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小學科學 2025教科版小升初專區(qū) 專項復習 1-6知識清單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小學科學 2025教科版小升初專區(qū) 專項復習 1-6知識清單

資源簡介

2025教科版小學科學1-6知識清單
小學科學(教科版)一上知識歸納
第一單元 植物
第一課《我們知道的植物》
1.大自然中有(各種各樣)的植物,比如(桂花樹、狗尾草、青菜、蘿卜)等。
2.塑料花(不是)植物。
第二課《觀察一棵植物》
1.植物具有(根、莖、葉)等結構。
2.觀察植物時可以(用眼看、用手摸、用鼻聞)。
3.植物是(有生命的),我們要愛護植物。
第三課《觀察葉》
1.植物的葉是多種多樣的,每一種葉在(形狀、大小、顏色)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2.植物的葉是有生命的,會(長大)、會(變化),也會(死亡)。
3.銀杏葉像一把(小扇子),槭樹葉像(手掌)。
第四課《這是誰的葉》
1.葉是多種多樣的。
2.辨別植物的葉可以從(形狀、顏色、大小)等特征觀察,其中最主要是從(形狀)進行辨別。
第五課《植物是“活”的嗎》
1.植物生長需要(陽光和水分)。
2.植物是(有生命的),會長大。
第六課《校園里的植物》
1.在觀察植物時,想要了解葉的氣味可以用(鼻子)觀察。
2.在校園里觀察植物,可以帶上(放大鏡、記錄夾、筆)等工具。
3.在校園里觀察時,我們不拔起和不采摘植物,做到(不傷害)植物。
第二單元 比較與測量
第一課《在觀察中比較》
1.觀察物體的相同處和不同點就是在進行(比較)。
2.我們從(長短、高矮、寬窄)等方面觀察和比較物體。
3.不同的觀察和比較方法,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
第二課《起點和終點》
1.青蛙跳遠比賽,可以用(起點到終點)的距離來表示和比較。
2.兩只小青蛙,誰離起點線(更遠),就說明誰跳得更遠。
3.(比較和測量)是我們認知世界的基本方法。
第三課《用手來測量》
1.一拃是張開的(拇指到中指)的長度,可以用來進行測量。
2.不同人一拃的長度往往是(不同)的,同一個人拃的長度也會有(變化)。
3.用拃測量物體長度時,一拃一拃要(相連)。
第四課《用不同的物體來測量》
1.(固定長度)的物體可以作為標準單位,比如橡皮、小棒、回形針等。
2.測量同一物體,標準單位的測量結果比非標準單位的測量結果(更準確)。
第五課《用相同的物體來測量》
1.用小方塊測量物體長度,要注意(首尾相連)。
2.小立方體可以組合成(長條),測量長的物體時又快又準確。
第六課《做一個測量紙帶》
1.使用小立方體測量(圓桶)邊沿長度不方便。
2.和小立方體比較,測量紙帶具有(方便攜帶、測量和計數(shù))等特點。
3.可使用紙帶測量一些物體的(周長)。
第七課《比較測量紙帶和尺子》
1.(尺子)是一種常用的測量工具。
2.常見的尺子有(卷尺、軟尺、直尺、折疊尺)等。
小學科學(教科版)二上知識歸納
第一單元 地球家園
第一課《地球家園中有什么》
1.地球家園中有(空氣、土壤、巖石、水、動物、植物、人)等。
2.非生物和生物資源對地球家園缺一不可。
3.地球是(生命)共同的家園,人類的生活離不開地球提供的各種(資源)。
第二課《土壤一動植物的樂園》
1.土壤上生長著許多(植物),土壤表面和土壤里生活著許多(動物)。
2.我們要保護生活在土壤上的(動植物)。
3.(土壤)是地球家園的重要資源。
第三課《太陽的位置和方向》
1.太陽的(光和熱)對植物的生長、動物和人類的生存有著重要影響。
2.太陽為我們的地球家園帶來(光和熱),它在天空中的(位置)會不斷變化。
3.不要用眼睛(直接觀察)太陽,以免傷害眼睛。
第四課《觀察月相》
1.我們看到的月球發(fā)亮部分的形狀叫(月相)。
2.月相是(變化)的,不同的夜晚月相不相同。
3.月相是(逐漸)發(fā)生變化的,有時月相亮面逐漸(變大),有時逐漸(變小)。
第五課《各種各樣的天氣》
1.常見的天氣現(xiàn)象有(陰、晴、雨、雪、風)等。
2.天氣會(影響和改變)我們的家園。
3.天氣的變化對人類的影響既有(有利)的一面,
也有(不利)的一面。
第六課《不同的季節(jié)》
1.一年中季節(jié)變化的典型現(xiàn)象(各不相同)。
2.季節(jié)變化對(植物生長、動物遷徙和人類衣著)會產生影響。
3.梧桐樹春天(長葉),夏天(茂盛),秋天(結果),冬天(落葉)。
第七課《做大自然的孩子》
1.人類的(衣、食、住、行)離不開動植物提供的資源。
2.野外植物的果實(不能)輕易食用。
3.只有在必要的情況下才給小鳥(喂食),比如天氣嚴寒或雪天,不能讓小鳥產生依賴。
第二單元 材料
第一課《我們生活的世界》
1.我們周圍的世界可分為(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人工世界是由(人)設計并制造出來的。
2.物品是由(材料)制成的,不同材料具有各自的特點。
3.物品按材料可分為(金屬類、塑料類、陶瓷類、木頭類、玻璃類)等。
第二課《不同材料的餐具》
1.不同的物品往往由不同的(材料)做成的。
2.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
3.不同材料的餐具各有特點,有的(堅硬),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會(反光),有的(有花紋)。
第三課《書的歷史》
1.(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
2.現(xiàn)在一般用(蘆葦、木材)等材料造紙。
3.用紙制作書,具有(書寫方便、裝訂便捷、容易攜帶)等優(yōu)點。
第四課《神奇的紙》
1.材料經過加工、改造、優(yōu)化后,其性能會發(fā)生(改變)。
2.(瓦楞狀)的紙比普通的紙能支撐更重的物體。
3.在普通的白紙上刷上油能夠(防水)。
第五課《椅子不簡單》
1.有的物品是由(一種)材料制成的,也有許多物品是由(多種)
材料制成的。
2.椅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靠背、椅面、椅腳)等。
3.常見的椅子制作材料有(木頭、金屬、塑料、皮)等,具備(堅固、
柔軟、透氣、彈性)等特性。
第六課《做一個帽子》
