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四單元生活在法治社會復習卷-2024-2025學年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統編版(2024)一、單選題1.我市某中學聯合人民法院舉辦了一場主題為“守護青春,普法同行促成長”的宣傳活動。宣講中,法官通過生動語言和真實案例,向師生詳細剖析了校園欺凌與性侵害的危害性,并重點講解了預防措施及遭遇此類行為時的應對方法。這警示我們青少年要( )①制定法律法規,打擊違法犯罪②樹立法治觀念,維護合法權益③遠離不法侵害,增強自我保護④加強學校保護,打擊校園霸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近年來,我國不斷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體系,將知識產權等無形財產與有形財產保護擺到同等重要的位置;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從無到有,越來越完善;在知識產權領域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不斷加大知識產權侵權違法行為懲治力度。上述關于保護知識產權的舉措( )①是增加社會財富的根本途徑②有利于保護知識產權③有利于尊重勞動、保護創新④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唯一方式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3.某校召開法治安全教育大會,法制副校長就校園欺凌的多種形式、危害以及應對策略作專題講座,鼓勵同學們勇敢對校園欺凌說“不”,教同學們學會用正確方式保護自己和他人。對此,同學們應( )A.預防違法犯罪,制定法律法規B.樹立法治觀念,抵制校園欺凌C.加強學校保護,打擊校園霸凌D.提高道德修養,做到自尊自愛4.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很多都是從不良行為開始的。一般有一個從劣跡→違紀→違法→犯罪的變化過程。這告訴我們( )①要明辨是非,杜絕不良行為②不良行為一定會發展為犯罪③認清違法犯罪的危害,做遵紀守法的人④犯罪不一定違法,違法一定犯罪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5.日常生活離不開法律。關于法律理解正確的是( )①法律是一種行為規范②人們違反了法律,必受刑罰處罰③法律明確告知人們哪些行為是合法的,哪些行為是違法的④法律為人們是否實施某種行為提供了方向指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6.法律為促進各行業各領域事業發展,建立健康有序、富有活力的社會秩序,提供方向指引和有力保障。這體現了( )A.法律促進社會發展B.法律保護社會公共利益C.法律維護社會秩序D.促進社會公平正義7.區分犯罪與其他違法行為的法律分界線是( )A.刑事違法性 B.具有主觀惡意 C.造成嚴重后果 D.應受刑罰處罰性8.在法律家族中,刑法是比較特別的一種法律。下列對刑法認識正確的是( )①刑法對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干預作了明確規定②刑法是保護國家和人民利益、懲治犯罪的有力武器③刑法明確規定了什么行為是犯罪④刑法規定了對犯罪人處以何種刑罰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法律的本質是( )①統治階級利益和意志的體現②調整社會關系、判斷是非曲直的標尺③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④處理矛盾和糾紛的標尺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有法而不循法,法雖善與無法等”,這句話告訴我們的道理是( )①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②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實施、束之高閣,或者實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制定再多法律也無濟于事③要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④我們要增強法律意識,學法尊法守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1.某司機一次違章停車,被交警口頭警告后立即駛離。事后他獲知,根據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初次違法且危害后果輕微并及時改正的,可以不予行政處罰。對此,認識正確的是( )A.輕微違法無需承擔法律責任 B.違章停車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應受到刑罰處罰C.違章停車屬于民事違法行為 D.要學習法律知識,做到崇尚法律、遵守法律、捍衛法律12.《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規定: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這警示青少年( )A.未成年人年齡小,與違法犯罪無關 B.要增強法治觀念,遠離違法犯罪C.刑事違法性是犯罪的最本質特征 D.所有違法行為必然會受刑罰處罰13.觀察漫畫《法律保障》,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①我國不斷完善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法律體系②法律保護繼承權③這有利于保護公民的隱私權④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是犯罪行為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14.賈某在某平臺直播手游以送“高級游戲賬號”為餌,誘使王某等4名未成年人通過微信轉賬共計50000元。人民法院一審判處賈某有期徒刑10個月,并處罰金3萬元。這警示我們( )A.違法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B.法律保護生命權和健康權C.要遠離手游,避免其帶來財產損失 D.要認識一般違法行為的危害,自覺遵紀守法15.新情境學習活動學校開展“法不可違”議題學習活動,組員小王出示了自己搜集的案例。小組同學對該案例進行探究。