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六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期末沖刺卷(滿分:100分 考試時間:60分鐘)一、單項選擇題(每題2分,共20分)當與同學發生矛盾時,正確的做法是( )直接動手爭吵 B. 冷靜溝通,換位思考C. 找家長幫忙教訓對方 D. 從此不再理對方下列行為符合“尊重他人”的是( )嘲笑同學的家庭條件B. 打斷別人說話并搶著表達C. 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D. 給同學起侮辱性綽號面對自然災害,我們應該( )害怕慌張,不知所措 B. 提前學習應急避險知識C. 認為與自己無關 D. 只依靠政府救援以下屬于科技進步負面影響的是( )互聯網讓溝通更便捷 B. 塑料垃圾污染環境C. 高鐵縮短出行時間 D. 醫療技術延長壽命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是( )A. 漢語 B. 英語 C. 西班牙語 D. 法語下列不屬于我國傳統節日的是( )A. 春節 B. 圣誕節 C. 端午節 D. 中秋節遇到校園欺凌,最恰當的做法是( )默默忍受,不敢聲張B. 以暴制暴,報復對方C. 及時告訴老師或家長D. 自己私下解決聯合國的主要職責是( )解決國家之間的矛盾與沖突B. 組織體育比賽C. 管理各國經濟 D. 制定各國法律下列行為符合“綠色發展”理念的是( )A. 隨手亂扔垃圾B. 使用一次性筷子C. 垃圾分類投放D. 開車代替步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 )A. 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B. 恒河流域C. 尼羅河流域D. 兩河流域二、判斷題(正確打“√”,錯誤打“×”,每題2分,共20分)寬容就是無原則地原諒別人的錯誤。( )尊重他人首先要尊重自己。( )不同國家的文化沒有優劣之分,都值得尊重。( )自然災害完全無法預防,只能被動應對。( )互聯網有利有弊,我們要合理使用。( )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標志是橄欖枝環繞的地球。( )中國在國際事務中始終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保護地球環境是政府和科學家的事,與普通人無關。( )文化差異可能導致誤解,所以不同國家的人不需要交流。( )10.垃圾分類是保護環境的重要措施,每個人都應參與。( )三、填空題(每空2分,共16分)人類居住的地球,約______%的面積被海洋覆蓋,因此被稱為“藍色星球”。我國憲法規定,公民的人格尊嚴______侵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______沙漠。每年的______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孔子說:“己所不欲,______。”這句話體現了尊重他人的重要性。我國的首都是______,它也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的中國的政治中心。中國始終堅持走______發展道路,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古代埃及人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______。四、連線題(每題2分,共10分)將下列國際組織與其對應標志或職責連線:國際組織 標志/職責聯合國 A.促進全球貿易與經濟合作世界衛生組織(WHO) B.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世界貿易組織(WTO) C.協調全球衛生事務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D.推動國際文化、教育交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E.組織全球體育盛會五、簡答題(每題7分,共21分)請列舉三種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的具體做法。面對自然災害,我們可以采取哪些預防和應對措施?(至少答出三點)為什么說“科技是一把雙刃劍”?請結合生活實例說明。六、材料分析題(共13分)材料一:2024年,江蘇某地因暴雨引發城市內澇,部分社區組織居民開展自救,通過沙袋堵水、清理排水口等方式減少損失。材料二: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增多,科學家指出:氣候變化與人類過度排放溫室氣體密切相關。根據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社區居民的做法體現了哪些應對災害的能力?(5分)結合材料二,談談我們青少年可以為保護地球環境做些什么。(8分)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1-5 BCBBA 6-10 BCACA二、判斷題1.× 2. √ 3. √ 4. × 5. √ 6. × 7. √ 8. × 9.× 10.√三、填空題1.71 2.不受 3.撒哈拉 4.4 5.勿施于人 6.北京 7.和平 8.象形文字四、連線題1—B 2—C 3—A 4—E 5—D五、簡答題(要點)1.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的具體做法:(1)認真傾聽他人講話:不隨意打斷對方,專注回應,讓對方感受到被重視。(2)尊重他人隱私與習慣:不打探他人家庭、成績等私人信息,接納不同的生活方式(如尊重同學的飲食禁忌)。(3)禮貌用語與換位思考:使用“請”“謝謝”等文明用語,做事前考慮對方感受(如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2.面對自然災害的預防和應對措施:(1)提前學習防災知識:了解地震、暴雨等災害的預警信號和逃生技巧(如地震時躲在三角區域)。(2)準備應急物資:在家中儲備手電筒、急救包、飲用水等,定期檢查物資有效期。(3)遵守應急指揮:災害發生時聽從政府和社區的疏散安排,不擅自行動(如洪水來臨時遠離低洼地帶)。(4)參與社區演練:通過防災演習熟悉逃生路線,提升應對突發事件的冷靜處理能力。3.“科技是一把雙刃劍”的原因(結合實例):(1)利端:互聯網讓遠程學習成為可能,疫情期間學生可通過網課繼續學習,打破地域限制。(2)弊端:智能手機的過度使用導致部分人沉迷游戲,影響學習和作息(如學生熬夜刷短視頻,次日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六、材料分析題1.材料一中社區居民做法體現的應對災害能力:自救互救能力:主動用沙袋堵水、清理排水口,通過實際行動減少災害損失。團隊協作能力:社區居民共同參與救災,分工合作完成應急處置。應急判斷能力:針對內澇問題采取針對性措施(如清理排水口),體現對災害成因的快速判斷。2.青少年為保護地球環境可做的事:踐行低碳生活:步行或騎行上下學,減少私家車使用;拒絕使用一次性餐具,自帶水杯和購物袋。節約資源行動:隨手關燈、關水龍頭,紙張雙面使用,避免食物浪費(如按需打飯,剩菜打包)。參與環保宣傳:通過班會、手抄報等形式向同學普及“碳中和”知識,呼吁大家少用塑料袋。監督家庭環保:提醒父母分類投放垃圾(如將廢紙、塑料瓶單獨收集),建議使用節能家電。關注氣候變化:觀看科普紀錄片了解極端天氣成因,參與“地球一小時”等公益活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