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7張PPT)部編版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二單元第6-2課再別康橋徐志摩情景導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他悄悄地來又悄悄地走了,面對離別的徐志摩,又究竟有怎樣的心境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他的經典名詩《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自古多情傷別離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學習目標1.反復朗讀,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變化與節奏和旋律的關系;2.鑒賞詩歌凝練的語言特色,欣賞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3.分析意象和情感,培養理解意象和情感等鑒賞現代詩歌的能力;4.理解詩人告別母校的離別之情,培養熱愛母校的真摯情感。知人論世徐志摩,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筆名南湖、云中鶴等。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墜身亡。詩人徐志摩詩集:《再別康橋》《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等散文:《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等小說:《春痕》戲劇:《卞昆岡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文學常識新月派,是中國現代新詩史上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它的前身是1923年在北京成立的新月社,參加者有梁啟超、胡適、徐志摩、余上沅、丁西林、林徽因等人。社名是徐志摩根據泰戈爾《新月集》而起的,意在以“它那纖弱的一彎分明暗示著、懷抱著未來的圓滿”(徐志摩《新月的態度》)。他們不滿于“五四”以后“自由詩人”忽視詩藝的作風,提倡新格律詩,主張“理性節制情感”,反對濫情主義和詩的散文化傾向,從理論到實踐上對新詩的格律化進行了認真的探索。聞一多在《詩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張,即“音樂美(音節)、繪畫美(辭藻)、建筑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對齊)”,因此新月派又被稱為“新格律詩派”。代表作品有聞一多《死水》《紅燭》,徐志摩《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林徽因《你來了》《笑》等。新月詩派文學常識新詩“三美原則”新月派的新詩主張,由聞一多提出,奠定了新格律詩派的理論基礎。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糾正了五四運動以來白話新詩過于松散、隨意等不足,對中國現代新詩的健康發展做出了特有的貢獻。具體而言,“音樂美”強調“有音尺、有平仄,有韻腳”;“繪畫美”強調詞藻的選擇要秾麗、鮮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詩都可以形成一個獨立存在的畫面。“建筑美”強調“有節的勻稱,有句的均齊”。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的學術、文化中心,風景勝地。1921年春,詩人前往劍橋大學學習,因愛情生活的失意和痛苦,孤獨中,他常來此觀看落日飛霞,或在星光下聆聽水聲。康橋曾給予詩人心靈的撫慰,也是促使他自我意識覺醒、產生個性解放沖動的地方,有著很深的感情。“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世界上最秀麗的一條水。“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1928年秋詩人重到康橋又經離別,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涌上心頭,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寫作背景志摩與康橋朗誦欣賞整體感知情感線索愁再到康橋喜回想往昔愁再別康橋全詩抒發了什么感情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整體感知情感探究這首詩在送別的對象上與送別古詩有什么不一樣?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整體感知情感探究作者陶醉在康橋的美麗風光中時,情感卻急轉直下,為什么?再見康橋金柳:秀美婀娜(對康橋的無限歡喜 )青荇:愜意寧靜(對康橋 的永久眷戀)潭水:五彩斑斕(對康橋的深深依戀)再別康橋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人→物,清新飄逸)“輕輕地”:寧靜的氛圍;無奈感傷的情緒。悄然揮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幻覺→現實,深情灑脫)美好的理想家園殘酷的社會現實矛盾愁緒文本研讀詩歌哪些意象描繪了哪些康橋的風光?有什么特點?康橋之戀云彩,金柳,柔波,深潭,青荇,青草,斑斕星輝……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云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超脫的清新感。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這波光里的艷影,在水中蕩漾,也在詩人的心頭蕩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色彩美,畫面感強烈文本研讀詩的最后一節與第一節的細微變化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變化?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詩人一開頭用三個“輕輕的”,寫離別母校的愁緒,給人一種寧靜的氛圍,同時也把自己對康橋的纏綿之情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在詩人的心中,康橋已經被理想化、詩化了,康橋的一草一木,無不飽含著深情厚誼。正因如此,詩人都不敢驚動它,輕輕的來去,只招手作別云彩。而到最后一節,改“輕輕的”為“悄悄的”,則更顯默然,竟至連云彩也不去驚擾了,只獨帶著幾分眷戀、幾分惆悵,在沉默中悄然離去,離愁又濃了一重。在結構上形成回環往復,發揮了詩經反復推進的作用,體現了音樂美。復沓疊情文本研讀深度探究告別母校,愁眉可結,但從作者的字里行間,又總讓人感覺有著超越對康橋的離情的別樣的憂傷存在,你覺得應該是什么呢?文本研讀《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 建筑美《康橋》之美1.繪畫美。全詩中選用了鮮艷溫暖的色彩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是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再加上動作性很強的詞語,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立體的畫面美。2.音樂美。詩歌的音節和諧,朗朗上口,錯落有致,節奏感極強。A、押韻: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C、回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形式。3、建筑美。節勻稱,句整齊全詩共七節,每節四句,每行兩到三個節拍,節奏鮮明,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整齊中又富于變化,使全詩充滿了錯落有致的美感。歸納總結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以及各種理想和現實的反差所產生的深重的愁緒。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開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徐志摩《吸煙與文化》詩歌主題拓展延伸課后讀寫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沙場娜拉!試比較本詩,讀《沙揚娜拉》并寫一篇賞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