1.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同種物品,它們的(功能和用途)是不一樣的。
2.一些(廢棄)的材料可以用來制作新的物品。
3.帽子一般由(帽頂)和(帽沿)兩部分組成。
小學科學(教科版)三上知識歸納
第一單元 水
第一課《水到哪里去了》
1.水在一定條件下會變成(水蒸氣),水蒸氣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
2.濕布擦黑板,過一會兒黑板上的水漬不見了,是因為水變成了(水蒸氣)。
第二課《水沸騰了》
1.(沸騰)是水受熱超過一定溫度時發(fā)生的劇烈的汽化現(xiàn)象。沸騰時水的(溫度)不再發(fā)生變化。
2.水變成水蒸氣后,體積會(大大增加)。
3.水在加熱過程中,觀察到的變化有(剛開始水溫不斷升高,杯底會產生氣泡,水面會看到熱氣,容器內壁出現(xiàn)大量的小水珠)等。
第三課《水結冰了》
1.當環(huán)境溫度低于(0℃),水的溫度下降到(0℃)時,水會結冰。
2.水結冰后體積(增大),占據(jù)了更大的空間,所以冰塊(浮在)水面上。
3.實驗時,往燒杯里的碎冰加食鹽,從而(降低溫度),使試管里的冰更容易結冰。
第四課《冰融化了》
1.當環(huán)境溫度高于(0℃)時,冰開始(融化)。
2.冰在融化的過程中,要從周圍(吸收)熱量,(熱量)是使水的
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的重要因素。
3.用吸管對著冰塊某個部分吹熱氣,被吹的部分會被(融化),甚
至會將冰塊吹穿。
4.冰融化成水后體積會(減小)。
第五課《水能溶解多少物質》
1.溶解是指物質在水中化成肉眼看不見的(微粒),(均勻地)分布在水中,沒有(沉淀)。
2.許多物質能在水中溶解,比如(小蘇打、味精、食鹽、白糖、紅糖)等。
3.一般情況下,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4.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50毫升的水大約可以溶解食鹽(18)克,溶解小蘇打(5)克。
第六課《加快溶解》
1.通過(提高水的溫度)和(攪拌)等方法,可以加快食鹽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2.溶解的快慢與(物體顆粒大小)、(水的溫度)、(液體是否被攪動)等因素有關。
第七課《混合與分離》
1.食鹽溶解于水的變化過程是一個(可逆)的過程。
2.把溶解在水中的食鹽和水分離出來,可以用(蒸發(fā))的方法。
3.把一杯濃鹽水放在陽光下,讓杯里的水(蒸發(fā)),已經溶解的食鹽會被(分離)出來。
第八課《它們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1.水(蒸發(fā))變成水蒸氣,水(凝結)成冰,冰(融化)成水,這些是水的三態(tài)變化。
2.在水的三態(tài)變化中,水的(狀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但物質本身的(組成成分)沒有改變。
3.用橡皮泥做各種東西,將紙折疊或者撕扯,改變的是它們的(狀態(tài))。
4.將壓癟的乒乓球放入熱水中,凹進去的部分鼓起來了,是因為乒乓球里的空氣受熱(膨脹)。
第二單元 空氣
第一課《感受空氣》
1.空氣具有(無色)、(無味)、(透明)、(會流動)、(沒有固定形狀)等特征。
2.在傳遞空氣的游戲中,我們又發(fā)現(xiàn)空氣有(很輕)、(容易泄漏)、(不容易密封)、(摸起來很軟)、(不易被觀察)等特征。
3.我們的周圍充滿(空氣),泥土里、水里也有(空氣)。
4.物體可以分為(固體)、(液體)和(氣體)三種類型,水是(液體),石頭和沙子是(固體),空氣是(氣體)。
第二課《空氣能占據(jù)空間嗎》
1.空氣會占據(jù)(一定的空間)。
2.把紙團粘在杯子底部,然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紙團(不會濕)。
3.倒扣的杯子充滿水,用打氣筒往杯里打入空氣,可以把水(擠出)杯子。
第三課《壓縮空氣》
1.空氣占據(jù)的空間可以被(壓縮),壓縮的空氣具有(彈性)。
2.籃球、輪胎、氣墊船、充氣沙發(fā)等運用(空氣可以被壓縮)的性質。
3.空氣是由許多(微粒)組成的,受到壓力后它們之間距離會變得(更小)。
4.用注射器抽取一部分空氣,向下壓可以(壓縮)空氣所占空間,向上拉可以(擴張)空氣所占空間。
第四課《空氣有質量嗎》
1.空氣是有質量的,但空氣的質量(很輕)。
2.(質量)是空氣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測量)。
第五課《一袋空氣的質量是多少》
1.一定量的空氣有一定的質量。
第六課《我們來做“熱氣球”》
1.空氣受熱后會膨脹(變輕)從而(上升)。
2.做熱氣球實驗時,紙簡的作用是(防風)和(快速加熱)。
3.通過加熱,塑料袋中的冷空氣變成(熱空氣),熱空氣上升讓塑料袋上升到(空中)。
4.孔明燈利用的是(熱空氣上升)原理,燃放孔明燈存在嚴重的(火災隱患)。
第七課《風的成因》
1.(空氣流動)會形成(風)。
2.生活中有許多種制造風的方法,比如(用嘴吹、用扇子扇、用吹風機吹、用書本扇)等。
3.借助蚊香的煙霧和紙條,可以觀察到空氣的(流動)。
4.在無風的環(huán)境中,蚊香的煙霧是(往上飄)的。
第八課《空氣與我們的生活》
1.地球被一層厚厚的空氣包圍著,人們稱它為(大氣層)。
2.植物、動物和我們人類都離不開(空氣)。
3.空氣可以幫助(燃燒)。
4.風具有(能量),風能是一種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可以用來(發(fā)電)。
第三單元 天氣
第一課《我們關心天氣》
1.天氣是一個地方在某一時間里(大氣的冷暖、陰晴雨雪以及風)等情況。
2.天氣總是在不斷(變化),有些天氣會給我們帶來(災害)。
3.長期的(觀察)和(記錄)會使我們了解到更多的天氣信息。
4.我們觀察到的各種天氣現(xiàn)象都是發(fā)生在(大氣圈)中的自然現(xiàn)象。
第二課《認識氣溫計》
1.(氣溫計)是測量氣溫的專用工具。
2.氣溫的常用單位是(℃),讀作(攝氏度)。
3.氣溫計由(液泡、液柱、刻度、測量單位)等部分組成。