下列觀點中正確的是( )近日,一起跨國電信網絡詐騙案在江蘇法院公開宣判,87名被告人分別被判處15年至8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處罰金共計1132萬余元。A.本案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這是犯罪的最本質特征B.判決中的有期徒刑與罰金屬于刑罰中的主刑,只能獨立適用C.法院審理該案會用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D.罰金和罰款一樣,都是犯罪分子要承擔的法律責任二、簡答題16.實踐探究題奉法者強則國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帶領中國人民走上一條探索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道路,向著全面建成法治中國不斷前進。為了讓同學們了解我國的法治建設,休會法治對于生活的意義和價值,某校七年級(1)班開展探究學習,請你參與并回答問題。★設計活動方式(1)請你為本次探究學習設計兩種活動方式。★壁畫法治藍圖中共中央印發了《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提出到2025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初步形成”。(2)請你列舉兩部保護未成人合法權益的法律。★與法一起同行建設法治中國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青少年不僅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受益者,更應該成為參與者和推動者。(3)請你說說青少年能為推動法治中國建設做些什么。三、分析說明題17.某校特別邀請法律專家來校舉辦了一場普法講座,法律專家通過資料展示、角色扮演、模擬法庭的方式引導同學們走近法律,樹立法治意識。【資料展示】以下是法律專家展示的民法典相關資料:胎兒的合法權益也受到法律的保護。規定了物權的種類、內容、變動和保護,確保公民的合法財產不受侵犯。規定自然人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侮辱、誹謗他人。(1)請你談談上述資料中傳遞出怎樣的信息。【角色扮演】法律專家邀請了幾位同學進行如下角色扮演:李某因不愿上學而哭鬧,魏某拍攝了全程并未經李某允許將視頻中李某的面部表情替換為“惡搞”表情上傳至社交媒體,對李某的生活造成影響,李某的爸爸提起訴訟。法院經審理,要求魏某立即刪除視頻并向李某道歉。(2)(寫短評)請你為以上故事寫一則短評。(200字左右,可圍繞法律的作用、保護人身權等作答)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關于我國法律體系的完善有以下兩種觀點:觀點一:我國的法律體系已經很完善了,無需再優化。觀點二:法律需要不斷適應社會變化,因此,要不斷完善我國的法律體系。(1)你贊同哪種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理由。材料二 【案例回放】小彬將自己的小說版權賣給了甲公司,但乙公司未經小彬及甲公司的許可,將小彬的小說改編成電影并發行,小彬提起上訴。法院依法判決乙公司停止侵權行為,并賠償小彬相應的經濟損失。【法律鏈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百四十條: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第一千一百八十五條:故意侵害他人知識產權,情節嚴重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2)請結合“保障財產權”的相關知識,說一說上述案例和法律鏈接印證了什么。19.七年級某班同學在學習完生活在法治社會這一單元后,制作了“尊重權利,建設法治社會”的黑板報,下面是相關素材,請你參與其中。素材一 2025年4月1日,《公共安全視頻圖像信息系統管理條例》正式施行。《條例》指出個人在住宅門口安裝攝像頭需滿足兩大核心條件:一是不得侵犯他人隱私,二是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素材二 小剛報警稱,自家家門口的攝像頭被鄰居李某砸得面目全非,李某聲稱小剛說話刻薄,并且攝像頭安裝位置拍攝到自家的住宅內部、窗戶、大門等私密空間,溝通無果后對自己大打出手,兩人爭執不休。(1)你支持小剛的做法嗎?請說明理由(2)請你完善下面黑板報的具體內容領域 相關法律經濟領域 民法典、反壟斷法等政治領域 、反間諜法文化領域 文物保護法、 等社會領域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2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探究一 某社區廣場舞隊長期在居民區深夜播放高音量音樂,嚴重影響周邊居民休息。多次協商無果后,居民向居委會和派出所投訴。經調解,廣場舞隊同意遵守《噪聲污染防治法》規定,調整活動時間并降低音量,社區恢復了和諧秩序。(1)結合材料,分析該事件體現了法律的哪些作用?探究二 2023年12月甘肅積石山6.2級地震后,26歲消防員李娟(女)連續工作超48小時,徒手刨出3名被埋兒童。她將單位發放的5000元搶險補助全數購買棉衣分發給受災兒童,自己卻穿著磨破的救援服。當發現個別村民違規占用帳篷時,她引用《防震減災法》耐心解釋“公共物資必須優先保障老人孩子”,并建立“物資領取簽名+按手印”制度。面對記者采訪,她說:“我的戰友們都在拼命,我多挖一塊磚頭就多一分希望。”(2)請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李娟的做法給我們什么啟示?《第四單元生活在法治社會復習卷-2024-2025學年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統編版(2024)》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B A D A A D B C題號 11 12 13 14 15答案 D B B A A1.C【詳解】本題考查樹立法治觀念及自我保護意識的相關知識。①:制定法律法規屬于立法機關的職責,青少年無權制定,故①說法錯誤;②:活動強調樹立法治觀念并維護權益,符合青少年應對措施,故②符合題意;③:講解預防措施及應對方法直接指向自我保護,故③符合題意;④:“加強學校保護”的主體是學校而非青少年自身,故④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2.D【詳解】本題考查知識產權保護的意義。