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小學數學【教材解讀】教科版(2024)科學一年級上冊5.通過感官來發現(一)教學目標科學觀念目標●知道眼、耳、鼻、舌、皮膚是我們的感覺器官,每個感覺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知道保護感覺器官的方法,建立愛護感覺器官、健康生活的意識。科學思維目標●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在室外反復地觀察與識別信息,將自己的發現用圖畫進行記錄,從而認識到感覺器官的功能。探究實踐目標●在室外定點觀察的活動中,能夠恰當地運用感覺器官進行反復地觀察,用圖畫記錄觀察中的發現,逐漸形成記錄的習慣,并對記錄進行簡單交流和評價。態度責任目標●通過室外觀察活動,嘗試用不同的感覺器官觀察、認識事物,培養如實講述、如實記錄的科學態度。●通過室外觀察活動,愿意在小組合作中表達自己意見、傾聽他人意見。(二)教學內容分析本課為單元第5課。本課的學習目標來自課程標準中1~2年級學習內容“5.5人體由多個系統組成”的第四點“識別人的眼、耳、鼻、舌、皮膚等器官,列舉這些器官的功能與保護方法”。學生在生活中始終運用感覺器官認識周圍的事物以及環境的變化,但他們并沒有意識到,感覺器官在認識周圍事物以及環境變化的過程中起到了“學習” 的作用。基于此,本課將從室內研究轉向室外研究,研究視角也將轉向“關注自己的感覺器官”。研究的對象將從觀察的事物轉向觀察的本體——感覺器官。 因此,本課將通過對室外校園環境的觀察,收集相關的信息,引導學生建立起對感覺器官的認知。比如,通過對校園環境的觀察,收集“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 ”等相關信息,認識到感覺器官的功能。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能夠初步意識到運用單一感覺器官觀察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課同樣有四個板塊。聚焦板塊引導學生關注人是用眼、耳、鼻、舌和皮,膚等感覺器官對周圍事物進行觀察的。通過聚焦問題“當我們觀察時,各種感官分別能告訴我們什么信息 ”,幫助學生初步了解每個感覺器官都有自己能夠感知的信息(能做的事情)和不能夠感知的信息(不能做的事情)。探索板塊共有兩個活動。第一個活動,組織學生到室外觀察,教師可提問:“說一說,用感覺器官觀察校園,我們會看到什么 聽到什么 聞到什么 ……”調取學生的已有經驗進行思考,明確室外觀察要借助多種感覺器官收集相關的信息,并且要將觀察到的現象進行記錄,為接下來到室外的觀察做好準備與指導。同時,幫助學生意識到科學觀察是有目的地觀察。在這個活動中,教師要進行細致地觀察記錄的示范與指導。第二個活動,到室外進行實地觀察后,教師指導學生運用感覺器官反復觀察,收集相關的信息,并將發現進行記錄。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指導學生去感受感覺器官的“局限性”。比如“ 單純使用一個感覺器官時,收集信息的范圍是有限的”,因此,在生活中,人們在進行觀察時往往采用多感官協同觀察。為了降低記錄的難度,記錄單提示學生用看、聽、聞的方式觀察,并只需選擇兩種畫下來。研討板塊共有兩個研討問題。這兩個問題與探索環節的活動是相對應的。通過研討,學生將認識到每個感覺器官只能感知自己能夠感知的信息,對于其他信息無能為力,單一感覺器官具有一定的觀察局限性。只有多種感官一起觀察事物, 才能夠得到更多的事物信息,更全面、更接近事實。拓展板塊在認識感覺器官各自功能的基礎上,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保護眼、鼻和耳等感覺器官的方法,建立愛護感官、健康生活的意識。在前面兩課的學習中,學生對感覺器官的重要性有了初步的認知,了解到這些器官能夠為我們提供不同的信息。特別地,他們通過對鼻子的研究,既認識到這~器官在幫助我們認識周圍事物時的作用,也認識到其“局限性”。然而,學生尚未深刻認識到,在認知周圍事物和環境變化的過程中,感覺器官實際上扮演著“學習”的關鍵角色。