旨趣的關鍵性的語句。文眼一般在抒情議論性的句子中。請找出文章中哪一句話能集中表明作者對故都的秋的總印象?速讀課文,整體感知思考:1、哪些段落在具體描寫故都的秋?2、課文除了寫北國的秋,還寫了什么?文章結構故都的秋(3—11)江南的秋(2)江南的秋(13)不遠千里飽嘗秋味(1)感受和向往愿折壽留這北國之秋(14) 眷念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色彩不濃 回味不永總分總南國秋與北國秋對比,表達對故都秋的熱愛。首尾呼應,結構嚴謹。秋晨院景秋槐落蕊秋蟬殘鳴秋雨話涼秋果佳景細讀文本:本文描繪了哪幾幅故都秋景的畫面,試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概括。秋色秋聲秋味形散而神聚賞秋色聽秋聲品秋味文本研析:秋晨院景提問:這一段文字寫了哪些景物?庭院秋景一椽破屋、一碗濃茶碧綠的天色、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槐樹葉底,細數一絲漏下來的日光破壁腰中 ,藍色的牽牛花疏疏落落,尖細且長的秋草秋色秋聲清靜悲涼秋味本段描繪了一幅小院清秋的晨景圖。遼闊碧空、五彩牽牛,天地之間,偶有或白或灰的馴鴿飛過。早起之人,灑掃庭院。手捧濃茶,仰望碧空,俯拾牽牛,耳邊不時傳來馴鴿的飛聲。動靜結合,繪聲繪色,營造了清、靜、悲涼的京都晨境。小組討論自由賞析另外四幅畫,品味畫中之秋味。賞秋景聽秋聲品秋味秋晨院景秋槐落蕊秋蟬殘鳴秋雨話涼秋果佳景生命之秋味秋槐落蕊樹下,落蕊滿地,微細柔軟。路上,絲紋縷縷,細膩清閑。在落葉知秋的遙想中,體會到古都的靜、清與落寞。二、秋槐落蕊描繪本幅畫面的秋色秋聲與秋味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王國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晏殊秋蟬殘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柳永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王籍以聲音襯托出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秋雨話涼秋雨淋人人知秋一陣涼風,一層雨過,一支煙管,一段閑談。青布的單衣和厚厚的夾襖,在雨后斜橋的夕陽中,被拉長了身影。同樣被拉長的,還有那一層秋雨一層涼的微嘆…內容:奇 、有味 、更像樣,突出秋意,表達眷戀之情;結構:承上啟下,由上文秋蟬轉入對下文秋雨的描寫。北方的秋雨又有什么樣的特點?本段有何作用?雨后的閑人人的穿著活動背景人的動作、神態,對話語調 感覺聽覺視覺清、靜、悲涼一陣涼風息列索落一層雨過雨感雨聲雨態秋雨話涼秋日勝果棗子樹淡綠微黃的顏色成熟至八九分清秋佳日淡淡的悲涼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郁達夫,三歲喪父。17歲便隨長兄一起赴日本留學,在異國生活的十年,是他飽受屈辱和岐視的十年。在個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藝觀和審美觀方面,他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是“靜止如水似的文學。”此文寫于1934年,此時的中國,連年戰亂,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達夫也是居無定所,顛沛流離,飽滿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寫的心中的“悲涼”已不僅是故都賞景的心態,而是對整個人生的感受。生命之秋味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一 切 景 語 皆 情 語感受風景熱愛生活豐盈生命藝術特色一、感時生情,以情馭景,以景顯情。心中有秋,筆下才有秋,心中的寂寞悲涼之清,傾注于筆端,融入自然界的落蕊鳴蟬里、風雨草木中。二、對比反襯手法。主要運用在第2段和第13段。寫南國之秋,更是為了突出對北國之秋的眷戀。三、比喻、排比。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溫和與濃烈稀薄與硬實細膩與粗獷狹小與闊大總起1故都之秋清,靜,悲涼。令人向往2江南之秋慢,潤,淡。賞玩不足分寫總結記敘3-11議論12雖國有異,秋感略同故都之秋,別有深味13南國之秋色味不如北國之濃14直抒對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清、靜、悲涼3 秋晨圖 4 秋槐圖 5 秋蟬圖 6-10 秋雨圖 11 秋果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