4.使用溫度計,應先了解它的(測量范圍),讀數(shù)時眼睛要(平視)。
第三課《測量氣溫》
1.氣溫是指(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空氣溫度。
2.氣象預報一般會播報一天內的(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
3.氣象站測量氣溫,要將氣溫計放在(百葉箱)內。
第四課《測量降水量》
1.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來測量。
2.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見的有(雨、雪、冰雹)等。
3.我們可以用(直簡)的透明杯來做雨量器,刻度條的0刻度線要
與直筒杯的(內壁底部)對齊。
4.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來收集(雨水),降水量的單位是(毫米)。
第五課《觀測風》
1.風可以通過自然界中(事物的變化)來感知,可以用(風向)和(風速)來描述。
2.風向是指(風吹來的方向),比如由北面吹過來的風就叫(北風)。風向可以用(風向標)來測量。
3.蒲福風速等級將風力劃分為(13個)等級。
第六課《現(xiàn)察云》
1.根據(jù)云量的多少,天氣可分為(晴、多云、陰)幾種類別。
2.天空中飄浮的云實際上是由干干萬萬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組成的。
3.氣象學家在對云進行描述時,通常把它們分成三類:(大團、堆積)的積云,(均勻成層、灰色似霧)的層云,(纖維、羽毛狀)的卷云。
第七課《整理我們的天氣日歷》
1.天氣是不斷(變化)的。對長時間觀察記錄的天氣信息進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天氣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氣變化的一些(規(guī)律)。
2.一個地區(qū)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叫(氣候),不同地區(qū)氣候各不相同。
3.整理天氣日歷,可以從(云量、風速、風向、氣溫、降水量)等方面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
4.我們可以從氣溫柱狀圖上找出這段時間的(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以及這段時間(溫度變化)的趨勢。
第八課《天氣預報是怎樣制作出來的》
1.天氣預報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氣象部門)制作并發(fā)布。
2.制作天氣預報,大致有五個步驟:(數(shù)據(jù)收集、數(shù)值天氣預報、氣象員做出預報、天氣會商、發(fā)布天氣預報)。
3.天氣預報的制作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氣象專家)要付出大量艱苦的勞動。
4.天氣預報一般包含(氣溫、濕度、風向和風速、氣壓、降水量)等信息。
小學科學(教科版)四上知識歸納
// 第一單元 聲音 //
第一課《聽聽聲音》
1.我們周圍的聲音豐富多彩,有來自(動物)的叫聲,有來自(自然界)的聲音,還有來自(人類)生產生活發(fā)出的聲音。
2.聲音有(高低)、(強弱)等特點。
3.有些聲音讓我們覺得(悅耳、動聽),比如(黃鵬烏叫聲);有些聲音讓我們覺得(刺耳、難聽),比如(汽車喇叭聲)。
4.在車站、菜市場等地經常會聽到(嘈雜)的聲音。
第二課《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彈撥)橡皮筋,橡皮筋會發(fā)出聲音。
3.(撥動鋼尺、擊鼓、敲打音叉)都能發(fā)出聲音,同時看到物體在(振動)。
4.吹豎笛是(空氣)振動發(fā)出聲音。
5.我們說話的聲音是由(聲帶)振動產生的。把手放在喉結處,能感受到(聲帶)的振動。
第三課《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1.聲音可以在(氣體、液體、固體)中傳播,聲音的傳播離不開(物質)。
2.在(真空)的環(huán)境中,聲音(不能)傳播。
3.我們制作的“土電話”,聲音主要是通過(棉線)傳播的。
4.不斷抽出玻璃罩里的空氣,玻璃罩里的鬧鐘鈴聲會(越來越輕),直至(聽不見)。
5.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
第四課《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1.(耳朵)是我們的聽覺器官,依靠它我們可以聽到各種聲音。
2.我們的耳朵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
3.強弱不同的聲音,聲音(強)則引起鼓膜振動幅度(大)。
4.外界的聲音引起(鼓膜)的振動,(聽小骨)將振動傳達到(內耳),并刺激(聽覺神經)產生信號,(大腦)接收到信號,我們就聽到了聲音。
第五課《聲音的強與弱》
1.聲音的(強弱)可以用(音量)描述。
2.音量的大小與物體(振動的幅度)有關。振動幅度越(大),聲音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越(弱)。
3.用不同的力(撥動鋼尺、撥動橡皮筋和敲擊鼓面)等,都可以說明物體振動幅度大小和聲音強弱的關系。
第六課《聲音的高與低》
1.聲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描述,
2.聲音的高低與物體(振動的快慢)有關。物體振動得越(快),發(fā)出的聲音越(高);物體振動得越(慢),發(fā)出的聲音越(低)。
3.改變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尺子振動時發(fā)出的(音高)會改變,伸出(長),振動(慢),聲音(低),伸出(短),振動(快),聲音(高)。
第七課《讓弦發(fā)出高低不同的聲音》
1.許多樂器是靠弦的振動發(fā)出高低不同聲音的,比如(二胡、小提琴、吉他、古箏)等。
