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青島版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 心和腦(知識清單)第1課 我們的腦1.腦是人體的“司令部”,能夠指揮人的行動,產生思想和情感,進行認知和決策。2.我們能思考,會判斷,有喜怒哀樂,這是腦在起作用。3.腦分為大腦、小腦、腦干三個部分。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功能。4.我們的大腦包括:感覺中樞、聽覺中樞、運動中樞、視覺中樞等。5.大腦控制著人體的大部分生命活動,如運動、語言、視覺、記憶、思維、情緒等。小腦具有協調運動和維持身體平衡的作用。第2課 神經系統1.神經是人體的“電話線”能把身體各部分獲得的信息及時報告給腦,并把腦下達的命令傳達給身體各部分。2.神經系統是由腦、脊髓和周圍神經共同組成的。3.發令槍響后,運動員的耳朵接收到聲音刺激,聽神經將信號傳給腦,腦判斷出是起跑信號,將指令通過神經傳給肌肉,運動員便開始奔跑。4.腦和脊髓是身體的控制中心。腦負責存儲和加工信息,脊髓負責下達簡單的命令,并把來自感官的信息傳遞給大腦,再把大腦的指令傳遞給周圍神經,腦和脊髓合稱為神經中樞。縮手反應、膝跳反應是一種由脊髓控制的非條件反射。5.測一測反應速度實驗目的:測定自己的反應速度,比較不同學生的反應速度。實驗材料:尺子實驗步驟:(1)學生2人一組,一名為測試者,另一名為受測者。(2)測試者手握尺子刻度最大的一端,受測者拇指和食指對準尺子刻度為0的一端,但不要接觸尺子。(3)測試者一旦松開手,受測者盡快用拇指和食指夾住尺子。記下夾住尺子的刻度。(4)小組成員輪流測試,每人至少測試3次。實驗現象:有的學生夾住尺子時的刻度值小,有的學生夾住尺子時的刻度值大。實驗結論:夾住尺子時的刻度值越小,反應速度越快;不同人的反應速度不同;反應速度隨實驗次數的大量增加而逐漸加快。 第3課 保護腦1.腦與核桃仁相似,顱骨與核桃殼相似,核桃殼具有保護核桃仁的作用,顱骨具有保護腦的作用。骨與腦組織之間有膜,這些膜可以降低撞擊的力度,具有保護和支撐腦組織的作用。2.腦是人體的重要器官。我們在學習、運動等活動中都要用到腦。3.打哈欠是人腦增加血氧含量的一種短暫的自我保護方式。頭盔對腦起到保護作用:頭盔的外殼一般由堅硬的材料制成,可以承受較大的撞擊;頭盔的內襯一般是泡沫塑料,可以對撞擊起到緩沖作用。4.我們如何保護腦?(1)充足睡眠。在睡眠狀態中,腦的耗氧量大大減少,有利于保護腦、恢復腦力。(2)使腦各部分休息。一天內交替學習不同的課程,進行不同的活動,可以使腦的各部分輪流得到休息。(3)適當的體育鍛煉可以緩解大腦疲勞。(4)戒煙限酒。長期吸煙、酗酒會損傷大腦,讓人出現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5)騎車要戴頭盔。5.頭盔可以保護腦的模擬實驗實驗材料:頭盔、西瓜、塑料袋實驗方法:(1)相同條件:將兩個重量差不多的西瓜裝入塑料袋內,距離地面的高度相同。(2)不同條件:一個西瓜放入頭盔內(3)讓兩個西瓜同時做自由落體運動,觀察撞擊地面之后西瓜的狀態。實驗現象:放人頭盔中的西瓜完好無損,另一個西瓜被摔裂了。實驗結論:戴頭盔能保護腦。 第4課 心臟和血管1.我們的身體像一架精密的儀器在有條不紊地運行著,心臟像發動機,血管像縱橫交錯的管線。2.心率就是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脈搏頻率就是動脈每分鐘搏動的次數。3.人在不同的狀態下,心率是不一樣的。人在情緒激動、從事體力勞動、參加體育運動時,心率會明顯加快。若人體某一器官發生病變,也常會使心跳發生快慢、強弱變化。不同年齡的人,心跳會有不同。少年兒童在正常情況下,每分鐘心跳60~100次。4.正常情況下,人的脈搏頻率和心率一致。5.血管是血液在全身循環時所經過的管狀構造,分為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3種。6.心臟位于胸腔左側,形狀像一個倒置的梨,上大下小,大小和自己的拳頭差不多。心臟的內部有4個腔室,分別是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7.血液把消化器官吸收的養料和呼吸器官吸收的氧氣運送到全身各處,把全身各處產生的廢物和二氧化碳等交給排泄器官、呼吸器官排出體外。8.心臟總是在有規律地收縮和舒張。收縮時,心臟把血液壓入動脈血管;舒張時,血液從靜脈血管流回心臟。心臟不停地收縮和舒張,從而推動全身的血液不停地流動。心臟每收縮和舒張一次,我們就感覺到心跳一次。9.一般情況下,心臟每跳一次泵出的血液約70毫升。10.怎樣保護我們的心臟和血管 (1)情緒平和,樂觀向上。(2)每天進行戶外鍛煉,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3)合理膳食,飲食有節。11.同一個人的脈搏在不同的情況下有變化嗎?實驗材料:秒表實驗過程:(1)靜止狀態下,教師計時,學生測自己脈搏跳動次數。(2)輕微運動后,教師計時,學生測自己脈搏跳動次數。(3)劇烈運動后,教師計時,學生測自己脈搏跳動次數實驗現象:同一個人不同狀態 靜 坐 運動 情緒激動輕微運動 劇烈運動脈搏頻率(次/分鐘) 75 85 100 90實驗結論:脈搏頻率就是動脈每分鐘搏動的次數,心率就是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正常情況下,人的脈搏頻率和心率一致。人在情緒激動、從事體力勞動、參加體育運動時心率會明顯加快。若人體某一器官發生病變,也常會使心跳發生快慢、強弱變化。不同年齡的人,心跳會有不同。少年兒童在正常情況下,每分鐘心跳60~100次,也就是脈搏頻率為60~100次/分鐘。 第5課 我們的健康檔案1.