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學(xué)習(xí)目標(biāo)1.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及自由詩(新詩)的特點。2.理解詩人“尋夢”的內(nèi)涵,體會詩人情感的意蘊,把握詩歌情感的豐富之美。3.結(jié)合意象分析詩人在情感處理上的理性節(jié)制,品讀詩歌的節(jié)制之美。情境導(dǎo)入兩卷新詩,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為佳人難再得;一聲河滿,九點齊煙,化鶴重歸華表,應(yīng)愁高處不勝寒。《猛虎集》和《志摩的詩》“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鐘情詩神繆斯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作者介紹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寧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詩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xué),畢業(yè)后先后到美國、英國留學(xué)。歷任北京大學(xué)、清華大學(xué)教授。歷任《詩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編。我國現(xiàn)代著名詩人、翻譯家。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國最黑暗的時代。但在動蕩和變革的歲月中,他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愛、自由、美”的追求與渴望,辛勤筆耕,著作頗豐,影響深遠,被人們譽為“一手奠定中國詩壇的人”。代表詩集《志摩的詩》《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新月派新月派,是中國現(xiàn)代新詩史上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它的前身是1923年在北京成立的新月社,參加者有梁啟超、胡適、徐志摩、余上沅、丁西林、林徽因等人。社名是徐志摩根據(jù)泰戈爾《新月集》而起的,意在以“它那纖弱的一彎分明暗示著、懷抱著未來的圓滿”(徐志摩《新月的態(tài)度》)。詩歌三美他們不滿于“五四”以后“自由詩人”忽視詩藝的作風(fēng),提倡新格律詩,主張“理性節(jié)制情感”,反對濫情主義和詩的散文化傾向,從理論到實踐上對新詩的格律化進行了認真的探索。聞一多在《詩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張,即“音樂美(音節(jié))、繪畫美(辭藻)、建筑美(節(jié)的勻稱和句的對齊)”,因此新月派又被稱為“新格律詩派”。劍橋大學(xué)康橋cambridge,即劍橋,鄰近康河,以劍橋大學(xué)聞名于世。詩人曾在劍橋大學(xué)學(xué)習(xí)生活過。用他本人的話說,在英國劍橋大學(xué)研究文學(xué)期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蜜甜的機會了。我不敢說康橋給了我多少學(xué)問或是教會了我什么。我不敢說受了康橋的洗禮,一個人就會變氣息,脫凡胎。我敢說的只是——就我個人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1922年,第一次離開康橋,寫下長詩《再會吧,康橋》;1926年,再次旅游英國,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1928,第三次也是告別的一次,留下詩《再別康橋》。《再別康橋》是徐志摩留給康橋的告別禮。字詞正音河畔(pàn) 蕩漾(yànɡ) 青荇(xìnɡ)榆蔭(yú) 浮藻(zǎo) 沉淀(diàn)長篙(ɡāo) 漫溯(sù)斑斕(bān)(lán) 笙簫(shēnɡ)(xiāo)壹朗讀,感知音樂美音樂美①首尾呼應(yīng),有回環(huán)往復(fù)之美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輕輕”一詞表達的是動作的輕柔,自己輕輕到來,不想引起什么動作,盡管也許有人知道“悄悄”是有意躲著別人,更突出不忍打擾而格外小心翼翼,更表現(xiàn)了詩人想要將這一份寧靜之美藏于內(nèi)心,不忍打破這種寧靜之美的惜愛之情。音樂美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來,彩 ;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②韻律和諧每一小節(jié)的2、4句壓韻,節(jié)節(jié)換韻,韻律和諧。建筑美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每一行的字數(shù)基本為六、七個字,間或有八個字,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每一節(jié)都兩兩錯落有致,更加突顯節(jié)的勻稱。貳品讀,欣賞繪畫美詩歌中有哪些意象?選取你喜歡的意象進行賞析。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柳”與“留”諧音,通常用來表達惜別之情。詩人運用暗喻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新娘”既嬌羞默默,又光彩照人,詩人眼中的康河,就像是他心中的新娘,神秘、華美,撩撥著詩人的情感,吸引著詩人漸漸走進她,贊美她。通過寫岸邊柳樹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表達了詩人無限的歡喜和如癡如狂的愛。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青荇”本就嫩綠清新,“油油的”更顯繁盛蔥郁,它還“在水底招搖”, 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水草隨微波起伏的輕盈之態(tài),自由自在的情態(tài),它似乎認得岸邊的詩人,并有向詩人打招呼,歡迎詩人之意。人與景,如此心有靈犀,應(yīng)是最美的景了!通過寫在柔波里招搖的青荇,隱喻詩人在康橋的幸福生活, “甘心”兩字,表達了詩人對康河的永久眷戀。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暗喻,將“榆陰下的一潭”比作了“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變成了“彩虹似的夢”。其中“榆陰下的一潭”是指“拜倫潭”。潭水清澈,陽光從樹葉的縫隙中傾瀉而下,星星點點,絲絲縷縷,如同幻境;而當(dāng)它照到水面上,就會五彩斑斕,恰似天上的彩虹。通過寫榆陰下的拜倫潭,表現(xiàn)如夢似幻的青年生活,引出下一節(jié)的“尋夢”。叁研讀,感受情感美1.一處問號。“尋夢 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這一句中“尋夢 ”標(biāo)一問號有何意蘊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徐志摩是來康橋“尋夢”的。問號啟發(fā)思考:詩人的“康橋之夢”到底是什么?資料鏈接我將于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徐志摩在1923年致梁啟超的信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幸福,生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這樣蜜甜的機會了。——徐志摩在星光下聽水聲,聽近村晚鐘聲,聽河畔倦牛芻草聲,是我康橋經(jīng)驗中最神秘的一種:大自然的優(yōu)美、寧靜,調(diào)諧在這星光與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靈。——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我不敢說康橋給了我多少學(xué)問或是教會了我什么。我不敢說受了康橋的洗禮,一個人就會變氣息,脫凡胎。我敢說的只是——就我個人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徐志摩《吸煙與文化》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在與他的“康橋之夢”惜別,那夢里有他的青春,有他的理想,有他的愛情,有他的自由,有他的詩情。時光流逝,物是人非,夢想隕落,這才是徐志摩“瀟灑外殼下深邃的憂傷”2.一處嘆號?!跋南x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一句中的嘆號有何意蘊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往日歡愉的康橋也無語了,一切都為詩人的離去歸于寂然,將詩人的離愁推到了極點。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言勝過千萬語呀!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再別康橋》一詩,雖然寫的是離情,但給我們啟示的卻是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當(dāng)世俗的砂輪把我們的情感世界打磨得漸漸粗疏、冷漠時,我們更需要這一類清新、真純的文字來洗滌我們的靈魂,從而使我們學(xué)會感動,讓生活充滿激情!課堂總結(jié)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象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fēng)的嬌羞,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沙揚娜拉!注:寫于1924年5月陪泰戈爾訪日期間。這是組詩《沙揚娜拉十八首》中的最后一首。《沙揚娜拉十八首》收入1925年8月版《志摩的詩》,再版時刪去前十七首,僅留這一首。沙揚娜拉,日語“再見”的音譯。拓展閱讀偶 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zhuǎn)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yù)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