①:增加社會財富的根本途徑是發展生產力,而非知識產權保護,故①說法錯誤;②:完善法律和加大懲治力度直接保護知識產權,故②符合題意;③:保護知識產權能鼓勵創新、尊重勞動成果,故③符合題意;④:“唯一方式”過于絕對,經濟發展需多種因素,故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D。3.B【詳解】本題考查學會自我保護。A:制定法律法規屬于立法機關的職責,學生無法做到,故A說法錯誤;B:講座強調用法治方式應對欺凌,樹立法治觀念符合題意,故B符合題意;C:加強學校保護的主體是學校而非學生,故C不符合題意;D:提高道德修養是個人修養層面,但題干更側重法治手段,故D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4.A【詳解】本題考查預防犯罪。①③: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一般有一個從劣跡→違紀→違法→犯罪的變化過程,告訴我們要明辨是非,杜絕不良行為,認清違法犯罪的危害,做遵紀守法的人,故①③說法正確;②:不良行為不一定會發展為犯罪,故②說法錯誤;④:犯罪一定違法,違法不一定犯罪,故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A。5.D【詳解】本題考查法律的作用。①③④:依據教材知識可知,法律是一種行為規范,法律明確告知人們哪些行為是合法的,哪些行為是違法的,法律為人們是否實施某種行為提供了方向指引,故①③④說法正確;②:只有犯罪行為才會受到刑罰處罰,故②說法錯誤;故本題選D。6.A【詳解】本題考查法律的作用。A:法律為促進各行業各領域事業發展,建立健康有序、富有活力的社會秩序,提供方向指引和有力保障,體現了法律促進社會發展,故A符合題意;BCD:材料體現了法律促進社會發展,沒有體現法律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故BCD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A。7.A【詳解】本題考查對犯罪的理解。A:刑事違法性是區分犯罪與其他違法行為的法律分界線,故A說法正確;B:這不是區分犯罪與其他違法行為的界限,故B說法錯誤;CD:這是犯罪的特征,但不屬于區分犯罪與其他違法行為的法律分界線,故CD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A。8.D【詳解】本題考查刑法的作用。②③④:依據教材知識可知,刑法是保護國家和人民利益、懲治犯罪的有力武器,刑法明確規定了什么行為是犯罪,刑法規定了對犯罪人處以何種刑罰,故②③④說法正確;①:《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對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干預作了明確規定,故①說法錯誤;故本題選D。9.B【詳解】本題考查法律的本質。①②④:結合所學可知,法律是統治階級利益和意志的體現,是調整社會關系、判斷是非曲直、處理矛盾和糾紛的標尺,故①②④說法正確;③: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故③說法錯誤;故本題選B。10.C【詳解】本題考查日益完善的法律體系、增強法治觀念。①②④:題文中,“有法而不循法,法雖善與無法等”,即使制定了良好的法律,若不能得到有效執行和普遍遵守,法律的權威性與實際效用將喪失殆盡,等同于沒有法律,因此,這句話告訴我們的道理是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實施、束之高閣,或者實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制定再多法律也無濟于事,啟示我們要增強法律意識,學法尊法守法,故①②④說法正確;③:題文內容強調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不是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故③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11.D【詳解】本題考查增強法治觀念。D:題干中,某司機一次違章停車,被交警口頭警告后立即駛離,這啟示我們要學習法律知識,做到崇尚法律、遵守法律、捍衛法律,故D符合題意A:輕微違法需要承擔法律責任,故A說法錯誤;B:違章停車是行政違法行為,不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不應受到刑罰處罰,故B說法錯誤;C:違章停車屬于行政違法行為,故C說法錯誤;故本題選D。12.B【詳解】本題考查犯罪的含義和基本特征、增強法治觀念的要求。B:分析題文可知,法律條款的調整旨在警示青少年樹立法律意識,遠離違法犯罪,避免因僥幸心理觸犯法律,故B說法正確;A:未成年人雖然年齡小,違法犯罪也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故A說法錯誤;C:嚴重社會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質特征,故C說法錯誤;D:選項說法太絕對,犯罪行為才受刑罰處罰,一般違法行為不受刑罰處罰,故D說法錯誤;故本題選B。13.B【詳解】本題考查保護公民的隱私權。①③:漫畫反映了《個人信息保護法》為保護個人信息提供了法律保障。這說明了我國不斷完善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法律體系,這有利于保護公民的隱私權,故①③符合題意;②:材料中未體現繼承權,故②不符合題意;④:侵犯公民個人信息不一定是犯罪行為,故④錯誤;故本題選B。14.A【詳解】本題考查對學習的認識和理解。A:賈某在某平臺直播手游以送“高級游戲賬號”為餌,誘使王某等4名未成年人通過微信轉賬共計50000元,賈某被判處有期徒刑10個月,并處罰金3萬元,這警示我們違法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故A說法正確;B:題干未能體現法律保護生命權和健康權,故B不符合題意;C:“遠離手游”說法太絕對,網絡有利也有弊,我們要理性參與網絡生活,故C說法錯誤;D:賈某被判處有期徒刑10個月,并處罰金3萬元,屬于刑事違法行為,不是一般違法行為,故D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A。15.A【詳解】本題考查對犯罪的定義和基本特征、刑罰的定義和種類的認識和理解。