2.影響弦樂器的弦的音高因素有(弦的松緊、弦的長短)等。
3.(緊)的弦,(短)的弦,振動頻率(快),音高(高)。
4.(松)的弦,(長)的弦,振動頻率(慢),音高(低)。
第八課《制作我的小樂器》
1.我們可以用(確、吸管、橡皮筋)等材料制作小樂器。
2.用同樣的力連續(xù)敲擊杯壁,不斷往杯里加水,聲音會越來越(低)。
3.用小錘敲擊兩個粗細相同、長短不同的鐵管,發(fā)出的聲音高的是(短鐵管)。
// 第二單元 呼吸與消化//
第一課《感受我們的呼吸》
1.(氧氣)是(維持生命)必需的物質,(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養(yǎng)料)必需的原料,氧氣和二氧化碳對(生命)具有重要的意義,
2.吸氣,是含有氧氣的空氣由(鼻子或口腔)進入(氣管),再進入(肺)的過程。此時胸腔(擴張)。
3.呼氣,是交換后的空氣由(肺部)到(氣管),再由(鼻子或口腔)呼出的過程。此時胸腔(收縮)。
4.人體參與呼吸的器官有(鼻腔、咽、喉、氣管和肺)等。
第二課《呼吸與健康生活》
1.人的呼吸實際上是在進行(氣體交換),使(氧氣)進入(血液),同時排出(二氧化碳)。
2.平靜狀態(tài)下,青少年每分鐘的呼吸次數(shù)在(20次)左右。劇烈運動后,每分鐘呼吸的次數(shù)會(增加)。
3.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提高(呼吸功能),保持身體(健康)。
4.運動后,人需要更多的氧氣。(呼吸次數(shù))會增加,及時補充所需要的(氧氣)。
第三課《測量肺活量》
1.(肺活量)是人體(吸入最多)空氣后,(呼出去)空氣的量。肺活量是人體(是否健康)的一個指標。
2.我們可以用簡易肺活量袋來測量(肺活量),肺活量用(毫升)作單位。
3.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提出,四年級學生肺活量的要求,男生(1100-2600)毫升,女生(900-2000)毫升。
4.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使(肺)得到鍛煉,增加(肺活量),能向身體提供更多的(氧氣),使精力更加充沛。
第四課《一天的食物》
1.(食物)是我們身體所需(養(yǎng)料和能量)的主要來源。
2.按照食物的來源,食物可以分成(動物類食物)和(植物類食物)兩類,也稱為(葷食)和(素食)。
3.按照食物食用的生熟情況,可以分成(熟食)和(生食)。
4.按照日常食用的數(shù)量,食物可以分成(主食)和(副食)。
5.人們的生活習慣,可以把食物分成(米飯、面食、水果、蔬菜、肉類、蛋類)等。
第五課《食物中的營養(yǎng)》
1.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通常分為(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無機鹽【礦物質】、水和膳食纖維。
2.(淀粉)是(糖類)的重要成員之一,是我們身體(能量的來源)。
3.食物滴上碘酒后變成(藍黑色),說明含有(淀粉)。
4.食物在白紙上擦或壓后留下(油跡),說明這種食物中含有(脂肪)。
5.食物燃燒后,有一種像燒焦了頭發(fā)的焦臭味,說明含有(蛋白質)。
第六課《營養(yǎng)要均衡》
1.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營養(yǎng)配比)的參考標準。
2.(不挑食、不偏食),才能夠從食物中獲取(均衡)的營養(yǎng)。
3.從食物中獲取的各種營養(yǎng)必須(合理搭配),才能保證我們正常生活和成長。
4.科學的膳食營養(yǎng)原則是(葷素)搭配,(粗細糧)搭配,每天吃適當?shù)模ㄐ迈r水果和蔬菜)。
第七課《食物在口腔里的變化》
1.(消化器官)可以將(食物)轉變成我們可以吸收的(養(yǎng)料和能量),這一過程叫作(消化)。
2.(口腔)是食物消化開始的地方,食物中口腔里的消化由(牙齒)、(舌頭)、(唾液)共同完成。
3.牙齒的作用是(咬碎食物),舌頭的作用是(攬拌),唾液的作用是(潤滑食物)和(初步消化淀粉)。
4.牙齒按形狀可分為(門齒、日齒和犬齒)。不同牙齒的作用不同,門齒用來(切劇)食物,臼齒用來(咀嚼)食物,犬齒用來(撕碎)食物。
第八課《食物在身體里的旅行》
1.人體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腸和大腸)等。
2.食物被(口腔)初步消化,然后由(食道)輸送到胃,在(胃)里被進一步磨碎和分解,在(小腸)被消化
和吸收,再由(大腸)吸收殘渣中的水分。
3.將透明塑料管豎直擺放,模擬人體的(食道),把小饅頭放入食道用手擠壓,模擬(食道的蠕動)。
4.在小塑料袋里裝入水、饅頭和熟蔬菜等,用手揉擠,模擬(胃)的工作。
5.消化器官非常容易受到傷害,(過冷、過熱、不潔凈、沒有充分咀嚼的食物)都會影響它們的工作和健康。
// 第三單元 運動和力//
第一課《讓小車運動起來》
1.地球上的物體都受到一個(向下)的力,這就是(重力)。
2.樹上蘋果掉落,小孩子從滑滑梯滑下,水往低處流,都是由于(重力)的作用。
3.(一定的拉力)能使靜止的小車運動起來。在小纜車實驗中,拉力的大小用(墊圈的個數(shù))來表示。
4.小車實驗時,每種情況至少測量(三次),求(平均值),力求實驗結果更準確。
第二課《用氣球驅動小車》
1.氣球里的氣體噴出時,會產生一個和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這個力叫(反沖力)。
2.充氣的氣球具有能量,(噴氣)時可以產生(動力)。
3.(噴氣式飛機、火箭)都是靠反沖力運動的。
第三課《用橡皮筋驅動小車》
1.拉長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釋放)后可以產生(動力)。
2.橡皮筋、彈簧在受到外力作用時,形狀很容易改變,在形狀改變時,它們會產生一個要恢復原來形狀的力,這個力叫(彈力)。
3.(松緊帶、票夾、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樣的(彈簧)都利用了物體的彈力。
4.一定條件內,用橡皮筋作動力的小車,橡皮筋纏繞的圈數(shù)(越多),小車的行駛速度(越快),行駛距離也(越遠)。
第四課《彈簧測力計》
1.(彈簧測力計)是用來(測量力大小)的一種工具,生活中常被叫做(彈簧秤)。
