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古詩歌題材分類練(三) 邊塞征戰詩+即事(景)抒懷詩+干謁言志詩題材(一) 邊塞征戰詩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少年行王昌齡西陵俠少年,送客短長亭。青槐夾兩道,白馬如流星。聞道羽書急,單于寇井陘。氣高輕赴難,誰顧燕山銘①。[注] ①燕山銘:《后漢書·竇融傳》中記載,車騎將軍竇憲大破匈奴后,“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班固作銘”。(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詩是一首邊塞詩,屬樂府舊題,開篇即點明西陵少年重情重義的游俠身份。B.青槐聳立,白馬飛馳,一靜一動,一青一白,鮮明對比,為后兩句敘事張本。C.五、六句與《燕歌行并序》“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句有異曲同工之妙。D.全詩表達了對少年英勇赴難的贊賞,對國家安危的關切,以及對和平的向往。(2)詩歌最后一句,有的版本寫作“惟顧燕山銘”,請結合全詩,試分析“誰”和“惟”哪個更好。答: 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書 事①陸 游北征談笑取關河,盟府②何人策戰多 掃盡煙塵歸鐵馬,剪空荊棘出銅駝③。史臣歷紀平戎策,壯士遙傳入塞歌。自笑書生無寸效,十年④枉是枕雕戈。[注] ①本詩作于嘉泰四年(1204)秋,陸游時年七十九歲。1206年夏,南宋朝廷的“開禧北伐”正式開始。②盟府:古時官員受勛賞時的盟書(盟約)保存之所。③銅駝:《晉書》載,“索靖知天下將亂,指洛陽宮門銅駝嘆曰:‘會見汝在荊棘中耳!’”④十年:指詩人曾在川陜從軍十年。(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句中“談笑”二字,表現了取勝的輕松,與“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中的“談笑”表達效果相同。B.“掃盡煙塵歸鐵馬”與“鐵馬秋風大散關”一樣,都是詩人對自己奔赴前線、奮勇殺敵的想象。C.“剪空荊棘出銅駝”寫銅駝在荊棘被掃除后又重新出現,表達詩人對朝廷將收復失地的信心與期待。D.頸聯中,詩人設想北伐獲勝后的情景:史官在記錄克敵制勝的策略,將士們在邊塞傳唱戰斗的歌曲。(2)這首詩最后兩句的意思是什么 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答: [創新跨“界”命題,新考法前瞻訓練](3)下列句子中,和詩中“盟府何人策戰多”所用的修辭手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豈曰無衣 與子同袍。B.其間旦暮聞何物 杜鵑啼血猿哀鳴。C.問君西游何時還 畏途巉巖不可攀。D.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題材(二) 即事(景)抒懷詩3.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懷天經、智老①,因訪之陳與義今年二月凍初融,睡起苕溪綠向東。客子光陰詩卷里,杏花消息雨聲中。西庵禪伯還多病,北柵儒先只固窮。忽憶輕舟尋二子,綸巾鶴氅②試春風。[注] ①天經、智老:作者的朋友。天經,即詩中儒先;智老,即詩中禪伯。