A:依據教材知識并分析題干可知,87名被告人分別被判處15年至8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處罰金共計1132萬余元,這些行為屬于犯罪行為,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故A說法正確;BCD:有期徒刑屬于主刑,罰金屬于附加刑,主刑只能獨立適用,附加刑可以獨立適用也可以附加并用;法院審理該案會用到刑法;罰金是犯罪分子要承擔的法律責任,罰款屬于行政處罰,故BCD說法錯誤;故本題選A。16.(1)辦一期主題黑板報、舉行主題班會、畫手抄報、利用宣傳欄進行宣傳等。(2)《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等。(3)①樹立法治意識;學會依法辦事。②遵守各種法律、法規。③通過法治方式,表達自身合法的訴求和愿望;自覺維護他人和集體的合法權益。【詳解】(1)本題要求為本次探究學習設計幾種活動方式,屬于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2)本題考查保護未成人合法權益的法律,結合課本知識進行回答。(3)本題考查青少年能為推動法治中因建設做些什么,屬于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17.(1)①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法律的規范和保障,法律為我們的成長營造文明有序、和諧自由的環境;②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法律體現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③民法典涉及經濟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不可分;④每個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離不開民法典的規范和保護;⑤民法典是一部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體現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各方面權利平等保護的法律(2)在案例中,法律彰顯了其維護公民合法權益、懲惡揚善的重要作用。魏某未經許可,擅自將李某的視頻進行篡改并公開發布于社交媒體,不僅侵犯了李某的肖像權,還觸及了未成年人的隱私權,觸碰到法律底線。法院的判決,是對個人權利的有力保護,也是對違法行為的明確警示。網絡不是法外之地,法不可違,任何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都將受到法律的制裁。此案提醒我們,尊重他人權利,合法合規使用網絡,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分析】考點考查:法律的本質和作用;保護人身權;認識民法典能力考查: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核心素養:法治觀念【詳解】(1)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及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主體為民法典, 需要運用認識民法典、法律保障生活的有關知識,從認知類習題的角度進行作答。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法律專家展示的民法典相關資料→可鏈接法律的作用;對民法典作用、內容等方面的認識。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2)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及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主體為公民, 需要運用保護人身權的有關知識,從評析類習題的角度進行作答。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①:魏某未經許可,擅自將李某的視頻進行篡改并公開發布于社交媒體→可鏈接不僅侵犯了李某的肖像權,還觸及了未成年人的隱私權,觸碰到法律底線;關鍵詞②:法院經審理,要求魏某立即刪除視頻并向李某道歉→可鏈接法律彰顯了其維護公民合法權益、懲惡揚善的重要作用;是對個人權利的有力保護,也是對違法行為的明確警示;尊重他人權利,合法合規使用網絡,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18.(1)贊同觀點二。理由:①社會生活的發展無止境,法律體系的完善也無止境。 ②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有利于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良好法治環境。(2)①我國法律保護公民的合法財產。②當合法財產受到侵害時,我們可以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分析】考點考查:日益完善的法律體系、保障財產權。能力考查: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和闡述問題。核心素養:法治觀念。【詳解】(1)第一步:讀題,提煉辯題。觀點①:我國的法律體系已經很完善了,無需再優化。觀點②:法律需要不斷適應社會變化,因此,要不斷完善我國的法律體系。第二步:根據所學知識和材料信息,判斷觀點①②正誤。正誤判斷:觀點①錯誤,觀點②正確。論據①:社會生活的發展無止境,法律體系的完善也無止境。論據②: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有利于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良好法治環境。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2)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及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主體為國家,需要運用保障財產權的有關知識,從體現類習題的角度進行作答。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法院依法判決乙公司停止侵權行為,并賠償小彬相應的經濟損失→可聯系我國法律保護公民的合法財產;當合法財產受到侵害時,我們可以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作答。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19.(1)不支持。