因此,為了進一步加深這一理解,本課將通過開展室外觀察的實踐探究活動,幫助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感覺器官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在科學繪畫記錄方面,雖然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使用簡單圖形、線條、箭頭等來表達觀察現象和想法的技能,但在面對更復雜的觀察對象,如聲音、風、小動物、物體間的方位關系時,他們仍感到困惑,不知如何準確表達。為此,教師可以結合本校的具體條件,為學生提供更為詳盡的示范和指導,幫助他們掌握更為精細的記錄技巧。此外,本課還將引導學生的觀察從無意識轉向有意識,鼓勵他們帶著明確的目的進行觀察和記錄,以提升他們的觀察能力。(三)教學重難點重點:知道眼、耳、鼻、舌、皮膚是我們的感覺器官,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周圍事物的特征及變化等。難點:通過對室外環境的反復觀察,充分調用感覺器官收集信息,用圖畫記錄收集到的信息,以此來認識感覺器官的功能。(四)教材解讀聚焦:在知道感覺器官的基礎上,通過引導性問題“各種感官分別能告訴我們什么信息 ”,引導學生關注感覺器官的作用。問題解答:眼睛可以識別顏色、形狀、運動狀態等;鼻子可以識別氣味;耳朵可以識別聲音;舌頭可以識別味道;皮膚可以識別粗糙程度、軟硬程度、冷暖等。探索1:組織學生到校園中,用多種感覺器官觀察花園或者綠地,以此來明確通過感覺器官的觀察,我們能得到很多信息。探索2:在探索活動1觀察活動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將觀察到的信息記錄下來。看、聽、聞,三選二進行記錄。研討1:可以融入探索活動,也可以在探索活動后提出,帶領學生總結每個感覺器官的功能,明確每個感覺器官都有自己能夠做的事情和不能做的事情。同時明白感覺器官在觀察時是“有局限性”的。研討2:在反復的觀察中,通過對事物反復觀察,會用看、聽、聞等方式識別物體的更多信息,豐富對感覺器官功能的認識,同時發現不同感官的功能也有所不同。拓展:從保護感覺器官的角度,為學生提供了一些可參考的信息,豐富學生對保護感覺器官方法的認識。進一步明確感覺器官的重要性,學習了解保護感覺器官方法。形成健康生活的意識。因為篇幅所限,所以這里僅安排了眼睛、鼻子、耳朵的相關內容,教學中可以進一步豐富保護五種感覺器官的方法,因為它們同等重要。(五)教學準備教師:教師所在校園的室外圖片、班級記錄單、多媒體課件。學生:記錄本或記錄單、鉛筆、橡皮、畫夾或一本書(用于外出觀察記錄)。(六)課堂教學實施建議1.聚焦教師要提前準備前幾課的班級記錄單,供學生在課堂上回顧與思考。學生提前準備好自己的記錄本或記錄單。教學伊始,學生結合聚焦問題“當我們觀察時,各種感官分別能告訴我們什么信息 ”以及前幾課的學習成果進一步明確“眼、耳、皮膚、鼻、舌”都有哪些功能。教師要借助班級記錄單幫助學生進行梳理,建議以圖文并茂的方式,用形象的圖式增強學生的記憶與理解。2.探索探索活動1是通過對校園環境觀察分析,明確觀察者觀察什么以及怎樣觀察,為記錄做準備。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一幅學校的室外照片, 圖片中的信息盡可能豐富。這將有效幫助學生建立盡可能多地對感覺器官觀察的預期。教師組織學生到校園中,提問:“仔細觀察,你看到了什么 聽到了什么 聞到了什么 手感覺到什么 ”學生帶著問題仔細觀察,小組內交流分享。教師指導學生從“看”“聽”“聞” 這三個不同的視角進行觀察和信息的整理。低年級學生觀察時無序觀察多于有序觀察,因此,教師要做相應的示范,用“在哪有什么”的句式幫助學生思考與表達。比如,“通過觀察,我發現,前方有綠色的草坪,草坪前方有兩棵大柳樹,在前面有紅頂的平房;左側有白色的教學樓,右側有一棵大楊樹;還有藍天、白云以及正在飛翔的小鳥們”。教師指導性提問;“這些是眼睛可以觀察到的,除此之外,我們還會聽到什么 伸出手摸一摸地面,你還會感覺到什么 ”學生進一步補充:“我們還會聽到鈴聲和小鳥的叫聲,伸出手會感覺到涼涼的,有風經過,摸一摸地面會感覺涼涼的、硬硬的。用力聞一聞,好像有花香味……”外出觀察活動中,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特點, 教師可以采用定點不動的方式組織學生運用多種感覺器官進行反復地觀察,收集各種信息。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教師可以先找一兩名學生說一說,給其他同學一些啟發。