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項學習《像科學家那樣》教案【教學目標】科學觀念科學探究從提出問題開始,準確講述沈括探究桃花花期差異的過程,知道桃花花期差異和溫度有關。科學思維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知道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核心,具有初步的質疑意識。探究實踐能梳理沈括的探究過程,知道如何提出科學問題,學會從不同角度觀察自然現象,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態度責任認可沈括提問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研究精神,對科學探究感興趣。【教學重難點】重點:梳理沈括的探究過程,掌握提出問題的方法。難點:提出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理解科學探究的意義。【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包含沈括的資料、桃花圖片、相關詩句等。記錄卡片,用于學生記錄問題。【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情境引入 【ppt:1-2】 展示白居易的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請學生談談對這句詩的理解,引導學生發現詩句中描述的現象與日常認知的差異。 介紹沈括讀完這句詩的想法 沈括讀完詩后進行了怎么樣的研究? 討論詩句含義,交流對詩句的理解。 思考沈括讀完詩句后可能產生的疑問,并嘗試猜測沈括是如何展開研究的。 生討論詩句含義。 交流相關問題 從詩句入手,為引出沈括的探究故事做鋪墊。科學家怎么做 【ppt:3-14】 沈括的探究故事 詳細講述沈括讀到詩句后產生疑問,進而上山觀察的故事。 提問:沈括在看到這句詩時,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結合沈括的桃花開放探究故事,講解科學探究的七步法: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搜集證據、處理信息、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反思評價。 提問:沈括認為氣溫影響花期,有沒有其他可能因素? 山上山下氣溫差異 提供資料,進一步對山上桃花開的晚進行科學解釋。 展示P13圖片,請同學們觀察,找到支持山上溫度低山下溫度高的證據。 展示P14圖片,請生嘗試解釋為什么高山上茶園開采時間比山下的要晚。 沈括的探究故事 學生思考沈括的疑問和觀察過程,討論沈括提出問題的方式, 學生閱讀并交流沈括的探究過程,列舉出他進行的探究過程。 交流困難影響花期的其他因素。 山上山下氣溫差異 閱讀資料,了解氣溫和海拔的關系。 在圖片山觀察到山上溫度低、山下溫度高。 用剛剛所學的知識解釋高山上茶園開采時間比山下的要晚。 通過生動的故事講述,讓學生直觀感受沈括的探究過程,拉近學生與科學探究的距離,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 注重知識遷移學做科學家 【ppt:15-27】 提出問題 組織學生討論沈括的探究過程并思考:沈括在探究過程中提出了哪些問題?他是如何提出問題的? 以觀察一棵樹為例,指導學生以“誰、什么、怎么樣、什么樣、哪里”等方面。 組織學生觀察圖片或者走進戶外,練習提出問題,并對問題進行探究,如“哪些動物住在樹上”等。 研究問題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所選問題制定探究計劃,包括確定觀察對象、觀察順序、觀察方法以及記錄方式。 教師巡視指導,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問題。 提出問題 根據教師示范,結合自己生活經驗,圖片,或者戶外的觀察,提出自然現象或身邊事物的問題 研究問題 學生在小組內根據選擇的問題,制定觀察計劃并進行實地觀察,記錄相關現象。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問題意識。總結拓展 【ppt:28-30】 回顧總結 組織學生回顧總結 強調科學探究的意義和方法,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繼續進行探究。 拓展及作業 閱讀資料,了解花期的變化和養蜂人的遷徙。 鼓勵學生實地訪談養蜂人,了解相關問題,難以完成的科研通過查找資料進行了解。 回顧總結 回顧總結這節課學習的內容 拓展及作業 學生閱讀資料,了解花期變化和養蜂人遷徙的科學背景。 學生根據課外知識進行調查,了解養蜂人如何根據花期進行遷徙。 總結本節課內容,強化學生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和掌握。拓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將科學探究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持續的探究興趣和習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學習評價 教師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包括參與度、小組合作情況、探究成果展示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需要注意的是注重引導而非打擊學生,一年級的學生提問可能天馬行空,這些好奇心和求知欲都需要教師悉心呵護。 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從學會提問方面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反思。 學生進行互評,了解他人觀點和建議,提高合作與批判性思維能力。 評價促進發展【板書設計】像科學家那樣7 / 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