②鶴氅:用鳥羽做成的外衣,是六朝以來名士喜愛的穿戴。(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寫冰雪初融、春寒料峭、綠意初起的早春景象,點明了詩人訪問友人的季節特征。B.頷聯上句寫詩人在吟詩作賦中度日的生活情形,下句寫詩人雨聲中等待好友的消息。C.從頸聯“還多病”“只固窮”,可看出作者與這兩人關系甚密,心靈相契,感情深篤。D.詩歌以“凍初融”的初春起筆,以初春時節“試春風”收束,照應巧妙,構思嚴謹。(2)詩歌是留白的藝術,請簡要分析詩歌尾句的留白藝術。答: 4.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會稽郡樓雪霽張 繼①江城昨夜雪如花,郢客登樓望霽華。夏禹壇前仍聚玉,西施浦上更飄紗。簾櫳向晚寒風度,睥睨②初晴落景斜。數處微明銷不盡,湖山清映越人家。[注] ①張繼:字懿孫,湖北襄陽(古屬楚地)人。②睥睨:城墻上的短墻。(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句從落雪寫起:昨夜,坐落在江畔的會稽城下了一場雪,潔白的雪花如同飛花一般,美麗輕盈。B.次句照應詩題,寫大雪紛飛中詩人登上城樓遠眺,引出頷聯的景物描寫,“郢客”點明詩人身份。C.頸聯寫傍晚時分寒涼的風穿過了郡樓的門窗,但詩人仍舊沒有離去,望見夕陽斜掛在城墻上方。D.尾聯寫暮色漸濃,詩人望見遠處有星星點點的微光隱約閃爍,暮色中的湖山別有一番清秀韻味。(2)本詩頷聯歷來為人稱道,請賞析其精妙之處。答: 題材(三) 干謁言志詩5.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獻池州牧杜荀鶴池陽今日似漁陽,大變兇年作小康。江路靜來通客貨,郡城安后絕戎裝。分開野色收新麥,驚斷鶯聲摘嫩桑。縱有逋民歸未得,遠聞仁政旋還鄉。(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詩為獻給池州牧的干謁詩,作者沒有著意強調自己的才華抱負,而重在表達對池州牧工作的高度評價。B.頷聯、頸聯寫出了池陽兇年和戰爭之后的安定美好生活,以及水路交通順暢、貿易往來繁榮的興盛場景。C.頸聯“驚斷鶯聲”與王維的《鳥鳴澗》“月出驚山鳥”句,均以動襯靜,意境相同,呈現出一幅和諧寧靜的畫面。D.本詩語言平易自然,樸實明暢,清新秀逸;其內容重在反映社會現實,體現了詩人現實主義詩風的特點。(2)儒家主張“仁政”,這首詩體現了哪些“仁政”思想 請結合本詩簡要分析。答: 6.閱讀下面這首金詞,完成下面小題。望海潮·獻張六太尉鄧千江云雷天塹,金湯地險,名藩自古皋蘭①。營屯繡錯,山形米聚,喉襟百二秦關。鏖戰血猶殷。見陣云冷落,時有雕盤。靜塞樓頭曉月,依舊玉弓彎。看看,定遠②西還。有元戎閫命③,上將齋壇④。區脫⑤晝空,兜零⑥夕舉,甘泉又報平安。吹笛虎牙閑。且宴陪珠履,歌按云鬟。招取英靈毅魄,長繞賀蘭山。[注] ①皋蘭:今甘肅蘭州。②定遠:東漢班超立功西域,封定遠侯。③閫(kǔn)命:全權托付之意。④上將齋壇:蕭何薦韓信于劉邦,言“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⑤區(ōu)脫:此指西夏營壘。⑥兜零:代指烽火。(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詞上闋從古城皋蘭的險要處落筆,顯示出邊塞的雄偉和邊防守御的堅固。B.正面描寫戰斗進行時的激烈場景,是為了更好地襯托戰后凄冷肅殺的環境。C.以“看看”對接上下闋,由寫景轉向贊人,內有一股豪氣貫通,連而不斷。D.