教師要進行巡視指導,并注意學生活動區域的安全。探索活動2是學生做好觀察記錄。在本環節中,教師在組織好學生觀察的基礎上,更要指導學生以繪畫的方式進行觀察記錄。教師需要提前為每名學生準備好一張記錄單、一個A4大小的平板夾,還可以準備與校園環境內容相符合的小圖標等素材,用來幫助繪圖有困難的學生。可以在記錄單的正上方添加“眼、耳、鼻、皮膚”的簡筆畫圖片,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關注不同的感覺器官獲取的信息。教師可展示示范記錄如圖, 供學生參考,學生的記錄如圖所示。建議教師仔細閱讀學生記錄,分析學生在記錄中是怎樣用符號和圖形來表達“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的。在這個活動中,學生要經歷反復地觀察與記錄。在學生記錄完之后,要組織學生相互看一看、說一說。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之間相互取長補短,進一步修改并完善記錄內容,加深自己對感覺器官功能的理解。前幾課的學習,學生通過繪畫記錄的方式將“觀察、發現與思考”的想法進行了具象化、可視化地表達。從本課開始,學生的畫圖記錄將進一步加大基于事實與邏輯表達觀點,凸顯觀察記錄是學生參與科學探究的重要學習工具。學生在反復用筆記錄、修改觀察到的信息時,將進一步有理有據地推進對問題的理解,形成自己對問題較為完善的解釋。因此,教師要繼續將這種繪畫記錄方式貫穿本課探究活動,根據研究的具體內容有策略地調整繪畫記錄的指導,進一步理解科學記錄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在活動設計上,教師要注意安全性,用舌嘗的活動不建議在課上進行。教師可以采集學生吃中午飯的視頻來進行分析與說明。3.研討研討環節的兩個問題與探索環節的活動是相對應的。通過研討,學生將認識到每個感覺器官只能感知該器官能夠感知的信息,對于其他信息無能為力。反復觀察以及運用多種感官一起觀察事物,能夠得到這個事物的更多信息,更加接近事實。研討環節的兩個問題是學生在室外觀察活動中,要一邊觀察一邊思考的問題,而不是留到最后環節才提出并思考的問題。教師要利用“研討”環節中的問題,幫助學生意識到要帶著目的去觀察,這將有利于發展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推進對問題的解決,并形成相應解釋。4.拓展拓展環節是在認識感覺器官具有各自功能的基礎上,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保護眼、鼻和耳等感覺器官的保健方法,幫助學生明確保護感官的方法以及樹立健康生活的意識。(七)教學評價建議自我評價從“我會傾聽、我會觀察、我會記錄、我能表達”幾個維度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如表所示。“通過感官來發現”自我評價評價維度 評價內容 能做到的打“√”我會傾聽 能傾聽活動要求以及他人想法,用于觀察與思考。我會觀察 能運用眼、耳、鼻、皮膚等感官,對室外環境進行反復觀察與識別。我會記錄 樂于用圖畫、文字等方式記錄室外觀察的現象,樂于分享交流。我能表達 能夠如實記錄表達自己在室外觀察中的發現,敢于表達。本課情境:人的感覺器官有眼、耳、鼻、舌和皮膚等。明確我們用眼睛、耳朵、鼻子、舌頭和皮膚等感覺器官進行觀察。室外觀察地點的選擇要綜合考慮其功能性,要可供多種觀察器官提取信息,這是其一。其二,要考慮一年級的學情,觀察地點要便于教師的組織管理,因此,地方不必過大。推薦選擇:校園內的小菜園、植物角等。室外觀察有困難的話,也可以選擇室內觀察。但要注意營造可供多種感覺器官觀察的環境。值得關注的是,一年級學生比較活潑好動,容易被室外的風景轉移注意力。因此,建議教師可以采用定點觀察的方式指導學生觀察和記錄。明確健康用眼的方法。強光包括由太陽、車大燈、電子設備的屏幕等物體發出的比較明亮的光。揉眼睛會將臟東西帶入眼睛,可能引發炎癥。戶外運動有助于放松眼睛,有利于保護視力。明確保護鼻子的方法。擤鼻用力過猛、隨意.摳鼻孔會導致鼻黏膜損傷、鼻腔出血、鼻腔感染等。明確健康使用耳朵的方法。洗頭、洗澡或者游泳后,要把耳道里面的水擦干凈,防止耳道感染。隨意掏耳道,容易引發耳道感染。長時間戴耳機,或者長時間處于有噪聲的環境中,會對聽力造成影響。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