2.彈簧測力計的組成主要包括(提環(huán)、指針、刻度板、掛鉤和彈簧),使用彈簧測力計時,先要調零。
3.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受到拉力會伸縮)的特征制成的。拉力(越大),彈簧伸得(越長),示數(shù)也(越大)。
4.科學上用(牛頓)作為力的單位,簡稱(牛),用字母(N)表示。
第五課《運動與摩擦力》
1.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運動時,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會發(fā)生(摩擦),運動物體受到一種(阻礙運動)的力,這種力叫(摩擦力)。
2.物體間接觸面(光滑),摩擦力(小);物體間接觸面(粗糙),摩擦力(大)。
3.生活中增大摩擦力的例子有(鞋底的花紋、汽車輪胎的花紋)等,減小摩擦力的例子有(旱冰鞋安裝滾輪、自行車軸承)等。
4.自行車上增大摩擦力的做法有(輪胎、腳蹬子表面采用做花紋的方法使表面粗糙,剎車采用增加壓力的方法),減小摩擦力的做法有(安裝浪珠、加潤滑油)等。
第六課《運動的小車》
1.運動的小車、發(fā)光的燈泡、燃燒的蠟燭、拉長的橡皮筋都具有能量。
2.能量還可以儲存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學物質)中。
3.坡度越(大),小車滑下的速度就越(快),木塊被撞后滑行的距離越(遠)。
第七課《設計制作小車(一)》
1.設計制作的一般流程是(明確問題,制訂方案,實施方案,評估與改進)。
2.小車的車架起(支撐、固定)作用,車身要求(美觀)。
3.確定小車的設計方案,一般要繪制(設計圖),從(多個角度)畫出小車,并標注主要部分的(尺寸)。
第八課《設計制作小車(二)》
1.工程師會將(不成功的橫型)看成一個有價值的學習機會,并根據(jù)其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進行(反思并改進),做出更好的(解決方案)。
2.小車制作中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有(不走直線,橡皮筋動力不足,氣球吹氣時間太短、橡皮筋打滑)等。
小學科學(教科版)五上知識歸納
第一單元 光
第一課《有關光的思考》
1.通常我們把那些自身能發(fā)光并且正在發(fā)光的物體稱為(光源)。
2.(太陽)、(激光筆)等光源發(fā)出的光非常強烈,我們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們會對我們的(眼睛)造成傷害。
3.(夜視儀)可以在“黑暗”的環(huán)境中,將人眼看不見的光轉換成電子信號,讓我們看到物體。
4.(月亮)不是光源,它的光來自反射太陽的光。
第二課《光是怎樣傳播的》
1.我們能看到物體,是因為物體反射的(光線)進入我們的眼睛,引起視覺效果。
2.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3.聲音可以繞過障礙物繼續(xù)傳播,但是光沿(直線)傳播,不能繞過障礙物。
第三課《光的傳播會遇到阻礙嗎》
1.光(能)穿過透明的物體。
2.當光照射到一個不透明的物體上時,光(不能)穿過不透明的物體,并且會觀察到光在不透明的物體表面會發(fā)生(反光或反射)。
3.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與光的(直線)傳播有關。
4.日食形成時,日、月、地三者成一線或者近似一線,地球上位于(月影)部分的人們就看不到太陽,形成日食。
第四課《光的傳播方向會發(fā)生改變嗎》
1.光在傳播中遇到透明物體或半透明物體時,能(穿過)或(部分穿過)物體繼續(xù)進行傳播。
2.光在同一種物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當遇到不同的物質時會在界面處發(fā)生(改變)。
3.海市蜃樓是一種光學現(xiàn)象。
4.光線可以在(空氣和水的交界處)傳播方向發(fā)生改變的。
第五課《認識棱鏡》
1.光由空氣斜射入水中時,光的路線發(fā)生的變化,叫做光的(折射)現(xiàn)象。
2.光由空氣斜射入其他透明物體,比如玻璃,也能發(fā)生(折射)現(xiàn)象。
3.太陽光看起來幾乎是(白)色的,其實由(紅橙黃綠藍靛紫)等各種顏色組成。
4.雨后出現(xiàn)彩虹,除了需要太陽光和空氣,還需要有(水滴)聚集在一起。
5.中國人在公元10世紀,把經日光照射以后的天然透明晶體叫做“五光石”或“放光石”,認識到“就日照之,成五色如虹霓”。“五光石”或“放光石”相當于(三棱鏡)。
第六課《光的反射現(xiàn)象》
1.我們通常說的鏡子“反光”在科學上指的是光的(反射)。
2.從鏡子中能看到自己,是因為光發(fā)生了(反射)現(xiàn)象,反射光也是沿(直線)傳播的。
3.我們能夠看到物體就是因為它們(反射)的光進入了我們的眼睛。
4.湖光倒影就是光的反射原理形成的。
第七課《制作一個潛望鏡》
1.(潛望鏡)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
2.制作簡單的潛望鏡至少需要(兩)塊平面鏡。
3.兩面鏡子可以讓光發(fā)生(兩)次反射。
4.潛望鏡里面的平面鏡應該以(45)度角放置。
第二單元 地球表面的變化
第一課《地球的表面》
1.觀察地形圖時,首先要確定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在地形圖和地球儀上,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平原、耕地和森林,(黃)色表示山地和沙漠,(白)色表示冰川。
3.地球表面的形態(tài)主要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第二課《地球的結構》
1.地球從表面到地心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地核)。厚度最厚的是(地核)。
2.地殼是由巖石組成的,根據(jù)成因可以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