全篇句式錯落,語言精練而見氣勢,雄渾流暢,錚錚有聲,充滿韻律之美。(2)這首詞和柳永的《望海潮》(東南形勝)都是投獻之作,請簡要分析兩首詞下闋表達情感的不同之處。答: 【解析】古詩歌題材分類練(三) 邊塞征戰詩+即事(景)抒懷詩+干謁言志詩題材(一) 邊塞征戰詩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少年行王昌齡西陵俠少年,送客短長亭。青槐夾兩道,白馬如流星。聞道羽書急,單于寇井陘。氣高輕赴難,誰顧燕山銘①。 [注] ①燕山銘:《后漢書·竇融傳》中記載,車騎將軍竇憲大破匈奴后,“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班固作銘”。(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詩是一首邊塞詩,屬樂府舊題,開篇即點明西陵少年重情重義的游俠身份。B.青槐聳立,白馬飛馳,一靜一動,一青一白,鮮明對比,為后兩句敘事張本。C.五、六句與《燕歌行并序》“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句有異曲同工之妙。D.全詩表達了對少年英勇赴難的贊賞,對國家安危的關切,以及對和平的向往。解析:選D D項,“對和平的向往”表述錯誤,詩中并無此意。“氣高輕赴難,誰顧燕山銘”意思是說少年得知外敵入侵、邊境告急的消息,義憤填膺,浩氣沖天,義無反顧地從軍赴邊,英勇殺敵,并不在意要取得像竇憲那樣驅除韃虜,“刻石燕然”的功名。“對和平的向往”詩中沒有體現。(2)詩歌最后一句,有的版本寫作“惟顧燕山銘”,請結合全詩,試分析“誰”和“惟”哪個更好。答: 解析: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內容、煉字的能力。可認為“誰顧燕山銘”更好,然后進行分析。“氣高輕赴難,誰顧燕山銘”中“氣高”是指心志高潔。“燕山”即燕然山。此兩句意為:少年得知外敵入侵、邊境告急的消息,義憤填膺,浩氣沖天,義無反顧地從軍赴邊,英勇殺敵,并不在意要取得像竇憲那樣驅除韃虜,“刻石燕然”的功名。“誰顧”是反問語氣,表達對刻石燕然的輕視,表明少年真正看重的不是功名,而是要奔赴國難,保家衛國。一個“誰”字強調了少年俠士不懼困難、不求名利的精神。也可認為“惟顧燕山銘”更好。“惟”是“只”,“惟顧”是只看重。此句意思是“只顧及刻在燕然山上的銘功記功之事”,作為少年,看重建功立業并非壞事,何況少年建立的是保家衛國的功業。個人的功名與國家的福澤緊密相連,突出體現了少年俠士對建功立業的強烈渴望。參考答案:(示例一)“誰”更好,用反問語氣強調了對功名的淡薄態度,突出了少年俠士不懼困難、不求名利的精神。(示例二)“惟”更好,以唯一性強調少年只看重功名,突出體現了少年俠士對建功立業的強烈渴望。[白話詩歌] 西陵的一位少年游俠,在長亭為他人餞行。在那青槐夾道的驛路上,呈報緊急公文的信使騎著白馬如同流星一樣飛馳而過。聽說這是一道來自邊關的緊急軍事文書,傳來了匈奴侵擾井陘的消息。少年得知后浩氣沖天趕赴危難,并不在意要取得像竇憲那樣驅逐韃虜,“刻石燕然”的功名。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書 事①陸 游北征談笑取關河,盟府②何人策戰多 掃盡煙塵歸鐵馬,剪空荊棘出銅駝③。史臣歷紀平戎策,壯士遙傳入塞歌。自笑書生無寸效,十年④枉是枕雕戈。 [注] ①本詩作于嘉泰四年(1204)秋,陸游時年七十九歲。1206年夏,南宋朝廷的“開禧北伐”正式開始。②盟府:古時官員受勛賞時的盟書(盟約)保存之所。