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章 第3節 土壤與植物生長 第4課時教案課 題 第四章 第3節 土壤與植物生長 第4課時 課型 新授課教學目標 科學觀念:通過了解水分、無機鹽、有機物的運輸部位和方向,進一步了解莖的功能,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科學觀念。科學思維:通過探索莖中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部位,加深對控制變量法、對照實驗的認識,能通過實驗現象歸納出莖對物質的運輸規律。探究實踐:能運用對照實驗的方法,探索莖中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部位:能運用科學觀察的方法,了解莖對有機物的運輸。態度責任: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在探索實驗、觀察交流、思考討論等活動中,能樂于思考、樂于創新,初步形成熱愛自然、珍愛生命、保護環境的責任感。教學重點 能通過實驗、觀察等方法,了解水分、無機鹽、有機物在莖中的運輸規律。教學難點 能運用物質運輸規律,解決實際生活問題,能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科學觀念。教學方式 講授式、研討式、探究式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目的【演示PPT3-4】課堂導入復習回顧:植物的生長需要水、無機鹽和有機物。其中水和無機鹽是根從土壤中吸收(吸收作用),有機物是葉片光合作用制造。葉的生長需要水分和無機鹽嗎?根的生長需要有機物嗎?根吸收的水分如何到達葉?葉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又如何到達果實或根部?板書:五、物質的運輸【演示PPT5】植物的根與莖相連,葉和花都著生在莖上。因此,根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必然是通過莖運輸到葉和花中去的。那么莖是如何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呢?【演示PPT6-11】探索活動:觀察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內的運輸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驟:將帶枝葉的月季枝條放于盛有稀釋紅墨水的錐形瓶中,并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地方一段時間,實驗過程中注意觀察葉和花的變化及錐形瓶水量的變化,對實驗結果進行預測并記錄,將實際觀察到的現象也記錄在表格中,與預測情況進行比較。問題引導:紅墨水代表的是什么?——水和無機鹽葉脈變紅說明了什么問題?——水分和無機鹽在莖中運輸的方向是從下向上。為什么莖的結構中只有部分變紅呢?——分析莖的結構特征,說明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部位。【演示PPT12-13】思考:水分和無機鹽是在莖的哪部分運輸的呢?分析莖的結構特征,說明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部位。小結:通過實驗分析,獲得概念——水分和無機鹽是在莖的木質部中,自下而上運輸到其他部位的。【演示PPT14】導管位于木質部,由許多導管分子連接而成,均是死細胞,中間的端壁上有穿孔,形成中空的管道,向上運輸水分和無機鹽。板書:1、水和無機鹽在莖的木質部的導管中自下而上地運輸【演示PPT15-16】聯系農業生產實踐,認識到有機物運輸是決定農作物產量高低的一個重要因素。【演示PPT17】思考:有機物是如何在莖內完成運輸的呢?【演示PPT18-20】探索活動:觀察有機物在植物體內的運輸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驟:在一株盆栽木本植物上選取一根枝條,用解剖刀在枝條中部剝除約1 cm 寬的一圈樹皮,露出木質部。用刀輕刮木質部表面,然后用少許凡士林涂抹環剝部位。每隔一周觀察并記錄枝條環剝部位的變化。提問:觀察圖片,1-2個月后我們觀察到什么現象?這個現象說明什么?【演示PPT21】結合莖的結構,分析有機物在莖內的運輸情況——有機物是在莖的韌皮部中,自上而下運輸到其他部位的。【演示PPT22】篩管位于韌皮部內,由篩管分子連接而成,篩管分子是長形的活細胞,兩個篩管分子之間橫壁形成篩板,上面有篩孔。向下運輸有機物。板書:2、有機物通過韌皮部的篩管自上而下運輸【演示PPT23】通過梳理植物的生長過程,總結植物體生長早期,葉制造的有機物主要運輸到根尖和莖尖,供植物體不斷長大;植物體生長后期,葉制造的有機物主要向果實、塊根、塊莖等器官運輸。【演示PPT24-25】拓展延伸思考1:割裂橡膠樹的樹皮,膠乳就會流出來,人們就是這樣來采集膠乳的。你能解釋這一現象嗎?思考2:任意毀壞樹皮會給樹木帶來什么不良的后果?【演示PPT26】課堂小結【演示PPT27-29】課堂練習通過練習,加強對此章節的知識點強化。【演示PPT30】布置作業 溫故知新,思考、討論思考、討論、回答分組活動。思考、討論聽講、記錄思考討論聽講、記錄思考、討論。 通過復習回顧,引出本節課所學內容。通過探究活動,讓學生知道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內的運輸。通過聯系農業生產實踐引出有機物的運輸。