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語文模擬考試題(2025.6)一、積累運用(21分)1.默寫古詩文。 (共10分.答對一句得1分,滿分不超過10分)(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2)_________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河表里潼關路。 (張養浩《潼關懷古》)(4)_____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鸚鵡洲” (《黃鶴樓》)(5)在利與義之間,孟子始終堅守本心,吟詠“____________________,方鐘于我何加焉” (《魚我所欲也》)。(6)自強不息是炎黃子孫流淌在血脈里的文化基因。在《行路難》其一中,李白迎難而上,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現出他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韓愈老而彌堅,在《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依然保有②“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雖九死其猶未悔的一腔熱忱;劉禹錫雖遭貶謫,卻用他的哲思在《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書寫下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勵我們樂觀向前。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4題。 (7分)2025年春節假期,消費市場供需兩旺,神州大地yáng yì著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國潮涌動激活文旅新體驗,各地文旅產品不斷上新,許多xiāo shēng nì jì了多年的傳統產品又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線中。這個春節假期,____________是歷史遺跡還是河流shān lù,到處都可以看到____________的火熱場景,文旅市場呈現一片紅火景象。讓人們在旅途中禮贊偉大時代,感觸文化之美。舉目四望,神州大地節慶氛圍濃厚,消費熱情高漲,新時代的文化事業生機盎然,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競相____________,必將凝聚起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奮進力量。2.根據拼音寫出相應的詞語。 (3分)(1) yáng yì (2) xiāo shēng nì jì (3) shān lù3.下列依次填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 (2分)A. 盡管 前呼后擁 爆發 B.無論 熙熙攘攘 迸發C. 無論 前呼后擁 迸發 D.盡管 熙熙攘攘 爆發4.語段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 (2分)A.在旅途中讓人們禮贊偉大時代,感觸文化之美。B.讓人們在旅途中禮贊偉大時代,感悟文化之美。C.讓人們在旅途中感悟文化之美,禮贊偉大時代。D.讓人們在旅途中感觸文化之美,禮贊偉大時代。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6題。 (4分)每年農歷正月十五,荷塘廟會在古鎮荷塘盛大開啟。這一天,古鎮的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潮洶涌。從四面八方趕來的游客和當地居民匯聚一堂,共享這場民俗盛宴。廟會上,傳統民俗表演精彩紛呈。舞龍舞獅威風凜凜,鑼鼓喧天;踩1蹺的藝人技藝高超,如履平地;特色小吃琳瑯滿目,糖畫栩栩如生,棉花糖蓬松香甜;還有各種傳統手工藝品展示,精美絕倫的剪紙、巧奪天工的木雕,讓人目不暇接。荷塘廟會,以其濃郁的嶺南民俗風情和熱鬧非凡的景象,成為當地最具特色的文化名片,吸引著無數人前來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5.根據材料,將下列詞組合成一副對聯。 (2分)荷塘 涌民俗 廟會 人潮 月色 映盛景上聯: 下聯:6.