3.地殼的不斷運動會引起地震和火山噴發(fā),還會導致巖層發(fā)生(彎曲形變)。
第三課《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1.地震是由(地殼運動)引起的。
2.地震會使巖層發(fā)生(彎曲)、(斷裂)、(錯動)。
3.地震發(fā)生時,要保持清醒,頭腦冷靜,就地避險,不可冒然外逃。
第四課《火山噴發(fā)的成因及作用》
1.地球內部感到深處,壓力越(大),溫度越(高)。
2.巖漿中的大量氣體和巖漿,從地殼中薄弱地帶噴出,就形成了(火山噴發(fā))。
3.火山按照活動類型可以分為三類,分別是(活火山)、(休眠火山)和(死火山)。
4.火山噴發(fā)有害處,也有益處,如地熱資源,稀有礦物等。
第五課《風的作用》
1.空氣的流動形成(風)。
2.與地震和火山噴發(fā)等因素相比,風的作用是比較(緩慢)、(溫和)的。
3.風能是分布廣泛、用之不竭的能源,利用風能發(fā)電,可以保護環(huán)境。
4.大范圍的空氣流動引起洋流運動,平街海水的熱量分布。
第六課《水的作用》
1.降雨的(侵蝕)作用會改變地表的形態(tài)。
2.大江大河的下游往往是(平原),如長江中下游平原。
3.沙洲是由河道分割成的小島,河水的(沉積)作用形成的。
第七課《總結我們的認識》
1.地面的巖石、沙土在(水)、(風)、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壞和侵蝕。
2.在科學學習中,當我們無法參與真實情境的實驗時,可以采取(模擬實驗)實驗的方式。比如需要雨水我們可以用(把礦泉水瓶口戳幾個洞或者使用噴壹等)來進行。
3.巖石被破壞和侵蝕的現(xiàn)象叫做(風化)。
第三單元 計量時間
第一課《時間在流逝》
1.在遠古時候人們用天上的(太陽)來計時,晝夜交替形成的(天)成了最早的時間單位。
2.(圭表)是古代科學家發(fā)明的度量(日影長度)長度變化的一種天文儀器。
3.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度)、(方向)會慢慢地發(fā)生變化。
第二課《用水計量時間》
1.自制水鐘的水滴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2.滴漏的滴水速度與(漏水孔)的大小,(滴漏中的水位)的高低有關。
3.我們可以利用同樣會流動的(沙)來制作計時工具,如(沙漏)。
4.古代有一種刻漏,主要由幾個銅水壹組成,又叫(漏壺)。
第三課《我們的水鐘》
1.滴水計時水鐘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受水型)水鐘;另一種是(泄水型)水鐘。
2.自制水鐘中水流的速度先快后慢。
3.水鐘一般是泄水型和受水型相結合進行計時。
第四課《機械擺鐘》
1.擺具有保持(擺動方向)不變的特點。
2.同一個單擺在相同的時間里擺動的次數(shù)是(相同)的。
3.根據(jù)單擺的(等時性),人們制成了(擺鐘),使時間的計量誤差更小。
第五課《擺的快慢》
1.擺的擺動快慢與(擺繩)長短有關。與(擺錘)的重量,擺動的(幅度)大小無關。
2.同一個擺,(擺繩)越長,擺動越慢,(擺繩)越短,擺動越(快)。
3.荷蘭科學家惠更斯制造了第一座帶擺的時鐘。
4.伽利略是第一位發(fā)現(xiàn)擺的等時性的科學家。
第六課《制作鐘擺》
1.擺的擺動快慢只與(擺繩長短)有關。改變其長短可以改變擺動的次數(shù)。
2.同一個擺在相同時間內擺動的(次數(shù))相同,稱之為擺的(等時性)。
3.擺鐘就是利用擺的(等時性)來進行制作的,比較精準。
第七課《計量時間和我們的生活》
1.我國古代把一天分為(12)時辰,就是現(xiàn)在的(24個)小時。
2.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方向變化來計時的工具叫做(日晷)。
3.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掛鐘一般都是(石英鐘),計時比較精準。
4.計時工具在我們的生活中用處非常大,比如跑步時就會用到(秒表)計時。
第四單元 健康生活
第一課《我們的身體》
1.我們必須吃(食物),才能獲得能量,吸入(氧氣)是為了維持生命。
2.(遺傳)、(生活環(huán)境)等是影響生長發(fā)育的因素。
3.(青少年)時期是生長發(fā)育最旺盛的時期。
第二課《身體的運動》
1.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能使我們的骨骼(粗壯)、肌肉(發(fā)達)、關節(jié)更加(靈活)。
2.臺燈上的蛇皮管類似于脊柱的結構,門窗上的合頁類似身體上的(關節(jié)),機器上的液壓動力裝置相當于(肌肉)。
3.人體上肢做伸時運動時,上面的肌肉(舒張),下面的肌肉(收縮),骨頭繞著關節(jié)移動位置,手臂伸直;在做屈時運動時,上面的肌肉(收縮),下面的肌肉(舒張)產生力量,能牽引骨頭,手臂彎曲。
第三課《心臟和血液》
1.食物中的營養(yǎng)和我們吸入的氧氣,進入我們的血液后都將通過(心臟)、(血液)運輸?shù)缴眢w的各個部分,維持身體的生命運動。
2.心臟由最有力的肌肉組成,心臟不停跳動,實際上是在不停地(收縮)和舒張,把血液從心臟擠壓到全身,又使(血液)回流到心臟。
3.人體心臟的位置一般在胸口的(左邊)。
第四課《身體的總指揮》
1.(大腦)是人體的控制中心,被稱為人體的“司令部”。
2.腦位于顱腔內,包括(大腦)、(小腦)、(腦干)。
3.腦與(脊髓)相連,將彼此聯(lián)系著的神經分布到全身的各個部分。
第五課《身體的聯(lián)絡員》
1.把信號從身體其他部分傳入大腦的神經叫(傳入神經),大腦發(fā)出的命令沿著(傳出神經)傳到身體的某個部分。
2.從“紙杯接乒乓球”這個游戲中可以看出,每個人的反應速度是(不同的)。
3.腦是人體的(控制中心),主管人體的一切活動;神經是人體的(聯(lián)絡員),能把身體各部分獲得的信息及時報告給腦。
第六課《學會管理和控制自己》
1.我們的情緒有(高興)、(憤怒)、(驚奇)。
2.(考試)、(學習)讓我感到很有壓力。
3.長期的壓力會(損害)身體健康,因此我們要學會(管理)壓力。(體育鍛煉)不僅可以減輕肌肉緊張,還能幫助人們擁有更好的(身體)。
第六課《制定健康生活計劃》
1.我們的身體是一個(和諧統(tǒng)一)的整體。身體的一個系統(tǒng)出現(xiàn)問題,會導致其它(系統(tǒng))甚至整個身體、心理也出現(xiàn)問題。