建立健康檔案,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身體健康狀況,及時防治疾病。2.我們如何保護腦?(1)在睡眠狀態中,腦的耗氧量大大減少,有利于保護腦、恢復腦力。(2)一天內交替學習不同的課程,進行不同的活動,可以使腦的各部分輪流得到休息。(3)適當的體育鍛煉可以緩解大腦疲勞。(4)長期吸煙、酗酒會損傷大腦,讓人出現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3.怎樣保護我們的心臟和血管 (1)情緒平和,樂觀向上。(2)每天進行戶外鍛煉,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3)合理膳食,飲食有節。4. 世衛組織曾提出人體健康的表現有:(1)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地應對日常生活和工作。(2)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于承擔責任,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環境的多種變化。(5)對一般感冒和傳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6)體重適當,體態均勻,身體各部位比例協調。(7)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發炎。(8)牙齒潔白,無缺損、疼痛感,牙齦正常、不出血。(9)頭發有光澤,無頭屑。(10)肌膚有光澤、彈性,走路輕松,有活力。青島版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 空氣(知識清單)第 6 課 空氣的成分空氣的組成空氣是一種混合氣體,按體積計算,氮氣約占 78% ,氧氣約占 21%,稀有氣體約占 0.94%,二氧化碳約占 0.03%,其他氣體和雜質約占 0.03%。可以通過實驗來初步認識空氣的組成,如將蠟燭固定在水槽中并點燃,用倒扣的透明容器罩住,蠟燭燃燒一段時間后熄滅,容器內水面上升,說明空氣有支持燃燒和不支持燃燒的成分,且氧氣被消耗。氮氣的性質和用途性質:氮氣通常情況下是無色無味的氣體,化學性質比較穩定,不易與其他物質發生反應。用途:液氮可用于醫療手術,如冷凍治療;是制造氮肥的重要原料;還能用于食品保鮮,填充在食品包裝中隔絕氧氣,防止食品變質。第 7 課 氧氣氧氣的物理性質通常狀況下,氧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不易溶于水,在標準大氣壓下,冷卻至 -183℃時變為淡藍色液體,冷卻至 -218.8℃時變成淡藍色雪花狀固體。氧氣的化學性質氧氣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燒。例如,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木條會復燃;鐵絲在氧氣中能劇烈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氧氣能與許多物質發生氧化反應,比如鐵生銹、食物腐敗等,本質上都是物質與氧氣發生了緩慢氧化。氧氣的用途供給呼吸:在登山、潛水、醫療急救等場景中,人們需要攜帶氧氣瓶來補充氧氣,維持生命活動。支持燃燒:在工業上,用于煉鋼、氣焊和氣割等。例如,在煉鋼過程中,吹入氧氣可以降低鋼中碳的含量,提高鋼的質量;氣焊和氣割利用乙炔在氧氣中燃燒產生的高溫火焰來焊接或切割金屬。第 8 課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常溫常壓下,二氧化碳是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能溶于水。在一定條件下,二氧化碳氣體會變成固體,即 “干冰”,干冰升華時會吸收大量的熱。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將二氧化碳倒入裝有高低不同蠟燭的燒杯中,蠟燭會自下而上熄滅,證明了這一性質。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將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試液中,試液會變紅。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這是因為二氧化碳與石灰水中的氫氧化鈣反應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鈣沉淀,常用此方法檢驗二氧化碳氣體。二氧化碳的用途制作碳酸飲料:利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的性質,賦予飲料獨特的口感。制冷劑:干冰升華吸熱,可用于冷藏運輸食品、人工降雨等。北京冬奧場館就使用二氧化碳作制冷劑,環保且高效。促進植物光合作用:在溫室大棚中,適當增加二氧化碳的濃度,可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滅火:由于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且密度比空氣大,可用于滅火,如二氧化碳滅火器。第 9 課 燃燒燃燒的定義燃燒是一種劇烈的氧化反應,通常會伴隨著發光、發熱等現象。燃燒的條件可燃物:如木材、紙張、汽油、酒精等能夠燃燒的物質。氧氣(或空氣):燃燒需要氧氣參與,氧氣濃度越高,燃燒往往越劇烈。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每種可燃物都有其特定的著火點,只有溫度達到著火點,可燃物才可能燃燒。