法律保護社會公共利益。法律通過設定個人權利的界限,平衡個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個人在行使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不得濫用權利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雖然在家門口安裝監控是小剛的權利,但是監控在樓道中可能也會侵犯到他人的公共利益,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和爭端。(2) 《國家安全法》 《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勞動合同法》【分析】考點考查:法律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作用、公民行使權利的界限、法律體系完善的意義能力考查:材料分析的能力、運用教材知識的能力核心素養:法治觀念【詳解】(1)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和作答角度。本題設問的主體是公民,需要運用法律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作用、公民行使權利的界限相關知識,從說明類習題的角度進行作答。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小剛在自家門口安裝監控→可聯系不支持小剛的做法+ 法律通過設定個人權利的界限,個人在行使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不得濫用權利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在家門口安裝監控是小剛的權利,但是監控在樓道中可能也會侵犯到他人的公共利益,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和爭端。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2)本題考查政治領域、文化領域、社會領域的相關法律,屬于開放性試題,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20.(1)①法律維護社會秩序。法律規范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實現社會有序運行,法律調解糾紛和制裁違法犯罪,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安居樂業。②法律保護社會公共利益。法律設定個人權利的界限,平衡個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個人行使權利,必須履行法律規定義務,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③法律促進社會發展。法律為建立有序社會秩序,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有力保障,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以法治思維和方式解決問題,實現社會生活的制度化、法治化。(2)①我們要做自強不息的人。②我們要具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做扶危濟困的人。③法律維護社會秩序。法律規范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實現社會有序運行,法律建立和實行各種社會制度,維護社會文明和諧。【分析】考點考查:法律的作用、法律對社會秩序的作用、法律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作用、自強不息的要求、扶危濟困的要求能力考查:材料分析的能力、運用教材知識的能力核心素養:法治觀念、道德修養【詳解】(1)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和作答角度。 本題設問的主體是國家,需要運用法律的作用、法律對社會秩序的作用、法律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作用相關知識,從說明類習題的角度進行作答。 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某社區廣場舞隊長期在居民區深夜播放高音量音樂,嚴重影響周邊居民休息。 多次協商無果后,居民向居委會和派出所投訴,經調解,廣場舞隊同意遵守相關法律規定,社區再次恢復了和諧秩序 →可聯系法律維護社會秩序,規范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實現社會有序運行;法律保護社會公共利益,通過設定個人權利的界限,平衡個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法律促進社會發展,為建立有序社會秩序,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有力保障,以法治思維和方式解決問題,實現社會生活的制度化、法治化進行作答。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2)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和作答角度。 本題設問的主體是公民,需要運用法律對社會秩序的作用、自強不息的要求、扶危濟困的要求相關知識,從啟示類習題的角度進行作答。 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①: 地震發生后26歲消防員李娟(女)連續工作超48小時,徒手刨出3名被埋兒童→可聯系我們要我們要做自強不息的人進行作答。關鍵詞②:她將單位發放的5000元搶險補助全數購買棉衣分發給受災兒童,自己卻穿著磨破的救援服→可聯系我們要具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做扶危濟困的人進行作答。關鍵詞③:當發現個別村民違規占用帳篷時,她引用《防震減災法》耐心解釋“公共物資必須優先保障老人孩子”,并建立“物資領取簽名+按手印”制度→可聯系法律維護社會秩序,規范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實現社會有序運行,法律建立和實行各種社會制度,維護社會文明和諧進行作答。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