廟會上除了傳統民俗表演外還有哪些項目 (2分)二、閱讀(49分)(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題。 (18分)【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選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景公舉兵欲伐魯,問于晏子。晏子①對曰:“不可。魯好義而民戴之好義者安民戴者和伯禽之治存焉,故不可攻。攻義者不祥,危安者必困。且嬰聞之,伐人者,德足以安其國,政足以和其民,國安民和,然后可以舉兵而征暴。今君好酒而辟②,德無以安國,厚藉斂③,意使令,無以和民。德無以安之則危,政無以和之則亂。未免乎危亂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國,不可,不若修政而待其君之亂也。其君離,上怨其下,然后伐之,則義厚而利多,義厚則敵寡,利多則民歡。”公曰:“善。”遂果不伐魯。(選自《晏子春秋·景公問伐魯》,有刪改)【注釋】①晏子:晏嬰。②辟:治理。③藉斂:征收賦稅。7.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3分)A.天時不如地利/有時朝發白帝 B.委而去之/相委而去C.景公舉兵欲伐魯/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D.意使令/醉翁之意不在酒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2)攻義者不祥,危安者必困。9.請用三條“/”給【乙】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 (3分)魯 好 義 而 民 戴 之 好 義 者 安 民 戴 者 和 伯 禽 之 治 存 焉10.古來志士多擔當,必以天下為己任。請結合選文【甲】和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將下面的表格補充完整。 (4分)人物 內容概括 情懷品質辛棄疾 “賦壯詞”,夢回沙場, 一心戰斗,只為能“了卻君王 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 表達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 先用概括性極強的作戰 條件舉例論證,再從理論上進 行論證, “得道”與“失道”正反對比論證。 邏輯嚴密,氣勢充沛,突出了 (2)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晏子如何勸說景公放棄攻打魯國 請結合【甲】 【乙】兩文談談你的看法。 (4分)(二)閱讀下面的文字, 完成12—14題。(10分)[材料一]中國傳統色彩是鮮活的,從本質上帶有一種取之自然的生命力,是靠感官就能捕捉到的。比如植物色中,傳統顏色大多采用植物名稱命名,譬如櫻花、木槿、菡萏,然而牡丹獨具一格,是以培育者的姓氏命名的。“一年春色摧殘盡,再覓姚黃魏紫看”,詩中的兩個牡丹品種便分別來自姚姓與魏姓家族。再比如“二目魚”這個詞,很多人以為是源自某種魚的顏色,其實指的是《詩經》中馬的顏色,據說這種馬的兩個眼眶有圈白毛,像魚眼。觀察和分辨馬的毛色到這種地步,說明馬在當時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程度。當然,傳統色彩不只源自具象的實物之色,我們還能從中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浸潤下“天人合一”的意象之美,由此反映出中國人看待世界、追求愉悅的方式。“玄”“纁”二色作為傳統色的基本色,用來形容太陽初升與落下地平線那一剎那的天色,早幾分或者晚幾分看到的顏色便又不一樣了,細膩到記錄只有幾分鐘存在的天色,玄和纁成了中國傳統色的重要角色,正是如此,帝王祭祀時穿上玄下纁的衣服,以此來表達中國人對天地的敬畏之心。中國傳統色彩不是虛幻的、被封存于神殿的“遺產”,而是回歸于廟堂和民間的人間顏色。椒房是漢代皇后居住的溫室墻壁顏色,“椒”指花椒,以椒涂室,取其溫暖,基于花椒的屬性,椒房有多子多孫的寓意,還有驅蟲防蛀的功效,這都是愛護皇后的善意。(摘編自《搜狐:中國傳統色———故宮之春,故宮美學色彩分享》)材料二:(摘編自《以色彩見中國———中國傳統色彩風格影響力報告》)[材料三]中國傳統色,火了。春晚舞臺上,《滿庭芳·國色》舞出了5種顏色,唱出了43 種中國色, 驚艷全場。桃紅、凝脂、緗葉、群青、沉香、梅紅、鞠衣、松花、丁香、鞠塵、緗葉、滄浪、方亮、胭脂、縉云、福色、蘇方……這些傳統色就連名字,都美成了詩,美成了畫。