例如,紙張的著火點較低,而木材的著火點相對較高。燃燒條件的探究實驗可以通過對比實驗來探究燃燒的條件,如分別對木塊和石塊進行加熱,觀察到木塊能燃燒而石塊不能燃燒,說明燃燒需要可燃物;將點燃的蠟燭用燒杯罩住,蠟燭逐漸熄滅,說明燃燒需要氧氣;用火柴點燃不同的可燃物,觀察它們點燃的難易程度,可了解不同可燃物著火點的差異。第 10 課 滅火與逃生滅火的原理清除可燃物:將火源周圍的可燃物移走,如森林火災發生時,開辟隔離帶,阻止火勢蔓延。隔絕氧氣:通過覆蓋、噴灑等方式,使燃燒物與氧氣隔絕。例如,油鍋起火時用鍋蓋蓋滅,二氧化碳滅火器噴出二氧化碳覆蓋在燃燒物表面滅火。降低溫度到著火點以下:使用水或其他冷卻劑,使燃燒物的溫度降低。如用水澆滅火災,水蒸發吸熱,降低可燃物的溫度。常見的滅火方法及適用場景用水滅火:適用于一般的固體物質火災,如木材、紙張等,但不適用于油類、電氣設備等火災。二氧化碳滅火器:適用于撲滅圖書、檔案、貴重設備、精密儀器等火災,以及一些電氣火災。干粉滅火器:可用于撲滅油類、可燃氣體、電氣設備等火災。火災逃生常識遇到火災時,首先要保持冷靜,撥打火警電話 119。用濕毛巾捂住口鼻,防止吸入有毒煙霧,因為火災中產生的煙霧含有大量有害物質。彎腰或匍匐前進,因為煙霧一般在上層空間,靠近地面的空氣相對清新,可減少煙霧吸入。不要乘坐電梯,應選擇樓梯逃生,因為火災可能導致電梯故障,使人被困。如果身上著火,應就地打滾,壓滅火焰,避免奔跑,防止火勢蔓延。第 11 課 讓空氣更清新空氣污染的來源工業排放:工廠排放的廢氣中含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等污染物,如鋼鐵廠、化工廠等。汽車尾氣:汽車燃燒汽油或柴油會排放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等有害氣體。生活污染:如燃煤取暖、焚燒垃圾等,會產生煙塵、二氧化硫等污染物。農業活動:焚燒秸稈會產生大量濃煙和有害氣體,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粉塵等。空氣污染的危害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可引發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支氣管炎等,還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癌癥等。對植物的危害: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植物生長不良,甚至死亡。對環境的危害:造成酸雨、霧霾等環境問題,影響生態平衡。保護空氣的措施政府層面:制定嚴格的環保法規,加強對污染源的監管,如限制工廠廢氣排放,對超標排放的企業進行處罰;推廣清潔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等,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企業層面:安裝廢氣凈化設備,對排放的廢氣進行處理,達標后再排放;改進生產工藝,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個人層面:綠色出行,盡量選擇步行、騎自行車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減少汽車尾氣排放;植樹造林,樹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吸附灰塵,凈化空氣;節約能源,如隨手關燈、關電器等,減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青島版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 春夏星空 知識點歸納第 12 課 看星空觀星準備場地選擇:要選擇視野開闊、光污染小的地方,比如郊外、山頂等。遠離城市的燈光干擾,能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更多星星。例如在城市中,由于燈光的影響,可能只能看到少量較亮的星星,而在郊外則能看到繁星滿天的景象。時間選擇:選擇晴朗的夜晚,無云或云層較少的時候觀星最佳。同時,要了解月相變化,盡量避開滿月時期,因為滿月的強光會掩蓋很多較暗星星的光芒。比如農歷初一前后幾天,是觀星的好時機。工具準備:可以準備一些簡單的觀星工具,如雙筒望遠鏡,它能幫助我們更清楚地觀察星星的細節,還可以準備星圖軟件,方便我們識別不同的星星和星座。星等概念:星等是衡量星星明暗程度的單位。星等的數值越小,星星越亮;反之,星等數值越大,星星越暗。比如,織女星的星等約為 0.03,是比較亮的星星,而一些較暗的星星星等可能達到 6 等左右。視星等:我們用肉眼看到的星星的亮度就是視星等。正常視力的人在晴朗、黑暗的夜空中,一般能看到的最暗的星是 6 等星。不過,在光污染嚴重的城市,可能只能看到 3 等星以上的星星。觀星箱的制作與使用制作方法:找一個長方體的紙盒,用黑色顏料將紙盒內部涂黑,以減少光線反射。在紙盒的一個面上用膠帶和細線劃分出均勻的方格,方格的大小可以根據實際需要確定。然后在紙盒的底面靠近邊緣的位置鉆一個小孔,小孔的大小要適中,以保證能清晰地看到方格內的星空。使用方法:將觀星箱固定在一個穩定的地方,眼睛從小孔中觀察方格內的星空,把看到的星星的位置標記在方格紙上。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可以更準確地記錄星星的位置和分布。恒星的相對位置特點:從地球上看,恒星之間的相對位置似乎是固定不變的。