③銅駝:《晉書》載,“索靖知天下將亂,指洛陽宮門銅駝嘆曰:‘會見汝在荊棘中耳!’”④十年:指詩人曾在川陜從軍十年。(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句中“談笑”二字,表現了取勝的輕松,與“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中的“談笑”表達效果相同。B.“掃盡煙塵歸鐵馬”與“鐵馬秋風大散關”一樣,都是詩人對自己奔赴前線、奮勇殺敵的想象。C.“剪空荊棘出銅駝”寫銅駝在荊棘被掃除后又重新出現,表達詩人對朝廷將收復失地的信心與期待。D.頸聯中,詩人設想北伐獲勝后的情景:史官在記錄克敵制勝的策略,將士們在邊塞傳唱戰斗的歌曲。解析:選B B項,“都是詩人對自己奔赴前線、奮勇殺敵的想象”錯誤,“鐵馬秋風大散關”是詩人對往事的追憶,是記實,不是想象。(2)這首詩最后兩句的意思是什么 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答: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這首詩最后兩句中,“笑”“無寸效”是自嘲沒有功績,“枉”有“白白地”意思。據此理解句意即可。這兩句表達了詩人深深的無奈和自嘲。陸游一生都渴望為國家收復失地,但在他的晚年,雖然盼到了國家有可能發動北伐的消息,但他自己卻因年老體弱,無法再為國家效力。他自感一生雖懷揣報國之志,卻沒有為國家的統一作出實質性的貢獻,只是空有一腔熱血和十年的從軍經歷。因此,他在這里自嘲“無寸效”,表達了對自己一生無法為國效力的遺憾和無奈。同時,也透露出他依然渴望能夠為國效力、建功立業的心愿。參考答案:①意思:我自嘲作為書生一生沒有一點功績,十年間白白地枕著雕花的戰戈。②情感:表達了詩人自嘲自嘆、壯志未酬的悲憤與無奈。詩人雖有報國之志,曾在川陜從軍十年,但卻未能建立功勛,眼看著歲月流逝,內心充滿了失落和遺憾。同時,也透露出他依然渴望能夠為國效力、建功立業的心愿。[創新跨“界”命題,新考法前瞻訓練](3)下列句子中,和詩中“盟府何人策戰多”所用的修辭手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豈曰無衣 與子同袍。B.其間旦暮聞何物 杜鵑啼血猿哀鳴。C.問君西游何時還 畏途巉巖不可攀。D.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解析:選C 詩中“盟府何人策戰多 ”是一般問句。C項與其相同。A、B、D三項都是設問,自問自答。[白話詩歌] 北方征戰,談笑間奪取關河,盟府中有誰能制定戰略 驅散煙塵,歸來鐵馬,剪除荊棘,出現銅駝。史官們記錄了平定戎狄的策略,壯士們在邊塞傳唱著戰斗的歌曲。自嘲我作為一介書生無法立下功績,十年來白白枕戈待旦。題材(二) 即事(景)抒懷詩3.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懷天經、智老①,因訪之陳與義今年二月凍初融,睡起苕溪綠向東。客子光陰詩卷里,杏花消息雨聲中。西庵禪伯還多病,北柵儒先只固窮。忽憶輕舟尋二子,綸巾鶴氅②試春風。 [注] ①天經、智老:作者的朋友。天經,即詩中儒先;智老,即詩中禪伯。②鶴氅:用鳥羽做成的外衣,是六朝以來名士喜愛的穿戴。(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寫冰雪初融、春寒料峭、綠意初起的早春景象,點明了詩人訪問友人的季節特征。B.頷聯上句寫詩人在吟詩作賦中度日的生活情形,下句寫詩人雨聲中等待好友的消息。