今年春晚的創意類節目《滿庭芳·國色》采用電影化的拍攝手段,通過“AR+綠幕”制作技術,演員趙麗穎化身“尋色人”在一號廳的虛擬空間里,行走在天地之間,尋找最美中國色。五位青年舞者以水袖、傘、扇子、花翎、劍五種傳統器物的舞蹈語匯演繹,藝術化地呈現出中國人對傳統國色的極致表達和美學追求。這是繼去年春晚舞蹈節目《只此青綠》之后,央視導演組再一次將色彩與舞蹈結合的創新嘗試。(摘編自《央視網:尋覓千年國色 給予文化自信 綻放時代光彩》)[材料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尤其在多元文化盛行的今天,傳統文化更具歷史魅力、人文價值和傳承熱度,是一種被喚醒的、旺盛的文化需求,折射出人民群眾對精品文化的渴求與期待。……“藝術+視聽”、“國粹+科技”正成為“國潮”節目創新的突破點,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關鍵點、發力點,這深刻體現在多元藝術與傳統文化的嫁接、舞臺表演與電視媒介的融合、視覺影像與現實場景的交錯,更體現在現代科技對傳統文化的賦能等諸多方面。讓體驗感、代入感更強,使厚重、古樸、有距離感的傳統文化、歷史形象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使傳統經典變得美輪美奐。(摘編自《賡續優秀傳統文化 國潮節目正當時》)12.請你找出與以上調查報告信息不相符一項( )(3分)A.植物色中,除牡丹以外,傳統顏色大多采用植物名稱命名。B.帝王祭祀時穿上玄下纁的衣服,籍此表達中國人對天地的敬畏之心。C.公眾對中國傳統色的興趣點更多在于色彩本身的美術價值。D.越來越多的國潮節目出新是現代科技對傳統文化賦能的體現。13.請你根據調查報告[材料一]概括中國傳統色的特點。(3分)14.今年春晚國潮節目《滿庭芳·國色》大火,請你綜合調查報告的圖表與文字,分析其成功的原因。(4分)(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題(15分)舊時月色文 河①月亮升起的時候,人間就靜了。②舊時樹多,草茂。樹多成林,一片一片的樹林,月亮照著,一攤一攤樹影汪汪如潑墨,遠看有生動變化的輪廓曲線。舊時水也多,池沼、溪流、湖泊,很多地方,都亮閃閃的。月亮照著水面,每個水面都有一個月亮,舊時的月色也就更多了。以前,人們稱月亮為月婆、月姊,人和月亮是一種世俗的關系。③在中國的抒情傳統中,月色也是中國人心靈的底色,像宣紙一樣,無邊無際地鋪著,鋪遠了,就看不清了,人的心靈和天地渾然一體。月色是一種調和,也是一種撫慰,那種朦朧,似夢境,又不是夢境。這種底色,也正是老子所說的“光而不耀”,由此產生了渺若煙云又空靈含蓄的水墨藝術。④多年前,受一個出版朋友約稿,打算寫一部李清照的傳記。寫了一個開頭,從一個月夜開始的,月色里還有一叢綠竹,微風里竹影婆娑。后來卻缺乏足夠的熱情,遂作罷。李清照,這個名字里,鑲嵌著一輪月亮。⑤明月照積雪,又冷,又亮。明月照大漠,空曠,渾茫。月色也有凜然的時候,不過,這并不是主要的。蘇東坡的詞句,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字,高處不勝寒”,這應該是我們一種普遍的文化心理。我們的精神境界,追求的是溫潤,而非高寒。積雪是很快就會融化的,變成檐前的滴水聲,而大漠只是一種情調、一種境界,是人世的邊塞,塞外荒寒正是為了映襯關內的繁華。中國傳統的美學意象,主要還是“春江花月夜”。月色中有情感的傳遞和恒久的牽掛, “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日光是愛,月色是思。思,是一種濃而不烈的感情,唯其如此,才更能綿綿無盡,悠悠不斷。蜓立上頭”,禪宗就是那只長著透明翅膀的紅蜻蜓,渾身透著靜謐,但又隨時會輕盈地飛起來。⑦想到細雨,會想到柳色覆蓋的金陵。想到月色呢,則會想到秋風吹拂的長安。月落長安,雨濕金陵。那風中折柳送別的人在哪兒呢 那燈下拈針縫衣的人在哪兒呢 那月下執杵搗衣的人在哪兒呢 一代一代的人,在急速流逝的歲月中老去,消失,泯滅無蹤,而月色依然。⑧唐詩宋詞里的月色,《老殘游記》里的月色,《紅樓夢》里的月色,《聊齋》里的月色,張愛玲小說里的月色。長河悠悠,月華如練。⑨《水滸傳》里可以不必有月色。但如果《西廂記》里沒有月色,張生和崔鶯鶯受禁止的感情,仍會一如既往地向前發展,只是,這種感情的底色,將會失去詩性的明麗純凈,變得晦暗混濁。男女之間的情感,在朦朧如幻的月色里生發進展,才能濃烈而不失含蓄,旖旎而不顯狎邪。 《花間詞》里的作者,尤其明白這個道理。⑩月色中的虎嘯,有幾分神秘感。黑暗中的虎嘯,則只有冷冰冰的恐怖了。月黑殺人夜,風高放火天。這是對人世界限的突破和泯滅。月色從中國人心靈中消失的時候,一片晦暗,往往天下就亂了。 路邊的槐花開了一陣子,開始落了。淡白隱綠的花朵,簌簌往下掉,地上已是厚厚的一層。