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9張PPT)1.2 聲與聽覺浙教版七年級下冊新知導入樹葉沙沙,烏鳴啾啾,流水潺潺,琴聲瑟瑟……天籟之聲給人以享受。那么,各種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又是如何傳播的?人們是如何聽到聲音的?新知講解聲音的產生探索活動物體發聲的現象真是太多、太普遍了。請說說生活中的一些發聲現象。1.用一根橡皮筋、一個筆套和一把鋼尺,試著使它們發出聲音。2.將手指輕輕放在咽喉處,讓手指感受講話時聲帶是否在振動。找一找,我們身體的哪些部位會因振動而產生聲音?3.總結物體發聲時的共同特征。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說話時,聲帶在振動;樹葉沙沙響,樹葉在振動;琴聲瑟瑟,弦在振動。聲源:我們把正在發聲的物體。固體、液體和氣體都能發聲,都可以作為聲源。思考:舉例可以作為聲源的物體有哪些?風聲:空氣振動發聲 雨聲:水振動發生發聲 讀書聲:聲帶振動發聲打擊樂器(如鼓、鑼等)靠打擊部位的振動發聲;弦樂器(如二胡、小提琴等)靠弦的振動發聲;管樂器(如長笛、簫等)靠管內空氣柱的振動發生。轉換法:將不容易直接觀察到的細微現象,通過某種方式把它形象、直觀地呈現出來的一種科學探究方法。思考: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但很多聲音發出時,我們不能直接觀察到物體的振動,你能用什么辦法讓我們感知物體的振動嗎?運用轉換法把物體的振動轉換成碎紙屑或泡沫小球的跳動、乒乓球的擺動、水花飛濺等課件的現象。思考與討論蟬又名知了。自古以來,人們對蟬最感興趣的莫過于它的鳴聲。那么,蟬是怎樣發聲的呢?蟬靠腹部的鼓膜振動發聲。聲音的傳播當我們專心地聽,便會聽到一些物體振動所發出的聲音。那么,聲音是怎樣傳到人耳的呢?探索活動1.把兩張課桌緊緊地挨在一起。一名同學輕輕敲桌面,另一名同學把耳緊貼在另一張桌面上傾聽,能聽到敲擊聲嗎?敲擊聲耳朵桌面2.將兩張課桌移開一條小縫,重復以上實驗,這時還能聽到敲擊聲嗎?敲擊聲耳朵桌面、空氣3.如圖所示,將兩塊鐵塊或石塊在玻璃缸里的水中互相撞擊,能聽到撞擊聲嗎?聲音可以在固體和液體、氣體中傳播。歸納法:通過對大量現象的對比、分析和總結,找出其中共同點的一種研究方法。敲擊聲耳朵水、空氣探索活動2.再讓空氣逐漸進入玻璃罩內,聲音又有什么變化?1.將一只小電鈴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內,接通電源使電鈴發聲,逐漸抽去玻璃罩內的空氣,聽聽聲音有什么變化。鈴聲耳朵空氣逐漸抽出玻璃罩內的空氣,聽到的聲音逐漸變小。再讓空氣逐漸進入玻璃罩內,聽到的聲音逐漸變大。在實驗中我們不可能把玻璃罩內空氣完全抽成真空,但我們可以通過聲音越來越小這一現象推理得出:真空不能傳聲。這種研究放啊稱為科學推理法(或理想實驗法)。聲音可以在氣體中傳播,但不能再真空中傳播。聲音的傳播需要物質,科學上把這樣的物質叫作介質。空氣是傳播聲音的介質。我們周圍充滿著空氣,它使我們能夠聽到各種奇妙的聲音。假如沒有空氣,聲音就無法傳播,你知道太空中的宇航員是如何交流的嗎?通過無線電設施進行交流思考與討論我們在觀看科幻電影時,可能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太空中有飛行器發生了爆炸,附近飛行器里的人立即看到并聽到了爆炸。這樣的場景合理嗎?不合理,太空中沒有空氣,聲音無法傳播,聽不到爆炸聲。實踐活動1.