2.世界睡眠日是(3月21日)。
3.疫情期間,外出活動時應該佩戴好(口罩)。
4.2021年教育部明確規(guī)定3個睡眠時間要求,其中小學生每天睡眠應該達到(10)小時。
小學科學(教科版)六上知識歸納
第一單元 微小世界
第一課《放大鏡》
1.放大鏡可以把物體(放大)。
2.放大鏡的特點是透明、中間(厚)邊緣(薄)。所以放大鏡又叫(凸透鏡)。
3.通過透鏡看到的面積或區(qū)域叫做透鏡的(視野)。
4.老花眼鏡是運用(凸透鏡)制作的,近視眼鏡是運用(凹透鏡)制作的。
第二課《怎樣放得更大》
1.自制簡易顯微鏡是由兩個(凸透鏡)組成,是用一個放大鏡把另外一個放大鏡(放大)形成的像進一步(放大)。
2.顯微鏡主要分為(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
3.光學顯微鏡里,靠近物體的透鏡叫做(物鏡),靠近眼睛的透鏡叫(目鏡)。
4.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取決于兩塊凸透鏡的放大倍數(shù),即(物鏡)的倍數(shù)×(目鏡)的倍數(shù)。
第三課《觀察身邊微小的物體》
1.使用(放大鏡)能夠看清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微之處,使用(顯微鏡)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見的物體的細微結構。
2.蝴蝶的翅膀是由許多彩色的鱗片組成,其實是(扁平的細毛)。
第四課《觀察洋蔥表皮細胞》
1.物體必須制成(薄而透明)的玻片標本才能在顯微鏡下觀察清楚。
2.使用顯微鏡時要雙眼睜開,用(左眼)看目鏡進行觀察,右眼協(xié)助記錄。
3.1663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復合顯微鏡觀察軟木的薄片,發(fā)現(xiàn)了許多小房間一樣的物質,把它命名為(細胞)。
4.顯微鏡放大倍數(shù)越大,觀察的視野就越小,視野內的細胞數(shù)量就越少,細節(jié)越明顯。
第五課《觀察更多的生物細胞》
1.自然界中的大多數(shù)的生命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是生物體最基本的(功能)和(結構)單位。
2.植物的葉表皮上有(氣)孔,它的主要作用是(蒸騰)和(呼吸)。
3.生命體細胞具有(消化)、(呼吸)、(生長發(fā)育)、(繁殖遺傳)、(運動)、(排泄)等功能。
4.顯微鏡主要由(物鏡)、(目鏡)、(反光鏡)、(載物臺)、(調節(jié)旋鈕)等部分構成。
第六課《觀察水中的微小生物》
1.微生物也是(生物),它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樣的共同特征,如:(呼吸)、(繁殖)、(排泄)等。
2.我知道的水中的微生物有(草履蟲)、(衣藻)、(綠藻)等。
3.觀察微生物時為了限制微生物在水中的運動,我們可以在玻片上放一些(棉纖維)。
第七課《微生物與健康》
1.許多微生物對人體有益,如(酵母菌),還有一些對人體會造成傷害。
2.隨著觀察工具的不斷改進,人們發(fā)現(xiàn)霍亂、肺結核、傷寒等可怕的疾病都是由(細菌)或(病毒)引起的。
4.第一個指出微生物和人類健康關系的人是(巴斯德)
第二單元 地球的運動
第一課《我們的地球模型》
1.我知道地球的形狀是不規(guī)則的(球狀),地球在繞著太陽公轉的同時又在不停地(自轉),最大的特點就是(地軸傾斜)。
2.地球表面有(陸地)和(海洋),其中大部分都是(海洋),約占地球表面的70%。
3.地球內部結構從外到內依次是(地殼)、(地幔)、(地核),其中厚度最厚的是(地核)。
第二課《對晝夜現(xiàn)象的初步探究》
1.太陽東升,白晝開始;太陽西落,黑夜降臨,是因為地球在(自轉)。
2.晝夜交替一次時間為(24小時)。
3.地球圍繞(地軸)自西向東進行運動。
第三課《對晝夜現(xiàn)象的進一步探究》
1.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最早提出“(地心說)”理論。
2.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在其著作《天體運行論》提出了“(日心說)”。
3.1851年,法國物理學家(傅科)在巴黎先賢祠懸掛一枚擺錘,證實了地球的自轉。
第四課《誰先迎來黎明》
1.地球自轉的方向是(逆時針)即(從西向東),地球自轉一周是(24)小時。
2.坐在向前行駛的車上,向窗外望去,看到兩邊的景物(向后)運動,坐在轉椅上順時針旋轉時,看到周圍的景物是(逆時針)運動。這就是(相對)運動的結果。
第五課《影長的四季變化》
1.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長度的變化是(長)一(短)一(長)。
2.日影變化與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有關,日影變化會隨著季節(jié)有規(guī)律地變化。
3.把自制圭表放到太陽照到的窗邊,在每天的(正午)時分觀測,記錄影子長度的變化。
4.一年當中同一時間進行觀測,北半球的人們會觀測到夏至那日影子最(短),冬至那日影子最(長),春分和秋分兩日影子(適中)。
第六課《地球的公轉與四季變化》
1.地球公轉的周期是(365天)即(一年),公轉軌道的形狀是(橢圓形),并且在公轉過程中,地球地軸傾斜的方向不變。
2.從資料中找到能支持或反駁有關觀點的(事實)或(數(shù)據(jù)),也是科學要就的重要方法。
3.地球公轉形成(四季變化)現(xiàn)象,自轉形成(晝夜交替)現(xiàn)象。
第七課《晝夜和四季變化對生物的影響》
1.白晝與黑夜對生物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光照):白晝光強,黑夜光弱。
2.有的動物適應較強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動,稱為(晝行性)動物,比如(燕子)。有的動物適應弱光,主要在夜間活動,稱為(夜行性動物),比如(蝙蝠)。
3.四季的變化會對動物產生影響。比如生活在北極地區(qū)的(北極狐),夏季和冬季都會換上不同顏色的毛。
第三單元 工具與技術