C.從頸聯“還多病”“只固窮”,可看出作者與這兩人關系甚密,心靈相契,感情深篤。D.詩歌以“凍初融”的初春起筆,以初春時節“試春風”收束,照應巧妙,構思嚴謹。解析:選B B項,“下句寫詩人雨聲中等待好友的消息”錯誤。“杏花消息雨聲中”的意思是杏花時節,伴隨著窗外稀稀落落的雨聲,我時常探聽遠方好友的音訊。可見是“探聽”遠方好友的音訊,而不是“等待”。(2)詩歌是留白的藝術,請簡要分析詩歌尾句的留白藝術。答: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藝術手法的能力。①寫衣著,只用“綸巾鶴氅”四字,筆墨極其簡潔,讓讀者想象詩人頭戴綸巾,身披鶴氅儒雅風流的形象特點。②寫迎風前往的過程,只著以“試春風”三字,讓讀者想象詩人在乍來初生的春風中訪友是何等神采飛揚,心情是如何輕松愉悅。③“忽憶輕舟尋二子,綸巾鶴氅試春風”我忽然想念他們,于是就蕩舟尋訪這二位老友。在春風的吹拂下,我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是多么的風流俊逸。只寫詩人訪友途中情形而不及其余,讓讀者對詩人與友人相聚的情景產生無限遐想。參考答案:①寫衣著,只用“綸巾鶴氅”四字,筆墨極其簡潔,讓讀者想象詩人儒雅風流的形象特點;②寫迎風前往的過程,只著以“試春風”三字,讓人想象詩人的神采飛揚及輕松愉悅的心情;③只寫詩人訪友途中情形,而不及其余,讓讀者對詩人與友人相聚的情景產生無限遐想。[白話詩歌] 今年二月早春時節,冰雪都開始融化了,寒冬時節沉睡了已久的苕溪,夾帶著幾絲綠色,潺潺涓涓,向東流去。我寓居他鄉,在吟詩作賦中淡泊度日。杏花時節,伴隨著窗外稀稀落落的雨聲,我時常探聽遠方好友的音訊。西庵所居住的智老精于禪學,但病痛纏身;北柵所居住的天經精于儒學,又安于窮困。我忽然想念他們,于是就蕩舟尋訪這二位老友。在春風的吹拂下,我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是何等的風流俊逸!4.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會稽郡樓雪霽張 繼①江城昨夜雪如花,郢客登樓望霽華。夏禹壇前仍聚玉,西施浦上更飄紗。簾櫳向晚寒風度,睥睨②初晴落景斜。數處微明銷不盡,湖山清映越人家。 [注] ①張繼:字懿孫,湖北襄陽(古屬楚地)人。②睥睨:城墻上的短墻。(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句從落雪寫起:昨夜,坐落在江畔的會稽城下了一場雪,潔白的雪花如同飛花一般,美麗輕盈。B.次句照應詩題,寫大雪紛飛中詩人登上城樓遠眺,引出頷聯的景物描寫,“郢客”點明詩人身份。C.頸聯寫傍晚時分寒涼的風穿過了郡樓的門窗,但詩人仍舊沒有離去,望見夕陽斜掛在城墻上方。D.尾聯寫暮色漸濃,詩人望見遠處有星星點點的微光隱約閃爍,暮色中的湖山別有一番清秀韻味。解析:選B B項,“大雪紛飛中詩人登上城樓遠眺”錯誤,次句“登樓望霽華”中“霽”指雨后或雪后天色放晴。(2)本詩頷聯歷來為人稱道,請賞析其精妙之處。答: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頷聯意思是,大禹的神壇前仍堆著白玉一般的積雪,西施浦上方好像飄著一層輕紗。①頷聯巧用比喻,將積雪比作“玉”“紗”,生動地描繪了會稽的雪后景色,突出雪景的潔白和朦朧,表達了作者對會稽郡的熱愛和贊美。②用典。當年,大禹東行至會稽而崩,葬在會稽。如今,大禹的神壇前的積雪似白玉一般,仿佛是自然為他獻上的貢品,遠遠望去,便生出一種厚重的歷史感。