在兩個紙杯底各鉆一個小孔,將一根長棉繩的兩端分別穿過兩個杯底的小孔,再將繩端繞在一根細木條上,并用膠帶將細木條粘在杯底上,這樣,一個“土電話”就制成了。2.兩名同學各拿一個紙杯,相隔一定距離站立,拉緊棉繩。當一名同學對著紙杯講話時,另一名同學將紙杯罩在耳朵上,這時能聽到同學的說話聲音嗎?能,固體能傳播聲音聲波聲音能夠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傳播。那么,聲音是以什么形式在介質中傳播的?聲波聲波看不見、摸不著、不形象直觀,難以理解,借助“水波”來類比認識聲波,這就是類比法。探索活動1.在水槽中加入水,放上一只軟木塞。然后用鉛筆不斷輕觸水面,水面上就會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向外傳播。此時水槽中的軟木塞會怎樣運動?2.將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喇叭的前方,當喇叭發出較強的聲音時,觀察燭焰的搖晃情況。波紋從中心向四周傳播,引起軟木塞上下浮動。當喇叭發出較強的聲音時,引起周圍空氣振動,從而使燭焰發生晃動。思考:以喇叭發聲為例,闡述聲音是如何以波的方式向遠處傳播?當喇叭的紙盤面向外側運動時,壓縮鄰近的空氣,使這部分空氣變密;當喇叭的紙盤面向內側運動時,這部分空氣變疏。喇叭紙盤面的不斷振動,使空氣中形成疏密相間的波,向遠處傳播。聲波將聲音從發聲的物體傳播到遠處,其實他傳遞著的是能,而非物質。雷電發生后,雷聲以聲波形式將能向四面八方傳播,到達我們周圍,使我們周圍的空氣振動,從而使我們能夠聽到雷聲,但雷電發生處的空氣并沒有到達我們的周圍。觀察下圖,你發現了什么?聲音在不同的介質和溫度下,傳播的快慢是不同的。空氣(15℃) 340 海水(25 ℃) 1531空氣(25 ℃) 346 銅(棒) 3750軟木(25 ℃) 500 大理石 3810煤油(25 ℃) 1324 鋁(棒) 5000蒸餾水(25 ℃) 1497 鐵(棒) 5200聲音在氣體中傳播最慢,在固體中傳播最快。在15℃的空氣中,聲音每秒傳播340m,氣溫每升高1℃,每秒傳播的距離約增加0.6m。思考與討論如圖是聲音在干燥空氣中傳播的速度隨溫度變化的圖像。從圖像中能得出什么結論?在干燥的空氣中,隨著溫度的升高,聲音在空氣中傳播速度增大,氣溫每升高1℃,每秒傳播的距離約增加0.6m。聽覺的形成耳是人的聽覺器官,有了它,我們才能聽到世界上的各種聲音。外耳包括:中耳包括:內耳包括:耳廓、外耳道鼓膜、鼓室(內含聽小骨)、咽鼓管前庭、半規管、耳蝸耳廓:外耳道:鼓膜:聽小骨:咽鼓管:半規管:前庭:耳蝸:有感覺頭部位置變動的感受器收集聲波外界聲波傳入中耳的通道聲波作用下,能產生振動振動并把聲音放大使鼓膜內外空氣壓力保持平衡,從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動。旋轉感覺位置、速度感覺有聽覺感受器耳廓收集聲波經外耳道傳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動,帶動鼓室內三塊聽小骨的振動,聽小骨將聲音放大傳入耳蝸,刺激耳蝸內的聽覺感受器,產生神經沖動,沿著聽神經傳到大腦皮層的聽覺中樞。聲波鼓膜振動外耳道聽小骨把聲音放大聽覺感受器產生興奮大腦聽覺中樞形成聽覺內耳耳蝸聽神經聽覺通常會隨年齡的增大而逐漸減弱。助聽器能幫助很多聽覺不靈敏的人提高聽力。有些人由于聽覺器官的某一部分受了損傷,失去聽覺,即使用助聽器也很難再聽到聲音了。外傷、過大的音量、誤用耳毒性藥物等諸多因素都可能損傷聽覺器官,導致聽力受損往往是不可逆的。