第一課《緊密聯(lián)系的工具和技術》
1.機械是能使我們省力或方便的裝置。
2.用螺絲刀可以比較方便的把螺絲釘從木頭中取出,用羊角錘可以比較方便的把鐵釘從木頭中取出。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
第二課《斜坡與斜面》
1.像搭在汽車車廂上的木板那樣的簡單機械,叫做(斜面)。
2.斜面能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3.生活中應用斜面的地方很多,如“S”形的盤山公路、各種斜坡、各種刀刃、螺絲釘?shù)穆菁y,高架橋的引橋等。
4.螺絲釘?shù)穆菁y是斜面的變形。同樣粗細的螺絲釘,螺紋越密,旋進木頭時越省力。
第三課《不簡單的杠桿》
1.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做杠桿。
2.杠桿上有三個重要的位置:支撐著杠桿,使杠桿能圍繞著轉動的位置叫(支點);在杠桿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點);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點)。
3.三種不同的杠桿:省力杠桿;費力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杠桿。
第四課《改變運輸?shù)能囕啞?br/>1.像水龍頭這樣,輪子和軸固定在一起轉動的機械,叫做輪軸。螺絲刀是輪軸類工具,它的刀柄是輪,刀桿是軸。
2.輪軸可以省力,輪越大,用輪帶動軸轉動就越省力。所以螺絲刀的刀柄總是比刀桿要粗一些。
3.扳手套在螺帽上組成了輪軸,這時整個扳手是輪,螺帽部分是軸。
4.生活中的輪軸:水龍頭、門鎖把手、汽車方向盤、扳手、轆轤等。
第五課《靈活巧妙的剪刀》
1.剪刀既有(杠桿)的作用,又包含有(斜面)的作用在里面。
2.大多數(shù)金屬可塑性強,人們可以將金屬(熔化)拉伸,彎曲成型和(再成型),制造出復雜精密的工具。
3.剪刀根據(jù)用途不同可以分為(省力剪刀),如鐵皮剪。(費力剪刀),如理發(fā)剪。
第六課《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印刷術》
1.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四大發(fā)明)之一。(雕版印刷術)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
2.畢昇發(fā)明了(活字印刷技術),標志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
3.活字印刷術可以分成(檢字)、(刷墨)、(拓印)、(晾制)等過程。
第七課《信息的交流傳播》
1.由(紙)、(印刷)、信息結合而成的工具和技術漸漸成為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階梯。
2.我們可以通過(書籍)、(電腦)、(手機閱讀)等多種渠道獲得知識。
第四單元 能量
第一課《各種形式的能量》
1.(聲)、(光)、(電)、(熱)、(磁)等都是能量的表現(xiàn)形式。
2.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間可以(相互轉化)的。
第二課《調查家中使用的能量》
1.家中使用的能量包括電燈、電視等消耗的(電能),太陽能熱水器消耗的(光能)和燃油汽車使用的(化學能)等。
2.我們可以根據(jù)現(xiàn)階段能否再生將能源分為(可再生能源)與(不可再生能源)。
3.家用的各種電器都會在說明書或名牌上標明“(功率)”,它指的是工作時單位時間內耗電量的大小。
4.汽車燃油消耗的能量中大約只有(20%)轉化成了驅動車輛的機械能,其余主要轉化成聲能和熱能耗散到環(huán)境中去了。
第三課《電和磁》
1.1820年,丹麥科學家(奧斯特)把通電導線靠近指南針,觀察到指南針發(fā)生了(偏轉)。并通過反復實驗證明通電導線會產生(磁性)。
2.奧斯特實驗證明了(電能)可以轉化為(磁能)。
第四課《電能和磁能》
1.電磁鐵是由(線圈)和(鐵芯)組成的裝置。
2.電磁鐵可以將(電能)轉化為(磁能)。
3.電磁鐵也有南北極,它的南北極跟(電流的方向)有關,想要改變電流方向有兩種方式:(改變電池正負極接法)和(改變電磁鐵線圈纏繞方向)。
第五課《電磁鐵》
1.電磁起重機通電時,(電能)轉化為(磁能),可以吸起鋼鐵;斷電時,電磁鐵磁能(消失),鋼鐵就會落下。
2.電磁鐵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變的,與(電流強度)、(線圈纏繞圈數(shù))、(鐵芯大小)有關。
3.電磁鐵線圈中電流強度越強,電磁鐵磁力越(大),電流強度越弱,電磁鐵磁力越(小)。
4.電磁鐵纏繞線圈圈數(shù)越多,電磁鐵磁力越(大),纏繞線圈圈數(shù)越少,電磁鐵磁力越(小)。
第六課《神奇的小電動機》
1.電動機是將(電能)轉化為(動能)的機器。雖然大小懸殊、構造各異,但電動機工作的基本原理相同:
用(電)產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轉動。
2.小電動機包括(外殼)、(轉子)、(后蓋)三部分。外殼內有一對(磁鐵),轉子上有(鐵芯)、(線圈)、(換向器),后蓋上有(電刷)。
第七課《能量從那里來》
1.(太陽)是地球最大的能量來源。太陽能主要是以(光能)的形式傳遞到地球的。
2.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將太陽的能量固定下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芒康县| 青河县| 泰安市| 民和| 垣曲县| 凤翔县| 武汉市| 宝坻区| 临海市| 申扎县| 沙湾县| 东光县| 英超| 文水县| 乡宁县| 大港区| 晴隆县| 平果县| 沾化县| 密山市| 法库县| 常山县| 嘉峪关市| 金华市| 乐至县| 芮城县| 克什克腾旗| 高邑县| 锡林郭勒盟| 比如县| 曲周县| 滁州市| 嵊泗县| 略阳县| 翁源县| 虎林市| 临夏县| 乳山市| 古浪县| 太湖县| 自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