這是因為恒星距離我們非常遙遠,它們之間的相對運動在短時間內很難被察覺。例如,我們熟悉的北斗七星,它們在天空中的形狀和相對位置在很長時間內都保持相對穩定。原因:雖然恒星都在宇宙中高速運動,但由于它們距離地球實在太過遙遠,它們的運動在地球上看起來就非常緩慢。打個比方,就像遠處的汽車在行駛,但我們在很遠的地方看,感覺它好像移動得很慢甚至不動一樣。第 13 課 春季星空 春季星座大熊座:大熊座是春季星空中非常顯眼的星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北斗七星。北斗七星由七顆較亮的星組成,形狀像一個勺子。通過北斗七星可以找到北極星,方法是連接北斗七星勺口的兩顆星(天樞和天璇),并將連線向勺口方向延長約 5 倍的距離,就能找到北極星。北極星位于小熊座,它的位置幾乎不變,可用于辨別方向。獅子座:獅子座也是春季的重要星座。獅子座中有一顆比較亮的星叫軒轅十四,它是一顆藍白色的主序星,亮度較高,容易被觀測到。獅子座的形狀像一頭獅子,我們可以通過想象來辨認它的輪廓。牧夫座:牧夫座在春季星空中也比較容易找到。它的主要標志是大角星,大角星是一顆非常明亮的橙色巨星,是全天第四亮星。大角星的位置比較特殊,很容易被識別出來。春季星空的變化規律星座位置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春季星空中的星座會逐漸向西移動。這是由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造成的。每天晚上,星座會隨著地球的自轉而向西移動一定的角度;而在不同的年份,由于地球的公轉,同一時間看到的星座位置也會有所不同。斗柄指向:北斗七星的斗柄在春季指向東方。古人根據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來判斷季節,有 “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的說法。第 14 課 夏季星空 夏季星座天琴座:天琴座中有著名的織女星,它是一顆藍白色的主序星,非常明亮,是夏季星空中最顯眼的星星之一。織女星與牛郎星和天津四構成了 “夏季大三角”,是夏季星空中的重要標志。天鷹座:天鷹座的主星是牛郎星,它也是一顆比較亮的星。牛郎星與織女星隔著銀河相望,關于它們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 牛郎織女的故事。天蝎座:天蝎座是夏季星空中形狀比較獨特的星座,它的形狀像一只蝎子。天蝎座中有一顆紅色的亮星叫心宿二,也被稱為 “大火星”,它是一顆紅超巨星,亮度較高,很容易辨認。銀河位置與形狀:夏季的銀河非常明顯,它像一條淡淡的光帶橫跨整個天空。銀河是由無數的恒星和星際物質組成的,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銀河只是銀河系的一部分。觀測要點:在夏季觀測銀河時,要選擇一個黑暗、開闊的地方,遠離城市的燈光干擾。用肉眼可以看到銀河的大致輪廓,而使用望遠鏡則可以看到更多的細節,比如銀河中的星團和星云。夏季星空的觀測活動流星雨觀測:夏季是流星雨的高發季節,比如英仙座流星雨。在流星雨出現的時間,選擇一個合適的觀測地點,躺在躺椅上,仰望天空,就有可能看到流星劃過夜空的美麗景象。觀測流星雨時,不需要使用望遠鏡,用肉眼直接觀測即可。星座連線游戲:在觀測夏季星空時,可以和朋友一起玩星座連線游戲。根據星圖,嘗試用想象的線條將星座中的星星連接起來,看看誰能最快、最準確地辨認出各個星座。青島版科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 電磁鐵 知識點歸納第 15 課 電磁鐵(一)1.電磁鐵的基本構造與原理構造:小馬達里由鐵芯和線圈構成的裝置就是電磁鐵。在制作簡易電磁鐵時,通常選用鐵釘作為鐵芯,用稍微硬些容易定型的導線在鐵釘上按同一方向纏繞 20 圈(匝)左右或更多。原理:通電時,電流通過繞在鐵芯上的線圈產生磁性;斷電后,磁性消失。電磁鐵是將電能轉換成磁能的裝置。比如制作好簡易電磁鐵后,連接電池通電,就能發現它可以吸引曲別針,斷電后則無法吸引,這直觀地展示了電磁鐵的這一特性。2.類比推理在電磁鐵研究中的應用根據電磁鐵和磁鐵都能吸鐵這一共同特點,推想電磁鐵可能具有磁鐵的其他性質,這就是類比推理。不過類比推理的結果只是一種可能性,需要進一步驗證。例如,因為磁鐵有磁極,所以推測電磁鐵可能也有磁極,但這一推測需要通過后續實驗來證實。第 16 課 電磁鐵(二)1.電磁鐵的磁極特性實驗驗證:通過實驗可驗證電磁鐵有磁極。準備自制電磁鐵(電池盒、電池、導線、開關、鐵釘)、大頭針、小磁針。通電后,分別用電磁鐵的兩端和中間吸引大頭針,會發現兩端吸引的大頭針數量多,中間吸引的數量少;將電磁鐵的兩端分別靠近小磁針的兩極,會出現釘尖靠近小磁針的 N 極時相吸,靠近小磁針的 S 極時相斥,釘帽靠近小磁針的 S 極時相吸,靠近小磁針的 N 極時相斥的現象。磁極變化規律:電磁鐵有南極和北極兩個磁極,且遵循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規律。改變線圈纏繞的方向或改變線圈與電池正負極的連接方向,電磁鐵的磁極會發生改變。實驗時,先給電磁鐵通電找出其兩極,然后改變連接電池正負極的方向或者改變線圈的纏繞方向,再次觀察電磁鐵兩極與小磁針兩極的相互作用情況,就能發現磁極發生了變化 。2.電磁鐵在生活中的應用電磁鐵在生活中有廣泛應用,如電磁選礦機利用電磁鐵能吸引鐵磁性物質的特性,從礦石中分離出鐵;音響利用電磁鐵將電信號轉化為聲音;話筒則是把聲音信號轉化為電信號,其中電磁鐵起到關鍵作用;磁懸浮列車利用電磁鐵產生的磁力使列車懸浮起來,減少摩擦力,提高運行速度 。第 17 課 電磁鐵(三)1.探究電磁鐵的磁力大小影響因素猜想:電磁鐵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變的。