失聰耳還有保持身體平衡的作用,因為內耳中有感受頭部位置變動的感受器,此感受器過于敏感的人,在受到過長或過強的刺激時,會出現頭暈、惡心、嘔吐、出汗、流涎等癥狀,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暈車、暈船和航空病。思考與討論1.根據聽覺的形成過程,談談引起聽覺障礙的原因可能有哪些。2.遇到巨大聲響時,應迅速捂緊雙耳或張嘴,這是為什么?根據聽覺形成過程可知,只要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聽覺都將會受到影響。引起聽覺受損的原因主要由兩個:一是鼓膜、聽小骨損傷或發生障礙,引起聽力下降,稱為傳導性耳聾;另一種是由于耳蝸、聽覺中樞和與聽覺有關的神經受損引起聽力下降或喪失,稱為神經性耳聾。遇到巨大聲響時,應迅速捂緊雙耳,這是為了防止強烈的振動傳到鼓膜,把鼓膜震破。中耳經過咽鼓管連接至咽部,咽鼓管的主要作用是維持中耳內的氣壓,使之與外界環境的氣壓相同。張開嘴,可以使內耳的氣壓與外界環境的氣壓相同,保護鼓膜不至于因內外壓力差太大而被震破。課堂總結聲與聽覺產生:聲源的振動(聲源有:固體、液體、氣體)聲音傳播的形式:聲音傳播的快慢:跟介質(固>液>氣)和溫度有關通過介質(固體、液體、氣體)以聲波形式向 外傳播。(真空不能傳聲)外耳:耳中耳:內耳:有感覺頭部位置變動的感受器耳廓:收集聲波外耳道:外界聲波傳入中耳的通道鼓膜:聲波作用下,能產生振動聽小骨:振動并把聲音放大咽鼓管:使鼓膜內外空氣壓力保持平衡,從而使鼓膜能正 常振動。半規管:旋轉感覺前庭:位置、速度感覺耳蝸:有聽覺感受器課堂練習1.鑼發聲的時候,用手按住鑼面,鑼聲就會消失,這是因為 ( )A.手擋住了鑼發出的聲音 B.手按住鑼面,使鑼面停止了振動C.手使鑼面振動加快 D.無法判斷B2.在一根充滿水的足夠長鐵管的一端用榔頭敲擊一下.在另一端能夠聽到幾次聲音( )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四次C3.聲音在15 ℃的空氣中每秒鐘傳播的距離是______米。古代行軍宿營,士兵枕著牛皮制成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聽到夜襲敵人的馬蹄聲。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40聲音在固體中傳播比在空氣中快4.發生地震等地質災害時,被困在建筑物廢墟中的遇險者可以通過敲擊就近的鐵管道來向外界求救。這是利用了什么原理?5.有一種叫作“魚洗”的銅制容器,如圖,“魚洗”內盛水,當用手搓動兩側的“耳朵”時,能看到水珠在水面上跳動,同時還能聽到“嗞嗞”的聲音。當手停止搓動后,仍能觀察到這些現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聲音可以在固體中傳播,并且傳聲效果好。“魚洗”仍在振動發聲。6.某人有聽覺障礙后去醫院檢查,發現耳的結構并無損傷。那么,推測發病的部位可能在哪里?7.百米賽跑時,假如終點的計時員在聽見起跑的槍聲后才開始計時,他記錄下來的成績準確嗎?為什么?聽覺神經或聽覺中樞。不準確。聲音在空氣中傳播100m所需時間t=s/v=100m/340m/s=0.294s ,該時間較大,不能忽略不計,即計時員聽到槍聲后才開始計時,所記錄的成績比實際成績少了0.294s,所以不準確。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2聲與聽覺.pptx 會跳舞的火焰.mp4 助聽器.mp4 探究聲音在空氣中傳播.mp4 蟬的發聲.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