國槐花小,堆積多了,就成陣勢了。槐葉稠密,密不透風,也不容易透雨。晚上偶爾落下一陣疏雨,并不影響散步。回來的時候,走在樹下,密葉間突然一縷蟬鳴,聲如裂帛,破空而來,倒讓人一驚。抬頭一看,云彩早已散去,一輪明月,靜靜懸在天空。15讀散文,要把握思路。作者說“月色也是中國人心靈的底色”,請你說說文中寫出了哪幾種“心靈的底色” (4分)16.讀散文,要發散思維。讀完文章后你和小福分別摘錄并聯想到學過的古詩文,請仿照小福,寫出你的摘錄和聯想(文中已出現的詩文除外)。 (4分)小福的摘錄:明月照積雪,又冷,又亮。明月照大漠,空曠,渾茫。小福的聯想: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我的摘錄:我的聯想:17.讀散文,要品味語言。請從以下句子中任選一句,品析語言特點。 (2分)(1)李清照,這個名字里,鑲嵌著一輪月亮。(2)月色與流水,明亮而不刺眼,寧靜而不沉寂。(3)月落長安,雨濕金陵18.請聯系上下文,體味文章結尾“抬頭一看,彩云早已散去,一輪明月,靜靜懸在天空”的妙處。 (5分)(四)19.下列對名著內容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睿智果敢的朱赫來傳遞革命思想和知識,引導保爾走上革命道路。B.《駱駝祥子》中潑辣市儈的虎妞雇傭祥子拉包月,勸說祥子把錢放出去投資,祥子接受了。C. 《簡·愛》中自尊獨立的簡·愛初到洛伍德學校時,受到同學欺負,海倫給她安慰和支持。D.《朝花夕拾》中嚴謹認真的藤野先生仔細地為“我”修訂講義的錯誤,完全沒有民族偏見。20.在下列書目中任選其一,至少結合一種閱讀方法,參考示例,寫出探究主題和思路。 (4分)書目:《經典常談》 《昆蟲記》 《西游記》閱讀方法:選讀 精讀 跳讀 瀏覽 圈點批注示例書目: 《海底兩萬里》探究專題:科學精神探究探究思路:首先,選讀《海底兩萬里》中有關阿龍納斯的情節,體會他勇于嘗試、獻身科學的精神。其次,精讀文中涉及科學元素(如潛水艇、海洋生物、地理知識等)相關章節,整理總結他積極探索、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三、作文(50分)21.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雁過留聲,人過留名。范仲淹心系天下,留下了《岳陽樓記》名垂青史:諸葛亮鞠躬盡瘁,留下了《出師表》情動后人;青春年少的你一路行來,又留下了什么呢 請以“留下”為話題, 寫一篇文章。要求:(1)文體不限(詩歌除外);(2)不少于 500 字;(3)文中不得出現真實姓名與校名。答案解析一、積累運用(21分)1. 默寫古詩文(1) 獨愴然而涕下解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表達登臨孤寂之悲,后兩句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2) 安得廣廈千萬間解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展現憂國憂民情懷,“安得廣廈千萬間”引出對天下寒士的關切。(3)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解析: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開篇以擬人手法描繪潼關地勢險要,凸顯山河滄桑。(4) 晴川歷歷漢陽樹解析:崔顥《黃鶴樓》中,“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展現登樓遠眺的蒼茫景象。(5)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解析:《魚我所欲也》強調舍生取義,孟子以“萬鐘”對比義之堅守,突出氣節。(6) ①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 ②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韓愈) ③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解析:詩句需體現“自強不息”主題。李白以“長風破浪”表壯志,韓愈以“衰朽惜殘年”表忠貞,劉禹錫以“沉舟病樹”表達對未來的樂觀。2. 根據拼音寫詞語(1) 洋溢 (2) 銷聲匿跡 (3) 山麓解析:結合語境,需注意“yáng yì”形容氣氛彌漫,“xiāo shēng nì jì”指事物長期沉寂后重現,“shān lù”為地理術語。3. 詞語填空答案:B(無論、熙熙攘攘、迸發)解析:“無論”與“還是”構成條件復句,“熙熙攘攘”形容人流密集;“迸發”強調活力突然釋放,符合“創新創造活力”的語境。