猜想其與線圈匝數、電池節數等因素有關。比如在探究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線圈匝數是否有關的實驗中,猜想線圈匝數越多,電磁鐵的磁力越大;在探究與串聯電池的節數是否有關時,猜想電池節數越多,電磁鐵的磁力越大。對比實驗驗證與線圈匝數的關系:實驗時保持鐵釘、串聯電池的節數等相同,改變線圈纏繞的匝數。先組裝電磁鐵吸引曲別針并記錄數量,再增加線圈匝數后吸引曲別針并記錄數量,比較兩次吸引曲別針的數量,會發現線圈匝數越多,吸引曲別針的個數越多,說明通過增加線圈匝數可以增大電磁鐵的磁力。與電池節數的關系:保持鐵釘、線圈圈數等相同,改變串聯電池的節數。先用一節電池組裝電磁鐵吸引曲別針并記錄數量,再增加一節電池后吸引曲別針并記錄數量,比較發現串聯電池的節數越多,吸引曲別針的個數越多,表明通過增加電池的節數可以增大電磁鐵的磁力。綜合實驗得出,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因素有串聯電池的數量和線圈纏繞的匝數,串聯電池數量越多、線圈纏繞匝數越多,電磁鐵的磁力越大。2.拓展研究方向可以設計對比實驗研究電磁鐵的磁力大小是否與鐵芯長度有關。實驗時,保持其他條件相同,改變鐵芯長度,觀察電磁鐵吸引曲別針的數量變化,從而探究鐵芯長度對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影響 。青島版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 密切聯系的生物界 知識點歸納第18課 光合作用1.光合作用的發現:17世紀,科學家通過柳樹實驗,發現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養料并非主要來自土壤 。2.光合作用的過程: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養料絕大部分是由綠葉制造的。綠葉中的葉綠體在陽光照射下,把根吸收的水分和由氣孔進來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養料,同時釋放出氧氣 。3.光合作用的應用:農業生產中,利用光合作用原理提高產量的方法有合理密植、增加二氧化碳濃度、延長光照時間等 。4.簡述科學家發現光合作用的實驗過程及結論。答:(1)實驗過程:17世紀,科學家在一個大花盆里栽種了一棵2.5kg的柳樹,栽種前將花盆里的泥土高溫烘烤干燥后稱重為100kg。之后的5年,除了給柳樹澆水,沒有向花盆里添加任何物質。5年后,將柳樹和泥土分開稱重,發現柳樹重量增加了82kg,泥土烘干后比原來只減少不到0.1kg。(2)結論:說明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養料并非主要來自土壤,進而推斷植物生長需要的養料與綠葉有關 。5.光合作用對植物生長有什么重要意義?答:(1)為植物生長提供養料,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滿足自身生長、發育和繁殖的需要。(2)釋放氧氣,維持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相對平衡,供其他生物呼吸利用 。6.實驗:探究植物生長所需養料的來源(光合作用實驗)實驗目的:探究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養料是否與綠葉有關,驗證光合作用的存在 。實驗材料:盆栽綠葉植物、黑色不透明紙片、棉花、酒精、碘液、錐形瓶、燒杯、酒精燈 。實驗步驟:(1)選一株綠葉植物,在黑暗處放置24小時,消耗掉葉片內原有的淀粉。(2)將一片葉子的一半用黑色不透光的紙片遮住,將植物放在陽光下照射幾小時。(3)幾小時后,將這片葉子摘下,放入錐形瓶中,加入酒精,使葉片完全浸入酒精中,用棉花堵住瓶口。(4)將錐形瓶放入有水的燒杯中,用酒精燈加熱,進行隔水加熱,使葉片中的葉綠素溶解到酒精中,葉片變成黃白色。(5)取出葉片,用清水漂洗,在葉片上均勻滴加碘液,再用清水漂洗,觀察葉片顏色的變化 。實驗結論:葉片被遮光部分不變藍,未遮光部分變藍,說明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養料與綠葉有關,綠葉在光下制造了淀粉,即植物進行了光合作用 。 第19課 生物的棲息地1.棲息地的概念:生物的棲息地是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地方,為生物提供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和食物等基本需要 。2.不同棲息地的特點:草原為生物提供廣闊的空間和豐富的草本植物;濕地有獨特的生態系統,能為眾多生物提供棲息和繁殖的場所;森林為生物提供豐富的食物和棲息環境,還能調節氣候 。3.保護棲息地的措施:保護生物棲息地的措施包括健全法律法規、減少環境污染、加強環保宣傳等 。4.生物的棲息地為生物提供了哪些生存條件?答:(1)提供光,光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影響植物的生長和分布,也影響動物的活動和行為。(2)提供空氣,空氣中的氧氣供生物呼吸,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3)提供水,水是生物體內各種化學反應的介質,參與生物的新陳代謝。(4)提供適宜的溫度,適宜的溫度有利于生物的生長、發育和繁殖,不同生物對溫度的適應范圍不同。(5)提供食物,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為植食性動物提供食物,植食性動物又為肉食性動物提供食物 。