拓展延伸,學以致用,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板書設計 第3節 土壤與植物生長 第4課時1、水和無機鹽在莖的木質部的導管中自下而上地運輸2、有機物通過韌皮部的篩管自上而下運輸(共30張PPT)第4課時第三節 土壤與植物生長科學浙教版(2024)七年級下冊科學觀念:通過了解水分、無機鹽、有機物的運輸部位和方向,進一步了解莖的功能,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科學觀念。科學思維:通過探索莖中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部位,加深對控制變量法、對照實驗的認識,能通過實驗現象歸納出莖對物質的運輸規律。探究實踐:能運用對照實驗的方法,探索莖中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部位:能運用科學觀察的方法,了解莖對有機物的運輸。態度責任: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在探索實驗、觀察交流、思考討論等活動中,能樂于思考、樂于創新,初步形成熱愛自然、珍愛生命、保護環境的責任感。植物的生長需要:水、無機鹽和有機物光合作用吸收作用水和無機鹽根從土壤中吸收有機物葉片光合作用制造思考1:葉的生長需要水分和無機鹽嗎?根的生長需要有機物嗎?思考2:根吸收的水分如何到達葉?思考3:葉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 又如何到達果實或根部?植物的根與莖相連,葉和花都著生在莖上。因此,根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必然是通過莖運輸到葉和花中去的。1.目的要求:(1)觀察水分和無機鹽在莖內的運輸(2)觀察并識別水分和無機鹽在莖中運輸的部位思考:水是透明的,如何觀察到水分在莖內的運輸呢?2.材料器具:稀釋的紅墨水、帶葉枝條、帶刻度的錐形瓶將帶枝葉的月季枝條放于盛有稀釋紅墨水的錐形瓶中,并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地方一段時間01實驗過程中注意觀察葉和花的變化及錐形瓶水量的變化,對實驗結果進行預測并記錄02觀察實驗現象,將實際觀察到的現象也記錄在表格中,與預測情況進行比較033.方法步驟:思考:紅墨水代表什么?水和無機鹽思考:葉脈變紅說明了什么問題?水分和無機鹽在莖中運輸的方向是從下向上項目 葉和花的變化 水量的變化實驗預測 變紅 減少實驗現象 變紅 減少實驗結論 (1)水和無機鹽的運輸部位:莖 (2)水和無機鹽的運輸方向:從下往上思考: 為什么莖的結構中只有部分變紅呢?清水浸泡的紅墨水浸泡的髓木質部形成層韌皮部思考:水分和無機鹽是在莖的哪部分運輸的呢?水分和無機鹽是在莖的木質部中,自下而上運輸到其他部位的形成層髓韌皮部樹皮木本植物莖的結構木質部木質部內壁上花紋不同的幾種導管導管位于木質部,由許多導管分子連接而成,均是死細胞,中間的端壁上有穿孔,形成中空的管道,向上運輸水分和無機鹽。木質部導管葉片進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必須輸送到植物體的各個部分才能滿足植物生長和發育的需求。光合作用有機物葉片利用光能制造有機物運輸是決定農作物產量高低的一個重要因素種子果實莖根 思考:有機物是如何在莖內完成運輸的呢?1.目的要求:觀察有機物在莖內的運輸思考:如何觀察到有機物在莖內的運輸呢?2.材料器具:盆栽木本植物、解剖刀、凡士林。在一株盆栽木本植物上選取一根枝條,用解剖刀在枝條中部剝除約1 cm 寬的一圈樹皮,露出木質部。01用刀輕刮木質部表面,然后用少許凡士林涂抹環剝部位。02每隔一周觀察并記錄枝條環剝部位的變化。033.方法步驟:1-2個月后我們觀察到什么現象?這個現象說明什么?枝條切口的樹皮會膨大而形成枝瘤。1-2個月后請你結合莖的結構,分析有機物在莖內的運輸情況。有機物是在莖的韌皮部中,自上而下運輸到其他部位。形成層髓韌皮部樹皮木本植物莖的結構篩管的結構篩板篩孔韌皮部篩管篩管位于韌皮部內,由篩管分子連接而成,篩管分子是長形的活細胞,兩個篩管分子之間橫壁形成篩板,上面有篩孔。向下運輸有機物。植物體生長早期,葉制造的有機物主要運輸到根尖和莖尖,供植物體不斷長大;植物體生長后期,葉制造的有機物主要向果實、塊根、塊莖等器官運輸。思考1:割裂橡膠樹的樹皮,膠乳就會流出來,人們就是這樣來采集膠乳的。你能解釋這一現象嗎?橡膠樹割膠時流出的乳白色液體的部位是韌皮部,因此,割膠刀必須插入到樹干的韌皮部。韌皮部再往內是形成層,割膠過程中若割得過深,傷到樹的形成層,會影響樹的生長。思考2:任意毀壞樹皮會給樹木帶來什么不良的后果?剝掉樹木主干的一圈樹皮,樹皮被剝,有機物的運輸通道篩管被割斷,葉制造的有機物不能由篩管向下運輸到根;根得不到有機物,根不能進行呼吸作用獲得能量,時間長了就會導致樹木死亡。水、無機鹽導管有機物木質部篩管韌皮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植物生活需要運輸通道運輸方向運輸通道運輸方向位于莖的位于莖的例1.俗話說,“樹不怕空心,就怕剝皮”,分析其中的道理。因為樹干的中心部位與植物體營養物質的運輸沒有直接關系,而樹皮內側的韌皮部是植物運輸有機物的結構基礎。例2. 在植物的主干基部進行環割,可導致樹木死亡,其原因是( )A. 失去了保護結構B. 根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不能向上運輸C. 葉制造的有機物不能向根運輸D. 葉片無法進行蒸騰作用C例3. 橡膠樹可以分泌“乳汁”,這些“乳汁”就是人們常用的天然橡膠。膠農在割膠時,在樹皮上割開一條切口,膠液就可以流出。那么,割開的切口應深到( )A.樹皮的最外層B.韌皮部的導管C.韌皮部的篩管D.木質部的篩管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3節 土壤與植物生長 第4課時 教案.doc 第3節 土壤與植物生長 第4課時 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