當年,西施曾在會稽生活過,以西施命名的小溪上飄著一層輕紗似的雪霧,讓人不禁追憶起西施當年的美麗。詩人把歷史與現實交織在一起,用典抒情,既點明欣賞雪景的地點,又使詩歌含蓄典雅。③借景抒情。遠眺處,夏禹陵墓之前,分明積雪聚玉,潔美無比,這位治水有功,后東巡狩至會稽而卒的古賢得到了人民的愛戴與尊敬。西施浣紗的水濱似有素絹白紗在眼前晃動,可惜受命于國難之時的絕代佳人香消玉殞之后,還遭世人非議責難。詩人緣情寫景,借景抒情,感情極為復雜難狀,集贊嘆、仰慕、惋惜于一體。參考答案:①比喻:將積雪比作“玉”“紗”,生動形象地描繪出積雪的顏色和雪景的朦朧之美。②用典:“夏禹壇”“西施浦”運用典故,既點明欣賞雪景的地點,又使詩歌含蓄典雅。③借景抒情:夏禹壇前仍堆著白玉一般的積雪,西施浦好像仍飄著一層輕紗,既表達了詩人對江城雪景的贊賞,又表達了對古人的懷念之情及含蓄深沉的人生況味。[白話詩歌] 昨夜越州城大雪紛飛,今天我登上城樓,眺望著雪后放晴的美景。城外夏禹壇前堆積的雪如瑩瑩白玉,遠處的西施浦也好似蒙上了朦朧面紗。城樓的簾下窗間,在這日暮時分有寒風勁吹,城墻外的落日樓頭有斜暉傾灑。極目遠望,清冷的暮色中,還有幾處微明的燈火,湖山的青影映照著這越地的人家。題材(三) 干謁言志詩5.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獻池州牧杜荀鶴池陽今日似漁陽,大變兇年作小康。江路靜來通客貨,郡城安后絕戎裝。分開野色收新麥,驚斷鶯聲摘嫩桑。縱有逋民歸未得,遠聞仁政旋還鄉。(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詩為獻給池州牧的干謁詩,作者沒有著意強調自己的才華抱負,而重在表達對池州牧工作的高度評價。B.頷聯、頸聯寫出了池陽兇年和戰爭之后的安定美好生活,以及水路交通順暢、貿易往來繁榮的興盛場景。C.頸聯“驚斷鶯聲”與王維的《鳥鳴澗》“月出驚山鳥”句,均以動襯靜,意境相同,呈現出一幅和諧寧靜的畫面。D.本詩語言平易自然,樸實明暢,清新秀逸;其內容重在反映社會現實,體現了詩人現實主義詩風的特點。解析:選C C項,“均以動襯靜,意境相同”錯誤,“月出驚山鳥”用聲音的描述襯托山里的幽靜與閑適;“驚斷鶯聲”是說人們都忙著采摘嫩柔的桑葉養蠶,黃鶯的歌唱也因此受到驚嚇而中斷。并非以動襯靜,而是描繪出了一幅百業復興、百姓勤勞的畫卷。(2)儒家主張“仁政”,這首詩體現了哪些“仁政”思想 請結合本詩簡要分析。答: 參考答案:①重視生產。描寫商賈往來不絕,百貨暢行無阻,新麥得以收割,嫩桑得以采摘,描繪出一幅百業興盛、百姓勤勞的畫卷。②以民為本。想象背井離鄉的流民,聞說家鄉變化,不久將遠道還鄉,安居樂業,暗含詩人對幸福生活、美好未來的憧憬。③為官仁愛。這首詩獻給當地官員,既是對他們工作的欽敬和贊美,也是對他們想民生疾苦、共百姓憂樂的期待和勸勉。④反對戰爭。直接抒發對“小康”的祈愿,敘述水路交通安全,郡城不見戎裝,表達對社會安定、人民安樂向往的政治訴求。[白話詩歌] 今天的池陽就像撥亂反正的漁陽一樣,由荒年饑歲之地徹底轉變為政教清明、人民安康的樂土。江上水路平靜,旅客和貨物暢通無阻。郡城社會安定,再也看不到軍人的身影。田野的顏色因為新麥收割,(由于麥子和草木顏色不同)似乎被分隔開來。人們都忙著采摘嫩柔的桑葉養蠶,黃鶯的歌唱也因此受到驚嚇而中斷。即使有逃亡的百姓還沒能回來,當他們在遠方聽到您仁慈的政治措施后一定會即刻還鄉的。6.閱讀下面這首金詞,完成下面小題。望海潮·獻張六太尉鄧千江云雷天塹,金湯地險,名藩自古皋蘭①。營屯繡錯,山形米聚,喉襟百二秦關。鏖戰血猶殷。見陣云冷落,時有雕盤。靜塞樓頭曉月,依舊玉弓彎。