5.我們應該如何保護生物的棲息地?答:(1)健全法律法規,通過法律手段約束人們破壞生物棲息地的行為,如禁止非法砍伐森林、破壞濕地等。(2)減少環境污染,包括減少工業廢氣、廢水、廢渣的排放,減少農業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防止污染生物棲息地的土壤、水和空氣。(3)加強環保宣傳,提高人們對生物棲息地重要性的認識,增強人們保護生物棲息地的意識,鼓勵公眾參與保護行動 。6.實驗:觀察生物的棲息地實驗目的:了解不同生物棲息地的特點,以及棲息地對生物生存的重要性 。實驗材料:選擇不同棲息地(如草原、森林、濕地等)的圖片、視頻資料,或實地觀察記錄工具(筆記本、相機等) 。實驗步驟:(1)收集不同棲息地的圖片、視頻資料,觀察其中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以及棲息地的環境特點,如植被、水源、氣候等。(2)如果進行實地觀察,選擇合適的觀察地點,觀察并記錄棲息地中的生物及其生存環境,包括生物的形態、生活方式,以及棲息地提供的食物、水源、隱蔽場所等 。實驗結論:不同的生物棲息地具有不同的特點,為生物提供了不同的生存條件,生物依賴棲息地生存和繁衍 。 第20課 食物鏈1.食物鏈的概念:動物、植物之間具有食物關系,根據這種食物關系把一些動物、植物緊密聯系起來,就形成了食物鏈。食物鏈常從植物開始,到兇猛的肉食動物終止,包含物質和能量的傳遞過程 。2.食物網的形成:由于一種動植物可能與多種動植物有食物聯系,食物鏈相互交錯就形成了食物網,這些生物共同構成密切聯系的生物界 。3.生物與生態平衡:每一種生物都對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發揮著重要作用,保護多種多樣的生物有利于維持生態平衡。如草原上狼的數量減少,羊的數量可能會增加,進而影響草原的生態平衡 。4.什么是食物鏈?請舉例說明。答:(1)食物鏈是動物、植物之間的食物聯系,常從植物開始,到兇猛的肉食動物終止,包含物質和能量的傳遞過程。(2)例如,“草→兔→狼”,草是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兔吃草獲取營養和能量,狼吃兔,這樣就形成了一條食物鏈 。5.食物鏈和食物網對生態系統有什么重要作用?答:(1)食物鏈和食物網反映了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的營養關系,維持著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2)它們促進了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能量沿著食物鏈單向流動,物質在食物鏈和食物網中不斷循環。(3)當食物鏈或食物網中的某一環節發生變化時,會影響整個生態系統,如某種生物數量減少或消失,可能導致其他生物數量的變化 。6.實驗:探究食物鏈的組成和能量傳遞實驗目的:探究食物鏈的組成,理解食物鏈中能量的傳遞過程 。實驗材料:繪制食物鏈相關的圖片(如草、兔、狼等生物),或制作相應的卡片 。實驗步驟:(1)展示草、兔、狼等生物的圖片或卡片,引導學生找出它們之間的食物關系。(2)讓學生按照食物關系將這些生物排列成食物鏈,如“草→兔→狼”。(3)分析食物鏈中能量的傳遞方向,討論能量在食物鏈中的變化,如草通過光合作用固定太陽能,兔吃草獲取能量,狼吃兔又獲得兔體內的能量 。實驗結論:食物鏈由生產者(植物)和消費者(動物)組成,能量在食物鏈中單向流動,從植物流向動物,且能量在傳遞過程中逐漸減少 。青島版科學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 物質的變化 知識清單第21課 蠟燭燃燒1.蠟燭燃燒的變化:蠟燭燃燒時,不僅發生了物理變化(蠟燭受熱熔化),還發生了化學變化。產生了水和二氧化碳等新物質,可通過實驗驗證,如在蠟燭火焰上方罩干燥燒杯,燒杯內壁有水珠,證明生成水;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蕩,石灰水變渾濁,證明生成二氧化碳。2.化學變化的特征:生成新物質的變化是化學變化,一般會伴隨著發光、發熱、改變顏色等現象,如蠟燭燃燒發光發熱,紙燃燒變成灰燼顏色改變 。3.生活中的化學變化:除蠟燭燃燒外,像白醋與雞蛋殼反應產生氣泡、切開的梨變色等都是生活中常見的生成新物質的化學變化。4.如何證明蠟燭燃燒產生了新物質? 答:(1)在蠟燭火焰上方罩一個干燥的燒杯,會觀察到燒杯內壁有水珠出現,這證明蠟燭燃燒產生了水。(2)翻轉燒杯,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蕩,若石灰水變渾濁,則證明蠟燭燃燒產生了二氧化碳。水和二氧化碳都是蠟燭燃燒前不存在的新物質,從而證明蠟燭燃燒產生了新物質 。5.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主要區別是什么?請舉例說明。 答:(1)主要區別:化學變化有新物質生成,物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只是物質的狀態、形狀等發生改變。(2)舉例:蠟燭燃燒,產生了水和二氧化碳新物質,屬于化學變化;蠟燭受熱熔化,只是由固態變為液態,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6.實驗:探究蠟燭燃燒的產物實驗目的:探究蠟燭燃燒后產生的物質,判斷蠟燭燃燒是否為化學變化 。實驗材料:蠟燭、干燥的燒杯、澄清石灰水 。實驗步驟:(1)點燃蠟燭,將干燥的燒杯罩在蠟燭火焰上方,觀察燒杯內壁的變化。(2)待燒杯內壁出現水珠后,迅速翻轉燒杯,倒入適量澄清石灰水,振蕩,觀察石灰水的變化 。