4. 語病修改答案:B(讓人們在旅途中禮贊偉大時代,感悟文化之美)解析:原句語序不當,“感觸”側重接觸,“感悟”強調內心領會,修改后主謂賓邏輯清晰,且更契合文化體驗的深化。5. 對聯組合上聯:荷塘廟會涌民俗下聯:月色人潮映盛景解析:“荷塘”對應“月色”,“涌民俗”呼應“人潮”,突出場景動態;“映盛景”總括節慶氛圍,對仗工整。6. 廟會項目答案:特色小吃、傳統手工藝品展示(如剪紙、木雕)、糖畫、棉花糖等。解析:材料明確提到“小吃”“糖畫”“木雕”等非表演類項目,需分點提煉。二、閱讀(49分)(一) 文言文閱讀(18分)7. 詞義辨析答案:B(委而去之/相委而去)解析:“委”均為“放棄”意;A項“時”分別指“時機”與“時間”;C項“舉”一指發兵,一指選拔;D項“意”一指意圖,一指情趣。8. 句子翻譯(1) 管理百姓不靠邊疆界限,鞏固國防不憑山河險要。解析:“域”引申為限制,“固國”需譯為“鞏固國防”,強調“人和”的重要性。(2) 攻打有道義的國家不祥,破壞安定者必陷困境。解析:“危安者”指威脅穩定之人,“困”表結果,呼應晏子的勸諫邏輯。9. 斷句魯好義而民戴之/好義者安/民戴者和/伯禽之治存焉解析:邏輯分層為“魯國特點—好義的影響—民戴的結果—伯禽治效”,每層以動詞為斷點。10. 表格填空(1) 收復失地、統一國家的壯志,以及壯志難酬的悲憤(辛棄疾)(2) “人和”是治國核心,“得道多助”的仁政思想(孟子)解析:辛詞通過“沙場夢”抒寫現實與理想的矛盾;孟文通過“得道”與“失道”對比,強調民心向背。11. 晏子勸諫策略答案:以“德政”為核心:指出魯國“好義民和”,景公“德不足以安國”,違背孟子“得道多助”理念。正反對比:強調攻魯不祥,修政待時方利,符合“天時不如人和”邏輯。現實分析:揭露景公“厚賦斂”致民心不穩,需先內修再外征。解析:結合兩文,晏子從道義、實力、策略三方面勸諫,呼應孟子“仁政”思想。(二) 非連續性文本閱讀(10分)12. 信息辨誤答案:C(公眾興趣點更多在色彩文化內涵,非單純美術價值)解析:材料二圖表顯示“文化內涵”占比最高(58%),而“美術價值”僅占26%。13. 傳統色特點自然取材:多以植物、動物等自然物命名(如木槿、玄纁)。意象融合:承載哲學思想(如“天人合一”),如椒房寓意多子。人文屬性:融入生活場景(如祭祀、建筑),體現實用與象征結合。解析:從材料一提取關鍵詞,分點歸納。14. 《滿庭芳·國色》成功原因技術賦能:AR與綠幕技術營造沉浸式視覺體驗,如虛擬尋色。文化共鳴:以舞蹈演繹傳統色,將抽象色彩轉化為動態藝術,激發文化認同。創新表達:結合詩詞意境(如“群青”“沉香”),強化美學傳播力。解析:結合材料三、四,分技術、文化、形式三層面分析。(三) 文學類文本閱讀(15分)15. “心靈底色”類型朦朧柔和:如“春江花月夜”的溫潤,體現情感牽掛。靜謐生機:禪宗之境,如“小荷蜻蜓”的靜謐與靈動。歷史滄桑:如“月落長安”的時空厚重感,映照人世變遷。解析:結合文中“清涼之境”“歷史意象”等關鍵詞分層概括。16. 摘錄與聯想示例摘錄:月色中的虎嘯,有幾分神秘感。聯想:盧綸《塞下曲》中“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以夜色渲染緊張氛圍,突出警覺。解析:需聯系課內外古詩,選取與“月夜”相關的意象進行類比。17. 語言品味示例選(1):“鑲嵌”一詞以具象動作描寫抽象關系,將“李清照”之名與月光融為一體,暗示其詩詞清冷婉約的氣質,強化文化印記。18. 結尾妙處意境升華:云散月現,呼應前文“舊時月色”,突顯恒常之美。情感收束:蟬鳴驚月,以動襯靜,傳遞歲月流逝中文化底蘊的沉淀。結構圓合:由現實槐花落筆,回歸傳統意象,深化主題“月色即文化基因”。(四) 名著閱讀(6分)19. 選項辨誤答案:B(祥子未接受虎妞投資建議)解析:《駱駝祥子》中祥子反感虎妞控制,拒絕放貸,堅持攢錢買車。20. 探究思路示例書目:《經典常談》專題:傳統文化傳播方式思路:選讀“《詩經》第四”“《戰國策》第八”,分析朱自清對典籍通俗化解讀的策略。精讀《說文解字》章節,圈點批注其如何將學術考據轉化為大眾語言。總結:從語言風格、結構編排歸納經典普及的方法。三、作文(50分)參考立意:歷史人物:范仲淹“先憂后樂”精神、諸葛亮“鞠躬盡瘁”的擔當。個人實踐:可寫通過志愿服務、文化傳承等“留下”精神印記。升華主題:強調“留下”不僅是物質痕跡,更是價值觀的傳遞。結構建議:引題(名人事例)→承題(自身經歷)→轉折(反思“留下”的意義)→升華(精神永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4-2025學年下學期廣東省梅州市興寧市實驗學校、寧江中學九年級語文模擬考試題.docx 答案解析.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