看看,定遠②西還。有元戎閫命③,上將齋壇④。區脫⑤晝空,兜零⑥夕舉,甘泉又報平安。吹笛虎牙閑。且宴陪珠履,歌按云鬟。招取英靈毅魄,長繞賀蘭山。 [注] ①皋蘭:今甘肅蘭州。②定遠:東漢班超立功西域,封定遠侯。③閫(kǔn)命:全權托付之意。④上將齋壇:蕭何薦韓信于劉邦,言“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⑤區(ōu)脫:此指西夏營壘。⑥兜零:代指烽火。(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詞上闋從古城皋蘭的險要處落筆,顯示出邊塞的雄偉和邊防守御的堅固。B.正面描寫戰斗進行時的激烈場景,是為了更好地襯托戰后凄冷肅殺的環境。C.以“看看”對接上下闋,由寫景轉向贊人,內有一股豪氣貫通,連而不斷。D.全篇句式錯落,語言精練而見氣勢,雄渾流暢,錚錚有聲,充滿韻律之美。解析:選B B項,“正面描寫戰斗進行時的激烈場景”錯誤,詞人沒有正面描寫戰斗進行時的場景,而是重在渲染戰后凄冷肅穆肅殺的環境。(2)這首詞和柳永的《望海潮》(東南形勝)都是投獻之作,請簡要分析兩首詞下闋表達情感的不同之處。答: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①本詞下闋以“看看”領起,盛贊張六太尉統帥的邊地將士們的赫赫戰功。“定遠西還”作者這里用班超比張六太尉,意在突出張太尉的功績。“有元戎閫命,上將齋壇”分別以魏尚和韓信兩員歷史上的名將比喻張太尉,極力夸贊他的軍事才干和受到朝廷的重視與信任。“吹笛虎牙閑。且宴陪珠履,歌按云鬟”用凱旋后將士的歡宴暢飲來襯托張太尉的赫赫戰功。“招取英靈毅魄,長繞賀蘭山”,人們懷著深沉的哀思為死難戰友的亡靈祭奠招魂,愿英靈們的赤膽忠魂長留天地間,像賀蘭山一樣不朽長存。通過對殉國者的祭奠,稱頌烈士不朽、英靈永存。②柳詞“嬉嬉釣叟蓮娃”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國泰民安的游樂圖卷;“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寫達官貴人游樂的場景。此處是借百姓歌舞、官員出游的場景贊美孫何治理有方。“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他日把這美好的景致描繪出來,回到朝廷時向朝中的人們夸耀,寄寓了作者對孫何仕途前景的美好祝愿。參考答案:①本詞借用班超等人的典故及將士的歡宴場景,贊美了張太尉守邊拒敵的英雄才干及赫赫功業;“招取英靈毅魄,長繞賀蘭山”則通過對殉國者的祭奠,稱頌烈士不朽、英靈永存。②柳詞借百姓歌舞、官員出游的場景贊美孫何治理有方,“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則寄寓了作者對孫何仕途前景的美好祝愿。[白話詩歌] 憑借水氣如云,水勢如雷的黃河天塹,再加之金城湯池的古城,古城重鎮皋蘭更顯穩固。營地如錦繡交錯,山形陡峭,秦地關河險固,易守難攻。戰后沙場尸橫遍野,血流成河。可見到的是戰場煙云慘淡的天空,食血肉的烈雕盤旋,貪饞地注視遍地尸骨。安靜的邊塞皋蘭城,一彎曉月依舊懸掛在城頭,像一張彎彎的美玉弓箭。看那班超出使西域又歸來。大將軍已經下發通告,說皇上將要設壇拜將。西夏營壘晝夜空空蕩蕩,傍晚時用兜零舉起報平安的烽火。將士悠閑自得,調動軍隊打仗的虎符也閑置不用了。喝著美酒,看著歌兒舞女們的表演。祭奠烈士英靈,日夜守衛著賀蘭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