實驗結論:若燒杯內壁有水珠,說明蠟燭燃燒產生了水;若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說明蠟燭燃燒產生了二氧化碳。蠟燭燃燒產生了新物質,屬于化學變化 。 第22課 鐵生銹1.鐵銹的特征:鐵銹是褐色的,與鐵本身是不同的物質,鐵生銹屬于化學變化 。2.鐵生銹的條件:鐵在潮濕的環境中容易生銹,當鐵同時接觸水和氧氣時,生銹速度加快。遇到醋、鹽水等物質時,鐵生銹的程度會加深、速度會加快 。3.鐵生銹的影響:鐵生銹會降低鐵制品的強度和使用壽命,造成資源浪費,比如鐵柵欄生銹會影響其防護功能,鐵鍋生銹會影響使用 。4.鐵生銹需要哪些條件? 答:(1)鐵生銹需要同時接觸水和氧氣。(2)當鐵處于潮濕的環境中,即空氣中含有一定水分時,鐵更容易生銹。(3)鐵遇到醋、鹽水等物質時,生銹速度會加快,生銹程度會加深 。5.鐵生銹會帶來哪些危害? 答:(1)鐵生銹會降低鐵制品的強度和硬度,使其容易損壞,如鐵制工具生銹后,使用起來會不順暢,甚至無法正常使用。(2)影響鐵制品的外觀,鐵銹的存在會使鐵制品表面變得粗糙、不美觀。(3)造成資源浪費,鐵生銹后失去原有的使用價值,需要更換新的鐵制品,消耗更多的資源 。 第23課 防銹技術1.防銹的原理:防止鐵生銹的原理是隔絕水和空氣,破壞鐵生銹的條件 。2.防銹的方法:常見的防銹方法有涂油、噴漆、烤藍等。這些方法能在鐵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阻止水和空氣與鐵接觸,從而達到防銹的目的 。3.防銹技術的應用:生活中許多鐵制品都采用了防銹技術,如汽車車身噴漆、自行車鏈條涂油、鐵制門把手烤藍等 。4.簡述防止鐵生銹的原理和常見方法。 答:(1)原理:隔絕水和空氣,因為鐵生銹的條件是同時接觸水和氧氣,切斷其中一個條件就能防止鐵生銹。(2)常見方法:①涂油,在鐵表面涂上一層油,如自行車鏈條涂油,可阻止水和空氣與鐵接觸。②噴漆,給鐵制品表面噴上一層漆,像汽車車身噴漆,形成保護膜防銹。③烤藍,通過化學處理在鐵表面形成一層致密的氧化膜,增強防銹能力,如槍械的烤藍處理 。5.在生活中,我們如何對鐵制品進行防銹? 答:(1)對于經常使用的鐵制工具,如菜刀,使用后及時擦干并涂抹一層食用油。(2)鐵制的門窗、柵欄等,定期檢查,發現漆層有破損及時補漆。(3)長期不使用的鐵制品,擦干后放在干燥通風的地方,也可以在表面包裹一層防銹紙 。6.實驗:探究鐵生銹的條件實驗目的:探究鐵在不同環境下的生銹情況,找出鐵生銹的條件 。實驗材料:鐵釘、蒸餾水、植物油、干燥的空氣、醋、鹽水、試管、橡膠塞 。實驗步驟:(1)取4支試管,分別標記為A、B、C、D。(2)A試管中放入一枚鐵釘,加入適量蒸餾水,使鐵釘一半浸入水中;B試管中放入一枚鐵釘,加入植物油,將鐵釘完全浸沒,隔絕空氣;C試管中放入一枚鐵釘,用橡膠塞密封,保持干燥空氣環境;D試管中放入一枚鐵釘,加入一半鹽水。(3)將4支試管放在相同的環境下,觀察并記錄鐵釘一周內的生銹情況 。實驗結論:A試管中的鐵釘生銹,說明鐵在同時接觸水和氧氣時會生銹;B、C試管中的鐵釘不生銹,證明隔絕水或空氣,鐵不易生銹;D試管中的鐵釘生銹且生銹速度比A試管快,表明鐵在鹽水環境中生銹更快。鐵生銹需要同時接觸水和氧氣,且在醋、鹽水等環境中生銹速度會加快 。7.實驗:驗證防銹方法的有效性實驗目的:驗證涂油、噴漆等防銹方法的有效性 。實驗材料:鐵釘、砂紙、凡士林(或其他油類)、油漆、試管、蒸餾水 。實驗步驟:(1)取3枚鐵釘,用砂紙除去表面鐵銹,使其表面潔凈。(2)將第1枚鐵釘直接放入試管,加入蒸餾水,使鐵釘一半浸入水中;第2枚鐵釘表面均勻涂抹凡士林后放入試管,加入蒸餾水,使鐵釘一半浸入水中;第3枚鐵釘表面均勻噴漆后放入試管,加入蒸餾水,使鐵釘一半浸入水中。(3)將3支試管放在相同環境下,觀察并記錄鐵釘在一段時間內的生銹情況 。實驗結論:未做防銹處理的鐵釘生銹明顯,涂油和噴漆的鐵釘生銹程度較輕或不生銹,證明涂油、噴漆等方法可以有效防止鐵生銹,隔絕水和空氣能起到防銹作用 。青島版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 創新與設計 知識點歸納第24課 我們的住宅1.住宅設施與系統:住宅中安裝有供水、供電、供暖等系統,這些系統為生活提供便利。供水系統負責提供生活用水,供電系統保障電器設備的運行,供暖系統在冬季為室內提供溫暖 。2.住宅設計要點:設計住宅時,需考慮房屋結構,如承重結構要穩固;采光系統要合理,保證室內充足的自然光照;還要注意各個系統之間的相互協調,例如供水系統與排水系統的配合 。3.太陽能熱水系統:太陽能熱水系統一般由太陽能集熱器、保溫熱水箱、連接管路及控制系統構成。設計時要考慮與供水系統的連接方式,以及如何與房屋結構相協調,實現高效利用太陽能加熱水的功能 。4.住宅中的供水、供電、供暖系統分別有什么作用? 答:(1)供水系統:為家庭提供生活用水,滿足人們日常的飲用、烹飪、洗漱、清潔等用水需求。(2)供電系統:為各種電器設備提供電力,使電視、冰箱、空調、電燈等電器能夠正常運行,保障家庭的生活和娛樂需求。(3)供暖系統:在寒冷的季節,為室內提供熱量,保持適宜的室內溫度,讓人們在冬季也能舒適生活 。5.設計住宅太陽能熱水系統時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答:(1)與供水系統的連接:要確保太陽能熱水系統的進水管和出水管與家庭供水系統正確連接,保證熱水能夠順利供應到各個用水點,同時防止冷水倒流等問題。(2)與房屋結構相協調:要根據房屋的朝向、屋頂形狀和面積等因素,合理安裝太陽能集熱器,確保其能夠充分接收陽光。還要考慮保溫熱水箱的放置位置,不影響房屋的整體布局和美觀。(3)控制系統設計:設計合理的控制系統,能夠控制水溫、水位,實現自動補水、加熱等功能,提高使用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6.實驗:設計并測試簡易住宅供電模型實驗目的:理解住宅供電系統的原理,設計并測試一個簡易的供電模型,培養設計和實踐能力 。實驗材料:電池盒、電池、導線、開關、小燈泡、小燈座、各種建筑材料(如小木板、塑料板等用于搭建簡易住宅模型) 。實驗步驟:(1)用建筑材料搭建一個簡易的住宅模型,模擬房屋結構。(2)根據供電原理,將電池盒、電池、導線、開關、小燈座和小燈泡連接成一個簡單的電路,模擬住宅內的供電系統,開關模擬家中的控制開關,小燈泡模擬電器設備。(3)合上開關,觀察小燈泡是否亮起,測試供電模型是否正常工作。如果燈泡不亮,檢查電路連接是否正確,排查故障 。實驗結論:通過實驗,了解住宅供電系統的基本組成和工作原理,學會設計和搭建簡單的供電電路,明白電路連接正確是電器設備正常工作的關鍵 。 第25課 展示創意1.創意來源與表達:創意可來源于生活中的需求,如戶外需要一個能始終保持水平的平臺。表達創意的方式多樣,可用文字描述科學原理、創新點和應用價值;用繪圖形象展示設計方案;還能用攝影、攝像從不同角度展示作品 。2.創意設計流程:首先要提出問題,明確設計需求;然后構思解決方案,思考如何滿足需求;最后通過合適的方式將創意表達出來,如制作模型、繪制圖紙等 。3.創意的價值:好的創意能夠解決實際問題,提高生活質量,推動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例如,智能家居的創意讓生活更加便捷舒適 。4.如何將一個創意清晰地表達出來? 答:(1)用文字表達時,詳細闡述科學原理,解釋創意是基于什么科學知識或現象產生的;明確寫出創新點,突出與傳統產品或方法的不同之處;說明應用價值,即這個創意能夠解決什么實際問題,給生活或工作帶來哪些便利。(2)繪圖時,運用簡單易懂的圖形和線條,準確描繪出創意產品的外觀、結構和各個部分的連接方式,讓他人能夠直觀地了解設計方案。(3)攝影、攝像時,從不同角度拍攝創意產品或作品,展示其細節和使用場景,使觀眾更好地理解創意的實際效果 。5.創意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重要意義? 答:(1)解決實際問題:創意往往源于生活中的困難和需求,通過創新的方法和設計,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如設計出更便捷的交通工具,解決出行擁堵問題。(2)提高生活質量:創意產品和設計能夠使生活更加舒適、便捷和有趣,比如智能家居設備讓人們的生活更加輕松自在。(3)推動科技進步:新的創意不斷激發科技的發展,促使科學家和工程師研發新的技術和產品,如智能手機的創意推動了通信技術和電子技術的進步 。 第26課 照明拖鞋1.照明拖鞋的設計目標:照明拖鞋的設計目標主要有能照明、用腳控制亮滅等。通過實現這些功能,滿足夜間起床時既看清室內環境又不影響他人休息的需求 。2.照明拖鞋的設計與制作:設計照明拖鞋時,要選擇合適的材料,如輕觸開關、電池、燈泡等。制作過程中,先根據設計圖連接電路,再進行組裝。完成后要進行測試,檢查照明效果和用腳控制亮滅的功能是否正常 。3.產品改進與拓展:一個創意產品需要經過多次改進和完善,如照明拖鞋可考慮防水、燈的延時熄滅等功能的優化。同時,照明功能還可拓展應用到其他物品上,如夜燈、衣服等 。4.照明拖鞋的設計目標有哪些?如何實現這些目標? 答:(1)設計目標:能照明,滿足夜間看清室內環境的需求;用腳控制亮滅,方便夜間起床使用,且不影響他人休息。(2)實現方法:選擇合適的照明元件,如小功率的LED燈泡,保證足夠的亮度;安裝輕觸開關,將其設置在鞋底合適的位置,當腳踩下時開關閉合,燈亮起,抬腳時開關斷開,燈熄滅。同時,選擇合適的電池作為電源,為燈泡和開關提供電力 。5.在制作照明拖鞋后,如何對其進行改進和拓展? 答:(1)改進方面:①防水處理,可使用密封膠對電路部分進行密封,防止水分進入,避免短路,提高照明拖鞋的安全性和使用壽命。②優化控制功能,如增加燈的延時熄滅功能,讓腳離開后燈能繼續亮一段時間,方便在黑暗中找到其他物品。(2)拓展方面:將照明功能應用到其他物品上,如制作帶有照明功能的拐杖,方便老年人夜間行走;設計照明背包,在夜間出行時提供照明,保障安全 。6.實驗:制作并測試照明拖鞋模型實驗目的:掌握照明拖鞋的設計與制作方法,測試其照明和控制功能 。實驗材料:鞋底(可使用廢舊拖鞋鞋底或自制鞋底模型)、輕觸開關、電池盒、電池、導線、LED小燈泡、絕緣膠帶 。實驗步驟:(1)在鞋底合適位置安裝輕觸開關,確保腳踩時能順利觸發開關。(2)將電池盒固定在鞋底,裝入電池,用導線連接電池盒、輕觸開關和LED小燈泡,注意正負極連接正確,并用絕緣膠帶固定導線,防止短路。(3)制作完成后,穿上照明拖鞋模型,測試用腳控制亮滅的功能,觀察燈泡的照明效果 。實驗結論:成功制作照明拖鞋模型,實現用腳控制亮滅和照明的功能,理解照明拖鞋的工作原理和制作過程,為改進和優化照明拖鞋設計提供實踐經驗 。7.實驗:改進照明拖鞋功能實驗實驗目的:探索改進照明拖鞋功能的方法,提高照明拖鞋的實用性 。實驗材料:已制作好的照明拖鞋模型、密封膠、延時開關模塊(如果要增加延時熄滅功能) 。實驗步驟:(1)防水改進:如果要進行防水改進,將照明拖鞋模型的電路部分,特別是開關和連接點,均勻涂抹密封膠,待密封膠干燥后,檢查防水效果,可將拖鞋模型部分浸入水中(短時間),取出后觀察電路是否正常工作。(2)增加延時熄滅功能:如果要增加延時熄滅功能,按照延時開關模塊的說明書,將其接入原照明拖鞋電路中,測試延時熄滅功能是否正常,調整延時時間,使其符合使用需求 。實驗結論:通過實驗,掌握改進照明拖鞋功能的方法,驗證防水處理和增加延時熄滅功能的可行性,明白產品改進是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實用性的重要途徑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